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经验 > 华得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华得电子厂做生产领班月综合工资有多少

华得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华得电子厂做生产领班月综合工资有多少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22 00:03:25 编辑:管理经验 手机版

1,深圳华得电子厂做生产领班月综合工资有多少

其他厂底薪1500,月薪2000左右
你所说的电子厂我不知道,但是在深圳的电子厂,如果是做普通员工的话,每个月肯定都会加班很多,待遇方面大概1200-1500吧,基本上都是在这个范围内.

深圳华得电子厂做生产领班月综合工资有多少

2,华得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做业务 待遇怎么样 有好心人 请帮忙 回答

公司都要倒闭了,待遇自然不好,你见过一个园区全十多栋楼都是他们的,但是只有大概两百多人,那真就一个冷清,号称两千,其实两百都不到,电子行业的不景气啊。
我。。知。。道 加。。我。。私。。聊

华得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做业务 待遇怎么样 有好心人 请帮忙 回答

3,龙岗华得电子厂待遇和信誉怎么样会拖欠工资吗

垃圾厂,厂房虽然是花园式,但工资好低,台湾老板,厂规严格,2015年了三个月内工资大概在2600---2750元左右,三个月后也就2800---2950左右!连三千都不到的工资,厂里又冷清,下班了都无聊!
一、现在是法治社会,一般工厂都会遵守劳动法。如果遇到不正规的工厂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劳动者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二、劳动者维权主要有哪些途径?   (1)在职业中介机构被骗或者被用人单位侵权的,可以到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   (2)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可以到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到劳动保障部门投诉或申请工伤认定、要求支付社会保险待遇等,如果劳动保障部门有关机构拖着不办,或者对其处理结果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如果遇到一些复杂的官司,对法律问题搞不懂的时候,可以到当地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当地新闻媒体、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寻求帮助;   (5)如果想了解劳动保障政策,或者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咨询的时候,可以拨打“12333”免费劳动保障政策咨询热线电话,工作人员会给您详细的解答
综合评价挺好的。不拖工资。

龙岗华得电子厂待遇和信誉怎么样会拖欠工资吗

4,产品转移员工放假业绩滑铁卢手机供应商们如何迎接2019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 于惠如。36氪经授权转载。

“东莞之内,错过劲胜,再无高薪”。

12月4日上午,当经济观察报记者来到坐落在东莞市长安镇锦厦社区的劲胜智能(300083.SZ))子公司——东莞华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程金属”)时,厂区大门口摆放的招聘广告如是写道。随后,记者在距离华程3公里处的劲胜智能平谦厂区也看到同样的情景——招聘横幅及展板布满围墙、厂区大门。

劲胜智能平谦厂负责人资的工作人员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目前劲胜智能各个事业部都在招聘一线生产工人。“春节期间一般会有100-200人的人员流失,当前的招聘主要是为春节前后人员流失做准备。”

不过,当天记者再来到劲胜智能锦厦厂区时,这里一片“凌乱”:厂区内堆积着摆放不整齐的设备、废纸、纸盒,能看见的只有清理垃圾的工作人员。一张贴在工厂大门口的通告显示:因CNC生产二部(锦厦厂区)厂租到期,同时为集中资源优势,强化盈利能力,经公司研究决定对霄边平谦厂和CNC生产二部进行资源整合,CNC生产二部机器设备搬至霄边平谦厂集中生产,十月底完成搬迁工作。

日前,广东劲胜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劲胜智能”)因“放假门”,成为关注焦点。11月底,一份关于劲胜智能经营遇到重大困难,部分员工放假五个月的告知函在网上流传,引发关注。随后,劲胜智能确认了放假的真实性,但称“经营遇到重大困难是表述错误”,并对外称:“涉及停工放假的员工只有18名。”

集中厂区进行资源整合被认为是劲胜智能压缩成本的又一方法。

“行业不景气,劲胜智能当然也受到了影响。最大的感受就是订单量减少,与2016年高峰时期相比,今年的订单量下滑了30%-40%。”劲胜智能一位高管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在订单量下滑的情况下,劲胜智能一直在压缩成本。

除了劲胜之外,全球光学光电行业龙头欧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菲科技”002456.SZ)也因“搬迁传闻”引发关注。

智能手机行业进入存量发展期,与手机厂商唇齿相依的供应链厂商同样迎来大考。业绩遭遇滑铁卢、厂房搬迁、转移主要产品线、降低手机业务占比,构成了当下手机供应链厂商的众生相。

劲胜“放假门”背后

对于“放假门”事件,上述劲胜智能平谦厂人资负责人表示,公司在推进业务结构调整、缩减经营成本,对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业务部分人力进行精简,涉及员工合计18人;同时“劝退”了一名业绩不合格的平谦厂区员工。

“我们公司厂区很分散,每年的物流费用、场地费用浪费很严重,将锦厦厂区搬过来也有益于规模生产,压缩成本。”上述劲胜智能平谦厂人资负责人说。

关于此次劲胜智能人力及厂区的调整,一位电子元器件分析师认为,这实际上折射出了手机供应链行业的现状:由于手机厂商销量欠佳,手机供应链公司承受了较大的压力,为获取新的增长动力,供应链厂商想尽一切办法压缩成本。

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业务是成立于2003年的劲胜智能的主营业务之一,公司该业务主要客户涉及华为、OPPO、三星等手机厂商。随着消费电子行业日渐低迷等原因,劲胜智能业绩受到影响。

经济观察报记者梳理劲胜智能年报发现,2016年、2017年、2018年1-9月,劲胜智能营收分别为51.36亿元,64.22亿元、41.6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1亿元,4.61亿元、-1.02亿元。

进入2018年,劲胜智能业绩遭遇滑铁卢,业绩逐季下滑:财报显示,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95.16%,上半年同比下滑91.40%,三季度下滑124.35%。

对于净利润大幅滑坡,劲胜智能在三季度报中表示,2018年前三季度,受消费电子行业持续低迷态势的影响,精密结构件业务市场竞争加剧、整体订单量下降,导致公司精密结构件产品销量下降,对精密结构件产品的销售毛利率产生一定影响,精密结构件业务出现较大幅度亏损。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给经济观察报记者的数据显示:2013-2016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呈增加趋势,2017年开始出现拐点。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59亿部,同比减少3.97%;截止2018年10月底,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23亿部,同比下滑15.12%。

“随着智能手机热潮的逐渐消失,供应链也因此受到波及。进入2018年,整个智能手机产业链厂商手机业务均表现出疲软状态。”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徐烁说。

劲胜智能董秘周洪敏不久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几年,结构件业务表现一直亏损,今年公司的战略调整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一些相关金属件的资产要往常州投资,所以会有搬迁动作。

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今年9月20日,劲胜智能与其子公司东莞市铕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常州诚镓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赵自淼。

产品转移

劲胜智能的布局,并非孤例。

同样传出“搬迁传闻”的还有全球光学光电行业龙头、华为、小米等厂商的供应商欧菲科技。

12月4日下午5点左右,经济观察报记者来到地处深圳市宝安区公明街道松白公路华发路段的欧菲科技园,科技园“门前冷落”,园内干净整齐,办公楼与厂房已空置了很久。“里面已经没有人上班了,原来的生产工人一部分搬到南昌了,一部分搬到陈文礼工业园那边的厂区了,坐办公室的人也搬走了。”欧菲科技园的保安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科技园已经空置了近一年,接下来公司的具体规划并不清楚。

随后,记者来到距离欧菲科技园2公里左右的陈文礼工业园,这里是欧菲科技在深圳的另一个厂区,也被员工称为“二厂”。

二厂内人头窜动,每隔几百米就有三五个身着黄蓝色相间工作服的工人席地而坐。从大门径直往里走,最显眼的莫过于位于厂区深处的法律咨询点。“从12月1日起,公司就设立了法律咨询点,说是为我们员工提供法律援助。”一名欧菲科技员工介绍说。

据欧菲科技另一名员工介绍,造成公司与员工之间“僵局”的原因之一是“企业搬迁未依法与员工协商”。该员工提供给经济观察报记者的一份署名为“欧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委员会”的文字说明中提到:因公司已有明确的搬迁意愿及搬迁计划,根据法律规定,应当依法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确定好安置方案。

另一名员工提供的“关于欧菲科技深圳业务转移的通知”中提到:为增强公司竞争力,对资源优化整合,我司决议于11月开始陆续对深圳工厂业务进行转移,12月中旬结束深圳工厂生产业务。

对此,欧菲科技在回复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公司目前没有搬厂计划。在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下,加之今年四季度触控屏产品因整机机型更迭,公司深圳园区受制于设备、工艺等因素制约,订单量出现波动。公司管理层已经在想尽办法稳定深圳园区的订单,以减少市场冲击给公司和员工带来的利益损失。”

欧菲科技于12月6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2018年11月30日,在部分别有用心人员的挑唆下,欧菲科技深圳工厂发生了400余名员工的罢工请愿群体事件,事件发生后光明区政府、光明劳动部门、工厂所处街道办事处等政府部门立即成立现场应急指挥小组与公司管理团队密切配合展开工作,力求尽快解决事端。截止12月6日白班,深圳工厂秩序已全面恢复,已开始恢复生产。

欧菲科技表示,公司在深圳、南昌、苏州和广州均设有生产基地,目前南昌是公司最大的生产基地。

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欧菲科技在南昌建立了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南昌欧菲光学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业务涵盖触控屏、摄像头等多项主要业务。其中最近成立的是2018年3月29日成立的南昌欧菲华光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内迁、主要产品线转移等举措已成为手机供应链厂商的大方向。”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飙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称,欧菲科技产品线转移,劲胜智能工厂内迁都是典型案例。

上述劲胜智能高管解释称,手机供应链厂商内迁主要包括两个原因:内地政府的投资与政策优惠,人工成本的优势。

孙燕飙说,中国终端手机产业链的发展迁移,与政府支持、税收优惠政策、地价、人力成本等因素密不可分。“受限于成本管控和资金压力,近年珠三角地区的供应链厂商选择内迁至长三角以及西南等地区。”

布局新领域

“受同业竞争激烈、手机更迭速度缓慢、经济疲软等因素等影响,明年手机供应链厂商将会面临更严峻的局面。”孙燕飙认为。

面对激烈的竞争,手机供应链厂商也开始布局新领域。

劲胜智能也在2017年开始了业务调整。公开信息显示,劲胜智能在2017年转让了全资子公司东莞华晶粉末冶金有限公司、东莞华清光学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的股权,并注销了多家子、孙公司。

公开信息亦显示,2018年上半年劲胜智能已组建自动化和数字化服务团队,在对公司消费电子产品精密结构件业务进行自动化改造等同时,开拓针对3C行业企业的智能制造服务业务。

“未来我们也考虑开拓与智能家居领域相关的业务。”上述劲胜智能高管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杨烁在回复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提到,目前,多家手机供应链企业已经开始在汽车电子产业布局,期待这一领域成为自消费电子后的第二增长极。

其中,舜宇光学、欧菲科技、欣旺达、德赛电池、深南电路等供应链上市公司的财报、公告等公开信息均提及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布局及发展状况。

欧菲科技也从2015年开始布局智能汽车业务。“截至目前,公司已经相继开拓了智能中控业务、ADAS业务(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身电子业务,并已获得了国内20余家汽车厂商的供货资质。公司布局的新产品包括车载显示屏模组、仪表中控集成主机,流媒体后视镜系统,车载指纹识别系统等,并通过人才的引进及研发的投入领先技术,已具备园区自动泊车量产能力。”欧菲科技回复经济观察报记者称。

欧菲科技提到,公司在深圳市和光明区政府的支持下,在凤凰路附近规划建立了新厂房,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未来公司将会用最新的设备、最先进的工艺,生产新一代技术领先产品。

就在上个月,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盈精密”)在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表中提到,2018年公司开始重点发展非手机业务,计划在三年内将非手机业务占比提高到50%左右,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相关零组件及工业智能装备业务。

据了解,长盈精密的主要客户包括OPPO、vivo、华为,三星等。今年,长盈精密进入苹果供应链。

“目前手机业务在公司业务的占比是70%左右,我们计划到2020年将手机业务占比降到50%。另外,我们还引入了一大批海外客户,包括苹果、亚马逊等。2016年,长盈的海外客户收入占总收入的10%,2017年提升到14%,今年我们预计将提升至30%。”长盈精密董秘胡宇龙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长盈精密的布局可以概括为产品非手机化与客户国际化。“除向产业链外领域转型外,手机供应链企业也采取内部转型的方式,即整合手机产业链内成熟的产业,通过收购并购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杨烁介绍,这一转型又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横向拓展,如通过收购、并购等方式获得新的业务。目前不少手机产业链上市公司,其主要的几大板块营收来源都并非原有企业;其二是并购其上下游相关领域。

5,昔日小投行脱胎成掌管千亿资产的航母中国版黑石蜕变背后的制

本世纪初期,光大控股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其基金管理业务发展势如破竹,打造出光大安石基金等高回报项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光大控股不仅顺势募集美元基金投资国内市场,也从中国募资资金投向海外市场,将其基金管理业务再度向母基金FoF、跨境资产管理等领域延伸,打造首誉光控等项目。大约同期,光大控股通过自有资金投资业务,进入飞机租赁、养老产业等长期性投资领域。近年,深耕PE领域的光大控股持续加码VC项目,向产业周期前段延伸,在新经济多个细分领域完成30余个项目投资,累计投资规模近200亿元。

从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及上市前投资,到上市后再融资、二级市场交易、私有化及企业整合,光大控股的业务领域涵盖企业成长全周期,形成了主动资产管理业务,加银行、证券被动权益组成的“一体三翼”金融控股平台。这艘掌管千亿资产的航母,在业内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黑石”。

光大控股始终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演进,持续踏准节奏,顺中国宏观经济之势而为。生长在国企制度框架下,光大控股的跟投制度、双GP管理等激励制度,使之得以扬长避短,这一制度设计,发人深省。

来源:新财富(ID:newfortune)

作者:杜冬东

历经21年转型变革,昔日的“小型投行”光大控股(00165.HK)已蜕变成国内数一数二的跨境资产管理平台,管理资产近1400亿港元,有“中国黑石”之誉。

不过,与黑石集团相比,光大控股实则一家中国国有企业。很难想象,最市场化及最要求市场化机制的VC/PE,能与外界印象里“僵硬老派”的国企联系在一起。光大控股的故事,无疑是一个值得解析的样本。

01

“一体三翼”的金控平台

光大控股前身为香港上市公司光大明辉,与光大国际(00257.HK)、光大科技(00256.HK)同属光大集团旗下的3家香港上市公司之一,亦是光大集团旗下最核心的金融旗舰。2002年数据显示,前述3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值约为55亿港元,其中光大控股的净资产值达40亿港元,后者相当于集团上市公司净资产值的72%。

光大明辉早前主要从事零售及物业投资业务,但由于其当时主营业务表现逊色,母公司光大集团试图物色有利的投资机会,通过收购将光大明辉重组造大,将其投资重点转移至金融业务。1997年开始,光大控股一边出售或结束零售及物业投资业务,一边持续收购多家上市或非上市公司的股份权益,通过连串的资产重组收购向金融控股平台转型。

到2000年,光大控股先后完成了对光大银行20%股权、光大证券49%股权及多家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部分股权的收购,构建起以银行、证券及保险为核心的三大业务。

服务于光大集团的业务调整,光大控股奠定了三大业务为基础的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光大控股的发展也一定程度受制于光大集团的战略性调整。在前述收购重组中,光大集团不断将流动性低的投资项目转售给光大控股,然后换来流动性较高的光大控股股份。从实际效果来看,所谓“三强”的业务中,银行及证券业务前景均不乐观,光大控股彼时的营业额、净利润及股价表现不尽如人意。

进入本世纪初期,光大控股重新出发,寻求新的商业机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基金管理业务,其后多年发展势如破竹。

2001年,光大控股投资设立了光大控股创业投资(深圳)有限公司;2004年成立第一个私募股权基金——“特别机会基金I”。2007年开始,先后设立“中国特别机会基金II”及“中国特别机会基金III”;设立了三只专注早期项目投资的创业投资基金。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光大控股闪电收购雷曼兄弟旗下的中国房地产基金“亚雷投资”,将其改造为“光大安石房地产基金”。2009年,光大控股与麦格理发起“中国基础设施基金”。此后,光大控股成为MSCI中国自由市场指数成份股。2012年9月,光大控股进入恒指香港中资指数成份股及恒生中国(香港上市)100指数。

大约与基金管理业务同期,光大控股启动了自有资金投资业务。依托其创业投资平台,光大控股涉足了直接投资领域。根据战略规划,光大控股自有投资业务主要配合基金投资及管理业务的建设,自有资金与基金管理业务协同扩张,为后者提供差异化竞争优势。

光大控股的自有资金遵循四项资金使用职能:

一是通过自有资金协助尚处于成长期的投资团队,孵化高质量的私募股权类产品;

二是通过先期投入、共投或跟投基金管理业务覆盖行业内有竞争优势的项目,使之与基金管理业务实现良性互动;

三是通过合理的股权投资,巩固和提升光大控股的持续经营能力,并提高整体收益水平;

四是通过司库或理财形式提升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优化现金流。光大控股的自有资金,投资领域包括飞机租赁、养老服务及资产管理技术服务等。

近年以来,在PE领域一日千里的光大控股持续加码VC项目,将投资业务向产业周期前段延伸。目前,光大控股相继布局了新经济多个行业的细分领域,完成了30余个项目,累计投资规模近200亿元,新经济已经成为光大控股千亿投资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此同时,借助自身位居香港的优势,光大控股将其基金管理业务再度向母基金FoF、跨境资产管理等领域延伸。2013年,光大控股入股首誉光控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内地资产管理业务。

至此,从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及上市前投资,到上市后再融资、二级市场交易、私有化及企业整合,光大控股的业务领域涵盖企业成长全周期。这艘掌管千亿资产的航母,在业内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黑石”。

截至目前,光大控股已成为光大集团在海外最大的跨境资产管理及投资平台,其旗下主要的资产包括自有资金业务和基金管理业务,以及光大证券(601788)21.3% 、光大银行(601818)3% 及部分保险公司股权,形成了资产管理业务、银行及证券等被动权益组成的“一体三翼”金融控股平台(图1)。

图1:光大控股的业务架构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光大控股管理资产超过2800亿港元。其中,光大控股旗下基金募集资金总额为1389亿港元,投后管理项目134 个,主动管理类基金55 个,专业投资人才超过200位,旗下的首誉光控管理资产746 亿元人民币。

02

基金管理业:势如破竹,跻身第一梯队

光大控股的华丽转身,始于其基金管理业务的突飞猛进。Wind数据显示,2016-2017年,来自一级市场的基金管理业务收入,占光大控股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5.42%、40.25%;来自二级市场的基金管理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5.75%、31.89%;来自FoF的基金管理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0.25%、0.7%。合并计算,同期基金管理投资板块,占光大控股的收入比例分别为61.42%、72.84%。这意味着,基金管理投资成为连年占光大控股50%以上营业收入的业务板块,地位举足轻重。

2004年,光大控股中国特别机会基金I期正式成立,打响了进入基金管理行业的“第一枪”。但当期基金的募集规模并不大,仅为5000万美元。2007年,光大控股成立北京中关村产业投资基金,募资规模达到1.6亿元,这是其成立的首只创业投资基金。2009年,光大安石房地产基金成立,光大控股将业务延伸至产业投资基金。此后,光大控股大致按照每年成立3只基金的节奏匀速前行。截至2018年6月30日,光大控股旗下的主动管理类基金达到55 只。

募资数据显示,光大控股从2004年不足10亿元的募资规模起步,到2010年即已突破了100亿港元,短短6年突破了8倍增长(图2)。此后,光大控股募资总额于2014年突破503亿港元,不足5年时间实现了5倍增长。截至2018年6月30日,光大控股旗下管理基金规模达到1389 亿港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1%, 堪称惊艳。

图2:光大控股旗下基金募资规模变化情况(单位:10亿港元)

通常,管理资产规模、上市项目数量、回报数据被认为评估一家VC/PE行业地位的三个关键指标。事实上,截至2018年6月30日,光大控股的基金管理规模已达1389亿港元。同期,中信资本、鼎晖创投、弘毅投资、黑石亚洲地产基金、凯雷亚洲基金的基金管理规模分别为1360亿元、1200亿元、720亿元、460亿元、370亿元。光大控股的基金管理规模在该阵营中仅次于中信资本,位列第一梯队。2017年,光大控股在中国私募评级中位列中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TOP50。

统计显示,2010年,光大控股的在管投资项目为23个,2013年达到70个,3年时间增长了3倍多(图3)。截至2017年底,光大控股的投资项目超过300个,其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投资涉及房地产、医疗健康、新能源、基础设施、高新科技、高端制造业、金融科技、文化消费等领域,投资企业包括银联商务、万国数据(GDS.NSDQ)、金风科技(002202)、中节能风电(601016)、贝因美(002570)、分众传媒(002027)、华灿光电(300323)、华大基因(300676)、贝达药业(300558)、爱奇艺(IQ.NSDQ)、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国际机场、Wish、BEP等。截至2018年6月30日,光大控股的在管投资项目为134 个。

图3:光大控股旗下投资项目数量变化情况

光大控股官网透露,截至目前,光大控股已分别在中国及世界各地投资了超过300家企业,其中有超过150家企业已通过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资产转让等方式退出。按照前述300家投资企业的基数折算,光大控股的完全退出率约为50%,在国内的VC/PE行业无疑是遥遥领先的。近期的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国内有影响力的VC/PE机构,如中科招商的完全退出率大致为13.73%,昆吾九鼎的完全退出率约为15.72%,君联资本的完全退出率仅为12.64%,基石资本的完全退出率为57.78%,高于光大控股。

环顾基金管理业务,光大安石基金无疑是光大控股最引以为傲的项目之一。数据显示,光大安石房地产基金募资规模超过 500亿元,大约相当于光大控股1389 亿港元募集资金规模的42% 。

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雷曼兄弟破产倒闭,但其旗下的亚洲雷曼兄弟当时在中国已经开展了不少业务,尤其是房地产业务。同年,光大控股在前景不明的情况下逆势收购了亚洲雷曼房地产基金超过60%的股份,仅花费85万美元,入局接手正处市场最低点。光大控股收购原雷曼兄弟中国房地产团队后设立光大安石,并将其作为在大中华区进行不动产资产管理的唯一平台。

资料显示,光大安石房地产基金分为美元和人民币基金两个板块。2016年11月,光大控股将旗下光大安石平台的51%股权转让出售给光大控股合并持股24.33%的A股上市公司上海嘉宝实业。2017年11月,上海嘉宝实业正式更名为“光大嘉宝”。截至2018年6月30日,光大安石在管人民币基金近500亿元,在管项目40个,在中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布局了物流产业园。2018年,光大安石旗下基金收购了美国知名的本土资产管理公司Arrow RE Holdings,致力于成为全球跨境不动产资产管理企业。2015至2018年,光大安石房地产基金连续四年位列“中国房地产基金综合能力TOP10”榜首,光大安石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基金,在业内综合排名第一。

03

自有资金投资:布局长期性投资项目

截至2018年上半年,光大控股自有资金投资的总规模为222亿港元,年内录得税前盈利6.75亿港元,成为不可或缺的投资业务组成部分,其代表性项目包括中飞租赁(01848.HK)、北京光大汇晨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简称“汇晨养老”)等。

从全球市场来看,具备灵活性及现金流等优势的租赁飞机,已成为当前及未来航空公司引进飞机的首选方式。受益于国际航空产业的持续增长,飞机租赁行业的容量正在逐年持续、稳健扩张。数据显示,2015年经营性租赁飞机占全球机队数量的比例约为40%,至2020年该比例有望上升至50%以上。

2011年,光大控股透过旗下公司中国光大航空金融控股有限公司(CEAL),收购中国飞机租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飞租赁)48%股权。

中飞租赁是亚洲首家飞机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供应商,其通过两地平台、飞机购买商业化等优势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延伸至更多高利润领域,不仅提供经营性租赁、融资租赁、售后回租等常规服务,更提供机队规划咨询、结构融资、机队退旧换新、飞机拆解及航材销售等多元化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飞机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光大控股还通过资产证券化的业务模式,将飞机租约等应收账款打包出售,实现资金的迅速回流,为引进更多飞机创造出良性业务循环模式,逐渐把飞机租赁打造为另一块资产管理业务。

2012年,中飞租赁获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属下企业——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8%战略投资,CEAL对中飞租赁的持股降至44%。2014年7月,中飞租赁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后,CEAL持有中飞租赁33.56%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同年12月,中飞租赁再与空客订立购买100架飞机的协议,成为空客在中国的第一大租赁公司客户。

作为中国经营性飞机租赁的先航者,中飞租赁的融资租赁仅占30%比例。截至2018年6月底,机队规模增至115架飞机,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公司2012年订购的36架A320系列客机已开始陆续交付,租赁客户为中国国航、南航、成都航空和山东航空等。中飞租赁现为中国最大的独立经营性飞机租赁商(按拥有飞机总数及新飞机订单统计),也是亚洲首家上市的飞机租赁商,其业务已拓展至亚太、欧洲及美洲市场。

Wind数据显示,中飞租赁营业收入从2011年的2.23亿港元增长至2017年的28.92亿港元,同期净利润从0.51亿港元增长至7.35亿港元;总资产则由2011年期末的33.40亿港元,到2018年6月30日增长至400.86亿港元。目前,中飞租赁同时为恒生环球综合指数、恒生综合指数、MSCI中国小型股指数之成份股及深港通下港股通合资格股票;2015年及2016年连续两年获《全球运输金融》杂志(Global Transport Finance)评选为“年度最佳飞机租赁商”。

光大控股投资进入养老产业,与投资飞机租赁业务的逻辑相似。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达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7%。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部分地区的老龄化程度甚至已超越了部分发达国家地区。2014年,中国养老产业的市场容量为4.1万亿,占GDP的6.44%。2016年,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6.5%。到2030年,养老产业要占到GDP的12.1%,和房地产增加值基本相当。有研究显示,预计到2020年,我国养老产业的市场空间将达到7.7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实现22.3万亿元。

2016年开始,政府不断加大对于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其中,养老金融、医养结合、土地、人才、技术及服务等专项政策逐步得到完善和落实。老龄化时代来临诞生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各路资本正积极谋划布局养老产业。

成立于2007年的汇晨养老定位于中高端老年健康服务产业管理,集养老机构、老年医疗、 康复护理及小区服务于一体。目前,汇晨养老管理10家养老服务机构、2家护理院、3家日间照料中心,管理床位4100张,累计服务长者超过万人,实现医养融合、养老金融创新。

2016年5月,光大控股利用自有资金收购汇晨养老,持有后者67.27%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进入养老产业。2017年,收购江苏省养老机构——金夕延年之后,光大控股养老产业管理的高端养老公寓达23个,养老床位数超过8000个。据光大控股首席执行官陈爽透露,汇晨养老的公司估值应超过了14亿元。

本质上看,自有资金投资不同于私募股权投资,在项目进入、退出及投资方式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此,光大控股的自有资金投资,多为长期性的投资项目。而介入回报期长、投资额高的飞机租赁、养老产业等领域,不仅体现其前瞻性布局,也体现其资金丰沛、期限无忧等众多民营PE难以企及的独特优势。

04

顺势而为,向全产业链延伸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因相对封闭的体系成为资金安全港,大量国际投资者希望进入中国。光大控股顺势大力发展海外的基金管理业务,募集美元基金投资中国市场。资料显示,光大控股私募基金的投资人除光大控股外,均为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的海外机构投资者。与此同时,中国财富增长之下,国内资金对投资海外产品的需求日盛,光大控股也从中国募资资金,投向海外市场。驻港央企的身份,令光大控股晋级为跨境资产管理平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水到渠成(附表)。

光大控股的基金管理业务部分情况

基金业务

基金类别

基金 /投资领域

募资规模

一级市场基金

私募基金

中国特别机会基金系列

4.99亿美元

创投基金

高增长制造、高科技、服务行业、高增长产业

人民币6.4亿元

产业投资基金

中国房地产(美元)

1.4亿美元

中国房地产 (人民币)

人民币497亿元

医疗健康

人民币18亿元

新材料及节能环保

人民币7.5亿元

高增长产业

人民币20亿元

城市建设

人民币18亿元

新经济

人民币160.27亿元

泛娱乐

人民币20.8亿元

养老产业

人民币5亿元

智能制造

人民币5.2亿元

海外基金

高新科技

1.5亿美元

高端制造业

5.4亿美元

环球基础设施

4亿美元

半导体

1.6亿美元

夹层基金

境内夹层融资

人民币16.2亿元

二级市场基金

股权类投资组合

股票类产品投资

港币55亿元等值

固定收益类投资组合

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

港币141亿元等值

新三板基金

中国新三板市场投资

港币2.5亿元等值

母基金

多策略另类投资母基金

行业领先的私募股权基金

人民币50亿元

光大控股招商银行多策略股权投资母基金

行业领先的私募股权基金

人民币50亿元

总计

港币1389亿元等值

2014年,光大控股成功入股首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并将其更名为首誉光控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首誉资管”)。首誉资管前身为成立于2011年的中邮创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邮基金”)的资产管理事业部。两方合作,整合了光大控股和中邮基金的金融资源。目前,首誉光控已设立“财富管理中心”,负责高净值客户的资金渠道对接、客户管理服务及产品市场调研等,并与光大控股在人民币资金募集方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和客户资源整合。此外,双方还将同步协助二级市场团队设计面向境内客户的产品,持续扩大资金募集的来源和规模,服务一、二级市场乃至夹层基金。

2015年上半年,首誉光控获得了深圳市政府核准的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QDIE)试点资格,进一步拓展了跨境投资业务领域。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首誉光控专户业务规模达到746亿元。

海外基金方面,光大控股于2014年设立了“光大中国以色列基金”,资金募集规模为1.6亿美元。该基金专注于为以色列创新型企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支持,所投资企业需要拥有经过市场验证的产品、稳定的现金流,且能与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容量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其已投资项目包括瑞士硬质合金刀具制造商Lamina Technologies、以色列金属3D打印公司XJET、以色列卫星通讯技术公司SatixFy、以色列在线内容推荐公司Taboola(获得百度投资)、以色列生物制药公司Eloxx等。

2016年,光大控股设立了全球并购基金,资金募集规模为5.2亿美元,主要投资于北美和欧洲公司的股权及股权相关的工具,主要关注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业,包括高端制造、高端交通运输设备、高端农业产品和技术、消费品等。之外,光大控股还募集成立了规模4亿美金的海外基础设施基金。

伴随中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光大控股的战略部署开始从传统产业投资向新经济领域扩展,持续加码VC项目,向产业周期的前段延伸。光大控股先后与IDG、分众传媒及华登国际等企业合作,成立了双GP基金。从投资领域看,光大控股越来越多涉足高科技行业、新媒体行业的VC项目。数据显示,光大控股旗下的双GP基金规模已超过了171亿元。不足3年时间,光大控股旗下双GP基金规模达到其旗下基金募集资金总额的13.25%。

2016年,光大控股成立“光际资本产业基金”,与IDG资本强强联手,目标是打造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并购基金,总认缴规模不低于200亿元。该基金完成了首期100亿元募集,其中光大控股承诺出资20亿元, 其余约80亿元来自于对大型机构的私募,致力于TMT领域企业的投资、融资、并购及产业整合。目前,该基金储备的大型项目累计超过20个,并已投资蔚来汽车、商汤科技、i.am+等TMT行业龙头。

同年,光大控股与分众传媒发起筹建认缴规模约50亿元,专注于新兴产业、高成长性、偏早期的新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光控众盈资本”,加速布局TMT领域。其首期规模预计为20亿元,光大控股拟出资8亿元种子资金, 分众传媒指定的投资主体及公司业务管理团队将投入4亿元种子资金,其余资金来自于对大型机构的私募。该基金旨在发挥光大控股在资本运作、产业整合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分众传媒作为国内最大的数字化生活圈媒体集团的产业资源。

2017年,光大控股和华登国际合作设立美元基金华登光控全球基金I期,基金规模目标为5亿美元,致力于投资半导体及电子资讯产业链创新公司。据悉,光大控股相继布局了新经济的多个细分领域,完成了30余个项目,累计投资规模近200亿元。

05

蜕变背后的制度密码

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GDP迎来了两位数增长空间,中国市场迎来巨变、遍地黄金。彼时,位于香港的光大控股开始涉足直接投资,进军基金管理领域,迎来一日千里的爆发势头。经过近20年摸爬滚打,不断寻求调整业务、商业机遇,光大控股从昔日的小投行变身为千亿资本巨擘。

复盘光大控股的成长轨迹及投资案例,随处可见“基金管理+自有资金” 、“PE+VC”、“传统经济+新经济”、“金融+实业”相互交织的影子。光大控股的蜕变故事,不仅始终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演进,持续踏准节奏,顺中国宏观经济之势而为,其背后的制度设计,也发人深省。

身为央企的光大控股活力四射,根源在于其VC/PE管理中的跟投制度。资料显示,光大控股有明确制度要求其团队对他们所管理的基金进行跟投。

光大控股在海外并购、产业投资、房地产基金、夹层基金、资产证券化的布局中,始终强调完善的跟投机制和风险流程控制。正是由于“强激励”,建立跟投机制和分层机制,央企背景的光大控股持续吸引更多的市场化专业人士加入,其资产管理平台本身也顺势获得扩张。

随着从传统产业投资向新的经济领域的转型,光大控股从PE领域向VC扩张。由于产业链前段的VC项目相对于PE,具有更高风险特征,光大控股募集的“光际资本产业基金、光控众盈基金”等基金,均采用双GP基金管理模式,试图通过与产业机构合作管理的模式,在追求良好收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市场风险。

生长在国企制度框架下,光大控股的跟投制度、双GP管理等激励制度,使之得以扬长避短。正如外界所感叹,很难想象,最市场化及最要求市场化机制的VC/PE能与外界印象里“僵硬老派”的国企联系在一起。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转载此图文仅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或违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刻予以删除。

新财富2018年9月刊

《海外资源并购术·县级小厂何以改写全球格局》

(点击封面可直接购买)

文章TAG:华得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华得电子厂做生产领班月综合工资有多少电子深圳有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