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配件 > 日本担忧中国游客不来,中国游客赴日爆买视频

日本担忧中国游客不来,中国游客赴日爆买视频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17:49:38 编辑:华为40 手机版

去日本买什么回来最划算?

去日本买什么回来最划算

首先感谢邀请我回答问题。哈哈哈,这个我好有发言权。日本旅游我去了四次,去了好些个地方。比如:东京、横滨、箱根、镰仓、大阪、京都、奈良、名古屋、高山、白川乡,一共呆了20天。每次都会花上一天的时间来购物。说说我每次必买的物品,主要有文房用品、保温杯、药品、袜子、糕点、除臭剂、化妆品和包包。同事也很喜欢日本的物品,我购物的同时还会帮同事购买。

每次回到家都是一大堆的物品,包罗万象。1:文房用品斑马笔和樱花橡皮擦,每次我必买的用品。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多的文房用品,比如国誉笔记本、创意收纳盒、KITTA胶带、美浓和便签纸,削笔刀、荧光笔等等。斑马笔:第一眼就会被它的颜值所吸引,实足少女心,颜色很多,书写流畅,深受我的喜爱。樱花橡皮擦:糖果色很吸引我的眼球,虽然我很少用,还是买回家收藏,手感很好,擦的干干净净,不留痕迹。

2:保温杯膳魔师保温杯和象印保温杯,大概买了10几个,非常的轻巧实用,颜色也丰富多样,保温和保冷性能很好,材质光滑细腻,也不易藏污纳垢。最常买的是500ml和300ml的大小。膳魔师保温杯象印保温杯3:药品龙角散,这个产品在日本家喻户晓,有200多年的历史,对嗓子不适,咽喉肿痛、止咳化痰平喘,有明显的缓和作用。

有蓝色和粉色款,蓝色为薄荷味;粉色为蜜桃味。4:袜子厚木袜子,我整整十年,袜子全部都是买的它家,当真无愧的“发热袜”,有很多的D值可以选择。30D:20-25度;60D:18-20度;80D:12-20度;110D:7-18度;140D:6/15度。根据D值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我选择最多的是110D。

5:糕点白色恋人巧克力饼干、薯条三兄弟、Royce巧克力薯片、Royce生巧克力、森永巧克力、森永松饼、金平糖、抹茶、羊羹、蝴蝶酥等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美食,总有一款适合你。薯条三兄弟生巧6:除臭剂小林制药的产品,滴一滴很香,味道特别的好闻,可以净化卫生间的空气,我特别喜欢玫瑰花香味。7:化妆品每次去都会购买银座的护肤品,因为被很多朋友种草,购买一次以后,再也没有换过,一直回购的产品。

卸妆油,超级好用,清洁力度强,非常温和而不伤皮肤;洗面奶,洗的干净不紧绷;玫瑰精华油,虽然很油但是很水润,还有淡淡的玫瑰香味,乳液,清清爽爽,上脸吸收很快,用上去很舒服。总的来说,THE GINZA对皮肤无刺激,没有任何的过敏反应。8:包包完全的街包,走在大马路上,你会看到很多人都被这款包包,它有很多的颜色,主要分6格和10格,光面和磨面,我也非常的喜欢。

出国旅游遇过什么被坑经历?

去日本买什么回来最划算

说到出国旅行,菊川兄弟还是有一定的经验的。而说起被坑的事情,当然也遇到过,同时我周围的朋友出国之后感觉上当受骗的事情也是比比皆是。其中被坑占比最大的几乎都是在各种消费和购物上面,真心太让人生气了。下面为各位举例说说几个国被坑的典型。 1.在日本日本商品的优势不用多讲,其细节上的人性化总给人一种用了贴心的感觉,国人对日本商品是极为喜爱。

但是最近十多年,大量中国游客赴日旅行出现了各种爆买的现象,也让日本不良商家和旅行团合伙起来骗中国游客。只卖给中国人的免税店层出不穷,这些店往往会雇佣中国留学生,用中国人来骗中国人诱导购买回去一堆低品质药品或高价日用品,其中很多东西产自中国。就连银座的各种大牌的专卖店也是1楼·2楼专为中国人开放,千万别认为是他们对中国特殊优待,而是专宰中国人!本地人去一般都是直接电梯到3楼以上,低楼层摆的东西都往往可能是高价低质的商品。

2.在韩国这里出现的情况大多是旅行团和一些假货“免税店”勾结,直接卖“假货”马油·面膜·化妆品这类商品。当然这些“免税店”都是只针对中国人了。3.在香港香港说不上是出国,只能说是出境。但是这里恶心的强制消费旅行团可以说是非常嚣张的。动辄把一车一车的游客拖到某个封闭的珠宝首饰店,强迫每个人都消费到一定的金额。

不消费的话会无情地威胁让你下车,或者言语攻击。而逼你买的这些东西,至少一半以上也是中等偏下的品质,非常让人气愤。4.在欧洲俄罗斯部分首饰店专门针对中国人抬价到5倍甚至10倍,这些店反而规定不让俄罗斯本地人进。真的是把国人当成傻子宰割。英国也有区别对待的现象,不少商店搞活动大量发布打折券,但是针对中国游客规定不能使用打折券。

本来正常拿券可以享受5折或者8折的商品,咱去买就得全额。以上这些情况各位看了会怎么想?是不是内心燃起一股火,特不是滋味? 说实话这些还只是国人出国被坑的冰山一角。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本来就人口众多的中国,中产阶层的人群迅速变多,而为了得到更高品质的生活,让子女增长见识,出国旅行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上国人心中潜意识地认为很多商品“国外的比国内的好”,导致国人到世界各地都出现爆买的现象,给国外不良商贩一种“中国人,人傻钱多,人也多”的错觉。

为什么有些中国游客爱去日本买奢侈品?

去日本买什么回来最划算

个人觉得国人之所以愿意去日本买奢侈品,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价廉,二是安全,三是服务。 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做一下解释。 所谓的价廉,是指在日本买奢侈品如LV、GUCCI的包包或者CHANEL、LANCOME的化妆品等,相比于在国内买同类产品本身价格就要便宜一些,而且在日本买这些品牌的东西,交款时只要出示护照,还能享受到8%的退税优惠,因为是奢侈品,价格自然不菲,所以,退税优惠加上这些产品价格本来就比国内便宜,那么,全部叠加起来的话,相对来说,便宜的额度就颇可观了,据说一般总体实付价格要比在国内买便宜15%左右。

而如果是计划好的要买数种奢侈品,总体便宜下来的钱甚至都够所有的旅行费用了,那还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安全,这个“你懂的”,在国内即使你花不菲的金钱,可买回来的是不是真货自己还不能确定,所以就会一直忐忑、郁闷。而随着国人大批的涌入日本观光旅游,日本商家的由学自西方的契约精神发展而来的信誉至上主义所带来的产品之完美,无暇等诸多优点也逐渐被国人所了解并进而认可,因此,在日本购物能有安全感、能放心就成为了赴日旅游购物的国人的共识,也因此,才开始渐渐的掀起了赴日购物热潮,直至最后形成专门去日本的购物团,也因此还被日本人羡慕嫉妒恨的把这种现象称为“爆买”。

说到底,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在日本能买到“放心产品”惹的祸,不过,这个倒是“好祸”。 最后再来谈谈服务,其实在日本任何地方购物都能享受到微笑、温馨、耐心的服务,这已是商家必须遵守的从业道德、必守规矩。尤其是日本的品牌店,当你在选择商品时,店员那细致、认真而又让你如沐春风般的介绍首先就征服了顾客的心,而当你选定了商品,从包装到付款,再到店员亲自帮你拿着购物袋送到店门口,然后在再三的鞠躬道谢声中告别,整个购物过程可以说就是一次愉悦的精神、物质享受。

相信在日本购买奢侈品的国人都有过类似经验,这种真正的被视为上帝的感觉又怎能不让人心甘情愿的掏腰包呢? 所以,若问国人为什么爱去日本买奢侈品,有了上述三点理由相信就足够了,何况,随着赴日旅游、观光、购物的国人越来越多,日本接待中国游客的商家都已经安排了中国人店员或懂中国语的日本人工作人员为国内来的客人服务,首先解决了语言问题,其次,现在在日本购物,基本上都能用银联卡支付了,甚至,东京的许多商店现在连支付宝、微信都可以支付了,可谓是非常方便,而且所购之物又质优实惠,国人当然对赴日购物趋之若鹜了。

中国人在日本媒体里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曾是一名中国记者,后来意外的“潜入”到了一家日本媒体当中方雇员,从事辅助日本记者采访的工作。对我来说,观察日本媒体如何采访,是一件令自己颇感兴趣的事情。虽然付出的人生成本有点大,但我把这个当做一项跨度两年的体验式采访来面对,倒也能不断说服自己,看淡得失,享受这个“大选题”乐趣。去日媒工作之前,有很多想象。

我这个人不爱道听途说,就爱亲身体验。下面,我就亲身体验的东西,讲给你听。潜入2014年5月,我在日本求职华文媒体不得志,最终回到了北京。一个月后,经一位日本友人中间介绍,进入到了在北京的某日本纸媒,担任中方雇员。在此之前,我先后在武汉和上海的纸媒里担任记者多年,但那时内心还有一个小小的具体梦想,就是希望能有机会去日本当“驻日记者”。

这个梦想,源于小时候对日本流行文化的喜爱。从初中二年级起,我就开始自学日文,一直坚持了10几年,后又在本科时选修了日语双学位。我同时也对新闻这件事有兴趣,职业偶像是白岩松。想来想去,遂决定将两个兴趣结合在一起,将“成为驻日记者”当做自己的小目标。2012年8月,当时在上海一家财经类纸媒担任记者的我,偶然看到了日本半官方组织—日本自治体国际化协会的“全球青年招募计划”。

这个机构在全世界招募年轻人去日本的行政、教育、文体三类机关去工作,以促进外国年轻人对日本的理解,同时也希望借全球年轻人的力量,助力日本的行政服务国际化。“利用这个机会作为跳板,那我不是就有可能成为驻日记者了吗?”我激动地报了名,这是当时自己的心声。不过可惜的是,在为期一年的赴日中,虽然自己面试了多家在日华文媒体,包括纸媒、网站、电视台,但都因各种主客观原因未能如愿,最后遗憾地回到了北京。

一个月后,教我日文多年的恩师联络我:“你想不想去这家日本媒体。”这是一家在日本的主流纸媒。由于相关规定,我不能在外媒担任记者,只能作为中方助理,从事辅助采访与翻译。“虽然有那么一点自降职位,不过可以观察日本媒体如何运作,日本记者如何采访,这件事也很有意思。”抱着这样的想法,我通过了面试,“潜入”到了这家日媒。

接触我们这一代,被称为赶上了纸媒最后一点辉煌,作为记者,“当时走路还能略微扬起微风”,印在纸上的字,至少还有不少读者去看。我们也对印在纸上的字,保留着敬畏。不过,这种美好没持续多久,纸媒结束的信号,就开始大行其道,网络势能开始狂奔突击。等我入职这家日媒时,国内已经有不少知名纸媒关门歇业。日媒其实也受此困扰,不过似乎慢了不少拍。

时至今日,日本的五大纸媒,读卖新闻每日1000万发行,朝日新闻每日700多万发行,日本经济新闻每日近300万发行,每日新闻200万发行,就连右翼的产经新闻也有150万发行。每日不但有朝刊,还有夕刊。遇到重特大事件,日媒还要发行“号外”。无论哪一出,都让日本报业在全世界都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同时也令世界同行欣羡和汗颜。

日本人对“纸”的中意,也投射在了我在这家日媒的日常工作中。从自由自在的中国记者转入需要坐班的外媒雇员后,每日早上进入办公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接收和整理日本总部发来的传真。直到现在,日本的很多采访邀约或者重大新闻发布,都仍然是通过“古老的传真”在进行。除了这些通知类文件外,最让人“震惊”的是,每天早上东京总部的同事,还会把当日出版的报纸朝刊,一页一页地复印、传真到北京分局,每日动辄耗纸数十上百张,昂贵的打印机油墨一下子就用完。

“有什么是不能网上看到的。”从第一天起,我就开始“嘀咕”这件事。然而,这还没有结束。早上我还需要收发几十份中国各类报纸,从中央到地方,从都市类到经济类,再到法院、军事、农业各子门类,让人感慨日媒对中国公开信息的“全方位搜集意识”。不过其实这些报纸大家也没有多少时间去看,但只要一遇到重大发布时,日本同行就会去看原文,分析版面排版,读出背后信息。

然而,这仍然还没有结束。到了傍晚时分,东京同事还会把每日发行的当天纸质版朝刊和夕刊,“空运”至北京办公室,仿佛丝毫不计较运营成本。直到很久后的某一天,我才发现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剪报”。一日,我在办公室一面看了无数遍的墙上,无意中打开了其中一本文件夹,瞬间惊讶到合不拢嘴。原来这整面墙,全是过去数年、前任记者们留下的中国报道剪报,为的是以供继任者查阅。

“明明已经是一个电子搜索的时代。”这是我的第二“嘀咕”。日媒记者似乎离不开纸,日方同事会经常将资料打印出来,用铅笔标记重点,并贴满办公桌。在无纸化办公渐成主流的中国,我却深深地活在纸张与油墨堆成山的办公室里,“旧时编辑部”的氛围浓烈。这还只是对“物”的投入,这家日本媒体对日本记者“人”的投入,更令我这个中国同行“惊讶”和“羡慕”。

这家报纸在北京就有多位日本记者,此外在大连、上海、广州、台北、香港也有驻点记者。在北京的记者基本上都住在北京CBD的高档公寓里,每位记者一辆专车一位司机,再加上每人配备一位中方雇员。在日本记者被调来中国工作前,总部会安排记者到中国的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学习中文一年。虽然短短一年的学习,并不能让日本记者中文说得非常流利,但没关系,“有我们在”,采访工作照样能做。

与日媒财大气粗形成对比的是,在东京时,我也面试了一家中国知名电视台在东京的总部,说是总部,但全日本只有这一位记者编制。有时候,她会一个人架好机器,一个人化妆,一个人现场播报,极力“节能降耗”。而要成为驻日记者,日语不流利第一关就过不了,然后还得有口条,如果可以,名校最好。与日本记者相比,中国记者似乎得先把自己练成能过五关、斩六将的全方位综合性人才,才能入行。

最后要说的是工资,在中国当记者,大家常自我揶揄:“拿着白菜工资,操着全天下的心。”虽然我从没有亲眼看到过日本记者工资,但在日本新闻界公开的调查是,一般到了主编级,一年年薪1000万日元起,合58万人民币起,这还是日元近年大幅度贬值后的价格。在中国媒体普遍陷入不景气,大型门户网站动辄要裁撤记者编制、财经、科技等主流频道全国记者团队配置不足10人的今天,种种中日对比,让人唏嘘不已。

这是我入职日本媒体后,看到的“表象真实”和接受到的第一波冲击。深入中方雇员的工作,主要是承担翻译和辅助采访工作。看上去,技术难度上不算难,但中日双方在一起工作,背后需要克服中日文化背景不同,中日关系的波动,以及新闻观念上的差异。在进入日媒工作之前,我在武汉和上海的媒体里工作了4年,比较深入地了解到了国内媒体的体制和运作。

不过,对外媒的工作机制仍是“雾里看花”。虽然在学生时代,在大学的课堂里,有关中西方新闻的辩论常常有之。但说来说去,都是二手资料。既然“潜入”到了日本媒体,当然是一个好机会,可以看看中外短长。这家日媒驻北京的记者年龄从30岁到50多岁不等。20多岁刚大学毕业的记者,即使是东京大学名校毕业,也会被先安排去排版,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然后再过度成为记者。

反观中国媒体的跑会记者,80后已经有点退居幕后,90后已经成为主流,且流动率颇为频繁。日本“老”记者就常常抱怨,去中国的发布会会有点尴尬,四周望去,“都是小朋友”、“有时候还挺吵”。许多资深记者对中国都有多年研究。最令我自己钦佩的是,他们总能从日常看似“百无聊赖”的各种碎片化新闻中,像神探一样,串联起各种看似不相关的线索,然后“破案”,完成颇有深度的“大稿”。

这种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给了我不少启发。我在国内媒体采访时,常常主动或被动的去追“热点”,忽略了背后更为纵深以及横向的各种联系,导致的结果就是一些文章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外,日本记者特别重视现场感受。有的时候,并未联络到相关重要当事人,但日方记者也会花大价钱,通过飞的跑的等各种方式去到现场,体验现场气氛,采访周边。

哪怕一时没有突破,但这些资料,回来后也会精心整理,以备哪天不时之需。再者,日媒似乎特别擅长从细微处发现新闻。我曾在日媒报纸上看到一个“豆腐块”,这里每天记录着“首相的一日”。现场的记者们,每天记录着首相几点出官邸,几点回官邸,出官邸的时候,神情如何,姿态如何,手势如何,身体看上去是否有状况,整个都被详细记录,令人“叹为观止”。

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因为某日出门时手捂着肚子,被猜测是否胃肠老毛病复发,让舆论猜测是否会因健康而提前结束首相生涯。与我曾体验到的中国记者疾风劲雨般的培养模式不同,日本记者似乎采用的培养方略是铁杵磨成针。日本记者一般把职业当做终身职业去做,一做几乎就是一辈子。这也导致一些重要发布会现场,日本记者要派出白发苍苍的大前辈,与中国记者年轻气旺的景象形成了“对比景观”。

虽然时下日本国内对记者整体的信赖感也在下降,但日本记者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地位仍处高位。再怎么“舆论多元”,出了大事,日本人民仍然去首先“看报”。碰撞很多人说,一到海外才发现自己原来多么“爱国”。以前我没有实感,后来竟也有了这番心路历程。虽说年少时很憧憬日本的流行文化,但真到日本去工作时,自己的国籍身份,不知何时变成了很浓烈的一件事。

而作为外媒的中方雇员,这种感觉只增不减。因为中方雇员必须要面对的一件事就是外媒不同于国内认知的报道,毕竟别人批评我们,谁都会不自在。我在日媒工作的那几年,刚好是中日关系最冷的那几年。民间一开始也受到影响,不过后来慢慢又开始恢复交往的热度,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赴日旅游。当时,被日本媒体“报道”最热烈的话题,当属中国游客的“爆买”。

“爆买”一词就是由日媒发明。在中国人的我看来,虽然觉得媒体里呈现的爆买队伍有点过,但也觉得“挺正常”——毕竟普通中国人对日本旅游印象一般不错,对日本产品也信赖有加。再加上中国人家里亲戚朋友众多,好不容易出趟国,自然要给大家族买些伴手礼。不过日本记者们却较难理解。“中国人不是很讨厌日本吗,为何有这么多人去日本旅游爆买?”日本人的疑问归根在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教育“不充分”以及对现实的选择性观察。

其实,我作为中方雇员也常借一些机会“澄清”,中国人对日本的态度是理性的,应该看到“意见全体”。不过,日媒仍然喜欢选用一小部分的极端个案去放大呈现,不能告知日本读者一个真实的中国。这时,我开始更多思考“媒体”在国际关系,以及上层关系对庶民生活中所扮演的“舆论引导”作用了。2015年9月3日,北京举行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大活动。

当天,办公室的气氛既平常又比平常多了些凝重。对于平均年龄40多岁的日本记者而言,这还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在现场看到阅兵。9月3日早上,电视里开始转播阅兵仪式,抗战歌曲齐奏。晚上,人民大会堂里的文艺演出也开始直播。到了呈现南京大屠杀的舞蹈节目演出时,气氛悲鸣,毕竟这是一段残酷的历史,任中日双方谁看都会难平心胸。

当时的我坐在办公室里,如坐针毡。到了第二天,日本各大媒体对阅兵仪式进行了大幅度深入报道。报道里除了中国希望传递的声音之外,自然也加入了日本方面的分析,当然依旧有些观点中国读者无法认同。当中的心境及细节我无法多言,但自从那时起,我更加开始思考“报道”这件事的本质——真实也好,事实也好,它就摆在那里。能多大程度陈述真实,从新闻理论上来说,皆属于二次解说,而影响解说的在于背后人心。

“某种程度上,记者并不是纪录,而是人类想法引导者的角色。报道的本质,是报道者准备用什么样的心来呈现世界。”这是我进入这家日本媒体后,借由冲突所达到的“一种自我觉悟”。发现新闻报道,核心是事实报道。不过,干了若干年记者后,我慢慢觉得,单纯的呈现事实虽然重要,但还不够。许多人用新闻里所报道的事实来解说世界,那从什么样的心去呈现和引导就成为关键。

思来想去,“希望借由自己的力量,通过更积极的报道,促进中日的互相理解。”我把这个当做了我的目标,这比原先只想当一个“驻日记者”,似乎高了一个格局。虽然这一目标带有主观意图,已不算新闻客观,但既然鉴于中日之间的消极因素多,我觉得促进理解,比扩大无谓的歧见来得更好。在日媒工作近2年后,我从这家日媒毕业。我有了更加自由的身份可以去“肆无忌惮”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那就是利用文字的力量,促进我们与他者,与世界的相互理解。

2018年访日外国游客首破3000万人次,日本真的那么好玩吗?

我是羌人山里汉,感谢你来访。据报道,2018年12月18日,访日外国游客首次突破3000万人次,该数字打破日本最高历史记录。而这3000万访日游客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咱国人。时至日本紧跟美加屁股之后,全民禁止华为时,这个数据是多么的令人讽刺和啪啪打脸啊。山民不禁要问:日本真的就那么好玩吗?偌大的祖国,就留不住某些人的脚步?你非要去弹丸之地游玩不可?其实,说白了,大部分国人去日本旅游,其目的,就是去抢购日本商品,从抢马桶盖那时开始,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始终觉得外国的东西就是比国产的好。

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崇洋媚外,处处针对国家,义愤填膺指责国家这样那样不好,总觉得外国的月亮就是比国内的圆。是的,随着国人钱包鼓了,旅游成了享受生活的一种体现和有钱人的象征,走出国门无可厚非,但山民只想对那些选择去日旅游的国人说:没有一衣带水、友好邻邦,有的只是灭国亡族之恨。请记住,至今日当局,也不承认钓鱼岛是中国的,他们没有侵略过中国,更没有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之说。

国人去哪里旅游,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他人无权干预,但数典忘祖,崇洋媚外,贬低祖国,吹捧他国,那就是可耻之极。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自强自信自立。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应当对这个还不够强大的国家少些抱怨和牢骚。当灾难来临,危险逼近时,是不够好的祖国,第一时间营救身处任何地方的我们。

中国游客占赴日游总数四分之一,日本经济将会在中国人的带动下再次起飞?

虽然这更偏向于一个经济类的问题,但是从旅游行业者的角度来看,中国赴日游客数量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热度,而他们去日本购买的商品偏向于化妆品以及生活用品系列,日本对此也准备了很多方便的中文式服务。但是日本的经济会不会在中国人的带动下再次起飞,个人觉得问题有点大,方面有点小。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一个国家的经济自然而然的受到多方面的控制,包括政府、经济基础、政治因素以及全球大环境等等,如果单纯的中国顾客的买买买能让日本经济再次腾飞有点不现实了。

突发的不可控制性因素也可列入此点分析。第二:在中国游客赴日买买买的过程中,真正的受益者是谁,这其中除了日本的商家也有中国的商家,这就缩减掉了一部分价值,而这部分价值真正的贡献到经济发展可能又要缩水掉一部分,依靠这部分带来经济腾飞可能性应该不大。第三:中国游客去日买买买的热度能持续多久,随着越来越多的理性消费理念的宣导,中国游客的消费观念可能不会如此冲动,去日本的热度以及消费的热度也不是一个长期可控的因素。

文章TAG:游客爆买视频担忧日本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