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都江堰柏条河怎么治理,锦江水生态治理

都江堰柏条河怎么治理,锦江水生态治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9 00:12:34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但是三国志记载的蜀汉民有菜色是蜀汉后期,那时候诸葛亮早就病逝多年了。明明不是诸葛亮时期的描述,为什么偏偏要说成诸葛亮时期呢?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即使在北伐时期,得益于他出色的治国才能,蜀汉的经济能力依然强大,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诸葛亮时期:“国以富饶”,算无遗策的贾诩称赞诸葛亮说:“诸葛亮善治国”。而据晋书等史书记载,同时期魏国经济濒临奔溃,民有菜色甚至最早是描述魏国百姓的,如果不是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北伐戛然而止,蜀汉还真的能够打崩魏国。

都江堰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都江堰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是的,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境内西北,川西高原以成都平原交接处。都江堰的水就是从川西高原雪山融化的雪水,顺着岷江支流汇合流入到岷江上游,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这样,孕育而生了。在先秦时代,李冰父子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付出了自己的智慧人生,为四川人民,为四川盆地,为成都平原,留下了宝贵的水资源财富,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就是先秦时代所留下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在造福人类而作出贡献。世界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就是在四川,就是在成都,就是在都江堰,所以四川人民很感谢李冰父子,将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保持到现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先人们,对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应该说千年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滋润了成都,这座既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也可以说有了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才有了幸福的蓉城,美丽的成都。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我国哪条河流?

说到大禹,大家肯定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这些典故大家都能脱口而出,那么大禹治理是哪个地方的水呢?距今4000多年前,全球受当时气候变化影响,,导致大量冰川融化,源源不断的冰川融水流入大江大河,给世界各地依河而居的古文明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这些史前大洪水在古巴比伦、古代墨西哥、古埃及等古文明中均有记载,比如《圣经》中的“诺亚方舟”就发生于公元前2370年,距今也是4000多年的时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足够时间跨度的民族历史和传说中,都有着相似的“大洪水”的传说,而且在传说中的时间、内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传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也是洪水为患,尧就命令鲧去治水,鲧采取水来土挡的方法,哪里有险情,就在哪里筑高堤坝,历时九年,仍然没有治好,尧一怒之下,把鲧流放羽山,后来鲧就死在了羽山。鲧死后,尧继续找人治水,众部落又推荐鲧的儿子禹,说到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禹更聪明,为人更好,尧就让禹去治水,而禹也没有因为父亲的流放而心生怨恨,而是兢兢业业的治水。

禹接受任务后,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对山川、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查,他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确立了一条与他父亲的“堵”相反的方针,通过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禹通过对水进行疏导,来达到“治”的目的。禹常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了心血与体力。

治水不是一两代人的事,而是华夏几十代人共同的事,从黄帝之前一直到大禹时期,全华夏的洪水治理才大致完成,华夏治水的过程也是各部族融合的过程,大洪水以前华夏军政中心在浪诸等南方地区,南方受到大洪水的影响,古羌族不断西迁北上与北方的龙山等文化相碰撞形成了早期的华夏文明。大禹也是浪诸部族中的一员,传说大禹还曾去过淮河治水,在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住着一只名叫无支祈的怪兽,它蛇头猴身,力大无比,经常在河里兴风作浪,闹得沿河两岸经常遭受洪水侵扰,大禹发现了这个作恶多端的怪物,决定降服它为民除害。

大禹跟它搏斗了多个回合,仍没有取胜,后来者天神的帮助下,捉住了无支祈,并且用链子栓住它的脖子,把它从淮河发源地牵到淮河入海口,镇压在龟山脚下。从此以后,淮河平静了许多,人们为了不忘大禹的功绩,便在桐柏山和龟山脚下盖了两处禹王庙。大禹历经了十三年从完成了治水的浩大工程,功勋卓著,因为治水有功,舜就把王位禅让给禹,大禹就成了夏朝的开国君王。

黄河已成“地上河”,沉积的泥沙该如何清理?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这个问题其实是涉及到黄河的治理方法,目前我国采用的是"束水攻沙" 和“宽河固堤”法来治理黄河的泥沙。黄河由于携带了大量泥沙,易淤积成为地上河,日积月累就会造成河道淤积不通,然后水往低处流造成黄河决堤改道,形成黄泛区,给两岸的人民造成巨大的痛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一直在寻找治理黄河泥沙问题方法,直到明朝潘季驯才提出“束水攻沙”法,主要是通过堤坝稳定河槽,相对缩窄河道横断面,增大流速,提高水流挟沙能力,利用水力刷深河槽,以解决泥沙淤积问题。

即通过必要的河道整治,缩窄河宽,改善河道横断面形态,可有效提高河道输沙能力、减少河道的淤积。虽然“束水攻沙”理论上可行,但要达到集中水流的目的,必须要有自身抗冲能力较强的束水工程措施做保障,这对于大江大河来讲是十分困难的,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治河技术做支撑。同时由于黄河下游问题的复杂性和整体关联性,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协调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

“宽河固堤”法则远离主槽的地方修筑堤防,保持较大的两岸堤距,既可以减轻洪水对堤防的压力、减少洪水对堤防的冲决,又可以利用广阔的滩地滞洪滞沙,减轻山东河段的防洪负担、降低河床淤积抬升的幅度。以“宽河固堤”为核心的治黄方略,是减少洪水灾害的基本策略。目前,黄河下游陶城铺以上河段两岸堤防间距均在5km以上,其中,高村以上河段堤距一般在10km左右,最宽处达24km。

宽河段对于洪水和泥沙的调整作用,为减少下游窄河段的淤积、确保防洪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固堤的泥沙可以从河道获取,可以处理部分沉积的河沙,看看现在的黄河大堤。”宽河固堤“主要是给洪水留足出路、为泥沙的淤积留足空间,但对于如何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考虑的较少,"束水攻沙"法恰好弥补其不足。但如何结合两种方法,却是工程能力和工程实践问题,小浪底水库2001年投入之后,我国进行调水调沙,取得不错的治理成绩。

2002年调水调沙前,下游主槽最小过流能力为1800立方米每秒,到2009年,已经恢复到3880立方米每秒,主槽河底普遍刷深达1.5米。但治理的黄河还任重道远,例如近年的"清水下泄"引起的担忧。总之,黄河作为母亲河,一直在考验我们民族的智慧。以上回答引用了 李文学和李勇等人的《论“宽河固堤“与“束水攻沙”治黄方略的有机统一》,感谢他们的研究。

文章TAG:治理柏条河都江堰锦江生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