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知识 > 徕卡镜头中国网站,但买了之后让你惊艳的徕卡镜头

徕卡镜头中国网站,但买了之后让你惊艳的徕卡镜头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1 22:28:04 编辑:手机 手机版

华为的徕卡镜头是指经徕卡认证的镜头,而不是徕卡生产制造的镜头。大家知道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动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吧,徕卡认证和它类似,给出徕卡的镜头生产制造和合格检验标准,华为生产/合作工厂的镜头达到标准后,准许在手机上使用“徕卡认证”字样。

华为的徕卡镜头是怎么回事?

华为的徕卡镜头是怎么回事

华为的徕卡镜头是指经徕卡认证的镜头,而不是徕卡生产制造的镜头。大家知道国际标准化组织推动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吧,徕卡认证和它类似,给出徕卡的镜头生产制造和合格检验标准,华为生产/合作工厂的镜头达到标准后,准许在手机上使用“徕卡认证”字样。不信?我们回顾一下华为和徕卡合作的经过和细节,过程蛮有趣,也可以看出华为手机这几年为什么能频繁屠榜DxOMark。

大概是6年前,华为开始考虑从拍照方面给手机打开一个突破口,提升品牌溢价,拓宽利润通道。经过仔细挑选,华为锁定了徕卡,原因有三:徕卡有出色的光学系统,可以为华为所用;在摄影爱好者心中,徕卡是一个高山仰止的品牌,许多知名的摄影师用徕卡相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瞬间,从罗伯特卡帕的《士兵之死》,到时代广场的《胜利之吻》,都是一代经典;徕卡是相机中的奢侈品;2013年底,华为给徕卡发了几封邮件,场景大概是这样的:华为:您好,徕卡,我是华为,我们谈谈合作吧。

……华为:徕卡,您好,可以合作吗?……华为:您好,徕卡先生,我们合作是真心实意的。徕卡(终于)回话了,但答案居然是:尊敬的华为先生,您是做高科技的,我们是搞相机的,经过慎重考虑,我们感觉现在不是合作的最好时机。华为:……。够含蓄够礼貌,但,尼玛,这不是华为想要的结局啊!余承东(略带哽咽):就这么结束,不是华为的风格!于是华为继续发邮件,几次之后,徕卡终于答应见面。

余承东:哎,刚开始和徕卡谈合作,和谈恋爱差不多,脸皮薄了不行哦。2014年夏天,华为手机战略与业务发展部部长李昌竹来到德国小镇Wetzlar。因为有徕卡,Wetzlar获得了欧洲“光学硅谷”的美名。李昌竹和徕卡CEO谈了20分钟。会谈始终在亲切友好的气氛进行,双方均表示,一定要抓住智能手机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德国百年光学品牌和中国年轻的高科技企业的合作。

双方一致约定,务必将这次会面的积极成果汇报给各自的领导,为共同推动下一次见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会谈,列席的有XXX和XXX.XX。余承东:老李推开我办公室门的那一瞬间,一看他的脸,我就知道这次合作成了!几次见面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徕卡CEO从德国飞到上海,在浩浩荡荡的黄浦江的见证下,和余承东面对面敲定合作细节。

后来的事就简单了,徕卡和华为签署协议,确定合作关系。余承东:签字的那一刻,我不禁热泪盈眶,太不容易了,真的太不容易了……不过,合作一开始,徕卡严苛的认证标准让华为大吃一惊:测镜头鬼影和炫光,徕卡用投影机灯泡,比华为的强了几十倍,200多瓦的发光功率,人眼看上去也晕;测试色彩还原色卡,徕卡的合格标准是140个色块准确还原,比华为原来的标准高了好几倍;徕卡的图片质量测试包括颜色、对焦、纹理、噪声、畸变和动态等项目,一番折腾下来,逼得华为把拍照器件、ISP算法和后期处理等软硬件整个调整升级了一遍;图片测试始终以TOP品牌(大家已经猜到是苹果和三星了,他们俩经常在发布会上被吊打)手机为标杆;余承东:兄弟们,一定要给我顶住,就差那么一点点啦!在首款采用徕卡认证镜头的P9发布会上,徕卡CEO还到会捧场。

余承东:好兄弟,讲几句暖暖场子嘛。 徕卡CEO:买手机,请认准徕卡标志……华为手机的镜头成像质量和算法上了一个大台阶,最明显的变化是,以前在发布会上吊打国产友商,现在敢吊打苹果、三星,最近准备吊打单反了。余承东:我知道头条的网友都比较懒,喜欢看最后几句总结,那就总结一下咯,华为徕卡认证镜头,吊打友商无敌手!备注:以上事实依据华为手机战略与业务发展部部长李昌竹撰文内容,细节略有改编,图片文字内容为调侃,切勿当真。

华为为什么用莱卡镜头,徕卡镜头好吗?

华为为什么用莱卡镜头,徕卡镜头好吗

本人卖过奥林巴斯显微镜及其专业相机,现在在卖徕卡的。从我认为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给大家分析下。1.代工模式。很多国际知名企业,不会所有的都是自己生产,比如:苹果,蔡司,奥林巴斯等等。因为这样企业专注于技术,而不是制造,面对市场反应快,方便适应需求。具体例子:苹果是让富士康制造手机。奥林巴斯显微镜有的物镜让舜禹代工。

徕卡的手机摄像头让舜禹代工。蔡司的部门显微镜镜头让麦克奥迪代工。这是一种正常的模式。只不过,有的核心技术,不愿意让其他企业知晓,并且国产与进口差距逐渐缩小。蔡司还把迈克奥迪视为全球第五大光学企业,某些领域是竞争关系,当然也有合作。2.关于相机谁的好。个人认为各有千秋。首先,大部分相机使用索尼的芯片,那么,为什么成像质量有差异呢?是因为各品牌之间,除了芯片的对比,还有算法及调教的对比。

比如,日系很多偏重于对色彩图像的处理,以达到某种视觉效果。而德系,比如徕卡,最求的是真实,因为德国人认为,相机的作用是把现实最真实的记录下来。题外话:索尼的芯片,事实上全球很牛。但是并不是只有索尼有实力制造好的芯片,而是因为,如果投入很大的资金,而竞争对手索尼也投入大量资金研发,那么,结果是:芯片降价,索尼利润下降,而新加入的投入大量资金,又难以回收成本实现净盈利,没有必要。

再多说点,为什么奥林巴斯与索尼的相机(民用,科研,其他特殊领域)价格相对偏低点。很大原因在于,奥林巴斯与索尼相互持股,索尼卖芯片价格给奥林巴斯,要比给其他公司便宜很多。具体例子就是:奥林巴斯内窥镜全球知名,特别是软镜,而同为日系的富士与宾得,与奥林巴斯差距大。内窥镜的核心之一是成像系统,由于奥林巴斯与索尼相互持股,很多领先的芯片,首先卖给奥林巴斯,富士与宾得只能用相对低级的芯片。

3.决定相机成像质量的,主要为这三个要素:芯片,制造工艺,算法。芯片就不说了,大部分是索尼的。制造工艺,包含了制造的流程,要求,材质。算法,就是将芯片接收的光信号如何处理成数字信号,将图像展示出来。徕卡与蔡司的算法不会差,毕竟是光学巨头。4.总体看下全球光学领域,德系绝对的老大!以事实说话:A:从工业系统来看,三坐标测量系统,蔡司独步天下。

电子显微镜,徕卡独步全球,只是后来卖给蔡司了。B:显微镜领域。尼康奥林巴斯始终跟随蔡司徕卡的脚步。往往蔡司徕卡发布新产品,尼康奥林巴斯也跟着发布,其方向与思路,还是跟随蔡司徕卡。所以,现实就是,蔡司徕卡最贵,然后是奥林巴斯尼康,其中尼康最便宜,因为很多不成熟。也就造成了奥林巴斯在中国相对卖的好一点,因为一般人不大懂太深奥的光学,而奥林巴斯的水平与价格刚好在中间,所以大家认为它的性价比最高。

懂得多点的,有点钱的,都选德系光学产品了。C:相机领域。很多艺术家,最求极致的,选了德系。毕竟,人家对光学的理解,比其他的都要深刻。对于华为来说,P9用的徕卡认证摄像头来说,首先,徕卡愿意认证,肯定从质量,表现来说能达到一定水平,否则徕卡不会为了点小钱砸自己牌子。同时,舜禹的光学水平,可以算是国内一流水平。

华为优化的莱卡摄像头,真的有华为说的那么好吗?

华为优化的莱卡摄像头,真的有华为说的那么好吗

看怎么说,大家立场不同,得出来的结论也不同。但是我还是希望大家能真实客观的亲自对比,而不是在别人误导下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的言论仅供参考。1. 莱卡是相机贵族,靠自身对色彩的理解和管理,赋予了照片更多艺术的气息。因为莱卡的最大特点是对色彩的调配,所以引入莱卡的华为要比引入哈苏的摩托,引入蔡司的诺基亚要成功的多,因为手机的性能再不断提高,但是色彩的管理永恒不变,喜欢莱卡的都是喜欢的莱卡味,而非莱卡镜头,当然,莱卡对自己的镜头也有自己的标准。

2. 如果仅仅从参数上比较,莱卡并不具备优势,参数比它好的太多了,但是,在相机领域,莱卡的地位是和蔡司一个层次,远远高于佳能,尼康的,更不用说层次更低的索尼了。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感光元器件都是索尼做的,索尼反而比佳能差,佳能又比莱卡差呢?但是事实还真是这样,大家可以去请教摄影资深爱好者,而且他们也都知道莱卡靠的不是硬件,而是那种浓郁的感觉。

徕卡镜头卖的这么贵,他的光学素质真的超过了佳能与尼康的顶级镜头吗?

直入主题:徕镜头卡的光学素质是必须比佳能,尼康等好!下面说下原因和个人使用经验: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在玛格南图片社,纽约办公室做了多年的图片编辑,就在去年和华盛顿的朋友成立了纵横视觉,希望把国际上真正好的东西引进国内, 所以成立,我们的合作伙伴有玛格南图片社,VII 图片社,还有美国国家地理,身边有“华夏地理”的朋友,我就不点名了,国内有部分人说自己是美国版国家地理的人...... 其实华夏地理是美国国家地理授权的一本杂志。

好了,废话不多说。首先徕卡的镜头做工,但从镜头筒的材质就比佳能,尼康来的结实,徕卡是金属的, 更耐用,更保值!其次,我们来简单谈一下历史,最初佳能,尼康也是生产旁轴相机,想与徕卡抗衡,但最终不敌德国人的徕卡,转而生产单反,就是大家手中比较多的这款!我是用过不同焦段的M镜头在徕卡M的胶卷和数码相机上,也使用过能与徕卡镜头小竞争一下的蔡司! 蔡司镜头无可挑剔,唯一就是当大光圈的时候,背景虚化的有一丁丁点乱,徕卡的很规整,但又不失虚化想要表达的效果!举个通俗例子:佳能,尼康是丰田,本田,可以在路上跑,也皮实好用,价格低,更亲民! 徕卡有点奔驰宝马的意思,但是进口奔驰宝马,谢谢! 车都是可以跑,但本田丰田没有什么太多的"特性,性格“, 同理适用在镜头上,佳能,尼康镜头很不错,但没有什么性格,全靠后期,徕卡几乎每一款镜头都有自己的性格,你慢慢多拍了,多用了会逐渐明白的。

请教以前的胶片相机镜头用在今天的数码相机上,表现会不会输给数码镜头?

胶片时代的老镜头,各方面都不及现时的所谓数码镜头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相机厂家做的一个局,为了引诱你抛弃老镜头,买它们的新镜头而已。当然也有另一个原因,是全幅单反未普及之前,大家用半幅机接全幅头带来的分辨率下降问题而造成的错觉。这个问题我在此文下半部分会展开论述。数码取代胶片,感光介质不同了,消费者自然产生一个疑问:既然是数码相机,那是不是应该配数码镜头呢?厂方在营销时就故意推出镜头经过数码优化这个概念,给不明真相的群众灌输这样的一个逻辑:老镜头是给胶片设计的,不能适应CCD或CMOS为感光介质的数码相机,用数码机,就得配数码镜头,云云。

。。我这个人最喜欢破除迷信,用事实说话。先讲讲历史,正本清源。1969年,美国贝尔研究所发明“CCD”(电荷耦合元件)。1972年,CCD阵列研制成功,只有100像素,开始商业化应用。1975年,柯达实验室发明第一台数码相机,首次把CCD获取的图像记录在卡式录音带(磁带)上,这是世上第一张数码照片。相机和照片是这个样子:0.01万像素,黑白照片,用磁带转换成视频信号接电视观看,“造”一张照片要23秒(用造来形容比用拍更恰当)。

哈哈 ,柯达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柯达胶片末日倒计时正式开始了!1981年,索尼公司发明了世界第一架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静物照相机“马维卡”——数码相机雏形。1988年,富士、东芝、奥林巴斯、柯尼卡、佳能等相继发表了数字相机的试制品。1990年,Kodak 推出DCS100电子相机,世上第一台数码单反。

DCS100用尼康F3机身改造,兼容尼康镜头(注意了,世上第一部标准的数码单反,用的就是胶片机镜头)。这台数码单反使用了拥有140万像素 CCD,1.8X片幅(APS-C为1.5x,4/3为2.0x),需外置储存器(DSU),容量200MB,可存150张未经压缩的RAW。可光学取景也可通过DSU上的LCD取景~这时就已经有实时取景了,售价合今天22.5万人民币。

1992年,柯达推出DCS200,取消DSU,机身内置储存器。1995年,相机数字化元年。卡西欧发表了25万像素、6.5万日元的低价数码相机QV-10,引发了数码相机市场的火爆。佳能EOS·DCS3C问世,同年还推出EOS·DCS1C(柯达CCD,转换倍率2.6x,片幅比4/3的2.0x还要小得多),开启了佳能数码单反相机发展史。

1998年,佳能推出了D2000(200万像素,片幅APS-C 1.6x)、D6000(600万像素,片幅APS-H 1.3x)2000年,佳能推出D30,像素325万,第一台配备自家CMOS的民用数码单反。2001年,索尼推出了轰动一时的“大炮王”DSC-F707数码相机,成为当时的DC机王。707的CCD拥有强大的红外感光能力,在夜视模式下会自动弹起CCD前低通滤镜,只要在镜头前安装一块红外滤镜就可以实现红外摄影,并且能够透视一些较薄的化纤衣物。

于是引发了透视照片事件,舆论沸沸扬扬,美女人人自危,那是一个不可换镜头的数码相机的高光时代,迫于舆论压力,次年索尼推出了F717来削弱透视能力。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个妖魔化红外摄影的事件,707的透视没有传说中那么神,许多图都是PS过放出来炒作的。但这个事件,更使人们确信,数码就是比胶片高科技,就是不一样,那么,就更加坚信“因胶片机≠数码机,故胶片机镜头≠数码机镜头”这一天真逻辑。

回溯一下老镜头价格均能一一对应:欧美老镜头历经两次大跌价,一次发生在90年代中,那是自动镜取代手动镜的第一波浪潮,第二波就发生在这时,由数码机取代胶片机的浪潮引发。老镜头不适合数码摄影的谣言不胫而走,引发了老镜头的恐慌性抛售潮。如果能够穿越到那个时代,你能够以今天1/10甚至1/20的价格买到ACDK神镜(什么是ACDK,可参阅我的文章《面粉王谈老镜头》)!这让我想起了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把家里的古董红木家具当垃圾卖了,换钱买他们心中的高大上——现代化科学化的象征“防火板折叠椅”!到今天,折叠椅还是50年前的价格,业界良心!而红木,尤其海黄。

。。价格至少翻了1000x!!!看官当中谁干过这事的请站出来,你是个时代弄潮儿,给你大大的赞!2002年,商用全幅单反元年。Kodak推出一代机皇 DCS pro 14n ~世界上首台突破1000万像素大关的数码单反(1371万像素,全画幅CCD。到现在依然有粉丝继续坚守、使用,认为它的低感光度画质和色彩,到今天依然是最好的)!同年,佳能推出1Ds,全幅CMOS,1100万像素。

请注意,直到这时,数码摄影的发展都是在感光器、机身上做文章,没有镜头什么事!2003年,佳能推出了一代平民名机,APS-C片幅的300D,人称“塑料拖鞋”,数码单反的大众化,是由300D开始的。那时,手动头转接可不像现在,有那么多改口服务,或有现在那么多转接环可用,人们依然被数码镜头这个伪概念蛊惑,但已经有人发现,就算使用胶片机配套的自动镜,在300D上的表现也不错。

但又发现以前在胶片上很少出现的一个问题——紫边,数码比胶片容易出紫边,于是,那时的摄影论坛里,大家讨论得最多的是紫边,厂家有见于此,也故意把大家的注意力往老镜头在数码上紫边大、数码单反上用的镜头需要数码优化,而数码优化的重点就是消除紫边这个方向上引,引诱用家弃旧镜换新镜。同年,奥林巴斯以“我们回来了!“为口号(奥巴在1991年退出了胶片单反市场),推出了号称专门为数码相机而设的开放式标准“4/3格式”,这个时隔12年又回来的胡汉三还拉了柯达、富士来壮胆造势,推出了首部4/3标准的旗舰数码单反E-1,采用柯达特供的500万像素CCD。

有趣的是,柯达只提供了这个CCD就在4/3阵型中消失了,而富士则自始至终连酱油都没打过。后来奥巴又拉来了一个疯投~松下,于2007年推出E-3,采用松下CMOS。奥巴把松下拉下水后,又混了12年,在2019年忽然曝出退出相机业务的消息。胡汉三真是个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的季候疯!也在2019年,松下这个被4/3套牢了10多年的疯投终于清醒了,推出了首部全画幅微单,4/3这个所谓数码相机标准也被证伪了。

看官看到这里,可能会说,怎么老扯机身,问的是镜头啊,再给点耐心,下面的干货来了。最能体现厂家在胶片机镜头与数码镜头上的套路的是4/3标准,它可以说是用数码化忽悠大众之集大成者:4/3在2003年推出,提倡象电脑配件那样实行通用开放式标准,共用卡口和通讯协议,镜头可以在不同厂牌的4/3系统上使用,并定义了数码画幅和数码镜头标准,来看看它是怎么忽悠的:忽悠一:135全幅是胶片时代产物,APS-C半幅也是胶片产物,而我4/3是为数码而生的全画幅,最先进。

真相:当时全画幅数码单反天价,大家能承受的就是300D之类的APS-C“残幅”。不明真相的群众一听,全幅高大上,残幅矮挫驼,为数码专门设计的4/3也是全幅,那当然是4/3好!但全画幅/半幅讲的都是感光器面积,4/3讲的却是标准,我的标准我全幅!摄影圈有句老话“底大一级压死人”,底片大带来的画质改善,比镜头好坏带来的还明显。

玩大画幅的人都知道,在4x5大画幅(101.6mm X 127mm)上,用个几百元的破镜头拍出来的照片,能碾压全画幅用几万元的神头拍出来的效果。那么想想,全幅是36mmx24mm,APS-C面积是它的一半,4/3格式的面积呢,是全幅的四分之一,你是残幅中的残幅好不好?所以“数码标准里的全幅”完全是偷换概念,蹭全幅热度。

忽悠二:为4/3这个数码标准设计的Zuiko镜头,是专门为数码摄影设计的高科技镜头,体积可以比胶片镜头小将近一半。所以同样拍300mm长焦的效果,4/3镜头只有全幅镜头的一半长,还小得多,光圈还可以做大些,牛逼吧?真相:又是偷换概念的把戏,偷换的是等效焦距/转换倍率。镜头都有一个实际焦距,是光心至焦平面的距离,这个是硬指标,不因片幅大小而变。

而等效焦距,是以全幅为标准,来计算APS-C或4/3获得与全幅相同视角时的焦距值。比如全幅的长焦镜头300mm,APS-C的转换倍率是1.5x,则在半幅上要获得全幅的视觉,就是300mm/1.5=200mm,意思是在半幅机上,使用200mm镜头就有全幅机用300mm效果。在4/3上,转换倍率为2.0x,那就是300mm/2=150mm了。

你用150和人家300比,你当然短一半,轻得多小得多了。你成像圈只有人家1/4大,当然可以方便地把光圈做大半级了,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数码黑科技,就是个转换倍率游戏。引用无忌上的4/3“数码神镜”150f2,上面清晰印着“Olympus Digital”,明示这是数码镜头忽悠三:光线直射。所有4/3数码镜头均在最后一块镜片做光线直射处理,克服感光器的深井效应,让感光器整体受光均匀,边缘画质比胶片镜头更好。

真相:数码感光器不如胶片平整,微观上看是凹凸不平的,会令边缘的感光单元受光量低于中央的,造成画质下降或红移,这就是所谓深井效应。奥巴假设了深井效应是永恒存在的(实际上索尼的背照式CMOS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提出光线直射概念。结果奥巴把自己给套进去了,这样做令镜头成本大增,广角不好做,镜头体积也很难做得更小,所以后来推出M4/3时,就绝口不提光线直射了。

而且这个它自以为的卖点,在全幅镜头面前就是浮云,全幅镜头成像圈大大超出了4/3画幅,所以覆盖到4/3感光器上的光线肯定是直射光,边缘受光肯定均匀!奥巴煞有介事说的事就根本不是事儿。忽悠四:4/3镜头的分辨率是200线,全幅镜头是100线,我4/3高全幅2倍,所以我自豪我骄傲!真相:120(中画幅)镜头的分辨率是60线,全画幅比中画幅小,所以镜头需要做到100线,才能同样清晰。

转换倍率为2x的4/3,则需要做到200线,才能与全幅一样清晰。这就是4/3做200线的真正原因。所以,我真不知道奥巴有什么可以自豪骄傲的?除非你把4/3镜头用于全幅,否则在4/3机身上,你顶多与全画幅的清晰度持平。如果不考虑像场仅看画质,镜头分辨率的游戏规律是,大画幅镜头用于小画幅机身----减画质,这解释了为何120镜头转接在全幅上使用,像质又粗又软;而小画幅镜头用于大画幅机身----增画质,这是电影头比相机头解像力更高的关键。

那么200线分辨率的镜头用于4/3机身,就没有任何加成,本就应该这样做的事情,拿来作为先进的卖点就很可笑了。我对4/3这么熟悉,是因为当初的我就是那批被奥巴成功忽悠了的不明真相的群众之一。直至我用Kilfitt 90/2.8电影头,与奥巴的所谓数码头50-200/2.8,拍同一场景对比时,Kilfitt这个60年代老镜头把我给震惊了!不是说胶片老镜头有紫边,数码镜头没紫边吗?怎么奥巴“数码头”50-200有紫边,反而Kilfitt 90胶片机头没有紫边呢?由此,开启了探索老镜头之路。

我的结论:第一、世上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码镜头。因为数模(A/D)转换是从感光器开始的,也就是镜头负责的是模拟部分,数码化是从感光器开始的。现代新镜头的确可以与机身通过电子信号交流信息,甚至可以针对镜头的弱点(比如畸变、暗角),在机身做优化,这个是类似机内PS的技术,跟镜头的数码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是厂家省成本伎俩,用来弥补低质量镜头的缺陷用的,镜头做得好的话,这些都不需要。

第二、会有全幅老镜头转接在数码机效果不好的情况,比如用的老镜头本就是质量差的,或机身作怪。比如富士,当年我用X-pro1就发现,只要是转接手动头,机身发现你不用原厂头,它就会自动给你一条挺恶心的色彩曲线,用Cooke或Angenieux这俩的色彩取向完全不同的镜头,在上面的色彩都是同一种脏黄色,只能从锐度和散景看出两镜的区别,色彩却是一样的,都是偏色的,一用回那富士原装狗头,就什么都回来了,色彩又正又漂亮。

这是厂家故意为之,逼你用原厂镜头,不能怪老镜头。还有就是如果是中幅老镜头或全幅镜头用在半幅数码上,分辨率确实是会受影响的,我前面说了“大画幅镜头用于小画幅机身----减画质”,这要怪的是半幅机身,跟镜头质量无关。第三、日本的老镜头,当年大多都是走廉价路线,分辨率达不到100线,有60-80线就挺良心了,而欧美的顶级老镜头,有些可以到300线,所以,也不能说只要是老镜头,在数码单反上表现就一定好,还要看你用的老镜头是不是好东西。

现在数码相机的像素开始向1亿进发,届时别说绝大部分老镜头,连这10年来生产的所谓数码镜头,都有可能喂不饱1亿像素了。1亿像素的时代一旦普及,镜头分辨率标准就可能得改写了,但也就是提高玻璃分辨率而已,跟数码没有关系,依然是模拟式的。老镜头vs新镜头,典型区别就是前者反差低、细节过渡细腻,抗眩光能力弱,后者反差高(高反差带来假锐利感),细节过渡生硬,抗眩光能力强。

我这里有个前置条件,不是拿小日本90年-05年出产那些垃圾AF老镜头来说事,要比就比50-80年代的欧美顶级老镜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挑,没有绝对的好坏答案。一句话,新手喜新,老鸟爱旧,原因就是欣赏品味不同。新手追求清晰饱和,老鸟讲究味道焦外。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自己属哪一类了。我的头条还有多篇关于新老镜头的回答或论述,有兴趣可加关注阅读。

文章TAG:镜头惊艳网站徕卡镜头中国网站但买了之后让你惊艳的徕卡镜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