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问答 > 科技经验 > 科学家提出类地行星形成新概念,类地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科学家提出类地行星形成新概念,类地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3-27 17:05:18 编辑:科技知识 手机版

气体星球是怎么形成的?

气体星球是怎么形成的

宇宙中的星体种类很多,从小到大有小行星、矮行星、行星、褐矮星、恒星、黑洞等,其中行星又可以分为岩质行星和气态行星,在太阳系中,我们的地球和金星、火星、水星属于岩质行星,而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属于气态行星。两者相比较而言,气态行星的质量要比岩质行星大很多,比如木星的质量就是地球的318倍。那么岩质行星和气态行星都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星体,其形成都是由于物质聚集的结果,岩质行星和气态行星也一样。

比如在我们的太阳系中,绝大多数星体都诞生于原始太阳星云之中,那么星云中为什么会形成星球呢?最初是电磁力作用使得尘埃可以互相吸附,所以极小的尘埃有凝聚的特性,于是它们渐渐变大,之后万有引力作用又将更大的物体吸附到一起,这样小行星就形成了。小行星互相撞击融合,使得星体越来越大,那么就会成为矮行星行星这样的天体,当矮行星或行星的体积大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它就可以吸附气体了,质量越大的星体能吸附的气体越多,而且质量越大的星体越能吸附氢和氦这两种最轻的气体,所以在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木星和土星两颗气态行星上氢和氦这两种元素非常多,而海王星和冥王星上就少很多,像地球和金星这样有大气层的行星上氢和氦这两种气体就极少了。

宇宙中的氢和氦元素非常多,占到了宇宙中物质总量的99%左右,特别是氢元素,占到了宇宙元素含量的约90%,那么当行星大到可以大量吸附气体的时候,它们主要吸收的就是这两种气体,其中以氢元素最多,木星和土星上面氢元素都占到了70%以上,由于大气层中氢元素占比非常高,而木星和土星的质量有非常大,所以在大气层底部氢气都被压成了液态氢的状态,形成了液态氢的海洋,而在液态氢海洋的下面,氢元素则被压成了固态,并且呈金属状,这就是气态行星内部有固态金属氢的原因。

太空中的九大行星是怎样形成的?

太空中的九大行星是怎样形成的

对于太空中的九大行星是怎样形成的呢之话题,首先,此题目不够严谨,建议题主将此题改为:太阳系太空中的八大行星是怎样形成的?这也许就是题主出题的初衷。下面我就按此题来回答吧!太阳系已走过了约为50亿年的光辉岁月,迄今为止,太阳系的太空中形成了八大行星天体之景象,它们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个人观点认为,是主体太阳50亿年以来,持续核聚变燃烧过程所释放出来数量庞大的尘粒流物质,围绕着太阳磁场不同距离之磁力线圈轨道而运行,逐渐聚集于一体,不断积累尘粒流物质的质量,所形成现阶段体积的表现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一方面,太阳和太阳系诞生之初,太阳系太空中的物质是十分稀少的,不会有目前的星空灿烂的景象,随着太阳核聚变持续的自然燃烧,能为太阳系的太空间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光和热以及庞大数量的尘粒流物质,为太阳系的太空间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物质来源,孕育着太阳系太空中万物的诞生与成长。二方面,太阳拥有一个巨大的磁场,太阳磁场的涉足面,就是太阳系占领宇宙空间的范围,即是太阳系空间的范围。

太阳的磁场之中,自然会有不同距离的磁力线圈存在,自转的太阳,会连带性地推动着磁场和磁力线圈围绕其自转的方向进行圆周循环运动现象,而较为稳定的磁力线圈就自然会形成大行星的圆周运动轨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太阳磁场之中拥有八个较为稳定的磁力线圈形成,能为太阳系太空间提供八条大行星圆周运行的天然轨道。三方面,随着太阳燃烧时间的不断推移,太阳系太空中的尘粒流物质会显得越来越多,都能围绕着不同距离轨道而运行,实现尘粒流物质量变的积累,并从尘粒流物质→尘埃云团→小石块→中石块→大石块→巨石块→小行星→中行星→大行星,最后到巨行星的量变表现过程,这个过程都按照大吃小的游戏规则来进行,个头大的保存下来,个头小的融入大的,这种规则能使行星体不断发展壮大之必然。

请问固态行星必须是类地行星吗?能否一个固态星球的主要成分不是岩石而是金属?

请问固态行星必须是类地行星吗能否一个固态星球的主要成分不是岩石而是金属

请问固态行星必须是类地行星吗?能否一个固态星球的主要成分不是岩石而是金属?▲宇宙中的行星分类没有这么复杂,科学家一般按照行星的物理特性不同来分类。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质量和表面物态,分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两类。▲也就是说,宇宙中有固态行星,气态行星,就是没有纯液态行星,最多存在固液混合行星,而它们都只是固态和液态的比例不同而已。

根据行星形成理论,有些行星可能会在外围富含水的尘埃盘中形成。它们是由半固态水和半岩石组成的混合物,由于引力的影响,其中一些行星可能会迁移到靠近主恒星的轨道上。在恒星的加热,让地表的冰融化,并且地幔中也有水被释放到表面,结果形成一个全球范围的海洋。据天文学家研究估计,银河系中至少有60亿颗类地行星;气态行星无计其数。

★天文学界中的固态行星也被称为类地行星。前者质量小,岩石表面卫星少(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地球一个,火星两个),典型代表是地球;后者质量大,气态表面,卫星多,有环系,典型代表是木星。★对于质量较小、平均密度较大的行星被称为类地行星,包括距离太阳最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而在较远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被称为类木行星,或者说是气态行星。

▲太阳系在初期形成期间,基本上是分子云状态(混沌),轻、重物质都漂泊在混沌的分子云中,而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核聚变中心形成后,它不仅仅提供了巨大的引力,同时也会吹出来大量的能量。强烈的太阳风,把气体吹向远方,留下了一些质量比较大的固态尘埃,经过若干亿年就形成了类地行星。除太阳是一颗通过核聚变产能的恒星,其他的八大行星都是没有核能产生热辐射的“死”天体。

♥固态星球的岩石组成大部分也是金属,就拿地球中的火成岩来说,它是由熔融岩浆直接冷却固结形成的各种结晶质或玻璃质岩石,又称之为岩浆岩。是从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产生的高温熔融岩浆,受到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在地下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后冷却形成的。其化学成分几乎包括地壳中所有的化学元素。主要的元素有12种,即氧、硅、铝、钛、铁、锰、钙、钠、钾、氢和磷。

这些元素占火成岩的总重量达99%以上,属于主要造岩元素。它们的主要成分一般以元素的氧化物表示,SiO₂、AI₂O₃、TiO₂、FeO、Fi₂O₃、MgO、CaO、Na₂O、K₂O、P₂O₅等含量占火成岩的平均化学成分达99%(重量百分比)。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的类地行星中的水星,其内部核心所含的铁比太阳系的任何行星都多;金星核心中含铁有3900千米宽,玄武岩宽度在10~20千米;地球的核心主要有铁、镍等组成。

文章TAG:科学家提出类地行星形成新概念类地行星是如何形成的科学科学家学家

最近更新

  • 有的商家发顺丰为什么可以发带电池的电子产品,商家竟然发的顺丰快递

    当时我们有一个食品分类组,里面很多商家,直接是厂家,占了店铺的一半。因为马云要动快递、三通一达的奶酪,无法独立生存。只是他被马云牵着鼻子走,结局肯定不好,最惨的是换成马云自建物流。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安卓系统为什么臃肿,安卓系统每年都说更流畅

    说实话,安卓这几年在系统流畅的线条上下了不少功夫。安卓不会自动清理后台。有的安卓手机厂商优化不了,或者用的人不知道怎么用好。久而久之,手机开始卡顿。熟悉Android系统开发的R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苹果为什么嚣张,美国如此嚣张从哪儿来的底气

    卖猪肉的梁屠夫,告诉我为什么宇宙不是上帝主宰的。为什么现在科学在发展?反而有人认为宇宙是上帝主宰的。普朗克常数h定义的量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变化载体。对宇宙真理的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rx480 为什么没有了,rx480都8g显存了

    想象一下,一个花粉进华为手机专卖店,预算4000元买一部手机。推荐荣耀30Pro还是华为P40?华为和荣耀是同级还是上下级,华为和荣耀是什么关系,兄弟还是父子。买华为意味着产品力比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太阳为什么温度最高,为什么不会融化

    这也是不对的。如果时间拖得足够长,随着太阳物质核聚变的继续,物质元素融合成铁元素,基本停止反应。重的铁元素会落到太阳表面,或者形成一个固体的太阳球体。随着越来越多的铁落下,对底层的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流量卡为什么好卡,为什么移动的无限流量这么卡

    无线流量限速问题运营商提出的无线流量卡并不是真正的无限流量。你以为便宜的是垃圾物联网卡。这是惯例。我觉得12流量卡都是正规卡,去过无数坑,所以知道这个月租49块钱很贵,但是100g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为什么火星叫火星,那么金星为什么不叫火星

    他实际上是苏联的二号人物。斯大林死后,他一度有可能成为苏联的领袖,但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却被昔日的战友处决了。苏联只用了20多年就赶上了美国。那么,你认为苏联的科技是先进还是落后?我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为什么摩拜单车变少了,摩拜单车为什么这么难骑

    没办法,穷成这样。买二手的,打折的就行。喜欢苹果手机的人有以下几种可能:全新的6800元左右,二手的4000元左右,没有五官的才2000多点。价格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有些人喜欢便宜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