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问答 > 科技知识 > 太阳死后地球会怎么样,太阳死后会居住到什么星球上地球会怎么样

太阳死后地球会怎么样,太阳死后会居住到什么星球上地球会怎么样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0-10 02:48:45 编辑:科技经验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当太阳死去地球会怎样

太阳终究不是永恒的能源,庆幸地球在5亿年前启动了多细胞生命的进化,使我们对太阳没有任何危机感,然而,太阳毕竟在燃烧中衰老,它的氢不断的变成氦,最终,随着核心温度的增加,氦原子核将会再度突破电磁力的屏障而碰撞,发生新的核聚变。根据太阳的质量计算,在大约40亿年之后,太阳的氦聚变将开始启动,这就是说,在太阳的核心,又诞生了一个新太阳,而这个温度更高的太阳会把外面温度低的太阳推出去,它的体积将会因此而膨胀一百万倍以上,宇宙中恒星在衰老的时候将会显得非常辉煌,但这种辉煌将毁灭地球,恒星的临近熄灭不仅不会减少热能,恰恰相反,一个百亿岁的太阳将会把几亿公里的范围都变成火海,地球的一切生态构成都将崩溃,并最终被它吞噬。太阳只有两次核聚变,90亿年的氢聚变和大约十亿年的氦聚变,当氦燃烧完的时候,太阳的引力会继续塌缩而且将没有抵抗,此时,它的力结构将会出现一些不稳定而喷出一些外围的物质,然后这些物质会形成艳丽的光环,在宇宙中有许多这样的气体光环,这些都是类似我们的太阳这样的恒星的死亡符号,如果它们之中有被孕育过的生命,不知它们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化到智能,并且在它死亡之前寻找到新的居住地,幸运的是,人类有至少40亿年的时间来做准备。死亡太阳的大部分的物质依然被引力牢牢控制着,但因为引力不足以引发比氦元素更重的碳元素的核聚变,所以这颗星球只有忍受塌缩,成为一颗和地球直径差不多但比地球重几十万倍的白矮星。尽管它模样改变了,但它的引力仍然能够控制太阳系剩下的天体。

当太阳死去地球会怎样

2,太阳死后会居住到什么星球上地球会怎么样

太阳到后期会增大到目前的火星轨道之外 称为红巨星 地球将被吞没 然后坍缩到地球大小的白矮星 不过大约还需要50亿年 那时的人类应该可以进行星际移民 寻找宇宙中其他的宜居行星

太阳死后会居住到什么星球上地球会怎么样

3,当太阳死亡后地球将会是怎样的命运

万物都是自生自灭的自然规律,到那时现在的人都变成了化石中的化石,让别的高级动物来考古发现。按照人类的发展现状,一场核战争,人类自己都毁灭了,不等五十亿年。50亿年后太阳毁灭世界的这些背景性,恐怕不会在人类的智慧性面前而反应出来了,到时人类会利用自己的智慧性,而制造出时光机之类的机械,而穿越到其它太阳系的星球上面而居住的了。但恐怕这台时光机在穿越到其它的星球时,是要经过黑洞的入口,才能进入其它的星球的,到时就会使到穿越者记忆不到以前的事情了,而就会回到石器的年代再慢慢的发展起来了。这可能是物质性智能性的一种背景性的宿命了,而就有着这样的循环性了。但这些都是瞎猜的了,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就不知了,因为觉得宇宙是背景性的有些科学技术叫凭空捏造,没得到实验证明就是捏造,有些想法叫杞人忧天,不可能发生的事就叫杞人忧天!!也就是说,在1亿年的时间段,人类已离开了地球,为什么要离开,因为那时候的地球已经不适应人类生存的条件。文明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再回到原始的过去。人类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宇宙,真正把自己变成了传说中的外星人,走得更遥远更古老,而这个曾经诞生过人类的太阳系,已经被人遗忘。个人感觉,用不了50亿年,可能几亿年之后,地球的环境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因为随着太阳能量的耗尽,地球也会变得像现在的火星一样寒冷,到那时地球上就不会在会有植物,没有氧气没有粮食,当然也就没有生命了。大多数人可能不愿意看到这一天,但我却觉得这很值得争取,因为长寿并不是件坏事,虽然人不可能活这么久,可只要能够通过记忆移植的方式延续生命,很可能让一个人活几百上千年。一说到长生不老,返老还童,每个人都几乎会和神话愚昧联系到在一起,甚至连科幻都算不上,更不会有人觉得这种事情有可能 。这是因为,人们只会直观的去考虑怎样延长寿命,而不是循环生命。

当太阳死亡后地球将会是怎样的命运

4,太阳灭亡后地球会怎样

要想知道太阳灭亡之后地球将会怎样,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太阳会怎样灭亡.太阳是一颗中型大小的恒星.作为一颗正常衰老的恒星,小一些的会逐渐熄灭变成一团紧密的物质,大一些的将会经历数次的剧烈膨胀和塌缩之后,形成一颗更加致密的物质.足够巨大的恒星最终会发生相当剧烈的爆炸,向宇宙中抛出大量的物质,而剩下的物质则形成中子星或者黑洞.氢是最原始的原子结构,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氢.这些氢的存在非常分散,以至于可以近似地认为它是真空的.但是在一片安静的空间里,这些氢会由于引力的作用相互聚集,物质越密集,速度就越快.宇宙有足够的时间让这些氢聚集起来形成星球,这些氢形成的星球都是最初始的星球,与地球不同,与太阳类似.(地球是由更复杂的原子形成的.)它们不断的聚集在一起,中心物质被强烈的挤压,也产生很高的温度.当压力和温度足够高的时候,就会发生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从而支撑起这个星球,阻止它继续塌缩.这时它们就形成了恒星.然而这些核反应是需要原料的,原料就是氢.氢变成氦,燃料耗尽反应就会减慢甚至停止.此后恒星就会继续塌缩.像太阳这样的星球,塌缩到一定程度之后中心的引力会达到很可观的数值,从而引发新的核反应,也就是氦的核聚变.氦的核聚变会导致太阳与以前不同,它会使太阳膨胀到非常大的程度,完全覆盖掉水星的轨道.氦的反应时间会比氢短很多,之后,太阳这样的恒星将无法引发新的核聚变,会逐渐变小,变成一个致密的物质球.而更大的恒星,则可能引发新的核聚变,经历多次反复之后,面对同样的命运.越大的恒星,经历的变化越多,最终形成的物质球越紧密.所以,在太阳衰老的过程中,它的半径会变得很大,地球将会变得非常热.地球可能会被融化或者肢解,即使没有,地球上的生命肯定也无法存活.地球的风貌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水被蒸发并且大量逃离地球,地球变得很干燥,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变化.在长久的岁月中,也不排除太阳会受到其他星体的作用提早灭亡.在黑洞或者其他具有很强大的引力的星体的作用下,太阳会被撕扯,部分甚至全部被星体破坏掉.而作为太阳一颗脆弱的卫星,地球也可以说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5,太阳灭亡后地球会怎样

要想知道太阳灭亡之后地球将会怎样,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太阳会怎样灭亡。太阳是一颗中型大小的恒星。作为一颗正常衰老的恒星,小一些的会逐渐熄灭变成一团紧密的物质,大一些的将会经历数次的剧烈膨胀和塌缩之后,形成一颗更加致密的物质。足够巨大的恒星最终会发生相当剧烈的爆炸,向宇宙中抛出大量的物质,而剩下的物质则形成中子星或者黑洞。氢是最原始的原子结构,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氢。这些氢的存在非常分散,以至于可以近似地认为它是真空的。但是在一片安静的空间里,这些氢会由于引力的作用相互聚集,物质越密集,速度就越快。宇宙有足够的时间让这些氢聚集起来形成星球,这些氢形成的星球都是最初始的星球,与地球不同,与太阳类似。(地球是由更复杂的原子形成的。)它们不断的聚集在一起,中心物质被强烈的挤压,也产生很高的温度。当压力和温度足够高的时候,就会发生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从而支撑起这个星球,阻止它继续塌缩。这时它们就形成了恒星。然而这些核反应是需要原料的,原料就是氢。氢变成氦,燃料耗尽反应就会减慢甚至停止。此后恒星就会继续塌缩。像太阳这样的星球,塌缩到一定程度之后中心的引力会达到很可观的数值,从而引发新的核反应,也就是氦的核聚变。氦的核聚变会导致太阳与以前不同,它会使太阳膨胀到非常大的程度,完全覆盖掉水星的轨道。氦的反应时间会比氢短很多,之后,太阳这样的恒星将无法引发新的核聚变,会逐渐变小,变成一个致密的物质球。而更大的恒星,则可能引发新的核聚变,经历多次反复之后,面对同样的命运。越大的恒星,经历的变化越多,最终形成的物质球越紧密。所以,在太阳衰老的过程中,它的半径会变得很大,地球将会变得非常热。地球可能会被融化或者肢解,即使没有,地球上的生命肯定也无法存活。地球的风貌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水被蒸发并且大量逃离地球,地球变得很干燥,此外还有很多其他变化。在长久的岁月中,也不排除太阳会受到其他星体的作用提早灭亡。在黑洞或者其他具有很强大的引力的星体的作用下,太阳会被撕扯,部分甚至全部被星体破坏掉。而作为太阳一颗脆弱的卫星,地球也可以说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6,如果太阳灭亡了那地球会怎么样

据估计,银河系,也就是传说中天河,容纳了一千多颗恒星。其中大多数恒星在我们眼中只是遥远星空中的一点璀璨。然万物终有时,太阳亦不例外,支撑星体燃烧的剧烈反应终会有停止的一天。身为太阳之子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失去太阳给予的光热,地球便是一片不毛之地。太阳每秒钟消耗6亿吨氢,并将之转化为氦,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核聚变。如今,主序星太阳,刚走完其人生旅途的一半,大部分时候都安安稳稳。然而,和银河系里其他的星星一样,太阳的燃料有限,也就说,它终将死去。不过远在太阳消失之前,地球上的生命便会提早遭遇前所未有的的威胁——一颗垂垂老去的太阳。每隔十亿年左右,太阳的亮度便增加约10%。这意味着,随着太阳老去,地球会越来越亮、越来越热。科学家们估测,10亿年后,地球的平均温度可能达到70摄氏度。如若他们言中,届时地球上的动植物极可能因高温而灭绝。随着温度不断上升,20亿年后,江河湖海都会慢慢蒸发,水汽进入大气层,导致温室效应,彼时地表便如炼狱。但太阳衰老的脚步远为结束,要到距今大约45亿年后,它才会消耗完核内的氢气,转而燃烧氦气。这会导致太阳的外部膨胀,并在银河系内扩展。彼时,太阳已不再是主序星,而是成为了一颗红巨星。对于水星和金星这两颗内行星而言,太阳的膨胀是毁灭性的,太阳表面不断上升的高温会将它们汽化。到那时,地球要么和水星金星一样因汽化而荡然无存,要么就是因为过于接近这颗红巨星,而被烧得焦脆,呈现出和现在水星相似的地貌。太阳系外行星的温度则会上升,像木卫二那样的卫星会……设想一下:一块几英里厚的冰壳在一个红色火球的热辐射下会融化为一片液体,而那一火球比我们现在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大20倍。当太阳的氦几乎耗尽,太阳完全失去稳定,并同时开始了一系列的热脉冲辐射;这些脉冲将冲出外壳,最后剩下的物质变成了大小与地球相当的星体,这一星体被称作白矮星。白矮星会形成行星状星云,可以被周边几百光年的前恒星附近的任何文明所观察到,但白矮星中心的光很弱。如果这些发生在太阳星球上,太阳就会逐渐冷却,变得又凉又暗;随后太阳将结束它的历程,不再发光。但目前我们不用担心,太阳的这一消亡距离我们还很久远;那时,我们的物种或许已经消亡,或者我们已经在另一个星球上生活、正在了解一颗正在孕育新恒星的星球。 你所......相关知识 太阳是一颗恒星,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它是一个由热等离子体构成的近乎完美球体,它的发光是由其中心的核聚变发热而造成的,它所发出的能量主要是以可见光与红外辐射形式辐射。太阳是目前地球上生命的的最重要的能量之源。太阳的直径约139万公里(864,000英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太阳的重量大约是地球重量的330,000倍,它的重量竟然占居整个太阳系重量的99.86%;太阳重量的四分之三是氢(~73%),其余的主要是氦(~25%),剩下的极少数成分是重元素,包括:氧、碳、氖、及铁。按照光谱分类,太阳是一颗G-型主序星(G2V);因而,它不能正式被认定也不能被准确地称为黄矮星。大约在46亿年前,在一片巨大分子云区域中,物质的引力塌陷形成了太阳。这些物质大部分聚集到中心处,而其余的物质分散到一个轨道平盘上,从而形成太阳系;聚集到中心的物质非常之热、密度非常之高,最终就在其中心处引发核聚变。这一过程也被认为是几乎所有恒星的形成方式。
文章TAG:太阳死后地球会怎么样太阳死后地球

最近更新

  • 手机里的图片都在哪里?,你们手机里的照片都存在哪里

    手机空间释放后,上传到腾讯相册不显示占用空间,手机操作过程中也不会出现卡顿现象。清理手机垃圾时,腾讯相册不会有垃圾,所以整体上没有发现内存占用现象。我给大家分享一个储存照片的好方法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20

  • 人为什么要有价值观,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价值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决定一个人价值观的标准不一样。根本区别在于各自的创造力、精力,差异化的社会分工,利益分配平衡中相对统一的需求。一个人的认识和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9

  • 为什么黄牛抢票用什么软件,为什么还会有黄牛抢票

    黄牛使用的抢票软件是独立软件。最后黄牛用的抢票软件和我们的差别很大。我们平时用的软件都是市面上常用的。这些抢票软件都是很多人用的,服务器平均分配后自然减少了我们每个人的份额,这也是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8

  • 为什么苹果亮银贵,为什么苹果的数据线这么贵

    你知道为什么苹果的数据线贵但是容易断吗?苹果手机最大的优势就是iOS系统和苹果的A系列处理器。关键是最便宜的苹果数据线官方售价149元。按照大部分苹果数据线不到一年的使用寿命,光是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8

  • 谷歌眼镜显示屏在哪里,哪些VR眼镜值得买

    VR眼镜的分类目前VR眼镜主要分为VR盒子VR一体机和PCVR。去的太早了,先发明骑行用的智能眼镜还好,但还没消失。第二代企业版谷歌眼镜高通SnapdraonXR1平台运行,不出售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8

  • 上海哪里体验一加手机,一加手机真的快不行了吗

    说到一加,总会有一大批人说一加手机只活在互联网上。比如现实中没有一加手机的踪迹。一加定位,首先你必须是网络爱好者,否则一般没机会看到。其次,一加一直以来都是精品旗舰策略,每一次新机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7

  • 为什么冬季雾霾最严重怎么办,夏天难道就没有雾霾吗

    为什么冬天有雾霾,夏天没有?看来雾霾的主要原因还是气象条件。其实冬天的雾霾已经比以前轻很多了。所以直到现在,冬天还是有雾霾。个人认为和农民烧麦秸没关系。入秋以来,随着来自中国的西北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7

  • 苹果为什么好用,苹果的系统那么难用

    我用的是苹果安卓,我觉得苹果不好用。我承认苹果系统很流畅,但是旗舰安卓机型还可以,更重要的是也很耐用。苹果系统真的没有安卓系统自由。换了苹果第二天就开始想念安卓了,应用很忙。微信视 ......

    科技知识 日期:202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