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人人校招,校内网就是人人网

人人校招,校内网就是人人网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21:56:54 编辑:管理经验 手机版

1,校内网就是人人网

校内就是人人网

校内网就是人人网

2,人人公司好还是京东好两个offer该选哪个大牛指点一下

我觉得京东好点,京东估值达到400E美刀左右。而且未来将会有更多业务拓展,例如现在京东已经向金融,通信方面拓展业务了,我觉得京东的就业前景较好!

人人公司好还是京东好两个offer该选哪个大牛指点一下

3,人人靠谱吗

可以很明确的说, 一点都不靠谱儿, 因为都没有听说过, 没有听说过的这种, 无论是他们用的东西, 还是他们要的价格, 都可能是非常离谱的。
靠谱性还是比较一般的,项目标收益都太低了,年收益率不超过10%,散标虽然高一些,但是太杂乱,安全性不强,现在已经有不少用户撤出去了。现在理财比较热门的是惠然通,收益要高许多的,也稳定一些。

人人靠谱吗

4,请问只针对应届生求职的网站有哪些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不是很待见

有的,你可以去大街网,那是专门给毕业生招聘的,我建议你也可以去看一下银行招聘网,那里很多银行招聘的,基本招的都是应届生,也没有什么专业限制,去年我毕业时没关注这个现在都有点后悔了,其实去银行也挺不错的!!!
你好! 应届生上面都是应届生的职位,很多的 其他还有这一步校园招聘,人人校招神马的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应届生上面都是应届生的职位,很多的 其他还有这一步校园招聘,人人校招神马的

5,校招笔试考查要点解题难点解题技巧上篇

Numerical Test

英文全称:Numerical Reasoning Test,即数字能力测试。Numerical test 一般给出一张图或表,然后让你根据题目要求,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或复杂的计算。由于通常都有时间限制,基本要维持一分钟解决一道的答题速度,才可能把题目都完成。需要应试者眼睛快,手快,脑子更快。其计算难度难度相当于初中数学水平,题目的编排是由易到难的。一般如果有充分的时间都能做到满分,关键在于有时间限制。

考查要点:

* 数学运算能力、数感

* 经济学常识、基本商务知识

* 大量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解题难点:

* 控制答题速度

* 看懂英语题干

* 快速读懂商务图表

题型分类:

(一) 表格类

(二) 柱状图

(三) 折线图

(四) 扇形图

出现场合:

* 银行类企业、500 强外企笔试题

* 毕马威KPMG、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德勤、瑞安集团、高露洁等公司采用

注意时间管理:

Numerical 的做题时间建议是1 分钟1 道,做不完是常态,可能有些做过Numerical 的读者会撇嘴,我就做完了啊,也没见有你说的这么恐怖。

回答:不排除你是大牛的可能,但更多的可能是,你也许前面不少题目没看懂就动手做起来了。当发现只有3 分钟,你面前还有7 道数学题横在那里,怎么办? 刚才说了,Numerical 在选项设计上下了功夫,很难有什么空子。我们能做的就是,先解决5 个备选项的题目,10 个选项的,猜中的可能性太小了。按一般规律来说5 选项的题也更容易运算出结果。

Verbal Test

Verbal test 就是给出一段100~200 字的短文,然后让你根据文章意思,判断题干信息正确与否,选项一般有3 个:

True(yes),题干的信息根据原文来判断是正确的;

二是False(no),题干的信息根据原文来判断是错误的;

三是Can not say,就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无法判断对错。题型类似GRE 或者GMAT 的逻辑题。

通常题量为25~40 道不等,要求在15~20 分钟内完成,也就是说,做题速度要保持半分钟一道,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时间会很紧。一般来说文章看懂后,基本可以直接判断对错。但是有时候往往是在True 还是Can not say,或者False 和Can not say 之间无法判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无论如何不要超过45 秒的考虑时间,任意在两者中择一。一定要注意总时间的控制。

考查要点:

* 英语阅读能力

* 逻辑判断能力

* 一定的理解力

解题难点:

* 控制答题速度

* 快速英语阅读能力

* 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

出现场合:

* 银行类企业、500 强外企笔试题

* 毕马威KPMG、普华永道PWC、汇丰银行、瑞安集团、高露洁等

Verbal 技巧解密:

* 一定要依据原文,不能只依靠自己已知的尝试和知识。

* 可以依据原文做适当的推断,但不能做无根据的自行推断或过度推断。

* 要注意题目要求回答什么。

* 题目中若出现must、only、all 及always,答案一般不会是True。

* 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不要轻易改答案。

数字推理题

数字推理题是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能力测试的一类题型,通常也会在一些公司招聘的笔试题中出现。这类题型要求应试者观察数列的变化规律,选出相应的空缺项。考察的是笔试者分析数字之间的联系,对运算能力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只要经过足够的练习,这部分是可以拿高分的。但是由于测试时间较短,需要笔试者掌握基本的速算方法。

考查要点:

* 数字推理能力

* 数列关系分析

解题难点:

* 时间短

* 对基本数学规律不熟悉

题型分类:

* 和差关系、乘除关系、平方关系、立方关系、其他;

* 分数数列、带根号数列、质数数列、双重数列、组合数列。

出现场合:

数字推理题属于很常见的笔试题型,在很多公司招聘的笔试中都会涉及,题量不会很大。

这类题型也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能力测试部分的固定题型。

应对策略:

技巧一:看走向

利用数列的走向,可以迅速判断出应该采取的方法。所以,走向就是旗帜,走向就是解题的命脉。

技巧二:利用特殊数字

一些数字推理题目中出现的数距离一些特殊的数字非常近,这里所指的特殊数字包括平方数、立方数。

技巧三:九九乘法口诀。

当遇到数字推理题,建议大家在依次读已知数的时候,应时刻想着乘法口诀,看看题目中已给的数字是否与乘法口诀有关系。

6,产品经理面试中的潜规则

文章结构:

招聘流程&面试官特点

面试中自己说什么

面试官会问什么

面试的核心是什么

一. 招聘流程 & 面试官特点

1. 招聘流程

这里,我想先说下你的简历是如何到面试官手里的。各种原因需要招聘新的产品经理,你的直属leader需要发JD给hr,hr会根据JD进行初筛。一些简历给到你直属leader手里,看到你的简历合适,通知hr约你面试,这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流程。从这个流程,我们能看到什么“潜规则”?

潜规则:

大部分产品leader的JD写的很仓促,导致你在招聘网站上看的JD很空洞,基本没有说什么。原因有很多,比如产品leader没有时间静下心写JD、比如觉得这件事应该是hr工作等。

从第一条规则可以得出,hr初筛会很宽泛。因为hr不负责业务线,他不清楚每条业务线需要什么样的人。

从第二条规则可以得出,很多不匹配的简历会一起给到面试官。有一次hr给了我10份简历,挑了半天只有1份还可以,主要是其他9份工作内容和我们业务毫无关系。

大部分面试官看你简历不到1分钟,面试官对简历内容不会仔细去思考,只有通过当天第一印象、面试沟通来对你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的流程想告诉大家,你对面试准备的很充分,可很多面试官却准备的很草率。不打无准备之仗,你还紧张吗?

2. 直属leader特点

第一位的面试官一般就是你的直属leader,他对自己负责的产品线很熟悉,极有可能还参与其中产品设计工作,对产品的细节也很了解。

潜规则:

面试中可能会问你对公司某一个产品(功能)的看法,如何去优化等。这个产品(功能)很大概率你没有准备,但不要紧张,按照自己对产品的理解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因为你肯定不会比面试官更熟悉产品,他只是需要通过你的分析,看看你对新产品有什么想法,判断下你的产品经验有多少

大部分直属leader对你薪资没有决定权,只是大部分。

3. 总监VP特点

通过了直属leader面试,之后的面试你会遇到更高title的面试官。这种面试官不会直接负责产品线,更多是负责产品战略层的事情。

潜规则:

可能会问你对公司业务的看法,你对这个领域有什么见解等。

一般情况下,这类面试官不会再对你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判断,但还是有例外。

二. 面试中自己说什么

展示自己专属的工作方式

自己的项目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

你的其他产品经验为什么适用于新业务

很多面经都写了面试中自己应该说什么,我觉得以上3点还是比较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工作方式,不论是项目推进还是产品创新等。如果给面试官所展现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可以说是很大的加分项。当你的工作方式行之有效,那你可能会成为团队的担当。

产品经理工作的最终目标还是需求能够落地,不能落地的需求是没有意义的。可以和面试官说一说自己的需求是怎么落地的,不要局限在产品这一块,也要拓展到业务、市场、项目管理等方面。

每家公司业务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大厂产品经理负责的方面是更细分的。但是,不同业务模式下产品思路和逻辑都是相通的,产品经理工作核心的本质也是一样的。所以,要给面试官展示你的产品思路、逻辑,不要流于业务的表面。

三. 面试官会问什么

你参与的项目

开放性问题

(1)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可以从你参加项目中体现出来。很多面试官都会让你谈谈你参与的项目、你做了什么事情等。只想提醒一点,可以说的夸张一点,但一定要能自圆其说,因为你给别人说你的项目经验时,对方真的能感觉出来哪些是真的哪些是水分。一个停顿,是可以反映出你是在回忆,还是在圆谎。

(2)很多面试官会问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北京有多少辆出租车,多少井盖等。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的是你解这道题的思路。不过这种问题我觉得放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落地,属于为了问问题而问问题。这里我想到一件事,我曾经加了很多产品经理的qq群,一次群里人讨论产品经理需要什么能力,一位老哥说他会优先考虑学过哲学的,觉得那样的人逻辑能力肯定超强,于是我就退群了。

四. 面试的核心是什么

面试的目的肯定是拿到offer,面试的核心我认为是以下2点:

向面试官证明你能够胜任这个职位

用你的气场感染面试官

(1)一场面试,对于面试者来说,就是通过简历上的经历,面试中的沟通或者说是演讲,来证明你是能胜任这个职位的。所以,围绕这个目的,每个人针对自身想一想,你能通过什么来说服面试官。

(2)除了客观的经验能力,还可以通过自身的气场去感染你的面试官。气场是来自于你工作上的自信,你的人生阅历。我曾经面试过一位大我7岁的面试者,明显感觉到他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不是简单的来自于工作经历,更多的是人生阅历,是一种“人情阅尽秋云厚,世事经多蜀道平“的境界。

五. 最后

以上说的只是适用于社招,对于校招我没有参与过,也就没有经验而谈。有的地方比较片面,也是因为每家公司、面试官都是不一样的,而面试结果很多也是主观决定的,很难形成客观的体系去指导大家面试。

但我还是希望这些冗词赘句能够给大家一点启发,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到心仪的offer。

作者:辰哥不瞎说,做过支付产品经理,做过互金产品经理。

本文由 @辰哥不瞎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7,刚拿下产品offer的她做了这份详细的入行全过程复盘

这是目前作为国内TOP3 OTA平台产品经理的她,做的入行产品经历复盘,希望对渴望成为产品经理的你有所帮助。

我2016年本科毕业,大学专业与互联网行业完全不沾边,毕业两年在传统行业做工程师,虽然两年里大小项目也做了一些,但工作内容还是比较单调重复。让我焦虑的是——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却又习惯于现在的安稳。

1

我未来,就确定了吗?

校招&转行,这两次重要的职业选择将影响你的一生

某天我与大学同学(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策划工作)聊天,她知道我对现在工作的迷茫后,推荐我转行互联网行业,也许互联网行业会带给我之前工作没有的新鲜感和成就感。

后来我就自己去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也看了几本相关书籍,发现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有成为一名PM的强烈愿望。

我跟我的同学沟通我的想法,她很支持我的决定,因为我做工程两年锻炼的文档写作、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能力都与产品经理需求的技能不谋而合。经过她的鼓励,我就更加坚定地走上了产品经理学习之路。

看再多书,你的产品能力也无法知行合一

最开始决定转行产品经理的时候,我多看几本书(例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启示录》、《参与感》等),并把基础工具Axure、Mindmanager和Visio等软件学习一下就可以入行了。

事实证明是我太年轻-_-||投出去的简历全部石沉大海,我才意识到原来我这种无专业背景无相关工作经历的人想要踏上产品经理之路有多么难。

之后我在网上搜索“转行+产品经理”的关键词,想看看网友的经验——发现很多无经验的人都是通过参加培训班转行成功的。后来突然想起有一个朋友想转行做UI,她报了一个培训班学习了三个月后来成功转行UI。网上的建议和朋友的亲身经历都告诉我好像报名一个培训班也许能提高我转行的成功率。

在我的重重筛选之下,我报了一个线上+线下的学习班,因为我觉得单纯线上的学习方式,还是过于抽象,如果能跟产品经理面对面交流学习,至少能对这个岗位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接触。

关于产品知识体系,你是毫无目的地瞎学,还是方向明确地搭建?

正式学习前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很清晰的小目标——“系统性地学习产品经理方法论,做出自己的作品,并成功入行”。其中,我最关注的就是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作品(因为很多PM招聘都要求面试者提供作品或项目介绍)。

我本以为报个班,经过轻松、舒服的3个月就能高枕无忧地拿到大厂的offer了,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了。(我从此过上了跟高三高考前一样的高强度学习生活……)

2

晒一晒我产品学习之路的辛酸史

这是我在3个月时间内整理出的初级产品经理基础知识集合,每个文件夹背后都是大量的学习笔记(整理这些笔记真是累到想哭):

然后每个工作日还要整合一些一线产品老师关于产品的经验交流和答疑的精华内容(虽然累,但感觉自己俨然已是一名产品助理了,哈哈):

上述只是初阶产品学习者需要经历的最简单的学习步骤,而产品从0到1的设计需要经历从最开始的市场分析、竞品分析、用户研究到产品定位、需求分析、产品设计再到最后产出完整PRD的全流程。

以上理论作为产品初学者应该都耳熟能详,然而这些知识对你来说都只是虚无缥缈的理论(靠死记硬背记下来的)。

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是建立在自己充分理解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去产出自己的产品(作品/项目)。

下面说一下我对个人产品(作品/项目)的一些理解吧,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说:

首先是竞品分析:

我认为而竞品分析的目的,是为你自己的产品做调研,调研你产品的竞品有哪些好的地方值得你借鉴,哪些地方可以有改进的空间——核心思想是,以你自己的产品为中心。

如果你的竞品分析报告不是以你自己的产品为中心,只是把市面上已有产品的功能罗列了一下,是不合格的。

因此我在撰写竞品分析报告时,我会非常注重:

1.竞品分析文档规范性(文档架构完整、逻辑清晰易读)

2.竞争对手信息汇总,信息描述的准确性与完整程度

3.竞品的深度剖析

a.定位与核心模式差异;

b.主功能点对比,亮点分析;

c.运营及推广策略;

d.核心业务数据及增长态势

4.有明确及合理的结论分析,符合当下市场的现状

以下是我的竞品分析报告截图(大概写了1周,前后参阅了数十份行业报告,也深入体验了竞品):

其次是产品核心流程图和结构图:

这其实是围绕自己想做的产品,根据产品的需求清单(FeatureList),落地产品方案设计V1.0版本,并输出产品功能结构图,在此基础上,把下一版本要做的功能(改动,新增)特别标注出来。

在撰写功能结构图时,我主要聚焦在三方面:

1.所述产品概念,能和功能结构对应上

2.结构完整、粒度够细,场景全覆盖,能涵盖所述产品的核心功能

3.功能结构图逻辑清晰、易懂

以下是我对于自己的作品梳理的总体流程和产品功能结构截图:

最后,就是重头戏PRD文档了

可能很对初学者对BRD、MRD、PRD文档都分不清,其实PRD文档就是将你设计好的产品原型落地为具体文档,用于沟通技术、UI、运营等部门,推动产品落地,PRD文档的完成,也就意味着你的产品马上就要“出生”了。

一份可落地的PRD文档,也需要满足几点条件:

1.文档格式规范,结构完整,排版美观大方

2.包含几大核心模块:概述、产品描述、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上下线需求、运营计划等

3.逻辑清晰全面,需求细节描述清晰,无重大逻辑遗漏

4.语言简练,交互图使用合理,描述客观无歧义,能让人看的懂要做什么

鉴于PRD文档的重要性,我大概花了2周时间,不断地修改优化,以下是我产出的最终版PRD文档截图:

再此要补充一句,很多初学者都以为原型一定要画得很炫、PRD要写得很酷,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完全错误的,等你真正入行PM后,你就知道了。

3

No pain , No gain

当我通过3个月时间用心打磨上述作品,并将简历整理打包投递后,我发现世界完全不一样了——我顺利地接到国内TOP3 OTA平台产品经理岗的面试通知,顺利地通过电话面、HR面、专业面、BOSS面四轮面试,顺利地拿到了offer,顺利地入职......感觉自己即将成为人生赢家,哈哈!

现在让我感慨一下——回望过去3个月,虽然每天写作业写到很晚很累,但付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最初的我对于产品经理还是懵懵懂懂,现在的我已经成功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踏上了我的产品之路,实现了我当初决定转行PM时立下的小目标。

产品之路,是一场孤独的马拉松,请坚持并热爱下去

我想对想入行PM的小伙伴们说:真的喜欢,就请你坚持下去。坚持是最好的品质,坚持终将会带来成功。

还有一点,这也是我的产品老师经常提的,多去体验不同的产品,去感受他们的设计逻辑、交互逻辑等对自己来说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就是,要用心去学,不懂的地方就向前辈(最好是一线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请教,并将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这些会帮助你去形成自己的产品知识体系。

4

高效入行PM的建议

最后,如果你也想高效地入行PM,建议你考虑报学习班学习(有资深产品经理带真的很重要)。我当时搜索了非常多培训机构,各家都有眼花缭乱的广告来吸引学员。

在纷杂的信息中,建议你可以从以下几点去综合考虑吧:

第一,看是不是线上+线下的形式,如果单纯线上,对知识的掌握还是一知半解的,个人认为效果不佳;

第二,看老师是不是来自大厂,如果有实战经验丰富的一线PM带你,我觉得你可以学到更多;

第三,看有没有求职辅导和简历内推,这对于大部分没有产品经验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毕竟内推可以大大提高简历通过率和面试成功率;

第四,建议你先进行一下产品潜能测评(在选择机构培训前),因为有的人对自己的认知和职业规划还是模糊的,确认自己适不适合当PM真得很重要,如果真的不适合也不花冤枉钱。

偷偷说一下,我当时是接受了起点学院Mike老师的免费测评和职业辅导(笔试和电话面试通过才可以报名)。当时测试的我可慌了-_-||我怕自己连报名都没有资格。

哈哈哈,爆一下Mike老师的微信号,你也可以去勾搭一下,聊聊PM,聊聊理想,聊聊人生,顺带免费测评一下自己能不能当PM,还是不错的。

8,人人网被卖这些回忆杀总有一个能让你流泪

2000W 美金,人人网就这么被卖了。

听到这则消息后,很多人都忍不住一阵唏嘘。

也有人登上了自己几年没有上过的人人,尘封的记忆就在不经意间被打开。

他们曾是腼腆的少年,却在人人上勇敢向校花表白;

他们曾是矫情的少女,屁大点事都在要人人上吐槽;

他们曾是叛逆的非主流,在人人网上发过杀马特照片;

今天,我们采访了几个人人网曾经的用户,共同追寻关于这个平台的回忆。

你最怀念的功能是什么?

@蛋蛋

感觉人人网有很多好玩的功能,虽然界面跟 QQ 空间很像,但是体验感却很不一样。

我印象最深的功能是可以投票选校花校草。早期的人人还不需要实名,于是隔壁班故意把男生的名字“高俊雄”改成“高倩倩”,传上他的照片,然后一顿 sao 操作,成功让顶着男生头像的“高倩倩”成为当届校花哈哈哈。

还有大学晚会的人人墙,一个简单的投屏,就可以在现场进行留言、投票、抽奖等互动,给节目点赞呐,怂恿男主持用女声啊,那时候排队形比现在的微信可强多了,有人人墙的晚会真的蛮好玩的,后来就没了。

诶对,那时候还有很多种菜偷菜之类的小游戏,还有很多类似“当时我就震惊了“、”胡一菲“、“糗事百科”等现在可以算是自媒体的账号。

还有,树洞功能!什么表白啊、寻物啊、寻人啊、人生感悟啊,各种各样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树洞发。

人人网的树洞

这么一回忆,功能真的挺多挺好玩的。

@凌木木

不知道为何,一提到人人网,我第一个想到的竟然是高校表白墙。哈哈哈,这真的是特别搞笑的一件事,因为我是那种从大一到大四从来没有上过表白墙的人。

我印象中大概每一个高校都有自己的表白墙吧,名字都叫 XXX 大学表白墙,头像也基本上都是一颗爱心,反正就是各种能体现“爱”的元素。

人人网的表白墙

我觉得大多数人应该都跟我一样,一定会关注两个表白墙账号,一个是自己学校表白墙,一个就是自己非常在乎的那个人学校的表白墙。

每天刷表白墙真的是一件超级有趣的事情,学生年代,可能大家的感情都很纯粹简单吧,有些表白会非常“理直气壮”说出是哪个年级、哪个专业、哪个班级的谁谁谁,有些表白就明显透着单相思的伤感,看着挺让人心疼。

那个年代,表白墙就是一个充满粉色泡泡的八卦阵地,看到认识的人上了墙,我们一个宿舍的小伙伴难免会起哄一番,然后转发扩散表白墙的状态。

当然,除了自己学校表白墙带来的欢乐,还有男神学校表白墙带来的痛苦。

有一天,突然在我男神学校的表白墙刷到他被表白的信息,瞬间,眼泪就掉下来了。于是,我跑到男神主页,看到留言的我心里更是一阵凉凉。

@肉肉不减肥

听到人人网被卖的消息,我第一反应其实是那只鸡还好嘛?

人人网的小黄鸡功能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这只鸡就是当时的网红,身边的小伙伴上课时间都不放过小黄鸡,因为它的回复很有意思,总是让人出乎意料。

我开心的时候、无聊的时候就会调戏小黄鸡,不开心的时候就向它倒苦水,而它总是不厌其烦地秒回我,安慰我,开导我,逗我开心。

而现在,无论怎样,它都不再理我了。

@ 糖糖

我最怀念的功能就是,人人网访问好友主页的时候可以隐身(改版后开放的功能)。

记得当时人人网在大学的时候特别火,我也特喜欢玩,只是有一点我不太喜欢,就是人人主页可以看到来访人的记录。

因为我曾经暗恋过隔壁班的男生,经常闲的没事儿就去他的主页逛一圈,如果每天都被他看到我的来访记录,岂不是很尴尬。

后来人人网改版了,可以设置对 3 个人隐身。这简直帮了我大忙,然后我就可以每天逛他的主页不被发现了。

@ 猴子

最怀念的不是功能,而是那个时候可以通过人人知道校园里的谁谁谁,然后校园里发生了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人人”立马知道,更重要的是我认识了很多原本不会认识的朋友。

你发过最好玩/最神奇的状态是什么?

@桃子

不知道是因为年纪渐长还是什么,在朋友圈发状态总是会想着“人设”,什么该发什么不该发,自己都会控制一下。但是当初在人人上发状态真的完全不会考虑这么多,想发什么就发什么。

所以大部分状态都挺神奇(黑历史)的,不过在我看来最神奇的状态应该是,英语老师通过人人网布置作业,并且要求我们转发表示收到,现在想来是英语老师想要人气吧。

还有不得不说,那时候自己真的非常热爱学习(临时抱佛脚),经常转发某个课程的期末复习资料、什么四六级作文句式等,也挺神奇的。

@凌木木

对我来说,最好玩的功能应该是与学校各大官方平台的互动吧,当时社团、学生会、校园广播等平台都有自己的官方账号。

其中让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校园广播,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学校的广播真的非常戏精。

上午放学后,我们学校的广播是一男一女播音员在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播报新闻,上了一上午的课,累得只管往食堂冲,哪里有心思听他们叽里呱啦。

但是,我们校园广播有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点歌栏目,可以私信或在校园广播动态下留言想点播的歌,校园广播筛选整理后,会发出每期歌单。

校园广播歌单

下午吃完饭,悠闲地走在暮色中的校园里,听着广播播放自己点播歌,那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

哈哈,感谢人人网,让我有了与官方平台直接互动的机会,尤其是获得一种心愿得以实现的幸福感。

@二狗子

像我这种一般不太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发状态的人,人人主页上转的全是同学丢失一卡通的信息

@阿花

超级怀念大学时候人人抱着手机刷人人的时候。

我还记得那时候人人上发的都是什么测试啊,星座啊什么的,现在看到以前自己发的状态,感觉好幼稚啊。

就像有句话说的一样:成长就是不断地觉得自己曾经是个傻逼的过程。

你在人人网发生过什么故事?

@小愿

人人网有一个既让人兴奋又让人胆战心惊的功能,叫做“访客记录”,你可以看到都有谁最近拜访你的主页了。

大一生日那天,突然发现一个头像出现在我的“最近来访”列表中,竟然是我高中暗恋的男神!

刚玩人人的时候因为害羞没有加男神好友,那次男神的拜访让我鼓足勇气添加对方好友,没想到男神很快就通过了好友申请!然后我们就顺利聊了起来,聊着聊着发现有同样心意的人不止我一个哈哈哈哈!

于是,我们就在一起啦~经过 6 年长跑,现在我们已经订婚啦,感谢人人!

@凌木木

在人人网发生的故事?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毕竟那是一段青春,而不仅仅是一两个故事,仅仅用几段话不足以表达。

现在再回忆与人人网之间的故事,我想我应该是看到了当初那个一直努力朝目标迈进的自己吧,如果不是再翻出当初的状态,我都不记得当初经历过那么多辛酸的时刻。

这条状态的措辞还蛮幼稚的,不过也确实非常真实。

现在肯定不会发这种东西了,人长大了,会逐渐隐藏自己的情绪,收起很多真实但不愿意被别人看到的东西。

所以,我与人人网的故事就不多说了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大家自己回忆就好。

为什么后来渐渐不玩人人了?

@剪刀

后来,好像是因为微信吧,大家都开始刷朋友圈,微信 App 的体验感真的比人人 App 体验感好太多,不知道为什么人人不能优化一下移动端。

然后那时候微博开始流行起来,渐渐的大家都不刷人人了,自己一个人发状态也挺没意思的。久而久之就再也不点开人人,甚至连 App 也因为内存不够被我卸载了。

从 2012 年 10 月加入人人,最后一条状态是 2014 年 2 月,这个平台真的承载了很多回忆啊。

@凌木木

我最后一条人人网状态停留在 2015 年 1 月 22 日,那天也是我生日,不过我发的内容与生日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也不知道为何就不玩人人了,真的不知道怎么就慢慢地不玩了。

我觉得很多事情一定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可能是某一个点就彻彻底底改变或消失。哪怕是人的死亡,他有某个具体的点停止呼吸,但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如果真要找一个不玩人人的理由,那可能是我长大了吧,哈哈哈,正逢我毕业,我即将到一个新的城市,开启新的旅程。

@翠花

为什么不用人人了?

因为我本来就不太喜欢最近来访这个功能,去访问别人的主页都会被发现,我喜欢偷偷的看,不喜欢让对方知道我在关注他。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渐渐地大家都用不玩人人了,那时候记得 2012 年的时候,朋友圈开始出来了,可能大家都转战朋友圈了吧。

@猴子

一直不忍心放弃人人,毕竟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但我前几天还登陆了,但是手机上找不到登陆入口,页面全是垃圾直播。

一番采访下来,我们发现大家更多的是感慨。

人人网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我们在上面发过乱七八糟的黑历史,也像狗仔一样扒过心仪对象的信息。

有时候,你会觉得,人人不仅仅是个平台,而是我们一代人的青春。

不过,青春虽终将会逝去,但记忆却能永驻。

你是不是也有回忆和我们分享?

欢迎大家留言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点赞并且推荐给你的好友。

9,这个时代QQ依然没有被微信打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 专栏作者 @栗栗粥 原创发布。转载请联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移动端的时代里,微信占据了社交领域的半壁江山,不得不让人想起曾经PC时代里的王者“QQ”,微信的爆发和QQ的停滞让很多人认为微信已经彻底将QQ打败,QQ已经不再适合这个时代了。

前不久看到一句有意思的分享说:“与其说微信为什么能打败QQ,不如说QQ为什么没有被微信打败”,好像又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微信与QQ之间的“较量”。

△ 2018年6月APP排行榜前十位(来源-艾媒咨询)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年3月中国APP活跃用户排行榜(TOP1000)》中,排在榜单首位和次位的分别是微信和QQ,其中微信的活跃用户数为101568.19万人,远高于榜单中的其他应用,独占鳌头。位列第二的QQ6月活跃用户数为64966.43万人。

虽然和微信差距越来越大,但在如此多的移动应用中能位居前列,何来“衰落”的说法?

△ 2018年6月聊天类APP排行榜前十位(来源-艾媒咨询)

在同类型APP中,QQ与居于后位的陌陌相差接近60000万,虽然越来越多的聊天社交类APP通过投放大量的广告为人所知,比如爱奇艺自制网剧网综里随处可见的熟人社交APP派派号称广告预算达2亿元,但是也很难超过社交的元老级产品QQ。

在今年3月的APP榜单中,微信以97.09%活跃用户占比位居榜首,QQ以67.08%活跃用户占比位居第二,说微信已经取代QQ有点为之过早。

比起微信已经坐拥10亿用户的成绩,我更好奇当初明明有了QQ这个现象级社交产品,腾讯为什么还要推出微信?微信诞生于2011年,当时还是博客不温不火、微博大放异彩、BBS和论坛淡出江湖、移动互联崭露头角的年代,可以说微信的“出生”离不开正步入转型期的互联网环境。

△互联网发展历程(来源-胡赛萌周刊)

QQ是PC互联网的产物,而微信是移动互联网的产物。

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03亿,占网民总数的66.2%,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截止到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6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4%。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国内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改善,移动互联网已经进入了最好的时代,用户对移动终端的使用需求已经超过了对PC端的需求。因此,2010年上线的手机通讯社交APP“KIK”在上线后不到15日就吸引了 100万的用户,而微信正瞄准了这样的时机破壳而出。可能会有人和我一样感到疑惑的是,手机QQ不也是顺应移动端发展而产生的终端应用吗?为什么手机QQ不能像微信那样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奇迹呢?

手机QQ是把PC端的QQ移植到移动端的结果,体现的依旧是PC产品的特征。

手Q和微信的体验差异其实是很明显的,但是很难说清楚两者的差别到底在哪里,最后我只能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虽然手Q是以APP的形式存在于移动端中,但是不管是聊天、添加好友/群、QQ空间这些已有的功能,还是新增的游戏中心、兴趣部落、附近的人等功能体现的均是PC端使用的流程,而手机只不过是迷你版、可以随时带在身边的“小型PC”而已。

△聊天界面(左-手Q;右-电脑QQ)

为了满足移动用户的需求,手Q在好友聊天界面中也上线了QQ电话、语音传送、戳一戳等功能,但这些功能是在微信上线后才相继开发的,并且电脑版QQ也同步增加了这些功能,尽管有些功能并不适合在PC端使用,比如发红包、发送语音消息等。

△陌生人查找界面(左-手Q;右-电脑QQ)

△创建群聊界面(左-手Q;右-电脑QQ)

截取了添加好友中的陌生人查找和创建群聊两个功能模块,可以看到除了陈列板式不一样外,内容基本是一致的,手Q并没有过多的创新,所有的功能点都是基于电脑QQ,只是有些简化了操作流程、改了新的名称、陈列布局进行了调整以适应移动端的界面,本质是没有改变的。

但微信的形态根植于移动端,基于本地通讯录直接建立与联系人的连接,在此基础上实现语音通话、微信支付、扫一扫、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等充分体现移动端的便捷性的功能。虽然手Q后来也上线了包括讨论组、QQ电话、公众号在内的功能,但显然已晚,旁人开来只不过是模仿微信而已。

wifi的大规模覆盖、3G的普及使大量用户有了使用移动应用的需求。

根据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披露的2011年全年用户数据,2011年国内新增3G用户超过8000万户,而中国移动也失去其2G时代的霸主地位,三家电信运营商在3G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同时无线局域网在2010年开始大规模覆盖,2011年的wifi运营市场更是实现了55%的增速,流量变得越来越不值钱,网络环境却越来越流畅。

此时的APP需要满足的是更小的安装包、更流畅和便捷的使用流程、更快的打开和运行速度,微信便举着即时通讯的“旗帜”出现在大众眼前:比QQ更方便的安装方式和更小的安装包、更快注册方式、比手Q更便捷的会话发起、更即时的回复、更畅快的沟通、更私密的社交圈子,这些恰恰是移动用户在通讯和社交上所渴望的。

因此,微信产生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满足的是所有移动用户的社交需求。而QQ虽然推出了移动应用,但其核心还是PC端的内容,即使可以看到手Q在功能上的优化升级,但作为注册用户数过10亿的产品,想要转型成完全与移动端贴合的新产品是很难的,因为用户养成了对一个产品的使用习惯后便很难再更改,不如重新研发新的产品培养新用户的习惯,所以也是可以理解为什么腾讯在有了QQ后又推出了微信,并且没有把手机QQ变成微信的原因了。

QQ诞生于1999年,离微信的诞生过去了12年,12年前的青少年已经长大了,需求也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社交圈子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仅仅围绕同学,反而慢慢发展出自己的圈子和熟人网络,于是很大一部分QQ用户转化成为微信用户,这也是早期微信用户的主要来源。

纵然如今微信已经达到了QQ所不及的高度,但QQ也没有被微信和其他移动应用打败,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这是为什么呢?

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用户基数大

2018年Q2季度的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03亿,如此庞大用户群体自然使QQ在IM市场呼风唤雨,纵然被微信超越也不会丧失其绝对统治地位,况且最初微信也是通过QQ引流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注册使用,更别说其他社交类产品(陌陌、脉脉、派派、探探等)只能在夹缝中谋生。

△1999-2010年QQ用户历程

在微信上线前的10年中,QQ已经实现同时在线人数破1亿,移动端时代来临后,也有很大一部分用户转移到了手机QQ上,2018年Q2季度的QQ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数达到7.09亿,比去年同期增长7.0%,占到整个活跃用户数的88%,得益于QQ20年积累的较庞大的用户基数,这是其他APP很难超越的。

虽然很多QQ用户已经转移到微信上,但不代表他们已经停止使用QQ,QQ好友列表中有曾经的同学旧友班级群,并不是所有QQ好友都转移到了自己的微信社交圈里,因此用户也许会降低对QQ的使用率和粘性,但不一定会卸载或注销QQ,“情怀”总还是停留在那里的。

二、高度活跃的年轻用户

前面提到说曾经的QQ用户大规模地转移到微信,但他们保留QQ的原因可能是那些不存在于微信好友列表中的QQ好友,或者对QQ还有情怀。但对于现在的年轻用户来说,QQ却是他们的聚集地。

腾讯的2017年财报中指出,年龄为21岁或以下用户的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同比增长,并且彼等的每个用户使用时间亦增加,表明QQ在年轻用户中有较高黏度。

“春节的除夕至初五期间,QQ上共收发红包44.5亿个,其中发出QQ个人红包的用户中,00后占比接近四成。而全国三分之二90后参与了QQ“走运红包”。QQ看点中21岁及以下用户占比超过50%,QQ兴趣部落年轻活跃用户超八成。”

这些数据均说明QQ的用户越来越年轻化,这也与QQ针对年轻人推出的一系列新功能有关,也能看出是为了和微信产生区分的做法,微信注重对用户的去年轻化,因此更多的用户是已经工作的白领。

QQ非活跃用户减少的原因之一是向微信的转移,用户年龄增长一些之后,使用微信的时间更多,而这个情况出现在21岁,虽然21岁后用户使用QQ的越来越少,但00后开始重新喜欢上QQ,也可以理解为QQ为年轻用户所喜爱的特点有所加强。

三、深受年轻用户喜爱的新功能

“年轻化”正式提出大概是2014年,随后新增的功能也是针对年轻人喜欢表达个性、乐于接受新玩法、同时寻求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而提出的,包括兴趣部落、QQ看点、怼图功能、语音变声、跨屏互动、高能舞室、坦白说等,都是2014年后新上线的针对年轻人的娱乐功能,体现了QQ对“年轻化”的功能战略布局。

3.1 兴趣部落

兴趣部落于2014年正式上线,是为QQ用户打造的兴趣社区,其中包括“兴趣圈”、“话题”、“部落”和“我的”四个功能板块。

兴趣圈展示的是信息流推荐,但是浏览下来感觉推荐的内容不是那么优质,可能00后对内容的质量要求不高,能达到娱乐消遣的目的就行。

发起的话题与年轻人的兴趣比较吻合,比如“对最喜欢的人说一句话”、“你最喜欢的偶像团体是”、“表白被拒绝你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你看过最好看的网剧是”等,都是年轻用户关注的内容,用户可以直接在感兴趣的话题下留言答复。

部落比较像百度贴吧,可以为自己感兴趣的部落打榜提升该部落的人气被更多用户看到,也可以进入相关的部落群和其他兴趣相投的用户交流。

△兴趣部落

兴趣部落上线就和QQ群互相打通,而QQ群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沉淀了无数的兴趣群体,产品功能的打通实现用户的相互转换,并通过QQ空间、NOW直播等内容分发渠道,获取更多用户的关注。

但对于兴趣部落内容的监管明显较松,有些不合时宜甚至会误导年轻人的内容也会出现在推荐栏中,我觉得平台应该加强对内容的监管,尤其是年轻用户居多时,更需要健康的社区环境。

3.2 QQ看点

改版后的QQ看点会“强制性”地出现在功能板块中,并作为单独的板块陈列,用户如果不希望看到这类信息可以在设置中关闭该功能,但是我想大部分用户应该是不知道怎么关闭,或者懒得花时间去寻找关闭入口,虽说可能QQ想极力推广这一功能,但这样的布局感觉还是不太照顾用户体验的。

QQ看点更像集图文、视频、话题于一体的内容生产平台,所有类目下的内容都是系统推荐的信息流内容,右下方有视频入口,进入后可以看到短视频的自动推送,呈现方式和抖音如出一撤,但是内容方面更像快手。

△QQ看点

QQ看点在用户方面更像是涵盖了不同年龄层次的用户,至少在我看来不像是针对年轻人产出的内容,也有可能是算法算出我不属于00后用户的原因吧,给我推荐的都是些生活技能和时下热点,这也体现了信息流内容的特点。

QQ看点在对优质内容鉴定的算法方面采取的是“赛马算法”:对进入平台的新内容,首先在此类目下的小部分高等级用户中试投放,对内容进行验证。如果内容通过多项数据指标,比如点击量,评论,Biu等被验证确实受欢迎,那么平台会加大该内容的曝光,从而使好内容获得更多的流量。

同样,如果内容被验证不受欢迎,甚至有用户投诉,那么该内容就没有机会获得下一步更多的曝光。不过这种算法的局限性在于如何保证数据指标较高的都是优质内容呢?推给我的信息流中感觉靠标题哗众取宠、实际价值不大的内容占多数,因此过多依赖数据指标而缺乏人工内容审核监管不一定能让内容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3.3 怼图功能

95后用户每天发送多次表情图片的占比很高,同时近年来斗图文化越发成为潮流,紧跟时事热点或个性化的图片表情更加深受年轻用户喜爱,但斗图过程中找不到可以怼回去的图也是用户一大痛点,于是QQ的怼图模式便在这样的需求下产生。

用户在选择内置GIF或表情入口菜单选项后,确认发送表情,间隔在20S内连续出现三张后,聊天窗口的小图上,会出现一个“怼”字,这时候怼图游戏就开始了,双方就可以在聊天框中进行疯狂表情狂刷模式了,为了让用户玩的更爽,手机QQ会弹起智能推荐表情图片,如果正符合你意,就可快速选择发送。怼图模式给聊天带来更多趣味的同时,也增进了双方的感情和亲密度。

△怼图模式

怼图模式最有意思的是一旦触发就可以为用户智能匹配到一大批可以斗图的素材,用户看到喜欢的素材就可以添加至常用表情中,延续了QQ作为表情包生产平台的优势,相信很多不满微信对表情收藏有数量限制的用户会很喜欢QQ的这个怼图功能。

此外,QQ在聊天过程中巧妙结合了例如“戳一戳”、“怼图”、“涂鸦”、“匿名聊天”等功能环节增加了聊天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点是远胜于微信的,也能理解为什么00后喜欢用QQ,因为他们可以从聊天中就能找到快乐的源泉。

3.4 语音变声

变声最开始应该是从短视频流行过来的,QQ也推出了变声功能,从最开始的发送语音消息的变声到实现电话实时变声,不同的音效可以打造个性化的声音,让用户玩个性。用户使用QQ音视频通话的场景主要为与密友、情侣等同龄人沟通,而年轻用户更爱使用“搞怪”、“卖萌”的互动功能,因此变声功能延长双方的通话时长。

△语音变声

3.5 跨屏互动

跨屏互动被称为“异地恋神器”,主要是为情侣在视频过程中提供的互动环节。在布局上,左右分屏时视频双方的画面大小一致,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自己和对方,画面均等能够营造一种平等交流和沟通的感觉,增加亲密感。在互动方面,用户不仅可以尝试平台提供的互动特效和双人挂件,也可以对对方进行一些行为上的亲密互动,例如比心等,为年轻用户与密友、情侣间的沟通提供更多互动的可能性。这里只展示下这个功能,就不露脸了。

△视频跨屏互动

3.6 高能舞室

2017年手Q的高能舞室正式上线,用户可以根据屏幕提示动作录制跳舞短视频,有点像游戏厅里的跳舞机。高能舞室也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产物,通过身体识别实现人机交互。

用户通过好友列表右上角“+”菜单中进入选择拍摄视频,在挂件选项中选择“高能舞室”,即可选择舞曲开始录制。根据屏幕上的动作提示做出相应动作,系统会根据动作契合程度出现“perfect”、“great”、“good”、“miss”等提示,完成后会得到相应的分数。完成录制后可以进行回放,也可以进行涂鸦、添加文字和表情,以及音乐编辑等操作,舞蹈视频可分享给好友或者保存本地。

△高能舞室

高能舞室将技术融入到年轻人最喜爱的尬舞场景以及短视频形式中,丰富了年轻人的社交互动方式,为不擅长跳舞,或者不好意思在大众前跳舞的用户提供了释放自我、渴望与他人互动的平台。

当然除了这些外,QQ还有像坦白说、送礼物、为好友打上个性标签等为年轻人社交打造的功能,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可以看出QQ大概是感受到了来自微信的压力,开始转型抓年轻用户市场,使之与微信的对比更加鲜明。

四、无法被取代的基本功能

对我来说用的最多的,也微信没有办法替代的功能主要是文件传输、群组和空间相册。

4.1 文件传输

微信最让人头疼的地方是传文件功能,不能传送超过20M的文件,并且在文件稍大时,速度会很慢(微信有这样的限制也是因为移动用户的内存比较紧张,如果文件占存过多会影响到产品的使用流畅性)。QQ在文件传输方面没有大小的限制,完全由用户手机平台自身可储存量决定,所以我平时凡是需要穿文件时都会优先使用QQ,速度也更快。

4.2 群组

由于微信的私人性很强,在加群方面需要通过扫码进入,当人数超过100时需要通过建群人的邀请才能进入,尤其是当看到热门群很想加入时,就不得不通过渠道获取群主的微信账号,等到对方通过验证成为微信好友后才有机会加入热门群中(加群流程太繁琐了,并且感觉浪费了一个通讯录名额)。而且微信的定位是熟人社交,但这样我们不就多了很多不熟的好友吗?然后就衍生了一系列如三天可见、设置谁可以看将发的朋友圈状态、不让对方看到自己的朋友圈等令人尴尬的功能(但是偏偏还可以让自己知道哪些好友是把自己屏蔽/删除/拉黑了的,何必呢?)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微信的所有产品经理都说微信团队最重要的产品观念之一是克制,而QQ似乎却一直在不断扩充功能,让自己臃肿起来,不能说哪种产品理念更好,但我很好奇的是当一个产品已经迈向成熟阶段后,还会做到克制吗?而微信也从原本的通讯聊天产品演变成研发了公众平台、小程序、微信支付等于一体的微信生态圈。

言归正传,QQ的群组功能进入门槛比微信低很多,并且可以让用户通过搜索关键词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社群。比如现在正值秋招季,很多应届生需要获得企业相关信息,与目标相同的其他用户建立联系,就可以直接搜索“秋招”、“互联网求职”、“2019校招”、“产品经理交流”等关键词找到目标群组,获得管理员同意后就能加入。

同样对于喜爱二次元、游戏等不同方向的年轻用户而言,群聊是信息共通,找到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建立社交网络的过程,也就慢慢产生了新的类似社群运营的工作。

4.3 空间相册

有了微信朋友圈后,相信很多用户已经慢慢“抛弃”了QQ空间,曾经风光一时的偷菜小游戏也慢慢被微信里的小程序取代,但是空间相册应该是很多用户无法放弃的功能吧。

除了为了保留曾经上传过的青涩的照片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可以把它当成照片储存的平台。手机存的照片太多占掉很多内存又不忍心删除,放到云盘中又不想自己花时间分类整理,空间相册就成了我储存照片的地方。除了上传更加方便节省手机空间外,每张照片它都会帮用户记录拍摄时间和地点,每次翻看以前的照片时就会涌出很多回忆,这也是微信暂时没有的功能。

五、总结

最后回到最开始的那句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QQ没有被微信打败?

QQ产生于PC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20年的时间让QQ积累了较高的用户基数。微信最初的用户有大半来自于QQ引流,试想若不是同一个公司,微信失去QQ这个最佳的用户获取渠道,还会如此成功吗,其实还是难以保证的吧。

2014年QQ提出“年轻化”战略方向后,上线了大量的针对年轻用户的功能,满足用户对社交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要求,这些年轻用户也慢慢成为了QQ的核心用户。虽然年轻用户会成长,但总有年轻用户会降临。

QQ的一些基本功能是微信暂时无法取代的,这也是基于两者的形态的差异。

至于很多人批判的QQ的臃肿化,我是持保留意见的。虽然平台的功能太多不是好事,但是当产品快速发展后,用户增长、创新迭代和商业价值会被看得越来越重要,此时衡量产品的维度也不再仅仅是用户体验。目标用户看中的是它能不能满足需求,投资者看中的是它有没有商业潜力、竞争对手看中的是它缺少哪些可以弥补的功能、企业高管看中的是它能不能盈利……平台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流程越来越复杂往往是所处阶段的环境决定的。

本文由 @栗栗粥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文章TAG:人人校招校内网就是人人网人人校招校内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