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令人沉沦的美丽,沉沦的美丽怎么理解

令人沉沦的美丽,沉沦的美丽怎么理解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8 05:08:0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或许,认为“孤独是最美丽的风景”的人,本身就对“孤独”二字在词义上有认知障碍吧。这其中,有的人把“慎独”精神当孤独,有的人把“独立”精神当孤独,有人把“从容”精神当孤独。我只能是,一笑而过。还是赞赏杨绛先生那句话,“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她老人家说的可是独立,既不是孤立,也不是孤独。

郁达夫的抒情小说《沉沦》在抒情艺术上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郁达夫写《沉沦》这部小说时,主观感情非常强烈,抒情意味极浓。正如他在《忏余独白》一文中回忆写作时,说:“感情无一点勉强,只觉得不得不写,只能那样,什么技巧不技巧,词句不词句,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或者和那些在旁吹打着的乐器之音和洽不和洽呢?”总体而言,小说主要是通过散文笔法、情景交融及诗文结合的写作手法来凸显其抒情性的。

我将从这三方面出发,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回答问题。01 感情真挚、意味深长的散文笔法读《沉沦》,好像读的不是小说,而是一篇感情真挚、意味深长的抒情散文。全篇无一个集中的、主要的、一贯到底的情节。从表面上看,全篇各节如一组组散文片断的组合,有的节与节之间甚至无必要的过渡段,时、空跳跃的程度较大。但实际上这些节与节间的组合,并不是机械、盲目的,而是在感情发展的纵向轴上的若干聚合点,只不过有时时空的顺序倒置一下罢了。

可以说,这种散文笔法完全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那种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和人物形象刻画的结构章法。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不重结构的完整,而重感情的一线贯穿。结构是文学作品形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小说中若无结构就不可思议,而结构的不完整似乎又是小说的一大缺憾。然而《沉沦》却不然,它并不因为没有错综复杂而又曲折多变的情节贯穿的结构而感到乏味、枯燥。

相反倒觉得意趣盎然,别具风格。此中原因,就在于主人公思想感情的一线贯穿,情节和结构始终围绕着感情的起伏而安排。全文共分八节。一、二两节交代了主人公孤苦忧郁的心情及感伤的原因。为了追溯它们的渊源和轨迹,在第三、四两节就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写了“他”的家世和少年时代及留日以来的生活,使人们感到,他的忧郁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有深刻的时代、社会、家庭和他本人的根源。

到了第五节基本就以时间顺序交代情节了,进入了全文的核心部分:搬入N市旅馆——窥浴——搬到山上的梅园——偷听一对情侣的谈话——出走到海滨——误进妓院跳海自杀。这一连串的举动无不是以他追求的爱情、名誉、经济这三大要求及要求的不能实现和爱国思乡的情感这两条线索来贯穿,并按照主人公的性格发展逻辑,安排情节的进程。

所以说《沉沦》的结构完全服从于主人公感情的需要,并为它服务。第二,不重情节的进展,而重心理的刻画。情节在篇中相对来说,已不是主要的了。若按照传统小说的写法,主人公从患忧郁症到跳海自杀这一段故事,只需不多的几节就可交代明了。而《沉沦》却把这一简单的故事,写了八节,从篇幅上看足可称为中篇,支撑全篇框架的就在于大量的心理描写。

如此众多的心理描写无论在中国新小说的初创期,还是在现代小说史上都是首属一指的。《沉沦》的心理描写包括了内心独白、内心分析和内心感应,三者密切交织在一起,并展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历程。这在第二节中尤为突出。作家写“他”由于自命清高,觉得自家是一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所以他的“夸大狂”同“疑病症”成了正比,与日俱增,并使他和同学们一天天地疏远。

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下课后,同学们谈笑风生,个个都同春来的燕雀似的,在那里作乐;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眉根好像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他的神经过敏的内心感应,在自己和同学们之间设立了一道人为的屏障。他也看到了种族歧视造成的后果:“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对你当然是没有同情的,因为你想得他们的同情,所以你怨他们,这岂不是你自家的错误么?”通过内心分析,他得出了自己受冷遇的原因和自己幻想得日本同学同情的错误,从而在梦幻中醒来。

文章TAG:沉沦美丽令人理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