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问答 > 科技经验 > 中子星白矮星都是死去的恒星,已死亡的恒星有哪些

中子星白矮星都是死去的恒星,已死亡的恒星有哪些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30 16:59:26 编辑:科技知识 手机版

地球是死去的恒星吗?

地球是死去的恒星吗

地球是一颗行星,但地球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恒星物质形成的。星球的形成,一般先是由重元素聚集形成固态物质,然后再汇聚成小行星,小行星在和其他同类的碰撞融合中形成较大的星球,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吸附气体了,这个时候的星球已经到了行星的级别,比如我们的地球,其地表上面就有浓厚的大气层,但是地球的引力还不足以吸附较轻的氢和氦元素气体。

大质量行星可以吸附氢气和氦气这两种轻元素气体,比如木星、土星等,当这种星球的质量达到一定的规模(通常为木星质量的13倍)的时候,其内部的高温高压就足以启动氘(氢的同位素)核聚变,这个星球就成为一颗褐矮星了,如果褐矮星仍能不断的吸收物质增大质量,达到一定规模(通常为木星质量的80倍)的时候就可以形成恒星了。

我们的太阳系被认为形成于一片原始星云中,这片原始星云隶属于银河系,其中一部分属于银河系的原始物质,但也有一部分属于恒星死亡爆炸后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除了氢和氦两种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物质都是来自于恒星死亡时的超新星爆发,部分重金属来自于中子星碰撞。一般认为我们的太阳也并非宇宙第一代恒星,而是第二乃至第n代恒星,所以它本身虽然氢和氦元素很多,但是也有并非自身形成的重元素,太阳本身质量并不足以产生促使它形成氧以上元素的条件,但是太阳本身的重元素种类很多,质量也很大,说明它正是吸收了其他死亡恒星的物质的。

恒星死亡后,它所携带的行星会是什么命运?

恒星能够自身发光发热,这是因为在恒星的核心能够进行氢融合成氦的核聚变反应。然而一旦恒星内部的氢元素消耗殆尽,恒星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恒星是有生命的。恒星死亡后,恒星周围的行星的命运是怎样的呢?恒星会因为质量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恒星最终的结局不同,有的会变成一颗白矮星,有的会发生超新星爆炸最终变成中子星,还有的则会变成黑洞。

咱们就以咱们的太阳系为例子,来聊聊太阳死亡后,我们的地球和其它的行星命运会怎样?图示:恒星生命结束最惨烈的方式超新星爆炸太阳的未来太阳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46亿岁了。太阳已经步入了中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太阳和中年时期的人类一样成熟而稳定。不过再过50亿年,太阳耗尽了内部核聚变反应的氢元素步入了老年期。这时期的太阳一改往日的面孔,变成了一颗可怕的红巨星。

红巨星时期的太阳体积膨胀的非常大。它的半径延伸到地球轨道附近!什么概念呢?目前太阳的半径是695500公里,而红巨星时期的太阳半径延伸到了地球轨道附近,就意味着太阳的半径达到了1.4亿公里以上,整整增加了200倍!图示:红巨星和行星太阳的红巨星时期将会持续大约3亿年的时间。随后太阳耗尽了最后的燃料,开始坍缩,最终变成一颗白矮星。

变成白矮星的太阳,还拥有着太阳的大部分质量,但是体积只有地球一般大小,因此白矮星时期的太阳有着极高的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1吨。图示;太阳最终变成一颗白矮星最后,随着时间的流失,白矮星的太阳逐渐冷却下来,失去光芒,太阳系的一切将被冻结。行星的命运太阳对行星影响最大的时期就是红巨星时期。在太阳还未死亡之前,水星和金星就葬身火海了。

它俩被变成红巨星的太阳吞掉了。地球则很幸运,没有被太阳吞噬掉。然而地球上的生命则走到了尽头。这时期的火星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火星气温变暖,或许成为人类在太阳系最后的家园。而木星和土星的一些冰卫星也会因为太阳变成红巨星而消失。美丽的土星光环也会因此消失。图示:红巨星和行星最终在红巨星时期存活下来的太阳系天体将会继续围绕着变成白矮星的太阳旋转着,直到永远。

宇宙都138亿岁了,为什么没有死亡的恒星?

宇宙都138亿岁了,为什么没有死亡的恒星?其实宇宙中到处都是死亡的恒星,只是它们的进程不一样,有的恒星尽管早已死亡,但却仍然在宇宙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成为“恒星僵尸”却仍将遗祸亿年,有的已经重生,但我们仍然能找到它死亡时的影子,还有的经过138.2亿年,却刚刚度过恒星的童年!不同质量的恒星命运!宇宙中的中流砥柱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是什么?也许很多朋友会说是恒星,这肯定没有错,因为只有恒星才会发光发热,才有可能在其周围形成宜居带,才有可能诞生生命!但可能没有考虑到,是什么天体将这天体聚集在一起,完成恒星的诞生-演化-发展……等整个过程,只有黑洞才能担此大任!也许很多朋友都想不到,灿烂的星系核心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因为恒星的质量增加是有限度的,而且过大的恒星寿命太短,根本无法担当起星系天文数量般恒星的驾驭,只有几近无限增加质量的黑洞才可以,当然各位应该非常清楚,黑洞是超大质量的恒星在超新星爆发后内核坍缩而成,或者有另一种传说中的原初黑洞,是在宇宙诞生时同步形成,当然无论是哪一种,都能成为星系的核心,但只有恒星型黑洞才是死亡的恒星尸体!宇宙中的“僵尸”其实这个僵尸的范围包括了星系中难以计数的中子星以及白矮星!黑洞是不容置疑的恒星尸体,我们很难将其归类为僵尸!但将中子星和白矮星称为僵尸却是名副其实,因为它们还在“发光发热”,但这些能量的释放大都是有害的,假如在其周围有一颗恒星的话,条件合适这些“僵尸”就吞噬恒星物质!上图就是一颗白矮星以伴星的方式吞噬主星的物质,最终超过1.44倍的质量极限导致Ia型超新星爆发,而这种模式在宇宙中是比较普遍的,并且由于其爆发时能量非常一致,因此被天文学家当成“标准烛光”,用来测定其宿主星系的距离!涅磐重生的恒星所有超新星爆发的恒星都有这个机会,能不能把握就要看它们的造化了,因为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星云就是新恒星诞生的区域,比如我们最熟悉的猎户座大星云就是银河系里最著名的恒星制造基地!被称为火鸟的M42,在天气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火鸟是肉眼隐约可见的,当然用一个双筒来弥补下效果会更好一些!猎户座星云中形成的原行星盘!未来又是一个“太阳系”!我们的太阳系就诞生于奥尔特云,当然奥尔特云是来自于上一代恒星的超新星爆发!涅磐重生的恒星就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恒星,当然附带的还有一帮行星小弟!是不是家族越来越大的感觉,不过恒星也是越来越小,富不过三代也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刚度过童年的恒星我们的宇宙中还有一个奇葩天体,它是一颗完整的恒星,但它的寿命超长!太阳系最近的比邻星就是一颗这样的天体,因为它的内核没有辐射层,燃烧的氦元素不会堆积在内核,恒星中所有的氢元素都可以通过对流到内核彻底燃烧,因此它们的寿命最低也能达到千亿年,甚至可达万亿年!那么它们的行星是不是很幸福?接受数万亿年的阳光沐浴,其实不然,低质量的恒星燃烧并不稳定,时不时就会有超过太阳的超级日冕活动,会导致行星难以诞生生命或者难以发展!。

文章TAG:恒星中子星白矮星死去死亡

最近更新

  • 有的商家发顺丰为什么可以发带电池的电子产品,商家竟然发的顺丰快递

    当时我们有一个食品分类组,里面很多商家,直接是厂家,占了店铺的一半。因为马云要动快递、三通一达的奶酪,无法独立生存。只是他被马云牵着鼻子走,结局肯定不好,最惨的是换成马云自建物流。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安卓系统为什么臃肿,安卓系统每年都说更流畅

    说实话,安卓这几年在系统流畅的线条上下了不少功夫。安卓不会自动清理后台。有的安卓手机厂商优化不了,或者用的人不知道怎么用好。久而久之,手机开始卡顿。熟悉Android系统开发的R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苹果为什么嚣张,美国如此嚣张从哪儿来的底气

    卖猪肉的梁屠夫,告诉我为什么宇宙不是上帝主宰的。为什么现在科学在发展?反而有人认为宇宙是上帝主宰的。普朗克常数h定义的量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变化载体。对宇宙真理的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rx480 为什么没有了,rx480都8g显存了

    想象一下,一个花粉进华为手机专卖店,预算4000元买一部手机。推荐荣耀30Pro还是华为P40?华为和荣耀是同级还是上下级,华为和荣耀是什么关系,兄弟还是父子。买华为意味着产品力比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太阳为什么温度最高,为什么不会融化

    这也是不对的。如果时间拖得足够长,随着太阳物质核聚变的继续,物质元素融合成铁元素,基本停止反应。重的铁元素会落到太阳表面,或者形成一个固体的太阳球体。随着越来越多的铁落下,对底层的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流量卡为什么好卡,为什么移动的无限流量这么卡

    无线流量限速问题运营商提出的无线流量卡并不是真正的无限流量。你以为便宜的是垃圾物联网卡。这是惯例。我觉得12流量卡都是正规卡,去过无数坑,所以知道这个月租49块钱很贵,但是100g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为什么火星叫火星,那么金星为什么不叫火星

    他实际上是苏联的二号人物。斯大林死后,他一度有可能成为苏联的领袖,但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却被昔日的战友处决了。苏联只用了20多年就赶上了美国。那么,你认为苏联的科技是先进还是落后?我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为什么摩拜单车变少了,摩拜单车为什么这么难骑

    没办法,穷成这样。买二手的,打折的就行。喜欢苹果手机的人有以下几种可能:全新的6800元左右,二手的4000元左右,没有五官的才2000多点。价格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有些人喜欢便宜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