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大唐怎么灭国的,揭开大唐灭亡原因

大唐怎么灭国的,揭开大唐灭亡原因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21:00:07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史朝义走后,田承嗣就献莫州投降仆固怀恩,并且还把史朝义母亲和妻子献于唐军。史朝义带领五千多人往范阳退去,范阳守将李怀仙知道莫州被围都不发兵,原因是也想投降唐朝,等史朝义走到范阳时,李怀仙已经投降了唐军。史朝义走投无路,在林中自尽,其余叛军投降唐朝,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是河北等地仍然被叛军将领管理,并且后来还成为了河北三镇,河北三镇数次挑战中央权威,在境内自任官吏,自取赋税,名义上虽为朝廷藩镇,却从未履行过臣子的义务,河北三镇也是唐朝后期的心腹大患。

那么安史之乱中,朝廷为什么没有直接灭了河北三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里面有仆固怀恩的私心,也有唐代宗的目光短浅在里面。先说一下仆固怀恩的私心。仆固怀恩是唐朝中期的名将,听名字就知道他不是汉族,是铁勒族仆骨部人。仆固怀恩家族也是铁勒族九大姓之一,当年李勣灭亡薛延陀汗国时,横扫漠北地区,铁勒九姓率部投降唐朝。

仆固怀恩是朔方军的大将,跟随郭子仪镇压叛军,仆固怀恩还曾经向回纥借兵,帮助大唐平叛。仆固怀恩的三个女儿嫁给回纥首领,为国和亲,并且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安史之乱后期,由于唐肃宗害怕郭子仪和李光弼功高盖主,并且担心他们这些将领拥兵自重,数次更换主帅,所以最后是仆固怀恩统领大军讨伐史朝义等叛军。

公元763年,随着田承嗣献莫州投降,李怀仙也献范阳投降,史朝义自尽,基本上叛军已经被平叛,人们都觉得这场浩劫终于结束了,大唐可以再现往日光辉了,可是事与愿违。仆固怀恩这时候,可以轻松的把剩余叛军解决掉,即使叛军投降,也可以把田承嗣和李怀仙看管住,把他们的部队收编。可是仆固怀恩没有这样做,因为当时唐朝的情况是皇帝猜忌武将,如果河北三镇彻底剿灭,那么自己就失去了利用的价值,皇帝宠信宦官容易误信谗言,那么自己的下场就危险了。

并且前面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就是例子,郭子仪为大唐立下不朽功勋,皇帝却剥夺了他的兵权,平定安史之乱中的勇将来瑱因为的罪了宦官,被皇帝赐死,大将李光弼也因为怕被宦官诬陷,拒绝回到长安。有这么多前车之鉴,仆固怀恩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有意将安史旧将引作外援,帮助田承嗣四人统辖河北各郡。仆固怀恩还上表唐代宗,封安禄山的降将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

薛嵩是薛仁贵的孙子,朝廷封他为节度使后,算是表现不错,没有割据一方,还帮助唐朝镇压藩镇。而剩下的三个藩镇被称为河北三镇,仆固怀恩带兵回到朔方后,三个藩镇等朝廷大军走后,发展自己的势力,恢复元气,后来再次与朝廷作对,唐朝皇帝最头疼的就是河北三镇。直到朱温崛起后,河北三镇才被灭掉,当然河北三镇灭亡时,唐朝也进入灭亡倒计时了,最终唐朝被朱温所灭。

所以,当时主要是仆固怀恩的主意,让叛军的将领继续在河北三镇为节度使,最终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其次,也有唐代宗的无奈和目光短浅。唐代宗当时听说叛军投降,也是很高兴,觉得安史之乱可算是解决了,大唐终于可以恢复生产了,所以仆固怀恩上表让叛军投降继续为节度使,急于结束战争的唐代宗就同意了。很多人觉得唐代宗为什么要同意呢?你可以同意叛军投降,但是不可以让他们继续在河北为藩镇,这样谁也不敢保证他们没有异心啊!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唐朝政府没有一支可以自己控制的军队,虽然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任用郭子仪和李光弼平定叛乱,但是这些平定叛乱的部队也都是别的藩镇,仆固怀恩是新任的主帅,他的朔方军也是唐朝的藩镇。

并且仆固怀恩手握兵权,他上表封安禄山降将为节度使,唐代宗没有办法,只能同意,兵权没有在皇帝手里,代宗也是没有办法。并且,河北地处边疆,如果拿掉了安禄山降将,还得派别的将领去镇守,时间久了,一样会发生叛乱,唐朝的藩镇制度本来就存在问题,不是换几个将领就可以解决的,唐朝如果想解决藩镇问题,就要有制约藩镇的制度,但是多年的问题,确实很难解决。

当然,除了无奈,还有代宗的目光短浅,其实当时河北三镇还是有很多解决的方法的,比如派郭子仪前去平叛,或者采用一些措施制约藩镇都可以,但是代宗也是厌倦了战争,最终妥协了,这样为以后的皇帝出了难题。唐代宗不能算是一个明君,比如河北三镇之一的田承嗣割据一方,不听朝令,魏博镇就和独立的王国一样,唐代宗则采用姑息的政策,还把公主嫁给他,想笼络田承嗣,还封他为平章政事,这样只能使各地藩镇更快娇纵。

朝廷亦厌苦兵革,苟冀无事,因而授之。《资治通鉴》河北三镇还给别的藩镇起到了带头作用,无论怎么叛乱,只要投降唐朝,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节度使,这样的情况下,别的藩镇也慢慢的效仿,最终唐朝灭亡于藩镇。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自己组建了神策军,那么唐朝灭亡的会更快。唐代宗的目光短浅,为后世埋下了祸根。小结:安史之乱唐朝没有趁势灭了河北三镇,确实比较可惜,毕竟那时候安禄山的降将手里没有多少兵了,放任他们继续为节度使,得以喘息,所以以后皇帝再想剿灭河北三镇就困难的。

唐代宗后面的唐德宗,就不惯着藩镇,结果河北三镇起来叛乱,德宗没有办法只能下“罪己诏”,后来虽然平定了叛乱,可是也妥协的承认了藩镇的权力,使唐朝的藩镇割据更加严重。其实,如果当年一直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不让宦官弄权,对郭子仪用人不疑,唐朝的藩镇确实可以解决,可惜的是安史之乱还没镇压成功,就数次更换大将,使大将们过早的看到“兔死狗烹”的事情,这样为难怪仆固怀恩不剿灭河北三镇,要“养寇自重”。

文章TAG:大唐灭国灭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