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还有杂志可看吗,地球杂志怎么没有了

还有杂志可看吗,地球杂志怎么没有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19:53:45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以上就是地球生态的毁灭猜想,如果要说地球这个球本身毁灭,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地球生态要毁灭实在是太简单了,无论是空气是水,或者气温出了点问题,地球生态体系就会吃不了兜着走。如果太阳毁灭并没有吞没地球,地球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流浪星球,在黑暗和极寒中漂流。

地球多久以后消失?

地球多久以后消失

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弄通了这个问题,就能够对地球的未来有一个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要从两个不同层次来分析,所以首先要定义。就是怎么定义地球毁灭这个概念,是生态毁灭呢,还是地球本身这个球没了呢?看在大家似乎对诸如此类问题都颇感兴趣的份上,就一并说说吧。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生态的毁灭。生态可比地球本身脆弱多了,宇宙中这么多星球,迄今为止还只发现地球有生命,这就说明了生态的出现和存续是一个多么苛刻的事情。

地球生态要毁灭实在是太简单了,无论是空气还是水,或者气温出了点问题,地球生态体系就会吃不了兜着走。现在我们先捡好的说,如果地球真的一切顺利非常幸运的话,生态存续时间最长还可以有10亿年之久。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淘汰,是太阳系不可逆转的命运。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主谋是太阳,这个给了人类万物诞生成长条件的老大,10亿年后将收回地球的宜居权。

由于太阳亮度在10亿年间将增加10%,地球温度将大大提高,海水将被蒸发殆尽,生态全部灭绝,从此地球再也不是蔚蓝色,成为一个干枯丑陋的星球。这种死亡当然不会在10亿年后某一天突然到来,而是在太阳缓慢的变化中慢慢的把生命折磨殆尽。事实上,并不需要10亿年,或许5亿年,地球就已经是一个凋零破败,只有少量生命在苟延残喘的星球。

那个时候,火星已进入宜居带,在人类的干预下,或许早已经变为绿洲,人类的新乐园了。这就是科学家们对火星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原因。但是,人类不一定能够得到这种幸运,现在威胁人类生存和地球生态的问题多如牛毛,其中比较迫切和明显的就有温室效应、核战阴云、小行星撞击、伽马射线暴、瘟疫疾病等。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导致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大敌,科学研究认为,地球平均温度每提升1度,就会引发地球生态巨大灾难。

平均温度提升6度,全球所有生态就难以幸免,当然包括人类。近100年的监测表明,地球平均温度已经提升了0.46度,物种灭绝已经达到30%,气候极端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这种趋势还在加快。因此全球科学家已经第二次向全人类发出警告信,要人类约束自己,警告人类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但人类作死的进程似乎毫无收敛,生态破化在继续,军备竞赛又重启,核战威胁难以消除,导火索随时可能点燃。

还有在太阳系附近的一些大质量恒星演化已经到达晚期,随时很可能有超新星爆发的可能,奥陶纪伽马射线暴导致地球生态毁灭的悲剧很可能重演;小行星撞击的威胁隔三岔五的来上一场虚惊,谁知道那一天就不“虚”了呢?细菌病毒的变种也来越快,各种无名肿毒的疫病层出不穷,《生化危机》的警示绝非空穴来风。以上等等,都是比太阳缓慢变化来的更实际更迫切的威胁,人类发展尚处于幼稚期,能逃过这一个个劫数达到二级文明,才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生存发展时期。

所以人类最重要的是小小心心度过这200~1000年。这或许也是一些知名科学家常常发出毁灭警告的原因吧。要度过这些劫数的最大公约数就是人类必须和谐共处,发展科学,自己不作死可能就不会死。以上就是地球生态的毁灭猜想,如果要说地球这个球本身毁灭,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其实地球如果没有了生态,就与人类无关了,它毁不毁灭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成了一个干枯丑陋的星球有什么可惜的呢?在太阳系,在银河系乃至宇宙中这种干枯星球不是比比皆是吗?这样的地球要被毁灭的话,大概有3种方式:一是在相当大行星的撞击下相互摧毁;二是被附近超新星巨大能量汽化;三是被太阳毁灭前变成的红巨星吞没。

前两个可能性不是很大,后一个可能性虽然很大,但还有50亿年。如果太阳毁灭并没有吞没地球,地球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流浪星球,在黑暗和极寒中漂流。当某一天遇到新的恒星主子时,被其引力俘获,就会成为这个恒星系的新成员。如果恰好在宜居带,有可能残留蛰伏的孢子又会蠢蠢欲动,孕育出新的生命也未可知。所以地球本身的抗打击能力很强,要毁灭它绝非易事。

地球快没沙子了,需求超过供给,地球该怎么办?

地球快没沙子了,需求超过供给,地球该怎么办

地球上至少有7.5 x 10的18次方颗沙粒,然而,即使这个数字高得难以想象,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固定的数字也意味着沙子这种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耗尽。目前,城市化和全球人口增长推动了对沙子的巨大需求,全球每年有320亿吨到500亿吨的沙子被开采用于制造混凝土、玻璃和电子产品,由于过度采砂,在未来沙子将成为一种濒危的自然资源。

今年七月初几位科学家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表示,世界现在迫切需要一个全球议程,防止沙子被过度使用。沙子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沙漠沙粒太光滑而不能使用,大多数适合工业应用的沙粒来自河流。目前对全球砂矿开采的估计都不可靠,而且无疑过低,很少有学者关注商业开采并对采砂量进行了量化。在许多国家,采砂是不受管制的,可能涉及当地黑社会。

沙子开采方法从挖泥船和抽吸泵到用铲子和徒手挖掘,在需求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采砂行业大多是小型、非正规的,很难监测和控制。国际沙土贸易数据库过于粗糙,因此,科学家目前还不清楚有多少沙从河流中被开采,因此无法追踪其可持续性。因此,科学界、政府和决策者迫切需要一个监测项目来解决目前的数据和知识差距,从而充分评估沙子短缺的程度,同时对沙子资源进行监督和监控,进行可持续的开发、规划和贸易,以下是一些实现沙子可持续开采的措施。

开发沙子替代品。地方政府以及规划部门应鼓励更多地使用沙子的替代品,如碎石、工业炉渣和废料以及回收塑料。回收利用。如果可能的话,应重复使用以沙子为基础的材料。例如,拆除的混凝土可以粉碎并混合成水泥。碎料可用作建筑地基和路基,还可用作人行道、花园、隔音屏障和堤防的砾石。减少沙子使用。通过使用更有效的材料如空心砖来减少所需的混凝土量也会减少对沙子的需求。

《孤独地球》是什么刊物?为什么被称为旅行圣经?

《孤独地球》是什么刊物为什么被称为旅行圣经

《孤独星球》是针对背包客编写的旅游系列丛书,其英文是Lonely Planet,国内也有叫《孤独地球》的。它由澳洲一对夫妇在1972年创立,在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推出中文版本。全球有超过300多位签约作者为《孤独星球》写作。这套系列丛书一般是一个国家一本书,如《澳大利亚》《泰国》《尼泊尔》等, 有时邻近比较小的几个国家也会合成一本书,如《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书中对旅游目的地的景点、交通、住宿、饮食等方面都有详细的介绍

在互联网还没有的年代,旅游者能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不多,《孤独星球》一推出,就受到广大旅游者的欢迎,成为全球背包客的旅游圣经。《孤独星球》系列丛书无论从读者和签约作者来说都以欧美人为主,所以书中的视角都是以欧美人感兴趣的角度出发,关于景点和各种文化体验的描述都非常全面。它所针对的读者人群是背包客和追求低开销的旅游者,所以书中介绍的交通信息多以公共交通为主、住宿信息多以当地民宿为主,饮食信息也以中低端餐厅为主。

我在2008年开始国外自助游,在头几年的出国旅游中,《孤独星球》对我帮助很大,无论是在前期的路线策划和在目的地的旅途中,都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但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网上的信息越来越多,近几年已经比较少用《孤独星球》丛书。 现在我一般都是在旅游网站搜索旅游攻略,如携程、穷游、马蜂窝等。和网上攻略对比,《孤独星球》有以下不足:1. 《孤独星球》的书中信息齐全,但图片很少《孤独星球》一般每本书只是中间有几页彩色插图,无论在景点、住宿、餐饮的介绍中,图片都是欠奉的。

但网上的攻略就不一样了,图文并茂,可以看到作者描写的景点、民宿或酒店、所吃的美食的图片,阅读的愉悦感大大提升。下面是我拍的《孤独星球 泰国》书中随便一页的照片,大家可以看看。为了能有尽量多的篇幅来介绍信息,图片是没有的,字体也很小,对于年纪大的旅游者来说,读起来可能比较辛苦。2. 《孤独星球》的信息更新不够快,有时和现实不符《孤独星球》中介绍的信息,特别是民宿、餐饮店等的介绍有时和现实是不符的。

我在泰国曾经有试过按照书中所介绍的去找民宿,发现该民宿已经关门不再经营的经历。虽然《孤独星球》也在尽量地避免这种事情发生,会更新信息,定期出新的版本,但这毕竟比不上网上随时有更新的攻略。在我看来,《孤独星球》过去确实是背包客的旅游圣经,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今天的《孤独星球》只是旅游者获得信息的其中一个渠道了。

有人说所谓的世界顶级权威杂志《自然》经常发布大量虚假论文,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醉了,回答也是,牛鬼蛇神,什么都有。虽然我们常说不要迷信权威,但你说权威是傻逼,并不能侮辱到权威,只是让大家一下子看穿了你的真实水平而已。自然杂志就在那里,存在了几十上百年吧,发表的论文不计其数,正是因为这些论文质量很高,让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相信它的公信力,争相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成果。至于说里面有没有鱼目混珠的?当然也有,毕竟地球上并没有一个权威,可以判定所有的事情是否正确,如果真有这样的人,他就是上帝了。

自然杂志的编辑也是,不可能比所有科学家水平都高,才能去做自然、科学的编辑,而是杂志有一套严格的审稿机制,并有同行评议,这才能保证杂志的公信力。科学就是创新,就是在未知的领域开拓,谁也不敢保证挖掘的地方挖掘的方向挖出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但科学家挖出了东西,第一个肯定是向世界顶级期刊报告。期刊就像一个鉴宝师,鉴定正确了,会有更多宝给你鉴,鉴错了或胡乱鉴,慢慢就没人找你了。

自然就像一个权威的鉴宝师,很少有看走眼的时候,这才保证了它权威期刊的地位。但要说自然经常发表大量虚假论文,你这就是在质疑全球科学家的智力水平了,这样的杂志他们还居然趋之若鹜,不是智力有毛病是什么呢?但我不相信全球科学家都智力低下,所以我只能怀疑某些答题者智力低下。一个人按正常的逻辑分析,就可得到靠谱的答案,所以只能说有的人逻辑混乱,你写出的东西除了暴露自己的浅薄和无知,还能有什么呢?科学不是教育,永远不是要教会你什么,而是要你自己去分析研究,判断什么是正确的,一些人的判断显然很荒谬。

如何看待《自然》杂志刊登:科学家投票通过“地球已进入人类世”,人类正改变自然周期?

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无止境的破坏,对地球产生了深远且巨大的影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地球历史时代——人类世,其开端通常为18世纪末(蒸汽机被发明)。不过,随着这个词越来越普及,一部分科学家对此产生异议: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真的能影响到地球吗?地球有那么脆弱吗?目前,对于“人类世”这一概念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给时期命名的做法只是将问题的原因归咎于人类本身,而并没有真正让人们意识到我们身上肩负着的责任。“人类世”这一概念真的把握住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了么?它真的会在不远的未来变成现实么?一些科学家对此表示怀疑。(下图为全球污染指数)整个地球拥有45.4亿年的历史,而11700年前的全新世标志着人类“扩散”的开端,这是个什么概念?用类比的办法来看,如果把地球诞生至今的时间比作24个小时,那人类仅仅在地球上存在了19秒而已!相比较于地球所经历的漫长岁月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人类真的能够影响到地球地质?人类的确对气候的变化产生了影响,但基于我们对地球时间跨度的了解,理应对“人类世”这样的概念保持警惕。在大约六千六百万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第五次),包括恐龙在内的大约四分之三的生物因此消失。研究表明其原因很可能是小行星撞击地球。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地质记录中,研究人员提取出了一层薄薄的独特的沉积物,其中包含小行星/彗星中富含的元素。

地质研究中那层薄薄彗星尘埃表明发生在那个时代的物种交替。这次大灭绝为以哺乳动物为主要生命形式的生物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就此迎来了所谓的新的生物时代。但是,从来没有人将这个时期成为“彗星世”,因为这是毫无意义的。小行星对地球的影响是单向且一次性的,它为另一种生物的繁衍创造了客观条件,并就此延续了数千万年。

那么类比人类对地球的影响,我们能否将今天这一时期命名为“人类世”呢?就算人类带来的影响仍在持续,但如果我们带来的改变在漫长时间背景下只是十分短暂的现象呢?工业化加速了地球有限资源的消耗,再加上前所未有的环境破坏,这从根本上限制了人类长期发展的可能性。就像美国作家约翰·迈克尔所言,即便所有工业的发展时间累加在一起,对于地球而言也只是沧海一粟,对人类而言则是短暂的“自我终结”,一个时代的过渡而已。

对地球来说,所谓“人类世”的遗产可能就像那岩石中薄薄的一层彗星尘埃一样,不痛不痒。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极强的生物,人类有可能会在遥远的未来找到生存和继续发展的新生态环境。但对于一个星球来说,人类永远不会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人类正走向“灭亡”。在遥远的未来,地球将继续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它并不在意人类的“降临”和“离开”。

对于漫长的地球岁月而言,人类的历史实在太过渺小。自然和生命本身才是我们理应敬畏和尊重的东西,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法宝。而非像以“人类世”这样傲慢又自大的名词来自居。对自然满怀敬畏之情本是人类的天性,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似乎这种宝贵的品质渐渐消散。从深层意义上来讲,人性——似乎十分可怕,但这也或许是一种对人类天性的解放。

文章TAG:杂志地球还有杂志可看吗地球杂志怎么没有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