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配件 > 金融 物流建大宗农粮交易闭环,粮达网

金融 物流建大宗农粮交易闭环,粮达网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1 14:41:47 编辑:华为40 手机版

水稻现在什么行情?

水稻现在什么行情

当前,大米及其他副产品均处于走货不畅、价格低迷的状态。截至6月5日,普通早籼米批发价:广州3520元/吨,较上周下跌40元/吨;福州3490元/吨,持平。消费淡季持续,陈粮低位徘徊! 消费淡季持续,市场陈早稻购销偏淡,有价无市状态凸显。随着前期低价拍卖的早稻陆续进入流通市场,利空逐渐被消化,早籼稻价格逐步趋稳。

随着新季早稻上市期临近,市场重心将逐步转移到新早稻上来,在产量下滑已成定局的形势下,新季早稻市场供需趋紧,预计新季早稻收购市场竞争将加剧。随着新季早稻上市期临近,拍卖行情预计难以走强。去年早籼稻拍卖截止日期为7月12日,今年受新季早稻托市收购启动时间延期影响,预计拍卖截止时间很有可能延迟到7月末。

企业采购积极性不高,市场低迷!据市场监测数据显示,截至6月5日,圆粒陈早稻出库价:湖南益阳2380元/吨,江西南昌2150元/吨;长粒陈早稻出库价:湖南益阳2300元/吨,江西南昌2100元/吨,均与上周持平。 随着夏季气温逐渐升高,大米保管难度加大,贸易企业采购积极性下滑,基本以销定购为主。终端销售不畅,导致大米加工企业保持较低的开机率,部分米企甚至停机检修,以应对低迷的市场行情。

买玉米种子上什么网购好?

买玉米种子上什么网购好

玉米种子是不可以在网上购买的,在网上购买玉米种子,对玉米种子的安全没有保证,出现了问题没法维权,如果你购买了不好的玉米种子的话,那么你把这样的玉米种子在地里,可能会减产,甚至可能会绝收的,到了这时候,你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话,你想维权都找不到人了,因为你找不到卖玉米种子的人了,所以购买玉米种子,千万不要上网上去购买,应当在当地正规的种子公司,或者种子站去购买,这样出现问题的话,你可以通过法律部门找到出售种子的公司或种子站,就可以维护你自己权利的!对于农民来讲,年年都种玉米,基本上都知道什么玉米种子的好或者坏,都知道什么玉米种子适合在当地种植,你在网上购买的玉米种子的话,既使是你买到了正规的,好的玉米种子,但是,你当地的温度,环境,积温,土壤等情况可就不适合这样的玉米种子的生长,这样的玉米种子,可能在别的地方就会高产丰收的,而到你的地方就会不会高产丰收的,这样你买到了这样的玉米种子,达不但高产丰收的时候,即使你能找到网上售卖玉米种子的人,你也不会维权成功的,因为人家卖的玉米种子,既不是假冒,也不是伪劣的!在各地,都有出售玉米种子的公司,或者种子站的, 他们出售的玉米种子都是适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的,你可以同出售玉米种子的公司或种子站签订合同,既使出现问题的话,你可以拿着合同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维权的,你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保护,就会得到保护的,而且如果你年年都种玉米的话,你也知道哪个玉米品种比较不错,哪个玉米品种有什么特点,哪个玉米可以高产丰收,哪个玉米的品种质量更好,哪个玉米的品种的玉米到秋天更好卖,这样你选择的余地不是更大吗,你又何必到网上去买那些不了解具体情况的玉米种子呢!还是不要到网上去购买玉米种子,也不要去网上购买其他的粮食种子的,在网上购买的玉米种子,可以说不靠谱,不可靠,不可信,可能你今天在网上买完了玉米种子,明天那个在网上卖玉米种子的人就已经不在了,或者改名换姓改电话号了,而在你们当地卖玉米种子的公司,或者卖玉米种子的种子站,都是在当地经营多少年玉米种子了,他们的信誉都是可以相信的,而且他们卖的玉米种子也更适合你们当地种植的,所以,最后还是再重复一遍,请不要在网上购买玉米种子!感谢您对从善如流三农问题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现在的酒多少是纯粮食酿造的?

现在的酒多少是纯粮食酿造的

在市场买酒最简单的鉴别方法有三个,分享如下:第一个,瓶装酒。主流商品,牌子非常多,价格区间完全,从几块到千多块应有尽有。辨别纯粮食酒,也是三个主要方法:①看标牌标注的工艺;②看价格;③凭经验。工艺代号见下图。每瓶50元一下只有极个别的牌子是粮食酒,百元以上多了些,300元以上才多了,高档白酒都是粮食酒。

瓶装酒最要注意的是包装,“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现象很普遍,最容易上当。第二个,散装酒。这个好辨认,因为可以尝尝,真酒假酒老酒鬼入口便见分晓。只是要注意粮食酒里有好坏,大厂和严格传统工艺酿造的酒还行,其他的要提高警惕性,买之前多问问,仔细品品再决定要不要。第三个,酒厂自销酒。这个板块的酒比较有信誉度,大多情况货真价实。

但是要注意三点:①很多销售商家或个体商户冒充酒厂,这个是要严加警惕,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出在他们那里。所以一定要和厂家取得直接联系;②确切清楚自己要的酒并落实价格;③提防个别不良厂家的造假,其中最坏的是串香造假。拉来别家的酒糟,兑进去酒精,再蒸馏出来勾兑成酒。这种酒必须要经验老道的酒鬼才能分辨得出,最简单的办法,喝到嘴里,尝到酒糟味道不正,和该厂大多数酒的味道不一样。

国储粮食多了去库存,为什么强调农民种粮?

大家好,我是长江三农,老农民,“去库存”与鼓励农民种植粮食并不矛盾,“去库存”就是为了收购农民手中粮食,是腾出来库容,否则,农民的粮食没地方库存了。“去库存”与鼓励农民种植粮食是两种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应该分开看。“去库存”并不一定是粮食多了,而是我们库存能力有限,现在我们全国库存粮食只够我们吃一年的,如果不种粮食,第二年我们吃什么?所以,粮食必须年年种植,而且要确保稳产高产。

粮食长期储存是有虫蛀、霉变、陈化风险的,每年粮库的存粮必须倒库,轮换,才能确保粮食不变质,“去库存”能降低粮食储存风险。粮食库存多了,粮食价格也就不能市场化,不能随行就市,没有了库存,我们种植的粮食才能成为“香饽饽”,价格才能由市场说了算,市场粮食供求平衡了,粮价才能上涨,但库存多了,供大于求,粮价永远也不可能上涨。

库存是为了什么?为了积谷防饥,未雨绸缪。如果只库存,不卖出去,只能是烂在仓库让虫蛀鼠咬。所以,“去库存”不一定是粮食多了吃不完,而是为了降风险,调物价,保供应,当粮食没地方储存了,必须要“去库存”,腾出来仓库收购农民手中粮食。我国库存粮食只够中国人吃一年的存粮,粮食总产量每年都在6——7亿吨左右,对于十四亿人口的中国,每人每年只有1000斤粮食,虽然够吃了,但如果饲料、食品加工、酿酒等工业消费,人均每年口粮还是年管年,一旦发生饥荒、战乱、天灾,我们的粮食这是不够吃的。

所以,我们必须存粮于地,藏粮于市,鼓励农民把15亿亩基本农田种植粮食,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盛中国的粮食。必须年年种植粮食,才能使我们填饱肚子,如果真要歇一年不种植粮食,可能就要“闹饥荒”,去进口粮食吃。我国人均土地只有1.3亩左右,只能种植粮食,不种植粮食我们吃什么?光吃储存粮食,只能是坐吃山空,储存粮食只能用于备战、备荒、备灾。

储存粮食只能用于赈灾济荒。我们吃的粮食还是依靠农民年年种植。“去库存”不是粮食多了吃不完,而是粮库库容到了极限,粮食必须去掉一部分陈化粮,去库存是为了调节粮食价格,调控粮食市场秩序,稳定农民收入,降低粮食风险,仓库空了,才能去收购农民的粮食储存,这对农民来讲,是符合农民长远利益,没地方储存了,农民粮食收上来放哪儿呢?粮食是人类生活基本需求,人活下去,必须需要粮食,粮食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粮食对人类来讲,是无价之宝。

如何理解粮食生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有粮常记无粮日,饱时莫忘挨饿时。保护耕地必须“下狠心”,农技推广必须“无条件”!粮食之于人的重要性,就象空气和水!只有保护好我们的“口粮田”、让粮食生产扎上科技的翅膀,才能拥有“手中有粮、心不慌”的从容和淡定,才能稳稳地把握住涉及到14亿中国人吃饭安全的主动权。藏粮于地,就是要保护好我们的耕地,确保耕地红线能守的住、守的牢。

确保粮食产能必须严守耕地面积!土地是产粮的宝藏。粮产于地,地为粮基;地之不在,何谈于粮!耕地就是我们的“口粮田”,必须实行最为严格的保护制度,才能确保有地种粮、有地产粮,才能有能力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装进由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产的粮食!大家知道,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是“三山六水一分田”,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人均占有的耕地还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而且在这些土地资源当中,优质耕地是少之又少。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别为9.96等。优等地面积仅有2.90%、高等地面积为26.59%、中等地面积为52.72%、低等地面积17.79%。 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优高等仅占三成。14亿人要吃饱饭,在人均耕地少的情况下,保护耕地就成了天大的事,所以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且提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来保护我们的耕地,将“基本农田”上升为“永久基本农田”,严禁将耕地转变为非农用地,彻底清理“大棚房”和占用耕地建民房,实现占补平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守的住、守的牢,任何时候都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藏粮于地、确保种粮的耕地不减少。坚守住了耕地的红线就是守住了14亿中国人的口粮的底线。所以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广大人民群众都要树立“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的危机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实际行动爱惜耕地、保护耕地、节约用地。藏粮于技,就是要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确保在需要时能产的岀、供的上。

提高粮食产量一定要重视农业技术的力量!农技是增产的源泉。在保证拥有种粮耕地的基础上要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粮食产能、增强粮食保供能力,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将是不竭的动力。针对耕地质量低、产出低和传统耕种、靠天吃饭的实际,如何解决提单产、增品质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农业科技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农业科技的进步是解决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现在的形势下要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更加依靠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农技、农艺来突破制约粮食增产、增收的瓶颈。

这就是“藏粮于技”的深刻含义。要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低质农田的改良、农田水利建设,要通过农业技术手段进一步涵养土地、培肥地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水利化、机械化而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粮食产岀,实现耕地的可持续生产和产岀。要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推广优良品种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做到科技化、标准化而达到良田与科技的结合,从而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增长。

要时刻警惕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和干旱、涝灾等难以预测的风险隐患和自然灾害,做好技术储备和农化物资储备,确保关键时刻拉的出、用的上。要健全完善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农业的信息化、科技服务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率,从而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及水平。只有藏粮于技,才能为粮食生产插上增产提效的翅膀。

总之,未雨绸缪才能防患未然,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牢忧患意识,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的这一涉及14亿人吃饭的“压舱石”才能更加稳固、坚实,才能在特殊的时期、关键的时刻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才能从容淡定地牢牢把握住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确保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地上生产的粮食。这就是本答者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解和思考,你说对吗?以上介绍,仅供参考!谢谢阅读,敬请关注和评论!。

高粱也是一种粮食,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种植了?

答:如果说有哪些传统农作物,牵引着中国人特殊的记忆感情,那贵为“世界第五大谷类作物”的高粱,正是其中之一。比如在抗战时代,那首咏叹“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松花江上》里,那一句“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曾叫多少国人痛彻心扉。艰苦的华北敌后抗日战场上,那被称为“青纱帐”的大片高粱地,也洒下过多少英烈的热血。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有着“高粱素材”的小说与影视剧,还曾掀起一次次热潮,相关的主题歌也唱红大江南北,成了多少“80后”“90”后的童年记忆……不夸张,在中国人的近百年记忆里,作为重要农作物的高粱,也是个与多少大事件息息相关的“热词”。而如果追溯到古代史的话,虽然“高粱是不是起源于中国”的话题,至今还有争议。

中国古代典籍里出现“高粱”这个词,也不过八百年历史。但实锤的事实是:从甘肃东灰山新时期时代遗址,到辽宁大嘴子商周村落遗址,再到河北石家庄战国时代遗址,以及长安汉代建筑遗址,都发现了炭化高粱遗物。以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论文《浅析中国高粱的起源》里的观点:中国人栽培高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但虽说中国人种高粱的年头很早,但毕竟高粱是一种产量有限的粗粮,所以长期以来,比起小麦、粟、水稻等粮食作物来,高粱的种植面积一直很小,区域也很分散,放在中国农作物里,属于绝对的非主流。

但从明清年间起,常年“低调”的高粱,却成了中国农作物里的“黑马”,迅速在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广为种植。比如在明朝正德年间的直隶地区,之前“不甚经见”的高粱,就已成了当地知名物产。发展到晚清年间,直隶各类农作物的产量里,高粱产量一度占到了四分之一,仅次于主粮小麦,且“种者盖十之六七”。同时期的山东,高粱的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还不停抢占其他农作物的“自留地”,很多地区的高粱种植面积,竟接近当地耕地的一半。

河南多地州县也是大种高粱,考城县的高粱每年收获时“堆集街满”,还出现了“红高粱”“白高粱”“黑高粱”等各类品种……可以说,那些影视剧常见的,中国北方农村大片的高粱地,甚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银幕上震撼了万千观众们的“红高粱”,基本都是从明清年间起形成的。而放在近代的东北大地,高粱的种植更是“大火”。虽然以考古发现说,东北地区种植高粱的历史,至少能从商周年间开始算,汉晋等朝代的典籍里,也有东北人种“辽东赤梁”的记载。

但晚清年间起轰轰烈烈的“闯关东”,才叫东北形成了新一轮“高粱热”。在1908年的东北奉天省,高粱的产量占到当地农产量的三分之一,吉林省的高粱产量,也占到当地农业产量的五分之一。异军突起的高粱,不但成了与谷子、大豆、小麦齐名的“东北四大农作物”,还作为东北物产的“代表”,写进了抗战时代咏叹“九一八”的悲歌里。

为何短短四五百年,高粱的地位就在中国北方如此飙升?首先就是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进步,明清年间时,中国传统的“轮作制度”已经成熟。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农作物分不同季节轮换种植,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肥力。耐湿耐旱耐盐碱的高粱,当然也就更受宠,成了“轮作”里的重要一环。比如在晚清至民国年间的东北南部,就形成了高粱——谷子——大豆的“轮作”次序,产量自然大为增长。

当然也因为高粱的“用场”多,作为一种粗粮,高粱看似味道不好,吃起来有涩味,还在清代小说里《醒世姻缘传》有“怎么把与人吃”的口碑。但它可不止能当主粮,明清年间时,就可以用来制糖制糕,好些“高粱食材”的糖果糕点,今天还是华北许多地区的特产。关键还有另一个“刚需”用场:造酒!比起明代以前的“发酵酒”来,明清年间中国蒸馏酒技术日益成熟,昔日“非主流”的高粱,就成了酿白酒的热门原料。

清代好些典籍都大夸高粱“可作酒”“酿酒尤美”“磨粉吊酒胜于米麦”。清代雍正年间时,各地就“若烧酒则用高粱”,倘若没有高粱酿酒?“则无以供宾客、祭祀、养老之用。”清代民间饮酒,也是“酒多高粱”。直隶山东山西等地都形成自家“高粱酒品牌”,需求如此火热,高粱当然不能少,也就种得越来越多了。但最重要的原因,却还是明清年间,中国北方农村一大严峻生存问题:人多地少。

明清年间的中国北方,人口经历了近乎爆炸式的增长,但耕地面积却长期原地踏步,特别是从清代雍正年间起到清末,人口滚雪球般翻了几番,但耕地面积却一直维持在2.4亿亩左右。雍正年间时华北的人均耕地占有量还是八亩,到了清末就锐减到了三亩。这么多人耕这么点地,正常年景也就勉强维持个肚圆,一旦遇灾就是大面积饥荒。这种形势下,“种高粱”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高粱的好处,一是如前文所说,耐旱耐湿耐盐碱,就算家里地少土质差,种上高粱就能长。明代《农政全书》就认为“北方不宜种麦禾者乃种此”,而且不但产量不低,抗灾荒能力还特强,哪怕遇上空前水旱灾害,再惨都能长出点救命粮来。所以虽说味道差点,却堪称旱涝保收。对于穷人家来说,高粱就是抗灾荒的活命粮。也正是这几项原因,高粱在从明清到近代的数百年里,一直在华北东北大面积普及。

新中国早期时,高粱的种植产业更达到了高峰,从育种栽培到亩产都是大踏步前进。1963年时,中国的高粱种植面积达到空前的671.6万公顷,占当时中国谷物种植面积的百分之七点四,1974年,中国高粱的产量更达到了空前的1135万吨。在新中国早期艰苦创业的岁月里,高产稳产的高粱,曾是多少家庭的生活保障。但从此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起,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工农业产值也高速增长,却偏偏高粱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却从此常年下滑。

1988年时,中国的高粱种植面积“跌破100万公顷”,2008年创下了49万公顷的“新低”,2009年的中国高粱产量也缩水到167.6万吨。昔日“大种高粱”的东北华北地区,高粱种植面积也大幅缩减。高粱种植面积曾占中国五分之一的辽宁省,2018年高粱产量比1978年下跌百分之十八。“高粱地消失”“没人种高粱”的一幕,是最近三十年北方各省农村的常见景象。

为什么没人种?自然各种因素很多,关键的一条,还是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变化:随着经济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粱本身就不再是主粮,而中国老百姓的饮食里,肉蛋菜的比重也是年年增长,高粱早已不是当年的“救命粮”,地位早已边缘化。种植面积与产量,自然也一度年年锐减。 但2011年起,高粱的“角色”,却又有了新变化。别看不再是主粮,可高粱在酿酒、点心等领域,依然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老百姓消费生活的多元化,高粱的需求量也从2011年起悄然激增,偏偏国内高粱产量又不足。于是中国的高粱进口量,之后几年一度飙升,2014年,中国高粱的进口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占到当时全世界高粱交易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曾经的“高粱种植大国”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大高粱进口国。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年中国的高粱产量,也在稳步回升。

2018年中国高粱种植面积回升到71万公顷,产量增长到340万吨,逐渐弥补进口缺口。中国高粱种植区域也在变化:别看不再是主粮,但适应各种耕种条件的高粱,依然还有它的农业意义,所以从2013年起,在四川等西南省份,高粱再次得到了大量推广普及。到了2018年,昔日公认“种高粱大户”的华北地区,高粱产量已被西南地区反超,在西南西北许多地区,高粱产业成了特色产业,甚至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古代到现代,作为“热词”的高粱,显然就是一面镜子,不止见证多少大事件,更折射出了不同历史时代,中国人真实的经济消费生活。它的背后,更是一个永远的真理:粮食安全,国家基石。参考资料:《浅析中国高粱的起源》、《明清华北平原高粱种植的崛起及其原因》、《清末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粮食种植结构与布局的变迁》、《古代高粱种植及加工利用研究》、《高粱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建国以来中国高粱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一直听爷爷说公粮、余粮、定购粮,它们有哪些区别?

公粮:属于土地税折扣的实物粮食。这是种地人和种地集体的法定义务。但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政府可以适当减免。余粮:它是扣除公粮和农民的口粮和饲料粮种子粮后剩余的粮食,这一部分可以做为储备粮用于救急,也可以岀售给国家一部分。定购粮:这个岀现的比较晚,好像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包产到户,农民手中有很多粮食,而政府的储备设施落后,所以农民岀现了卖粮难,政府为了缓解农民卖粮难,就出现了订购粮。

国际粮价大涨,玉米的1.5元时代是不是已经快来了?

受疫情影响,国际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有所上涨,也在不同程度上许多国家出现了出口限制,但是中国粮食供给充沛,涨幅有限,若下半年卫安问题好转,粮食价格预期会走向平稳。另外,今年卫安问题会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会进一步抓紧今年的粮食生产,避免出现粮食危机,这反而会进一步稳定粮价。总之,玉米价格小幅稳步上涨是市场的总体趋势,这有利于发展玉米生产,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也是粮食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文章TAG:农粮粮达网闭环物流大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