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因特网起源于,因特网起于哪年它的前身是什么网

因特网起源于,因特网起于哪年它的前身是什么网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22 12:55:29 编辑:教育管理 手机版

1,因特网起于哪年它的前身是什么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起源于美国的五角大楼,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5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 关于因特网的技术资料 ,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没看懂什么意思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起源于美国的五角大楼,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5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 关于因特网的技术资料 ,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没看懂什么意思?

因特网起于哪年它的前身是什么网

2,因特网起源于什么时候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⑴支持资源共享;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   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   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⑴支持资源共享;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   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   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因特网起源于什么时候

3,Internet最早起源于什么时期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当时建立这个网络的目的是出于军事需要,计划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当网络中的一部分被破坏时,其余网络部分会很快建立起新的联系。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Internet的雏形。
60年代中期,正处于冷战的高潮,美国国防部(dod)认为利用电路交换网来支持核战时的命令和控制信息传输,因为,线路或者交换机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导致信息传输的中断,因此希望能够建立一种高冗余、可迂回的新网络来满足要求。1968年10月,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darpa)和麻省坎布里奇(剑桥)的bbn公司(bolt,beranet,newman of cambridge,ma)签订合同,研制适合计算机通信的网络。 1969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组成了4个结点的试验性网络,称为arpanet。arpanet采用称之为接口报文处理器(imp)的小型机作为网络的结点机,为了保证网络的可靠性,每个imp至少和其它的两个imp通过专线连接,主机则通过imp接入arpanet。imp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并向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文件传送和远程登录等服务。arpanet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组建的网络; 1975年夏天,arpanet结束试验阶段,网络控制权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dca),dca在arpanet基础上组建了美国国防数据网(ddn); 1976年,arpanet发展到60多个结点,连接了100多台主机,跨越整个美国大陆,并通过卫星连至夏威夷,触角伸至欧洲,形成了覆盖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在darpa资助开发arpanet的同时,许多厂商和用户也预见到了计算机联网的重要性,纷纷开展研究,例如:ibm公司推出ibm公司网络产品,dec公司组建decnet等;尤其是70年代末期的微型计算机问世,导致了局域网的发展。网络的多样化促使darpa开始研究网络互连技术,1980年左右,darpa开始致力于"the interneting project"(互连网技术)的研究,其研究的成果被简称为internet,即我们现在提到的因特网。促使darpa开展网络互连技术研究的另一个因素是arpanet随着用户的增多,覆盖范围的增大,原有的专为单个网络设计的管理技术亦不敷使用,必须加以改进。事实上,在arpanet仍处于试验阶段时,人们也发现当时arpanet选择的协议并不适合在多个网络上运行,许多人已经开始了各种协议的研究。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文顿*瑟夫和卡悬(cerf. v和kahn. r)于1974年提出的tcp/ip协议。该协议的思想得到人们的重新重视,并被作为提出了支持因特网的首选方案。tcp/ip协议集在arpanet上的应用,使得arpanet成为初期因特网的骨干网。根据因特网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因特网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网络,而是一种互连技术,或者是网连网。 为了推广tcp/ip协议集,美国国防部采取了两个较大的动作: 1) 1983年前后,国防部秘书处取值性地要求连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必须使用tcp/ip协议集; 2) 资助bbn在unix上实现tcp/ip协议集,同时资助berkeley公司将tcp/ip协议集写进unix操作系统。 这些动作有力地促进了tcp/ip协议集的推广应用。一方面人们使用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当时人们可以选择的网络软件又实在太少。推动tcp/ip协议集广泛应用的另一个部门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85年,nsf筹建了六个拥有超级计算机的中心;1986年,资助形成了nsfnet,速率t1,连接所有的超级计算机中心; 同时还对各地的科研协会进行资助,形成区域网,鼓励学校和研究部门就近连入区域网,共享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资源;所有nsf资助的网络都采用tcp/ip协议集,并连接arpanet,作为internet的一部分。 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意识到仅靠政府资助,难以适应应用的发展需求,鼓励商业部门介入。mci、ibm和merit公司联合组建ans(高级网络和服务公司),建立覆盖全美的、t3(44.746m)的ansnet,连接arpanet和nsfnet。随后,darpa和nsf拆消对arpanet、nsfnet的资助,因特网开始商用。商业机构的介入,出现大量的isp和icp,丰富因特网的服务和内容。美国政府通过因特网发布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信息。 tcp/ip技术的推广、因特网的商业价值,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热心接入因特网,并纷纷采用美国政府的方针:现由政府资助,逐渐转入自我良性循环。 从80年-86年,七年时间,因特网覆盖了数以百计的单个网络,连接了近20000台分布于大学、政府机构和合作实验室的计算机;90年达到3000个网络和20万台计算机;95年网络个数达到25000,主计算机数达680万台,用户数达4000万人,遍布世界136个国家和地区;97年7月,欧洲市场协会统计:上网人数1.37亿(其中:英语国家7200万,欧洲国家3360万,亚洲1400万),并且每年仍有数万台网络服务器诞生,而用户数以每年20%的比率增长。据我国的国家因特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1997年10月,我国的上网人数为62万,计算机29.9万台;1998年6月,上网人数117.5万,计算机54.2万台;1998年12月,上网人数达到210万,上网计算机数达74.7万台。 显然,因特网要求因特网标准(tcp/ip协议集)的支持,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在标准化方面,因特网的原则是:当国际标准适用时,采用国际标准;当国际标准不适用时,研制新的因特网标准;当新的国际标准出现,并且具有相同的功能时,因特网标准将向国际标准迁移。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开始建立一个命名为ARPANET的网络。当时建立这个网络的目的是出于军事需要,计划建立一个计算机网络,当网络中的一部分被破坏时,其余网络部分会很快建立起新的联系。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Internet的雏形。
60年代中期,正处于冷战的高潮,美国国防部(dod)认为利用电路交换网来支持核战时的命令和控制信息传输,因为,线路或者交换机的故障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导致信息传输的中断,因此希望能够建立一种高冗余、可迂回的新网络来满足要求。1968年10月,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局(darpa)和麻省坎布里奇(剑桥)的bbn公司(bolt,beranet,newman of cambridge,ma)签订合同,研制适合计算机通信的网络。 1969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组成了4个结点的试验性网络,称为arpanet。arpanet采用称之为接口报文处理器(imp)的小型机作为网络的结点机,为了保证网络的可靠性,每个imp至少和其它的两个imp通过专线连接,主机则通过imp接入arpanet。imp之间的信息传输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并向用户提供电子邮件、文件传送和远程登录等服务。arpanet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组建的网络; 1975年夏天,arpanet结束试验阶段,网络控制权交给美国国防部通信(dca),dca在arpanet基础上组建了美国国防数据网(ddn); 1976年,arpanet发展到60多个结点,连接了100多台主机,跨越整个美国大陆,并通过卫星连至夏威夷,触角伸至欧洲,形成了覆盖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在darpa资助开发arpanet的同时,许多厂商和用户也预见到了计算机联网的重要性,纷纷开展研究,例如:ibm公司推出ibm公司网络产品,dec公司组建decnet等;尤其是70年代末期的微型计算机问世,导致了局域网的发展。网络的多样化促使darpa开始研究网络互连技术,1980年左右,darpa开始致力于"the interneting project"(互连网技术)的研究,其研究的成果被简称为internet,即我们现在提到的因特网。促使darpa开展网络互连技术研究的另一个因素是arpanet随着用户的增多,覆盖范围的增大,原有的专为单个网络设计的管理技术亦不敷使用,必须加以改进。事实上,在arpanet仍处于试验阶段时,人们也发现当时arpanet选择的协议并不适合在多个网络上运行,许多人已经开始了各种协议的研究。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文顿*瑟夫和卡悬(cerf. v和kahn. r)于1974年提出的tcp/ip协议。该协议的思想得到人们的重新重视,并被作为提出了支持因特网的首选方案。tcp/ip协议集在arpanet上的应用,使得arpanet成为初期因特网的骨干网。根据因特网的发展,我们可以知道因特网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网络,而是一种互连技术,或者是网连网。 为了推广tcp/ip协议集,美国国防部采取了两个较大的动作: 1) 1983年前后,国防部秘书处取值性地要求连到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必须使用tcp/ip协议集; 2) 资助bbn在unix上实现tcp/ip协议集,同时资助berkeley公司将tcp/ip协议集写进unix操作系统。 这些动作有力地促进了tcp/ip协议集的推广应用。一方面人们使用网络的需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当时人们可以选择的网络软件又实在太少。推动tcp/ip协议集广泛应用的另一个部门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85年,nsf筹建了六个拥有超级计算机的中心;1986年,资助形成了nsfnet,速率t1,连接所有的超级计算机中心; 同时还对各地的科研协会进行资助,形成区域网,鼓励学校和研究部门就近连入区域网,共享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资源;所有nsf资助的网络都采用tcp/ip协议集,并连接arpanet,作为internet的一部分。 到了90年代,美国政府意识到仅靠政府资助,难以适应应用的发展需求,鼓励商业部门介入。mci、ibm和merit公司联合组建ans(高级网络和服务公司),建立覆盖全美的、t3(44.746m)的ansnet,连接arpanet和nsfnet。随后,darpa和nsf拆消对arpanet、nsfnet的资助,因特网开始商用。商业机构的介入,出现大量的isp和icp,丰富因特网的服务和内容。美国政府通过因特网发布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信息。 tcp/ip技术的推广、因特网的商业价值,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热心接入因特网,并纷纷采用美国政府的方针:现由政府资助,逐渐转入自我良性循环。 从80年-86年,七年时间,因特网覆盖了数以百计的单个网络,连接了近20000台分布于大学、政府机构和合作实验室的计算机;90年达到3000个网络和20万台计算机;95年网络个数达到25000,主计算机数达680万台,用户数达4000万人,遍布世界136个国家和地区;97年7月,欧洲市场协会统计:上网人数1.37亿(其中:英语国家7200万,欧洲国家3360万,亚洲1400万),并且每年仍有数万台网络服务器诞生,而用户数以每年20%的比率增长。据我国的国家因特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1997年10月,我国的上网人数为62万,计算机29.9万台;1998年6月,上网人数117.5万,计算机54.2万台;1998年12月,上网人数达到210万,上网计算机数达74.7万台。 显然,因特网要求因特网标准(tcp/ip协议集)的支持,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在标准化方面,因特网的原则是:当国际标准适用时,采用国际标准;当国际标准不适用时,研制新的因特网标准;当新的国际标准出现,并且具有相同的功能时,因特网标准将向国际标准迁移。

Internet最早起源于什么时期

4,因特网的来历

因特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 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按照中国大陆的定义,互联网是指凡是能彼此通信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就叫互联网。因特网是Internet的译音,指利用TCP/IP通讯协定所创建的各种网络,是国际上最大的互联网,也称“国际互联网”。 万维网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因特网访问。在此定义下,万维网是因特网的一项服务,因特网是互联网的一种。不是因特网的互联网还有朝鲜的光明网。不过多数民众并不区分三者,常常混用,简称“上网”。 扩展资料: 互联网相关协议: 1、最底层的是IP协议(英语:Internet Protocol,即互联网协议),是用于报文交换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这一协议定义了数据包在网际传送时的格式。当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这一版本中用32位定义IP地址,尽管地址总数达到43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今全球网络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应运而生。 在IPv6版本中,IP地址共有128位,“几乎可以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IPv6地址”。IPv6当前并没有普及,许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并不支持IPv6协议的连接。但是,可以预见,将来在IPv6的帮助下,任何家用电器都有可能连入互联网。 2、再上一层是UDP协议和TCP协议,它们用于控制数据流的传输。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协议,仅为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提供简单的接口。而TCP协议则具有高的可靠性,通过为数据报加入额外信息,并提供重发机制,它能够保证数据不丢包、没有冗余包以及保证数据包的顺序。 对于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应用,可以选择TCP协议;而相反,对于性能优先考虑的应用如流媒体等,则可以选择UDP协议。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互联网
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英文是Internet。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它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联接到一起,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个试验网随时进行交流,而不必再频繁地聚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了。同时,由于各地的数据、程序和信息能够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资源,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   因特网的发展70年代末,计算机远距离通讯需求开始实现,于是针对性的研究开始实施并最终在技术上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更广范围的计算机可以联接在一起,充分体验到这一全新通讯方式的优点。   1983年,因特网已开始从实验型向实用型转变。随着对商业化使用政策的放宽,因特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传递,网上信息服务出现了。许多机构、公司、个人将搜集到的信息放到因特网上,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浏览服务。人们把提供信息来源的地方称为“网站”,即因特网上的信息站点。凡是连入因特网的用户,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可以从网站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可以说,此时的因特网才真正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正是从这时起,因特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团体和用户,这个网也随之越来越庞大了。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有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学院)、Harvard(哈佛大学)、BBN和SystemsDevelopmentCorpinSantaMonica(加州圣达莫尼卡系统发展公司)加入进来。到1972年1月,Stanford(斯坦福大学)、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Carnegie-Mellon(卡内基梅隆大学)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进来。紧接着的几个月内NASA/Ames(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兰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 互联网最初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讯网络,即使一些地点被核武器摧毁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 最初的网络是给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用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家庭和办公计算机,并且任何一个用它的人,无论是计算机专家、工程师还是科学家都不得不学习非常复杂的系统。以太网-----大多数局域网的协议,出现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学学生BobMetcalfe(鲍勃.麦特卡夫)在“信息包广播网”上的论文的副产品。这篇论文最初因为分析的不够而被学校驳回。后来他又加进一些因素,才被接受。 由于TCP/IP体系结构的发展,互联网在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这个体系结构最初是有BobKahn(鲍勃.卡恩)在BBN提出来的,然后由史坦福大学的Kahn(卡恩)和VintCerf(温特.瑟夫)和整个七十年代的其他人进一步发展完善。八十年代,DefenseDepartment(美国国防部)采用了这个结构,到1983年,整个世界普遍采用了这个体系结构。
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INTERNET是由于许多小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计算机网络只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而INTERNET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则在于本身。因特网最高层域名分为机构性域名和地理性域名两大类,目前主要有14 种机构性域名。 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有关决议:将“互联网”定义为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1. 通过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 2. 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互联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3. 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实际上由于互联网是划时代的,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你也可以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层面去解释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或者说Internet是一项正在向纵深发展的技术,是人类进入网络文明阶段或信息社会的标志。对Internet将来的发展给以准确的描述是十分困难的。但目前的情形使互联网早已突破了技术的范畴,正在成为人类向信息文明迈进的纽带和载体。 总之Internet是我们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Internet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因为Internet在为人们提供计算机网络通信设施的同时,还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非常友好的人人乐于接受的访问方式。Internet使计算机工具、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不仅被科学家、工程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服务,进入非技术领域、进入商业、进入千家万户。Internet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有用的工具,它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Internet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对于我们来说,Internet到底是什么并不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我们只要考虑用它作什么事情,例如,发一封E-mail,浏览信息,看看股市行情,找人聊天等等。我们个人用户不用关心Internet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被访问的对象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只要坐在家中,拿起鼠标操作就可以了。 我们听到过太多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未来学家、技术专家、理论家、企业家等大谈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网络终究会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人每天都要吃饭一样。我们认为在新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Internet的迅猛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个趋势。它实现了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全球个人通信,使社会的运作方式、人类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又一个现象是:现在几乎任何行业、任何名词的前面都可以冠以网络,如网络银行、网络学校、网络书店、网络电话……好象一切都网络化了。当今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已演变成高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较量。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场经济革命的先导,正是网络化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8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因特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 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按照中国大陆的定义,互联网是指凡是能彼此通信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就叫互联网。因特网是Internet的译音,指利用TCP/IP通讯协定所创建的各种网络,是国际上最大的互联网,也称“国际互联网”。 万维网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因特网访问。在此定义下,万维网是因特网的一项服务,因特网是互联网的一种。不是因特网的互联网还有朝鲜的光明网。不过多数民众并不区分三者,常常混用,简称“上网”。 扩展资料: 互联网相关协议: 1、最底层的是IP协议(英语:Internet Protocol,即互联网协议),是用于报文交换网络的一种面向数据的协议,这一协议定义了数据包在网际传送时的格式。当前使用最多的是IPv4版本,这一版本中用32位定义IP地址,尽管地址总数达到43亿,但是仍然不能满足现今全球网络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IPv6版本应运而生。 在IPv6版本中,IP地址共有128位,“几乎可以为地球上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IPv6地址”。IPv6当前并没有普及,许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并不支持IPv6协议的连接。但是,可以预见,将来在IPv6的帮助下,任何家用电器都有可能连入互联网。 2、再上一层是UDP协议和TCP协议,它们用于控制数据流的传输。UDP是一种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协议,仅为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提供简单的接口。而TCP协议则具有高的可靠性,通过为数据报加入额外信息,并提供重发机制,它能够保证数据不丢包、没有冗余包以及保证数据包的顺序。 对于一些需要高可靠性的应用,可以选择TCP协议;而相反,对于性能优先考虑的应用如流媒体等,则可以选择UDP协议。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互联网
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英文是Internet。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它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联接到一起,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个试验网随时进行交流,而不必再频繁地聚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了。同时,由于各地的数据、程序和信息能够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资源,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   因特网的发展70年代末,计算机远距离通讯需求开始实现,于是针对性的研究开始实施并最终在技术上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更广范围的计算机可以联接在一起,充分体验到这一全新通讯方式的优点。   1983年,因特网已开始从实验型向实用型转变。随着对商业化使用政策的放宽,因特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传递,网上信息服务出现了。许多机构、公司、个人将搜集到的信息放到因特网上,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浏览服务。人们把提供信息来源的地方称为“网站”,即因特网上的信息站点。凡是连入因特网的用户,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可以从网站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可以说,此时的因特网才真正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正是从这时起,因特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团体和用户,这个网也随之越来越庞大了。
互联网始于1969年,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有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学院)、Harvard(哈佛大学)、BBN和SystemsDevelopmentCorpinSantaMonica(加州圣达莫尼卡系统发展公司)加入进来。到1972年1月,Stanford(斯坦福大学)、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Carnegie-Mellon(卡内基梅隆大学)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进来。紧接着的几个月内NASA/Ames(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兰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诺利州大学)也加入进来。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阿帕网分为军网和民网,渐渐扩大为今天的互联网。之后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 互联网最初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讯网络,即使一些地点被核武器摧毁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 最初的网络是给计算机专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用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家庭和办公计算机,并且任何一个用它的人,无论是计算机专家、工程师还是科学家都不得不学习非常复杂的系统。以太网-----大多数局域网的协议,出现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学学生BobMetcalfe(鲍勃.麦特卡夫)在“信息包广播网”上的论文的副产品。这篇论文最初因为分析的不够而被学校驳回。后来他又加进一些因素,才被接受。 由于TCP/IP体系结构的发展,互联网在七十年代迅速发展起来,这个体系结构最初是有BobKahn(鲍勃.卡恩)在BBN提出来的,然后由史坦福大学的Kahn(卡恩)和VintCerf(温特.瑟夫)和整个七十年代的其他人进一步发展完善。八十年代,DefenseDepartment(美国国防部)采用了这个结构,到1983年,整个世界普遍采用了这个体系结构。
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INTERNET是由于许多小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计算机网络只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而INTERNET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则在于本身。因特网最高层域名分为机构性域名和地理性域名两大类,目前主要有14 种机构性域名。 1995年10月24日,“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有关决议:将“互联网”定义为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1. 通过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 2. 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互联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3. 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实际上由于互联网是划时代的,它不是为某一种需求设计的,而是一种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总的基础结构。你也可以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层面去解释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或者说Internet是一项正在向纵深发展的技术,是人类进入网络文明阶段或信息社会的标志。对Internet将来的发展给以准确的描述是十分困难的。但目前的情形使互联网早已突破了技术的范畴,正在成为人类向信息文明迈进的纽带和载体。 总之Internet是我们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Internet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呢?因为Internet在为人们提供计算机网络通信设施的同时,还为广大用户提供了非常友好的人人乐于接受的访问方式。Internet使计算机工具、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不仅被科学家、工程师和计算机专业人员使用,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服务,进入非技术领域、进入商业、进入千家万户。Internet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有用的工具,它正在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Internet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对于我们来说,Internet到底是什么并不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我们只要考虑用它作什么事情,例如,发一封E-mail,浏览信息,看看股市行情,找人聊天等等。我们个人用户不用关心Internet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被访问的对象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只要坐在家中,拿起鼠标操作就可以了。 我们听到过太多的政治家、经济学家、未来学家、技术专家、理论家、企业家等大谈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网络终究会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人每天都要吃饭一样。我们认为在新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Internet的迅猛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个趋势。它实现了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全球个人通信,使社会的运作方式、人类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又一个现象是:现在几乎任何行业、任何名词的前面都可以冠以网络,如网络银行、网络学校、网络书店、网络电话……好象一切都网络化了。当今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已演变成高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较量。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场经济革命的先导,正是网络化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6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8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文章TAG:因特网起源于因特网起于哪年它的前身是什么网因特网起源源于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