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了解汨罗江畔的五个典故,自沉什么罗江

了解汨罗江畔的五个典故,自沉什么罗江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4 20:08:43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这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的医生屈原含泪而死。王国维本人是国学大师,对四书五经了如指掌。他自然知道《玉藻轩》名字的由来和郑玄的注解。他选择沉沦于玉藻轩,可见其殉道之志。

你对屈原投江的结局有什么样的理解?

你对屈原投江的结局有什么样的理解

就我个人看法,还是偏同于木易观察友的观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古代三大哲学体系萌于殷周,成形春秋,又终历朝历代臻于固定的思想体系,其中儒家思想为中古时期的正宗哲学。核心以仁和礼为中心,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始终受主流意识的影响,屈原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曾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面对楚国受奏国欺负,软禁国君,割让疆域的倔辱,并不受仁礼的束缚,力劝继位国君,操练兵马,激励将士,革新政治,变法图强,为国家报仇雪耻。

王国维为什么要自沉于颐和园的「鱼藻轩」?

王国维为什么要自沉于颐和园的「鱼藻轩」

对于王国维的死因,前辈学者们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大致有为清王室殉节、为传统文化殉节、担心北伐军迫害、怕欠罗振玉的钱还不上这些原因。当然,欠钱之说已经被相关学者否掉了,罗振玉和王国维是真正的君子之交,不存在有逼王国维还钱的事儿。不过,一般来说,还是为清王室殉节和为传统文化殉节这两个显得靠谱点,原因就在于他自杀的地方——鱼藻轩。

鱼藻轩这个名字不是没有来历的,古人起名都讲究风雅,喜欢附丽诗词,鱼藻轩正是得名于《诗经·小雅》里的“鱼在在藻,依其于蒲”一句。东汉最著名的经学家郑玄,对这句话曾有过自己的见解。藻,水草也,鱼之依水草,犹人之依明王也。王国维本人是国学大师,对四书五经可以说是烂熟于胸,自然是知道鱼藻轩得名之源以及郑玄的这句注解的,他选择在鱼藻轩自沉,就是表明了他的殉节之志。

当然,说担心北伐军的迫害也不是没有缘由的,毕竟在这一年,北伐军就枪毙了叶德辉和王葆心两位学者,王国维也因此事多次表示不想再受一点辱。个人觉得,王国维早存死志,北伐军对学者文人的迫害是让他最终选择将心动付诸行动的导火索。所以才会有王国维遗书里开头著名的那句话: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感谢阅读,敬请关注!。

屈原在秦统一六国取得节节胜利后,为什么居然投江自尽?

屈原在秦统一六国取得节节胜利后,为什么居然投江自尽

屈原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家,自幼喜爱诗辞,学习不倦,相比当时的贵族子弟,屈原个性鲜明,思想独立,所以在进入统治阶层后,便得到楚威王欣赏与信任。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蚕食六国之心,日渐明显,为遏制秦国,在苏秦的倡导下,六国在赵国的洹水盟誓,合纵抗秦。不久,张仪向秦王提出连横之策,分化瓦解了六国齐心抗秦的初衷。

忧心重重的屈原深知,秦国的野心志在灭楚,于是向楚怀王建议联齐抗秦,出使齐国。齐湣王首鼠两端,表面上答应了楚国的请求。回国后,屈原向楚怀王上陈改革图强。只有国家强大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怀王采纳了屈原的革新建议,进行变法,屈原就是变法方案的起草人。屈原变法主张对内举贤能,明法度,对外联齐抗秦。但是变法影响到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最后,不了了之。

屈原也因此遭到贵族排挤陷害而被楚怀王见疏。但赤胆忠心地屈原,依然坚持己见,丝毫没有妥协。当时的形式,秦、齐、楚国是天下最具实力的大国,齐楚联合己成为秦国东出天下的主要障碍,于是为了瓦解齐楚联盟,秦国派遣张仪出使楚国,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为交易条件换取楚国与齐国绝交,天真且利欲熏心的楚怀王信之不疑,众人皆贺之,独屈原知其为骗局。

屈原日:‘’秦所以重楚者,独有齐也。今若绝齐,楚势孤矣。秦何重于楚,而割六百里之地而奉之耶?此张仪,诡计也。倘绝齐而张仪负王,不与王地,齐又怨王,而齐反附于秦,秦齐合而攻楚,楚亡可立而待矣。‘’此时,楚怀王根本听不进去。后期发现被张仪所骗。愤怒的楚怀王立刻派兵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国打的大败,秦国接连攻占了汉中与召陵,从此楚国门户大开,秦国能够轻易地从上游南下进攻楚国。

此后,屈原几乎是孤军奋战,屡次劝谏楚王,革弊兴利,远小人,近贤人,不但没有引起重视,反而在敌对派的陷害下,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就在屈原流放期间,楚国实力大减,不但大片国土被秦国所占,韩魏等国也趁机攻占了楚国在中原地区的大片领土。屈原虽然身在荒野,但心系自己的国家。行吟于江畔,他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国家祈福,无奈,残酷的现实正一天一天地逼近。

屈原也一天比一天消沉。他想把自己的苦衷说给周围的农民听,但谁能真正理解他?他是一个孤独的思想家,忠于他的国家。公元前278年,秦朝占领了田雷的杜英。这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的医生屈原含泪而死。屈原的死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的骄傲和对国家的忠诚。就是这种让人觉得遗憾的爱国精神,在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歌颂。

文章TAG:自沉罗江汨罗江典故五个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