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北京城市学院就业网,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出去都没工作吗?

北京城市学院就业网,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出去都没工作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07:45:15 编辑:管理经验 手机版

1,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出去都没工作吗?

没有,在学校毕业后的半个学期,自己先拿激励去投公司,最好去考公务员

不好

北京城市学院就业网

2,北京城市学院就业情况到底怎么样啊?????

说白了不怎么样
如果自己找工作的话,单位都愿意到一些他们长期合作的学校招生.比如首钢愿意去北京科技大学招生等.
不过你的专业不错,我一个哥们和你的专业差不多,去年毕业的.现在7000/月.

北京城市学院就业网

3,北京城市学院的就业率咋样?

大一时候老师,校领导说“就业率99.5%。。。。。 我毕业了,我才知道,不找到工作,基本上就等于没毕业证

毕业前班主任会逼着你签三方协议,如果不能在北京落后,就要打回原籍,班主任会让你父母在原籍找个挂名的接收单位,让接收单位签三方协议,签了三方协议就证明你已经工作了,每签一个三方协议班主任都会有提成,这是学校给的任务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就业率这么高了。

家里有能力找工作就自己解决吧,学校就是介绍也不是什么好工作,要么就去考研吧

民办学校,一般叫什么城市学院的一般三本居多,就业率不高,如果想去就业率好的学校就参考一下就业典型高校五十强,这些学校的就业率不错的,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有时候还不如去一个就业率好一点的学校重要

北京城市学院就业网

4,北京城市学院就业状况

北京城市学院就业率还是非常高,毕业后基本都在北京工作,工资、待遇也会非常高。

以2014届共有5433名毕业生为例,按照国家规定的统计口径,全校的总体就业率为97.9%,其中研究生的就业率97.44%,本科生的就业率是97.67%,专科就业率是98.36%。

从不同专业大类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城市建设学部与信息学部的就业率最高,均超过99%。

学校相关:

据北京城市学院2019-2020学年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学校总占地面积131.49万平米,总建筑面积为48.50万平米;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321亿元;拥有图书馆2个,馆藏图书187.26万册;

学校设有10个教学部,67个本科专业,3个高职(专科)专业;学校有专任教师828人、外聘教师1331人,本科在校生20382人。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北京城市学院

5,北京城市学院就业情况到底怎么样啊?????

说白了不怎么样 如果自己找工作的话,单位都愿意到一些他们长期合作的学校招生.比如首钢愿意去北京科技大学招生等. 不过你的专业不错,我一个哥们和你的专业差不多,去年毕业的.现在7000/月.

看看是那个专业 有些专业不怎么样

学费很贵 管理很松 完全学不到东西 除非你是非常自觉的极品好孩子 或者极品的聪明 能力很强 学部很多 分布在北京和廊坊 好几个校区 基本都不好 要不就偏远荒僻 要不就没操场没宿舍 专业课的老师都还好 但是整个城市学院的英语老师没几个好的 (三年或四年下来 英语耽误了 除非你底子好 或者很好学 当然 也不是所有的都不好 还要看学生了) 由于校区分散 学部众多 很多活动也比较乱 城北校区算是最好的吧 因为在一个很荒僻的地方封闭管理 而且这个学校没有时间观念 一般说开个什么会吧 通知八点到 一般都十点才开会 毕业的时候也不好 你要是不签三方协议 老师就逼着你签 天天催你(三方协议是提高学校就业率的) 签了就不管你了 其实好多人都没找到工作 招生虽然是按照填志愿招生 但是你没填他的志愿 没报它的学校 或者报了 分不够 一般就在录取快完的时候把这样的学生和家长叫去 在一个大的教室里开小会 结果就是基本交钱就能上 但是这学校也有好的地方 就是开学典礼在人民大会堂 牛b啊 而且你要是就像混个毕业证的话 基本很容易 不犯大错就行 平时上课很轻松

不过也有好的专业 看你的选择了 每个人的体会是不一样的 行了 你自己看吧 同学 要考虑清楚啊 不要鲁莽行事

6,北京城市学院的就业率咋样?

北京城市大学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的综合性高等学校。

学校原名海淀天大学,成立于1984年,学校,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公立学校的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以大量资本的迅速上升,增长和发展。

学校坚持走高质量、特色化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硬件设施日益完善。学校现有主校区、航天城、大学城三个校区,在建校区1个,占地面积1100余亩。图书馆藏书150多万册,实验和培训室70多个。学校设施齐全,有功能先进的体育馆、学生公寓等。

学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通过不断整合和优化,形成了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体系和教育模式。学校设有100多个硕士、本科和专业专业,拥有理、工、文、法、管、经学位授予权。截至2011年9月,该校有全日制学生超过23,000人。

扩展资料: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兼职教师10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博士学位的占50%以上,其中国家级、市级专家、名师、市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专职外籍教师数十人。兼职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多为周边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教师和在生产、建设、管理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实践专家。教师的多元化为日常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和质量保证。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近年来,教师发表论文12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50余部,论文和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学校面向社会开展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管理咨询和技术转让,社会服务不断发展。

学校大力推行开放办学,促进学校国际化发展。学校与国外30多所高校签订校际协议,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

学校以扎实的培养能力、鲜明的办学特色、良好的社会信誉,吸引了数千名学生,多年来已成为一所受考生欢迎的高校。招生规模多年位居全市普通高校前列。学校毕业生以“适应性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著称于首都各大用人单位,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骨干和就业之星。据北京市统计,北京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已连续12年保持在95%以上,在北京80多所高校中排名第一。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学校更加注重高质量的就业,为毕业生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平台。

7,区块链“通识教育”之上,「链块学院」想走“培养区块链专业技术人...

一个短期内迅速火爆的领域背后,往往对应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根据BOSS直聘本月初发布的《2018旺季人才趋势报告》,今年前两个月,区块链相关人才的招聘需求已达2017年同期的9.7倍。虽然人才供给同比增加235%,但人才供需比仅为0.15。

春节前后,我的朋友圈不仅“流传”着好几个版本的区块链“高薪聘贤”价目表,还被各种区块链培训班“刷了屏”。

而链块学院认为,市面上大多培训还只是针对金融从业者和投资者的“通识教育”,以普及“区块链是什么”、“个人如何参与”、“企业有哪些机会”为主。链块学院更希望从技术开发的角度,向行业直接输送区块链实操型人才。

教育本身是看重“供给端”的赛道,同时具有“效果后置”、“重决策”的特点。学员挑选课程,主要考虑因素是师资、时间和价格。

来自科研学术背景、且相对稳定的师资团队是链块学院最大的壁垒。

链块学院现有10余位教师(其中全职教师3人),包括清华大学博士、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赵明,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靖,中国科学院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博士、网络安全专家王泽,牛津大学计算机硕士、初链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剑南,清华大学博士、哈希世界CEO贾英昊,纸贵科技创始人CEO、Jenga Blockchain Capital管理合伙人唐凌等。

创始人魏红心是清华大学博士,源码空间创始人,“闯先生网”联合创始人,有10余年软件开发经验。他发现,学术出身的区块链老师很少,基本之前在教授密码学、分布式系统等专业。清华大学鼓励产学研一体化,邀请自己的同学校友做老师,要比找高薪的企业CTO更稳定。

链块学院的课程体系,从易到难、从更形象的应用到偏理论的底层,包含区块链介绍、以太坊智能合约、Go语言编程基础、比特币源码、以太坊源码解析、实践练习六个单元。最后的实践练习环节,与前面的理论课保持连贯性,相当于展现学习成果的“毕设”。每期结束后,链块学院也会复盘教学效果,收集学员新的需求,适当调整课纲,并邀请实战型从业者以客座老师的身份讲授应用性强的章节。

授课形式上,链块学院考虑到当面交流答疑、实时指导代码效果好,以及学员的社交需求,采用20人左右线下小班的形式。由于教师多来自清华大学和中科院,本月中旬开班的首期选在北京。未来,一些知识性、无需实操指导的模块将放到线上。

针对不同基础和诉求的学员,链块学院的课程分为2周速成班、6周高级班和6周在职班。2周速成班的学费是19800元,6周高级班定价29800元。不同班型的教学大纲差异不大,但6周班的内容会更详实,答疑互动更充分。学员如果由于时间紧张缺课,可以“插班”补课,高级班学员还可以终身复训。据介绍,链块学院还将与Huobi Lab等区块链孵化器在招聘方面合作,为“毕业生”对接更近的“出口”。

魏红心表示,区块链技术发展迅速,现在能“自学成才”的人很少,链块学院主要瞄向的是研发应用的工程师。真正具有底层架构设计能力的人才需要深厚的密码学、数学等学术背景,不是短期可以培养出来的。

链块学院会在学员报名是以专业和从业经历做初筛,优先招收有3-5年编程实战经验的学员。链块学院于今年2月成立,首期学员主要来自清华校友圈和团队的小范围推广。在竖立品牌的过程中,链块学院的获客成本会趋于稳定,并考虑在需求强烈的深圳、上海两地开班。

此外,链块学院在招生中发现,在职班的咨询量较大,有的企业提出定制化培养技术骨干的诉求,所以,to B也会是链块学院下一阶段的业务方向。

商业模式上,链块学院还有科研条线,通过专利申请和书籍出版等变现。总体来看,培训作为“预收费”的行业,现金流稳定,做好招生并降低获客成本是关键。链块学院目前开放天使轮融资,主要用于补充师资。教师之外的团队近10人。

区块链正处于高速上升期,人才紧缺到基本“包就业”的程度,这对于培训机构,是不错的入场时点。目前,我们还没看到大型“传统”IT培训服务商开放区块链课程。一方面,因为技术门槛偏高,师资相对紧俏;另一方面,资质和能力考核尚缺乏权威标准,培训效果更多需通过实战检验和提升。

我是郝方舟,关注区块链相关优质项目,加微信nooxika请备注公司+姓名+事由。

8,毕业后,我是怎么把985这一手好牌打烂的?_

罗振宇从中央电视台离开后,有一次电视台的一个栏目制片人约他吃饭。

对方开门见山地问他:“外边好混吗?”

罗振宇只答了两句:

一、不出去你不知道外面有多精彩。

二、不出去你永远不知道,你所有的社会地位、良好感觉,哪些是背后的巨无霸给予的,哪些是自我禀赋。

罗振宇这话虽然是说的他自己,套在大学生身上却同样适用。

现在很多顶着“高学历”、“名校”光环的毕业生,在学校里叱咤风云,总误以为自己很牛,找工作时却屡屡遭遇打脸。

也许是他们忘了问自己:当光环褪去,你又是谁呢?

这个问题要是找不到答案,“985”们就只好次次都在寻找“理想”的路上,被“不理想的工作”给截胡。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旺仔。

坐头等舱会比经济舱

先到达目的地吗?

很多时候,大学生们喜欢错将学校背景等同于个人能力。觉得能拿到高校文凭,自己怎么也算个优秀员工种子选手,只需要坐等好工作砸到自己脑袋上。

我的一个同学,985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头顶校学生会主席的名号,校招刚开始那段时间却屡屡碰壁。

复盘面试过程,他发现,五次面试里有三个面试官都问了同一个问题:

“你没有工作经验吗?”

他说,那时候脑子里突然蹦出一句和室友的调侃——“我们要应届生,但你要有5年工作经验”。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不近人情,但却是当代大学生应聘失败的主要原因。

2018年6月11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其中一段关于2017届应届生毕业去向的数据引人注目。

引自:《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795万人,“毕业即失业”人数比例占到7%——根据样本总数换算,56万名大学生一毕业就变成“无业游民”。

纵向剖析这个庞大群体,网易云课堂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给出了层次分明的特征及成因。

引自:《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人群画像报告》

刨去在学业、社团、实习皆无建树的“三无学生”,就连社团经历丰富的学生竟然也占了“就业难”群体总数的四分之一。

这说明职场上更看重工作能力,而找工作需要的“经验”,校园经历并不能代替。

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说过:“现在已经不同于20年前,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需要调整好心态。”

市场竞争激烈,本科生、硕士一抓一大把,每个求职者多少都有点活动经验,一点也不稀奇。

甚至有时候,过于丰富的“经历”还会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

有HR就直言,“我对学生会主席没有任何好感”,因为学生会在某些语境下意味着“官僚”气息严重,学生会里出来的干事、主席自视甚高。

图源自微博

比如前段时间某高校学生会群里,有同学只因问了开会时间并@学生会主席,就被群里提醒“注意身份”。

大学生总爱将学生会看作校园生活的顶点,天天这会那会的把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却忽略了实践经验才是职场真正的敲门砖。

熬很苦的日子一点不难

因为我知道它会变好

除了缺少实战经验,期待过高也是贴在毕业生们脑门上的大难题。

马云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熬那些很苦的日子一点都不难,因为我知道它会变好。

但是,我们“985”毕业生不想熬啊!

高中好友盈盈毕业于国外一所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但因为所学专业有点冷门,回国之后,一直没找到心仪的工作。

父母三番五次催她回老家,但是盈盈不甘心,觉得家里拿出很多钱送她出去见世面,结果却只能回到三线小城市做一份闲差,这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于是她在北京找了一份工作。海龟回国,面对的却是税后4500的工作,同样让她怀疑起当初出国留学的意义。

盈盈的问题也是很多职场小白的困扰,握着高学历却拿着低薪,投资回报率惨不忍睹。

根据赶集网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95后应届毕业生期望薪资的均值为6174元, 40%的毕业生希望月薪超过8000元。

数据来源赶集网

然而,95后应届毕业生的实际薪资平均值为5429元,80%的毕业生实际薪资在8000元以下,真是理想高高在上,现实却低到泥土里。

我们不甘心一毕业去个小公司拿低薪,总担心进入大公司的机会错过了就是一辈子,其实哪能呢?

先就业再择业,有了一技傍身,哪怕“不理想的薪资”也能成为高薪的跳板。

就比如一次BBC报道的,留英学子宋永朝在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电子通讯硕士专业毕业后,准备在英国找工作。

起初他申请了很多知名手机通讯公司都被拒绝,无奈之下他进入了一家小型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程序员。

在开始工作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他就解决了该单位遗留许久的重大技术问题,这为他以后的事业转机奠定了基础。

两年后,他的技术水平被西门子公司看中,成功加盟西门子。

对职场新人而言,校招进大公司并不是找到理想工作的唯一机会。

大公司一个萝卜一个坑,能锻炼到的能力有限,而小公司结构扁平,做出成绩需要的周期相对更短。

那么何不选择“从小”做起,慢慢积累工作经验呢?

毕竟只有提升自己的价值,才会让优秀的企业更容易找到你。

现在,工作一年的盈盈跟我说:

现在的工作虽然很累,但是能学到很多东西,这是小城市不能带给我的。

我现在觉得这段工作经验带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思维更广阔了,想事情的角度更全面了,迟早有一天我会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人生/工作的结果=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没有工作经验,想求高薪都无可厚非,但是离开象牙塔已久却还甩不掉学生思维,才真的让人头大。

互联网公司的营销总监李桐给我讲了他们最近失败的招聘经历。

他的部门来了一名应聘者,北京Top2大学毕业,参加工作3年,听起来非常靠谱是不是?

但是在他这个效率至上的部门,所有人都不喜欢这位新同事。

因为每次分配工作时,他的第一反应永远是问“为什么”。

“倒不是说追根究底的思维有错,只是在我们这里真的不合适。我需要的是一个有自主思考能力的职员,而不是什么事都想求导师帮忙的好学生。”李桐说。

后来他把这位同事推荐到了其他部门。

我想比起“为什么”,一名聪明的员工会问:“需要我做什么?”

公司是结果导向,需要的是能迅速完成工作,达成目标的职场人士。

归根究底,现在很多职场小白对薪资、职位不满意,主要还是对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没底,高估了自己的竞争力,造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2018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程度更高,也就是说优秀大学的毕业生期望值更高。

引自:《2018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但过高的期望往往也带来更大的失望。

学生与职场人士最大的不同是,学生有老师教,但是职场没有。

每一个boss都想要创造价值的人。想要以最快速度适应工作,就要舍弃学生时代什么都等着老师喂到嘴边的想法。

不要再拿“我刚毕业”当挡箭牌了,职场交际与学生会不是一回事,工作更不是考试上课,快速进入角色,才不会把加班变成唯一晋升途径。

最后,我想把知名金融自媒体傅蔚冈的一句话分享给大家:

毕业多年以后,很多人发现这辈子最辉煌的时刻居然是接到名校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这样的人一辈子都很遗憾。

领英首次职场公开课今天正式开课!

200分钟分享+100分钟答疑=为你全面解析职场现状,规划职场道路。

由于入群人数已达上限,本次活动不再公开招募。请关注LinkedIn的后续内容,年终会员嘉年华、Office课程等你来!

LinkedIn招聘新媒体运营实习生啦~~~

社交媒体达人、文字狂热爱好者、脑洞如黑洞的蛇精病……通通到我们碗里来!后台回复关键词“新媒体”获取职位信息。

LinkedIn欢迎你的加入!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旺仔。

文中图片、封面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影视截图和微博截图,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8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9,高校扩招 20 年后,一个二本大学生经历的职场_

本文授权转载自

好奇心日报(ID:qdailycom)

学历到底意味着什么?扩招后被稀释的学历和严苛的职场之间,夹杂着太多的个人选择。

2010 年 3 月,陈一诺还是辽宁省鞍山市私立新元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她的父母都是生意人,常年在外,她是家中的独女。陈一诺的父母不希望女儿像自己一样四处奔波,最好的出路是能顺利通过高考,找一份在当地的稳定工作。教师、公务员和护士都是不错的选项。

和大部分父母一样,他们对这个 18 岁女儿的未来志向并不非常了解。陈一诺设想过自己在海边工作,在当时她以为那意味着要加入海关;同时她也想去一家大型外资企业,或者“做生意赚大钱”。在志愿表里,陈一诺填下的学校包括上海海事大学和天津商业大学。

不管是哪一种人生理想,陈一诺的考试成绩都会增加它落空的概率。辽宁省的高考总分是 750 分,陈一诺的模拟考试成绩刚超过 300,这个分数无法帮助她进入任何一所大学修读本科学位。不过,在距离高考的最后三个月里陈一诺将总分提高到了 500 分以上。她顺利考进了大学。由于暂时无法说服父母离开本省,陈一诺 “找了所离家近的学校”,大连工业大学。

“人们常会把它和大连理工大学混在一起,大连理工大学是 985 !”相比起来,大连工业大学要逊色许多。这所 1958 年成立的院校在 2007 年前还叫大连轻工业学院。1999 年,它兼并了辽宁纺织工业学校。但真正让它的规模急速扩大、成为一所“大学”的是这一年开始推行的“高校扩招”。

在 1998 年,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为 9.1%,这意味着应届生中大约每 11 个人只有一个考进了大学。1999 年教育部提出到 2010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5%,为此大学以很快的速度扩大招生。在 1999 年,招生人数增长了 47.4%。15% 的毛入学率目标在 2002 年就完成了。

图片来自 Good Free Photos on Unsplash

到了 2010 年,也就是陈一诺参加高考的那一年,大学招生人数达 660 万名,是有史以来招生最多的一年。这一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为 946 万人。

从 2000 年到 2009 年,为了招收更多学生,大连工业大学(部分年份仍属于大连轻工业学院)开设了新专业,并成立新的学院。管理学院如今有 2000 名在校生,但在 2004 年之前,它还只是一个经济贸易系。

陈一诺在 2010 年成为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学生,属于辽宁省第二批次。这一年,和她同班的同学有大约 100 名。他们的高考成绩(文科)比学校里其他专业的学生都要高。陈一诺的分数超过了辽宁省第二批次 40 分。

陈一诺认为她成了大学生里最“悲伤”的一群人,进了一所“很烂”的大学,“可能是专升本的”,“查了名次,快 300 了”,“这么多年没钱修楼”,连教学楼看起来都“很丑”。虽说是一名大学生,但“学校这么烂,我再不好好学习,我可能以后就没饭吃了。”

1

很难说清陈一诺是如何在步入大学后突然产生危机感的,在高中阶段,她安于在班级里做一个拖后腿的人。但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醒悟了。”另一位后来参加了“专升本”考试的年轻人王雅说。

原因之一可能是大环境变得紧迫、让人焦虑:在就业市场上,大学文凭贬值了。从 2003 年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开始,人们就意识到大学生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到了 2009 年碰上金融危机,情况就更糟了。这一年,政府开始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

公司越来越抬高门槛,即便这些岗位只是循规蹈矩,学历带来的差别微乎其微。零售行业通常被认为在所有的行业里对学历的要求最低,但要求同样水涨船高。一位希望匿名的零售业猎头说,如果是 1980 年前出生的人,公司在简历筛选时可以考虑“专升本”,但对于更年轻的应聘者,本科学历可能是个必要项。

对于行业巨头来说更是如此,快时尚品牌 ZARA 的母公司 Inditex 如今需要实习生也具有硕士学位或来自 985、211 之类排名靠前的学校,尽管一位 2003 年毕业的采购部经理声称,她只有专科学历,“我认为工作经验更重要”,但她意识到今非昔比。另一位 2008 年毕业的前 ZARA 男装区域经理称,他在几年前凭借“专升本”的学历获得了区域经理的晋升,因为其余的门店长都是大专或中专的学历——这样的情况不会再发生。

在陈一诺的专业领域“世界经济与贸易”,职业金字塔的顶端是进入投行、投资公司,或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但她也有别的职业选择。在她的大学辅导员看来,这位高考成绩在系里排名靠前的学生可以争取留校、考取公务员、进入国企,当然也可以去外资公司。他在入学的第一年就向他的学生提供了明确的职业建议:如果打算去外企,陈一诺需要在大学里担任重要的学生工作、有大公司的实习经历,并保证绩点看起来不错。

陈一诺严格遵循了这三条建议,她把大学四年称之为“破釜沉舟”。“要多苦有多苦。假期回家的时候,我跟我妈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你千万不要打扰我睡觉。”与此同时她的简历越来越接近一位求职者的理想模板:管理学院学生会主席,创办了一个约有 100 人的社团,毕业时绩点超过 3.6(“几乎每门功课都在 90 分以上”)。“就是学校差了点”。

不过这最终没能帮她获得一份理想工作。大学毕业前,她收到一家大型外资银行的拒信。这封信简单直接地表明,银行不欢迎她的理由是,学历不符。

2

2014 年的一天,向全球 500 强可口可乐的大连分公司寄出实习申请一个月后,陈一诺没有收到任何回音。她拨通了人力资源部主管的电话。这是一个零售部门下的市场营销岗位,招聘启事甚至没有刊发在大连工业大学的 BBS 上(她是在外校的 BBS 上找到的),但陈一诺相信她能够胜任——即便简历看起来有明显的“缺陷”,她也打算尽力把自己推销出去。

这是陈一诺第一次主动和人力资源部的主管联系(后来这成为她的求职习惯),结果证明非常必要,这位主管称,公司的邮箱近一个月都出现故障,他们已经有一个月没有收到新的实习申请了。“她就说,‘那行,你就过来试试’。”

图片来自电视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来自豆瓣

陈一诺只被要求制作一份 EXCEL 表格和一份 PPT。这无法看出应试者的能力差别,她开始担心对方会以学校的排名来决定录取名单。在大连,两所最有竞争力的本地高校是东北财经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陈一诺太想知道自己是否会因为“学校出身不好”不由分说地被比下去,她问主管,“我不知道东财和理工这边的学生他们是什么样的”。

“如果放到现在的话,我可能会跟他说我的优势是什么,而不是做这样一个区别,因为其实你去做这样的院校对比的时候,你已经把自己划到这个圈子外面了。” 陈一诺在今年 11 月说,但她也指出,“圈子”是真实存在的。

陈一诺通过了这次面试,成为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实习生,负责协助沟通在超市陈列的物料、分析投入产出的效益。陈一诺认为,这是因为她直接打电话的行为看起来“特别虎”,而零售业喜欢这样性格的人;公司离大连理工大学更近,可以节约加班的打车费;以及,这是一份“稍微机灵一点,稍微努力做其实都 OK ”的工作——“只要不是那种特别专业,类似于投行什么的,其实都差不多”。

3

零售业和快消业不拒绝学历不够光鲜的人。本质上,这是一份销售工作,一个劳动密集的服务业。“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做销售吧。”持有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专升本”学历的唐韵说,这份工作给人辛苦、且常需要低声下气的印象。但调查显示,高校扩招后,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了劳动密集的服务业。

不过,销售工作的跨度比大部分人想象的要大。除了房屋中介、健身卡和 4S 店的跑车推销跑车,也包括跨国公司零售部门的岗位(虽然通常是入门级的)。奢侈品零售业则通常更青睐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

陈一诺在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玛氏的 培训生。凭借精心准备的简历,她一早就拿到了玛氏的录用通知。在收到外资银行的拒信后,她入职了这家世界 500 强公司。两年后,因为没能成功申请转岗到大连之外的城市,她开始准备申请苹果公司的“领导力培训生项目”,并希望借此调去北京。

这个听起来非同凡响的项目具体来说是培养苹果零售门店未来的门店经理,来应对未来的扩张。2018 年 8 月,陈一诺手拿 ipad 在北京西单的苹果零售店,下午 5:50,店经理会提醒她应该准备下班。实际上,这是一份严格遵循流程的工作,“只要 follow 它就好”。

最称得上非同凡响之处的,其实是这个项目入选者的毕业院校。学校出身依旧是陈一诺非常介意的事,她四处打听整个项目的学历。“有西北大学 MBA 毕业的,据说我们这届还有 MIT 的”。所有人的学历都胜过她,除了一位,他在苹果零售店工作已有三四年。

成为学历的突围者,这当然有让人高兴之处。陈一诺向大学时的教授报喜。他们一直保持联系,陈一诺相信在教授的学生里,进入一家这样的公司不是一件能常发生的事。而且在门店的扩张速度放缓后,这件事发生的概率会越来越小。“两三年之后,他们再去招新人的时候,要求名校,或者不是名校,绩点在前百分之五百分之十,就这样。”

图片来自电影《天才枪手》,来自豆瓣

“我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是希望把人力成本降到最低。比如说招一个大连工业大学的人,恰好是学校里不怎么太努力的人,公司的损失更大,那我还不如找 80%可能都是优秀学生的清北复交的学生。 对于企业来讲,它的成本最低,风险最低。但如果招一些比较普通的人,慢慢往上晋升,流动性会低很多。”

4

“圈子”始终存在。

在苹果公司,陈一诺有意找她的同期攀谈——“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我最开始很在意学历这个事情,我就特意去找那些名校毕业的人,跟他们去沟通”——最后得出结论:学校出身是决定性的。“你晋升到某种程度,就不只是学历局限,而是眼界局限。”

帮助她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一方面偶然且关联模糊。“我当时特别喜欢一个思想家叫克里希那穆提,我每次和别人聊这个人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个名校毕业的同事聊天,我说我可以把他的书借给你看,我家里有一套。他说,好像是大二的时候,我在图书馆看过。”

另一方面,更切实的体会来自同期们在发现这份工作毫无挑战性时纷纷离职。“我发现那些名校毕业的学生,他们是无限的,我可以今天在 Apple,我明天我不干了,明天可以去安永(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也可以不去。 ”这当然是一种被放大的想象,不过,项目北区的 20 个培训中,陈一诺估计至少有 5 人已经离职。他们中有人的确转去了审计、咨询行业,还有一位申请到了美国一所学校的研究生课程。

陈一诺认为,和他们不同,即便她同样体会到了工作的枯燥无聊,甚至比他们对工作价值有更大的追求,她可能也无法获得比苹果公司更优的工作机会。

Apple 西单大悦城,图片来自 Apple 官网

陈一诺的叙述是人们谈论大学时常见的两个面向。一面形而上,同时另一面是效用主义的。聊城大学管理学院的副教授邢戈是一个对扩招有诸多批评的人,但他认为,大学经历的影响是巨大的。“没上过本科的话……一般情况下会进入某个行业,做厨师或者做销售,人生就会逼到一个每天为生计奔波的状态。行为都会变得功利起来。什么有用,看什么,没用,就不看。但是大学生呢,是人生中少有的不需要思考任何问题的自由状态,自由地观察了一圈这个世界。”

但人们同样认为大学是一种投资,它终究会在就业市场上显现出投资回报率。尽管他们并不总是愿意承认这一点。

“现在我尽量让自己不要去想投资回报率。”陈一诺在今年 11 月说,“过去对于我来讲,可能最最重要的两个东西,一个是钱,一个是面子。”但现在她在考虑职业转型,希望成为专业领域的金字塔顶端人士——进入投资公司。当然,从钱的角度来说,这同样是一份回报更丰厚的工作。

5

重新回到大学校园,也许可以帮助她实现这个愿望。

这是个对学校出身非常严苛的行业,陈一诺在大学毕业时就领教过了。大型的投资公司和投行仍然看重第一学历,这自然把陈一诺排除在了“圈子”之外。“我也理解投资为什么要这个经历。我把这个东西推荐给投资人,投资人至少得看看你什么背景,不能瞎投啊。大连工业大学?你学过吗?”

陈一诺的父亲,那位本来希望女儿找份就近的安稳工作的生意人第一次和她达成了一致。她转述父亲的话说:“要想做一个系统性的学习,可能读书是最快的方式,一年半或者两年的 MBA 就能拓展,那你为什么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拓展你的眼界?”父亲同时认为,这份经历会对她和男友长期稳定的关系有帮助。“有一天想去跟他对话的时候,你的思维境界的眼界不能低。”陈一诺的男友是一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咨询行业从业者。

上述的 ZARA 采购部门经理正在准备中欧商学院 MBA 课程的考试,但她认为“对我的工作并没有任何影响”。商学院近年来也快速扩大了招生,猎头危奕橙认为,对于在职场多年的大公司中高层来说,这份新学历更大的意义在于社交。

图片来自中欧商学院官网

陈一诺意识到,如果想要再次摆脱学校出身,她需要再次“破釜沉舟”。她的新简历仍有多处需要填满,包括基金从业资格证书,一个漂亮的托福成绩,和通过率极低的 CFA 证书。

和过去不同的是,27 岁的她学会了做两手准备。小型投资公司稍显友好,陈一诺认为她也许可以“拿一些证书,拿一些你自己个人对这些东西的见解,做一些模拟的报告……会对你投小的投资公司有些帮助”。

应采访对象要求,陈一诺为化名

题图来自 Poodar Chu on Unsplash

好奇心日报」ID: qdailycom - 你的头条不该只是些无聊事,让好奇驱动你的世界。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键星标公众号 从此划船不用桨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10,考上了大学,离改变命运还有多远?_

作者:山谷

来源:土逗公社(IDtootopia)

编辑:花生

社长说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你要走出去了解社会,读书才会有用

● ● ●

考上了大学,离改变命运还有多远

“在中国,人们告诉你:你必须得上大学。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

每年夏天,近千万高考考生经历寒窗苦读、填志愿的前思后想,终于等来录取通知书。对他们来说,这是人生的转折点。他们对未知的大学生活,满怀期待。

与此同时,无数大学毕业生手持简历,彳亍在求职市场里,希望总是在用人单位一句“回去等消息”后再次燃起,又在随后几天的音信全无中再次熄灭。

中国社科院2017年的报告显示,2016中国高校毕业就业率为86%。也就是说,当年有近200万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他们大多来自二、三本和大专院校,以及语文教育、法律事务以及生物工程等专业。这些学生不仅要面临本身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还要面对用人单位的院校歧视。

“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远在天边。

越读书,越贫穷?

纪录片《出路》讲述的是民办高校招生老师王振祥、农村考生王盼、三本毕业生万超三人关于大学的故事,属于“为什么贫穷”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部。

影片开场,“弘博软件学院”的招生老师王振祥奔波于湖北各个县城高中,在讲台上,他字正腔圆,宣传着“弘博学院”的种种优势。他带着死任务:每场讲座下来,至少要有3个学生注册,交100元的“注册费”。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王振祥必须许下一些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甚至弄虚作假。他用投影仪展示阅览室、实验室等图片,但 “没有一个是我们学校的,全部是百度上找的。”他说学校有三十余名专业教师,其实其中有一半是教务人员;他声称学校与43000家企业建立联系,毕业生至少有十个工作岗位可供选择,而事实上,这样的学生几千个人里只有几十个。

而台下的家长大多神色迷茫,他们来自农村和县城,孩子的高考成绩在3、400分上下,上一本二本大学均希望渺茫。这些学生,正是民办 “弘博软件学院”的主要招生对象。

这所“会发文凭的商业性质的学校”是弘博集团旗下的教育品牌,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市场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学院”。每年,该校要招生5000人,每人学费12500元,总共收入五千多万元。这个价格,在民办学校里,并不算高。

王振祥对着镜头说,“我们是个公司,不是个学校,把学生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就可以了”。

可在纪录片另一位主人公王盼的眼里,王振祥却是一位“货真价实”的老师。

2010年6月末,王盼来到了王振祥的讲座。她来自农村,在镇上念书,刚刚高考结束,只拿了388分。王盼的母亲右手残缺,爸爸先天有些痴呆,夫妻二人在砖厂搬砖为生,搬一块砖赚5厘钱(0.005元),一天要搬上万块砖,收入不到50元。对王盼一家来说,弘博学院3年近5万的学费是天文数字,他们不吃不喝,也得3、4年才能赚回来。

王盼并不是个例。在王振祥的招生经验里,曾有农村出来的孩子,全家卖了猪牛卖了房子卖了田地,供他一年的学费,才挤上大学这条船。这些孩子太想继续读书了。初中的时候,老师问王盼,你为什么要上学呢?王盼说,上学是为了脱贫。

对“王盼们”来说,上大学或许是眼下最好的出路,为此,他们甚至愿意倾其所有。“如果出去打工,想让爸爸妈妈过得好一点肯定很难,如果我读书出来,想让父母过得好一点,可能就容易一点”。

然而,王盼所期待的、大学毕业后的生活其实并不“容易”。

故事的第三位主人公万超毕业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作为一名三本大学的应届生,他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在人才市场上,这个24岁的男生一次次坐下来介绍自己,衬衫被汗水浸湿。他央求招聘人员不要把自己的简历放在最下面,并表示什么都愿意做。万超说,“刚开始还有很多期待,现在我只是想要在武汉生活下去。”

“我要工作。为什么他们不要我?我不是211、985。一定是这样。”好不容易有一家清算公司打算录用他,试用期工资每月1500元。

万超算了笔账:一个月光房租和伙食,加起来就是937.5元,工资几乎消耗光。然而那家清算公司在十天之内就把他辞退了,理由是万超的Excel用得不熟练。

当时,他已经在单位附近租下了房子,还借了朋友和父母的钱,可工作却突然没了着落。

“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出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不仅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更能让我们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和高品质的生活。” 王振祥在讲台上神情坚定。

但他心里明白,这些话只能用来骗骗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三本大学毕业、求职屡屡碰壁的万超也开始意识到,“体面的工作和生活”对他来说遥不可及;屏幕前的观众更是心如明镜。

可王盼一家人依然相信,相信上大学能换来一个美好未来。他们只有相信。

“如果我不读书,我不知道以后我还能做什么。”她对镜头说。

穷孩子上大学,春天就来了?

为了挤上大学这条船,“王盼们”可能要花费父母4、5年的血汗钱,甚至负债累累。然而,最终,这条承载厚望的船却未必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把这艘昂贵的“希望之舰”送到王盼面前的,是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大学扩招政策。

1990年代起,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减少甚至退出对医疗、住房等公共物品的投入,市场成了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教育行业也不例外。1996年,“包分配”正式取消,大学毕业生被要求自主择业。

接下来取消是“免学费”。1985年,高校推出了接受分数偏低自费生的“双轨制”,开始摸索起收费办学的路子来。1998年颁布《高等教育法》规定, 大学正式开始收费。

扩招带来的显性收益非常显著。1992年公立高校计划内学生的学费为208元/人(计划内国家负责),而2015年已经达到了5000元/人,较1992年增长24倍。而同时期人均GDP从2334元增长到50251元,增长21.5倍;农村人均年收入从784元增长到10772元,增长13.7倍。

——饭统戴老板《高考门前是非多》

几乎在同一时期,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贬值就要承担出口下滑的经济压力。为遏制1992年下半年经济的四高四热现象,国内采取了紧缩政策。因此,如何扩大内需,让老百姓花钱,成为了当局日思夜想的大事。而彼时,高等教育已成为教育行业首屈一指的“消费品”。

1998年底,在亚洲开发银行担任经济学家的汤敏和其妻子左小蕾,向高层提交了一份“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建议。建议提出,我国适龄青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只有4%,远低于别的国家,应当改变这一状况,增加教育机会。

此外,彼时一千多万工人在****中下岗,而大学扩招能有效延长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避免其与工人竞争工作岗位。即缓解了就业压力,又能增加下岗员工供孩子读书的家庭责任压力,有效避免社会冲突。

更重要的是,高校扩招或许能解燃眉之急。在当时,鼓励大家买车买房买冰箱的经济刺激措施始终难以奏效,而在汤敏看来,唯一有可能起效的就是教育。

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所有的家长还是愿意把钱花在教育上,这和现在大家争买学区房是一个道理。因为教育不仅是消费,实际上也是为你的下一代、也是为国家的未来在投资。所以我们就从帮助国家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角度,提出了扩招的建议,不仅是刺激消费,而且是让老百姓把钱花在他们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

——智库专栏《“高考扩招之父”汤敏:大学扩招真的扩错了吗?》

这一提议受到了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99年6月,国务院宣布了高校扩招政策。而为了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普通本科高校资金不足的状况,国家开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公办本科院校结合社会资金成立的“独立学院”、各类民办专科、三本大学也就在那时起应运而生,学费大多自主定价,费用在数万元上下。

资料来源:高考网

从90年代末至今的20年间,中国高校本专科生数量从不足百万增长到600余万,研究生数量也由数万增长到40余万。除了普通公办高校扩大招生,过去10年内,中国民办高校的数量也增加了30倍。中国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大众化阶段。

扩招的收益是显著的,而全国教育学杂费收入(含中小学教育)更从3697亿元飙升到了2015年的43174亿元,增长11.7倍,而同时期国内GDP则从8.5万亿增长到69万亿,才增长8倍。

大学扩招的“初心”其实是刺激消费、缓解下岗工人就业压力。然而,在开展过程中却意外地受到了欢迎,短期内广受支持,被寄予了增加教育机会、促进社会流动的厚望。尤其在“王盼”这样的孩子眼里,只要付得起学费,哪怕去不了好大学,“脱贫”的梦想似乎也并不遥远了。

不平等只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然而,大学看似近在咫尺,流动的可能性却远在天边。扩招没有缓和竞争,只是将其转换了形势。区分始终是资本社会中永恒的游戏。

此刻那里人太多了,势必要进行第二次划分。较少的人进了大学,一方面意味着区分的改变,扩招之前考上本科就是优胜,扩招之后要考进一本,乃至考进211才和扩招之前等值。另一方面,较多的人上了大学意味着实质的竞争被推迟到下一轮,大学学历的含金量已经不足,要竞争研究生学历了。

——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

随着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33.8%飙升到2017年的75%,昔日好学历—好能力—好工作的链条被斩断了。当学生们拿到大学录取书的那一刻,它已经开始贬值。

此外,不仅大学学历的贬值,近些年劳动力市场的缩水也加剧了就业的困难。据观察者网报道,2013年,今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预计GDP增长率为7.5%,新增就业岗位数为900万个,仅是毕业生人数的1.28倍,为历年的最低值。

在扩招与经济震荡背景下,大学生同时面临着学历“膨胀”和工作 “缩水”。僧多粥少,竞赛加剧。从竞争一本大学到竞争211、985学历,从竞争本科到竞争研究生学历,从国内升学到出国留学,甚至到重点中学、重点小学……教育的军备竞赛不断延伸,不断升级。

当社会结构日趋固化、而大部分资源又始终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仅靠教育将全社会百分之五十的成员托举到原先百分之十成员的领地,对于改变前者是没有意义的”。

南京大学为贫困学生设立的“ 入学绿色通道”,但能走到通道前的寒门子弟已越来越少。图片来源:CFP

教育市场化带来的军备竞赛,意味着时间和金钱上的加倍投入。而这一切显然更有利于家境殷实的中上层学子。

早在2010年,晋军就指导他的学生对清华大学生源状况进行抽样调查:2010级清华大学农村生源占总人数17%。而当年的高考全国农村考生比例是62%。晋军还通过多年的课堂随机调查描绘出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中国青年报《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么?调查结果令人震惊》

显然,扩招后的教育竞争对学生家庭背景的要求反而更高了。当中上层的父母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孩子耳濡目染,协力将家庭的经济、文化资本转化成学习成绩,转化成眼界和见识,最终转化成教育优势时,底层孩子却越来越难通过上大学扭转命运。他们即便有幸上了大学,也大多流入了大专和二三本院校。

李春玲比较了扩招前高考(生于1975-1979)和扩招后高考(生于1980-1985)这两个群体,发现相比扩招前,扩招后父亲的户口对是否升读高等教育的影响更大,对升读大学或大专的影响也更大。

学者杨东平的研究也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2017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的话,真相了

穷孩子难进好大学,也就更容易找不到工作。学者李宏彬等人的研究发现,相较非重点大学,重点大学(211)会带来10.7%的工资优势。

尽管在市场化背景下的大学扩招中,不乏底层个体的成功事迹,但对于整个群体来说,向上流动却并不比以往更加容易。占有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中上层家庭,不断复制着“龙生龙,凤生凤”的故事,而穷孩子们的春天却迟迟不来。

“弘博学院”的宣传老师王振祥说:“教育产业化这么多年,所有的优势资源都集中在城市里面。农村的小孩没有良好的教师团队,进不了大学,他们只能选择我们这种:对你的分数没有什么要求,但是最终又会发给你一个文凭的商业性质的学院。

不上学就没有出路,上了学也未必有出路

《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城市、小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中均有40%至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

然而,在城乡二元对立、农村不断被吸血和吞噬的语境下,除了花钱读书,他们别无他法。

没有任何知识和文化的农村青年,他们更普遍的下场在哪里呢?在快手呈现出的精神迷惘和空虚里,在东莞流水线上夜以继日的机械劳作里,在大城市不断冒出的建筑工地里……

——FT中文网 《嘲笑毛坦厂的傲慢与冷漠》

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个体命运的转变却陷入停顿。

纪录片《出路》的导演陈为军质问道,“如果一个人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学习,却还是不能改变命运,依然贫穷,那么这样的群体是否就该抬起头来看看,是不是我们所处的系统出了问题?”

央视纪录片《高考》中,毛坦厂中学一位班主任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如是劝学

大学扩招“画了一张没用的大饼”。它看似给更多人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让底层学生在获得学历和提高社会地位的预期下进入大学。但事实上,扩招不仅没有改变实质的竞争,反而因为市场主导了教育资源分配,中上层家庭的孩子能够更轻易地占据社会金字塔的高位。

穷孩子不仅上大学困难,甚至,他们还要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当“上大学改变命运”出现在民办大学空洞的宣传口号里,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满足底层孩子对于读书致富的想象,让他们满怀期待地接受现实,让他们的父母心甘情愿地、不惜血本地花钱。

沃尔斯特说,教育扩张是社会上层维护自身优越地位的安全阀。在教育市场化背景下,大学扩招是给底层的“障眼法”、给上层的“宽心丸”。它看起来满足了增强流动性的社会要求,同时又没有损害中上层的既得利益。打着平等的幌子缓和各阶层间的社会冲突,但并未改变不平等的现实;看起来在弥合不平等,事实上却以这种方式将不平等合理化了。

毕竟,像“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这种故事,只会存在于1998年的新华字典里。

参考资料:

郑也夫 《吾国教育病理》

沃尔斯特 “增长的界限” 载于哈里楠编 《教育社会学手册》

布迪厄 帕斯隆 《继承人》

李春玲 《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

叶晓阳 丁延庆 《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与社会分层》

南方周末 《你必须上大学,但是……纪录片“出路”中的贫穷》

南方周末 《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智库专栏《“高考扩招之父”汤敏:大学扩招真的扩错了吗?》

FT中文网 《嘲笑毛坦厂的傲慢与冷漠》

饭统戴老板《高考门前是非多》

文章TAG:北京城市学院就业网北京城市学院毕业生出去都没工作吗北京北京城北京城市学院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