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配件 > 假如回到了古代,新仪象法要

假如回到了古代,新仪象法要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3:34:10 编辑:华为40 手机版

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水运仪象台为北宋元佑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历史上有哪些科学全才?

历史上有哪些科学全才

说起历史中国上科学专才蛮多的,全才却没几个哦,我列举一个非常有名的哈。请看下文。其非常有名的一本著作《梦溪笔谈》。里面记录了各项科学知识。大家猜猜他是谁?数学隙积术:指如何计算垛积,沈括运用类比、归纳的方法,以体积公式为基础,把求解不连续个体的累积数,化为连续整体数值来求解,已具有了用连续模型解决离散问题的思想。

为当时积滞不前的数学方法指明了道路。会圆术:是指由弦求弧的方法,其主要思路是局部以直代曲,对圆的弧矢关系给出一个比较实用的近似公式。在中国数学史上,沈括第一个利用弦、矢求出了孤长的近似值。此方法在后世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天文学上。 物理磁学 :沈括最早记录了人工磁化的方法,并用人工磁化针来作试验,并于世界上最早实验证明了磁针“能指南,然常微偏东”,即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

这比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发现磁偏角现象早了400多年。光学:沈括通过观察实验,详细地记录了小孔成像、凹面镜成像等原理,首先提出“碍”(焦点)的概念,指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凹面镜成像的规律,并把光通过“碍”成像称之为格术,即现代光学中的等角空间变换关系。 沈括研究记录凸面镜成像原理。此外还研究了透光铜镜的原理,甚至记录了“红光验尸”的滤光镜应用。

声学: 沈括详细记述了声音的共鸣现象。其用纸人来放大琴弦上的声频,直观的说明了声音应弦共振现象,这比诺布尔和皮戈特的琴弦上纸游码试验早了500年。甚至提出了“虚能纳声”的空穴效应,用来解释士兵以皮革箭袋作枕头,就能听到数里之外人马声的原因。化学:胆水炼铜法,信州铅山县有苦泉(硫酸铜溶液)、流而成涧。舀取泉水煎熬,就能得到胆矾(硫酸铜),熬制胆矾就能生成铜,熬胆矾的铁锅,用久了也会变成铜。

这是现代的湿法炼铜法。在那个时代,是何等的先进。而且这方法古代就有记载,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万毕术》、东晋葛洪《抱朴子》均有此法记载。所以说道士是最早的化学家。石油制墨沈括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石油,最早记录石油的人,古时,石油曾被称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至宋代,沈括才给此自然资源命名为了“石油”。

《梦溪笔谈》记载,鄜州、延州境内产石油,并用石油碳黑制墨,效果非常理想。天文 浑仪沈括亲自改进天体观测仪器 ——浑仪。元代郭守敬创制的新式测天仪器——简仪,就系依据沈括改进的浑仪改造而成。 此外他还改进了测时间的漏壶及测日影的圭表,经过他的改良,刷新了宋代技术新高度。天象观测 沈括用晷、漏观察到真太阳日有长有短。

现代科学测算过,一年中真太阳日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仅为51秒。沈括还记录了五星运行轨迹和陨石坠落事件;并亲自设计窥管,用以观测北极星与北天极的真实距离,每夜3次,连续三月,得200余图,得出当时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粗测结论。 改革历法公元1072年,沈括在司天监做官,发现《大衍历》应用到宋朝已经落后实际天象五十余刻,遂破格提拔卫朴改革旧历;公元1075年,《奉元历》修成颁行。

新历法改动了闰月和朔日的设置:熙宁十年冬至的临界时分原用午时,新历改用子时;闰十二月改为闰正月,以补算岁日朔日。900 年后,英国气象局用于统计农业气候的 《萧伯纳历》,其原理也与沈括所记录的历法相同。地理 地形学:沈括根据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化石和沉积物,分析出华北平原过去曾是海滨,今已东距大海已千余里,而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滹沱河、涿水、桑乾河等冲积形成的。

这是对华北平原成因(冲积平原)最早的科学解释。他还根据实地考察推断出高峰是水流侵蚀作用形成。同类说法直到18世纪末,英国的赫顿在《地球理论》一书中才有记录,比沈括的记录晚了约700年。 梦溪笔谈甚至记录了各地发现的化石、并根据化石来推究沧海桑田气候的变迁,并解释虹的大气折射现象,详尽描述了龙卷风生成的原因、形态和破坏威力,以月亮的盈亏来论证日、月的形状及海潮与月球的关系等等。

沈括对自然地理的研究,属于当时世界第一。地图学公元1087年,沈括耗十二年之久,把皇家下达的任务——《天下州县图》编制完成,图幅之大,内容之详,前所未有。全套地图共有二十幅,包括全国总图和各地区分图,比例为九十万分之一。在制图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等九个方法,并按方域划分出“二十四至”,从而提高绘图准确性。

可惜此图竟毁于战乱,成为千古遗憾。 沈括还首创了用“飞鸟图”来绘图法。 甚至用木板制成立体地理模型,献给神宗。比瑞士十八世纪出现的地理模型图早700年。水利 公元1054年,沈括任海州沭阳县主簿,主持治理沭水的工程,修筑渠堰,防灾垦田。 公元1061年,沈披任安徽宁国县令时,著述有《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著作。

公元1072年,沈括主持汴河的疏浚工程。为了治理汴河,首创“分层筑堰测量法”测出了河南开封上善门至泗州淮口直线距离420公里之内,水平高差为63.3米。他是世界上第一个记录水平高差的科学家。 医学沈括注意搜集医方,并汇集成两本医药学著作《良方》和《灵苑方》(流失),其每收一方,必须亲眼看到方子的效果才行。

沈括还在《良方》中记述了秋石阴阳二炼法的程序要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提取留体性激素”的制备法,《梦溪忘怀录》中关于“药石井”的记述,被认为是最早的磁化、矿化水制备法;还记载了矿物的药用价值,如莽草、天竹黄等。 经济 沈括在三司共一年八个月,主要成就有两点:①改革盐钞法。②改革铸铜法。神宗时,钱币铸造达到高峰,钱币的数量也大幅提高,但并不能解决北宋日益严重的钱荒问题。

对此沈括提议:稳定盐钞价格,达到以钞代币的目的;增加货币种类,将金银纳入货币流通,可惜朝廷没接受。沈括还提出了“钱利于流”的货币理论。主张货币要流通,经济才活,这一发现比西方早不知道多少年。其还注意对外贸易中的顺差和逆差问题。军事 公元1074年,沈括在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研究军事,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并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梦溪笔谈》中有近20个条目与军事有关。 艺术 音乐 沈括还是音律宗师,据《宋史‘艺文志》载,沈括撰写过《乐论》、《乐器图》、《三乐谱》、《乐律》等著作,可惜流失了。《梦溪笔谈》中与音乐有关的记述有40多条,研究并阐述了古代音乐的音阶理论;记述了沈括对唐宋燕乐的研究心得。书画沈括在书画界也是行家。他撰写过《图画歌》,用歌诗的方式,对两晋至宋代50多位名画家的作品及风格进行品评,语言精练、视角独到,得到了著名书画家米芾等人的极高评价。

其他 沈括记录了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活泥字印刷术的全过程及字印的下落,此活泥字印刷术被誉为“沈存中法”。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还记录了能工巧匠喻皓的高超建筑技术,尤其是摘抄了其著作《木经》的部分内容,为中国建筑科技史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史料。也记录了治理黄河水患时,河工高超巧合龙门的三节压埽法等 。

问个问题,古代没有手表,时钟,手机怎么预算时间的呢?

历史上有哪些科学全才

在古代计时主要有三大类,一,利用流体力学计时,有刻漏和后来出现的沙漏;二,采用机械传动结构计时,有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三,采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据日影方向测定时间)计时的日晷,它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计时器之一。日晷、水钟、沙漏、圭表、各种日晷、以滴水多寡来计时的各种水钟,还有沙钟、火钟、蜡烛钟、辊弹漏刻千章铜漏、延佑滴漏、龙舟香漏、火龙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经纬仪、浑天仪等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

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日晷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漏刻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刻漏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

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于调整和修理。有两种保持水位恒定或接近恒定的方法,均见于宋代杨甲著《六经图》(刊于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图中“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深四寸。

多余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盎。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在桓谭(卒于公元56年)的文章里说刻漏度数因干、湿、冷、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3件,均为泄水型。其中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并刻有明确纪年。比较完整的传世刻漏有两个,均为受水型:一个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元代延佑三年(1316)造;一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制造。沙漏因刻漏冬天水易结冰,故有改用流沙驱动的。

《明史·天文志》载明初詹希元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周述学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1310~1381)著《宋学士文集》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浑天仪古代文献中有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洛下闳、鲜于妄人作浑天仪之说,但未提到它的结构。

《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张衡 (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说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仪器上分别装有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水运仪象台为北宋元佑三年(1088)苏颂、韩公廉等人所制。他们于绍圣(1094~1097)初年著《新仪象法要》,载有总图和部件图多幅。这台水运仪象台高三丈五尺余, 宽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台的下层有提水装置,由人力推动河车,带动升水上轮和下轮(筒车),将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天池(蓄水池)。

台中平水壶保持水位恒定,并通过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枢轮(水轮)上的受水壶流泄恒定流量的水,推动枢轮。枢轮通过传动齿轮带动昼夜机轮、浑象和浑仪。水运仪象台有一套比较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在枢轮的上方和圆周旁有“天衡”装置——擒纵机构,这是计时机械史上一项重大创造,它把枢轮的连续旋转运动变为间歇旋转运动。大明灯漏1276年,中国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灯漏。

文章TAG:法要仪象古代回到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