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彭玉平,宋词有没有通俗易懂的解说包括作者写词时的背景场景

彭玉平,宋词有没有通俗易懂的解说包括作者写词时的背景场景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28 16:09:35 编辑:教育管理 手机版

1,宋词有没有通俗易懂的解说包括作者写词时的背景场景

唐宋名家词导读 彭玉平 中山大学出版社
苏轼的有《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辛弃疾的有《清平乐·村居》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其实我觉得婉约派也不会都难懂,介绍李清照的《声声慢》《醉花阴》
宋词全集 很好理解
安意如的书很贴近现代人的语言,文笔也很清新
有一本《唐诗宋词选》专门介绍唐诗和宋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等内容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的,应该容易看懂的
白居易

宋词有没有通俗易懂的解说包括作者写词时的背景场景

2,求冯延巳阳春集菩萨蛮九首

菩萨蛮 金波远逐行人去,疏星时作银河渡。花影卧秋千,更长人不暝。 玉筝弹未彻,凤髻鸾钗脱。忆梦翠蛾低,微风凉绣衣。 菩萨蛮 沉沉朱户横金锁,纱窗月影随花过。烛泪欲阑干,落梅生晚寒。 宝钗横翠凤,千里香屏梦。云雨已荒凉,江南春草长。 菩萨蛮 画堂昨夜西风过,绣帘时拂朱门锁。惊梦不成云,双蛾枕上颦。 金炉烟袅袅,烛暗纱窗晓。残月尚弯环,玉筝和泪弹。 菩萨蛮 欹鬟堕髻摇双桨,采莲晚出清江上。顾影约流萍,楚歌娇未成。 相逢颦翠黛,笑把珠珰解。家住柳阴中,画桥东复东。 菩萨蛮 梅花吹入谁家笛,行云半夜凝空碧。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声随幽怨绝,云断澄霜月。月影下重帘,轻风花满檐。 菩萨蛮 娇鬟堆枕钗横凤,落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 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菩萨蛮 西风袅袅凌歌扇,秋期正与行人远。花叶脱霜红,流莺残月中。 兰闺人在否,千里重楼暮。翠被已消香,梦随寒漏长。 菩萨蛮 回廊远砌生秋草,梦魂千里青门道。鹦鹉怨长更,碧笼金锁横。 罗帏中夜起,霜月清如水。玉露不成圆,宝筝悲断弦。

求冯延巳阳春集菩萨蛮九首

3,何为沈腰潘鬓

成语发音: shěn yāo pān bìn   成语释疑:南朝梁沈约老病,百余日中,腰带数移孔;又晋潘岳年始三十二岁,即生白发。后因以"沈腰潘鬓"为形容身体消瘦,头发斑白之典。   成语出处:   据《梁书·沈约传》记载,沈约与一个叫徐勉的人非常友好。有一次,沈约写信给徐勉,陈述自己“逝者如斯”的无可奈何与无限感慨,并说自己已多病而腰围减损,三两个月之内,腰带随着身体的消瘦而向里移动了好几个孔儿;用手握一下胳臂,也觉细了不少。因此,后世以“沈腰”指身体消瘦。   晋代潘岳在他的《秋兴赋》中说,自己三十二岁就开始有白发了,“斑鬓承弁”(音bian,皮帽),“素发垂领”(素,白;领,脖子)。后世因此以“潘鬓”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词。这两个典故构成成语“沈腰潘鬓”,用以形容一个人身体消瘦,鬓发斑白。如南唐李煜(yu)《破阵子》词:“一旦归为臣仆,沈腰潘鬓消磨。”
“沈腰潘鬓销磨” 新解 --钟 华 南唐后主李煜词《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是李后主降宋之后的追赋之作,“全词语言沉郁,情感苍凉,以昔之人君与今之臣虏作对比,警动异常,让人惊心不已。”(《唐宋名家词导读》 彭玉平语
就是借沈腰潘鬓来说自己亡国以后身心俱疲
沈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 革带常应移孔 意思为腰肢瘦减

何为沈腰潘鬓

4,关于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的介绍越详细越好赏分一百

古代文学课程的历史与中山大学的历史同步,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广东大学即设有“中国文学部”,“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中国文学部”的主干课程。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后,“中国文学部”也易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从此一直是本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从设立发展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  中国戏曲史是目前最具全国影响力的课程,前辈学者董每戡先生的舞台艺术研究、王季思先生的《西厢记》研究等,都在戏曲研究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王季思先生主编《中国戏曲选》至今仍是许多高校采用的戏曲史教材,八十年代王季思先生还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戏曲史研究进修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批戏曲教学师资,此后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进修教师和学生到本校学习戏曲史。他主编的《全元戏曲》(12卷)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黄天骥、吴国钦、欧阳光、康保成、罗斯宁等多名教授,形成了一个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少有的戏曲研究与教学群体,实力居全国前列。  古代文学课程初期以中国文学批评史驰名,国内最早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作者陈中凡先生即在 1925-1926年间在我系任教,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即是与课程教学同步编撰的。1934年,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出版,至今仍是相当有影响的著作。20世纪60年代,黄海章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简史》,这是解放后直至80年代之间仅有的两种批评史教材之一。邱世友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和古代词论研究,在全国学术界影响颇大。本课程方向目前在编在岗的教授三名,课程负责人吴承学教授是全国中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被誉为国内文体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孙立、彭玉平教授都是在全国古代文论学术界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   本学科教师在解放后各个时期都站在全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前沿。50年代,由詹安泰先生主编、容庚、吴重翰先生参加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 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大学教材公开出版,是我国解放后最早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之一;60年代王季思先生与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几十年风行不衰;80年代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戏曲选》至今仍是许多高校采用的戏曲史教材;在世纪之交,黄天骥教授作为分卷主编参与袁行霈教授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史》,是目前代表最新水平、影响最大的教材。(本系欧阳光、董上德老师也参加编撰) 古代文学课程以坚固的学科建设为基础。本学科为国家首批博士点,首批全国重点学科,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长期而精心的课程建设,我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成为全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要基地。1993年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重点课程。在2000年广东省优秀课程的评审中,本课程成为全省唯一的古代文学省级优秀(A级)课程。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从“文科基地建设”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改革教学内容与调整课程结构,把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建立并完善了新的课程体系。其基本内容是以《中国文学史》教材为依据,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按时代先后分为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加上一门《中国文学批评史》,共5门专业基础课,再配以高质量的系列选修课及创作实践课,形成“专家、专著、专史、专论”四大研究系列课程和“创作实践系列课程”互相支撑的课程新体系。在基本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重要的作家作品研究和专题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使本体系既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学史研究基础知识网络,又以一些研究型、专题型课程的开设,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赋予传统课程以当代意义。   “专家”方面的选修课程有——《先秦诸子研究》、《李白研究》、《苏轼研究》等;   “专著”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典籍选读》、《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献学》、《诗经导读》、《史记研究》、《文心雕龙研究》、《红楼梦研究》等。 “专史”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词学批评史》、《古代诗词发凡》、《唐名家诗导读》、《宋名家诗导读》、《唐宋名家词导读》、《晚明小品研究》、《中国戏曲史》、《古代小说史》、《傩戏艺术源流》等;   “专论”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古代诗词理论》、《唐宋词学研究》、《唐诗研究》、《词史专题研究》、《文言小说研究》、《宋元诗社与书会研究》、《戏曲文化概论》、《宋诗与宋诗学研究》、《明末清初诗论研究》等。   “创作实践课”的课程有——《诗词创作》、《散曲创作与鉴赏》、《诗词创作大赛》、《戏曲观摩与话剧创作》等。

5,关于中山大学古代文学的介绍越详细越好赏分一百

古代文学课程的历史与中山大学的历史同步,1924年孙中山先生创建广东大学即设有“中国文学部”,“中国古代文学”就是“中国文学部”的主干课程。1926年广东大学改名中山大学后,“中国文学部”也易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中国古代文学”从此一直是本系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从设立发展至今已有近80年的历史。 中国戏曲史是目前最具全国影响力的课程,前辈学者董每戡先生的舞台艺术研究、王季思先生的《西厢记》研究等,都在戏曲研究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王季思先生主编《中国戏曲选》至今仍是许多高校采用的戏曲史教材,八十年代王季思先生还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戏曲史研究进修班,为全国高校培养了一批戏曲教学师资,此后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进修教师和学生到本校学习戏曲史。他主编的《全元戏曲》(12卷)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黄天骥、吴国钦、欧阳光、康保成、罗斯宁等多名教授,形成了一个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少有的戏曲研究与教学群体,实力居全国前列。 古代文学课程初期以中国文学批评史驰名,国内最早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作者陈中凡先生即在 1925-1926年间在我系任教,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即是与课程教学同步编撰的。1934年,方孝岳的《中国文学批评》出版,至今仍是相当有影响的著作。20世纪60年代,黄海章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简史》,这是解放后直至80年代之间仅有的两种批评史教材之一。邱世友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和古代词论研究,在全国学术界影响颇大。本课程方向目前在编在岗的教授三名,课程负责人吴承学教授是全国中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他被誉为国内文体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孙立、彭玉平教授都是在全国古代文论学术界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 本学科教师在解放后各个时期都站在全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前沿。50年代,由詹安泰先生主编、容庚、吴重翰先生参加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 195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大学教材公开出版,是我国解放后最早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之一;60年代王季思先生与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几十年风行不衰;80年代王季思先生主编的《中国戏曲选》至今仍是许多高校采用的戏曲史教材;在世纪之交,黄天骥教授作为分卷主编参与袁行霈教授主编的新《中国文学史》,是目前代表最新水平、影响最大的教材。(本系欧阳光、董上德老师也参加编撰) 古代文学课程以坚固的学科建设为基础。本学科为国家首批博士点,首批全国重点学科,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经过长期而精心的课程建设,我系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成为全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要基地。1993年被列为广东省第一批重点课程。在2000年广东省优秀课程的评审中,本课程成为全省唯一的古代文学省级优秀(A级)课程。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从“文科基地建设”的需要出发,着眼于改革教学内容与调整课程结构,把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建立并完善了新的课程体系。其基本内容是以《中国文学史》教材为依据,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按时代先后分为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加上一门《中国文学批评史》,共5门专业基础课,再配以高质量的系列选修课及创作实践课,形成“专家、专著、专史、专论”四大研究系列课程和“创作实践系列课程”互相支撑的课程新体系。在基本梳理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将重要的作家作品研究和专题的理论研究结合起来,使本体系既具备深厚扎实的文学史研究基础知识网络,又以一些研究型、专题型课程的开设,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赋予传统课程以当代意义。 “专家”方面的选修课程有——《先秦诸子研究》、《李白研究》、《苏轼研究》等; “专著”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典籍选读》、《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献学》、《诗经导读》、《史记研究》、《文心雕龙研究》、《红楼梦研究》等。 “专史”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词学批评史》、《古代诗词发凡》、《唐名家诗导读》、《宋名家诗导读》、《唐宋名家词导读》、《晚明小品研究》、《中国戏曲史》、《古代小说史》、《傩戏艺术源流》等; “专论”方面的选修课程有——《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古代诗词理论》、《唐宋词学研究》、《唐诗研究》、《词史专题研究》、《文言小说研究》、《宋元诗社与书会研究》、《戏曲文化概论》、《宋诗与宋诗学研究》、《明末清初诗论研究》等。 “创作实践课”的课程有——《诗词创作》、《散曲创作与鉴赏》、《诗词创作大赛》、《戏曲观摩与话剧创作》等。

6,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写景特点抒情方式和作者思想感情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恩,是的就是这种
浣溪沙(其五)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③, 风来蒿艾气如薰④。使君元是此中人⑤。 【注释】 ①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③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④蒿(hāo)艾(ài)——两种草名。薰——香草名。 ⑤元是——原是。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词牌知识: 平韵格词牌 浣溪沙 双片四十二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后片前二句多用对仗。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双片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韵,后片两平韵。 格式一: (前片) ⊙●⊙○⊙●△, ⊙○⊙●●○△。 ⊙○⊙●●○△。 (后片) ⊙●⊙○○●●, ⊙○⊙●●○△。 ⊙○⊙●●○△。 * * * * * 格式二(摊破格): (前片) ⊙●○○⊙●△, ⊙○⊙●●○△。 ⊙●⊙○○●●,(可作●○●) ●○△。 (后片) ⊙●⊙○○●●, ⊙○⊙●●○△。 ⊙●⊙○○●●, ●○△。 赏析一: 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 ”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 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给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 作者身为“使君 ”,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 ”,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 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 ”。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 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赏析二: 中山大学 彭玉平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当时有人传言:将虎头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作为州官,苏轼曾依其说到离城东20里远的石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龙行》诗以记其事。得雨后又赴石潭谢雨。其关怀民生之心,从这一求一谢中表露无遗。这组《浣溪沙》即作于谢雨道上,词共五首,描写了途中见闻和村野风光,具有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北宋农村词中的佳作,与他的其他题材和风格的词作皆是异样出色。 这里选录的是第五首,主要写沿途见闻及由此而触发的人生归宿感。起二句虽直写眼中见闻,实极富意蕴。软、平、新、轻四个形容词将雨后村野的宜人气息点染得神韵毕现,仿佛可以呼吸到那种醉人的空气。草平沙轻,走马无尘,这是混沌的政治世界之外的另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世界。苏轼深受感染,并由此对自己的人生归宿产生了感慨。隐居田园——是苏轼那一刻最强烈的信念。然而身为州官,要将这种愿望变成现实,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虽有如同长沮桀溺一样的耦耕之心,但何时能了却素愿,却连自己也一时莫明了。上阕的情感基调是先扬后抑,由景生情。 下阕开头也是由景起笔。如果说上阕写景是着重突出雨后村野的清新之气的话,下阕则以浓郁的田间风光为主。雨过日暖,桑麻因附有大量的雨滴,而在日光下,闪亮一片。以“泼”字形容日光,既写足“日暖”之意,又非常符合光照的特点,遣词尽见匠心。这一句是接写视觉所见。虽承上阕起句而来,但已别开境界,从时令推移上来说,也是雨过后稍长一段时间了。意脉结构,一丝不乱。“风来”句写嗅觉,彼此关捩也极为紧凑。蒿艾(一名艾蒿)原有淡淡的香气,但经雨后日照蒸发,又经风儿吹过,那种淡香便如薰草的香味一样,显得格外浓郁。这两句一写视觉一写嗅觉,都特别用力,似平却奇,有重笔濡染的意味。结句“使君元是此中人”是点睛之笔,然意味深长。细味其词,盖有三意:其一,苏轼早年即倾慕庄子,志于逍遥逸世,今见此景此境,益坚其志;其二,苏轼虽久慕此境,不意长期错入仕途,如今重睹此景,不禁有怅然若失之感,对其久困官场,也不免有后悔之意;其三,苏轼虽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时把握,则迷途知返,犹尝未晚,是又信心再起,归宿重定。一句之中,写尽种种人生滋味,用笔简约而意趣丰盈,可见苏轼心理世界之丰富复杂。然其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见于辞的。
文章TAG:彭玉平宋词有没有通俗易懂的解说包括作者写词时的背景场景彭玉平宋词有没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