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台湾问题论文.doc,如何看待台湾问题论文

台湾问题论文.doc,如何看待台湾问题论文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3-29 17:32:46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圈内人士都知道,论文造假在中国一直盛行,台湾也不例外。关于台湾人情味,视界君是觉得待在台湾最值得回味的。所以,对学科来说,集中精力来产出40篇高水平论文,远远比发100篇普通论文划算,因此,学校也不会拿钱支持老师们发普通论文。一般来说,每次升职称需要两篇论文,大医院更需要两篇SCI论文。

如何看待台湾的人情味?

如何看待台湾的人情味

关于台湾人情味,视界君是觉得待在台湾最值得回味的。台湾的美,不在于风景、不在于美食,更在于那里的人和事。视界君曾经在台湾待了接近一年时间。初到台湾,感觉那里像个宁静的小镇,那里的人特别从容,看不到仓促。住得久了,越来越喜欢那种人情味。1、在台湾最初接触的是711和全家的店员。台湾几乎每过100米就会有一家便利店。

无论何时何地去便利店,服务员都会特别热情地招呼你,问好,说再见,从细节为你着想。2、有一次去高雄师大图书馆借书,因为作论文,那套书都得借出来,借了9本。很厚。抱着上公车。公车上没有座位了,我站在中间。旁边坐着的一位阿姨一定要帮我把书抱着,说我这样站着危险。之后到站下车后,那位阿姨追了我300多米,从自己包里拿出一个折叠的大的布袋子,让我把书装进去,说抱着走路不方便。

真是超级感动,,3、台湾风很大,冷气很足。所以我在台湾,夏天都会穿一件长长的空调衫,我有一件棉麻的长衫,特别舒服,常穿。有一天,我骑自行车,停在红绿灯口,后面的一位大姐本来骑车机车,带着安全帽,她把帽子摘了,跟我说话,说我衣服太长了,容易卡在自行车轮子上,让我把衣服系上去,,说着说着,自己下了机车,跑来给我把衣服系上了。

。。4、我在学校的食堂去吃饭的时候,爱吃那里的蒸鱼,各种各样我叫不出名字的鱼,没过多久,食堂的小哥和收钱的小姐姐都知道了。食堂的鱼每天种类不同,有两种鱼我特比喜欢,每次我去,如果有我爱吃的那两种鱼,收钱的小姐姐和服务小哥都会特别开心地跟我说,比我自己还开心~~~如果我哪天没拿鱼,他们还会问我今天为什么不吃了,是不是味道不好。

。。······还有很多很多,我的志工,我的老师们都特别可爱。一位30多岁的女教授,经常会带她自己手工做的甜点给我,叫我去她办公室拿从别处采摘回来的新鲜水果,为了带我去吃一只她曾经吃过的觉得好吃的棒冰,我们开车一个多小时到处去找。院长在我要离开台湾的时候,送了我两盒面膜,还有去佛光山求来的平安福。另一位老师非要送给我一堆书,觉得对我有帮助。

如何看待524名中国医生论文造假?

如何看待524名中国医生论文造假

近日,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发布声明称,中国学者107篇已发表于《肿瘤生物学》的论文因涉嫌同行评审造假被撤稿。然而,中国科协在得知造假丑闻后,反指责出版商“审核把关不严格”。对此,许多人要我谈谈对此事的看法。今天,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国内作者向国外专业杂志社投稿以后,杂志社会让作者提供一封名单。该名单中包含三个建议审稿者(reviewer)和三名不想被审稿者。

审稿者的资料中,只要提供email 、单位和所在国家即可。国外杂志社一般不会去审查这个审稿者资料的真实性。一般来说,从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可以找到这种审稿者的国家,名字和单位,如果联系用的email有变化,也是情理中的事情。论文作者可以从公开发表的论文上,找一个作者,是一个有真实身份专家做审稿者,同时又伪造审稿者email ,就可以自己收发杂志社发给审稿者的email ,自己审自己的稿件。

这就是这次107篇文章造假的手法。这种作假,只要核实审稿者身份并联系之,很容易抓住造假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科协指责《肿瘤生物学》杂志社审核不严格,也有几分道理。杂志社对审稿者身份不核查导致成串造假。这种造假要抓出来太容易了。以前,造假者大多从学术数据上造假,比如去年爆出的台湾大学的学术造假案。这种学术数据造假,不是非常专业的人员,很难发现。

国外有个医生跟我交流这107篇文章造假的时候说,这些中国医生能够发现审槁流程这个漏洞,加以利用并且成功造假,真是聪明,是造假的天才。因为发表论文和职称挂钩,职称往往和地位,工资等利益挂钩。论文发表因此成为有利可图的地方。圈内人士都知道,论文造假在中国一直盛行,台湾也不例外。每个星期我都会接到电话,电话的内容就是:只要我出钱他们都会给我以我的名字发表学术论文。

学术造假这个事情,圈子内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假作真时真亦假,很多作者真正的好数据的论文,也往往会被怀疑做假。因为审稿者也深知造假论文的其中奥秘。2005年,我写过一篇医学论文,投到国内一杂志社。审稿者不知道是谁,修回意见是我的伤口感染率数据太好,怀疑我做假。我一怒之下,从此不再写医学论文。一晃12年,我没有写过一篇论文。

中国医生的职称制度非常扯淡。前些年,不管大小医院,就算是卫生院的医生,要想升职称,都必须发表论文。一般来说,每次升职称需要两篇论文,大医院更需要两篇SCI论文。我看过一些中文医学论文,一些在小医院不可能出现的病,出现在小医院的医生论文中,而且,病例数惊人。看完,我也只是会心一笑,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什么,我也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县医院甚至卫生院,你让他们有什么疾病的治疗,可以走在全国甚至世界先进行列?因为这些医生,看的都是常见病啊。论文的内容造假,会误导医生的临床治疗。我记得16年前,有个医生看了某个中华牌的杂志上的文章。文章介绍了一种不切断十二指肠的胃空肠吻合术,说手术效果很好。医生依此做了一样的手术,结果病人手术反复出现呕吐好几年。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知道,就算是中华牌这种 国内 顶级杂志,也会有假货,我轻易不相信。好像从去年还是前年开始,县级和县级以下医院的医生,升职称不再必须要论文。我相信国家有关方面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才做出来这样的变革。但是目前,大医院里,SCI论文还是升职称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升职称,作为评价一个个医生医术是不是好医生的标准,是你写出来几篇公开发表的论文。

论文和职称,和地位收入直接挂钩, 这会导致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职称很高的医生,却不会看病,不会开刀。这在外科,特别明显,手术刀下见真章,想要造假手术技艺可不容易。2004年,我在上海进修学习,见过一件怪事。当时上海一家大医院(不是我进修的医院),一个病人需要做腹腔镜下的肾脏手术。病人同时又有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

病人身份特殊,所以大医院请另外一家大医院的专家来会诊一个胆囊结石胆囊炎,想在肾脏手术做完以后顺便把胆囊也在腹腔镜下切除了。这个大医院,找了一家发表过很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也就的大专家去会诊。专家欣然前往会诊。到了才知道要他做手术。专家先是推说没有助手,大医院说腹腔镜手术的助手很多。大专家硬着头皮上手术台后,大家都傻眼了,专家打的洞,就不同寻常,根本就做不成手术。

折腾了好久,手术也没完成后,专家把他的徒弟,常常是文章的第三作者叫来做手术。徒弟一边做手术,一边骂:“这种洞谁打的啊,叫我怎么做LC啊,不懂不要乱动好不好?”专家听得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大家都拼命忍住不笑……医生们,为了升职称,写论文,鱼有鱼路,虾有虾路。大医院有病人,有科研条件,当然可以写出有质量的研究论文。

那些写不出论文者,各种造假方法便层出不出。其中之一,就是买论文。在中国,早就催生了一个论文造假的庞大产业链,只要医生出得起钱,什么级别杂志的医学论文都会有人帮你去写,帮你去发表。这些年,我接到过这样的推销帮发表医学论文的电话,不下二百个。有些人还亲自找上门来和我面对面推销。台湾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部助理教授施景中医师前两天在他的脸书上贴文,讲述了卖论文已经走出大陆,走向台湾:施景中医生是台湾大学附属医院的妇产科主治医师,主攻方向是高危妊娠和产科B超,在台湾医术名气很大。

他也经常来大陆学术交流并上台做学术报告。他业务繁忙,经常半夜接生,所以没时间写论文。台大医院的职称等级,分为主治、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每进一级需要4年时间和论文。就以副教授为例,升级基本条件是SCI论文4篇,其中需有优秀論文,即当科論文前5~10%。因为没论文,现在还是个助理教授。论文造假公司,就找上门来了。

施医师还贴出了邮件详细内容。从使用简体字的习惯来看,卖论文的这家公司,应该在大陆。他们 拓展 业务真敬业呀。代写并在一级期刊发表论文,从早些年的15000元/篇,涨到去年的40000元/篇。行情水涨船高,说明论文还是有市场需要。我非常同情那些找我卖论文者白费劲,可惜他们不知道,我不是写不出论文,我是看透了论文,看淡了职称。

这次爆出524人学术论文造价,看起来非常令人震惊,但是我一点都不奇怪。圈内人士都知道,中国的学术论文造假早已不是新闻。这个事件发生以后,中国医生遭到了国外医生同行的耻笑,这几天不断有国外同行跟我谈论这件事情,我都羞愧得抬不起头来。毕竟,我也是中国医生。我想,事件发生的背后,我们应该去反思:医生的职责是什么?我们该怎么样去评价一个医生的医术?为什么医生的评价体系中必须要有论文?为什么会爆出大规模的医学论文造假事件?。

如何看待科研「破五唯」后,各大高校从「唯论文论」变成了「唯纵向论」?

如何看待台湾的人情味

破五唯改革已经推行了三五年了,刚开始的时候,各高校、各种评价体系对怎么破怎么立都是懵的。有人认为破五唯就是不看论文不看头衔不看奖励,靠同行专家主观评价,有人则认为什么都要看什么都要有,只有论文的,论文再好也没用。后来慢慢的,大家就看明白了破五唯的真正含义:破五唯破的不是论文、项目、奖励,破的是论文数量、项目数量、奖励数量,立的是论文质量、项目质量、奖励质量。

比如论文,以前有人一年发2、30篇论文,大家看简历就觉得厉害厉害,在各种评价中,一下子就把那些只发了几篇的人给干掉了。各种宣传报道也会吹他有多厉害。但现在,几乎没有人宣传这种事了,甚至没人敢宣传这个了,在现在的学术界,一年发2、30篇文章,是要被人质疑,甚至遭人鄙视的。这就是导向的变化。想反,如果一个人花了2、3年搞出一个研究,发表了一篇nature,那大家还是很佩服的,国家也认可。

因为这种层次的成果,一般人是很难刷数量的,国家需要的就是这种有一篇算一篇的高水平论文,而并不是不看论文。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测评表里只让学科填报40篇论文,别的论文再多,也体现不了。所以,对学科来说,集中精力来产出40篇高水平论文,远远比发100篇普通论文划算,因此,学校也不会拿钱支持老师们发普通论文。

项目也一样,以前一些学校允许横向项目评职称,只要到校金额够高就行,比如我做10个10万的项目,就比别人一个30万的自然基金要好。但现在多数高校都改了,要么统一要求国基项目,要么要求单个项目金额要超过一定额度,比如50万。这样才能体现项目的质量。这就是导向上的变化。并不是题主说的唯论文到唯纵向,而从看数量到唯质量。

文章TAG:台湾问题论文.doc如何看待台湾问题论文台湾台湾问题问题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