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宁远鲤溪村有多少人,穷山村的振兴之路

宁远鲤溪村有多少人,穷山村的振兴之路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8 19:42:42 编辑:管理知识 手机版
实为中国古代庄园式农业经济建筑的一个缩影。泠道故城遗址泠道故城遗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泠道故城遗址  时代为汉。位于湖南省宁远县泠水镇,城邑保存好并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对于研究秦汉以来的历史、政治、经济具有重要价值。  城址南北长170米,东西宽87米,总面积14790平方米,夯土城墙残高4米,厚16米。

护城河宽17米,深2米。城墙、护城河遗迹及地下遗存保护较好。东、南墙部分遭到破坏。  泠道县为秦置,经两汉至南北朝称泠道,隋废泠道并入营道,县治仍旧。之后县名多次变动,至宋乾德三年(965)改宁远县,县治迁今址,故城废。泠道城作为县治长达1100余年,为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形图》所标城邑之一。是目前保存较好的古城址之一。

城附近有长达十余里之古墓群,并有聚落遗址,其丰富的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九嶷湖湿地公园九嶷湖湿地公园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宁远九嶷河湿地公园  地处宁远县水市镇、九嶷山瑶族乡境内,位于南岭山脉生态屏障区(全国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腹地,湘江之源潇水源头的上游水源集聚区。主要包括九嶷湖(水市水库)、九嶷河及周边部分山地。

九嶷湖东西宽12.2千米、南北长11.8千米,湿地公园北起九嶷湖大坝,南接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26.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21.2公顷,湿地率61.1%。  湿地发源于被誉为楚南奇峰九嶷山的主峰“三分石”下,沿九嶷河一路斜穿九嶷山,途中汇集大小30余条支流,奔流穿梭20余千米,最终在九嶷湖形成宽阔的湖面。

九嶷湖波光潋滟、山水辉映,宛如高峡平湖、镶嵌于群山中的翡翠。公园内历史文化积淀丰富,九嶷山是千古名山,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写下大量诗文讴歌九嶷山,留下众多文物古迹。云龙牌坊与王氏虚堂云龙牌坊与王氏虚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龙牌坊在距宁远县城20公里的湾井路亭村。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为旌表该村举人王姓所建。

坊高14米,宽14.3米,进深4.35米,全木结构,歇山单檐,檐下饰蜂窝状,“如意斗拱”七层,6柱穿梁,斗拱重叠出跳,飞檐宝顶。檐坊上木雕人物,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牌坊与王氏虚堂相连,王氏堂内厅堂广阔、壮观。门厅上建有戏楼,是湖南民居的一大特色。旧志记,历代祭舜-文人墨客,常在此小憩,曾与村主人唱和吟咏,留有不少诗文题墨。

明代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游九疑,曾在此住宿两晚。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述了美丽的九疑山傍晚田园景观。  堂后王氏宗祠内有“奉宪禁革”碑一方,立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上刻禁止祭舜-征夫扰民的条文,是迄今发现较早的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文字记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云龙坊云龙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云龙坊  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宁远县和城乡路亭村,此为湘南具有地方建筑风格的牌楼建筑之一。  明崇祯十二年(1639),王氏宗族为旌表王性建举人所建,清道光十三年(1748)又重新修建,民国11年(1922)曾加修葺。  坊系纯木结构,为牌楼建筑,高14米,宽14.3米,深4.35米,占地73.26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布小青瓦。

正脊中置宝瓶。两端饰鸱尾,两边戗脊,翼角高昂。正面檐下施如意斗拱,多至八层,斗拱交叉处嵌有方形或菱形花纹木雕。斗拱上横枋内收,刻有各种飞禽走兽及花卉图案。  云龙坊后建有戏台、祠堂,其中尚有正殿、后殿等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此为具有艺术价值和地方特色的一处古代建筑。久安背翰林祠久安背翰林祠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久安背翰林祠  位于湖南宁远县湾井镇久安背村内。宋代建下座三厅,明代建祠前牌坊,后经清代同治三年修葺,清光绪乙酉年(1885)修上座二厅,始成现存的一坊、一门楼、一戏楼、五厅堂、五天井、两厢房的格局。该村村人李世南于宋真宗祥符元年(1017)乙卯科登蔡齐进士榜,授大理寺评事兼太常博士,宝元元年受诏升理寺丞正。

后世为纪念李世南而命名为“翰林祠”。久安背翰林祠占地1856.32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灌溪学校早期建筑群灌溪学校早期建筑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灌溪学校早期建筑群  地址:宁远县湾井镇  时代:现代  灌溪学校始建于1936年,为村民集资而建,该学校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所有建筑现均保存。

文章TAG:鲤溪村山村宁远振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