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配件 > 谥号是什么意思,年号是什么意思

谥号是什么意思,年号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5:28:04 编辑:华为40 手机版

年号,谥号,庙号什么意思

年号,谥号,庙号什么意思

【年号】“年号”为中国历代皇帝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是帝王当政的时代标志,是表示皇帝统治纪年的一种制度。“年号”制度始于西汉武帝。自西周至汉武帝这一时期,皆以帝王、诸侯即位的年次纪年,有年数而无年号。如西周宣王元年(前827)、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汉高祖八年(前199)等。中国第一个年号是“建元”,为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年号。

而确定实行年号制度则始于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并追定了“建元”以来的年号(近年来据称发现有“建元”字样的器物,并由此推断,建元年号应为原有,并非追定)。自此以后,历代王朝均承袭年号制。凡新皇帝即位,便建新年号以更替前代年号,表示新君统治之开始。按规制,先皇驾崩、新君嗣位的次年元旦(夏历正月初一)方建新年号,如东汉光武帝于中元二年(57)二月驾崩,皇太子刘庄即位(汉明帝),第二年元旦方改元为“永平”元年。

但亦有甫一即位便立时改元建号的,如宋太祖于开宝九年(976)十月驾崩,其弟赵光义继位,年尾十二月便迫不及待地改元为“太平兴国”元年了。据统计,自汉武帝起至清朝末代宣统皇帝溥仪止,在中国建国立号的历代王朝、农民起义、地方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年号共820余个。(汉武帝)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如因祥瑞或重大事件而多更换年号,故一个皇帝建有一个或多个年号。

年号最多的如汉武帝、武则天都超过十个。唯明、清两代,每位皇帝只建一个年号,故习惯上又以年号称明清两代皇帝,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年号一般常用两个字,也有用三、四个字的,如南朝梁武帝萧衍之“中大通”和“中大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太平真君”,唐武则天之“万岁登封”与“万岁通天”,宋太宗赵光义之“太平兴国”等。

【谥号】“谥号”亦称为“谥”,是中国古代帝、后、诸侯、贵族、大臣、名士等人逝世后,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品德所评定追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逸周书·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谥号有“盖棺定论”之意。评定谥号的标准为“谥法”。谥法始于西周初,秦始皇废之不用;汉初恢复,历代因袭至清。帝王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

谥字分美、恶,每字皆有特定含义,故有美谥(文、昭等)、恶谥(幽、炀等)之别。明清定谥属礼部。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名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庙号】中国古代皇帝驾崩后,在太庙内立室奉祀,并追尊以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庙号始于殷商,以“宗”为有功的复兴君主之称,如商王太甲死后尊为太宗、武丁尊为高宗等。

西周则以始祖称“祖”,继祖者称为“宗”,后代帝王祖宗庙号皆承用周制。汉承其制,称某祖、某宗,但并非立庙者皆有庙号。庙号由即位皇帝议立,如汉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汉景帝尊文帝庙为太宗庙、汉宣帝尊汉武帝庙为世宗庙等等,太祖、太宗、世宗皆是庙号。其后,历代多沿用此制。一般开国之君称某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其后继者称某宗,如唐太宗、宋仁宗、明神宗等。

古代皇帝的年号有什么含义?

古代皇帝的年号有什么含义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除了是用于纪年以外,另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年号,是一个封建或割据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因此,自汉武帝时采用年号起,历朝历代帝王或分裂割 据者、农民起义首领基本上都取一个或数个年号,表示正统,图个吉利祥瑞。沿袭到清末,采用过的年号约八百多个,历时2500多年。

古代年号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古代年号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一种方式,汉武帝时首创。以后封建者登基以后都要更换年号叫"改元”,作为自已政权合法性的标治。清朝末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叫"宣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年号。先秦以前,中国社会没有采用年号纪年法,西汉武帝时首创年号纪元法。汉武帝十九年始创年号"建元”(公元前140年一公元前135年),以后这种年号纪年法为历代封建王朝采用,作为自己政权合法性的标制,年号的使用有二千多年厉史。

开始的时候,一个皇帝拥有几个年号,如汉武帝就用了11个年号,每逢重大事件发生,皇帝一高兴便给自已换个年号明清以后采用一个皇帝一个年号的制度,臣子可直接称皇帝年号,如称朱棣为永乐皇帝,弘历为乾隆皇。中国古代有四百多个皇帝,年号也有数百个。一般公认的清朝末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宣统”被当作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年号,袁世凯称帝时的年号"洪宪",溥仪满洲国时期∞"大同”,"康德”等并不被认可。

中国的第一个年号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谢谢邀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用来表示年份。年号最早是中国封建王朝首创,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汉武帝第一个年号,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年号为“建元”。辛亥革命后,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受到中国的影响,也开始使用年号。

汉武帝刘彻共用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建元(公元前140年—前135年),建立第一个年号,因此称为建元。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前135年(建元六年)“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次年改年号为元光。元朔(公元前128年—前123年),前129年(元光六年)卫青首次对匈奴的主动出击打击朔方,次年改年号元朔。

元狩(公元前122年—前117年),前123年(元朔六年)汉武帝在一次狩猎时获得一只“一角而足有五蹄”的兽,同时汉朝对匈奴进行大规模反击,因此改年号为元狩。元鼎(公元前116年—前111年),得宝鼎,改年号为元鼎。元封(公元前110年—前105年),公元前110年四月汉武帝封禅泰山,因而改元元封。太初(公元前104年—前101年),太初元年五月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农历正月),而此前的颛顼历以建亥为岁首(农历十月),因此改元太初。

天汉(公元前100年—前97年),太初四年(前101年)破大宛,汉武帝刘彻欲乘势征匈奴,改年号为天汉。太始(公元前96年—前93年),公元前97年(天汉四年)春贰师将军李广利等率领二十余万军队分三路进击匈奴惨遭失败,次年改元太始,意为“回归本来开始”。征和(公元前92年—前89年),又作“延和”,“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是哪个,年号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改元与年号合流的皇帝是汉武帝刘彻所谓“改元”,顾名总义就是中止正在行用王年数,改用另外一个新元年,过去统统归零,年份从头算起。在汉文帝以前漫长历史中,此事只在战国发生过两起,分别是秦惠文王和魏惠王,魏惠王改元详情不见史载,而秦惠文王是将通用的十四年更为元年。不过,这两人都有很正当的理由,他们是由侯称王,所以将以前侯年改为王年,以示自己和国家已经焕然一新。

改元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在西汉文帝十六年。这年赵国术士新垣平让人拿着玉杯献宝,自己装模作样占卜一番,然后告诉文帝刘桓说:“阙下有宝玉气来者。”皇帝派人去看,果然发现有人献玉杯,上面刻着“人主延寿”字样。根据史书记载,这场魔术很成功,“居倾之,日却复中。”龙颜大悦的刘桓觉得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吉兆,太阳能经过中天两次,那么自己统治也可从头再来,于是下诏将明年十七年改为元年,还特地下诏让天下每村每户可以吃酒宴会,而这次改元也是正史中公认的首次改元案例。

作为皇帝,刘恒他还是领会了“改元”这一操作所具有的意义。对于封建统治者说,“改元”归零,具有祈求“与民更始”“延年之祚”的神圣意义,这种操作不仅是在祈求帝王本人万寿无疆、生命长驻,更重要的是寄托了延续国祚、除旧布新的重大意义。其中的政治含义,在后来西汉所颁布相关诏书中将写得清清楚楚:“自新嘉与士大夫更始"(武帝元封改元诏),又或者是“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哀帝太初元将改元诏)。

其中说得很明白,就是过去事情一风吹,现在皇帝开恩,重新开启统治的新纪元,他的统治自然也就会长久地延续下去了。改元与年号合流正是文帝时起,改元就逐渐成了统治者的惯例。不过在文、景及汉武帝初期,改元还没和年号扯上关系。史书上对此时标记的“中元”“后元”,只是后人为了区别的方便称呼而已,时人则不会说什么“中元某年”“后元某年”,只是将前后两次都称为“今上某年”而已。

汉武帝接受史官司马迁的建议,下令司马迁与邓平、唐都、落下闳几位天文学家、历学家制订新的历法,以代替沿用的《颛顼历》,纠正《颛顼历》的时间误差,开始采用二十四节气,这部《汉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5日,每月等于29.53086日,在当时是最先进最精确的历法,启用于公元前104年,比古罗马的《儒略历》早了58年。

实际上,当汉武帝继位时,改元已经成为潮廷一种日常操作。加上继位,他一共改元11次,前7次六年一改,从太初开始四年一改。这几乎成了制度,在他之后的西汉各帝也大都是六年或四年一改。如此频繁地改元,自然很容易在记录上发生混乱,刘彻自然要对此采取措施----让年号和改元相结合,每次改元都冠上一个美好的名字,看上去就是一个良好的解决之道。

因此,改元与年号的历史性结合,在“尤敬鬼神之祀”的汉武帝手中完成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之事了。年号的产生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至西汉武帝即位,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元”(前140年—前135年)。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汉武帝很有前瞻能力,他刚登基就设年号纪元,他的第一个年号,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年号叫建元,有「创建新纪元」的意思,接着他每六年改一次年号: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新的历法制订好了,他改年号为太初,并命名为《太初历》,太初之后,每四年改一次年号。

汉武帝在位54年,设年号11个。年号的废除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爱新觉罗·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西方公元纪年。

而也有少数人提出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世界纪年文化多样性,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恢复年号的建议。年号,作为五千年的中华帝国时代中国皇帝的专有产物,伴随着现今文明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年号的使用规则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的年号也可以有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乾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明朝以后采用一世一元制,扣除复辟政变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等。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

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藩属国,通常会延用天朝年号,如朝鲜、琉球为中国藩属时,亦用中国帝王年号,是一种对天朝效忠的表现。以古代朝鲜为例,明朝亡之后,除与清朝文书往来,内部官方文书俱用明朝年号,改用中国干支或国王在位纪元,至于民间仍有坚持采用崇祯年号者,甚有直到崇祯三百余年者,与郑氏一直采用明朝永历年号,极为相似。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有少数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国”,武则天的“万岁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中国历史上的年号,据统计数目在数百以上。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而中国古代帝王以谥号称谓的,是起自西周文王武王至隋代恭帝(约前十一世纪至公元618年);以庙号称谓的,是起自唐高祖、太宗至元顺帝(626年至1368年);以年号称谓的只有明清二代君王,因尊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一般不以尊号作为皇帝的称谓。

最后,而就汉武帝刘彻来说,则使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延和(一作征和)、后元等11个年号,由此,武则天、唐高宗、汉武帝成为古代使用年号最多的三位皇帝。不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一般只使用一个年号,比如康熙这个年号使用了61年,为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其次是乾隆60年,万历48年,嘉靖45年等。

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一、 什么是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文字,有褒贬之意。文字可长可短。传统说法,谥号形成于西周早期。据说是周公所创建。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根据历史资料,认为谥号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同。到了秦时曾一度废除,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有些不妥,所以把它废除了。

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谥号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皇帝的谥号由礼官制定,有继位的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有三种等级的评定:美谥、平谥、恶谥”1.美谥常用词: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这些词都是赞扬之词。比如魏明帝曹睿,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洵、汉文帝刘恒,等2.平谥常用词:怀、悼、哀、闵、思、殇。

这些词都有同情的意味。比如:明思宗朱由检,晋怀帝司马炽,晋哀帝司马丕等3.恶谥常用词:厉、灵、炀,这些词都是贬义词,是否定的意思。比如:隋炀帝杨广,汉灵帝刘宏,周厉王姬胡等二、什么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供奉在庙中被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商朝灭亡以后,周朝并没有继承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

到了秦朝时候,秦始皇把谥号和庙号一并废止(禁止后人评定前人)。所以说,从周朝到秦朝,近千年之久都没有庙号到了汉朝,刘邦把庙号制度又恢复了。汉朝对皇帝追加庙号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干脆就没有庙号。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汉朝的皇帝都有谥号,但是有庙号的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庙号。比如,西汉刘邦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

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在隋朝之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只有作出巨大贡献的皇帝才有庙号。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死去的皇帝一般称谥号不称庙号。在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字数太多,则改称为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三、 什么是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西汉武帝刘彻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西方公元纪年。年号是5000年封建帝制的专有产物,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

曹丕年号黄初,刘备年号章武,孙权随后改年号为黄武,有何意图?

他们使用这些年号,都是为了表明自己建国称帝明正言顺,也为了自己的统治稳定长久。一、年号是什么?年号由汉武帝首创,第一个年号为建元,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遇到大事也会更改年号。自汉武帝之后,历代皇帝使用年号数一至十几个不等。受中国影响,朝鲜、越南、日本等都使用过年号,目前还在使用的国家只有君主立宪制的日本。

二、黄初、章武、黄武为何意,为什么利于他们的统治?这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战国后期齐国人邹衍提出了“五德始终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和五行生克有关,朝代也不例外。在统治者眼里,有利统治的学说都是好学说,所以齐闵王和燕昭王很是礼遇重用邹衍,因为这为他们一个称东帝、一个称北帝提供了理论依据。后来秦始皇觉得有利称帝统治,也采用了,甚至将黄河改称德水。

在汉代此学说又被董仲舒吸收利用,成为“君权神授”的重要支撑。因为人为需要,汉朝及前朝“德性”几经改变,到汉光武帝刘秀时终定汉为火德,所以也称汉朝为炎汉。那么根据五行生克,曹魏要应天取代炎汉,就应为土德,所以曹丕一番操作,于公元220年接受汉献帝禅让,称帝建国,使用的第一个年号为黄初,表明自己为土德天命,代火德汉朝顺天而为,也意为土德的开始,国祚绵延。

刘备也随之于公元221年称帝,年号为章武,一是表明自己不是篡汉,而是挺身而出延续大汉国祚,汉既存,其他皆为反贼;二是自己年纪大了,时不我待;三是级别上不能比敌人低一等;四是称帝关乎整个集团的利益,大家都能晋升。取年号为章武,一是章字五行属火,意为延续汉的火德,二是章通“彰”,寓含自己的理想,像汉光武帝一样彰显武力,统一天下,中兴汉室。

刘备驾崩后,谥号为昭烈皇帝,也是表明承接大汉火德的意思。而孙权有野心,但实力和身份上比不了曹丕和刘备,所以只能隐忍缓图。公元222年,孙权僭越皇帝的权力使用年号,于曹丕和刘备的年号中各取一个字为黄武,试探两者。这个年号一直使用了八年,时机成熟后于公元229年改元黄龙,建国称帝。这两个年号都是为了表明自己顺应天命,土德代火德大汉。

文章TAG:谥号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