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问答 > 科技经验 > 世界十大最危险的动物,危险的生物有哪些

世界十大最危险的动物,危险的生物有哪些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9:05:50 编辑:科技知识 手机版

人在遇到危险时,第一反应就是转身就跑,这是一个本能的动作,因为人类的远古时期没有武器的情况下就是通过跑存活下来的(毛发的退化也是因为奔跑时需要散热)。第四种:猞猁猞猁是一种中型的猫科动物,从分布上看,猞猁的生境与老虎、花豹、雪豹等动物有一定的重合,而且事实上,这些猫科的“大佬们”也确实是猞猁的天敌。

遇到危险后,最会装死的动物有哪些

遇到危险后,最会装死的动物有哪些

人在遇到危险时,第一反应就是转身就跑,这是一个本能的动作,因为人类的远古时期没有武器的情况下就是通过跑存活下来的(毛发的退化也是因为奔跑时需要散热)。除了人类,遇到危险就跑,也是大多数动物的第一反应。但是,有些动物就不同了,它们遇到危险,不是选择跑,而是“装死”。那么,自然界中有哪些 “装死大师”呢?我们简单的来了解几种。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动物装死都不是第一选择,因为会装死的动物,大都有不少天敌,而它们本身就有躲避天敌的方法,包括嗅觉、听觉等等,所以一旦有风吹草动,动物的第一选择是跑,当无路可逃或者发现天敌为时已晚时,一些动物才会选择装死。基于这个前提,我们来介绍4种比较会“装死”的动物,最后再来看看谁才是真正的“装死大师”。

第一种:鳄蜥鳄蜥是一种古老的蜥蜴,它属于蜥蜴目鳄蜥科,在鳄蜥科下仅有一个属一种动物,它就是中国鳄蜥。中国鳄蜥一共有两个亚种:大瑶山亚种以及安子山亚种,其中大瑶山亚种是我国独有的动物,而安子山亚种则主要分布在越南东北部。(它的名字之所以叫中国鳄蜥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鳄蜥都在我国境内有发现,直到2003年,越南生物学家犁克决才在越南的安子山发现了鳄蜥,至此鳄蜥不再是我国独有的物种)从外观上看,鳄蜥身上的花纹以及形态与我国独有的鳄鱼-扬子鳄非常相似(尾巴侧扁和上面的花纹),故此得名鳄蜥。

鳄蜥是一种小型的爬行动物,其体长平均在45厘米左右(仅尾巴就占一半)。鳄蜥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两省低海拔的沟谷之中,它们对栖息地的要求比较苛刻,那就是必须要有水域。通常鳄蜥会爬上水域上方的树枝之上,然后安安静静的趴在上面睡大觉。由于其体色与树枝的颜色接近,所以让鳄蜥相当的自信。如果你发现一只趴在树枝上的鳄蜥,用手去触摸它,它都不会跑。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碰到了树枝,它立即就会跳入水中。而这就是它被当地人称为“落水狗”的原因。当鳄蜥被人抓住时,它会立即进入装死的状态:一动不动,全身僵硬。但是这种装死状态只是暂时的,一旦被它瞅准机会,它会一口咬住天敌,死死地不放松,就像乌龟咬人一样。此时,人必然会甩动手,被甩出去之后,它就可以逃走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鳄蜥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所以不要对鳄蜥动什么心思。第二种:负鼠负鼠并不是老鼠,甚至它与名字中带“鼠”字的动物最近的是袋鼠,因为负鼠也是一种有袋类动物,只不过,负鼠不生活在澳大利亚,而是生活在美洲,它与同样生活在美洲的南猊是美洲独有的两种有袋类动物。至于有袋类动物是如何跑到美洲大陆上的,目前科学界偏向于认为是有袋类的祖先早在美洲还与南极洲没有分开时就已经在南美洲生存了。

而它们之所以能够生存至今,除了体型小(身长45厘米左右,体重5公斤左右)、食性杂(什么都吃)、树栖外,还有一点,就是高超的“装死能力”。在美洲生活的负鼠一共有67种,其中只有1种生活在北美,其他的种类均分布在南美洲。它们平时喜欢在树上活动, 这是因为细长的尾巴不但能够保持身体平衡,还能像猴子那样卷住细小的树枝活动。

当遇到凶猛的食肉动物时,负鼠就会表现出自己强大的装死能力,大多数装死的动物无非就是一动不动的趴在那里,而负鼠不同,它们会侧躺或者干脆四脚朝天的躺着,然后伸出舌头、尾巴夹在后腿之间,紧闭双眼,这还没有结束。之后,负鼠会从肛门处分泌绿色的液体,这些液体与动物腐烂的臭味接近。因此,面对一只“死了发臭”的负鼠,大多数猎食者会选择放弃,于是,负鼠成功的逃生。

第三种:猪鼻蛇猪鼻蛇是一种主要分布在美洲的无毒蛇类,它们属于游蛇科猪鼻蛇属。大多数蛇虽然是洞栖动物,但是它们大都是“鸠占鹊巢”(吃了老鼠顺便把老鼠洞据为己有),但是猪鼻蛇不同,由于它的吻部的末端向上,形状像一把铲子,因此它特别的擅长自己拱土。从食性上看,猪鼻蛇主要以蛙类为食,正是因为它可以挖土,所以它能够通过气味锁定土下的蟾蜍或者是青蛙,用拱土的方法将蛙类挖出来,这个习性有点像猪拱土寻找食物,因此猪鼻蛇由此得名。

猪鼻蛇是一种胆小害羞的蛇类,它们在遇到危险时,通常没它们的颈部会变得扁平,这样方便压缩空气,从而发出较为响亮的嘶嘶声,以此来吓退对方,如果对方不为所动还不断地接近自己,它就会施展自己的“装死大法”:慢慢地扭动和翻转身体,张开嘴巴吐出自己的舌头(蛇信),然后一动不动。第四种:猞猁猞猁是一种中型的猫科动物,从分布上看,猞猁的生境与老虎、花豹、雪豹等动物有一定的重合,而且事实上,这些猫科的“大佬们”也确实是猞猁的天敌。

作为一种独居动物,猞猁生性谨慎,在其栖息地范围内,必然会有大树,这些大树就是它的紧急避难所。但是,如果在天敌离自己太近的情况下,猞猁通常会装死,方法也很简单:躺倒在地,一动不动。这个方法对于老虎、花豹这样的大猫来说比较好用,因为老虎和花豹主要以自己捕猎的活物为食。如果碰到一头饥饿的花豹或者老虎,猞猁也不会一直装死,假如对方一直在自己身上嗅来嗅去,那么它就会露出尖利的爪子,给地方来一顿“还我漂漂拳”,趁对方一脸懵时,赶紧溜走。

当然,猞猁逃生大都是靠自己的机警,实在没办法才会选择装死,毕竟跑也跑不掉,打也打不过,装死无疑是个出路。第五种:瓢虫以上四种动物,我们只是能够了解它们的习性,想要上手是很难的,但是瓢虫想要亲眼看它装死是非常简单的。相信许多在农村长大或者生活过的小伙伴都有过抓瓢虫的经历,当把瓢虫捏在手里时,瓢虫通常会一动不动,而把它放到地上,一会它就会飞走。

因此,瓢虫也是“装死”高手。但是,瓢虫的装死与以上四种动物有些不同,因为以上四种动物都是主动的,而瓢虫是被动的。毕竟主动的装死需要一定的思维,而昆虫头脑简单是没有如此复杂的思维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瓢虫的“装死”实际上是一种“昏厥”,当我们用手指捏住它们时,这个行为就会刺激瓢虫的神经,进入神经休克模式。

而且除了手指用力捏,其他强烈的外界刺激下,瓢虫都会有这种反应。但当受力停止,过几秒钟,它就能从这种“昏厥”下清醒过来。总结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技巧,而“装死”大多数动物不得已的保命方式,这种方式想要奏效,前提是天敌大都是靠捕食活物为食,不然像负鼠遇到鬣狗的话,就算它真的死了,甚至是腐烂了,鬣狗也不会放过的。

文章TAG:危险十大生物动物世界

最近更新

  • 有的商家发顺丰为什么可以发带电池的电子产品,商家竟然发的顺丰快递

    当时我们有一个食品分类组,里面很多商家,直接是厂家,占了店铺的一半。因为马云要动快递、三通一达的奶酪,无法独立生存。只是他被马云牵着鼻子走,结局肯定不好,最惨的是换成马云自建物流。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安卓系统为什么臃肿,安卓系统每年都说更流畅

    说实话,安卓这几年在系统流畅的线条上下了不少功夫。安卓不会自动清理后台。有的安卓手机厂商优化不了,或者用的人不知道怎么用好。久而久之,手机开始卡顿。熟悉Android系统开发的R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苹果为什么嚣张,美国如此嚣张从哪儿来的底气

    卖猪肉的梁屠夫,告诉我为什么宇宙不是上帝主宰的。为什么现在科学在发展?反而有人认为宇宙是上帝主宰的。普朗克常数h定义的量子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变化载体。对宇宙真理的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rx480 为什么没有了,rx480都8g显存了

    想象一下,一个花粉进华为手机专卖店,预算4000元买一部手机。推荐荣耀30Pro还是华为P40?华为和荣耀是同级还是上下级,华为和荣耀是什么关系,兄弟还是父子。买华为意味着产品力比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太阳为什么温度最高,为什么不会融化

    这也是不对的。如果时间拖得足够长,随着太阳物质核聚变的继续,物质元素融合成铁元素,基本停止反应。重的铁元素会落到太阳表面,或者形成一个固体的太阳球体。随着越来越多的铁落下,对底层的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流量卡为什么好卡,为什么移动的无限流量这么卡

    无线流量限速问题运营商提出的无线流量卡并不是真正的无限流量。你以为便宜的是垃圾物联网卡。这是惯例。我觉得12流量卡都是正规卡,去过无数坑,所以知道这个月租49块钱很贵,但是100g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为什么火星叫火星,那么金星为什么不叫火星

    他实际上是苏联的二号人物。斯大林死后,他一度有可能成为苏联的领袖,但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却被昔日的战友处决了。苏联只用了20多年就赶上了美国。那么,你认为苏联的科技是先进还是落后?我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

  • 为什么摩拜单车变少了,摩拜单车为什么这么难骑

    没办法,穷成这样。买二手的,打折的就行。喜欢苹果手机的人有以下几种可能:全新的6800元左右,二手的4000元左右,没有五官的才2000多点。价格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有些人喜欢便宜 ......

    科技经验 日期: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