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文中转运使得职责是什么,转运使是做什么的

文中转运使得职责是什么,转运使是做什么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9 21:27:16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苏轼剧照)综上可以得出结论,转运使与知府都是差遣官,所掌握的权利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委派的官员官阶也是有变化的。所以在北宋时期,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则是朝廷的常置“钦差”,即使路具备了行政职能,也未被官方认可成行政区划。此时的转运使就已经获得维持治安和清点刑狱,以及举贤荐能的职责,成为区域内的最高行政长官,这种权力是肯定要在知府之上的。

古代通判是什么官职,主要负责什么?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通判,职能上可能有些差异,但基本上也就是个排名靠前地方副职。根据其地域的行政级别不同,所在通判的官员品级也不尽相同,简单的说就好像现在地级市和县级市一样,虽然他们名义上都是市,但在现实的存在感却是截然不同。比如地级市的副职一般都是副厅级,而县级市副职却大部分为副处级,这名义上都是xy市某领导,但其官职真正的含金量却有天壤之别。

那么通判这个地方副职主要分管什么工作呢?不同的朝代通判职能有些许变化,比如宋时期通判的存在感就很大,那时候甚至地方一把手都要对手下的通判礼敬三分。宋时通判职能大体可以分为部分行政职能和纪检监察,行政职能又主要有农业运输、农业水利等,还有就是掌握绝对优势的纪检监察。所以那时候的通判真的权利很大,相当于现在地方的纪检书记、监察主任,外加地方农业、粮食、水利、交运些许权利,甚至有河道和靠海的地区通判,还要管理海河安定等相关事宜。

一直到清时期通判这个官职才开始倾向于边疆地区,其纪检监察的职能也被弱化殆尽,这样对通判的社会地位肯定有影响。但清时期通判还是分管一些比较好的肥差,比如一直被严格控制的盐,所以也不能说清时期通判这个职位就冷了,但相比宋时的通判肯定有所不如。最后说下通判一职设立的原始初衷,宋朝发明通判这个官职,当时通判要皇帝任命,而且通判还可以直接给皇帝打小报告,说白了也就让担任此职的人做自己的眼线。

北宋时期,转运使和知府,谁的权利更大?

转运使并不是行政长官,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只有州、县两级,府与州同级,但府设在规格较尊的地区。转运使对应的“路”,并不是行政机构,而应当属于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在北宋时期,知府是地方行政长官,转运使则是朝廷的常置“钦差”,即使路具备了行政职能,也未被官方认可成行政区划。路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唐至五代时期的财政上缴问题,一方面也是在强干弱枝思想主导下,为了有效的监察地方行政长官。

知府与转运使的比较需要放在不同时期去看待。宋朝的官制特点由于北宋是“禅让”而来的政权,赵匡胤为了遮掩得国不正的事实,树立政权的合法地位,也就没有推翻后周的各种体制,官员制度也大体上全部继承下来。“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 ——《册府元龟》宋初的官名与实际职务大体上是相符的,但随着行政队伍的扩大,诸多官员担任了与“官名”名称不符的职务,这被称为是“差遣”,从而催生出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

这个做法的实质是改变五代旧制的弊端,通过差遣的形式,将原有机构、官僚的职权进行剥夺,形成宋朝自己的官僚队伍,所以也导致许多旧机构成了闲散衙门。(赵匡胤剧照)在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之后,加之重文抑武思想的影响,首先在文官梯队里出现官、职、差遣三种职衔:官就是所谓的“正官”,在元丰改制前,通常就是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机构的各种官称,例如左右仆射、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

这是给官员平定等级,划定俸禄的标准,寄禄官说的就是这种。元丰改制以后,颁布《寄禄格》,划定了二十四阶官称,这些官称改为相应的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大夫、郎等,以此定官位、俸禄,称为“阶官”。职就是职称,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低规格的修撰、直阁称为“贴职”,这也是文官的一种荣誉衔。

就比如说是某研究院的干事、书法协会成员等,显得较有文化修养,所以只有“大官”才有职称,品阶较低的一般不授职。差遣就是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的职务有品阶,但不会作为俸禄的评定标准,只会根据所差遣的职务发放补贴,这个补贴叫“添支钱”。除了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副使、翰林学士等,差遣职务名称前后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管、守、试”等字。

文章TAG:转运文中职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