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配件 > 疫情动摇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戴庆成

疫情动摇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戴庆成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4:22:31 编辑:华为40 手机版

吕梁汾阳市怎么样?

吕梁汾阳市怎么样

在吕梁市汾阳可是个好地方。首先从历史来说,春秋初叶这里就建立的城邦,史称瓜衍县,而汾阳一词来至于鼎鼎大名的汾阳王郭子仪,中唐之际,郭子仪在此建功立业,受封汾阳郡王。这里因此才改名叫汾阳。现在的汾阳,首推的招牌当然是天下闻名的汾酒了。汾阳也因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世界品牌白酒,被称为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汾酒产地杏花村更是被誉为“中华名酒第一村”。

其实,汾阳除了汾酒还有许多叫得响的品牌,当地人也不是全部靠酒为生。当地重工业发达,也有山西常见的煤炭工业企业。在农副产品方面,汾阳的核桃、小米、杂粮都是很不错的。近年来,汾阳市大力发展旅游业,除了杏花春这个金字招牌,境内还有杏花村等三处新石器遗址,还有全国最高古塔“文峰塔”、全国第二大悬塑珍品金代建筑太符观和北榆苑五岳庙等百余处文化古迹。

清朝乾隆帽子前沿的标志是什么?

清朝乾隆帽子前沿的标志是什么

咱们在清宫剧里经常会看见皇帝戴的帽子是这样(如下图):有很多人会纳闷,这帽子的前沿为什么会有个金佛牌呢?“皇帝戴的帽子,潮流尖端”要说这个“帽子金牌”,就不得不先来看看皇帝戴的帽子,其实很多影视剧里都有一个硬伤,就是把皇帝的帽子“乱戴”,比如大冬天的给人戴这种帽子:大夏天的又给配上这种帽子:这都是完全错误的,在清朝,根据季节的不同,皇帝戴的帽子也不一样:(凉帽)(暖帽)据记载,一般农历三月末、四月初直到九月初,皇帝们会带“凉帽”,九月初开始就从凉帽换为“暖帽”了。

两种帽子的区别可以看上图,简单来说,凉帽看起来更“薄”,更凉快;而暖帽看起来更“毛”,更“暖和”!!暖帽和凉帽是皇帝戴的两种基本帽子,而在它们之下,根据场合又分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几大类,即朝服暖帽,朝服凉帽等。(朝服冠帽)“哪种帽子前面会有小金牌”根据上面的划分,皇帝戴的帽子确实挺多的,着实的“帽子控”,而上面说的帽子前沿的小金牌并不是所有帽子都有的,它只出现在夏天戴的朝服冠上!!朝服,即是皇帝出席最重大礼仪时才穿,属于最高等级的服饰,它长这样:一般来说,只有在太和殿举行大朝礼,或者是天坛祭天,地坛祭地,日坛祭日,月坛祭月时才穿,毕竟一个是给天下子民看,一个是神仙看,必须穿隆重点。

而穿这个服饰戴的帽子就叫“夏朝服冠”,据《大清会典图》里记载:“皇帝夏朝冠,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好多影视剧里根本没有这十五颗东珠!!)“金牌是干嘛用的呢?”关于上面提到的这个“金佛饰”,具体是做什么用的,小君查了很多资料都没查到,姑且推之可能是一种希望“赐福”的意思,毕竟画着佛嘛,那么,这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呢?也没有结论。

在满文史料里,这个金佛牌有可能源自满族武士打战时戴的头盔前部的一个金属构件,用来保护额头的。最后,相信小伙伴们可能会问,这个金佛牌难道只是皇帝夏天穿的朝服冠上才有?为啥冬天的没有?这个问题,小君也无法回答,因为没有相关史料做支撑,不可妄自揣测,不过冬天的帽子上有金牌的只发现努尔哈赤戴过:也许是在后期的发展中,渐渐的“约定俗成”只夏天的用。

朱棣最后是如何闪击攻下南京的?

朱棣最后是如何闪击攻下南京的

1401年底,朱棣造反搞了三年多了,虽然和朝廷军队作战胜多败少,但因兵力不足,战局一直僵持不下,朱棣打来打去仅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这时,朱棣“参谋长”姚广孝建议,不再与朝廷军队纠缠,打‬一场‬15世纪‬的‬闪电战‬,干脆越过山东不顾一切‬急速‬‬直扑‬南京,搏命‬‬天下‬,一举而‬定乾坤‬!1朱棣言听计从,立即挥师南下,一路长驱,星夜兼程。

根本不理会朝廷部队的层层阻击,于建文四年(1402年)三月初八打到安徽蒙城,朝廷大军一直在其后面尾追。建文帝见朱棣不顾一切全军而来,有点怂了,这时朝廷头号笔杆子方孝儒出了个馊主意,让大理寺少卿(相当于现最高法院副院长)薛喦,带着以建文帝名义给燕军官兵的宣谕(策反传单),在燕军中散发希望瓦解对手———真是书呆子的做法,且不说这份传单满篇之乎者也,士兵们看不看得懂?就算看得懂,那位薛大法官见了朱棣已经吓得“筛糠不止、大汗被体”,哪敢拿出来散发呀??方大笔杆子精心炮制的“心血之作”就这样怎么带去的又怎么带回来。

眼看方孝儒无计可施,朱允炆想起自己爷爷朱元璋的临终交代,朱元璋断气之前,曾把他和驸马都尉梅殷(即朱允炆姑父)叫到床前,对朱允炆说“燕王不可忽”;对梅殷说“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拿出誓书和遗诏交给他说“敢有违天者,为朕伐之!”史载这位梅驸马“天性恭谨,有谋略,便弓马”,是洪武朝16个驸马中最优秀最值得信任的。

虽不敢说他就能力挽狂澜,但也许比方孝儒那帮书生强。但朱允炆在将溺水之际临时抓住这根“稻草”,却又不信任他,没有让他参与战略指挥,而是让梅殷去临时招募新兵,守淮安和朱元璋的老家凤阳,真是莫名其妙。2公元1402年三月十四日,朝廷大军平安、徐寿辉所部终于追上了急速南下的朱棣,和朱棣激战于齐眉山(安徽灵璧西南16公里),双方互有胜负。

四月二十三日,朱棣这边儿众将有点熬不住了,纷纷要求停止南进,北返休整,朱棣当然不同意,说“欲返者左,不欲者右。”也许大部份人实在累了,开始不鸟朱棣,都站于左侧,朱棣瞬间感到无比绝望———好在这时在将领中很有威望的朱能站了出来强力支持朱棣,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一胜而卒有天下”,这番话很有点天命所归的煽动力,稳定了燕军众将坚持下去的信心。

而在另一边,在此决定命运的时刻,朝廷方面那帮书生们又自作聪明起来。他们一面盲目乐观觉得朱棣已经被挡在了灵璧,一面又嚷嚷着京师不可无良将,竟将徐辉祖部调离前线回防南京。从徐辉祖一调就走这点来看,徐辉祖不是拯救汉朝的周亚夫。当年汉景帝一次一次地死催周亚夫去援助梁王,他从战略大局出发,一次一次地“抗旨不遵”,就是稳住不动———最后按自己的战略部署,抓住战机,一举平汉朝七国之乱。

徐辉祖一走,平安所部就孤立了,很快被拼死一战的朱棣彻底击溃,平安等37将被俘。此时此刻,看着地图,朱棣明白,建文帝朱允炆大势已去。确实,这位年轻的皇帝已经失去了藩王的支持,就连在云南手握重兵的沐王(和朱允炆父亲关系很铁)也调不动了。3接着,朱棣率部越过梅殷防守的淮安和凤阳,根本不理会这位朱元璋给予厚望的驸马,直接攻下扬州。

然后他从瓜洲(今扬州市南,长江北岸)渡过长江,朝廷盛庸部署的200里江防,一触即溃,单骑而逃。五月二十二日,朱允炆卑躬屈膝地让庆成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与朱棣谈判,表示愿意割地求和、中分天下。朱棣冷冷回答说:“此奸臣欲姑缓我,以俟远方之兵耳。”郡主面对这个面带杀气的弟弟,吓得不敢说一句话,无言以对。

据小编不完全统计,为了拦住朱棣,朝廷在方孝孺“谋划”下出动的都督以上顶级将领至少15名以上,其中2公3侯3驸马7都督,兵力40万以上,兵多将广却处处被动,真特么的书生无用!打发走自己的堂姐,朱棣立刻挥师南京城下,朱允炆只得派在京诸王和武臣们守卫各门。这时左都督徐增寿(徐达子,辉祖弟)想偷偷当内应,结果被发现,这个倒霉蛋儿先被一群文官围殴,后被朱允炆亲手斩杀,一时间南京朝堂鲜血淋漓。

而被免职的帅哥统帅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六月十三日却打开金川门把朱棣迎进城来。皇城大火,朱允炆自焚(一说逃亡),朱棣入城后派人找了具烧焦的尸体,硬是指认作朱允炆,并执其焦炭状的手泪流满面地说:“傻小子,何苦如此!”。…………随后六月二十日,以天子礼葬朱允炆,朱棣取而代之。半年时间———从北平冲到南京取得天下,600多年前南京闪击战就此谢幕。

朱元璋称帝后,如何对待兄弟姐妹的?

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三哥叫朱重七,很早就夭折了,没有子女。二哥叫朱重六,生前育有一子,叫朱旺,但也很早就夭折了。所以二哥也无嗣。朱重六的具体卒年不详,只知道是卒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以后。对于两位早亡的哥哥,朱元璋称帝后,都进行了追封。三哥朱重七追封临淮王,改名为朱兴祖。二哥朱重六追封盱眙王,改名为朱兴盛。

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五(也有说法,大哥叫朱重四),饿死于1344年。同在这一年去世的还有朱元璋的父母。据史书记载,父母兄皆亡后,朱元璋与二哥朱重六不仅没钱买棺材,甚至连给父母大哥下葬的墓地都没有。幸亏当时一个叫刘继祖的地主发善心,将自家的地划出一块,送给朱家做墓地,哥俩这才得以将亲人用破衣简单包裹,草草下葬。

朱元璋称帝时,刘继祖已去世。但这个恩情他一直记得。为报答当年的赠地之恩,朱元璋追赐刘继祖为义惠侯,爵位荫及子孙。刘家子孙与明朝相始相终。从这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有恩于之人,是知恩图报的。朱重五死前,育有一子一女,由其妻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大嫂王氏抚养。后来,王氏和两个孩子于乱世之中,都顽强活了下来。并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前后,找到了已成为红巾军头领的朱元璋。

当时的朱元璋还没儿子,除了马皇后,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看到大嫂、侄子、侄女们还活着,自然是很高兴。所以便委托马皇后倾力抚养侄子和侄女,视两人为亲生子女。这其中的位大侄子就是朱文正。大侄女就是后来的福成公主。明朝建立后,福成公主以皇女身份下嫁给福建行省参政王克恭,晚年情况不详。朱文正原本很受重用,任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

但洪都之战后,因为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欲投靠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便被软禁了起来。软禁朱文正后,朱元璋起初想将其处死。但被马皇后阻拦。马皇后说,咱大哥就这么一个儿子,你也就这么一个侄子,你能忍心杀他?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劝阻,便没杀朱文正。不过朱文正性情刚强,被软禁不久后,心里憋屈,还是抑郁而终了。实事求是的说,朱元璋对自己的亲人还是挺厚道的。

朱文正自己作死,朱元璋并没有因此而牵连其家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哥,朱文正的父亲朱重五被追封为南昌王,改名为朱兴隆。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就藩于桂林。靖江王虽然只是郡王(明朝只有皇帝的儿子才能封亲王),但一直享受亲王待遇。这在明朝是独一份的另类存在。不过朱守谦与其父朱文正一样,也是个作死小能手。

受封靖江王后,他多次公然对朱元璋口吐怨言。起初,朱元璋不与他计较,装作不知道。但朱守谦得寸进尺,作诗讥刺,引古牵今,把事情闹得很严重。朱元璋忍无可忍,便将其禁锢于凤阳。长兄朱重五一门两代如此,朱元璋对此也是无奈的很。哀叹道:大哥不孝顺父母,没想到儿孙也是如此。“尝云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呜呼!盖由守谦祖、父愈积渊深,祸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守谦于囚禁地去世,朱元璋觉得不能让大哥一脉绝嗣,便封朱守谦之子,自己的曾侄孙朱赞仪为靖江王,并安排他拜访晋王、燕王、周王等十三藩王,让他跟自己本家亲戚多多交往,拉进朱家子弟之间的亲情。

好在朱赞仪是个识大体的孩子,没有作死。最终,靖江王一脉与明朝相始终。直到明朝亡后,靖江王世系还延续了十几年。朱元璋的二姐叫朱佛女(原名不知道,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二姐改名朱佛女)。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因病去世。朱佛女比朱元璋大十岁,早年嫁人,夫家是泗州盱眙人,叫李贞。在朱元璋还幼时,家里穷,没饭吃,只有李贞家里有富余,还能吃得饱饭,因此朱元璋便没少受到李贞和二姐的接济。

前面说了,朱元璋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所以朱元璋称帝后,他对二姐和二姐夫李贞,便格外得感恩。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第一时间便追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封李贞为侯爵。后来,朱元璋觉得让二姐夫当侯爵,委屈了,便又加封公爵。李贞死后,朱元璋还特意追封了他为郡王。李贞是老实人,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只是因为早年对朱元璋接济之恩,故而才受到如此恩宠。

本着无功不受禄的理性认识,因而他平时便表现得极为谦逊。朱元璋赐给他绫罗绸缎,他一般不穿,平时穿衣服,仅求适体,不求华丽。衣服穿破了一定要缝补好再穿,绝不浪费。吃饭也是只求适口即可,不求奢侈。此外,他还经常向晚辈传授当年有多苦,现在富贵了,绝不能忘本的理念。由于李贞的以身作则,所以朱元璋就对他就更是格外关照,不仅让他不用上朝,还特准他穿五爪金龙袍,在拜见自己时,不用称名字,享受参拜不名待遇。

后来,李贞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朱元璋就把皇城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让皇太子朱标以及留京的皇子经常去拜访。洪武十年(1378年),李贞病重,朱元璋听说后,立即赶到李贞家里慰问,并安排御医。但还是没救过来。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为其“辍朝三日”,追封其为“陇西王”,并赠“三世皆王爵”。朱佛女和李贞育有一子,叫李文忠。

是朱元璋唯一的外甥。1351年,母亲去世后,李文忠便跟着父亲李贞四处流浪,差点饿死。直到找到舅舅,才在乱世中活了下来。据说,朱元璋见到李贞和李文忠时,三人哭的稀里哗啦。朱元璋为了感谢二姐和二姐夫早年的照顾,便把李文忠交给马皇后,视为亲生儿子抚养。对于李文忠和朱文正,马皇后非常疼爱。而且由于他们都比朱标年长很多(朱文正大朱标19岁,李文忠大朱标16岁),所以朱标对堂哥和表哥,也是极其尊重,以兄长视之。

明朝建立之初,李文忠未获封爵。洪武二年(1369年),他随徐达、常遇春攻破元上都后,才获封曹国公。(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并有意扩大案情,以致牵连被系的多达万人。这时候的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当时掌管都督府的李文忠对朱元璋的这一做法深感不安,就一连上了三道奏折,劝谏其不要滥杀无辜。

对此,朱元璋很恼火,就扬言要杀他,马皇后听说后,赶紧跑去找朱元璋哭诉,说你老朱一家几十口,早已经死没人了,只剩下文忠一个至亲。你现在居然扬言要杀他?你怎能如此狠心!朱元璋听了马皇后所言,深感惭愧,动了恻隐之心,不觉泪下,便赦免了李文忠死罪。但为了震慑群臣,朱元璋后来还是削去了李文忠官职(爵位仍保留),把他幽闭在家。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去世。次年,李文忠也病重。朱元璋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但没想到,李文忠还是稀里糊涂死了。至于死亡原因,目前是迷。朱元璋怀疑是华中暗中下毒,便降了华中一级爵位,又把替李文忠看病的医生都杀了。有不少人怀疑,说李文忠之死,这就是朱元璋授意的。真相如何,那就不知道了。

假设李文忠真是朱元璋害死的,那朱文正即便不作死,估计也不会善终。毕竟,他是长房长孙,而且还能争善战,对朱标有一定威胁。朱元璋对有威胁之人,一向是用归用,赏归赏,但起杀心时,也是绝不手软。李文忠死后,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其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而李文忠的爵位,朱元璋则传给了他儿子,明朝著名纨绔子弟李景隆。

朱元璋的大姐,生卒年不详,由于出嫁早,且与娘家无来往,不像朱元璋二姐经常对娘家人有所照顾。所以朱元璋对大姐的印象不好。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长期绝口不提大姐,以二姐朱佛女为长姐,仿佛大姐在世间就不存在似的。(据野史的记载,朱元璋早年被元兵追杀时,曾逃至大姐家寻求庇护。大姐夫和大姐因为怕受连累,就没接纳他,朱元璋因此怀恨在心)直至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回老家祭奠母亲,听说自己大姨还埋在乱葬岗,便上书报告,朱元璋碍于脸面,才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追封大姐夫为驸马。另外,朱元璋还有四个从兄弟(有的地方统称堂兄弟),不过很早都死了。明朝建立后,四人分别被追封为霍丘王、下蔡王、安丰王、蒙城王。他们早年夭折的六个儿子(朱元璋的从侄),分别追封为高沙王、宝应王、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和英山王。不过,虽然男孩都死了,但四位从兄之一的蒙城王(有说叫朱重五,也有说叫朱重四,经常与朱元璋大哥的名字混淆),却有女儿还活着,这就是后来朱元璋册封的庆阳公主。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册封福成公主时,也一并册封了这位从侄女为公主。并将其下嫁给淮安卫指挥使黄琛。按礼法,庆阳公主只是朱元璋从兄弟的女儿而已。福成公主虽然关系亲近一点,但也只是皇帝的侄女。她们应该封郡主才合理。否则于礼制不符。所以洪武四年(1371年)时,礼部官员就把这个事奏呈给了朱元璋,说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只是王爷之女,应改封郡主,两位驸马也只能封为仪宾,而不是驸马。

朱元璋碍于礼法,又顾念兄弟手足之情,说他全家都死光了,实在不忍心降夺侄女们的公主封号,便把礼部的奏呈驳回,做了一个折中处理。即,把两个侄女的俸禄降一级,与郡主相同待遇,但封号不变,地位不变。这么做,既给侄女们留了面子,也能维护朝廷礼法。然而,朱元璋死后,新继位的朱允炆在文官的影响下,竟然还是把自己两个堂姑的级别给降成了郡主。

其中,庆阳公主被改封为庆成郡主。两个名义上的公主而已,既不掌兵,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甚至连公主俸禄都不领。就让人家享受公主名号,能咋滴?可朱允炆却偏不这么想,偏要剥夺。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朱允炆的“死心眼指数”和“熊孩子指数”,不是一般的高。他能折腾出靖难之役,绝不是意外。值得一提的是,靖难之役期间,当时已经被剥夺了公主封号的庆成郡主还跑到前线找朱棣理论,指责朱棣不应该造反。

让朱棣对这个堂姐非常头疼。永乐二年(1404年),庆成郡主去世,朱棣下旨,为其辍朝一日,并命有司治葬。朱高炽、朱高煦兄弟也都派人祭奠。从这可以看出,朱棣对这位堂姐还是比较尊重的。综上。朱元璋称帝时,他已经没有兄弟姐妹在世了。唯一在世平辈的亲戚,是他的二姐夫李贞。李贞最后善终。对待已故的兄弟姐妹和从兄弟,朱元璋的政策是一律追封郡王,封长公主。

姜昆的老搭档戴志诚现在哪儿去了?他人品怎么样?

戴志诚和妻子杨蕾离婚娶了侯跃文的老婆袁茵,要是再讨论戴志诚的人品,这没什么可谈的了,他们相声界是有规矩的,破坏了师叔的家庭,娶了“婶儿”,还能说什么?这是人伦的问题,如果是普通人的话能让街坊四邻用唾沫喷死。在过去真的是师徒如父子,师傅传道授业解惑,并且给了你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让你有了高品质的生活,如今忘本娶了“婶儿”,这从现代婚姻法上是合法的,但是从道德上过的去吗?说到道德,那么什么是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

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为何传位给了资质相对平庸的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永琰)是清朝历史上的第5位皇帝,是乾隆皇帝的继承人,然而对比乾隆皇帝、雍正皇帝、康熙皇帝,嘉庆皇帝显得资质平平,他最大的特点也许就是平庸,那么乾隆皇帝为何要选择这样的继承人呢?在嘉庆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先后选中了2个继承人,不过这两位被选中的皇子都死了。第一位是孝纯贤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永琏,因清朝没有立过嫡长子为太子,乾隆便选了将永琏做自己的继承人,当时虽已不公开立储君,但永琏实际上就是储君,但永琏在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伤心的乾隆按皇太子的规格将永琏下葬。之后孝纯贤皇后又生了七皇子永琮,永琮也就是嫡长子,乾隆再一次选中了这个新的嫡长子,但是永琮在2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乾隆觉得自己过于着急要立嫡长子为储君,心里十分自责,便推迟了立储君的时间,而且也不再固执于立嫡长子为继承人。失去了2个儿子之后乾隆本来就很伤心,不久之后孝纯贤皇后也去世了,乾隆与孝纯贤皇后的感情深厚,她的去世无疑雪上加霜。

这时候乾隆认为大皇子永琮和三皇子永璋对于孝纯贤皇后的死表现得不够哀伤,对他们十分的不满,斥他们昏庸不可继承大统。永琮、永璋这两位皇子受到乾隆皇帝斥责之后心中充满恐惧、忧郁,惴惴不安的两人先后离世。乾隆又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不过也是于事无补。此时皇五子永琪已是最佳的人选,他文武双全,品行端正,乾隆有意地培养他,更立他为荣亲王,可惜的是,永琪也英年早逝。

乾隆皇帝一共有17个皇子 ,英年早逝就有很多个,还有2个过继给了宗室,等到他不得不立储的时候,可供选择的皇子其实只有几个。皇子十二子永璂为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乾隆与皇后交恶,永璂自然也不在乾隆考虑范围之内。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七子永璘两人都办不成大事,整天惹事生非,品行不端,乾隆心生厌恶也没把他们放在考虑范围之内。

乾隆最后考虑的两个人分别是:皇十一子永瑆与皇十五子永琰。永瑆聪明多才,做事也颇有主见,但是做人不够大气。而永琰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什么特点,平庸,他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才干但是他也没有可以让人指责的过失。平庸老实的永琰比起聪慧的永瑆,自然是前者更听乾隆的话。综合下来,乾隆皇帝将帝位传给了永琰。所以说乾隆皇帝将皇位传给嘉庆皇帝其实是在无奈之下权衡利弊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

文章TAG:戴庆成金融中心疫情动摇地位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