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移动 > lg手机官网,LG手机。

lg手机官网,LG手机。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27 19:47:44 编辑:手机知识 手机版

1,LG手机。

不太清楚。建议选择HTC

lg手机官网

2,LG手机的官网网址是什么?

http://cn.lgmobile.com

lg手机官网

3,LG安卓手机

个人觉得可以,1G处理,其他功能也很强

不错,安卓系统,500万像素

lg手机官网

4,怎么在LG手机官网买手机

就算有也不推荐买呀,那里就是宰人的地方,你还敢过去扑呀。哪儿买不好呀,还去那儿。要想网购的话就去JOY,或者是京东。信誉都不错。

5,LG手机官方网站是什么?

http://www.lg.com/cn/support/mc-support/mobile-phone-support.jsp

6,lg手机官网

这个是中文网址:http://www.lg.com/cn/index.jsp

韩国的网址:http://www.lg.co.kr/index.jsp

7,LG智能手机

相当不错

还行吧。

好用

还好,使用时,如。QQ,比一般手机好,可以显示更多信息

上网挺好

8,lg手机官方网站

http://www.lg.com.cn/front.common.InitMainHomePage.laf

http://www.lg.com.cn/front.common.InitMainHomePage.laf

9,LG手机?

4英寸方面不错的android机,值得选择。

1GHz主频,500万像素摄像头更方面都比较均衡,性价比也很高。

她的屏幕显示也不错

还不如P990,2000多的双核机

还不如小米,2000元以下的神器

值得入手~价格才2700

http://detail.zol.com.cn/cell_phone/index277939.shtml

满好的

10,最前线 | 三星折叠屏手机量产倒计时,但很难成为大众用户的选择_...

三星的可折叠手机一直备受市场关注。

旧金山当地时间周三,三星在SDC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可折叠手机,邀请开发者为其开发新应用。

这款手机的发布日期尚未确定,也没完成最终命名和设计,会使用一种新的显示技术,三星称其为Infinity Flex Display。为了可折叠并减少厚度,三星开发了一种耐用的柔性新材质覆盖在屏幕上,并采用了超薄偏光层。

相比可折叠手机的发布,更有吸引力的其实在于安卓系统的支持。谷歌表示,Android P将会支持折叠设备。三星的折叠手机将采用基于安卓9.0的新系统One UI。谷歌、三星、开发者三方共同制作适合折叠屏的界面及程序,谷歌会向开发者提供API,三星会推出模拟器APK。

开发者大会和谷歌的支持,预示着这款产品进入量产倒计时。三星透露,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款可折叠屏幕就会量产了。

折叠手机由于可以扩展屏幕,进一步打通手机、PC的边界,被认为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分支。三星是最大的安卓机厂商,同时最领先的手机屏幕供应商,在可折叠手机的开发上享有技术优势。

不过,其他的厂商也在快速跟进。有消息称,另一家手机、屏幕大厂LG,也将在明年的CES上推出可折叠手机。LG官方承认正在和合作伙伴研发已与合作伙伴研发可折叠手机。过去两个月内,华为轮值主席胡厚崑、CBG业务CEO余承东都表态,将在明年年中发布会带有折叠屏幕的5G手机。

以上三家均有官方明确的表态,可能是未来折叠手机的先发者。

近期,柔宇科技也发布了一款折叠手机,但一家创业公司能否凭借折叠屏技术在智能机的红海中崛起还有待观察。苹果也拥有折叠屏专利,2017年曾宣布正在和LG公司合作研发可弯曲显示屏技术,用户可将iPhone展开成iPad。小米、OPPO的折叠屏专利也被曝光过。

虽然概念机看起来很酷炫,理论上前景非常美好,但其技术、工艺难度可想而知,用户是否接受也是问题,比如手机不可避免地加厚,以及折叠屏的磨损,都会影响用户体验。这对手机厂商的技术和工业设计、供应链的生产工艺,都是很大的考验。

荣耀总裁赵明接受采访时曾指出:“如果折叠出来特别厚,可能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最终还是看在工业实践当中,怎么它做到最好。”

此外还有成本的问题,折叠手机的价格不会很亲民。柔宇发布的FlexPai(柔派)折叠手机,起售价高达8999元,这个价位会让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考虑到这些因素,折叠手机短期内未必比现在常规的全面屏手机更有优势,很难成为一个比较大众的选择。

但长期来看,如果可折叠手机被市场接受,对三星持续下滑的手机业务有所提振。如何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成本是一个更长期的竞争。

11,我们破解了几乎所有旗舰手机的人脸识别,iPhone幸免于难_

编者按:本文来自“机器之心”(ID:almosthuman2014),36氪经授权转载。

你的手机到底能有多安全?今天市面上能买到的智能手机大多都用上了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高端一点的两种技术都有,除了解锁手机之外,很多人也会拿这些技术用于支付。但正如某家通信企业高管所说的:所有手机安全措施都可以破解,问题只在于成本。

今年 11 月,来自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可以生成「万能指纹」的神经网络模型 MasterPrints,攻击手机指纹解锁的成功率最高可达 78%。而最近,福布斯的记者们决定使用 3D 打印技术攻击手机的人脸识别功能,在一通测试之后,他们发现石膏「人脸」竟可以破解四种流行旗舰手机的 AI 人脸识别解锁功能,而 iPhone X 不为所动。

据介绍,测试中被「假头」破解的手机包括 LG G7 ThinQ、三星 S9、三星 Note 8 和一加 6。

从商场到工作场所,人脸识别无处不在,好像我们的脸每天都在被扫描。但智能手机应该保护用户数据,使其免于泄露,而不是侵犯隐私。

如果你是一位安卓手机用户,那么请马上把手机从眼前移开。为了测试破解智能手机的难易程度,福布斯记者用 3D 打印的头部测试了四款畅销安卓/苹果智能手机。遇到假的人脸,所有的安卓手机都被打开,但苹果却未被攻破。

复制你的头

用于测试的 3D 打印头部是由英国伯明翰的 Backface 公司制作的。这家公司利用 50 个摄像头同时拍照就能生成一幅完整的 3D 图像,然后将生成的图像导入电脑,用编辑软件进行处理,任何错误都能得到修复。

接下来,Backface 用一台以石膏粉为原料的 3D 打印机打出模型。然后进行面部修复和上色。利用这种方法几天之内就能做出一个真人头部大小的模型,总花费仅 300 英镑。

在这之后,你就得到了一个几乎完美的人头复制体。

Backface 公司制作的 3D 打印头部

实验过程中,福布斯的记者使用了与自己头部大小相同的模型在 5 台手机上进行了测试,其中包括一台 iPhone X 和四台安卓手机:LG G7 ThinQ、三星 S9、三星 Note 8、一加 6。方法简单直接:记者将「假头」放到这些手机前看看它们会不会被解锁。结果四台安卓手机全部解锁,只是解锁难度有所区别。iPhone X 是唯一幸免于难的手机。

安卓手机抵抗攻击的性能也存在差异。如,首次打开这部全新的 G7 时,LG 曾提醒用户不要打开人脸识别。「人脸识别为二级解锁方法,会降低您手机的安全性,」LG 手机播报道,提醒用户类似的人脸也可以解锁你的手机。难怪开始试验的时候,3D 打印头部轻松就解开了 G7。

但在拍摄期间,LG 似乎更新了人脸识别程序,大大增加了破解难度。一位 LG 发言人表示:「通过 LG 推荐的第二个识别步骤和高级识别,可以通过设置在设备上改进人脸识别功能。LG 试图通过不断加强设备稳定性和安全性来改进手机。」他们补充道,人脸识别被视为次于 PIN、指纹等其他方式的「二级解锁功能」。

三星 S9 在用户注册时也有类似提醒。「您的手机可能会被与您长相类似的人或物解锁,」该手机提醒道。「如果仅使用人脸识别,安全性会低于使用手势密码、PIN 及密码。」但奇怪的是,在设置该设备时,首先出现的解锁选项是人脸和虹膜识别。虹膜识别不会被「假头」模糊的眼睛欺骗,但人脸识别被欺骗了,尽管需要先调整角度和照明。

Note 8 具有「快速识别」功能,根据制造商的表述,「快速识别」的安全性比普通识别还要差。在此次实验中,这并不重要,因为无论怎么设置,「假头」都可以解锁手机,只是普通解锁需要花更多时间调整角度和照明。S9 和 LG 的慢速解锁功能也是如此,而且事实证明,后者更难攻破。三星发言人表示:「人脸识别是为了更方便地打开手机,类似于『滑动解锁』。我们提供最高级别的生物特征识别——指纹和虹膜,利用它们解锁手机,并为 Samsung Pay、Secure Folder 等功能提供验证。」

一加 6 没有安全提醒,也没有更安全的慢速解锁选项。除了在录入人脸时有一些科幻风格的脸部扫描图形,该手机在 3D 人脸面前立马就开了锁。一加 6 无疑是本次测试中安全性最差的手机。

一加发言人表示:「我们设计人脸解锁是为了方便。我们一直致力于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其安全性,在此期间,我们建议大家使用密码/PIN/指纹解锁以提高安全性。因此,人脸解锁还没有应用到银行、支付等安全性要求较高的 APP 中。我们在不断努力改进自己包括人脸解锁在内的所有技术。」

不过,iPhone X 似乎不那么容易被破解:苹果公司在人脸识别方面投资很大,他们甚至和好莱坞电影工作室合作,制造仿真面具来测试 Face ID,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模型是无法解锁 iPhone X 的。

作为最贵的旗舰手机系列,苹果公司自 2017 年起在 iPhone X 中使用了「TrueDepth 摄像机系统」(隐藏于屏幕上方的「齐刘海」部分)。在识别时,手机会使用其中的传感器、摄像头和点阵投影仪,投射出 3 万多个点,以形成一张完整的 3D「模型」来识别用户脸部。此外,iPhone X 还采用了定制化的 AI 芯片 Neural Engine 来处理工作负载。

对于 Face ID 的自信甚至让苹果抛弃了一直使用的指纹解锁功能。苹果称,同为生物识别技术,TouchID 的解锁错误率是五万分之一,而 FaceID 则是一百万分之一。

手机节节溃败,计算机的面部识别安全性如何?福布斯也测试了最新的 Windows Hello 面部识别解锁功能,发现假头无法破解微软的系统。

全球市值最高的两家公司技术安全性最高,这看起来是个很合理的结果。

在福布斯的测试中,几款手机人脸识别安全性,从高到低排列。

看头不看脸

全球销量排名第二的华为手机安全性如何?或许是因为记者们的偏好,在福布斯的测试中并没有出现华为手机。不过更早些时候,德国媒体的同行们使用了另一种方式破解了 Mate 20 Pro 的 3D 结构光人脸识别解锁功能:蓄胡子。

这两位长相相似,都留着胡子的用户,其中一人录入了自己的面部信息,随后在手机息屏状态下,另一人接过手机之后直接解锁成功了。大胡子的存在阻碍了人脸识别的扫描?

鉴于破解成功率如此之高,任何担心自己手机会被 3D 打印「面具」破解的人都应该避免使用面部识别解锁功能,转而考虑使用一些更传统的安全方法。网络安全公司 NCC 集团的研究主管 Matt Lewis 推荐内含数字和字母大小写的高强度文本密码。

「说到保存秘密,我们还是要看 PIN 和密码,」Lewis 说到。「任何生物识别技术都意味着认证信息是可以复制的,任何有足够资源、时间和目标的人都可能试图使用技术来欺骗它们。」

12,5 年前手机圈的霸主,不是 iPhone 而是它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 木斯。36氪经授权转载。

智能手机已是一个巨头垄断的行业,然而过去十多年,它也有过百家争鸣的阶段。时代的局限造就了诸多商业上失败的产品,但历史的尘土并不会埋没金子的闪光,若干年后,你会在琼楼上发现它们耀眼的一面。

为此,爱范儿将会围绕「不该被忘却的智能手机」主题展开一系列话题文章,以今天的视角,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产品。

往期回顾:《在 2009 年的「iPhone 杀手」身上,我们看到了 iPhone X 的影子》、《诺基亚当年的「不跟随」之作,死了 7 年却仍是最好看的手机》

在 Android 手机的发展史上,摩托罗拉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光。初代里程碑 Milestone 自不必说,此后的 Defy、Droid Razer 系列也都拥有极为出色的工业设计。

但假如要让我从众多摩托罗拉手机中选出一个最有个性的型号,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票投给 moto X,而且应该也不止我一个人会这么想。

回过头来看,虽然你很难用「革命性」和「改变世界」这样的词语来形容 moto X,但在智能手机的历史上,和它一样不按常理出牌,不玩配置堆砌的设备并不多,无论是对于摩托罗拉这家公司还是整个手机行业来说,它都是一款值得怀念的设备。

所以,不管你现在手上用的是不是摩托罗拉的手机,你都应该了解一下 moto X,看看 5 年前它都在这个行业里留下了哪些故事。

在「嘿,Siri」出现之前,Google 和摩托罗拉就想着靠语音来控制手机

前段时间网 传了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人在公交车上丢了小米手机,而机主确定小偷就在车上,所以马上叫司机让车停下不开门,车里瞬时安静起来,此时机主大喊了一声:「小爱同学!」,某个角落就传出了「我在!」的声音。

虽然这更像是一个段子,但这种类似于苹果「嘿 Siri!」式的隔空语音交互,在当下的智能手机产品中并不少见,最早有这个想法的便是 Google 和 Moto。

2012 年,Google Glass 眼镜上就率先尝试通过语音来控制设备各种功能比如拍照,只要你喊一句「OK,Glass」就能随时唤醒设备,这也是 Google 第一次尝试在硬件设备上展示语音交互的作用。

2013 年,Moto X 接踵而来,此时的摩托罗拉已经被 Google 收入囊中,而 moto X 也成为了首款充分运用了 Google 软件和服务的设备,其中就包括了新的 Google Now 语音助手。

为了让「助手」的概念进一步融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摩托罗拉打造了一项名为「Touchless Control」的无接触控制功能,它和「嘿,Siri」等多数语音服务类似,就算是手机处于锁屏状态放在一旁,你只要来一句清晰的「OK,Google Now」,便可以直接启动语音服务,并实现打电话和发短信等日常操作。

为了让这种语音服务可以随时被唤醒,当时 moto X 搭载的是摩托罗拉专门研发的 X8 处理器,主核心采用的是当时的高通骁龙 S4 Pro,同时还额外加入了两颗语境计算和自然语言处理核心,前者主要负责各种接触交互和各种传感器的控制,后者则负责和音频相关的识别和处理。

这种架构和现在的「协处理器」很相似,意味着手机可以将一些简单的工作指令交给低功耗芯片来处理,而无需再启用高功耗的主核心,所以哪怕是当时 moto X 仅有 2200 毫安电池容量,依旧能保证足够的续航与待机时间。

这么做的并不是摩托罗拉一家,苹果在同年发布的 iPhone 5s 中也加入了名为「M7」的协处理器,专门用于各种传感器数据的测量,但类似于 moto X 实时语音交互的「嘿,Siri」功能,苹果在两年后的 iPhone 6s 中才得以实现。

也许 Google 和摩托罗拉对于当时的 moto X 都有一种期盼,它们希望达成一种理想的合作,一种像是 iPhone 那样的能够在软硬件层面进行深度结合的产品,而不再是单纯的第三方和割裂的 Android 系统。

事实证明这种方式还有效果的,moto X 成为了当时理念最领先的设备,也多少让手机朝着「智能」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Made in America」的口号很美好,但这件事摩托罗拉和苹果都没成功

在 moto X 发布前,Google 投入重金在美国多家的主流报纸刊登了整版广告,但宣传的重点并不是手机本身的功能,反而是在强调它的「国货」属性——「由你设计,美国组装」,这是当时广告的口号,专门拿去给了老美们看的。

没错,这是一款设计、制造和组装都在美国本土完成的智能手机。

这个口号的背后,摩托罗拉在 moto X 上市前就花了 6 个月的时间,重新对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废旧工厂进行改造,并招聘了 2500 名工人,实现每周 10 万台设备的出货量。

时任摩托罗拉 CEO 的 Dennis Woodsid 还表示:「因为成本而不能在美国制造手机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假象。」

按照摩托罗拉的设想,将制造地设在美国主要是为了 moto X 的定制化服务 Moto Maker 而准备的,这项服务可以让用户像定制 Nike 球鞋一样对 moto X 手机进行 DIY,自己选择手机的背盖和材质,甚至还包括配色,因为随机性较强,只有工厂在本地才能更快地对定制产品做出响应,同时保证发货的速度。

另一方面,从营销策略上,Google 和摩托罗拉也希望借助「美国制造」的精神标签,进一步推动 moto X 的热度和销售。

但这项投入只持续了一年就被迫中止了。摩托罗拉在 2014 年 5 月宣布将会关闭工厂,原因大概归咎于 moto X 低迷的销量,工厂已经没办法维持正常的运转。此时工厂仅剩下约 700 名员工,主要负责的仍然是 moto X 的组装和全美发货工作。

还有一个原因是成本问题,按照摩托罗拉当时的供应链负责人 Mark Randall 指出,销量较低也意味着工厂无法实现规模效益,美国本土工厂较高的人力和配送成本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所以在之后的中低端产品如 moto G 和 moto E 上,摩托罗拉重新选择了中国等劳动密集型地区进行生产。

所以,纵使「美国制造」这样的光环能够让本土消费者产生更多的信赖感,但考虑到人力成本,美国消费者们也无法指望在美国生产的东西能够获得与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一样的价格。而对企业来说,成本控制和稳定的量产化始终是销售产品的关键。

正如 Strategy Analytics 分析师 Neil Mawston 当时所说的:「在美国生产或组装智能手机会让摩托罗拉自尝苦果。美国是设计智能手机的好地方,苹果也是这么做的,但在这里造手机是另一回事。」

类似的问题也曾让苹果感到头疼。在 2013 年,苹果就将最新的 Mac Pro 搬到美国进行组装,还专门制作了一个介绍视频来彰显本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然而这款原定于 12 月开卖的设备一直拖到隔年 3 月才上架,还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缺货的状态,预定后的发货时间更是要长达五六周。

两年后,库克接受 CBS《60 分钟》采访时也说,苹果之所以不愿把 iPhone 产线从中国搬回美国,是因为中国拥有庞大数量的专业技工,但美国却无法满足苹果的需求,这决定了在中国进行产品生产依旧是平衡效率和质量的最佳选择。

moto X 第一次让大众知道,原来智能手机也可以玩专属定制

在之前我们曾提过一个观点,即智能手机这种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决定了,它很难会去为少部分人的个性需求而放弃掉大部分人的需求,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均摊设计和生产上的成本,并最大化地降低风险。

正因为如此,大部分手机厂商一般只会给自己的设备做 2-3 个颜色和款式,只有体量较大一点的品牌才会有余力做一些另类的设计,但出于对风险的考虑,黑白款式依旧供货量最高。

但在 moto X 上,摩托罗拉却推出了一项服务,让用户可以在购买手机前先对存储空间、机身颜色、手机背壳和材质进行定制,甚至还能在手机背壳上进行刻字,最后再将它们组合到一起,让这款手机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产品。

这项服务名为「Moto Maker」,一度让 moto X 成为手机个性化的代名词。和以前那种仅仅只是换换外壳颜色的手机不同,单纯手机背部的颜色,Moto Maker 就提供了超过 200 项的可选组合,更不要说还有其他的选项。

具体来说,大到背盖的颜色、材质和存储空间,小到侧边的音量键样式、镜头的线圈和内置铃声,你都可以亲自在网站上挑选,最终确定的型号会直接在前文所说的德克萨斯州工厂进行生产,用户在一周后就能收到手机。

哪怕是在现在,你依旧很难找到一个类似于 Moto Maker 这样,能够让用户亲自对消费电子产品进行定制的平台,这种理念在当时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声。

比如苹果的设计总监 Johny Ive 就曾在《纽约客》的采访中表示,让消费者决定工业产品中的设计,是一种偷懒的价值主张,其实就是在暗指 Moto Maker;之后摩托罗拉的 CEO 也对苹果的高定价策略进行了一番嘲讽,同时认为这只是「不同的产品哲学」而已。

但很现实的问题是,moto X 这项最大的定制卖点,某种程度也局限了它自身的发展。一方面,这项定制服务当时只向美国本土地区消费者开放,而且大部分消费者想要的木质后盖在开售的几个月后才正式上线,这让不少潜在的用户都投奔到了同期的三星、HTC 和 LG 手机上。

另一方面,这种 DIY 的性质也决定了 Moto Maker 只能引起小众群体的关注,这种高随机性的设计,也导致它无法像其它手机一样摆在门店的货架上任人挑选,基本上就是告别了线下销售的模式,也失去了一定的曝光度,后几代的 moto X 产品虽然仍然有 Moto Maker 支持,但定制的深度就远不如初代了。

如今,摩托罗拉品牌一息尚存,新产品依旧在按部就班地更新,但被联想收购之后的它愈发像是一个跟随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那些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成功设计,少了推陈出新的创意,多了东施效颦的无趣,不提也罢。

这只能说是一个悲伤的延续。

文章TAG:lg手机官网LG手机。lg手机手机官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