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安庆水利工程经过哪里,开展422工程推进水利现代化

安庆水利工程经过哪里,开展422工程推进水利现代化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9 00:25:50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经过内蒙古自治区锲而不舍的努力,该水利工程最终获得了批准。附图,都江堰全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不过,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有一项“北水南调”特大水利工程已经开始实施动工了,它就是“引绰济辽工程”。

内蒙古自治区有特大水利工程吗?

内蒙古自治区有特大水利工程吗

中国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来解决黄河中、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等省份的用水问题。不过到目前为止,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具体方案还未定稿,什么时候动工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有一项“北水南调”特大水利工程已经开始实施动工了,它就是“引绰济辽工程”。

该输水工程全长389.52千米,起点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国营呼格吉勒图种畜场、巴彦乌兰苏木境内的文得根水库(正建中),由北向南穿越归流河、洮儿河、霍林河,经由兴安盟的扎赉特旗、乌兰浩特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及通辽市的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尔沁左翼后旗等旗县,最终到达通辽市西辽河的莫力庙水库。

可以这么说,“引绰济辽工程”就是典型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该水利工程的起点,文得根水库主要由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市境内的绰尔河汇入。绰尔河由此向东180千米就汇入了黑龙江境内的嫩江,该水利工程的建成,必然会造成嫩江水量的减少。所以,该水利工程在2016年6月,环保部出具了不予批准的决定,其原因就是“引水规模过大会使下游生态明显退化”。

但是经过内蒙古自治区锲而不舍的努力,该水利工程最终获得了批准。总之,对于内蒙古自治区来说,境内各旗县因缺水草场不断沙化,也就管不了下游嫩江流域会不会出现生态退化了。“引绰济辽工程”是内蒙古迄今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总投资252.16亿元,建设征地涉及兴安盟和通辽市两个地级市、9个旗县、27个乡(镇、场)、98个行政村(嘎查)、3个林场。

征地土地总面积199136.68亩,其中永久征地169221.94亩,其余为临时征地。引绰济辽工程建成后,对蒙东地区乃至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将有效缓解内蒙古东部西辽河流域严重缺水状况,对促进兴安盟、通辽市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改善提升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什么叫“都江堰”?

内蒙古自治区有特大水利工程吗

我们都知道都江堰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那么都江堰中的都江是哪条江呢?都江堰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根据《蜀水考》记载:“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而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在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叫做“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在秦汉以前叫“湔山”,而当地的氐羌人堰叫做“堋”,故而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国时期的都江堰因设置都安县而得名“都安堰”;唐代都江堰则改称“楗尾堰”,因为当时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故称为“楗尾”。

宋朝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作“都江堰”,史书这样记载:“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到清朝嘉庆年间,都江堰的鱼嘴、飞沙堰、人字堤等工程名称都可见于文献记载。附图,都江堰伏龙观内李冰石像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都江堰的建设和发展历史战国始建我们通常认为都江堰是秦国李冰及其子在(公元前256年—前251年)任蜀郡郡守时主持建造的,根据西汉《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华阳国志·蜀志》也记载:“以李冰为蜀守……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壅江作堋”一般认为是指修筑分水鱼嘴,“凿离堆”即为开凿宝瓶口,“穿二江”、“双过郡下”指李冰主持开凿了通向成都的两条干渠。)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东汉石像上有铭文“李府君讳冰”,这被认为是李冰始建都江堰的具体实证。汉唐完善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时期的蜀郡太守文翁“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 ,他使得都江堰的内江水系与论江相联,都江堰的作用得以提升。

东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成书于北魏的《水经注》记载:“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入郫江、检江,以行舟” ,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都江堰其渠首工程应包括堋(相当于鱼嘴)、渠口(宝瓶口)、内江引水渠以及内江各干渠的进水口,这一时期的都江堰日趋成为一个系统性的庞大水利工程。

至唐代时,根据《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记载:“楗尾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 成熟宋明自战国以来都江堰一直以竹笼盛装卵石结合木桩构筑,在元朝时首次引入了铁石结构,此后对都江堰主体结构的争论在明清两代一直不休,都江堰整修也一直在竹笼、铁石两者间反复,直到近代的水泥、混凝土技术的引入才彻底平息了双方的争论。

竹笼结构的堰体易受岷江的急流冲刷损坏,因此每年都需要投入人工加以整修,据记载1335年岁修中重点维修的工段达133处,岁修所需的劳力和物资都使得“民不堪命”。为减少岁修工程量并减轻灌区民众负担,元初的李秉彝提出改造工程结构的设想以谋求“一劳永逸”,四川肃政谦访使吉当普在这一设想的基础上提出用永久性工程代替简易的竹笼结构,在他的主持下以锚铁浆砌条石结构代替传统的竹笼卵石简易结构,对“岸善崩者,密筑江石以护之”,又首次铸造“万六千斤”的铁龟代替鱼嘴。

自吉当普首次实践铁石结构之后,明清两代先后共有四次采用铁石结构大修都江堰枢纽。完善于民国民国时西方的设计施工方法以及新型建材逐渐传入中国,成都水利知事周郁如在1934年用条石修砌鱼嘴,以水泥建筑鱼嘴基础,开创了应用水泥等近代材料修筑堰体的先河。1936年,四川省水利局长张沅主持都江堰大修,重新设计鱼嘴,采用巨型条石构筑,以水泥为胶结材料,并且成功处理了鱼嘴的基础问题。

在采用近代先进的设计和施工方法之外,张沅还秉承传统的杩槎、竹笼等护堰手段层层设防。这次修建的鱼嘴非常成功,奠定了现代鱼嘴的基础,直到1974年因修筑外江节制闸才被主动拆除。附图,都江堰全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

鱼嘴“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位于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行洪;内江位在东,是人工引水总干渠,主要用于灌溉,又称“灌江”。鱼嘴决定了内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关键。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

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宝瓶口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引水工程,是在玉垒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凿开的缺口,距飞沙堰下口120米,位于古灌县城墙西门玉垒关下,开凿于都江堰创建时。宝瓶口上宽下窄,底宽14.3米,顶宽28.9米,平均宽度20.4米,高18.8米,峡口长36米。口内即内江流入的进水口宽70米,口外出水口宽40-50米,形如“瓶颈”,宝瓶口也因此得名。

文章TAG:422安庆水利工程水利现代化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