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配件 > 雪鸮战机,云月隐暗雪鸮去

雪鸮战机,云月隐暗雪鸮去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7 22:27:59 编辑:华为40 手机版

如何看待歼14?

从军机编号规律和装备实践上分析,歼14这个战斗机型号是客观存在的。我国战斗机编号从歼5起步,目前官方公开的型号已经排到歼20。总的来说,正式列装的战斗机型号包括:歼5、歼6、歼7、歼8、歼10、歼11、歼15、歼16、歼20,共9种型号。这9种均为军队列装服役的型号,并且都(曾)是中国空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战机,其中歼5、歼6、歼7已经全部退役,歼8还有少部分侦查型号在役。

歼10、歼11、歼15、歼16都是中国空军、海军的现役主力机型;歼20已经服役形成战斗力,但尚未大规模列装。由此可见,上述战机编号从5~20之间,还有一些空出的编号,既歼9、歼12、歼13、歼14、歼17、歼18、歼19,未见官方进行正式的命名。那么,究竟是这些编号并不存在,还是这些编号的战机并未服役呢?这需要逐个来分析。

歼12,绰号“空中李向阳”,是我国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发的超轻型歼击机,在生产了两架原型机后,项目最终下马。歼13,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跟踪世界第三代战机发展趋势而设计的歼击机型号,限于当时的航空工业能力,项目未完成研制就下马了;在歼-13 基础上重生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新型边条翼布局格斗战斗机参加了国内新一代战斗机竞争,同时参加竞争的还有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在歼-9 飞机基础上发展的鸭式布局方案和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室在强-6 飞机基础上的可变后掠翼方案。

而这一时期空军装备体系重新调整了命名,取消了包括歼-9、歼-13 和强-6 在内的名称,重新给予当时的其他在研项目,而我国未来第三代歼击机的这三个方案统归为“十号方案”。歼14,这个编号的消息比较凌乱,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说是沈飞对俄罗斯米格1.44的逆向研究版本,有的说是沈飞竞标四代机失败的双发重型隐形战机版本,还有的说是用来同成飞歼10竞标三代机的落选方案。

歼17,这个编号都是网友或者外媒猜测,据称歼17是歼11B隐身版本,也有说法是俄罗斯苏34的逆向版本;还有说法是17这个编号被中巴合作的JF-17战斗机占用。歼18,也都是网络和外媒猜测的型号,多认为是中国第一种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歼19,据称是更换发动机和先进电子设备的歼轰7A战机,装备尾钩,将作为舰载战斗轰炸机。

上述几种编号的说法,很多消息来自网络媒体或国外媒体,大多都是以讹传讹,迎合了国外政治宣传需要,或者纯属国内军迷们根据自己喜好的猜测。尽管其中的多数内容未必真实准确,但歼14这个型号则确实是存在的。事实上,歼14战机项目是我军三代战斗机(歼10)的后续计划,但并非沈飞用于竞标四代双发重型隐形战机的型号。

1983 年,美军提出了ATF(先进技术战斗机)研制计划,该计划目标就是研制具备“4S”性能的第四代隐身战斗机,成果就是大名鼎鼎的YF22A和YF23A战斗机。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竞标成功的成飞歼10基本确定设计方案和设计指标,转入型号工程研制阶段。但歼10战斗机对标的仍是西方第三代战斗机,距离美国ATF计划存在明显代差。

为此,军方在歼10研制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后续的先进战机研发项目。这项研发计划最终于1989年确定,计划对标美国ATF,研制一种双发的中型战斗机,编号歼14,由沈阳飞机研究所承担研制任务。歼14的研制也是一波三折。最初方案基于歼13-2研制的气动经验,采用双发的大边条中等后掠角的切尖三角翼的常规布局。到了1990年代,受美YF22A和YF23A公开带来的冲击,又调整为外部轮廓隐身设计的“新93方案”。

与美国ATF计划不同的是,尽管该方案充分考虑了隐身性能和超音速性能,但并没有内置弹仓,而是采用机身下半保形外挂4枚中距导弹,携载外挂时正面RCS小于0.4平米,无外挂时小于0.05平米。该机计划装备WS12发动机,预计推力大于80KN,推重比大于8。经过调整之后的歼14,从最初的先进三代机摇身一变,成为了对标美国F22的四代隐身战机。

纸面指标相当先进:空重9.8吨,起飞重量15吨,内载油4860KG,最大飞行速度2.0马赫,机翼面积41平米,空战翼载荷320KG/M2,推重比1.3以上,最大爬升率310m/s,飞机盘旋能力比F16提高15%以上,最大航程3300KM。至于歼14最终下马,则是形势变化和技术储备不足的共同结果。一方面,中俄于1992年签署航空全面技术合作协议,确认了引进苏27的计划。

这项计划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后续的苏27国产化工作,抽调了沈飞所几乎所有的精干力量,歼14研制计划已经有名无实。另一方面,来自于空军和沈飞所对自身技术实力的客观判断。以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航空研发实力,研制出当时美国都是最尖端的四代隐身战机,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歼14的研发计划大约于1993年全面终止。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于四代隐身战机研制的停止。实际上,我国当前装备的四代隐身战机就是在成飞与沈飞两家的四代机项目竞标中产生的,尽管最终成飞胜出,也就是现在的歼20战机,但是沈飞代号“雪鸮”的四代机项目也具有非凡实力。而沈飞“雪鸮”的技术基础,很大程度上来源自歼14。同时,歼14项目、雪鸮项目,还为沈飞快速完成FC31的研制奠定了基础,为FC31改进型最终演化成海空军迫切需要的关键机型铺平了道路。

“雪鸮”战斗机先进吗?

歼-20是成飞的得意之作,是中国钦定的未来解放军主力5代机。但是成飞的歼-20并非是一出现就获得了各方的认可,恰恰相反,在其诞生之时还有另一款战机与其竞争,甚至于一度曾将其比了下去,那就是沈飞的雪鸮战机。那么,中国最顶尖的两大飞机生产企业之一的沈飞所拿出来的雪鸮战机性能究竟如何呢?沈飞在飞机研发方面受到了苏联及俄罗斯的深厚影响,雪鸮战机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苏系战机的影子,如体型较大,机动性出众等等。

从当时的设计图来看,雪鸮使用了三翼面和双三角翼设计,过失速机动性能出众,与当时美国的新锐战机F-22处在同一水平。由于属于重型战机,在设计航程和有效载荷方面雪鸮也都不输歼-20,而飞行速度理论上能够达到1.5马赫以上,全部都超过了及格线。不过,雪鸮战机的隐身性能要稍逊一些,有说法认为这是由于当年沈飞在与俄罗斯方面进行交流时,俄罗斯所提供的F-22的隐身数据——雷达反射截面面积为0.1平米,因此沈飞在设计雪鸮时在隐身性能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牺牲,达到了0.4平米,远大于歼-20的雷达反射截面,因此最终没有能够获得解放军的认可,成为中国未来的5代战机。

如何评价中国的第五代战机歼20?

毫无疑问,歼-20战斗机是我国的“争气机”,因为它的出现,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小看我们的军事力量和军事工业,它的横空出世使得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成功研制隐身战斗机的国家,也是第2个将自主制造的隐形战斗机服役的国家。按照欧美国家的战斗机划代标准,歼20属于一款4代机,按照俄罗斯的话的标准则属于五代机,不管按照哪种标准,在技术概念上都需要具有五大特征,美国人称其为“5S”,分别是战斗机的隐身性能、超音速巡航性能、超机动性能、超视距攻击性能、信息优势协同能力。

这些概念能力目前歼20已经全都具备,前段时间我国矢量推力发动机成功在歼10战斗机上应用,毫无疑问它也会装备到歼20战斗机上,这也将使得歼20战斗机就有了更大的推力和更高的机动灵活性,也就是说它的配备会使得歼20具备更强的超机动性与超音速巡航性能。目前歼20的主要对手就是美国的f22和f35,老美的战斗机制造技术是毫无疑问的世界第一,f22和f35也是最早面世的两款4代战斗机,一出世就被认为可以吊打全世界所有战斗机,因为集诸多先进技术于一身的高性能战斗机会对相差一代的战斗机形成碾压般的优势。

歼20面世之后,因为鸭翼布局等原因,有军事专家认为其隐身性能可能不理想,至少是比不上美国的f22的,可能比美国的f35还要差一些,只比俄罗斯的苏-57(T-50)强一点,但是近日有一档央视专题节目透露了歼20隐身性能有多么强悍,通过其介绍可以发现,原来歼20有着比f22更强大的隐身技术。该档节目隆重介绍了中国电科一个研究团队突破西方技术封锁解码隐身战机的RCS测量方法。

据美方实验中的雷达探测,F-22和F-35隐身战机在雷达上只相当于一只飞鸟的回波,F-22 AN/APG-77 230公里 RCS(雷达散射截面积)=0.001,可以说隐身性能强到逆天,而F-35 AN/APG-81 150公里 RCS=0.005,比f22稍有不如,但隐身性能也相当强悍。中国电科的研究团队在2007年突破解决了战机隐身性能测试的难题,实现了对小型隐身测试目标的RCS测量,测试发现一般汽车的雷达反射面积是100平方米 (20dB); 人的RCS大约是1平方米 (0dB); 鸟的RCS是0.01平方米 (-20dB); 虫子的RCS是0.001平方米 (-30dB)。

歼20首飞之后,用这套系统测量其隐身性能并不下于美国f22战斗机,但是随着我国隐身技术的快速进步,歼20或已实现超越,然而节目中国电科专家爆料称他们正在测量一个烟盒大小的特殊隐身装备,可以使本来在雷达看来仅是一只麻雀的高性能隐身战机,看上去比蜜蜂还小。虽然没有讲到歼20是否配备这种隐身装备,但既然是用来隐身的东西,配备到隐身战机上也是最合适的了,这样的话,歼20的隐身性能或强悍到雷达散射截面积比飞鸟还要小,只相当于一只昆虫了。

歼--13战斗机的研发历程是什么?

歼-13(中国编号:J-13,英文:CAC J-13)战斗机,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战斗机设计方案。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空军开始考虑装备轻巧灵活、重视机动性的战斗机。新一代战斗机不再单纯地追求速度快,还要有良好的机动能力。当时在越南战争中,美国造价昂贵技术复杂的 F-4重型战斗机有时会在越南空军轻小的米格-17 面前束手无策。

而飞机的机动性能,主要是加速能力、爬升和盘旋性能。其中前两项指标是和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一致的,而最后一项指标却是与高速飞行的设计要求相互制约。一般来说强调飞行速度快的飞机,盘旋半径就越大,盘旋一周所需的时间就越长。局部战斗中的空战实践证明,即使在广泛使用空空导弹的情况下,战斗机在近距离时利用机炮进行格斗仍不可避免。

格斗中,战斗机常被迫以尽可能小的转弯半径或尽可能快的转弯速率,绕到敌机后方,占据有利的射击位置。这时,速度较低或机体重量较轻的飞机反而处于优势。1965年,当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代号:601所)将新一代歼-8、歼-9歼击机方案向沿海空、海军作战部队征求意见时,空军航空兵很多部队一再强调希望有机动性好、而且轻到能装在卡车上的小飞机,以便实施全民皆兵的思想。

1965年9月,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总体室曾作过一个方案,但性能不能满足要求而中途夭折。然而,空军机关的一些人并未放弃,后来又提出了“空中李向阳”的想法——要求飞机重量轻,而且机动性好,重量在 4 吨左右——随时能打随地能战,就像空中的游击队员,实现全民战斗机的想法。1969 年,空军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向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室及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下达了研制任务,要求设计这种类型的轻型歼击机。

正当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准备派人去部队调研时,南昌飞机制造厂已经完成了这种飞机——歼-12 歼击机的方案设计。飞机装一台涡喷6发动机,重 4.1 吨,最大马赫数 1.8。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怕歼-12 方案不可靠,要求南昌飞机制造厂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征求意见。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简称:六院,现为:中国航空研究院)机关召集了601所、606所有关设计人员,主持探讨研究新型歼击机的发展问题。

当时根据越南战争的经验,空战多发生在中低空跨声速,还是以目视格斗为主,因此需要有较高的跨声速盘旋、上升和加速能力,高度 5千米、马赫数0.9的稳定盘旋过载达到6的飞机——而歼-8仅为4.6。武器方面则还是以航炮为主兼用红外短程空空导弹。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9吨。由于以近距格斗为主,所以不一定装雷达,以减轻重量、突出机动性。

1971 年底,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完成飞机总体方案、总体协调,发出了除电器仪表、无线电等以外的全部结构系统打样图,并于10月份进行了方案机的摸底工作。1972 年 3 月1 2 日,总体室副主任方宝瑞领导的小组正式向六院报送短距起落歼击机的设计方案——研究所暂定名歼-13歼击机。其主要技术指标为:最大马赫数不小于2.0;静升限大于18,000米;主要作战高度3,000-10,000 米;作战速度马赫数为0.7~1.5;航程不带副油箱不小于2,000千米,带副油箱不小于3,000千米;起落滑跑距离为500米,起飞重量9吨。

1972 年 9 月 26 日,六院作出批复,将该机的研制下达为二号任务,指出:“二号任务为前线歼击机,突出机动性,方向是正确的,但要大力减轻起飞总重,奋争推重比达到或超过 1.2,在确保机动性的前提下,争取续航时间比歼-6 有延长”。《批复》还指出,该机将替代歼-6 歼击机,作为下一代前线歼击机的主力机装备部队。

并要求按上述意见进行方案论证和性能计算,11月份向院汇报,争取列入1973年国家计划。该机研制被称为二号任务,后定名为歼-13。歼13的机翼共选择了4种基本平面形状。共7个方案,分别称作歼13I、II、II-1、III、IV、IV-1、IV-2,其中歼13I、II、III、IV为基本方案。上述所有方案的机身和尾翼参数均相同,只是机翼平面形状(I、II、IV一1、IV-2)和机翼的上下位置(II与II-I)不同,并在II与lV方案中分别配了上下平尾两个方案。

1973年11月到1974年4月期间,歼-13的1/28全金属风洞模型在沈阳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歼-13与歼-6、歼-7比较,亚声速零升阻力系数相差不大,跨声速时歼-6最小,超声速时歼-7最小。试验结果表明歼-13的全机阻力问题不是很理想,争取跨声速赶上歼-6,超声速接近歼-7的水平。601所派人于1972和1974年两次去空、海军12个部队进行调查研究,新歼击机的设想得到空、海军领导机关的赞同。

1974年初,空军全面提出了歼-6后继机的战术技术要求。1975年冬,空军有关部门又与设计部门反复探讨,正式拟定了歼-6后继机的战术技术要求,1976年上报,同年4月24日,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正式行文批复。1977年6月1日至11 日,三机部在北京召开了歼-13飞机论证会。国家计委,国防工办,总参装备部,空军,海军,航定委,一,四,五机部,冶金,石油,轻工部,建材总局等71个单位25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王震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认真审查方案之后认为“飞机的总体方案是先进可行的,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1978 年 9 月,中国从埃及引进了一架米格-23MS 飞机,这架米格-23 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歼-13 的命运。随该机还引进了两台其采用的 R-29-300 型发动机,我国也很快组织专家分析研究,1979 年开始测绘,定名涡喷-15。

由 606 所、120 厂、420 厂、011 基地约 200 人在 410 厂测绘,1979 年1 0 月完成,并进行了工艺、材料分析。410 厂的涡喷-15 试车台于 1979 年 7 月开车试验,在 2 台发动机上进行录取性能、转速特性、参数测量、防喘试验、巡航特性试验、不同大气条件下的验收曲线试验、起动、调整试验等。

仿制的涡喷-15 发动机结构为双转子,环形燃烧室,气动喷嘴,高温涡轮,加力推力全程无级可调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 81 千牛,加力推力 122.5 千牛。推重比 6.5。而在随后的分析中,发现仿制的涡喷-15 发动机在单位推力、推重比、中低空亚跨声速的高度、速度特性上都优于歼-13 飞机计划装备的涡扇-6 发动机。

如果装涡喷-15 发动机,歼-13 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有大幅度提高。低空上升率超过 300 米/秒,高度 5 千米、马赫数 0.9 的稳定盘旋过载超过了 6,升限达 18 千米,最大使用马赫数为 2.0。飞机的起飞推重比超过 1.0。据此,三机部于 1979 年 3 月 10 日下达了《关于抓紧开展歼-13 飞机选用涡喷-15 发动机方案论证的通知》。

通知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歼-13 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拟选用涡喷-15 发动机作为歼-13 的动力装置,并已报请军委科学技术装备委员会审定,请组织力量迅速开展歼-13 飞机选用涡喷-15 发动机为动力的方案论证工作,并于 5 月中旬将论证结果报到三机部。根据三机部发《通知》的要求,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立即组织力量,在原来多次动力装置论证的基础上,经过近两个月的论证,于 5 月 8 日向三机部报送了《对歼-13 飞机装用涡喷-15 发动机工作的意见》。

认为歼-13 飞机改用涡喷-15 发动机,在某些方面优于涡扇-6,在现实性和把握性上,涡扇-6 也不及涡喷-15,因此,建议方案工作应转到改用涡喷-15 上来,进一步明确涡喷-15 装歼-13 飞机的技术要求,用三个月的时间详细作出总体安排后,再进行方案论证工作。10 月 9 日,三机部在沈阳召开了歼-13 飞机装用涡喷-15 发动机方案论证会,通过了方案审查,这个方案大大超过了当初的指标,接近美国 F-16 飞机的水平,海平面上升率达到 300 米/秒。

12 月中旬,莫文祥副部长来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听取了歼-13 研制工作的汇报。1980 年 3 月,总参和国务院国防工办正式批准了改用涡喷-15 发动机作为歼-13 的动力装置。在此后的 1 年多时间里,考虑到飞机动力装置的更改和歼-13 飞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以及空军对歼-13 的战术技术指标又提出了补充要求,即:要通过改进使飞机具有使用导弹进行拦射的能力;最大飞行表速要从 1,200 千米/时扩大到 1,350 千米/时;机动性指标要进一步提高;并希望能按改装涡喷-15 发动机的方案接近上限数据等等。

由于战术技术要求迟迟冻结不了,加之空军与设计部门就战术技术要求的磋商,一直持续到 1980 年 10 月份。1980 年 10 月国防工办、总参正式明确涡喷-15 发动机为歼-13 飞机的动力装置。1981 年,606 所与 601 所协调,提供了涡喷-15 发动机的高度、速度特性。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随后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

而歼-13 格斗歼击机也因国民经济和空军装备发展规划的调整,不得不于 1981 年 3 月停止研978 年8月,中国从国外引进一架米格-23MC(MiG-23MS Flogger E),以601所、沈阳飞机制造厂(代号:112厂)为主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分析,米格-23的发动机P-29主要由410厂分析仿制,仿制发动机型号为涡喷-15。

1979年3月10日,三机部下达了开展歼-13飞机选用涡喷-15(P-29)发动机方案论证的通知。601所经过计算,歼-13改用涡喷-15发动机,可使飞机有些性能提高,发动机的现实性和把握性也比较大。同年10月9日,在沈阳召开了歼-13装涡喷-15发动机方案论证会。1980年5月,总参和国防工办正式批准歼-13改用涡喷-15发动机。

但由于后来由于空军队装备发展规划的调整以及缩短新机研制战线等原因,1981年3月以后,歼-13项目停止了研制,直接研制费1221 万元。中国海军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舰载机设想,据此601所提出歼-13改舰载机方案。歼-13采用单发机腹进气布局,由于进气道在机身下面并且不是主承力结构,妨碍了起落架的布置,舰载机的下沉率比岸基飞机要大的多,所以机腹进气飞机的改装舰载机存在较大困难。

601所提出的歼-13改舰载机方案保留了歼-13边条翼布局,发动机采用一部国产涡扇-12(FWS-12A)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从总体上来讲,类似于一架单发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航空电子系统采用国产基于数据总线的联合式航空电子系统、玻璃化座舱、数字式综合火控系统、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机载脉冲多普勒多功能火控雷达,可以发射空空导弹和空舰导弹,按照601所当时设想,歼-13改舰载机不但可以作为军舰载机,还可以发展成陆基飞机,替代空军装备的歼-7战斗机,与当时601所设想的新歼93系列作战飞机形成高低搭配。

鉴于中国已经大量引进苏-27СК战斗机,歼-10的研制也即将成功,涡扇-10(FWS-10)涡扇发动机的研制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歼-13改型舰载机研制也不了了之。机长17.48米(不含空速管),翼展10.40米,机高5.552米,机翼面积33.8平方米,空机重量8078千克,正常起飞重量11660千克,燃油重量3000千克,动力装置1台涡扇-6乙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加力推力12200千克,最大平飞马赫数2.0~2.45,最大转场航程2340千米,最大爬升率254米/秒,机内武器:固定武器1门30-1航炮,备弹80发;1门23-1航炮,备弹120发。

3.0版本的鹘鹰战机达到重型战机的标准了吗?

鹘鹰3.0有可能就是我国下一代舰载机的原型机,其最大起飞重量有望达到30吨,超过歼11B这样的三代重型机,但是仍然属于中型机的范畴。近期鹘鹰战机的消息又热络起来,而前天中国航空研究院公众号的一则报道更是让这种热络达到高潮。虽然仍是一篇晦涩难懂的管八股,但是文中仍然有大量让军迷兴奋的细节,归纳起来就是由601所(沈阳所)作为总师单位研制的下一代战斗机将于2021年首飞。

虽然这篇报道仍然没有痛快透露具体机型,但是其透露的信息已经明白无误的指向这样一个事实:由沈飞方面抓总研制的以鹘鹰为基础的下一代隐身战斗机目前正在研制中,原型机将于2021年首飞。这次一次,鹘鹰真的转正。这也说明,之前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所谓海四原型机/鹘鹰3.0只是2.0版本换了新涂装而已,并且为了进行某些技术验证,去掉了空速管。

整整的鹘鹰3.0就是目前正在组装、预计明年首飞的下一代隐身舰载战斗机的原型机。从技术角度讲,鹘鹰1.0和2.0相当于歼20的2001和2002号验证机,而明年首飞的3.0相当于歼20的2011号首架原型机,考虑道2011号原型机2014年首飞、而歼20在3年后的2017年服役,明年首飞的海四原型机有望于2024年服役,与003性弹射型航母的进度匹配。

鹘鹰的1.0和2.0版本有着肉眼可见的进化,除了在细节方面的诸多改进,其最大起飞重量也由1.0版本的24.5吨增加至2.0版本的28吨。可以预计,3.0版本的海四原型机还会进一步增大、增重,最大起飞重量预计会突破30吨。参考F35C,为了成为一款合格的舰载机,F35C增加机翼面积已改善起降性能,增强机体结构以满足弹射起飞/拦阻着舰的要求,使得F35C最大起飞重量达到31.8吨,超过F35A的30吨。

鹘鹰3.0为了成为舰载机,也得经历相似的演进。那么起飞重量超过30吨的海四算是重型机吗?笔者认为不算!虽然战机的轻、中、重型的划分没有严格标准,但是一般认为最大起飞重量30吨左右的战机都是重型战机,比如F15、苏27等。但是,这种划分方式只适用于三代机,随着战机的跨代发展,战机的重量也有越来越重的趋势。

实际上根据沈飞自己公布的数据,鹘鹰2.0和歼11B的最大起飞重量一样,都是28吨,可是两者的尺寸相差甚远。随着战斗机的跨代发展,战斗机的轻重划分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最大起飞重量仅为几吨的F86放在一代机中是重型机,最大起飞重量20多吨的F4在二代机中是重型机,发展到三代机最大起飞重量3吨才算是重型机,而四代机F22和歼20等最大起飞重量超过35吨甚至接近40吨。

是否可以为隐形飞机配备隐形外挂吊仓,装大型导弹什么的吗?为什么?

听起来还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意义不大。有关隐形外挂吊舱的设想,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了,美国人也曾在F-15上进行过相关的测试,但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可靠的成品出现在世人眼前,至少目前现役的F-22、F-35、苏-57和歼-20等四款典型隐形战斗机都没有采取类似的设计。提出外挂隐形吊舱设想主要是基于现役的隐形战斗机相较常规战斗机全部采用了内置弹舱设计,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战机因外挂武器系统而导致雷达反射截面积增大的问题。

内置弹舱虽然能够将导弹装填到弹舱内部,但是同步出现载弹量小、弹体尺寸受限制以及无法挂载重量较大的空对面弹药的问题。目前现役的几款隐形战机内置弹舱普遍只能搭载长度最长4米左右的中距弹或者是低重量的空对地制导弹药。目前国际上美国的F-22、F-35和我国的歼-20战斗机都采用的是机腹一体化内置弹舱,其中F-22和歼-20在进气道两侧各增加了一个近距格斗弹舱;俄罗斯的苏-57的内置弹舱设计比较独特一些,在机腹进气道中间呈串联式布置两个内置弹舱,同时在机翼两侧还有两个茧形近距格斗弹发射舱。

其实所谓的茧形格斗弹发射舱在原理上和外挂隐形吊舱类似,只不过隐形外挂吊舱的尺寸更大一些,至于这个东西是否会影响到战机整体隐身指数目前尚没有一个公论。除了上述的几种内置弹舱设计之外,美国人在探索F-15S沉默鹰隐形版本设计时,除了涂刷隐形材料之外,其内置弹舱设计还是很有特点的。F-15SE的内置弹舱受制于机身空间限制,难以拓展更大的内置弹舱,所以设计师突发奇想的将原来的保型油箱改装成内置弹舱。

这种方法虽有创新性,但是对于现役的几款隐形机来说助益不大,主要是受到气动布局和空间的限制,保型油箱安装有些困难,否则以腿短著称的F-22早就搞出来了。以F-22和歼-20内置弹舱为例,腹部弹舱和两个进气道弹舱在制空模式下,F-22能够一次搭载8枚空空导弹,两枚AIM-9X近距格斗弹和六枚AIM-120C中距弹;歼-20则是搭载六枚空空导弹,其中两枚霹雳-10近距格斗弹和四枚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另有消息称歼-20内置弹舱也能挂载6枚中距弹,总体上就是八枚的水平。

在对地作战模式下,F-22在保证搭载两枚AIM-9X近距格斗弹和两枚AIM-120C中距弹的情况下,腹部弹舱还可以兼容两枚精确制导弹药。由此可见大多数隐形战斗机当前的主要功能是制空作战,现役的四款中有三款是典型的制空战斗机,即美制F-22、俄罗斯的苏-57和中国的歼-20,现役的机载制空弹药基本上能够能满足制空作战需求。

强调多用途性能的F-35为了解决挂载问题,其采用的是两种作战模式,即制空作战模式和多用途作战模式,制空作战模式与其他几款隐形战机大致相同,主要是发挥其隐身性能优势,载弹量也就2吨左右;多用途作战模式下载弹量可以达到8吨,那么内置弹舱只有2吨的水平,剩下的6吨弹药挂载哪里呢?很简单采用传统的外挂方式来实现,主要用于低威胁环境下作战。

我国沈飞推出的外贸中型隐形战斗机FC-31也是采用类似的模式,制空作战采用全隐身模式,对地、对海攻击作战则是采用半隐身模式,所有的大中型弹药都是以外挂的方式来实现的。在作战使用中,采用全隐身模式夺取制空权,而后再采用非隐身模式进行大挂载舔地,以当前的空防水平,很难对这类隐形战机构成致命的威胁。隐形外挂吊舱这东西虽然能够实现非隐身弹药与隐形机高度融合,提升隐形战机的重载能力,这一点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优势自然也是摆在那里的。

但是同步带来了一下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否会影响战斗机整体隐身布局。虽然这种外挂弹药吊舱在外形和材质上进行了隐身优化,其雷达反射截面积应该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准,但是其在与战机结合的时候,要么挂载在机翼下方、要么挂载在机腹下方,对战机的整体隐身布局自然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本质上和隐形战机挂载副油箱的设计是一样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歼-20、F-22、F-35这类战机采用机腹一体化内置弹舱,因而腹部预留给挂载隐形吊舱的位置并不多,很难实现重载弹药的挂载,首先要保证内置弹舱的可使用性。第二个是否会影响战斗机机动性。现在的隐形战斗机突出高机动性和高敏捷性,在气动布局的设计上除了考虑隐形之外,同步极为突出战斗机的大仰角机动性能。

F-22战斗机刚诞生的时候美国人宣称升力系数超过2.0,俄罗斯的苏-57升力系数也大致在1.6以上,我国的歼-20更是超过了2.0。在机翼下方增加了不规则外形设计的外挂弹药舱后,必然会给战机增加飞行阻力。由于考虑隐形设计整体设计重量要远比常规的外挂弹药重量要大得多,因此或多或少会影响到战斗机的机动性。

沈飞第4代机歼-14“雪鸮”与歼-20“威龙”竞争落败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歼14雪鸮战斗机的尺寸太大,而且隐身太差,另外气动设计太过于保守了,可以看作是一个比俄罗斯的苏57还差的飞机,但是歼20却要强很多,比俄罗斯的苏57先进很多,设计也更加前卫,因此选择歼20是正确的。苏57 鸭翼就=歼14雪鸮。雪鸮是沈飞在俄罗斯飞机设计风格的基础上,依靠侧卫系战斗机优秀的气动布局加以改进得来的新一代战斗机,我们都知道歼20的尺寸很大,很多军迷已经觉得有些太大了,可是雪鸮比歼20还大,而且要大许多,因此雪鸮是一架很笨重的飞机,他为了加强飞机的机动能力,还增加了一对鸭翼,但是对飞机的隐身形成了破坏。

鸭翼不破坏隐身,前提是不增加操作翼面。歼20也有鸭翼,但是人家歼20没有尾翼,因此歼20的翼面等于是没有增加的,翼面互相之间采用平行边缘设计后,飞机的隐身是有保障的,但是雪鸮不同,歼14的鸭翼是在飞机的常规布局之前加的,也就是增加了两个可动翼面,这本就破坏了飞机的隐身,再加上体积太大,因此隐身更差了。

歼14雪鸮战斗机的数字化程度也没有歼20高,新技术的运用也不如歼20.歼20有全动垂尾,有侧阵列雷达,有机翼副雷达天线,有EODAS和EOST探测器,雪鸮一概没有,当然也可以后加,但是要对其结构进行较大的改动。说白了,雪鸮是沈飞在吃透苏霍伊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发的,他和俄罗斯的苏57到有几分相似,去掉鸭翼就是苏57了。

文章TAG:隐暗云月战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