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上街招聘,郑州上街区哪里招工

上街招聘,郑州上街区哪里招工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23:13:04 编辑:管理经验 手机版

1,郑州上街区哪里招工

东建材
东建材很有名的
上街区不招工人。

郑州上街区哪里招工

2,上街是否有早班工作譬如送牛奶送报纸之类的工作九点之内能

送牛奶的一般四点到七点,不过工资不高
有…上夜班嘛
你好! 占座 如有疑问,请追问。

上街是否有早班工作譬如送牛奶送报纸之类的工作九点之内能

3,南阳暑假找工作

可以上南阳本地优秀人才网(www.rcw377.cn)看有无适合您的假期职位,另外您可以多上街看看有无餐厅饭店假期招聘的,因为一般招短期的除了餐饮行业大部分就是一些配餐员,送货员之类的,建议您找餐厅类的兼职,这样大夏天的不用出去跑,希望您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南阳暑假找工作

4,男朋友上街给我带跳蛋人多的地方就开每次他都这样弄的我不知

这是一种情趣,比较好玩,还能增强性欲,反正都是两口子,叫也就叫了,外人也管不着,有的还在大庭广众下亲嘴呢,现在不也都习惯了,见怪不怪了吗?所以这不能叫下流,应该叫知性,你就陪他玩玩吧,别太在意别人,也许别人还在羡慕你们呢,你看,这小两口在大街上也恩恩爱爱的,多幸福啊!

5,传销惯用的手法和步骤是什么

传销惯用的手法和步骤有:诱惑陷阱、套路杀熟、精神控制、暴力控制、噱头传销、网络传销等。误入传销,应冷静思考,利用上街和考察时机,伺机报警,抓住任何逃生的可能性。

传销惯用的手法和步骤:

1、诱惑陷阱

为将“潜在下线”引诱到传销活动地,传销组织者往往编造“高薪招聘”、“提供就业”、“投资做生意”等极具诱惑力的理由。

2、套路杀熟

为提高发展下线的成功率,传销人员往往将个人人际交往网络成员,即亲戚、朋友、同学、战友等作为首先考虑吸纳的对象。

3、精神控制

“二八定律”中要求对新来的受骗者,传销组织80%谈感情,20%谈事业,绝口不提传销;宣扬“成功案例”,逐渐消除新来人员的防御心理,全面营造“传销致富”的氛围,从精神上控制新加入的传销人员。

4、暴力控制

此条与上条相辅相成,对新来的人员,传销组织者收掉其身上的手机、财物和身份证件,派人跟踪和监视,限制人身自由;还有是传销人员唆使被骗人员编造各种理由向家里要钱,以“绑架、不给钱就如何”的形式敲诈勒索。

5、噱头传销

“善心互助” “消费联盟”、“连锁加盟”、“框架营销”“互联网大数据”等等层出不穷的新名词,传销组织者为这些名目设计了似是而非的“理论体系”,用以伪装传销活动的骗人实质;

为掩盖其拉人头的实质,传销组织者、策划者还利用“股票分红”、“会员制”、“连锁经营”、“直销”等种种噱头,给传销活动披上一层掩饰的外衣;传销组织者打着“支持西部大开发”等幌子,曲解国家政策,为传销穿上了一层支持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幌子,增强了传销欺骗性。

6、网络传销

目前网络传销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借助互联网推销实物产品,发展下线;二是靠发展下线会员增加广告点击率来给予佣金回报;三是*********模式,即传销组织设立网站,参与者通过交纳入门费加入该网站,取得资格去推荐、发展他人加入,并可以按照推荐成功加入的人数获取积分。

误入传销解救办法:

1.保管好手机、身份证、银行卡等物品,尽量不让它们落入对方手中。

2.记住地址,伺机报警。观察附近有无标志性建筑记住路线,留意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楼栋号、门牌号等。

3.冷静思考,利用上街和考察时机,突然挣脱求救,抓住任何逃生的可能性。

4.装病。尽可能地折腾对方,让他们不得安宁,最终同意外出就医。

5.在上厕所时偷偷写好求救纸条,趁人不备从窗户扔纸条求救。

6.如果被看得很紧,想办法伪装,骗取对方信任,等他们放松警惕时,再伺机逃离。

7.发短信给亲人或者好友等。短信信息切不可直白,可用一些暗语,比如,9595,即救我救我。

6,那些年欺骗过你的高级感

本文授权转载自

第一财经周刊(ID:CBNweekly2008)

作者 | 胡昱

这是个神奇的偏正词语,重点全在于“感”字

在快要过去的这个神秘的夏天里,很多人一开始抱着嘲笑的心态,但鬼使神差就追完了《延禧攻略》,理智上他们都认可这是部漏洞百出的爽剧,但是当它被拿来和《如懿传》作对比的时候,路人粉们还是忍不住想帮着说点好话:“呐你看……聂远演技不错,还有这个带灰度的色调也很有高级感,莫兰迪嘛……”

幸好有高级感这个词语哦,把一种“其实也说不出来厉害在哪里但能欣赏的话就多多少少占了上风”的审美取向给归纳出来了,在有关看剧品味的残酷battle里,“画面高级”也能挣回三分面子。

高级感其实也不算新词了。前两年,它在好几个场景下被高频使用:一、用来形容倪妮/杜鹃/刘雯/钟楚曦的脸;二、用来形容Instagram上的flat lay照片——就是那些物件精致、滤镜优美的俯拍静物图的构图/角度/道具;三、用来形容生活方式博主自营微店出售的100%桑蚕丝衬衫/羊绒衫羊毛地毯;四、用来形容画面里至少出现了一件黄铜饰品/大理石饰品/《Kinfolk》《Cereal》《LOST》的家居照片。

看到了吗?在帮助斧正当代人审美这件事上,“高级感”这个词简直被新媒体用出了苦口婆心的意味呀——现如今网红脸泛滥对吗?观众朋友们请擦亮眼,让专家帮你分析到底哪些脸是真好看,美人在骨不在皮,撅嘴流量小甜心是不配给迪奥代言的!最近的家装行业还在流行辣眼睛的简欧风吗?观众朋友们请擦亮眼,法国人家里不是那样的!

所以到底啥叫高级感?从我们朴实的观感来说,高级是贵的。无论身处哪个阶级,想要快速习得upper class的生活方式,隔天就改头换面被人赞高级,消费升级可能都够呛,得试试消费升天。

还好高级也是有标准可循的,对娱乐圈高级脸提取公因式,大概是:眼距宽高级、下颌方高级、单眼皮高级。如果还无法判断,有一句坊间流传的名人名言是这样说的:“高级感就是欲望得到满足后的疲倦感”。把叔本华的“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做了拆分,简直富有生活指导意义——低欲望、性冷淡、无欲无求就是高级感。

好嘛,道理都懂了,但是这么说起来,要把房子卖掉搬到大理去才能高级啊,“无欲无求”这几个字虽然能看懂,半夜还是想要刷着抖音叫烤串吃的呀。

还好如今这个世界,万事讲究一个“保姆级包教包会”。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大张旗鼓地使用“高级感”的公众号、导购文章、购物笔记,多半在审美或者阐释审美这件事上有点三脚猫,也正因为它们对“厉害在哪”这件事情说不太清楚,干脆就在标题里写上“高级”。仔细一看,文章正文其实都提供了超级朴实的内容啊,比如“20套简约风穿搭,百元服饰这样穿出高级感”“日杂拍摄妆面,高级感滤镜手把手教你称霸朋友圈”“显白的日系小混血发色推荐,高级感挑染”“最贵不过百元,泰国网红小众唇釉让你不费力get高级感”。

所以讲了半天,“高级感”还是给经济下行时代疲于奔命的你我留了一条活路的:贵当然好,但实在买不下手,就先穿穿纯色的衣服吧;审美提升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鄙视一下直男审美,总是不会错的。

除去那些被主流定义的“高级”,作为一种感觉,“高级感”最终还是来自鄙视链:在与审美有关的鄙视链的邻近两环中,居于上一环的,相对于下一环,就叫“富有高级感”。

那就很人性化了呀,谢天谢地,第一批用上子弹短信也是高级的。

高级感常被用来做什么样的忽悠

“这个平价商品需要卖出去”

这个时代贴心哦,很多高级都是唾手可得的,现在有一种神秘的社会现象:常常有均价25元一支、98元一套的口红卖给了月入2万元的女性,我们粗浅地分析可得,因为它们推出了神秘的色号,这些色号都是当代诗作般的文字组合:烟熏玫瑰色、日杂黄昏色、枯败静谧枫叶色……标题不是“平价口红也能涂出雾面高级感”,就是“丝绒质地不沾杯,轻松get高级感”,试色博主还都是用5万元包包的女孩,心防就这样卸下咯。

“这个明星需要重新定位了”

现如今做个明星挺不容易,“偶像派”和“演技派”两分天下的朴素时代一去不复返,行走江湖,总要给自己贴上标签,无论是刚入行、脱团还是转型,立好人设堪比再投胎。可惜的是江湖上的明星人设不仅可选项很少,还很容易塌掉。市面上常常出现文学素养堪忧但要走饱读诗书人设的,明明是柔美挂但疯狂拥抱攻气人设的,令观众尴尬不已。

语焉不详的“高级感”人设则提供了模糊的可能性,只要长相不是土炮甜心,广告不要乱接,上综艺节目不要乱讲话,都有机会在高级感的蓝海里一搏,只要这个人设站住了,优秀的观众总能从你没削过的下颌骨上读出伊莎贝尔·于佩尔,穿拖鞋上街倒马桶都是难得的真性情。

“这个土牌转型了”

跟明星的情况类似,公司也要在新品牌推出、老品牌转型或者品牌增加高溢价的副线产品的时候找找新定位。

土牌转型花样众多,悄悄地从义乌小商品贩售大亨转型为日系生活方式品牌固然厉害,但勇敢承认自己是土牌并大张旗鼓推出立体剪裁纯色高级面料服装,更是“大方承认自己整容黑历史”一般耿直有效的re-branding呢。

啥叫土牌转型成功?建议品牌去社交网络上搜一搜自己,如果有人声称“××牌今年开挂了”,或者广泛po出《××牌最值得购买的10件单品》,就算旗开得胜了。

市面上有关高级感的关键词,

跟你到底有啥关系?

莫兰迪色

“莫兰迪色”得名于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他常以瓶瓶罐罐等静物或风景画为创作对象,偏爱使用灰色调的低饱和色来勾勒出柔和宁静、舒缓雅致的美感……听说莫兰迪色系中的一个蓝色早在1985年就已经受到Kenzo的青睐了!

这说明什么呢?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到于正的成功转型可能是靠了莫兰迪这个老头子,但另一方面也请大家想一想,莫兰迪色今年这么火,是不是因为2018年潘通发布的那个紫色太难看了?

日杂

日杂指的是日本杂志,想不到风水轮流转,纸媒虽然势弱了,但是照着日本杂志学穿衣服学化妆这件事又流行起来了。

可这件事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比淘宝不靠谱多了,上哪找杂志同款啊,再说大部分单品找到同款,穿/用在自己身上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所以不要再问腮红涂成猴屁股是谁的错了,相机App们提供的低饱和度+偏黄和偏青色调的日杂滤镜才是缩短你和森绘梨佳的差距的真正有效工具。

骨相

一开始,各大娱乐博主议论“美人在骨不在皮”的时候还以为盲人按摩、正骨院都开始打广告了。讨论骨头走向什么的虽然有点瘆人,但“美人在骨”基本上成了讨论艺人高级感的标配议题。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真正高级的美人不会因为岁月的侵蚀而flop,是因为他们的骨头也是好看的”。

其实搞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感觉可以参考酱板鸭的广告——“真正好吃的鸭子骨头也是香的”,也是说出了在我们认识美丽的事物的时候挖掘深层核心的重要性吧。

鲶鱼脸

鲶鱼脸跟骨相听起来一样可怕,光听名字加上初中生物知识,还以为指代的是“留着八字胡的女孩”。事实上它讲的是“眼睛长、眼距宽、嘴巴大、嘴唇厚”……听起来似乎跟“留着八字胡的女孩”颜值相当,但实际上所谓的初恋脸美人都能套到这个框框里。尽管不懂造成个中差异的缘由,但是高级的原理,都是扑朔迷离的嘛。

盐系

“盐”刚开始其实是日本饭圈用词,最早用来形容日本组合AKB48的岛崎遥香,她对粉丝总是很平淡,握手时很冷漠,于是有粉丝说,“参加她的握手会感觉像被塞了满嘴盐一样难受。”后来“盐系”又变成日本杂志用来形容男性的词汇,指“具有清淡感觉的男生”。

盐系的高级感就复杂了,造词的人还写出了盐系的特征:身材细瘦、喉结突出、嘴唇薄、发型清爽,即使长相打扮都很清淡,却在冬季给人一种直扑心底的暖意……

好了,高级感又多了一些复杂而实操的意象,也算是相当实用的指导了。

请男生们注意,喉结突出已经成了一个文化加分项哦。

丝绒

有一种陈词滥调是:“××简直是高级感的代名词”,丝绒或者天鹅绒就常常被填进去。虽然1980年代生人常常觉得丝绒高级得莫名其妙,并觉得“早知道是这样,就留着我妈的缝纫机盖布了”,不过他们在另一方面或许也从务实的角度暗暗期许,什么时候珊瑚绒也能流行起来啊。

黄铜+大理石

在家居设计中,相比和工长辩论是不是要吊顶、是不是要装电视背景墙、是不是要装门槛石,一些约定俗成的高级元素可以给人以确定的安全感。但问题是,力排众议把桌面和浴室台面做成白色大理石,水龙头和莲蓬头换成黄铜后,接着就要把沐浴露的包装扔掉灌装进Aesop的瓶子,再把翠绿桃红色的脸盆藏进橱柜,令人感受到维持体面生活带来的,绵长而令人泄气的压力。

星二代

星二代特别适合阐释“高级感就是欲望得到满足后的疲倦感”,无论是木村拓哉和工藤静香的女儿koki,还是王菲窦唯的女儿窦靖童,星二代的高级感来自于不费劲的气质。用一位网友的话来说,这已经不是赢在了起跑线上,而是赢在了庆功宴上。

直角肩

除却一些看不懂的技术要素,高级感归根结底主要和气质相关,圆肩和溜肩让人看起来没有精神,容易显得猥琐,直角肩则使人穿衣好看。而你和高级感之间的差距,就是来自于:你收藏了全套天鹅臂+天鹅颈课程视频,但从来没有跟着做过。

平胸

除却一些看不懂的技术要素,再除却一些形而上的气质要素,高级感归根结底跟审美取向相关。换句话说,高级感就是直男审美的反面呀。所以直男说什么难看,什么大约就有可能是高级的。

人间香奈儿

被称为人间香奈儿的是韩国组合BLACKPINK里的Jennie,之所以能被叫作“人间香奈儿”,是因为她特别受香奈儿这个品牌的喜欢,经常有机会穿它家的衣服。Jennie的脸和衣品都不是韩国女团典型的样子,小方脸加上高辨识度,获得品牌独特的青睐也很说得通。

啊!来自大牌的高级感盖章可以说是对一个人高级感的至尊版认可了。

虽然此事令人羡慕,但给普通人带来的启发意义太少,充其量可能只是能做到这样而已——你我可放平心态,做好自己,也许有朝一日还有机会成为人间优衣库、人间雅戈尔、人间三枪。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周刊》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键置顶公众号 从此划船不用桨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7,人脸分析一门新玄学

作者:涂子沛,著名大数据专家,阿里巴巴集团前副总裁,著有《大数据》《数据之巅》《数文明》数据三步曲。作者授权虎嗅独家首发此文。

在难得的饭后闲余,我偶尔也关注一些娱乐新闻。我注意到,最近国内外公众人物的“人设崩塌”频率堪比Facebook的数据泄露。

谁能想到素来以稳重成熟形象示人的“大叔”吴秀波,私情会如此泛滥;眉清目秀的张雨绮,“暴力倾向”似乎就没收敛过;外形俊朗、才华横溢的《银河护卫队》导演詹姆斯·古恩,竟有恋童癖好,最终被迪士尼开除。

“看脸”的时代,百年名校也未能幸免。近日,网上爆出南开大学进行了一项关于银行行长面部宽高比(fWHR)的研究,结果发现,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脸越宽的行长,银行绩效越好。

这篇文章的截图在诸多微信群里引起了群嘲式的讨论。如果这真是科学,那未来银行行长的选拔和招聘,是不是要首先量一量脸?大数据分析跟民间的看相算命之术又有什么分别?大数据时代的人脸分析,是不是已经成为一种玄学?

我不禁想起中国古人的一句话:“知人知面不知心”。很多时候,就算是一些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身边人,恐怕我们也不敢说真正了解。

我想,现代人脸识别技术十分精湛,摄像头布局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还有无数“有意”“无意”时时刻刻在记录的个体化工具,从面到面的精确识别,包括表情分析等技术正在改变和约束我们的日常行为,如果真的能够通过人的面部特征和表情分析,去撕开极具伪装的“面相”,判断其真实的内在,这将对人类社会和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1. 从面到内:充满偏见的面相学

19世纪中叶,美国著名颅相学家塞缪尔·R·韦尔斯在他的畅销书《观相学》一书中讲过一个小故事:库比赛到其朋友德兰戈斯的房子参观,他在一位女性的画像前驻足良久,他对德兰戈斯说:“这个女人很漂亮,对吧?”“确实!”德兰戈斯回答道,但库比赛接下来却断言说,“她有魔鬼一样的心,她一定是个坏女人。”

令人惊讶的是,这幅画像画的真的是一位臭名昭著的囚犯,她的残忍和她的魅力一样闻名遐迩。

有关面相学的论调和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全集》中曾以拉丁文形式收录其面相学论文《Physiognomonica》;西汉《礼记》也曾记载人眼位置与其本性之间的关系;宋代相书《麻衣相法》更用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和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

《麻衣相法》据说为中国宋朝初期相术大师麻衣道者所著

16世纪的意大利博学家戴拉·波塔力在作品《De Humana Pyhsiognomonia》(1586)中首次系统地描述了人的外貌与性格的映射,将人的个性与自然界的形态进行对比,认为独特的表征标志着某种真实的心性。比如一个虎背熊腰的人,他的性格可能也非常鲁莽,用低沉的声调大叫的人是目空一切的,他的原型像一头驴。

戴拉·波塔及《De Humana Pyhsiognomonia》中的插画

在西方,将面相学科学化的尝试一直没有断过。18世纪到19世纪初,面相学被瑞士作家、诗人拉瓦特(Johann Caspar Lavater)的四卷论著推向高潮,拉瓦特继承并发扬了波塔的思想,他认为“面相学分析的是人格的外在表达形式”:鼻子代表灵敏,脖子代表灵活,下巴意味着淫荡……他的面相学著述在英国和德国地区广为流传,吸引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大众眼球,甚至差一点耽误了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1831年,放弃神学研究的达尔文来到小猎犬号面试随船自然学者,就因为“面相不好”被冷落。当时的船长——气象学家、水文地理学家、英国海军中将菲兹罗伊读了拉瓦特的书、自认为懂得面相识人,对达尔文的第一印象很糟,他判断达尔文的鼻子形状长得不好,认定他是一个经不起折腾没有恒心的人。

菲兹罗伊船长与达尔文

到了19世纪,意大利南部因国家暴动而陷入混乱,劳工维勒拉因盗窃被判入狱,死于意大利北部的一家监狱。现代犯罪学之父隆博索(Cesare Lombroso)医生在用精密仪器分析其遗体之后得出结论——像维勒拉这样“头骨存在凹陷”“面部不对称”的“返祖之人”,具有“天生的犯罪倾向”,也就是说犯罪行为可以被代际遗传。

现代犯罪学之父Cesare Lombroso(1835-1909)

而在东方,面相术则一直在大师和骗术两个极端摇摆。19世纪后半叶,晚清名臣曾国藩著写《冰鉴》,基于情态、气色、须眉、声音、五行、阴阳等中国传统元素,系统介绍了面相识人之术,将人的五官形态与人的个性命运对应挂钩。

他在《须眉篇》中写道:“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鼻者面之山,不高则不灵。口阔而方禄千种,齿多而圆不家食。眼角入鬓,必掌刑名。顶见于面,终司钱谷:此贵征也。舌肥无官,橘皮不显。文人有伤左目,鹰鼻动便食人:此贱征也。”不知道,曾老先生每日起床梳洗时,又是怎么看待镜中的自己的,会不会由衷地感叹一声:好面相?

曾国藩及相人术《冰鉴》

到了20世纪,更精细的数据开始进入面相学。1927年,美国纽约皇后区的一名家庭主妇Snyder伙同情夫杀死了自己的丈夫。在审判过程中,法院请来了一位面相专家对Snyder的脸进行分析,专家用游标卡尺对其五官进行测量之后,得出结论说:“她的下巴像猫一样尖锐,说明她具有背叛和忘恩负义的人格特征;她的面部表情说明她有一种寻欢作乐者的肤浅,惯于沉溺于无限的自我放纵,这种放纵最终会终结在欲望和血腥的狂乱之中!”这个结论曾经引起过全美国的讨论,最后Snyder成为了纽约市第一个被送上电椅的女性。

Ruth Snyder

20世纪以来,在其他一些需要观察人脸、性格评估的领域,面相学甚至还被披上了“科学”的外衣。例如,莫顿研究所(Merton Institute)就使用面试者的面相特征去为AT&T这样的大公司提供招聘评估服务。

但无论面相学如何变形,它的核心要义是不变的:利用面部特征去判断内在,再从相似的表征去得到类似的内在判断。这离不开大量的经验和对比总结,例如我们遇见一个浓眉大眼,声如惊雷还有着宽广脸庞的男人,会下意识地想到他大概是和腾格尔一样粗犷的人,我们对腾格尔的印象会迁移到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人身上。我认为面相学不论被包装得多好,都摘不掉“伪科学”及“科学种族主义”的帽子,因为它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在每个人的表征之下,其实都是一只“薛定谔的猫”。

2. 从数到内:现代算法的读心术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常被引用:“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算法的眼里,哈姆雷特只是一个属于某一类别的人,一千个算法里,只能容下一个或者几个哈姆雷特。

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研究者Xiaolin Wu 和 Xi Zhang使用四种分类器(逻辑回归、K临近值、支持向量机和卷积神经网络)及特征生成机,对1856张人脸照片进行犯罪倾向分析,通过抓取眼内角宽度、鼻唇角角度、嘴角弧度等面部差别性特征,证明了卷积神经网络能较准确地分类犯罪,正确率达89.51%,而且犯罪组的面部特征显著异于非犯罪组。然而随后,也传来各领域专业团队的质疑之声,包括Google数据团队、华盛顿大学生物学教授组等,主要质疑点包括:照片来源缺乏透明度、无法将表情与面部特征区分、没有进行女性的分析等。两位研究员后来也表示:“我们的研究仅仅是对脸部的社会心理感知,而对于人工智能算法预测的这些感知本身的有效性如何,我们的研究并没有任何结论。”

因为密集的数据正在产生,算法正在学会“读心”“猜人”。

2017年7月14日,莫斯科郊外的一栋办公大楼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与其他俄罗斯内阁成员正认真聆听精神科临床教授MichalKosinski的研究分享。这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36岁青年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了技术、人工智能及大众心理,据说他在剑桥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用户在Facebook上的良好活动行为与个人品性之间的关系研究,甚至启发了赫赫有名的政治数据咨询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而后者就是利用了Kosinski的研究成果去帮助特朗普成功入驻白宫。在我的新书《数文明》中,我详细地阐述了剑桥分析如何用大数据结合心理学解读大众的心理、引导美国选民的投票。

斯坦福大学精神科临床医生Michal Kosinski教授

就在俄罗斯之行的几周后,Kosinski就发表了那篇饱受争议的论文《深度神经网络比人类更能准确从脸部影像判别性取向》。该论文用神经网络分析了35326张交友网站照片,包括18~40岁之间的17641名男性和17685名女性,结果判断男性和女性是否为同性恋的正确率分别高达81%和71%,而当同一个人的分析照片达到5张,正确率可达91%和83%。

Kosinski论文中的图片获取和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利用不同面部特征对男女性取向的判断正确率(提供了5张照片的样本分析结果)

不过这项研究也因为研究过程的不严谨饱受诟病,包括照片选取是否中立、算法评测方法是否有效、Kosinski是否用过自己的照片进行测评等。

面对质疑,Kosinski的态度也有所转变,承认“想要核实研究结果的正确性,我们还必须进行更多的研究”。

还有人发现了独特的视角。2018年4月份,SabrinaHopper、TobiasLoetscher等四位研究者合作了一篇名为《从日常眼球运动预测个人性格》的论文,针对面相学进行了更加细致入微的研究。他们通过跟踪42名参与者的眼球运动,搜集了大量细微的眼球运动数据,再利用随机森林和决策树算法,成功预测了五大人格(OCEAN , Gordon W.Allport , 1897~1967)特征中的四个(神经过敏型、外向型、愉悦型和负责型)。

数据可靠地揭示了眼球运动与个人性格之间的强相关关系,而且搜集过程来源于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摆脱了实验室搜集产生的环境干扰。论文的结论说明,在无约束现实环境中,人的眼球运动完全可以预测他的人格特征。但论文也存在缺陷,主要在于它的实用性还不足以投入现实场景应用,同时由于数据样本有限,也影响了预测结果的扩展范围。

我认为,不论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多么漂亮,但都离不开两个关键问题。

其一,样本的选取质量都非常糟糕。Kosinski的研究中,大量样本采集于社交网站,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无法排除照片发布者的交友需求主动性,也就是说,男性可能会公布更具雄性魅力的照片,而同性恋者公布的交友照片可能会更加阴柔。而眼球预测人格的研究同样不靠谱,总共只有42名参与者,5大人格分类又极粗糙,篮筐越大,投篮命中率自然就越高,这样的相关性本身并不科学。

其二,不论这些研究用了多么巧妙、先进的技巧和设计,都无法摆脱来自算法的“偏见”,这个“偏见”可能来自样本本身,也可能来自研究者本人的特征选取。

因此,跟“以貌取人”类似,算法也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我们的内心的。

3. 傲慢与偏见:人与算法的共性

在言必称数据的时代,人们不但对自己的同胞带有偏见,数据也可能产生偏见。很多人认为,从数据得到的结果就是科学,就是客观,就是实实在在的证明和依据。这种唯数据至上论,唯数据可信论,其实就是一种“偏见”。

我们要记住,数据就像比基尼,永远只给我们揭示部分事实,所谓的大数据,再大也只是世界的一个侧面。

算法会产生独到的偏见。比如,亚马逊的招聘AI算法就更偏好具有男性特征的简历,而对女性面试者不友好,因为在算法的训练数据中,男性要多于女性。美国法院使用的人工智能程序也对黑人的再犯罪判定具有偏见,认为黑人的再犯罪可能性是白人的两倍,从而影响法院对不同人种的刑期判定;在金融风控方面,AI算法的结果也对人的种族、阶层存有偏见,比如,深色人种即使品行端正也很难申请到住房贷款,因为算法会将他与那些大多工作不稳定且有犯罪前科的深色人种归为同类。

产生偏见的原因在于,算法对人的认识几乎是即时的,没有时间维度。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特征维度不变,那么同一个算法永远都会将我们归于固定的某一类,问题是人某一个时刻展现的只是自己的一面,更重要的是人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风格。为什么人识人就不会这么刻板,是因为人对人的认识,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主观的、挖掘的过程,时间会不断修正初始的看法和认识,因而人对人的评价会逐步趋向客观和真实。

努德海文(Nooderhaven)的人性内核分裂模型,将“信任”加入到“经济人假设”中,认为随着人与人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次数增加,“信任”的成分将会越来越大,最终人与人之间的偏见将会随着信任的增加而软化。

努德海文人性内核分裂模型

回到前面的故事,达尔文因为“鼻子长的不好”,引起菲兹罗伊船长最初对他的不满,但后来菲兹罗伊也逐渐认可了达尔文,虽然两人时有冲突,但菲兹罗伊还是支持了达尔文后续的科学考察。对此,达尔文曾在自传中写道:“我的表现与通过我的鼻子做出的预测相反,对此我很满意”。达尔文后来专门搜集了各类人种的几千张人脸照片,著书立说反驳面相学。

算法就像一个成长的婴孩,人类用源源不断的数据去喂饱它,它学会了下棋、学会了对话、学会了分类、学会了预测、学会了观察还学会了人类的偏见。

显然,算法无法理解“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很多场景下,算法无法做到“无偏”和客观公正,大数据追求的是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就像我们开篇提到的南开大学那项研究,脸宽的银行行长银行绩效好的概率会比较高,因此脸宽和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绝非直接因果。

在大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趋势,一个结果,这就如同照镜子,你和镜子里的人只存在相关性,即使开枪把镜子打碎了,人也没事,如此而已。过分强调因果,只会催生数据时代的“新玄学”,这才是百年名校上热搜的原因所在。

如此说来,我们虽然体力不如动物,脑力不如算法,但我们作为文明的创造者,我们天生的动物本质和主观能动性仍将在数文明的时代熠熠生辉。

说到底,人心难测,并不是什么坏事,数据和计算如果是万能的上帝,有什么疑问只有咨询一下电脑,那哪里还有诗歌、小说,电影,想象、爱情的生存空间?没有了恶,善良就不会那么宝贵,没有恨,爱又有多少滋味,一个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世界,又会有什么意思呢?

作者邮箱:tuzipei@vip.163.com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作为一个「知名哈哈哈博主」

每天最要紧的当然是「随薪所欲」

2018虎Cares新款原创帽衫

挺括版型&重磅面料升级&文案抢眼

走上街你就是最酷炫的男孩/女孩

¥199,数量不多,抢购请早

8,超级AI买家阿里巴巴

作者:罗超,陶程亦有贡献

12月10日,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AI初创企业旷视科技正在与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潜在投资者谈融资事宜。该知情人士称,旷视科技旗下AI平台Face++也在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者商谈融资。

阿里巴巴和旷视科技对此消息都表示不予置评。

这已经不是阿里系第一次投资旷视科技了,去年11月,旷视科技获得了4.6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资方中就包括了阿里巴巴的关联公司蚂蚁金服。

除了旷视科技,阿里正在对AI赛道的优秀赛手展开全方位的“买买买”,与此同时进行AI战略布局,构筑阿里AI帝国。尽管阿里不强调AI技术、不是最先战略卡位AI的巨头,但现在看来,阿里已经成为中国与百度相当的一支AI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同样处于领先地位。

马云成AI超级买手

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阿里正在变得越来越大方,甚至可以说,对AI赛道的投资已经成为阿里巴巴与新零售投资并行的轨道,此前坊间就有传言,马云欲买下半个AI赛道的玩家。

一方面,“CV四小龙”已投其三。

在2018年的AI创投领域,以单笔融资额来看,具有广泛应用场景和较强商业化能力的计算机视觉(CV)占据绝对优势,这一领域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就形成了以商汤、旷视、依图、云从“CV四小龙”主导的格局。

阿里投资了其中三家,除了旷视科技,还投资了商汤和依图。在今年4月份,商汤科技完成了6亿美元的C轮融资,领投方正是阿里;2016年6月,阿里巴巴旗下的云锋基金完成了对依图科技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的领投;2017年5月,云锋基金再次跟投依图科技的C轮融资。

另一方面,AI芯片领域,阿里频繁出手。

今年阿里宣布将自主研发Ali-NPU一时间轰动业界,在此前阿里就已投资了AI芯片领域的核心玩家,2016年,阿里和腾讯一起领投美国AI芯片公司Barefoot Networks。2017年阿里更是密集出手,当年11月,阿里领投了人工智能公司Kneron(耐能)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10月,蚂蚁金服和三星领投了深鉴科技4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深鉴科技芯片聚焦在安防行业;8月,阿里参投寒武纪的1亿美元A轮融资,这使得寒武纪成为全球AI芯片领域第一个独角兽创业公司,寒武纪是AI芯片明星公司,华为麒麟970 AI芯片有它的贡献。

阿里巴巴最轰动业界的AI芯片动作则是今年4月收购唯一拥有自主嵌入CPU IP Core的国产芯片公司中天微,当时正值中兴被制裁期间,中国科技产业有“芯片焦虑症”,阿里巴巴大手笔收购中天微后,成立AI芯片自研团队,此举助长了自主研发芯片的潮流,包括百度在内的多家公司加入自主研发芯片的行列。

阿里成为投资“极客”

过去几年阿里和腾讯都在“买买买”,但不难发现两者“购物逻辑”的不同和转变。

就腾讯而言,其最多投资聚焦在文娱赛道上,比如今年就同时投资了两大游戏直播公司虎牙和斗鱼;在哔哩哔哩上市前就已投资,今年10月再次增持3.176亿美元的股票;今年4月又追加快手4亿美元投资;今年3月领衔投资“拼多多版头条”趣头条2亿美元,这些投资都与腾讯大内容或新文创战略息息相关。

就阿里而言,其投资方向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无线阶段:在2014年IPO前,其投资逻辑是买下半个移动互联网,构建自己的互联网王国,重要的投资有微博,阿里还收购了优酷土豆、高德地图、UC、虾米、天天动听、友盟、豌豆荚等一众明星移动互联网公司,这完善了它的互联网版图,实现了移动化转型,这一阶段腾讯在“甩包袱”,以将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形式,与搜狗、58、京东等战略结盟。

2、上街阶段:在IPO后,阿里巴巴的投资偏好开始转到线下,特别是在马云提出新零售前后,阿里更是大手笔“上街”购物,这个阶段投资/收购了苏宁、海尔日日顺、银泰、三江购物、华联超市、大润发、居然之家、饿了么、哈罗单车——这一阶段腾讯的投资也在实体化,甚至跟阿里出现了争抢,最著名的就是滴滴和美团,直接“叛变”加入腾讯系。

3、极客阶段:在新零售落地的同时,伴随着阿里巴巴NASA计划启动、达摩院成立等一系列从商业公司到科技公司转型的举措,阿里巴巴的投资偏好变得“极客”起来,成为AI市场,特别是在AI芯片和机器视觉市场,更是成为头号超级买手。

投资上的极客风,与阿里巴巴对AI的日益重视有关。

阿里的AI顶层设计

跟做无线互联网和新零售一样,阿里一边买买买,一边亲自动手,甚至可以认为,阿里巴巴买买买的目的,最终就是为了自己消化。

阿里巴巴投资的目的不是等着被投资公司上市再拿到财务回报,这一点让阿里投资被诟病:投资的公司上市的不多,反观腾讯,却在不断收获上市公司,2018年更是迎来“丰收年”。

如果是投资,阿里就通过合作协议(如微博),或者生态协作的方式,让被投资公司与自己的业务协同,这难免会对被投资公司提出种种要求,部分被投资公司无法接受其中一些“强势”要求,转而反水,如美团。

如果是收购,阿里则会直接将其跟业务进行深度整合,比如上市前买买买的项目,大都被并入阿里文娱;再比如新零售买买买的业务,则在天猫新零售事业群下协同作战;就技术领域的投资而言,阿里云会负责对其进行消化。

今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前首席技术官、现在阿里云总裁张剑锋在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一家独立运营的芯片公司“平头哥半导体”,正是收购而来的中天微和阿里达摩院自研芯片整合成的一家公司。这进一步表明阿里巴巴在芯片领域强化布局,其对自主研发芯片的思路是:先让阿里云服务器用上自己的芯片,最后在开放给行业做普惠。

不只是芯片,阿里巴巴在AI技术上的思路同样是自己用好了再给行业。

阿里的AI基础技术先是围绕自身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天猫、淘宝、蚂蚁金服、口碑、文娱、钉钉、天猫精灵落地应用,今年双11,阿里巴巴四处强调AI技术的落地。阿里巴巴AI实验室是阿里AI基础技术产品化的载体之一,其最著名的产品就是天猫精灵,目前是中国智能音箱NO1,最近一次架构调整被调整为直接向阿里巴巴CEO张勇直接汇报,重量级得到提升。

AI技术的开放则是由阿里云负责,后者拥有大量的企业客户和产业场景,落地AI得天独厚。

在IDC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显示,阿里云占据了中国云计算laaS市场47.6%的份额。阿里云连续多个季度增速都保持在100%以上,三季度降低到90%,依然高速增长,阿里云已经成为跟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并列的云计算“3A”巨头。

阿里云现在有三驾马车:云计算、AI和物联网,通过发布各种ET大脑,推动AI在城市、医疗、健康、零售、航空、制造等行业的落地,IoT与AI则是天生一对,可以协同。

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公布全员公开信,宣布阿里进行最新一次的组织架构调整,其中以AI战略的调整最为显眼,这其中包括了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成立新零售技术部,以及陈丽娟带领的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进入集团创新业务事业群,直接向张勇汇报,可以看到,智能技术对于阿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不论是投资、自研和开放,阿里的AI技术布局都可以回到当初的NASA计划,整个逻辑是阿里正在从商业公司向智能技术驱动的商业公司转型。

从造手榴弹到造导弹

阿里巴巴给外界感觉到对技术变得十分重视,要从2017年说起,当时在面向阿里内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阿里技术大会上,时任阿里集团CTO的张建锋(行癫)表示:“我们也是一家技术驱动的公司,并且实现了技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在这个大会上,阿里公布内部代号为“NASA”的计划,这是阿里“新技术战略”的落地计划,它将“面向未来20年组建独立研发部门,建立新的机制体制,为服务20亿人的新经济体储备核心科技。”

新技术是马云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提出的“五新”的一个新,对于NASA计划马云有形象的解释:

“以前我们的技术跟着业务走,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阿里巴巴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10年、20年后的困难。”

从手榴弹到导弹模式,是阿里巴巴技术思维的转变。

阿里巴巴在2017年前,都是业务牵着技术的鼻子走,双11这样的极限业务场景不断倒逼技术进步,反过来诞生了阿里云等技术向的新业务,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阶段阿里的技术思维是手榴弹模式:一边是小打小闹,一边是人有我有,是战术需要,而不是战略需要。

2017年NASA计划后,阿里巴巴思路转变,开始由技术推动业务走,或者说技术与场景双轮驱动,技术成为阿里的战略资源。阿里巴巴有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布局:达摩院,旨在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布局包括但不限于AI、芯片、IoT、OS、生物识别的领先技术,当时马云宣布在三年内,要在技术研发上投入超过1000亿,初期招揽100名顶级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罗汉堂,吸纳全球科学家做基础科学研究;之江实验室,阿里与浙大等联合共建的基础科学实验室;2017年到2018年对芯片公司和机器视觉公司的密集投资,也是阿里巴巴NASA计划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阿里不再只是做立竿见影的技术布局,也面向未来进行投资,会投资很多短时间不会生效甚至处于技术曲线早期进而可能会胎死腹中的技术。

阿里之所以要投资AI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部分逻辑就是在前沿技术的探索,而且大有投资整个赛道进而不错过任何优秀选手的思维,这一点也可以从阿里的投资逻辑中看出,阿里巴巴投资总监谢鹰曾表示:

“阿里投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阿里实体业务的强耦合型投资,通过收购和投资增强集团业务,而另一类是探路型投资,当下业务关系并不强,但我们认为会对行业未来产生影响的也会投。”

当然,大都有业务结合,比如旷视科技的机器视觉技术,就已经应用于蚂蚁金服的刷脸支付等功能上。

阿里巴巴在技术上的一个优势是有大量的丰富的场景,包括阿里自有业务(包括电商、物流、金融、文娱和云计算几大板块)、阿里投资生态和阿里云产业生态。

就AI而言,前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很早就曾指出,阿里要做产业AI,“AI不应该仅是实验室里和PPT里面的概念,而是应该聚焦于产业AI。”具体来说阿里通过不同的ET大脑,将AI落地到行业,阿里虽然不强调产业互联网战略,却一直在做产业互联网。

阿里巴巴技术风格的转变,是张勇掌舵阿里巴巴的一大功劳,马云在准备退休的内部信中提到,张勇一大成就是让阿里巴巴从商业公司升级为智能技术驱动的商业公司。在阿里巴巴内部张勇被认为是在高速路上换引擎的人,“而且把拖拉机换成了波音747”。现在看来,张勇实现了对阿里巴巴技术引擎的更换。

BAT都有了导弹部队

不只是阿里,BAT都在各自的擅长赛道进行前沿技术布局。

今年9月,在“WAIC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腾讯和百度分别展示了大规模视觉计算平台“天擎系统”、AI医学产品腾讯觅影和自动驾驶技术。

在AI领域,百度是最早布局的互联网巨头,提出“AI First”口号比Google的“All in AI”更早。2013年百度就创立了深度学习实验室,2017年百度宣布全面转型AI,强调自己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AI公司,陆奇到了百度搞了业界AI盛会AI开发者大会,大有做成“南有阿里云栖,北有百度AI大会”的野心,2018年陆奇去职,李彦宏亲自站台AI开发者大会。

百度不只是通过百度大脑将底层AI技术开放出来,还推出了中国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度学习开源框架PaddlePaddle。就行业而言,百度重点放在了DuerOS和Apollo两大开放平台上,分别瞄准物联网和智能汽车。当然百度自有业务如金融、搜索、信息流、广告,也都要将AI“武装到牙齿”的势头。

跟阿里不同,百度的AI发展思路是先研发技术,再给技术找场景。在今年7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向外界展示自己不缺场景,从平台、技术、硬件再到产品上的AI落地。

腾讯先是低调探索,最初给人感觉有些浅尝辄止,2016年,腾讯低调成立了AI lab,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腾讯后来又投资了一系列的机器人公司,比如4000万美元投资明星机器人公司“优必选”;微信等事业群都有各自的AI团队,将AI用到产品中。

现在腾讯正奋起直追,在9月30日进行的组织架构调整中,腾讯整合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明确要强化对AI等前沿技术的投资,特别是在产业互联网的全新战略下,ABC(AI、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技术正在成为腾讯的战略重点,就AI而言,腾讯要让AI In All。

腾讯很重视人才,在关于什么是AI的要素的问题中,只有马化腾的答案提到了人才和场景。腾讯AI实验室的负责人从百度挖来,不过百度这样的顶尖人才不少,即便在吴恩达出走后。腾讯还挖来了IBM沃森研究中心研究科学家刘威和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阿里则挖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华先胜、亚马逊最高级别华人科学家任小枫,以及李名杨、王刚和聂再清等大牛。

人才布局是BAT建设“导弹部队” 的关键举措,就像当初的导弹元勋一样,今天的顶尖AI人才也在被巨头争夺,AI顶尖人才就是“旗帜”,他们不只是有价值等身的技术实力,也与很强的头羊效应,一个人加入一家公司往往可以带来一群顶尖的人才。

BAT对基础技术的前瞻布局,用技术推动业务而不是让业务倒逼技术的思路,价值巨大。

这一点,华为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华为做通信设备出身,其业务横跨通信设备、消费电子、软件解决方案、云计算等领域,与一般的中国科技公司不同,华为一直很重视对基础科研的投入。2016年,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6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华为排名第8,位居中国企业之首,当时已高出BAT等互联网巨头一截。长期来看,这种基础研究大投入让华为受益匪浅,比如华为手机,凭借着自主研发的处理器、AI操作系统等壁垒性底层技术,稳居国产手机销量第一,华为甚至发布了全球首款AI芯片且成功应用到旗舰手机。华为在通信市场的巨大成果,核心原因正是持续的技术投入。

现在BAT在技术投入上正在“华为”化,其中百度认知最早,AI技术领先;阿里场景丰富,AI商业化很成功;腾讯厚积薄发,志在必得,正迎头直追。

正如我此前所言,中国科技巨头对基础和前沿技术的投入,有望让中国本土企业的底层创新能力将越来越强,他们的积极投入会形成大量的技术成果,更重要的是会形成“头羊效应”,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加大对底层技术的投入,与政府、高校通过建立实验室这样的方式,来营造企业投资基础科研的氛围。底层技术投入一定会体现在上层应用创新上,那些曾经与中国企业有关的“不创新”词汇如:微创新、Copy 2 China乃至山寨,正在或者即将成为历史,中国诞生世界级创新公司也将只是时间问题。

科技巨头的军备竞赛

如果放到更大的视角来看,在基础和前沿技术投入上,硅谷巨头则已走出很远,它们的触角不只是在信息科技领域,甚至已经在生物科技、太空科技、新材料、超级高铁等前沿技术上进行布局。在不远的将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中国科技巨头或许也会在其中一些领域进行布局。

各大科技巨头都在“造导弹”,开展军备竞赛。

苏联和美国展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军备竞赛,其逻辑是:

“如果敌人有了能够克敌制胜的武器,那么我必须有,这样才不会被敌人消灭。如果敌人没有克敌制胜的武器,那么我也要有,这样我可以毫无顾忌的消灭敌人。”

在20世纪50年代,那个“克敌制胜的武器”,就是核武器,美国和苏联都希望取得全球霸权,双方进行核竞赛,各自储备了可以毁灭地球数次的核弹头。今天“克敌制胜的武器”变成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前沿技术,冷战双方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巨头,军备竞赛的内容则是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特别是AI技术的应用。

我们不能否认这样做的价值,就像核武器的国防战略价值一样,前沿技术则是科技公司的国防,回望那些倒下抑或衰落的巨头,不论是诺基亚还是摩托罗拉还是雅虎,都能够发现一个共同原因:新的技术浪潮来了,他们没有跟上节奏。每一波新技术浪潮,都会重新洗牌,能够一直坐庄的玩家不多,如果有,就一定是对新技术进行战略重视,而且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玩家。换句话说,会造导弹并不够,科技巨头还要能用好导弹的场地和能力。

正如我在阿里巴巴推出NASA计划后所言:

任何一家科技巨头都有技术焦虑症,阿里巴巴不是第一家加入到“技术军备大赛”的玩家,也不是最后一家。我认为,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科技行业或将迎来技术军备大赛。与核武竞赛不同的是,技术军备大赛不会给世界留下隐患,因为互联网技术只会让世界更加美好。

所以,我们希望看到科技巨头的军备竞赛,更加激烈一些。

文章TAG:上街招聘郑州上街区哪里招工上街招聘郑州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