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深圳华大基因招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待遇

深圳华大基因招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待遇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8 16:40:34 编辑:管理经验 手机版

1,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 待遇

本科2960,包吃住! 在外租房550的房补。没有餐补,只能在食堂吃!

深圳华大基因招聘

2,深圳华大基因招聘面试方式是怎样的?

是这样的,华大基因正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测序中心。在深圳即将投入使用的新的科技园区在靠近盐田港的梧桐山上,面积相当的大。同时,在深圳市政府的支持下,华大的员工编制是不受约束的。华大现在的项目数以百计,每一个都是能拿的上台面的,急需大量的人才,所以你不用担心!

深圳华大基因招聘

3,#华大基因#华大智造工资怎么样?每年有调薪吗?

华大智造不景气,测序仪卖不出去,工资很低不怎么调薪,没有培养人的耐心和资金,管理和业务比较混乱,领导班子也不怎么样,氛围勾心斗角竞争很大,会说多说都比实干吃香。 来自职Q用户:匿名用户 华大的工资低的很离谱的 调薪每年一次 不超过500 来自职Q用户:匿名用户

深圳华大基因招聘

4,华大基因本科生待遇怎样

保持住两千五,很多的了,深圳这边生物的不高,税前给你四千,除了吃饭和租房子,剩下的就没几个钱了。所以刚出来就不要嫌这嫌那了。找找工作你就知道了。而且,告诉你,基本工资很低的,老板不傻,基本工资2500,加班一天就快300了。2500是拼起来的。要知道工资分很多名目,例如岗位工资,各种补贴,减去了这些才是基本工资。另外,实习没那么高的,试用拿全额,不高没有奖金。

5,华大基因本科生待遇怎样

保持住两千五,很多的了,深圳这边生物的不高,税前给你四千,除了吃饭和租房子,剩下的就没几个钱了。所以刚出来就不要嫌这嫌那了。找找工作你就知道了。而且,告诉你,基本工资很低的,老板不傻,基本工资2500,加班一天就快300了。2500是拼起来的。要知道工资分很多名目,例如岗位工资,各种补贴,减去了这些才是基本工资。另外,实习没那么高的,试用拿全额,不高没有奖金。

这种公司发展空间不大。推荐佳学基因

6,这样算面试华大基因成功了吗?

说明你已经通过面试了。
周一准备好你的身份证及复印件,还有你的体检报告,你的学历证及复印件,电话联系一下对方,告诉他,你体检在周日已经做好了。询问一下什么时候报道。
----------------------------------------
对了,你的体检应该没问题吧。没有什么谷氨酸酶指数偏高之类的吧,一般用人单位就是怕乙肝、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

7,“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的详细待遇与情况?

我也是收到了这个offer,月薪好像是2500,加上房补500左右总共有3K吧,包吃住,有五险,但不知道有没有一金,可能经常加班(面试我的人跟我强调过)。去过他公司,整栋楼都是他们公司的,门面好像不错,具体就不知道了。工作强度什么的感觉他们又没说得清楚,面试又一下子就行,老实说,要不是看过他公司的门面真会以为是烂公司。我也想知道这个职位到底怎么样。QQ398081008,知道的不妨通知声

基本工资
本科2500
硕士3500
博士4500
还有绩效。
包吃住,集体宿舍,应该是两人间,如果不住宿舍,每月提供500块的房补。

市场部才来我们学校招聘,没什么人去。

难道没有公司简介或这方面的一些资料;公司没网站吗?你一点都不清楚吗?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建议你还是亲自去了解一下为好,不过不要开门见山的直接问待遇这方面的东东以免给别人误会就不好了,可以从侧面打听根据打听的到的来自行判断好与坏就好(如果没有更好的答案的话;我认为在这里提问很难有答案)。希望顺利!

刚毕业,不知道你是什么背景,从问的这些问题来看你不适合这个公司,找个国家机关更好一些,这个公司虽然挂研究院的名实质是私企 工资都没有谈,谈其他这些问题早了点把

关心的问题是不是越说越太那个了点儿? 你自己去华大基因的网站去好好看看,仔细分析一下你看到的信息,会得出华大基因的实力、待遇等方方面面的东西。真正的华大人,看到这样的问题,多少有点不舒服的。

8,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有没有招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呢...

这个似乎是不行的,但您可以应聘上华大之后申请读博的项目(要通过层层筛选),您如果是大三的话,可以申请来华大实习。
华大基因目前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及奥胡斯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的项目。(哥本哈根大学有500多年的历史,培养了1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这个项目是优先考虑华大员工的。
华大基因官方网站: http://www.genomics.cn/index.php
与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培养项目: http://www.genomics.cn/search_show.php?type=show&id=846
2011年华大基因会有一轮春季校园招聘,您可以关注一下相关信息。

9,准备毕业求职中,关于深圳华大基因的问题,最好是有在其中工作过...

1、华大的业务范围很广,但十多年来都以测序为主,现在是高通量测动植物微生物人类的基因组,每年能发N篇N/S级别文章。也开始发展产前诊断、HLA分型等健康方面的产业,以及农业转基因服务。由于07年总部迁到深圳之后,华大开始飞速发展,两年内就从两三百人发展到了两三千,招聘是有指标的,规定必须完成,所以招聘门槛不是很高,曾经我们学校的人都把华大当做保底了,感觉是个人就能进去~当然进去之后要过铜人阵考核,没过的也会被刷 2、这种情况的确存在。华大内部管理比较混乱,不同部门压力不一样,不同的人压力也不一样,有的可以混日子,有的会累死。裁员倒不是大量的,一般是内部消化,也就是转岗,但不会开除你,除非你太垃圾。 3、待遇你可以上分智网、评薪网去搜具体数字,大体而言博士4500,硕士3500,本科2500,另外包三餐,还有房补。这待遇在深圳虽然不算什么,但在生物行业里算好了。 4、这个唯有进去过的人才能体会了,不多解释 5、进去了什么都可以做,不用担心,你是华大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华大的光荣传统!很锻炼人。当然不适应可以不去。 6、解决。但是挂靠华大的集体户口。

哈哈,好好想想吧!深圳也许是梦想,也许,我想你懂的,不妨花点时间,花点金钱,去深圳看看,去和老员工仔细聊聊,看看他们心中的肺腑,也看看是不是适合真正的自己,也许这才能得到你要的答案中的50%,其他的50%,多方位的,需要你自己拿定了!祝您好运!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这个唯有进去过的人才能体会了,不多解释

10,明星的癌症都治不好,那我们该怎么办?_

图片: 《工作细胞》 | 责任编辑: 木头羊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business_6team@163.com

公众号内回复关键词

查看更多相关文章

导言

话不多说,先看数据:

2018年10月25日,央视主持人李咏因癌症在美国去世,享年50岁;

2018年9月28日,摇滚歌手臧天朔因罹患肝癌去世,享年54岁;

2018年9月28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因胰腺癌去世,享年66岁;

2018年9月15日,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朱旭因肺癌去世,享年88岁;

2018年9月11日,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因胃癌去世,享年84岁;

……

2015年1月16日,著名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去世,年仅34岁;

2007年5月13日,著名演员陈晓旭因乳腺癌去世,享年42岁;

2003年12月30日,著名艺人一代天后梅艳芳因宫颈癌去世,享年40岁;

……

说实话,每年被癌症夺去生命的不止这些人,充其量这只是其中极少一部分。

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咱们绝大多数人都能活到发生癌症的年龄,这在过去是不太可能的,往前推个几百年,一个感染就能夺取生命,根本轮不到癌症动手。

我们都知道癌症很可怕,但是却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可是现实一次次把我们拽回来。你看看那些明星,在资金充足、(国内或国外)医疗条件先进的情况下,仍然难逃命运的安排。

▲图片来源于《工作细胞》

这恐怕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焦虑。

老六这个人不信命,凡事都想靠自己。每天跟癌症打交道,我更是深切地明白,癌症绝对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是一点一点儿长大的,等它长大之后,早就偷光了你所有的选择,就算你集合了整个社会里的全部顶级资源,抱歉,你没得选。

▲图片来源于《工作细胞》

但是,我们不是没办法的。

《田忌赛马》都学过吧?不用深究其中的细节,咱们就记住,癌症是慢慢长起来的。在它还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坏蛋的时候,我们就能好好盯着它,只要它稍微有点儿放肆,二话不说连根拔起,一次性扫荡干净!

▲图片来源于《工作细胞》

这不挺好的吗?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在它还是无害的时候就发现它呢?

体检!

系统体检!

每年一次系统体检!

每年一次全家人的系统体检!

什么?你根本不知道每次体检都是在干什么?

▲图片来源于《工作细胞》

那些检查其实都是在帮你发现早期的癌症啊!让老六帮你数数可以查多少癌症……

癌症

白血病(血癌):通过血常规发现。

尿毒症/肾癌:通过血生化、尿常规及腹部B超发现。

膀胱癌:通过尿常规、膀胱镜发现。

肝癌:通过查体、血生化及腹部B超发现。

肺癌:通过X光片发现。

胃癌:通过胃镜、C14呼气试验发现。

直肠癌:通过指检、肠镜发现。

乳腺癌:通过乳腺B超、X光片、钼靶发现。

卵巢癌:通过肿瘤标记物、B超、CT及核磁发现。

子宫内膜癌:通过B超、诊刮发现。

宫颈癌:通过HPV、TCT及阴道镜活检发现。

……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检查项目,就拿HPV来说,老六可以负责任地跟各位讲,只要你开始检查HPV,开始关注宫颈健康了,你这一生就不会得宫颈癌了。

众所周知,宫颈癌是目前唯一发现确定病因的癌症,几乎99%的宫颈癌都与长时间的HPV感染相关,而几乎所有女性有可能在人生当中感染1到2次……如果我们可以养成定期筛查(1~3年一次)的习惯,虽然它并不能帮我们治好宫颈癌,但是它可以在癌症发生之前就提前告诉我们风险的存在。

难道这不比等生了病之后再去医院更有主动权一些吗?

只可惜现在的大多数体检机构的体验并不好,所以很多人都本能地拒绝体检。其实,我们看看那些检查项目,有不少都可以在家进行,真的没有必要排除艰难万险去医院或体检机构。我当时还在想,如果将来有了在家自检的产品,我一定要第一时间推荐给大家,无形中有了一种使命感。

▲图片来源于《工作细胞》

令人失望的是,目前这个领域发展很缓慢,直到我发现了一款在家就能完成HPV自检测的产品,我兴奋不已,第一时间就在她们的天猫阿里健康旗舰店下单了10个,送给身边的人使用,其中包括我太太、岳母及母亲!

喏,就是下面这款华大基因做的——HPV分型基因检测(SeqHPV)。

华大基因(BGI)这家公司不用多说了,完全是凭借一己之力扛起了国家基因研究的大旗,国内再也找不出第二家了……说实话,他们能做出这款关注女性宫颈健康的产品,在老六看来是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因为不知道多少姑娘因为害怕去医院检查,而干脆选择了不检查;还有很多接种了HPV疫苗的姑娘以为自己安全了,就把医生提醒定期复查的事儿忘了。

▲图片来源于《工作细胞》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如果可以在家里就能进行检查的话,那真的等于直接跨过了最后一道心理的门槛,我们距离宫颈健康之间的距离就只差一次安全可靠的自检了。

整个产品打开之后是这样的:

里面配套的资料、材料和知识都准备好了,就算你是没有任何医学背景,通过查看相关资料和说明都能明白你自己在做一件怎样的事情,甚至还有视频教你如何一步一步的进行操作。整个过程在没有医生的帮助下,完全可以顺利进行,我之前送出去的那几个,都是独立操作完成的。

当然,老六还是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一份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南。

等你把样本寄回去之后一周左右你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检查结果了。

后续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结果来初步判断自己面临的问题了。

▲图片来源于贴心的六层楼自制

关于体验的部分,说实话,在医院遇到的医生大概率已经做过数以千计次的HPV检测了。对于医生来讲,这个事儿闭着眼都能做,更好的体验?不存在的,来躺好,分开腿,好,深呼吸,好,有点儿疼,诶,别动,越动越疼!好了,马上就做完了!好,下来吧,然后扔给你几张纸,擦擦吧!怎么都感觉像是渣男!

那你再想象一下,如果你用这款自检产品:

不需要检查床,不需要鸭嘴钳、没有门诊的拥挤、没有难耐的羞耻、没有不顾感受的没轻没重、没有围观学习的实习生……

只有你,还有伸手就能抓住的健康!

这下你们可以想象得到老六看到这款产品时的兴奋了吧?

我甚至打了华大基因的客服督促他们多做一些这类产品啊!

这完全符合老六爱这个世界的方式!

有了好东西一定要分享给大家!

当然,你也可以直接通过淘宝或天猫在阿里健康旗舰店搜索购买(可搜索关键词「华大基因」)。

¥e2L8biPtYIn¥

(复制口令,打开手机淘宝或天猫app即可查看)

老六就只能帮到这里了。

我是六层楼,我爱这个世界。

-更多服务-

11,广州要跌出一线城市了?_

本文授权转载自

地球知识局(ID:diqiuzhishiju)

中国的一线城市是哪几个?

以前大家都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北上广深”,而且“广”还在“深”前面,讲究。

如果三大都市圈各有一个代表

珠三角的代表是谁?

但是去年深圳GDP达到了2.2万亿元,而广州只有2.15万亿元,深圳GDP在紧跟广州多年后终于首次超过了广州。伴随而来的,是网上“北上深”取代“北上广深”的言论就甚嚣尘上。现在的深圳,就连房价都和北京、上海看齐,早就把身后的广州远远甩开。更过分的是杭州,G20刚开完,亚运会又要来,都已经喊出“北上深杭”这样的口号了。

广州,堂堂省城,怎么就变成了深圳旁边的房价洼地了呢?今天的文章带你看一看广州跌出一线城市,是既成事实,还是正在发生,抑或就是赤裸裸的房地产假象?

广州是怎么成为一线城市的

相比于帝魔两都,广州并不是天生骄傲。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广州的GDP还低于天津和重庆。

然而广州有一个先天优势:商贸。从宋朝的市舶司,到清朝的十三行,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整个中国只开放一个广州

就好像整个日本只开放一个长崎

清朝原本开放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海关与西方商人进行贸易,然而乾隆禁止了漳州、宁波、云台山与西方人的商业往来,关闭江、浙、闽海关,只允许西方人人在中国“一口通商”,唯一开放的港口就是广州。广州有着政策上的商贸垄断地位,也就催生了“十三行”这样的官商团体。

十三行,1850

那时的广州享誉世界,就连美国独立战争后想要复兴的纽约,想出的法子也是派“中国皇后号”来广州进行贸易。这趟远航也没让纽约人失望,满载中国货物而归的“中国皇后号”一来一回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听说欧洲人在广州发了大财

美国人也忍不住派一条过来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面临的情况居然和清朝相似了起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贸的渠道大部分被切断,唯有广交会,哪怕是文革时期都照常举办,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为数不多的窗口。

首届广交会,跟赶集似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出口贸易一改以往的停滞不前,年年攀升。已经是世界人民老朋友的广交会自然扮演着重要的外贸作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每年两届广交会的出口成交额约占我国同期现汇成交总额20%左右。

当时有个关于杭州民营企业家鲁冠球的故事,他想把万向节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却无法获得广交会的入场券,鲁冠球这个杭州民营企业家只好在广交会期间跑来广州,在广交会门口摆地摊,才和外商搭上了线。

第28届广交会展馆外景

作为充满冒险精神的广东省的省城,广州也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排头兵,早在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在中央层面把广东的政策试点合法化。

在外部条件上,广东省紧邻港澳和东南亚,侨乡众多,所以吸引外资的能力也走到了全国的前面。1979-1997 年, 广州实际利用外资达139.4601亿美元,外资来源也从最初主要来自香港,逐步实现了多元化。

近水楼台先得月

简单来说,在改革开放之后,游戏规则变了,计划经济时代广州的劣势,如位于与资本主义对抗的前线,变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以往的优势,比如出口贸易,则进一步发扬光大。

广州GDP1989年超过天津,1991年超过重庆,到21世纪初,已经成为毫无悬念的一线城市。

政策红利最大赢家是深圳

但是这个“改革开放初期的排头兵”其实是整个广东省,说起改革开放最大的“锦鲤”,当然是广州旁边,四十年前还是小渔村的深圳。正是广州身边这个城市的高速发展,让广州的经济奇迹黯然失色。

深圳蛇口

与我们如今站在上帝视角看日后可谓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不同,当时的决策者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过去陕甘宁边区就叫特区嘛,你不是陕甘宁特委的代理书记吗?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怎么样?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在对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谈话中,把深圳比作陕甘宁边区,带着“中央没有钱”的悲壮气息。

圈画好了,怎么做还是要靠自己的

所以改革开放之初,即使广东是排头兵,也不意味着广州能够享受最大的红利。要是改革开放最初的试验玩砸了,小小的宝安县溃烂不要紧,南中国最大城市就此糜烂,恐怕谁都没有这个能力来承担这样的罪责。

所以深圳经济才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时代带来的动荡加倍反映在深圳经济指标中。比如在1989年,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实施封锁,第二年紧靠香港的深圳进出口贸易额剧增。

深圳河两岸,运过来价格就不一样

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当年深圳承担了更多改革开放的政策风险,也就获得了更多的政策红利。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了金融业上,先是证券交易所落户深圳,后来位于广州的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被关闭,让深圳一下子成为了广东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去年底金融机构去年本外币存款余额,深圳是69668.3亿元,是广州的1.36倍。

即使到了后期,深圳的改革开放红利逐渐消失,这座城市“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还未褪去。在最需要开拓进取的互联网等高新科技领域,深圳表现相当出色,腾讯、比亚迪、华为、大疆、华大基因等知名高新技术企业让深圳在新世纪仍然有底气位列一线城市。

虽然在全球市场上,脸书和油管难以动摇

但微信稳稳拿住了国内

(下图数据为16/17年月活)

反观广州,近五年来GDP平均增长率为9.7%,以它的经济体量看已经是很好的成绩了。但是深圳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11425倍,近五年GDP平均增长率为11.6%,总量也超过了广州。身边小兄弟的飞速发展,凸显出广州的颓势。

如果广州加上佛山,GDP其实可以超上海

而且深圳经济更具活力。深圳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仅占GDP的22.9%,低于广州的27.5%,对投资的依赖程度更小。而近些年飞速发展,成为经济新动能的互联网产业,广州更是被深圳甩下——广州没有腾讯这样的超级巨头(在广州的微信总部只能算是腾讯的分支),就连今年的互联网百强企业,深圳有8家,广州只有6家。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谁能挑战广州?

从上面互联网百强企业分布图来看,广州互联网百强企业数量虽然不如北上深,但还是位居第四的,起码比第五位的杭州还多一家。

不过这是比数量,若是比起质量,杭州有这个榜单上排名第一的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的崛起,挑战的就是广州的传统强项——外贸。

尽管广交会早已不是中国外贸的宝贵窗口,但这几年的衰落仍然让人心寒。广交会的年成交额已经从2011年的747.6亿美元,下降到2017年的601.80亿美元。这还很可能是托中国贸易2017年回暖的福。在进出口贸易总额连续下降的2015年和2016年,广交会的年成交额分别只有550.66亿美元和559.74亿美元。

121th广交会

抢走广州外贸份额的一大竞争者,正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跨境电商。跨境电商在2015年达到了近七千亿美元的交易规模,是那一年广交会成交额的十多倍。当年杭州企业家想进广交会却被人爱搭不理,今天杭州跨境电商崛起让人高攀不起。

有了阿里这张王牌,怪不得杭州在G20后有底气喊出“北上深杭”,而房价也逐渐逼近广州,大有将广州挤出一线城市之列取而代之的架势。

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建了阿里巴巴

--马云

然而杭州超越广州?别闹。杭州去年GDP总量只有1.26万亿,比起广州差了将近一个郑州。除了房价,暂时也没有哪项指标能接近广州。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这些年传闻中说要超过广州的城市。

天津前几年靠天量投资撑起了GDP,与广州的差距在2012年缩小到了657.3272亿元,这几年一挤水分,又被广州甩下,差距在去年又扩大到了2907.77亿元。另外要知道,天津最近十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从没下过百分之五十,所以广州的GDP比天津质量显然要高一些。

上午在朋友圈看到的

去年超越天津的重庆,最近几年势头迅猛,但也有同样甚至更严重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占GDP几乎没下过百分之七十。

可以说,能挑战广州一线城市地位的二线城市挑战者基本上都不够看,指望它们超过广州还不现实。

但是,如果广州逐渐衰落呢?

要预测一座城市的的未来,还是要看它的创新能力。2017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广州只有9319件,别说比不过北京(46091件)、上海(20681件)、深圳(18926件),就连南京(10703件)和杭州(9811件)都比不过。

还有,别看广州房价涨幅在一线城市里垫底,固定资产占比也不高,但广州其实是一线城市里面经济对房地产依赖度最高的城市。根据统计,2017年广州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到广州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80%,远高于北京的51%,上海的22%,深圳的24%。

创新能力不足,依赖房地产,广州到底怎么了?

蒙上眼睛也无法想象衰落的样子

其实广州这个样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改革开放后的政策红利使广州受益,但是在2014年,广州市社科院就指出“自跨入新世纪以来,广州在改革创新方面的势头明显减弱,许多新的重大制度创新鲜有出自广州,而来自深圳、苏州、温州、天津、重庆等其它城市”。

制度创新减缓,对广州可不是好事。

如今若是没有创新,无论这创新的是制度上的,还是科技研发上的,一座城市原有的优势就有可能被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对手所取代,正如阿里巴巴崛起和广交会衰落的关系一样。当优势一步步被取代后,这座城市只能依赖房地产。

也许这才是广州正在面临的危机。

END

文章为网易看客经授权转载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看客长期招募合作摄影师、线上作者,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查看。

12,这个时代,该不该有远见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李檬”(ID:imslimeng),作者 IMS创始人李檬。36氪经授权转载。

最近,有朋友在我的订阅号里留言:“听了很多成功学,并未使我离成功更近。”“道理懂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这确实是一个黑色幽默,对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当下,确实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熙熙攘攘、随波逐流,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现实的结果有关。

在此,我想特别强调一句:成功学可能对你的内心有一定“疗愈”作用,也会教你将眼光放长远,看清趋势,做好眼下的事。

可是,成功学终归是浮于表面的,针对当下急剧变化的商业环境,很难真正帮你提高洞察力和判断力。

很久以前,我听过一段关于谷歌(Google)的早期经历:

那还是2001年,谷歌CEO施密特四处招揽人才,一天,有一位叫桑德伯格的女士来面试。桑德伯格之前的职场经历很不简单,年纪轻轻已经做过一任财政部长助理,这次从政界转入硅谷科技界,是有很多想法的。当时,谷歌才成立3年,没有上市,提供给桑德伯格的职位、薪水,都不令人满意。在桑德伯格有所犹豫的时候,CEO施密特说了一句经典名言:“如果有人给你在火箭上提供了一个位置,那么,别管位置好坏,先上去再说。”

这是不是很像近年来国内流行的“风口论”(“风口上猪也可以飞起来”)?这比“雷军成功学”早了十几年。确实有一定励志效果,这个眼光和远见,当时就使桑德伯格毫不犹豫加入谷歌。后来,桑德伯格也是这样给年轻人做建议的,将眼光放长远,对趋势有远见。

当我真正进入创业阶段以后,我渐渐开始怀疑:在这个创新加速的剧变时代,你是否真能看懂趋势、做出富有远见的判断和行动?

现今,硅谷那边已经很少谈“趋势”了,更多在谈“迭代”——你不可能一次两次就看懂市场、理解用户、看清未来,先人一步、立足浪潮之巅更多是一种激情和梦想,在不断试错中快速迭代,才是更务实的创新方法论。

这里,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我们是否该相信趋势?

2、为什么说“认知迭代”比“洞察趋势”更加重要?

3、创业者如何实现自我进化?

立足当下,精益管理、精益创业,推动认知快速迭代,要比“远见”更加重要。

01.我们是否该相信趋势?

据我观察,国内媒体特别喜欢讲成功学。类似报道十分常见:

比如,一个长相很奇怪的年轻人,以前蹬过三轮车,面试肯德基的工作岗位被人拒绝,大学考了三年才达到专科分数线,后来创立了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同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的超级服务商。你猜对了,这就是马云。

比如,一个19岁的哈佛学生,大一时候在宿舍里胡思乱想,随手做了一个社交网站,经过八年折腾,成了一个几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他还娶了一个中国妻子。你又猜对了,那就是马克·扎克伯格。

似乎马云、扎克伯格没有费太大劲,意外先人一步抓住了趋势机遇,就很快成为超级富豪,创业看起来很有趣。

显然,这里面是有很多逻辑盲点的。

当今世界有两大创新中心,一个是美国硅谷,一个是中国深圳。世界级的独角兽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全球有数百家,中国和美国就占了其中70%以上的比例。

有人提过一个问题:中国人和美国人似乎在联手缔造一个全新世界,但两者最大的不一样是什么?

一个美国教授给出答案:中国人喜欢“抢风口”,总想领先别人抓住趋势,眼里更多是“机会”;美国人更在意自身能力进化,如何一步一步适应趋势变化,眼里更多是“迭代”。

真正的创业创新,一点也不励志,媒体几乎没什么故事可讲。

其实,美国大多数创业者都处于40岁-50岁这个年龄段,他们要么在谷歌、微软、高通等大公司里呆过,要么在大学、科研机构里积累了很多专利。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指望创业一两次就能成功,而是注重保存实力、不断积累资源和人脉,希望在连续创业中获得一两次成功。

哪怕你看对趋势,多数时候,也难以把握趋势。

杰克·多西创立了一家公司叫Twitter(推特),也就是美国的微博,特朗普总统也在Twitter上经营自媒体。

杰克很有远见,看到了“社交媒体将传媒民主化”的大趋势。可是,Twitter刚刚渡过初始创业阶段,CEO杰克就被投资人开掉了。原因是杰克作为CEO,财务能力不行,他只会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管理公司支出,但公司大了,杰克看不懂越来越复杂的财务报表。

这个过程非常冷酷无情,几位投资人从东海岸的纽约飞到西海岸的硅谷,先请杰克大吃一顿,然后直言:“我们打算换一个CEO,当然,可以给你保留一个没有实权的主席职位,在董事会上有沉默的一席。”杰克还想争辩,投资人立刻就拿出法律文件——要么签字,要么自己找律师吧。Twitter创始人还没有开始落地他的远见卓识,就下岗了。

去年,Uber(优步)的创始人兼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也“被下岗”了。当时,CEO还在芝加哥的酒店内面试高管,两个董事递进一封信,要求他在当天24点之前辞职。

特拉维斯是最先看清一个趋势、开创一个行业的人,有什么理由要他下岗呢?投资人的理由很简单:“创建人、愿景家以及日常运营者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都会经历三个阶段:从0到1的“创业”阶段;从1到N的“发展”阶段;从N到N+1的“转型”阶段。

创业阶段就要“有愿景、有远见的CEO”;发展阶段则更需要“具有运营能力的CEO”。

所以,把握趋势,不如把握自己,不断推动自身能力的升级迭代,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才是最好的创业策略?有了一个好点子,立刻辞职去干,这合适吗?正确做法,其实是该上班上班,利用晚上、周末闲暇时间来打理就行了。

除了要保证稳定的经济来源,这样心里踏实,也要找时间、找机会检验自己是不是真心想做这份事业。更重要是,创业,千头万绪,你是否能驾驭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在上班期间挤时间,逼着自己高效做事,这其实也是在训练你的创业能力。

看不到趋势,不是最不幸的。看得远、做不到,才是最遗憾的事情。

02.为什么说“认知迭代”比“洞察趋势”更加重要?

这个时代最著名的成功学大师,其实是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年纪轻轻成了世界首富,而且蝉联18年,他主动写了一本书叫《未来时速》,来传播他的成功学。

书中有这么一段:“在我19岁的时候,我窥见了未来的曙光,并把自己的事业建立在我所看到的未来之上,时间在慢慢流逝,我的决定终于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是多么委婉的骄傲啊!

你还不能不佩服比尔·盖茨的预测能力?

盖茨预言,“你将能在你的口袋、钱包里携带皮夹式电脑。”这是不是很接近现在的智能手机?可惜,微软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以后,也想做好手机,不论怎么费劲,也没成功。

盖茨预言,“通过网络形成的友谊将天然地导致人们聚集在一起。”是的,微软早已先人一步看到社交网络的趋势机会。可是,Facebook、Twitter崛起以后,这个网络社交世界就跟微软没有关系了。

哪怕比尔·盖茨一步到位,看清了10年、20年以后的未来世界,依然无法阻挡微软被苹果、谷歌、Facebook、亚马逊所超越。

乔布斯有没有预测未来?没有。苹果公司只会不断推动产品迭代,创造未来。

移动智能手机最早由诺基亚开发出来,苹果只是在有了智能手机之后,大胆注入新技术、新设计,推动iPhone从1.0、2.0到7.0、8.0的快速迭代,才开创一个新的时代。相反,微软、诺基亚没有输在眼光、远见上,而是输在“迭代能力”上。

微信的诞生,没听说是腾讯预测、规划出来的。相反,腾讯在开发微信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两个月以后的微信是什么样子。微信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只能等上一个版本发布以后才能确定。好的产品,都是不断演化、持续迭代的产物。

“微信之父”张小龙有一句名言:“基于新的信息,在认知上领先别人半步就能获得成功。”

互联网世界经常可见“远见被短视打败”的例子。

世界第一大网租车公司Uber,营销灵活多变,几乎没有对手。因为Uber“足够短视”,他们只做这周或者下周的计划,而每个活动从筹划到执行基本都只有很短的时间,这样可以让产品和营销策略实现快速迭代。“认知迭代”比“洞察趋势”更加重要。

03.创业者如何实现自我进化?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原则》一书中有一个判断:“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的最大不同,是人有自我进化能力,而动物只能靠基因突变完成进化。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驱动着所有一切。”

我将上述观点做一下延伸:公司和产品的进化,是人类认知迭代的一种折射。

认知迭代折射在产品上,效果可以十分惊人。举个例子,豪华跑车兰伯基尼也是制造商认知迭代的一个结果。你知道这个制造商以前是做什么的?生产拖拉机的。从拖拉机到兰伯基尼,进化和迭代的力量,不可想象的强大。

创业者面临的最大考验,不是有没有眼光、有没有远见、有没有靠谱的成功学,而是有没有“进化和迭代的能力”。

创业者一般的做法是什么?第一步,理解用户痛点和爽点;第二步,做好商业计划、配置各种资源;第三步,执行、实施,在过程中不断做出优化。这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1000个创业团队,990个都是这么做的,所以,创业失败率也就是99%。

成功的创业一定不是“游击队作战”(目标太过漂移),或者“军团作战”(受限于固定阵形),而是“特种兵攻坚”——事先没有商业计划,也不猜测用户的痛点和爽点,就是持续试错+迭代。

什么叫“特种兵攻坚”?比如韩国最大的社交软件Kakao,可视作韩国的微信,它有一条42原则,就是每开发一项新功能,只投入4个人,给2个月时间,这样可以小规模试错,如果没抓住用户痛点,就迅速调整方向再测试,这样不断循环,直到功能得到用户认可,才跟进资源扩大市场。现在这家公司已经非常大了,还在坚持42原则。这种基于大平台的“特种兵攻坚”,已经使Kakao(以及微信)变得不可战胜。

硅谷“独角兽公司”很多也是采取这种基于大平台的“特种兵攻坚”。

比如,谷歌创立之初,那时大部分公司都是用软件,但谷歌就说“我们一定要用网页工作”。谷歌内部很早开始就是用网页工具进行工作的,所有产品都是内部试用、试错,不断升级使用体验。这样,Google需要的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就少了。你可能不敢想象,Google服务中国、日本、韩国这么庞大一个地区搜索业务的,很长时间只配置4个工程师。

比如,WhatsApp是英语国家一款顶级通讯应用,在WhatsApp达到10亿活跃用户的时候,他们只有57位工程师,全公司只有1位产品经理。这就是“特种兵攻坚”的惊人能量。

“特种兵作战”,不需要你很有远见、很有规划,就是精干、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和进化,在过程中快速接近真实的用户感受,建立发展的基础。

人生在世,不也是这样吗?很多事情其实不需要远见,更需要“短视”,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用行动去求证真正的趋势和机会。

如何将创业的后悔最小化、将人生的后悔最小化?

就是以变化应对变化,唯快不破。

13,谁在杀死腾讯?_

编者按:本文来自“全天候科技”(ID:iawtmt),作者:舒虹,36氪经授权转载。

夏秋之交,风云变幻。

几日内,中国互联网大军已经经历了几起微妙而重大的人事变革:9月10日教师节这天,马云宣布交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权杖,将于一年后正式“让贤”;三日后,小米创始人雷军宣布完成其亲自操刀的小米组织架构大“手术”:新设组织部、参谋部,调整任命了一大批“80后”高管。

9月16日这天,杭州、北京天气大好。腾讯总部所在的深圳,却遭遇了35年来杀伤力最强的一场台风。

微信朋友圈疯传,狂风大作下,腾讯新大楼玻璃幕墙破损掉落,留下坑坑洼洼的风洞。腾讯公关团队立刻跳起辟谣:“破损”的墙面乃节能遮阳板设计而造成的视觉误差,实际上,一切安然无事。

即便台风肆虐,一场早该降临腾讯的“狂风骤雨”却始终没有发生。

三个月以来,李天一一直在等待一个结果。今年5月,李天一通过腾讯内部推荐通道申请加入腾讯云,经过四轮面试,到了最后发offer的关头,流程突然被卡住了。到了8月,李天一被告知,腾讯云部门没了待招的人员编制,要等编制下来才能走后续流程。

“找了个猎头来问,对方说不用等了。4月开始,腾讯云社招的headcount(人事编制)就已冻结,今年的应届生都被转去了微视”。李天一说。

腾讯云冻结headcount的消息已在腾讯内部流传了一段时间,其背后的原因直指组织与人事。

据多位腾讯在职员工与合作伙伴向全天候科技透露,腾讯正在酝酿的一场组织架构的调整,目前隶属于社交网络事业群(SNG)的腾讯云或将独立成为一个新的BG,也有可能与技术工程事业群(TEG)部分职能、腾讯“互联网+”等有关业务合并,大概率是针对To B业务设立一个新的组织架构。

一位腾讯总部人士说:“腾讯的这场变革势在必行,Pony(马化腾)去年年底就在内部说过,腾讯要设立一个适应To B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只是至今未下发正式文件。”

2017年12月,腾讯2017年度员工大会上,马化腾说:“在管理方面,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内部的组织架构,现在的腾讯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从内到外系统性地梳理。”

腾讯总裁刘炽平补充道:“很多人说我们只有To C的基因,没有To B的基因,我是不相信这个说法的,你看进化中的成功物种,不是一开始就有那种基因,都是演化出来的。”

只是,时隔已近一年,外界并未看到明确的推进迹象。反而,自今年1月以来,腾讯股价由最高点的475港元下跌至最低点305港元,市值蒸发超过1500亿美元。有投资人感慨道:一家净利润季度同比增长20%、赚近200亿的公司,看朋友圈评论像是快倒闭了一样。

9月17日,台风过后的周一,腾讯股价再跌3.27%,停摆在319.2港元。截至9月18日中午,腾讯市值跌破3万亿港元。尽管9月7日起,腾讯累计耗资1.87亿港元连续6日回购股票,但似乎于跌势无补。

1 箭在弦上

2012年前后,腾讯经历了一场重要的组织架构“手术”:公司由原有的业务系统制(Business Units,BUs)升级为事业群制(Business Groups,BGs)。

这次变革,主要是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的大潮:腾讯将同一产品的手机端和PC端整合,把原来的无线业务BU拆了,和PC上的对等业务合并在了一个部门。据腾讯创始人之一、前CTO张志东回忆,“移动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走到了‘革命’还是‘被革命’的关口。”

自1998年创立以来,腾讯公司几乎每七年历经一个关卡:2005年为了应对一个业务到多个业务,采取了横向的事业部制;2012年则是走向移动化。

如今,即将20岁的腾讯行至转折点。AI、大数据、云是关键词。

多位腾讯人士对全天候科技表示,To B(企业端)、To G(政府民生端)业务的整合、数据的共享和打通是近来腾讯内部最关心的话题。但腾讯To B、To G业务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内部机制。

腾讯现有事业群架构(来源:腾讯官网)

目前,腾讯共设有7大事业群,分别是CDG(企业发展事业群)、IEG(互动娱乐事业群)、MI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OMG(网络媒体事业群)、SNG(社交网络事业群)、TEG(技术工程事业群)以及WXG(微信事业群)。

这一组织方式是应腾讯赖以成功的产品文化而诞生的。它的设计者之一张志东称,这种生产方式具有边界简明的优点,以部门/产品组为单位,一个产品部门就能自主立项,快速试验,当遇到大的技术难题时,再从公司层面抽调有经验的同事增援。在一定的产品领域和试错时间内,允许不同的产品团队有不同取向的探索。

作为腾讯To B业务的重要出口,腾讯云隶属于“以打造娱乐化社交、场景化通讯和云化企业服务”的SNG。其它的AI、互联网+民生、办公、小程序、公众号等To B业务则散落在不同的BG和业务部门。

在ABC(AI、Bigdata、Cloud)时代,这带来很重的“数据墙”和“组织墙”的问题,突出表现是多头销售、各自为阵。

例如,腾讯云与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FiT)均设有金融云产品部门,分别对接不同的银行客户。过去几年,腾讯金融云方面的客户发展了超过6000家,分别来自不同的团队,存在不少业务部门“打架”的情况。

“腾讯云现在的架构是参考腾讯本身的业务,(针对)每一个行业有一个云业务负责人,然后让职能部门支持云业务,但是当一个云的客户接进来之后,它的需求是多样的,就需要定制,这个时候方案一定会涉及到其它的BG。腾讯云在架构上没有权限,也没有技术高管,它没法调用TEG的力量、MIG的力量,甚至优图的能力。”腾讯云离职员工张钊说。

2017年4月和5月,腾讯MIG和腾讯云先后推出了两个不同的语音开放平台——腾讯叮当和腾讯云小微,对标亚马逊Alexa。二者都自称“智能服务开放平台”,都提供硬件接入服务,都可以为第三方提供语音技术能力与接入腾讯内容资源。

腾讯云小微被认为是腾讯内部AI能力的集中展示,但是连腾讯自己出的叮当音箱也不愿意使用云小微。

“公司的使命是连接一切,但是内部连接之差,对比起来反差强烈。”一位腾讯内部员工指出。

据悉,腾讯部门内部竞争更加激励,腾讯内部有两个“吃鸡”的团队,让两个工作室做两款不一样的手游,一边加班到12点,另一边就加班到凌晨2点,做游戏变成了打仗。“公司在产品层面可以‘赛马’,但是AI、数据等基础研究层面,过于分散并不是理想状态。”上述员工认为。

过去一段时间,腾讯组织架构的阻滞在腾讯内部引起广泛讨论。

有员工在内网发文指出:毋庸置疑,赛马机制在公司过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现在仍不过时,但任何规律都是有条件的。过去To C市场的竞争更像是丛林游击战,大家可以尽量分散,最重要的是“神枪手”产品经理,但To B、To G市场的竞争更像是大规模的阵地战,是个系统工程,哪个部位都需要集团作战,考验的是斗志、纪律和领导者调兵遣将的战略眼光。

也有员工直言,现在游击战打完了,该打阵地战了,To B业务的壁垒和护城河远高于To C业务,只有To B、To G业务才能让腾讯守住胜利果实,经久不衰。

2 引而不发

放眼巨头的江湖,移动互联网格局几已定型,战略的重整、组织结构的裂变成为新时代的破题之义。

2017年8月29日,华为宣布调整内部架构,将Cloud BU迁移至华为集团之下,成为与运营商业务BG、企业业务BG、消费者业务BG并列的一级组织部门。而早在2009年,阿里巴巴已独立阿里云团队,角逐云服务市场。

腾讯的这一结构性矛盾存在已久,却迟迟引而不发。

今年9月,张志东在一场腾讯学院的内部分享中,再次提及变革话题。他说:“大型企业的组织变革和中台建设,绝对是一个难题,需要很大的魄力和智慧,找到适合的演进节奏和建设次序,估计也必然会遇到不少的阵痛,如部门短期利益冲突、部门团队的安全感、经验不足的损伤等。我想,这里最关键还是两点,一方面是取决于高层管理团队的自上而下的决心和意志。另一方面,就是公司的各产品和技术团队的文化和胸怀。”

在腾讯历史上,这并非无经验可寻。

2011-2012年,腾讯转向移动化的组织变革中,原来的无线事业部被拆分,改以业务为单位,把手机、PC聚在一起,PC大团队转身投入到手机上来。组织的既得利益和惯性遭到了挑战。无线事业部是2004年腾讯上市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团队。在游戏还没有带来很大收入之前,手机QQ是腾讯最重要的创收部门。

在云时代的变革中,腾讯再度面临相似困境。

过去,在以社交和娱乐为业务重心的腾讯业务体系中,腾讯云并不是明星。但在腾讯内部,腾讯云被视为腾讯大生态和“连接器”的一个重要落点,承担着腾讯开放战略的实行。

为什么腾讯云隶属于SNG?来自腾讯的官方说法是,腾讯云的技术框架来源于QQ。事实上,腾讯云的数据底层也与TEG(技术工程事业群)息息相关,例如腾讯云分析(MTA)、腾讯云推送(信鸽)等大数据运营服务均是TEG的数据平台部提供的。

腾讯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QQ时代。社交内容的大量涌现对当时整个中国互联网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云负责人邱跃鹏曾表示:“当时公司希望用传统的Web型业务架构解决问题,并最终借此在海量存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据界面新闻报道,2014年底,邱跃鹏开始全面接管云业务,带领团队逐步优化产品体验,攻占行业细分市场,探索To B这个对腾讯来说稍显陌生的商业模式。

早期的腾讯云主要服务于游戏行业的客户。作为前沿技术的输出窗口,腾讯云输出着来自包括微信事业群、技术工程事业群、社交网络事业群等内部各个BG的技术成果。

腾讯SNG,负责以QQ和QQ空间为基础打造大社交平台。“在感情上,这里有一大把10年甚至15年的老员工,他们的战功是在QQ与MSN之战中就已立下的。动谁都不合适。”张钊说。但企业转型必然带来人事的阵痛。

2014年,腾讯云平台创立时,在腾讯内部并不是优先级业务。在接受采访时,腾讯云副总裁曾佳欣曾这样描述腾讯对云服务的重视:老板给你站台,钱也给你,人也给你,要什么资源你说,都给你,然后你给我打赢这场仗。

但是相比陆奇之于百度、王坚之于阿里云,腾讯云、包括整个腾讯技术层面一直缺少一个具有内部号召力与行业影响力的精神领袖。

2010年,曾就职于美国谷歌和微软两大互联网公司的陈磊加入腾讯,先后负责腾讯广点通和腾讯开放平台,并一手创办腾讯云平台。2014年11月,陈磊离开腾讯云,加入迅雷。

2018年6月,在与全天候科技的一场对话中表示,陈磊谨慎表示:当时腾讯云的组织架构并未对业务造成阻力。

“陈磊对于腾讯云是有感情的,他设计了一套云业务战略,主张先做基础设施,做大规模、占领市场,但是SNG的负责人汤道生却主张利润优先。”张钊告诉全天候科技,“陈磊着手腾讯云时,马化腾是真的不信的,他的一些提法到了高层更推不下去。直到2016年,腾讯才开始重视云计算,与阿里抢占云市场,今天的腾讯云又回到了陈磊设计的老路”。

目前,腾讯云在游戏和视频领域已达到行业第一,正在大力拓展金融、医疗、电商、旅游、移动应用、政务、在线教育等领域。传统行业和政务机构还有一大波等着上云的大机构。目前,公有云的用户主要来自互联网行业,但占中国经济比重最大的制造业仅占12%,金融仅占8.5%,医疗健康行业3.6%。

有腾讯云的合作商家告诉全天候科技:“游戏云、视频云做得好,第一是接口简单,第二,客户更关心腾讯带来的流量优势,而不是技术构架。”

腾讯云几任空降下来的市场体系的总经理,都在努力扭转这件事:去做销售,而不是卖流量、卖市场。但实际效果捉襟见肘。

“腾讯这两年越来越暴露出一个隐患——无法在战略转型的关键岗位上获得优秀领导人才的补给,To B业务整合难点就在于此。”一位接近腾讯人士这样总结。

自2014年张志东离开腾讯,四年来,腾讯一直没有CTO。微信公众号“卢泓言”8月18日撰文《张志东归位鹅厂如何》,指出腾讯需要有一个CTO来担负起打通数据,建立大后台的历史责任,而不是一味的内部赛马,相互封闭。

张志东(tonyzhang)在文后留言说,“个人是不会回归永无止境的企业发展了。鹅厂并不缺技术将才,也有较为开放和自我反思的文化,当前在组织架构在适配云时代上遇到大坎,组织变革是滞后了,这对20岁的鹅厂来说或许也是一个契机,相信鹅厂的管理团队能自我变革,会有新一代的领军将才冒出来。”

3 总部掌控力

2010年,BAT三位大佬在深圳的一场正面论战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在当年的深圳IT峰会上,李彦宏说:“云计算这个东西,它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

马化腾认为:“像使用水和电一样使用云计算资源,要几百年后、一千年后才有可能到达阿凡达那种现象,现在还是太早了”。

只有马云最激动,他说“最怕就是老酒装新瓶,你看不清他在玩什么,突然爆发出来最可怕。”彼时,阿里云计算项目已经开工半年多。

2013年,百度与阿里、腾讯的竞赛中,逐渐落于下风。对此,李彦宏的反思是,阿里与腾讯都是从用户收费、C端收入,百度的收入在B端。这一年,百度发布了“轻应用”,尝试向C端业务转型,并在2014年全面收购糯米网。

腾讯在云业务上的发展未获先机,表现出来的战略落后,换句话说即总部掌控力不强。

吴晓波在《腾讯传》中指出,腾讯组织架构是“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不依赖个人精英,而是依靠体制化动力的成熟体系。

在腾讯组织架构中并没有一个类似于“总参谋部”这样的机构来进行流量的统筹配置,这一职权其实被掌握在了“总办”手上。各事业群的负责人在业务拓展上被授予了最大的权限,但其命脉始终由最高决策层控制。

腾讯创始人团队的结构,使得大家能有很高的相互信任度。张志东称:“Pony的管理风格比较开放,只要时间允许,他愿意听到大家不一致的意见,愿意花时间和大家讨论,一次吵架吵不完,还可以吵第二次、第三次。”

以内部竞争和产品文化著称的腾讯,提供了一种较为开放的企业治理环境。作为中国两家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阿里的行事风格全然不同。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商业奇才,“风清扬”马云战略决策高举高打,企业治理也不拘一格。

2009年中,阿里金融部门成立,由胡晓明负责。同年9月,王坚(花名“博士“)带领的阿里云成立,他坚持自研一套云计算操作系统,也就是后来的飞天。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在胡晓明的描述中,王坚是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当时业内有开源代码,但阿里云选择重建。”站在今天,胡晓明认为这个决定让阿里受益无穷。

为表示对腾讯云的支持,马云当年提出阿里金融全线业务迁往阿里云平台。阿里云初期业务发展艰难,在质疑声中,马云却说:“我每年给阿里云投资10个亿,投个10年,做不出来再说。”

成立8年的小米开始由创业企业向成长型企业迈进,未来目标是要成为营收万亿、员工十万人的公司。

雷军近期宣布了小米上市后首次,也是小米成立以来最大的组织架构变革。

之后在与媒体对话时,雷军表示,早期的小米,打法有点像游击队,或者特战队,但今天小米营收过千亿,员工近两万,再靠打游击,肯定不行了。要能打运动战、能打相持战,更要能打大兵团作战,就必须要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集团军”。

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变,雷军认为,不仅要“大脑”强,还要保持持续的肌肉力量,必须把一线业务阵地交给年轻人。

为增强“大脑”,雷军为小米新设了集团参谋部和集团组织部,增强总部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这是“特别强力的部门”,雷军说,“过去我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扛总部职能,现在我希望有更多更强的团队来帮我分担”。

腾讯的开放战略始于“3Q大战”,2013年,马化腾首次提出“连接一切”的使命,2018年又再定位“数字化助手”。

腾讯的上述战略屡受争议,被认为直接催生了业务“投行化”,压迫了产品创新能力。马化腾称,“因为腾讯定位不做零售,甚至都不做商业,更多的方案是助力、赋能,提供一层很薄的能力,与线下零售企业没有利益冲突。”

“去中心化”是网状的思维,这导致了腾讯对于算法和数据的掌控力微弱。而阿里在现有的流量盘子里,所能实现的转化能力和变现能力并不低于腾讯。

《全面反思腾讯的战略》一文提到,腾讯的客户数据分散在各个部门,成为部门的“私有财产”,至今没有内部打通,也没有一个畅通的分享的机制。

一个例子是,微信的广告业务不是由微信这个部门负责的,而是由另一个部门的广点通团队负责的。我们每天在朋友圈看到什么广告,是由广点通团队开发的分发算法决定,这个算法如果能够用上微信用户的各种行为数据,当然会精准得多。例如,对一个每天发大红包的土豪,多给他推些奔驰宝马或奢侈品的广告,效果当然会很好。但非常遗憾的是,并没有。

反观阿里,2015年时就实施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中台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整合阿里内部的所有数据,对内提供数据基础建设和统一的数据服务,对外提供服务商家的数据产品。几年看下来,效果显著。

4 阵地战时代

正如亚马逊云计算与开放平台、Google与Facebook的广告以及阿里云,全球范围内一流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中有一个共同逻辑:To C业务做基础,凭借C端积累的数据、技术、资源等,逐步蚕食B端市场,做大B端收入。

一直以来,无论游戏还是社交,腾讯都被认为是一个偏C端的公司。腾讯的核心资产基于QQ、微信建立起的用户账号体系,其主要盈利模式也是通过广告、游戏等方式,将这些用户资源变现。

而近两年,马化腾亲自力推的产品,或在公开场合出席的活动,几乎都与To B业务相关。其中最重要的,一是支付、二是云业务,二者都是To B业务的底层,在腾讯财报中以神秘的“其他业务”存在。

9月17日,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化腾再次强调:“腾讯多年来一直专注做连接。连接人与人的极限就是几十亿个节点,但是,如果连接人和物,人与服务,那么这个规模将会增长到几百亿,甚至几千亿的量级。”

全天候科技了解到,腾讯的这场组织架构的调整中,腾讯云是核心,但腾讯将要进行的“手术”还不止于此,一场更大的变革将在内部展开。大概率是整合腾讯的To B业务,建立一个全新的架构。而这一组织架构的领导人层面,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SNG总裁汤道生是可能性最大的人选。

事实上,过去几年,在轰轰烈烈的To B市场争夺战中,腾讯倾注不少:除腾讯云外,腾讯还有企业微信、腾讯文档、公众号、小程序、泛娱乐IP等服务B端的产品,甚至包括整个AI体系。连腾讯内部的服务部门,都在努力开放自己的能力,服务B端企业。

以AI为例,目前腾讯内部有三大人工智能团队:优图实验室、AI Lab和微信AI团队,SNG(社交网络事业群)、TEG(技术工程事业群)以及WXG(微信事业群)。因此,需要把整个腾讯的AI能力“拎”出来,难度不小。

过去,腾讯B端业务的发展,遵循了“去中心化”的思路,腾讯把平台能力开放给广大品牌商、零售商以及商业地产等合作伙伴,将微信的社交用户和关系链、营销能力、支付能力、云服务赋能予线下各行业,以此推动各行业的发展。

当外界的目光聚焦在腾讯To C业务发展疲惫上时,腾讯的B端业务却在悄然成长。

目前,腾讯的主营业务分为四个大块:网络游戏、社交网络收入、网络广告、支付相关及云业务。8月15日,腾讯发布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公司第二季度营收73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

其中,腾讯“其他业务”(支付及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81%至174.96亿元,首次超过了社交网络,排在收入占比的第二位,仅次于网络游戏。在腾讯公布的历史数据中,腾讯云业务保持着100%左右的增长速度。

有观点认为,到2020年,来自支付和云服务相关领域的收入占比有可能首次超过游戏,届时腾讯才能最终摘掉“游戏公司”的帽子,成为一家综合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

腾讯业务布局和收入变动(来源:富途证券)

回顾腾讯上一轮组织架构变革,实际上2010年已意识到问题。2011年初,微信上线,抢占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但改革真正成行,需要克服万难。直到2012年5月,腾讯才正式宣布组织架构的调整,而2014年3月才正式成立微信事业群(WXG)。

这一次的组织变革即便不是全盘“手术”,但对腾讯至关重要。腾讯需要与自己展开一场战斗,甚至杀死那个原来的自己,方能重生。

不知道这场暴风雨还要多久才能降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天一、张钊为化名)

文章TAG:深圳华大基因招聘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待遇深圳深圳华大基因华大基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