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两个维护须知行合一,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论文

两个维护须知行合一,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论文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3-29 18:31:26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所以知行合一说难也不难,人人都能做到,只要在做到之后再知道就行了,这就是最朴素的知行合一。要想做到知行合一,最关键的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知行合一,如果连什么是知行合一都不清楚,何谈做到呢?通俗来说,对于任何一件事,只有你做到了才能说你知道了,如果没有做到,就是不知道。

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简单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知道并不容易,必须潜心学习,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方可明辨是非。知道了对错,付诸于行动更不容易,道路不仅坎坷曲折,还会涉及个人情感利益,真正可以一关关闯过去,那一定是个伟大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问利人的人。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四个字概括智慧,忘我。

期货交易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期货交易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期货交易,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知与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很多期货交易员说自己的执行力不好,明明知道,就是做不到。其实,这句话是错的。我非常喜欢猎豹CEO傅盛的认知三部曲中的一段话:缺乏行动的认知,都是伪认知。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件事情你觉得你真的知道,但是你没有付出行动,那实际上你并不是真的知道。举个例子。

比如某人说,我觉得止损真的是非常重要,但是这一次,我先不止损。那他是真的知道止损的重要性吗?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了皮毛而已。我们每个人都要喝水,因为我们都知道,不喝水会死。那么有没有那么一种人说,我知道喝水很重要,但是我不喝?基本上没有,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是真正的知道喝水的重要性。当你真的拥有了认知,你就一定会行动。

比如,你觉得当前的期货螺纹钢价格非常非常低,但是你不买,这可能吗?我们做期货交易难道不是为了盈利吗?我们会任由利益存在而不去获取?根本就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其实你的内心深处知道,螺纹钢期货不一定能涨,这才是期货交易者没有动手的理由。什么样的人会执行力超强?拥有了真正认知的人。比如,期货交易中,什么样的期货交易员会触及自己设立的止损规则后而果断无条件执行?真正明白了止损的人。

他知道,止损是停止账户风险的直接手段,止损是自己承担风险的终止点,止损规则是提高止损效率的最好手段。止损说明他当前的持仓是错的……他知道,不止损就无法实现长期盈利,所以才会果断的执行。在期货交易中,任何交易环节都是如此,一个期货交易员发现他在某个环节出现了执行力困难的情况时,不要想着去提高什么执行力,要想着如何从根本上真正的认知这件事情。

交易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交易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做到知行合一的唯一方法就是,真正的知道。很多人觉得,自己明明知道,却做不到是因为执行力的问题,大错特错。比如,我们为什么要喝水?因为我们真正的知道,不喝水就会死。那为什么很多人戒烟困难?是因为他们的执行力有问题吗?不,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明白吸烟到底有什么危害。假如有一天,某一个人因为吸烟而得了某种疾病,他开始感觉痛苦,你告诉他,你再抽烟,你就会死亡。

他会立即把烟戒掉,执行力会强的可怕。为什么?因为他真正的懂得了吸烟的危害是什么。猎豹CEO傅盛说过:不行动的认知,都是伪认知。一件事情,你是否真正的明白,看的是,你是否会付出行动。很多人说,我懂得止损很重要,但是我执行力不行。其实不是,是因为你对止损的理解不到程度,可能你知道止损很重要,但是你也知道,如果不止损还可能回本呢。

王阳明是怎么悟出知行合一的?

在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之后,王阳明进一步认识到,知行应该并进,不分先后,以心理合一为体,以知行并进为功。随着认识和实践的深入,王阳明悟出知行功夫本不可分离,知即行,行即知,“知之真切笃行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所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真行即所以为知,不知不足以谓之行,行即是知,知行合一。

用王阳明自己的话说就是:“心,一而已。一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以知行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在悟出“心即理”之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物合一、心理合一,必然会得出知行合一,这就是王阳明最终提出知行合一的关键。

如何在股票期货中做到知行合一?

说心里话,很难,因为经常被庄家骗。知行合一,说的容易,做起来往往是知行不一。为什么会这样呢?举个例子吧,比如一个月前的中行原油宝事件,有史以来石油跌到了负数,一时间石油库存没有了,油轮满了,沙特阿美又降价了等等,利空漫天飞舞,有多少人被吓破胆,而后你看石油期货一路走好,到今天一个月时间又回到三十美元。

当时以及之前进场的多头,有多少人被市场吓得割肉离场了。市场中没有主力的票不能参与,进去出不来。有主力的票,都会和你耍心眼,比如大单托,大单压,大单倒,大单拉,大单砸,只要你关注盘面,就会被他带动情绪,就容易犯错误。再比如主力会要求公司配合出消息,高位出利好,低位出利空等等。真正能不被左右是需要反复修炼的,起码需要长时间多次的实践磨练,才能不再被骗。

为什么感觉很多人都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历史上的王阳明却能做到?

很多人都把知行合一看到太高深了,其实它非常简单,不只是王阳明那样的圣人能做到,我们每个普通人也都能做到,因为我们和王阳明有着相同一样的良知,就是这么简单。要想做到知行合一,最关键的是要弄清楚什么是知行合一,如果连什么是知行合一都不清楚,何谈做到呢?通俗来说,对于任何一件事,只有你做到了才能说你知道了,如果没有做到,就是不知道。

比如说打坐,不管你看了多少关于打坐的书,听过多少位高僧、高道的指点,如果你自己没有打坐过,没有达到精深的程度,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做打坐。现代人的问题就在于,在没有做到之前就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尤其是对于那些脑力工作者,比如商学院的教授讲起管理来头头是道,但他们真的知道管理吗?如果按照阳明先生的标准,那他们就是不知道的。

而他们知道的,只是从管理现象中提炼出来的,一些共性的概念、方法和工具。所以,很难看到既是知名教授又是知名企业家的人。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公司都干倒闭了,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知行合一说难也不难,人人都能做到,只要在做到之后再知道就行了,这就是最朴素的知行合一。至于王阳明,他本人知的层面高明,行的效果也显著,确实不是常人可以相提并论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大家都知道,但到底该怎么做?可否举例说明?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说,世间有两种人,要么不解思维即任意去做,要么悬空思索不肯躬行。而他,砥砺自己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他自己后来总结说,我43岁以前,做事还尚有乡愿意思(考虑个人得失)。现在开始,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即便天下人都说我太狂,我也只依良知行事。30岁之前,王阳明的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说得直白点,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他少年时期喜欢习武,不肯专心读书,总是偷偷溜出去做孩子王,左右调度,如战场上排兵布阵一般。父亲王华见了,很生气:“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他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老爸气得够呛。后来一度喜欢诗文,打算做一个才子文学家。不过,很快就又兴趣转淡。他的文友们颇感惋惜,他笑着说,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不过为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不过为诗人,都不是第一等德业。

口气很大,然而什么是第一等德业,他心里其实也很懵圈。他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感到不满意,想用实践去验证这些大学问,结果一无所得。最典型的道理是“格物致知”,于是他对着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只格出一场病来。他曾在九华山寻访著名的仙家,好不容易找到了两个奇人,一心想跟人家学习。结果,一个说他“官气未散”,另一个只对他说了句玄语“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

没了。他还曾是一名佛系青年。一直到30岁之后,确切地说是在31岁的时候,他才感到佛系、道系都不靠谱。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此后,王阳明的“心即理”不断延展,渐渐产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这是他心学的第二大层次。“心即理”,可以说是心学的基石,“知行合一”则是心学重要的发展。

知,指的是良知、真心,那如何获得呢?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 大学》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说做圣人的道理我自己心里本来就具足的,之前是因为我在外面的事物中去找这个“理”,所以这是完全不对的啊。

这个故事被称为“龙场悟道”。他说的这句话,简直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翻版,慧能大师说的是“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圣人所悟的都是一回事,都是那个真心本性,就是那个“知”。此后,王阳明将朱熹的理论整个推翻,指出:“天理即是人欲”,完全把朱熹理学思想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彻底扭转。这又和佛教的“烦恼即菩提”的道理不谋而合。

他认为“理”不是在万物之中,而是在人的真心之中,所以他的格物说就是:“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白话来说,就是这个真心是身体的主,意识是由心产生的,知就是意识的本体,物是指意的作用。所以,格物指的就是去除自己的念头,致知就是恢复本来具足的真心,真心就是良知,这就是心学的核心观点:致良知。

什么是知行合一的行,如何行: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都按照良知的状态自然而行。王阳明指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其实,当能够证得真心、良知时,一切本有的智慧生起,自然就可以知道如何行了。因为这时的行是自然而行,顺应一切因缘而行,随缘自在,自在随缘。

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在佛教中来说,致知可以说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修行解脱的第一步,见性就是悟道了,但是自身的习气并没有完全消除,所以还需要在生活之中去练习。《大学》中说:“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就是致知后,就可以达到意诚,意诚了心就可以正,心正后身可以修,身修了家就齐,家齐后国就可以治,国治了则天下平。获得良知后,修身,才是根本!无论是天子还是老百姓,都是如此。怎么实现合一呢?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中的核心,就是"致良知",也就是在日常的言行之中体现良知,知行合一。”知、行其实是心地功夫的两面,互为表里,是不可分的。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如果先有个所谓的“知”,那一定是知识,那就是妄念,而不是良知了。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认为:“证到了良知,没有不行的,自觉而行,也就是知。”和恰好又和六祖所说的:“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完全相应。也就是真正致知的人,真正见性的人,真正明明德的人,已经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心做回了主人,不再被意识(物)所左右。待人接物都是自然流露,一言一行都会自然地体现出来。拥有智慧的人自然可以了知处事之道,在生活、工作之中去随缘待物,自然按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状态去处理事物,妄念不起,自在安然,游刃有余地面对一切,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了。

文章TAG:两个维护须知行合一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论文两个维护须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