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 > 移动 > 华为智能眼镜2,华为智能眼镜卖多少钱?都有什么功能?好不好?

华为智能眼镜2,华为智能眼镜卖多少钱?都有什么功能?好不好?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2 21:16:48 编辑:手机知识 手机版

1,华为智能眼镜卖多少钱?都有什么功能?好不好?

华为智能眼镜只是一款概念性的产品,并没有真正出现在市场上,原来根据他们宣传得知会有500万像素摄像头,手势识别和语音控制等功能,但是现在国内已经出现了实现这些功能的智能眼镜了,有一款叫看见SeeU智能眼镜,具备800万像素,720P录像,能够持续录像180分钟,超长待机72小时,待机时间比谷歌眼镜还长,而且重量仅有谷歌眼镜的一半,可以太阳镜和近视镜片两种选择,不得不说是款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眼镜。目前正在苏宁众筹首页展示,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

华为智能眼镜2,华为智能眼镜卖多少钱都有什么功能好不好

2,华为智能眼镜2代摘下眼镜蓝牙还在链接呀

是还在的。
华为只能眼镜2代摘下以后蓝牙本来就还是在的。它的操作、交互逻辑跟无线蓝牙耳机很相似,通过眼镜盒进行蓝牙配对,配对成功以后开盒即能连接上手机。双击镜腿在来电时能够接听/挂断电话,以及控制音乐的播放/暂停。也就是说,它类似蓝牙耳机,如果你只是将它摘而没有将放回眼镜盒,它的蓝牙是还在的,只是停止了一些功能,类似播放音乐等。只有将它放回眼镜盒,并关闭眼镜盒,它的蓝牙才会彻底断掉。

华为智能眼镜2,华为智能眼镜卖多少钱都有什么功能好不好

3,华为智能眼镜是如何充电的?

GENTLE MONSTER – HUAWEI EYEWEAR,这款与GENTLE MONSTER合作的华为智能眼镜,在眼镜盒内部配备了2,200mAh电池,可以把眼镜放在眼镜盒内,通过全新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进行充电。它一次充电可持续3.5小时音乐播放及2.5小时的通话。

gentle monster眼镜是韩国的一个眼镜品牌,近来因为在电视剧里做广告挺火的。不过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欧洲的牌子,比如来自意大利的super sung,比较上档次。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华为智能眼镜2,华为智能眼镜卖多少钱都有什么功能好不好

4,华为眼镜2可以换镜框吗

可以。
配镜时根据已购买的智能眼镜选择正确的镜框,不同系列镜框不能互配。
华为智能眼镜分为三种镜框框型;飞行员、方形、圆形,基于不同的框型,可以搭配多种镜框款式,适配大多数人的脸型。智能眼镜与镜框匹配关系如下;
方形镜框智能眼镜:仅支持方形半框和方形全框的镜框适配
圆形镜框智能眼镜:仅支持圆形半框和圆形全框的镜框适配
飞行员镜框智能眼镜:仅支持飞行员全框和飞行员墨镜的镜框适配。

5,华为智能眼镜在使用通话功能时,会声音外漏么?

根据现在的评测,华为智能眼镜在使用通话功能或者播放音乐的时候,声音基本不会外漏,除非你开大最大的音量,但最大音量你自己都受不了,华为智能眼镜发声是定向传播的,向佩戴者方向传播

解决方法: 首先,确定一下是不是使用即时通讯软件进行通话的,如果是的话,可以通过线下通话进行解决; 其次,可能是因为通话音量没有调整到合适位置,按住手机+号进行对饮增加手机音量就可以了; 最后,也可能是因为手机贴膜位置阻挡了手机通话听筒的位置,造成通话情况不良; 特别的,如果是由于手机进水而造成的,就要及时到专业售后进行及时的修理了。

没错,别听那些没买过的,我是今天刚买的,结果漏音很严重,不管是听歌还是接打电话都漏音,并且眼镜接听也不是很灵敏

别听那些没买过的,我真正买了的,外露是绝对的,在定向也是外露,你开小点声音会好一点,过了40-50基本白扯安静的地方别人听得清清楚楚,要是开到100%我靠,根手机外扩是的

会的,就跟开的外置扬声器一样,只有把音量调低,别人就听不清楚了,但是在嘈杂的地方自己也会听不清楚

6,华为gm智能眼镜二代如何连接苹果手机

苹果手机使用EYEWEARAPP进行,EYEWEARAPP1.0.0.50及以上版本支持此功能,建议您及时更新到最新版本。
1、打开EYEWEARAPP,连接眼镜。若APP未自动连接,APP弹出可连接设备列表时,请点击EYEWEARII;若APP未搜索到眼镜,APP会跳转至连接指示页面,请按照页面提示,长按右侧镜腿(多指紧贴右侧镜框即可),听到“咔哒”提示音后松手,点击开始连接;
2、APP连接眼镜后,点击产品设置>配对新设备>开始,在倒计时60秒内,按捏眼镜左镜腿;
3、听到“咔哒”声或者“叮咚”提示音后松手,app界面会提示“眼镜与此设备断开连接”,点击知道了;
4、打开需要连接的新手机的蓝牙,在蓝牙设置界面搜索到EYEWEARII后手动点击连接(已打开蓝牙的华为手机弹出眼镜连接提示窗后,点击连接也可完成配对)。

7,华为智能眼镜是和哪个品牌合作的呀?

当地时间3月26日下午,华为在法国巴黎举行了P30旗舰系列新品发布会。虽然手机是发布会的绝对主角,但华为还公布了一些周边产品,包括一款与韩国眼镜品牌Gentle Monster合作推出的蓝牙智能眼镜,将在今年7月正式推出。 华为发布会的重头戏是手机摄像头,其中P30 Pro是全球首个量产的潜望式镜头手机,可以达到5倍光学变焦以及10倍混合无损变焦。与Gentle Monster共同推出的智能眼镜则被称为“另一个新潮的东西” 这款智能眼镜内置两对收音麦克风和喇叭,连上手机蓝牙后具备通话功能。眼镜上没有任何实体按键,用户可以通过触控接听电话。除此之外,眼镜还内置AI 降噪技术减轻杂音。 ? 图片来源:Unwire “如此一来,手机放在口袋或包里时你也可以接电话了,”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发布会介绍道,“这是时尚和科技的最新融合。” 据介绍,这款智能眼镜具备IP67防水防尘能力,可以通过专用的眼镜盒进行无线感应充电。 和潮流眼镜品牌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当然也会更潮一点。这款智能眼镜可以按用户喜好配备透明镜片或有色镜片,还有多种镜框可供选择,外观和Gentle Monster以往推出的眼镜及墨镜产品几乎没有区别。 目前华为还没有公布此款智能眼镜的具体价格。 Gentle Monster是由Hankook Kim和Jay Oh于2011年在韩国创立的眼镜品牌,以眼镜设计适合亚洲顾客并且款式多样而出名,具有带着未来感的“怪诞美学”,旗下每一家零售店都有独特的风格理念,并于2017年获得奢侈品巨头LVMH集团旗下私募基金L Catterton Asia的投资。 在这次的发布会上,Gentle Monster联合创始人及CEO Hankook Kim也上台介绍了这款智能眼镜。 Kim表示虽然品牌旗下的18家旗舰店都有着独特的风格主题,设计了许多款式特别的墨镜,但品牌同样也有许多相对正常的墨镜产品,这次和华为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镜就是相对正常的款式。

gentle monster眼镜是韩国的一个眼镜品牌,近来因为在电视剧里做广告挺火的。不过个人还是比较喜欢欧洲的牌子,比如来自意大利的super sung,比较上档次。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8,最前线 | 华为态度反转,将于下半年推出电竞游戏手机_

游戏手机到底是炒作的概念,还是未来的趋势?现在市场的态度渐渐变得统一起来,年初以来的争议渐渐弥合。

有外媒报道称,华为消费者业务副总裁徐钦松表示,华为将于2018年下半年推出自家的电竞游戏手机。关于手机详情并未透露。华为向36氪证实了这一消息。

仅仅在几个月前,华为对游戏手机的态度,还是认为这是一种炒作的概念。这也是当时市场的主流看法之一。

余承东4月份曾表示:“就像防水手机,很多手机已经加入了防水功能。未来华为手机会将游戏性能进行大幅度提升。”

随着黑鲨和努比亚新品的上市和热销,用户和市场用钱投票,围绕游戏手机前景的争议就逐渐消失了。

虽然雷蛇在去年就打出了游戏手机的概念,不过在国内市场并不销售,在国内最早发售游戏手机的是黑鲨和努比亚。

4月13日,小米投资的黑鲨科技发布第一款手机,这也是国内厂商首款定位于游戏手机的产品。同月19 日,努比亚也发布了首款游戏手机:努比亚电竞红魔游戏手机。

京东通讯事业部总裁陈婷在618分享会上提到,游戏手机在今年618手机品类中表现突出。以黑鲨为例,618开门红,黑鲨手机50秒销售额破1000万,整个618期间黑鲨销售额环比5月提升98%,销售额品牌排名飙升至第14位。

更早之前,4月20日京东平台黑鲨游戏手机首发预约量超45万,4月25日红魔游戏手机发售活动37秒破万台,这2款游戏手机连续七次发售秒罄。

京东手机还把游戏手机当成了摆在五大战略的首位,对游戏手机的前景非常看好。京东手机作为手机出货量最大的线上平台之一,拥有大量的用户搜索和购买数据,从其选择可以窥见用户偏好的风向。

从用户画像来看,游戏手机以年轻的男性用户为主。以下是游戏手机的两大主要品牌黑鲨和努比亚,在过去一个月内用户搜索的画像。可以看出,19-34岁、男性用户是主要关注人群。

可见,这个细分品类的核心用户,也符合当下手机品牌年轻化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手游的火爆给游戏手机的市场前景给予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从设计上说,游戏手机不仅拥有同等价位下更好的游戏体验,这能吸引一部分重度游戏用户的喜爱。而且,游戏手机往往拥有酷炫的外观,与市场主流手机有较大的差异化,可以更好地满足追求个性化的用户的心理需求。而当下的用户,越来越追求与众不同的标识来体现其个性化的人格。

在黑鲨和努比亚之后,华硕也于6月初发布了智能手机ROG Phone。现在,华为宣布开发游戏手机后,国内最大的两大手机厂商都要进入这个领域了。(黑鲨是小米投资的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荣耀在6月初发布的荣耀Play,由于GPU Turbo图形加速技术加持,已经具备了很强的游戏性能,虽然未打出游戏手机的标签。

从华为的品牌属性来看,华为一向以商务机、高端机著称,似乎跟游戏手机的调性不太符合,两者的目标人群也有一定偏差,前者偏向中年商务人士,后者偏向年轻游戏爱好者。

在这方面,小米可以作为一个借鉴的先例,小米并没有自己研发游戏手机,而是投资黑鲨,这样就保持了小米手机一贯的高性价比的品牌属性。

华为究竟开发出怎么样一款游戏手机呢?是以华为的品牌推出,还是另设一个品牌?值得期待。

9,超越人类医生,从视网膜图像识别心脏病_

谷歌大脑研究人员刚刚在官博上宣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使用深度学习分析视网膜图像,以此预测心血管疾病突发的风险。使用深度学习来获得人体解剖学和疾病变化之间的联系,这是人类医生此前完全不知道的诊断和预测方法,不仅能帮助科学家生成更有针对性的假设,还可能代表了科学发现的新方向。

谷歌AI发现了人类医生尚未发现的诊断方法:用深度学习找到视网膜图像与心血管疾病联系

心脏病发作、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仍是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评估这种风险是未来减少患者遭受心血管疾病的第一步。为了做这个评估,医生将各种风险因素纳入考虑,例如:遗传因素(如年龄和性别),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和血压)。虽然可以通过简单询问患者来获得大多数上述信息,但其他因素(如胆固醇)则需要抽血。医生还要考虑患者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这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着增加有关。

最近,我们看到了很多用深度学习技术帮助提高医学成像诊断准确性的案例,尤其是糖尿病眼病。在《自然》子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中发表的《使用深度学习从视网膜基底照片中预测心血管危险因子》中,我们展示了除了检测眼病外,眼睛的医学图像还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测心血管健康的其他指标。这一发现令人异常兴奋,因为它表明通过视网膜图像,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诊断疾病的方法。

通过在来自284335名患者数据上训练的深度学习算法,我们能够从12026名和999名患者的两个独立数据集中患者的视网膜图像,以惊人的高准确度预测病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子。例如,我们的算法通过视网膜图像区分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的准确率有71%。此外,虽然医生通常可以区分严重高血压患者和正常患者的视网膜图像,但我们的算法可以进一步预测在11 mmHg以内的患者平均收缩压,包括患有或不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

左图:眼球背部图像显示斑疹(中间的黑点),视盘(右侧亮点)和血管(右侧亮点旁的深红线)。右图:视网膜图像呈灰色,使用了深度学习算法的像素可以预测血压(绿色阴影高亮显示)。我们发现每个心血管风险因子预测使用不同模式,例如血管用于血压,视盘用于其他预测。

除了从视网膜图像预测各种风险因素(年龄,性别,吸烟史,血压等),我们的算法在直接预测心血管疾病风险方面准确率很高。算法使用整个图像来量化图像与心脏病发作/中风之间的关联。基于两张视网膜图像,一张是(最多5年后)经历过重大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脏病发作)患者的视网膜图像,另一张是没有突发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视网膜图像,我们的算法能够以70%的准确率识别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这一数字接近需要抽血测量胆固醇的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计算器的准确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使用Attention技术打开了“黑匣子”,以查看算法如何进行预测。这些技术使我们生成一个热图,显示哪些像素对于预测特定的心血管风险因子最为重要。例如,如上图所示,该算法更注重血管情况来预测血压。解释算法如何进行预测,可以让医生对算法本身更有信心。此外,这项技术有助于为将来对心血管风险和视网膜进行科学研究生成假设。

在最广泛的层面上,我们对这项工作感到兴奋,因为它可能代表了科学发现的新方法。传统上,医学发现通常是通过一种复杂的猜测和测试形式:通过观察得出假设,然后设计和运行实验来测试假设。然而,对于医学图像,由于实际图像中存在的各种特征、图案、颜色、值和形状,观察和量化关联是困难的。我们使用深度来获得人体解剖学和疾病变化之间的联系,类似于医生学会将体征和症状与诊断新疾病联系起来。这可以帮助科学家生成更有针对性的假设,并推动未来的广泛研究。

有了这些结果,还有很多科学工作需要去做。我们的数据集有许多标注有吸烟状况、收缩压、年龄、性别和其他变量的图像,但只有几百个心血管疾病的例子。我们期待在更大和更全面的数据集上开发和测试算法。为了确保这对患者有用,我们将试图了解干预措施的效果,如生活方式改变或在风险预测基础上的药物治疗,我们将生成新的假设和理论来测试。

谷歌使用深度学习分析视网膜图像的里程碑事件

以上的最新突破,与谷歌在使用深度学习分析视网膜图像方面的长期积累进展分不开。

16年11月,谷歌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题为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tection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Retinal Fundus Photographs”的论文,谷歌研究人员提出的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该算法能够在视网膜造影中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做出解释,帮助医生克服资源短缺资困难,为更多的病人做出更专业的诊断。

任务: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致盲的主要成因之一,主要由眼睛后部细小血管损伤引起。这是通过观察眼睛的背面,可以看到血管。所以这是一个感知任务。他们训练了一个深度学习系统,执行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评估相关的几项工作。文章标题中所提到的结果是评估“可参考”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其正在检测中度或更差的眼睛疾病(该组患者的治疗方式与“不可参考”眼病患者的治疗方式不同)。他们还评估了识别严重视网膜病变并检测黄斑水肿的能力。

数据:他们对13万个视网膜照片进行了训练,每个级别由3到7名眼科医生进行评估,最终的标签以多数票决定。图像来自使用各种相机的4个位置(美国EyePACS和3家印度医院)的康复临床数据集。

网络模型:他们使用了Google Inception-v3深层神经网络的预训练版本,这是目前使用最好的图像分析系统之一。预训练通常意味着他们已经接受过训练的网络来检测非医疗物体(如猫和汽车的照片),然后进一步对特定医学图像进行了训练。这就是为什么网络只能接受229 x 299像素的图像。

结果:这篇论文我认为是医学深度学习的第一个大突破。他们的AI系统获得了与单个眼科医生相同水平的表现,在于眼科医生的平均水平相比时,也不落下风。

图:彩色的点是人类眼科医生,黑线是谷歌的深度学习系统。

与人类以上相比,他们的系统在检测黄斑水肿上做到了相同的水平,但是在更严重视网膜病变绝对值(AUC值)上要差一些。

关于这一研究的10点总结:

Google(和合作者)训练了一个系统,以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其导致全世界5%的失明),系统的表现与一组眼科医生的表现相当。

这是一个有用的临床任务,这可能不会节省大量资金,也不会在自动化的时候取代医生,但具有很强的人道主义动机。

他们使用130,000个视网膜图像进行训练,比公开的数据集大1到2个数量级。

他们用更多阳性的案例丰富了他们的训练集,大概是为了抵消训练对不平衡数据的影响(一个没有共识性的解决解决方案的问题)。

由于大多数深度学习模型都针对小型照片进行了优化,所以图像被大量采样,丢弃了90%以上的像素。目前看来,我们还不知道这是不是件好事。

他们使用一组眼科医生来标注数据,很可能花费了数百万美元。这是为了获得比任何单个医生的解释更准确的“真正的真相”。

第5点和第6点是所有当前医学深度学习系统的错误来源,而且人们对这些话题知之甚少。

深度学习系统比医生有优势,因为它们可以用于各种“操作点”。相同的系统可以执行高灵敏度筛选和高特异性诊断,而无需再训练。所涉及的trade-off是透明的(不像医生)。

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它在可读性上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并在文本和补充中包含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该研究似乎符合目前FDA对510(k)法案的要求。虽然这项技术不太可能要通过这一手续,但是该系统或衍生物完全可能在未来一两年内成为临床实践的一部分。

另一主力DeepMind,用机器学习诊断三大眼疾,或几年后进入临床试验

而早在2016年6月,谷歌医疗的另一大主力DeepMind,就开始在视网膜医疗图像方面,使用机器学习发力。

视网膜3D扫描图

那也是DeepMind开展的第一个纯粹以研究为基础的(research-based)健康项目。此前,NHS旗下眼科医院已经让DeepMind全权访问超过160万患者的病例和数据。研究计划通过筛选100万眼部扫描图像,帮助医生发现视觉衰退的早期迹象。最初聚焦如何让AI自动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黄斑变性。原因是这两种疾病都是影响大,而且一旦成功就收效很高的案例——相比其他患者,糖尿病患者更可能遭受视力丧失,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英国失明最常见的原因;这两种视力问题,如果能在早期诊断出来,都能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现在,与英国NHS和伦敦的摩尔菲尔兹眼科医院(世界上最著名的眼科医院之一)合作了两年后,该研究已经展现出希望,成果也预计在医学期刊发表。具体说,DeepMind的算法使用摩尔菲尔兹提供的匿名3D视网膜扫描进行训练,训练使用的图像都经过了医生的严格标记。由于图像提供了数百万像素的丰富数据信息,该算法使用机器学习分析三种最严重的眼病: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征兆。

就在2月5日,DeepMind Health的临床主管Dominic King告诉英国《金融时报》,如果通过同行评审,这项技术可以在几年内进入临床试验阶段。King表示:“在像医学影像这样的特定领域,你可以看到未来几年内我们用人工智能取得巨大的进步……机器学习处理更敏感、更具体的问题。”

DeepMind表示,下一阶段将通过与伦敦大学医院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合作,分别培训分析放射线扫描和乳房X光的算法。

医疗是最容易受到AI影响的行业,独立的AI诊断中心前景可期

普华永道去年10月发布的名为“探索 AI 革命”的全球AI报告,特别推出了“AI 影响指数”,对最容易受到 AI 影响的行业进行了排名。其中,医疗和汽车并列第一位。

AI影响评分从1-5(1是最低的影响,5最高),医疗和汽车都是3.7分,并列第一:

而实际上,从 2011 年开始,医疗领域一直高居 AI 行业应用前列。CB Insights 曾发布过 AI 应用的“行业热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智能医疗的火热程度。

从全球范围来看,IDC 在其《全球半年度认知/人工智能支出指南》中将医疗人工智能统列为2016年吸引最多投资的领域之一,并表示在未来五年内,包括医疗人工智能+诊断和治疗系统的使用案例将获得最大的发展。在五年期间,它预测医疗健康人工智能投资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9.3%。

说回到普华永道的最新报告。该报告以“基于数据的诊断支持”作为智能医疗的高潜力用例,认为“人工智能最初可能被作为人类医生的辅助来采纳,而不是替代人类医生。这将改善医生的诊断,但此过程也为 AI 学习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让其可以不断学习和改进。人类医生和 AI 驱动的诊断之间的这种持续的相互作用将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将有足够的信心完全授权 AI 系统进行自主操作。”

实际上,这一美好前景已展现出了些许萌芽。如依靠计算机视觉的智能医疗影像识别,已经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的使用,来到了“超越人类水平”的临界点。同时,2017 年 8 月,国家卫计委在新闻发布会上也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将在已有的 5 类可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上,再增加 5 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类别(包括病理诊断中心、康复医疗中心等等)。随着支持社会办医的政策落实,医疗的“牌照”价值正在下降,未来很有可能出现独立的 AI 诊断中心,直接为患者提供诊断服务。

【2018新智元AI技术峰会重磅开启,599元早鸟票抢票中!】

2017年,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产业服务平台——新智元成功举办了「新智元开源·生态技术峰会」和「2017AIWORLD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凭借超高活动人气及行业影响力,获得2017年度活动行“年度最具影响力主办方”奖项。

其中「2017 AI WORLD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创人工智能领域活动先河,参会人次超5000;开场视频在腾讯视频点播量超100万;新华网图文直播超1200万。

2018年的3月29日,新智元再汇AI之力,共筑产业跃迁之路。在北京举办2018年中国AI开年盛典——2018新智元AI技术峰会,本次峰会以“产业·跃迁”为主题,特邀诺贝尔奖评委、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创始人兼CEO Wolfgang Wahlster 亲临现场,与谷歌、微软、亚马逊、BAT、科大讯飞、京东和华为等企业重量级嘉宾,共同研讨技术变革,助力领域融合发展。

新智元诚挚邀请关心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各界人士 3 月 29 日亲临峰会现场,共同参与这一跨领域的思维碰撞。

10,手机厂商的下一个战场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Feng科技”(ID:ifeng_tech),作者 刘正伟,36氪经授权发布。

智能手机市场经过了连续多年的井喷式发展之后,终于在5G来临前夜放慢了脚步。调研机构IDC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42 亿部手机,同比下滑 1.8%,连续第三个季度同比下降,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同比下滑则达到了5.9%。

寒冬来临,头部手机厂商打响了技术之战,屏下指纹、3D结构光、AI等。同时,小米华为OV等手机厂商还准备在物联网层面开启全新的战争。IoT未来将逐渐成为它们在手机之外的第二战场。5G网络时代即将到来,它关乎着未来。

IDC的调研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达4.331亿台,比上一年增长27.6%,2022年市场出货量达到9.397亿台,复合年增长率将达18.5%。预计到 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达到260亿个,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7万亿美元。

智能手机市场饱和下滑,新兴的物联网市场空间庞大,手机又是IoT非常重要的一个入口。拥抱IoT这个新的春天,成了手机厂商的必然选择。

“目前阶段已经形成这样的格局,大家都想在这里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每家都在做自己相应的布局。”欧普照明首席市场官兼智能系统规划负责人金鑫在接受凤凰网科技采访时表示。他认为,任何一个新的业态和新的技术出现蓬勃发展机会的时,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厂商之间各怀心思

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到1995年的时候,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这本书中也曾提及物联网,但遗憾的是在那个年代压根就没有引起广泛重视。四年之后,“物联网”的概念首次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凯文·阿什顿教授提出,用一句非常简单的话总结就是——万物皆可连接互联网。

十年后,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蓝色巨人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引起了美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同年8月,领导人一篇“感知中国”的讲话,也把我国物联网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开发推向了高潮。

面对手机市场增幅持续放缓,布局IoT领域成为苹果、谷歌战略的重中之重,这两大国际互联网巨头,几乎是同时在这个领域开始发力。苹果推出HomeKit平台,谷歌则在发布物联网操作系统 Android Things。而国内的手机厂商以及互联网公司,如小米、华为、OV等,也在稍晚谷歌一两年时间内推出了各自的IoT战略以及各自的智能家居产品。

虽然巨头们的IoT布局十分火热,但这在vivo副总裁、人工智能全球研究院院长周围看来,目前IoT发展还只是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其应用和网络建设也还刚刚开始,用户对现有的IoT设备的使用的活跃率也刚刚开始有起色。

IoT的发展有两个业内公认的痛点,一是设备与不同智能手机互联互通的适配开发,另一个则是不同的IoT设备都需要安装一个应用。金鑫说,传统家电厂商布局IoT要比手机厂商早很多年,有的厂商也推出了自己的IoT平台。“每家都希望做自己的标准。”

对传统家电企业来说,把传统家电产品智能化容易,但提供一套与之匹配的智能化操作体验却很难做到。并且,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这个核心入口还是掌握在手机厂商手中。手机厂商又很难什么产品都自己做,剩下的选择就只能是找合作伙伴,打造生态圈。

各怀心思之下,手机厂商、家电厂商、智能硬件厂商、服务提供商等,在随着2020年5G网络大规模商用化后将要带来的IoT巨大市场变革前夜,携手走到了一起。

小米:生态链别人学不来

2010年开始组建公司的小米,用了四年时间就做到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第一。在2013年年底的时候,雷军看到了智能硬件和IoT趋势,决定用小米做手机成功的经验去复制100个小米,提前布局IoT。

“做互联网的人都知道,我们前面有三座大山——BAT(百度、阿里、腾讯),如果不想被它们挡的无路可走,唯一的方法就是绕行,去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小米在布局IoT的同时,也是为了绕开BAT这三座大山。雷军当时让刘德组建一支队伍做投资,从小米公司拉出来的十几个工程师,开始了小米在IoT领域的百亿投资布局。

手机厂商布局IoT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像小米这样打造一个以手机厂商为核心的生态圈,在吸纳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同时,手机厂商自身也参与研发部分智能硬件。

以小米为例,它目前投资了的100多家做智能硬件的公司,核心入口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视、路由器等则选择自己做,另外还有“米家”这个智能硬件品牌,也会推出电饭煲、电动滑板车、空调等智能硬件。因此,小米的IoT平台所接入的产品品类丰富程度,是如今华为等手机厂商难以比拟的。

“小米这种模式其他手机厂商现在根本学不来!”提及小米的IoT模式,深圳一家手机厂商高管有些感慨。对于这些做可穿戴智能设备、空气净化器、移动电源、净水器等产品的小米生态链企业,小米给他们钱,帮他们组团队,告诉他们如何定义一款产品,帮他们理顺供应链。

但,小米生态链公司不是小米的部门,也不是子公司;小米对生态链企业也不是单纯的投资,更不是ODM和OEM。它们是一个基于企业生态的智能硬件孵化器,小米对它们的投资不控股,生态链企业都是兜里的公司。除了米家和小米品牌的产品外,它们同时研发、销售自有品牌的产品。

这个模式的关键在于小米会对生态链公司输出产品和方法论、与生态链企业共同定义产品、主导设计、协助研发、背书供应链。最后对通过小米内测后的生态链公司的产品,按类别开放米家和小米两个品牌,并提供渠道支持、营销支持、负责销售和售后。

这样研发出来的产品有几个特点:

1、有较为统一的小米系工业设计风格;

2、都能无缝接入小米的IoT平台,通过小米手机、小米小爱智能音箱等进行操控;

3、售价比同类产品更具竞争力。

小米集团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IoT所接入的设备(不含手机、笔记本电脑)已经超过1.15亿台。

上述人士称,小米的IoT平台虽然目前也对第三方的非生态链公司开放,但整体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生态圈。华为和小米选择的也是同样的路线,但打法却有较大的差别。

华为HiLink:只选头几名

“一匹狼来到了会场。”

这是邵洋在2016年代表华为第一次参加AWE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的时候,主持人对他的介绍词。

华为是一家“狼性十足”的公司,这在中国企业界是声名在外的:它涉足一个市场,就会对这个市场的其他玩家产生巨大冲击,意味着收割。这样一家战斗力十足的公司出现在一个家电厂商云集的行业盛会上,也就难免会引发从业者的担忧:华为这是干什么来了?是要做电视机,还是扫地机器人?

事实上,华为进军智能家居市场并不是要自己做家电,而是搭建一个开放新的平台,帮着传统家电厂商卖家电,帮它们更好地拥抱智能家居。

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首席战略官,邵洋记得特别清楚,华为HiLink智能家居平台于2015年12月12日正式对外发布。到了2016年的时候,华为推出智能家居三件套:华为HiLink协议、Huawei-LiteOS、华为IoT芯片。邵洋表示,HiLink协议是进入华为与合作伙伴构建的智能家居生态的必须要素。

今年3月份的时候,华为HiLink战略进一步升级。“我们希望三年之内,把支持HiLink家电设备的销售额做到超过100亿美元。”邵洋对凤凰网科技表示,其今年的目标是希望这个平台的注册设备数达到1000-1500万台。这项计划,华为对外称之为“百亿计划”。

从当时华为给出的数据来看,华为HiLink平台中硬件激活率已经超过70%,同时还积累了2000多万用户,接入30多个品类,并与100多个合作厂家,覆盖200多款产品。合作伙伴覆盖智能硬件厂商、家电厂商、各类渠道厂商以及各种内容服务提供商等,合作TOP品牌包括欧普、九阳、美的、科沃斯、720、公牛、海尔、老板、方太、科大讯飞、中粮地产等。

在2年前的一个技术研讨会上,欧明照明开始了与华为HiLink团队的第一次沟通。“华为对我们围绕智能家居领域的技术储备和整个理念,大家觉得非常合拍。在这样的层面上就互相认识,然后就慢慢进行各方面探讨,越谈越深入。”金鑫说,到最后整体合作方案的出炉,双方前前后后谈了小两年的时间。

华为体量巨大的流量和营销通路,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以及品牌背书,对这些传统家电厂商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布局IoT,新零售也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不管是生态链还是第三方合作伙伴,小米在线上会提供小米官方商城和有品电商平台的渠道支持,线下则还有坪效仅次于苹果的小米之家零售店。

渠道支持,也是吸引合作伙伴加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华为会在其Vmall官方商城为HiLink合作伙伴提供线上渠道支持。在线下会与苏宁、京东等合作开辟HiLink专区。今年3月份华为在中国区开了8家实体店,下半年这个数字会扩大到2000家。

邵洋此前接受凤凰网科技采访时表示,华为的合作伙伴时,先阶段会选择细分领域Top 3的龙头企业,来保证产品功能和质量。这种做法本质还是具备一定的封闭性,会把一些中小规模的厂商排除在外。他表示,加入小米生态链的厂家大都是一些小厂家,是一些新进入这个领域的厂家。他们需要去依托小米品牌,依托小米一些光环效应帮助他们进入这个市场。华为HlLink则不同,有一定的进入门槛。

“我们现在大概有50个领域,每一个领域必须是前三。”邵洋说。早期给科沃斯扫地机器人做过代工的深圳ilife扫地机器人市场负责人告诉凤凰网科技,在华为刚刚推出HiLink战略的时候,ilife便与之表明过想要加入合作的意向,但因为“只选头几名”的原则,华为并没有看上这家公司。

OV:搞联盟,走开放路线

另一种是走开放式路线,推出共同遵守行业的标准规范,并逐渐扩充生态圈的范围。

今年7月,vivo联合OPPO、TCL、美的和极米科技等多家厂商举行IoT开放生态联盟大会,会议通过了IoT开放生态联盟合作共识,并公布了IoT产品方案。该联盟的IoT开放生态优势在于可以在不改变厂商私有协议的基础上,实现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

OPPO与vivo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是公认的在新战略选择上比较谨慎保守的厂商。前几年平板电脑、可穿戴产品火热的时候,这两家厂商却依然很克制,还是坚持以手机为主。一加手机上个月宣布正式进军智能电视市场,原因是一加手机CEO刘作虎认为电视将会是未来智能家居的一个重要入口。坊间传闻,刘作虎以前的老领导OPPO公司CEO陈明永实际上并不看好这个市场,因此,OPPO虽然成立了团队布局IoT,但并实际并没有做电视的打算。

华为和小米IoT战略的优势在于,在它自己的生态范围内,可以保证产品体验的互联互通和流畅性,但劣势也十分明显,智能家居厂商必须要适配相应的标准,有所谓的定制化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智能家居厂商生产产品带来了掣肘。

“IoT这个行业其实发展了这么多年,现状一直都是私有的或者封闭的,这个痛点很难打破。”周围表示。据他介绍,vivo IoT开放生态优势在于可以在不改变厂商私有协议的基础上,实现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

vivo与OPPO所发起的联盟,试图打造一个最开始就是开放、平等、没有设置任何障碍的协议。一方面,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不再需要下载多个APP,可以在一个应用上实现对所有设备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开发者也无需针对不同品牌不同阵营的产品去做优化适配,对开发环境的生态有不小的提升。

据周围透露,从今年7月4号第一批7个代表企业开始到这次正式发布,如今vivo Jovi物联平台已经吸引了二十多家企业加入。“经过这60多天,我们把各个厂家的设备已经全部都适配好了。”周围说。接下来,vivo会快速扩张联盟,增加新的成员。

随着OPPO和vivo的正式入局,再加上华为和小米,智能手机在IoT上的竞争,毫无疑问将掀起一个新的高度。

360:再造IoT版安全卫士

360公司从安全业务起家,随后业务延展到了浏览器、搜索、移动分发渠道、游戏、手机硬件、直播等领域。虽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表现平平,手机业务也做得并不是很出色,但360围绕着路由器这个家庭网关重要接口所做的IoT战略布局,目前也正式浮出水面。

“我一定要做硬件,因为在未来,硬件必将成为我们接触这个世界的连接器。”这是周鸿祎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和小米相比,360的智能硬件品类并不多。如智能摄像头、智能门锁、智能路由器等,均与安全相关。

智能路由器算得上是360硬件产品中最为成功的一条产品线。官方最新数据显示,目前360安全路由器用户超过1500万,接入上网终端5000多万台,平均每个月销量约40-50万台,今年占据整体路由器市场8%份额。

与前面提到的小米华为OV不一样的是,360除了统一接入协议,更多的是从数据和安全的角度出发布局IoT,目的是再造一个IoT版的360安全卫士。

“现在IoT是风口,很多厂商都去做,小厂商最核心的利益价值是把产品的规模发展起来,让更多的用户使用IoT设备,他们更多解决的是功能性问题,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很少。”360信息安全部负责人高雪峰接受凤凰网科技采访时表示。

在他看来,如今大家都在布局的IoT其实面临一个问题:对安全关注度、安全意识基本都比较差。据了解,360会把安全路由器的接口打通,开放给第三方硬件厂商,一旦发现漏洞,360则会对所有接入自家IoT云平台的设备进行及时预警。

不以智能手机作为IoT平台的载体,而是选择路由器这个智能家庭重要的网关入口,算得上是360结合自身大安全战略的一种差异化选择。相比有着亿级用户的手机厂商,360的这种打法对第三方厂商的吸引力在最开始并不具备优势。

小米IoT布局,上百个生态链兄弟一起上“打群架”,华为HiLink只要优等生,OV两兄弟则是搞联盟,来者不拒。如今智能手机厂商第二战场目前的布局已经开始。目前能够确定的一个趋势是:正处于寒冬期的智能手机市场的春天很难再来,下一个战场在IoT。

11,华为开出AI第一枪_

编者按:本文来自“全天候科技”,作者舒虹。 36氪经授权转载。

两年前,有华为海思开发人员自告奋勇,要在华为内部研发人工智能芯片,且许诺一定做得出来。

华为已有多年的芯片设计经验,不管是芯片之上的CANN(神经网络定制的计算架构)层还是框架、应用层,也都有相应的技术储备。因此,决策的过程并不复杂。“我们就是盖了个印,说,去做吧。”华为轮值董事长、华为海思董事长徐直军说。

2017年6月,在上海的一次内部交流中,该项目正式敲定,开发人员为其起了一个颇具想象力的代号——达芬奇。

达芬奇,这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画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建筑工程师,多才多艺,是个全方位的人才。这和华为起初设定的AI理念一致:华为需要的是从芯片、到云、到边缘、到不同物联网终端的全场景支持。“因此,必须开创一个全新的架构,这是华为的不二选择”,华为首席战略架构师党文栓指出。

在2018年10月10日“达芬奇”项目正式浮出水面的数月前,外界已难掩对它的好奇与猜测。

据The Information报道,“达芬奇”项目被华为高管在内部称之为“D计划”,是华为十年内最大的研发项目,其主要内容是将AI引入华为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当中——包括电信基站、云数据中心、智能手机、监控摄像头等,并为数据中心开发新的AI芯片,使得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应用可以在云端使用。换言之,“D计划”背后承载的是一个甚为庞大的华为AI布局。

10月10日,在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徐直军终于正式揭开“达芬奇”的面纱,并将其中一枚已研发成功的AI芯片握在手中、对外展示。

“华为有一个‘达芬奇项目’是事实,但是没有‘达芬奇计划’。华为内部项目众多,例如无线的5G、网络产品线的400G、终端的Mate 20,每个业务线可能有自己的排序。我关心每一个项目,达芬奇只是其中之一”,徐直军说,“外界一直在传华为在研发AI芯片,今天我要告诉大家,这是事实!”

华为轮值董事长、华为海思董事长徐直军

然而,AI芯片并不是华为AI战局的全部。那么,华为AI究竟做什么、怎么做呢?

首次曝光的AI战略

“先随便开一枪,打中了就换炮集中火力攻城,如果打不中也没事,就让子弹飞一会儿。”今年4月,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罕见接受媒体采访,并透露了华为的研发策略。

据多位华为人士对全天候科技表示,任正非在内部强调:华为不做公共的人工智能产品,不做小商品,始终要保持在主航道上。人工智能虽然有泡沫,但是大的趋势和方向不会变。在方向大致正确的情况下,先开一枪,不能等,要大胆地往前走。

过去,外界对于华为AI的第一印象来自于AI芯片在手机终端的应用:它让手机的各项应用更加具有主动性,例如能够让手机自动识别被拍摄物体的类型、给出更优化的拍照解决方案。

AI芯片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已在荣耀Magic、华为Mate 10等搭载麒麟系列新品的手机身上得到验证。“华为手机增加了AI能力以后,带动了全球智能终端AI领域的创新,也带动了华为智能手机成长,预计今年销量能够超过2亿台。”徐直军说。

麒麟系列芯片的核心之一在基于寒武纪架构的NPU(神经网络处理器)。现在,华为决定另辟新路,自创全新的“达芬奇架构”。

10月10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发布了两款昇腾系列的AI芯片——昇腾910(Ascend 910)和昇腾310(Ascend 310)。其中,昇腾910是目前全球已发布的单芯片计算密度最大的AI芯片,昇腾 310则是目前面向计算场景最强算力的AI芯片。这两款芯片都是华为在全新的“达芬奇架构”基础上研发的。

与英伟达、英特尔、高通等芯片巨头聚焦在云端或终端不同,华为昇腾系列AI芯片基于统一的架构,支持从云端、到边缘计算、到终端的全场景,“目前还没有看到市场上有其他架构能够做到这一点”,徐直军说。

“达芬奇”架构揭开面纱背后,是华为正式面向AI开出的第一枪。

除了发布两款AI芯片之外,10月10日,华为还正式发布“全栈、全场景”的AI解决方案。

徐直军解释称,华为提出的“全场景”,是指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各种边缘计算、物联网行业终端以及消费类终端等部署环境;“全栈”,指的是技术功能视角,是指包括芯片、芯片使能、训练和推理框架和应用使能在内的全堆栈方案。

具体而言,华为的全栈方案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基于达芬奇架构的昇腾(Ascend)AI IP和芯片。其中芯片分为5个系列,Max、Lite、Mini、Tiny、Nano,目前已公布了昇腾910(Max)和昇腾310(Mini);

其次是CANN,即神经网络定制的计算架构,它是高度自动化的算子开发工具,可以三倍提升开发效率,也兼顾算子性能。

还有MindSpore框架,它友好地将训练和推理统一起来,并全面适应端、边、云等全场景;这是华为AI与市面上已有框架,包括谷歌的TensorFlow、百度的PaddlePaddle、Facebook的PyTorch、亚马逊的MXNet等的最大不同。

应用使能也是其中一个部分,它是一个机器学习PaaS(平台即服务),包括由ModleArts服务提供全流程服务,分层、分级API,以及预集成方案,用于满足不同开发者的需求,促进AI应用。

华为AI解决方案

一位华为海思研发人员告诉全天候科技,目前业界公认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支撑是计算力、算法和大数据。华为的全栈方案,一次性解决了人工智能两种最核心的能力:计算力和算法框架(MindSpore)。目前在AI算力层面,国内顶级玩家较少。今年9月,阿里达摩院刚刚成立“平头哥”半导体公司,专注芯片研发,垂直领域则有寒武纪、地平线等。而顶级的人工智能框架几乎均来自美国,最著名的有谷歌的TensorFlow,Facebook的Pytorch,亚马逊的Mxnet。

在华为全栈方案的系统结构图中,华为将MindSpore与谷歌开发的人工智能学习系统TensorFlow并列在一起。

但二者并不相同。徐直军对全天候科技等媒体称:“我们分析过,现在所有框架很难适应全场景。比如谷歌主要推的是云上的人工智能,它是在云端训练、推理,但这个框架不能用在手机这样的端侧。你要在端侧做训练、推理,框架就要小,架构要灵活,现在的Tensorflow就放不进去。边缘,未来网络里面是边学习、边推理,也需要有框架。我们会出一个部署在端上的学习框架,这个之前是没有的。我们找不到一个框架真正能够实现全场景,所以就自己做了一个,这样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手握云、边、端等不同场景,并具备不同场景的技术能力,也被认为是华为AI战略的坚实基础。今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过2亿台,同时,华为公有云和私有云也将成为华为AI芯片最大的种子用户,拥有自主AI芯片将令华为云服务更具性价比。

华为从运营商业务起家,到消费者业务、企业级业务,是全球第一的电信设备商、全球前三的终端厂商。据华为官方数据,华为2017年度净利润增长28%至475亿元人民币,对比2008年的78.48亿相比,10年翻了近6倍。

一位就职于高通的人士对全天候科技分析,在芯片侧,华为AI芯片的算力虽号称超过英伟达,但英伟达所构筑的AI生态全球范围内仍无人能及,其GPU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通用AI硬件计算平台;在AI框架上,谷歌的TensorFlow和Facebook的PyTorch已经成为主流。但要论从云到端的全场景,全球可能找不出一家公司能与华为在产业链与商业形态上形成对标。

对于未来的市场竞争,徐直军坦言:“华为不直接向第三方提供芯片,跟芯片厂商没有直接竞争;华为提供硬件和云服务,因此跟硬件和云服务厂商应该会有竞争。但是,没有竞争不叫市场,华为在市场上能不能竞争过对手,关键看华为做得怎么样。”

生态与边界

华为的AI布局带有明显的“企业级”和“技术底层”印记。

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到2022年,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价值,将高达3.9万亿美元。而华为认为,到2025年,整个AI产业的市场空间有90%在企业级市场。

徐直军指出,在华为整个AI战略中,Mindspore作为计算和推理框架,未来能不能构建一个生态,大家会不会用,这是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挑战。

华为常务董事、战略和市场总裁徐文伟对全天候科技表示:“(企业级市场)华为能做得好,前提条件是技术好,平台有足够的先进性。华为2017年研发投入近900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5%,公司强力投资研发,必须保证技术上是领先的;二是保证平台的开放性,三是公平、公正。这几点保证我们平台的伙伴会越来越多。”

徐文伟称:“华为的战略是平台+AI+生态。”据他介绍,华为AI生态中包含了产业联盟、商业联盟、标准及开源以及开发者的四类生态伙伴,计划3年发展100万AI开发者和合作伙伴。

从全栈方案需要涉及的芯片、库、框架、工具、平台,到全场景需要覆盖的云、边、端各种应用场景,华为都拿出了实际的产品方案和演示案例。例如,在应用案例上,深圳机场、招商银行、奥迪等都应用了华为的AI技术。

在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上,除了技术和应用上的生态,华为还布道“普惠AI”的概念,旨在不断降低通用技术的应用门槛,并宣布将投入10亿元用于AI人才培养。

不过,建立生态对于华为来说并非易事,争议随之而至。在生态理念上,华为有著名的三句话:上不碰数据、下不做应用、不做股权投资,并一贯坚持“技术优先”、“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合作伙伴认为,AI可能会动摇华为的基本商业立场,人工智能做算力和算法,怎么可能不碰数据?

“有时候外界把‘上不碰数据’误解了,说什么都不碰,其实说的是公有云的策略。有一些数据我们是要分析的,是帮助客户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然后还给客户,包括我们和金融企业合作的一些项目,如反欺诈等等,为什么招行信用卡安全做得非常好,就是我们两家联合起来做了很多,华为帮助招行分析数据,这个数据资产是招行的,华为不会试图拥有。”徐文伟告诉全天候科技。

和华为云一样,华为AI只想做“黑土地”——不碰数据和应用,只为行业伙伴和开发者提供创新的“沃土”。“解决各行各业的各种用途,不是华为做的,华为做不过具体的行业企业,所以只负责提供平台,提供框架等技术支持”,徐直军称,比如,依图的的医疗影像识别,华为不会去做,但是过程中需要的算力、框架,这个华为要做。

“对于华为公司来说,应用我们做不过别人,但是我做芯片,做平台,不断在里面夯实,尽管傻一点,笨一点,但是可以持续。”徐直军表示。

在生态理念上,徐文伟强调华为坚持合作共赢,以做大整个产业蛋糕为首要目标,“人工智能的边界,要么不说,只要说了就要坚定不移地做到”,他说。

AI组织方法论

华为AI战略的宣布,是继手机和5G业务之后,华为为数不多的一次高调动作。但相比于BATJ等的争相布局,华为进军AI的步伐似乎晚了一些。

媒体会上,徐直军坦言:“没有先发后发,是合适发就发。”例如,把AI应用到手机上,华为就是绝对的世界先发;在提供云服务和人工智能服务器上,其实华为也没有后发。”不过,云上芯片华为可能比友商稍微晚了一些。不过,徐直军强调,这次提出的“全栈、全场景”两个词是华为独有的,不是后发。

事实上,华为早在十年前就研发了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堪称早期的“AI自觉”。

2012年,华为成立的2012实验室就开始投入AI基础和算法研究,但其进展和成果对外几乎隔绝,外界并不知晓其研究动向。

2017年9月,华为发布了面向企业、政府的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华为云EI;今年4月,华为又发布了面向智能终端的人工智能引擎HiAI。

不过,对于华为在AI方面的低调,徐直军称,华为不是上市公司,不让股民掏钱,他们做事的风格是——没有做出来的事情不能说,不能吹泡泡。

华为资深管理顾问黄卫伟在与媒体沟通时讲述了任正非对人工智能战略的“内训”:华为AI聚焦内部两个方向,一是产品智能化;二是不断改进内部的管理和效率。

华为的AI布局很多是基于自身业务,试图通过从自用到赋能,来完成AI从人才到技术再到平台和产品的布局。也即,先面向华为内部,持续探索支持内部管理优化和效率提升,然后才是电信运营商、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普惠AI。

从云端的企业级服务就能看出,EI是针对企业级市场,基础为华为云,目标是将各类AI单点技术与企业生产系统产生化学反应,让企业更智能。这些单点技术很多都是从华为自用开始的。

例如,在制造方面,云边协调的图像处理及深度学习智能判定技术,让华为检测员的工作量下降了48%;在物流方面,华为通过引入AI技术,实现提货路径以及装箱方案的最优化,装车率提升15%。

黄卫伟指出,华为和互联网公司有很大区别,互联网公司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但这种思维模式想走到前面去不容易。华为在自己所处的领域,要做到领先就要聚焦,就要做产业门槛,没有门槛的产业是不值得做的,门槛方面技术是关键,还包括规模、经济、品牌等。

有熟悉华为的人士对全天候科技称,华为的AI战略是下一个十年的重要部署,华为AI战略里包括生态构建计划,这对华为来说,并不那么容易。另一项挑战在于组织生态。在华为内部,华为云BU已升级为一级部门,可以超越现有主业做很多统筹,但云计算并不是一个完整的AI战略,后者的落地需要组织架构、业务架构、企业文化以及人力的匹配。

与BAT们打法不同的是,华为在关键业务的战略部署上,有着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2017年年中,任正非在公司战略会中提出公司发展的基本逻辑:方向要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华为不做AI大的架构规划,而是先单点突破、横向拉通,再建立起产业的平台,把平台开放给客户甚至竞争对手。

在组织架构上,与谷歌DeepMind、谷歌大脑、微软研究院AI、百度研究院等不同,华为暂无计划设立专门的AI研究院或设立新的BU。

据徐文伟介绍,华为AI涉及多个产品,包括芯片、软件平台、云等等,团队很多是在协同工作。华为内部不提AI智库,也很少将某位科学家视为“英雄”,徐文伟认为,把人工智能的专家集中在一起,这个模式不一定是最佳。

“我们没有把所有人工智能‘垄断’起来在一个部门,原来GE把所有做数字化转型的集中在一起,最后实际上也在调整,其他公司对应各自的业务特征,也在调整。”徐文伟说。

有华为研发人员告诉全天候科技:“华为的管理层相对开放,钱没管得很死。华为的创新模式从基础开始,方向大概正确的情况下,先开一枪再打一炮。开一枪,先给钱做,感觉有机会再投入大量的资源进去。”

据了解,成立“达芬奇”项目时,公司也未对团队设立KPI的要求。“他们想做,就做出来就可以了。战略方向确定后,战术就是:执行、执行,执行!”徐直军说。

在华为,AI被定位为通用的技术,它可以应用到所有地方。首先是增强华为所有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服务,让它更具有竞争力,具体能增长多少还没有分析,只要能继续向前就可以了。

有人将AI视为华为近年最大的转型,这遭到了徐直军的公开反驳。“华为内部最讨厌谈‘转型’两个字,什么是转型?就是从原来的转到另外一个(方向),但是,华为没有这样做,所以,华为没有转型,只是在前进”。

12,前有红海,后有竞争,要如何规划一款好产品?_

在消费电子领域,各类产品层出不穷。如果你是产品经理,要怎么做市场分析,要怎么做产品规划?如下三种情形,你或许多少也遇到过。

进入一个竞争市场

你们公司在一个领域有一定的资源,想要进入一个新领域。这个领域已有领先霸主。但你们觉得你们的产品会有自己的优势。

比如最近腾讯要发听听音箱,腾讯入局音箱大战,有戏吗?

推出一款创新型产品

你们公司想到了一个创新的产品想法,这个创新产品目前还不流行,你们立项了,准备大力推这款产品。比如17年谷歌推出的智能夹克,你如果不差钱,你会买吗?

基于已有用户推生态产品

你们公司已有不少用户,为了巩固和扩大这群用户,打算推出一些生态产品。比如最近华米推出的智能运动跑鞋,你如果是华米手环用户,你会买吗?

当你面对这样的问题时,究竟要怎么分析市场?是服从领导的意见吗,是遵循内心的想法吗?都不是。

做好市场分析,你需要分别做如下三步,分别是遵循底层原则;明确竞争态势,确立产品对策。

循原则:底层的三大原则,来自孙子兵法,分别是兵力原则、知己知彼和庙算胜负。不论市场态势是什么类型,底层的三大原则,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明态势:态势演义千变万化,常见的有对抗、创新、割据和延伸四个种类,明确竞争态势,才能推演出合理对策。

立对策:基于基本原则,针对不同态势,避开常见败局,采取针对性策略。

一、三大基础原则

三大基础原则出自孙子兵法。乍一听谁都会,但其实深刻理解的人很少。

1、原则一:兵力原则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兵法经典,这一句关于兵力原则的描述,也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我军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如果是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敌人;如果是一倍于敌人就进行战斗,就把敌人分散,各个击破;如果兵力少于敌人就进行防守;如果兵力比敌人相差太远,就躲避。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它的两个隐藏意义。

第一个隐藏意义是,把兵力作为决战的最高标准,没有之一。

第二个隐藏意义是,如果敌我兵力相当,不要决战;所有的进攻,都是优势兵力下的进攻。

应用到企业竞争中,也是一样。如果对方企业规模大,小企业哪怕产品单方面性能优越,也不要正面进攻,因为兵力(企业规模)不在一个数量级;如果竞争双方规模一致,对方先进入市场,具备规模优势,哪怕产品单方面性能优越,也不要正面进攻,因为兵力(市场规模)不在一个数量级。

一旦把兵力原则落地到现实中,你会发现很多人都会无视它。高估自己单方面的实力,低估了更宏大的制约因素。

2、原则二:知己知彼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

在产品规划中,埋头做产品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

有时一些产品经理会说一些『务实』的话:

别老盯着竞争对手,我们只要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好,用户自然就会喜欢。

我们把产品做得简单好用,用户拿到手感觉很棒,这个产品就成功了!

这些观点对吗,不对!

我们在前面的篇章中讲过,在消费电子领域,用户对产品的满意,都是基于预期的满意。当我们只看自己产品时,可以把产品做好。但是用户对产品的预期,是随着市场大环境改变的。在手机单摄时代,双摄是领先超预期的;当同行都是双摄时,双摄就成了标配。

只看产品本身,不看市场竞争,是绝对行不通的。

3、原则三:庙算胜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孙子兵法

所谓庙算,指的是古时战前,君主和将领在宗庙里商讨作战计划。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在战争开始前,谋划周全,开战之后就会取得胜利;如果在战前没有谋划周全,开战后就会失败。

和上面两句话一样,听起来都是没用的废话。但依然是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人会犯错。一点典型的思维错误就是小步快跑,让用户验证。这一点在硬件领域,行不通。

硬件产品的竞争和古代军事模型高度相似,必须庙算胜负,才能开展商战。真正的大师,产品、竞争和销量的要素,都了然于胸。所以他们对每一个决策背后的风险和效果,对手可能的反应和结局,都在头脑中做好了推演。

推算这场战争成功,那就打;不成功,那一定别打!不存在边打边看,摸着石头过河!

二、对抗态势:无短板,有突破

什么是对抗态势?对抗态势就是实力相当对手,相互抗争的格局。如果彼此实力不在一个数量级,是算不上对抗的。比如亚马逊和谷歌在音箱领域的竞争,是对抗态势,因为彼此实力相近;谷歌手机对于苹果来说,就不是对抗,因为在手机层面的实力,相差太远。

1、败局警惕:避开巨头、戒除价格战

步入对抗态势的行业,一般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市场走向成熟,厂商的重心由产品探索转向同行竞争;另一个特点是规则清晰,无论是用户、产品还是市场品牌,整个商业的规则变得清晰明了。这意味着整个市场,处于高度确定性当中。那只要有利可图,就会有同行和竞争者涌入。很容易形成红海血战。这个时候,千万要避开巨头,戒除价格战。

避开巨头:2016年到2017年的智能音箱领域,其实就是这样。整个产品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楚,后来者都有前人做参照。剩下的,就是拼资金拼人力拼速度。这样的结局,就是竞争红海。大象打架,蚂蚁遭殃。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创业公司做音箱没有出路。

不依赖价格战:2015年到2016年的智能手环领域,也是一场红海乱战。小米、华为、bong、微软、联想各家手环争斗不休。后来的胜利者,只有小米。小米手环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研发生产的。小米手环以79的低价,击退了一大帮竞争对手。最终和fitbit、苹果一起,位列全球可穿戴设备前三强。

这代表价格战的胜利吗?并不是。

低价只是一时战术,小企业靠低价是没办法长久立足的。华米的CEO在一次分享中提到:过分依赖性价比是战略懒惰。低价,只是一时之策,后来华米自建amazfit品牌,也正是走向差异化、品牌化的良性路线,低价永远只是战术,绝不能依赖。

2、对抗态势的策略:无短板,有突破

在所有态势中,对抗态势是最艰难,也是最应该回避的。

最艰难,是因为实力均衡的双方对垒,结局经常是两败俱伤。最应该避免,是因为产品路径有很多,如果规划合理,完全有差异、领先、割据等其他对策。陷入到面对面对抗的态势,是最不划算的。

但如生米已经煮承受饭,敌人就是这么凶猛追上,要在正面战场对抗,那该怎么办?对策只有一条,那就是无短板,有突破。

无短板。是说在产品竞争的要素上,不能有任何一个短板。比如同类耳机对抗,音质、价格、佩戴、稳定性等核心体验上,都不能有短板。人们是厌恶损失的,亮点再多,也抵不过一个黑点。在高度激烈的正面对抗时,哪怕是一个短板,都会成为敌人舆论抨击的突破口。比如我们非常熟知的Beats耳机,非Beats的受众,一定会批评它的音质。在Beats发展的前期,走的是小众差异化的群体,音质被诟病也可以无所谓。被苹果收购后,苹果逐渐把它的音质提升了上来,不能说Beats耳机音质厉害,但从Beatsx到Beats studio 3,一般人听起来,已经觉得可以了。苹果为什么要这么做?Beats早期的不顾音质极端化发展,短期来说可以突出重围。一旦走向更广大的消费市场,留下一个明显的短板,是非常致命的。

这一点,在全局对抗的态势下也是如此。哪怕是少一群优点,也不要留一个短板。

有突破。指的是在产品体验方面,需要有一个明显的长处。这个突破点,要做到三个标准。分别是优势明显、用户感知和付费买单。我们在前面Google Home的突围中,对这三个点做过详细的案例解读。2016年发布的Google home,在智能问答方面是明显优于亚马逊的,这方面用户在使用中很容易感受到,而且有实际用户证明,用户愿意为这个价值提升买单。(具体解读见2017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研究报告)

在产品竞争中,对抗态势是最激烈的一类。无短板,有突破,这两点缺一不可。

三、创新态势:找刚需,超预期

对于小企业小团队来说,正面对抗都是很受伤的策略。更优解是选择新战场、新疆域,通过创新产品建立新秩序。

对于一些创业者来说,经常都会有一些心有不甘的念头,面对行业霸主会念叨:我们团队实力更强,我们产品可以做得更好,产品上市后一定可以给行业老大一个下马威。

这样的想法,是很危险的。体量不在一个量级,创业者以为的某一方面领先,在商战全局中,只是很小的一个要素。贸然把自己卷入到同质化的竞争中,是战略上的懒惰。小企业战胜大企业的出路,永远不在于旧战场,在于新秩序!

1、创新态势的败局警惕:产品自嗨,用户不买单

创新态势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用户。以创新的姿态去探索新用户和新场景,用户不买单,就是最大的危险。

在2016到2017年,消费机器人浪潮中,不少竞争者都感受到产品同质化的巨大压力。如何开拓边疆,创新产品,成为了很多产品经理的首要议题。来自深圳的一家创业公司,也感知到了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压力。他们在2016年1月,发布过一款公子小白陪伴机器人。他们在2017年2月,针对二次元用户,推出了一款全息投影的娱乐机器人。金字塔的镜面里,是一个虚拟3D成像的二次元人偶,你可以和她对话,让她跳舞、唱歌。基础版售价2380,尊享版售价3680。如果你是二次元用户,你会买吗?

从产品形态上说,琥珀虚颜的确非常亮眼。只是炫酷外表的背后,产品其实只是一款娱乐机器人。这样的形态和售价,已经脱离了市场化的地步,琥珀虚颜在天猫上的销量非常少。

公司从陪伴机器人的红海的市场挣扎而出,却又跃入到一个产品自嗨的新窘境。背后历程,让人深思。

2、创新态势的对策:找刚需,超预期

在面对创新态势时,最重要的准则就是,找刚需,超预期。

找刚需,指的是产品提供的价值,一定要瞄准刚需场景,不要在无关痛痒的领域做文章。

超预期,指的是产品的体验,要超越用户的预期,让用户尖叫。

说实话,这个标准比一般新产品要高。很多成熟品类的新产品设计,只需要某一方面有改进就可以,比如新音箱的防水性能更好,外观设计更出色。为什么在这里,对创新产品的要求这么高?

因为创新的背后,隐藏了新产品的迁移成本。无论什么产品,人们的底层需求都是一致存在的。创新只是用一种新的方式,更好地解决了它。

消费者在考虑创新产品的时候,不仅仅是考虑产品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要考虑从原有产品迁移到新产品,值不值。

如果创新产品解决的不是刚需,或者带来的体验优化一般,那很难激发消费者完成这么一次迁移。

可穿戴设备这几年一直比较火热,这几年新产品也是层出不穷。

在2017年下半年,在美国分别有这么两款穿戴设备发售。一款是谷歌和李维斯合作的智能夹克。这款智能夹克在袖口有一个传感器,穿戴者只需滑动或轻敲夹克袖口,就能实现对手机的控制。比如你骑车时带着耳机听歌,滑动袖口就可以切歌或者接电话,这些交互规则可以在App中设定。这款夹克售价350美金。

与之对比的,是一款叫做Quell的智能设备。针对身体背、颈、腿等部位的慢性疼痛,这款设备可以通过神经刺激,来缓解疼痛,产品售价249美金。

把智能夹克和Quell设备一对比,那款产品靠谱,高下立判。智能夹克顶多算是一个前沿性的探索产品,在产品需求和使用场景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谷歌资源有限,这种无意义的探索都不应该进行。而其貌不扬的Quell,却是一开始就瞄准了准确需求的好产品。

在产品创新的领域,秀技术不可取,瞄准刚需,超越预期,才是需要做到的。

四、割据态势:高筑墙,广积粮

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开始选择一个割据阵地深耕,远好过在大众市场随波逐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创业团队的人力和资源是有限的。任何看上去容易进入、好做的市场,门槛都很低,创业团队也很难保证不会对手碾压。因此,找到一个有利可图的细分市场,先扎根生存,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

选择割据策略,是非常需要创始人的气魄和格局的。尤其是明星创业团队,风口之上,资本在手,仰望天空,心潮澎湃!非常容易产生做生态、做大做强的梦幻。

梦想都是好的,只是在现实面前,把自己摆平位置,更是智慧!

不要去巨头的赛道,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2017年,不少创业公司和巨头竞争,自己做开放平台,这样的大愿望,确实不明智。如果有时间和精力,更希望创业者能在一个领地上构建起巨头难以逾越的壁垒。

要怎么实现行业的割据呢?一般来说可以从细分用户和细分场景入手。

细分用户。比如针对游戏人群的电竞耳机,针对二次元人群的猫耳耳机,都是耳机品类下两个非常独立封闭的细分市场,诸如Beats、Bose这些大品牌,发布新品或者打折促销,对这些纵深的小品类,没有任何影响。

细分场景。比如针对户外运动场景的Garmin手表。Garmin本身是做GPS起家,在运动数据监控上,要比fitbit更专业。以Garmin Fenix3运动手表为例,支持的场景就分越野滑雪、滑雪、登山、徒步、越野跑、跑步、室内跑步、骑行、室内骑行、泳池游泳、公开水域、铁人三项……场景模式要远超fitbit和华米这些大众运动手表。Garmin的这种专业化的设计,是不是过头了?并不是。它的受众是更专业的户外人群。普通消费者喜欢健身运动,买Fitbit和华米就够了。Garmin是在户外专业领域,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但是创业的梦想要大啊!为什么要拘泥在小众的根据地呢,还有更广阔的星辰大海呢。

梦想多大,取决于实力多强。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像苹果那样,在一个大众消费市场里独领风骚。能把一个小众市场吃透,已经是非常不错了。2017年,全球智能手环市场下滑。消费者整体需求从传统手环手表向智能手表过度。Fitbit在17年全年迎来了大震荡,销量从2016年的2230万台下滑到了1530万台。相对来说,Garmin这部分的业务影响就很小。全年销量630万台,和2016年持平。

Garmin在2017年的寒冬保持坚挺,和它在专业领域的持续深耕息息相关。定位于户外场景和更专业人群,虽然缩小了产品的用户规模,但也避开了华米产品的低价进攻,也避开了苹果手表3代强势发布的连带威慑。

五、延伸态势:有所为,有所不为

基于已有用户做延伸,是很多企业非常喜欢做的一件事。一旦一个企业有一定用户,他必然会想着怎么实现利润增长,怎么在这群用户身上赚更多钱。不得不说,这样的想法非常普遍,也是非常危险的。

说普遍,是因为很多成功企业都是这么多的,比如苹果。基于iphone用户推出Airpods,不是成功了吗。比如华为,做手机也顺带做个耳机,不也是卖得很好吗。是的。这些都是成功案例。

从另一个角度,反面案例也是比比皆是。Gopro自己做无人机,失败了;Snapchat做智能眼镜,不温不火;咕咚运动、华米科技基于运动人群推智能跑鞋,让人啼笑皆非……

对于一个健康盈利的企业来说,手上有钱,团队有人,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典型就像苹果,充足资金,顶尖人才。库克在一次采访中提到:

我们谈论的产品多一些,但实际做的要少很多。我们围绕许多产品展开争论,但动手做的很少。

面对众多选择,新产品的延伸,究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产品延伸有三个标准,分别是用户重叠、场景重叠、势能主次。

用户重叠:新产品用户和已有用户重叠;

场景重叠:新产品使用场景和原场景重叠;

势能主次:原有产品势能高于新产品;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标准,新产品才能成为称之为已有用户的延伸。如果做不到,那就是创新产品的开拓,这就需要非常小心了!创造产品风险很高,你需要按照上文的创新态势,开荒做产品。绝不能一味想着用户导流、品牌借用、价值延伸。

我们在上面提到的苹果推出Apple Watch和Airpods,是符合上面这三个标准的。iphone是高频高势能的产品,手表和耳机都是自然的生态衍生品。如果苹果做汽车呢。那显然不是生态延伸,是库克重新创业。

Gopro做无人机,为什么就不行?虽然航拍无人机的用户和场景和运动相机高度重合,但运动相机本身的势能是等同甚至小于无人机的。Gopro要做无人机,难度和再造大疆一样艰难。如果Gopro真想弥补天空的场景,选择合作会比自己做更恰当。看会国内,失败的案例同样也不少。咕咚运动和华米手环,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运动品牌。这两家企业都把产品延伸到了智能运动鞋。智能运动鞋和一般运动鞋相比,多了一块运动芯片,可以在不带手表手环的情况下,记录运动数据。智能运动鞋和智能水杯、智能马甲一样,都是典型的脑洞产品。

咕咚也好,华米也好,已有的品牌势能,在运动鞋领域是微不足道的。用户购买运动鞋看品牌、看舒适度、看外观。监控运动数据的方式千千万,跑鞋记录带来的微小便利,远远支撑不了用户的决策迁移。

当下互联网企业做硬件很火热。从互联网用户导流到硬件产品的思路,也是行不通的。场景不同,购买决策不同,产品设计要重新思考,而不是做线上延伸。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已经有一部分用户积累,是一件好事。如果能从这群用户中,延伸出新的机遇,固然是好,只是这个过程,一定要顺其自然。在创新想法的时候,一定要检查这么三个标准:用户是重叠的吗?场景是重叠的吗?已有势能比新产品高吗?如果符合标准,那新产品的延伸是可行的。如果不符合标准。那要重新审视这个机遇。

决心做,就是开疆拓土,不要侥幸心理,奢望已有产品能有起到什么助推。

文章TAG:华为智能眼镜2华为智能眼镜卖多少钱?都有什么功能?好不好?华为智能智能眼镜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