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娱乐化现象大众该如何,浅析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现象

娱乐化现象大众该如何,浅析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现象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3-28 23:00:4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辩论该不该娱乐化?

辩论该不该娱乐化

既然可以将辩论该不该娱乐化这个问题拿出来谈,其实意味着,辩论的娱乐化本身是辩论的一种发展,否则你根本不会去在意这个问题。追溯到90年代,辩论之风在东南亚盛行,国际大专辩论赛带动起了辩论的一个潮流。在这股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辩论、了解辩论,但参与度却并没有很高的提升。也就是说,辩论作为一种较为严肃的事情时,其实它的门槛是高的,很多人会因为内心的一种恐惧感而自发性劝退自己。

而人恰恰是任何一项可传播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得人者得天下,参与度低,辩论事业谈何发展呢?再来看一下之前的辩题设置,比如: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合作还是竞争更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等等。乍一看,你需要反应一下才能感受到这个辩题的韵味,你需要查阅很多资料才能够深度剖析问题,你需要有知识积累才可以听得懂辩手在给你讲述些什么

这并不是一种缺陷,可以说,这可以很有效的培养你的理解能力、资料收集能力等等。那么我们来看看辩论娱乐化之后的今天,辩论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以《奇葩说》为例,这真的是一个严肃认真有内涵的栏目(我偷偷的笑出了声……)在第一季播出时,经常登上各大平台的热议话题。以一种娱乐的态度,不失理性的思维,带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辩手,口才卓越的老油条导师们这些因素综合构建的一片天空。

而且,他的辩题也很有热议度,符合大众本身的心理诉求,也能够吸引大众的眼球。比如:你会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举报作弊我错了吗?爱上好朋友的恋人要不要追?这一些问题很生动、很生活、很懂你。除了你可以观看大家的辩论,一些网络的互动也为这种娱乐化趋势润色不少。这时一定有人会说,很难接受里面一些的内容。比如,脏话、伦理观、谈性。

脏话确实是我认为还是需要注意与改进的一大问题,但是伦理观、性这些问题确实可以看得出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就像《欢乐颂》里前几天被热议的邱莹莹不是处女,应勤的直男癌。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正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进步。对于难接受这类问题的人,也许要反思一下自己本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曾写到:“别利科夫把自己的思想也竭力藏进套子里”。

如何看待明星高收入的现象?

如何看待明星高收入的现象

小编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造成明星收入过高一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如果60%的国民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造诣,所谓明星的收入也就会随之下降了;二是这个明星确实有独特的高人一处的技艺,那么观看人多,自然收益也会高;三是老百姓生活富裕,才会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自然而然,水涨船高,收入高!以上是小编个人的看法,欢迎共同探讨。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娱乐化综艺化?

如何看待明星高收入的现象

传统文化娱乐化、综艺化,这不仅使人想起《论语.八佾》篇一开始描写的场景,鲁国的权臣季氏,在家里演绎“八佾”之舞,这是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的舞蹈,而且只有中央天子才有资格使用。当时的鲁国只不过是周朝的属国,而季氏又仅仅是鲁国的臣子,这明显是在拿国家的礼乐制度当儿戏,所以孔子听到这件事后,就非常生气的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指这是决不能容忍的事情,当时周王朝中央政府已经无力控制列国的局面,那么只能容忍,而容忍的代价就是最终被历史抛弃。

文化传承虽然也有“寓教于乐”的说法,但“乐”的目的毕竟还是为了“教”,如果纯粹是为了“乐”而“乐”,那文化也就不再是文化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文化,都是为了教育人的品性,将人的欲望导入一个合理的区间,以维持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以避免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而损害到他人。如果人的欲望没有文化加以疏导而无节制的泛滥,那就必然会引起社会的极大混乱,无论是害人者还是被害者,都将会惶惶不可终日,弱者固然被害,而害人者也终将被害,这种结果是不会有幸免者的。

如何看待“国风文化”的泛娱乐化现象?

国风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如果要让答主评价如今“国风文化”泛娱乐化的现象,答主觉得,大多数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还只装了一瓶底儿。如今,在文化界、娱乐界乃至游戏、旅游、商业领域,都流行所谓的“国风”,从铺天盖地的“古风歌曲”到锋芒毕露的“汉服运动”,真可谓呼喇喇动地而来。最近好像还推出了一个神奇的节目,叫《国风美少年》。

。。那到底,啥叫个“国风”?国风这个词,本是来自于《诗经》,大家都知道《诗经》可分风雅颂,其中有十五个国家的民间诗歌,统称为国风。《诗经》开篇的关关雎鸠就是来自于《国风·周南》。现在娱乐界的“国风”,显然不等同于诗经里面的这个概念,答主也没有精力去详细地考镜源流,但是总觉得这词儿跟文化界正炽的“国学”一词很相似,可以说是孪生兄弟一般,或者有可能,娱乐界的国风概念,就是从国学演化出来的。

关于国学,答主一向很赞同北大中文系李零先生的看法,即“国学是国将不国之学”。文化圈,很多人都在谈国学,但究竟国学有什么内涵呢?如何定义这个学科呢?没人说得清,似乎把一切关于古代历史、文化的学问都往里边套,最后成了“不中不西之学,不新不旧之学”(李零语)。正经的学问,理应按照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分为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等,界限清楚、目标明确,不过这样一来,浑水摸鱼冒充大师的二道贩子们就不好过了。

(这篇文章不错,大家可以搜来看看)同样的,在比文化圈还要“看得开”的娱乐界,这个国风啊,能往里边套的就更多了。开个玩笑,如果说像节目里那样穿长袍、拿折扇再一脸忧郁念些诗词就是国风少年,那我们这种读古籍、看拓片研究历史的,是不是可以直接叫国风教授了?反正就是,一开始呢,跟古代沾边的就算国风,后来干脆“摆脱束缚”,自我创作,具体的,大家看看国风歌曲就知道了。

不是说每句话最后一个字押韵就能叫诗词,也不是把什么“韶华、长夜、长剑、琴箫、琴瑟、邂逅、相思、啸傲”这些词儿堆在一起就是有文化。有些作词的,整一堆华丽丽的东西,却连基本的意思都没有表达清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好作品有那么佶屈聱牙么?不过跟某些古风运动比起来,古风歌曲那还算是好的了。

啥叫汉服?是古代人穿的都算么?还是要具体到汉族?华夏族?那金代统治疆域内的汉人、清代留辫子的汉人,他们的发型、衣服算不算国风?你穿长袍手拿折扇一身贵气算国风,我学《水浒》的白日鼠,穿一身短打挑一担酒,口唱“赤日炎炎似火烧”,就不算国风了?如何看待这些乱象?答主以为,也不必忧虑,用长远的眼光看,这都是一阵一阵的。

复古风不是今天才出现的,古人也玩儿,比方说宋代人,特别喜欢先秦彝器,不仅收藏,还仿制。不过这仿制的跟真正的古器相比,总是差着味道,我们不妨看看这两件铜钟。上边是春秋时期的秦公镈,下边是宋徽宗时期制作的“大晟编钟”,二者一比较,在整体造型的气势以及具体细节的描绘上,还是高下立判的。所以,现在所谓的复古终究只是在各种利益驱使下的仿古甚至“造古”,但是再折腾也不能回到过去。

中国应该压制过度娱乐、白痴化的拜星文化,大家怎么看?

我非常支持这个观点。因为过度娱乐正在摧残正统文化。白痴化的拜星文化是文化的变种和变态,是荼毒青少年一代的罂粟大麻,这些毒草严格来说是不能称之为文化的。正是因为我们的影视“明星”们的暴利收入、矫揉造作、扭捏百态、娘炮伪娘,迎合了大批想不劳而获的脑洞脑瘫青少年趋之若鹜。加上无良媒体对演艺圈内绯闻琐事的大量渲染,目前在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演艺圈明星为龙头、以无良媒体为推手、以白痴化堕落青少年为主体的(也包含一些成年人)社会腐化阶层,如果不对这个毒瘤进行刮骨疗毒,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严重影响

证券日报为什么说首席经济学家要珍惜自己的声誉?如何看待经济娱乐化现象?

证券日报评论:首席经济学家要珍惜自己的声誉 。此话不仅切中我国金融界的时弊,而且提示的范围应该再扩大一点,包括一些知名的财经人士。对于证券市场的一些市场化行为,诸多金融大咖勿宜动辄点评。一些财经部门的官员,也应谨言慎行,因为自身的特殊地位,容易影响股市的稳定。最近几个月,围绕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东莞证券首席分析师李大霄的一系列股市预测误判,引发了投资者的争议和质疑。

其它证券机构的证券首席分析师,市场形象都不是太好。还有一些金融界的“翘楚”,有利益输送的嫌疑,作为“人精”的投资者,他们的眼睛是雪亮的。鄙人曾经长期跟踪过美联储前任主席耶伦的一系列言论。发现其在任四年期间,出言谨慎、行事低调,唯恐影响美国金融市场。2016年9月22日,彭博全球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耶伦排名第八。

文章TAG:娱乐化现象大众该如何浅析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现象娱乐乐化现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