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故乡》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故乡杨二嫂变成什么样的人了

《故乡》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故乡杨二嫂变成什么样的人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20:31:33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年轻的章闰水就挑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担。这时的章闰水,脸上刻满了艰苦生活的印记。遇到大旱,地里颗粒无收,逼债的、收捐的又找上门来,没办法,他只好把地卖了,成了一贫如洗的穷苦农民,只能靠租种土地和出外打工为生。不过天不遂人愿,派出的使者没有接到二嫂,回报说因为生计艰难、灾荒罹祸,二嫂也已经病殁在乱世中。

朱元璋的二哥二嫂后来怎么样了?

朱兴盛,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二哥,原名朱重六。太祖小的时候,和这个二哥关系最为亲密,可以说同生同长(太祖四兄弟,长兄朱重四,年纪比太祖大很多,几乎是两代人;太祖三兄朱重七,因为家里贫穷,很早就给人家做上门女婿,入赘别户,基本和朱家断了往来),兄弟情深。朱家祖上数代,都是贫苦农民,多次迁徙,到了太祖父亲朱五四的时候,才搬到濠州(今安徽凤阳)居住,历经钟离东乡、西乡,最后落脚在太平乡孤庄村。

朱五四一辈子老实厚道,平生都是在为地主开荒拓土,佃种土地。因为朱家穷,买不起田土,只能租种别人的地,等到历经千辛万苦把田地从荒地种成良田,地主就加租或者夺佃。没有办法,一家人又要搬到别的地方继续去租地开荒为生。朱五四辛辛苦苦,一辈子种地,到头来一块地也没有获得,两手空空,得到的只有人间无尽的风霜,和流不尽的眼泪。

朱五四娶妻陈氏,先后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女儿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当做童养媳被送到王家、李家。儿子中,除了大儿子重四娶亲,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之外,朱五四实在没有能力再给三个儿子操办亲事,于是,将三儿子重七也打发到一户姓刘的农户家作为赘婿,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太祖小时候,父亲朱五四咬牙凑了点钱,让他上了几个月的私塾,后来实在是拿不出钱,只能辍学,给地主家放牛,换取一点微薄报酬。

大哥朱重四年纪大,帮着父亲种地操持,太祖就和二哥朱重六一起,放牛喂羊,砍柴挑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家里的负担。朱家人相互扶持,辛苦劳作,为了生活艰辛度日,虽然贫穷,生活还算安定,一家人尚能活下去。元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所处的淮西大旱,数月没有下雨,土地荒芜。然后蝗灾又起,田地颗粒无收,寻常百姓陷入绝地。

之后瘟疫爆发,已经断粮的百姓们经不住接二连三的天灾打击,在病饿中纷纷死去,朱家人也不例外。短短半个月间,太祖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重四、大哥的长子朱圣保,四口人接连去世,实在是悲惨。死者长已矣,生者尚徘徊,为了安葬去世的亲人,朱家仅存的成年男丁:朱重六、朱重八(即明太祖朱元璋),向租种土地的田主刘德去央求,请他看在朱家人为刘家种了这么多年田地的情分上,给予一块小小的土地,来安葬去世的父母、大哥。

没料想刘德毫不留情,非但没有给土地,还把兄弟俩大骂一顿,丝毫不念旧情。重六、重八兄弟悲愤莫名,又无计可施,伤心得大哭,沮丧到了极点。幸好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听到哭声,出门询问,得知详情后慷慨的把自己一小块田地送给兄弟俩作为坟地,这才使得重六、重八兄弟能够把亲人安葬,不至于死无葬身之所。埋葬好亲人后,朱家因为灾荒、瘟疫也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

为了活命,大嫂王氏带着剩下的一儿一女,万般无奈地返回自己娘家,而重六、重八兄弟,也在家破人亡的、走投无路的境地里,挥泪告别,各自逃命,期盼活下去。------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御制皇陵碑》分手前,兄弟俩在破烂的老屋前抱头痛哭,互相鼓励一定要拼死求存,活出个人样来。临行前,两人依依不舍,相对挥手而别,渐行渐远,直到再也看不见对方。这一别,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和自己的二哥朱重六就再也没有见面。

之后的朱重八,以十七岁的年纪,四处漂泊流浪,当过和尚、做过乞丐、云游四方,卑微而顽强的活着。而朱重六,也牢记兄弟分别时的誓言,拼死生活,他不顾一切地漂泊在艰苦的世间,顽强地讨生活,居然也娶了亲还生了儿子,取名来旺儿。不过由于纷乱的时局,兄弟间没有联系,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生死如何。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还在当和尚的朱重八,因为幼年伙伴汤和的邀请,离开寄居的皇觉寺,投身元末红巾义军,从此凭借勇猛作战、机灵诚实,得到红巾军元帅郭子兴的赏识,逐步提升在军中地地位,直至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被收为养女婿,手握重兵,驻守滁州(今),成为一方大将。

并改名朱兴宗,后来再改名朱元璋。而在弟弟扼住命运的机遇,一步步走上人生坦途之时,朱重六却没有躲过这乱世的摧残,苦苦支撑数年之后,再也无法继续暗淡的人生,默默无闻地死在一个不知名的时刻里,他的儿子朱旺,也在贫困的生活中夭折。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孤零零地流浪在家乡,蝼蚁般的活着。朱元璋驻守滁州的时候,因为生活已经初步安定,所以开始四处找寻失散的亲人们。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朱元璋的大嫂王氏得到消息,惊喜万分地带着儿女们千里迢迢赶到滁州投奔弟弟,这使得漂泊七八年的朱元璋悲喜交加,和亲人们含泪相见,互相述所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得到消息后,也带着儿子前来投奔朱元璋。因为二姐夫家里境况稍好,所以能够和其他亲人断断续续有一些联系,在勉强自保的同时,也能力所能及的接济其他亲人,因此和朱元璋的大姐、二哥、三哥,都有一些来往。

不过之后因为天灾和乱世,二姐家也无以为继,出外逃荒,再也不能接济亲人,朱元璋的二姐在此期间也因病去世,只留下二姐夫和幼子,苦捱度日。见到二姐夫后,朱元璋从他口中得知大姐、大姐夫、入赘的三哥及三嫂都已经在纷乱的局势中去世,而最亲密的二哥,也早就不在人世,所生的侄儿朱旺也夭折了,只有寡居的二嫂,还在老家苦苦支撑,背着筐子,在野外挖野菜,勉力度日。

于是朱元璋立即派人前去老家寻找二嫂,想把他接到滁州奉养。不过天不遂人愿,派出的使者没有接到二嫂,回报说因为生计艰难、灾荒罹祸,二嫂也已经病殁在乱世中。得到消息的朱元璋唏嘘不已,为二哥嫂的不幸命运而落泪。不过身处乱世,命随逐萍,活着才是重要的,逝者长眠,也算是解脱。之后朱元璋厚待尚存的亲人,加以奉养,以告慰父母兄长的在天之灵。

-----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御制皇陵碑》经过十六年的努力奋斗,明洪武元年(1368年),当年的贫苦农民之子朱重八,终于消灭群雄、驱逐蒙元、一统江山,建立大明,成为新的天下之主,即明太祖。

在登基称帝后,太祖把早逝的亲人们一一追封,又按照之前自己改名的例子,为父亲朱五四改名朱世珍,大哥朱重四改名朱兴隆,二哥朱重六改名朱兴盛,三哥朱重七改名朱兴祖。尊父亲朱世珍为仁祖淳皇帝,母亲陈氏为淳皇后;追封大哥朱兴隆为南昌王,追封二哥朱兴盛为盱眙王,追封三哥朱重七为临濠王,二哥的独子朱旺为昭信王。之后又封自己一脉之外,朱家唯一的男丁朱守谦(大哥朱兴隆之孙、侄子朱文正独子)为靖江王。

而朱家所有去世的亲人,包括二哥二嫂及独子朱旺,太祖在家乡中都(即濠州、凤阳)修建了明皇陵,将他们安葬于此,诏令后世祭拜不断,这也是太祖对于亲人们思念之情的体现。如果朱重六夫妇能够逃过乱世的纷争,坚持活到弟弟朱元璋登基即位的那一天,则必将因为和弟弟的深厚感情而得到无与伦比的富贵荣华。不过命运注定,朱重六及其妻子没能亲眼看见弟弟创立大明社稷,早早离世,和尊贵擦肩而过,实在是造化弄人,不由得唏嘘。

鲁迅笔下的闰土确有此人,现实中的闰土最后结局怎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真正优秀的小说,基本都是有真实原型的。普通作家只有经历过这件事,才能写的很好,还能投入真的感情。闰土真名叫做章闰水。在当年,鲁迅是周家的少爷,章闰水的父亲是周家的长工,绍兴乡下的农民。双方严格意义上是主仆的关系。章闰水的父亲章福庆来打工的时候,因为忙不过来,就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进城。

他的妻子其实也大名鼎鼎。鲁迅在散文《阿长与山海经》里曾写道:“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个女工,身材生的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这位“真阿长”就是章福庆的妻子,她叫阮太君。孩子之间没有什么等级的思想,鲁迅和章闰水关系很好,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常在一块儿玩耍,并以“兄弟”相称。鲁迅是少爷,但基本没出过绍兴城,平时最大的乐趣不过是在百草园,也就是他家的院子里玩玩。

相反,章闰水则在乡下生活,懂得事情比鲁迅多。其实,当年章闰水家的生活就很艰难,不然怎么可能又种地又做长工呢?章闰水其实从小就跟着父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看瓜地,网鱼,晒稻谷,并向父亲学会了竹编手艺,变得心灵手巧。只是章闰水毕竟是小孩子,还不知道这些。相比呆板、性格有些懦弱的鲁迅,章闰水则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是鲁迅儿时的偶像。

以至于新年过后做完忙月,父亲要带着章闰水回乡下时,鲁迅每次都急得大哭,章闰水也躲在厨房里不肯出门。只是,孩子的童真时代毕竟是短暂的。章闰水之所以儿童时代还不错,一是他的父亲不辞辛劳的为了孩子劳作,二是章闰水太小,有些事情不能理解。随着长大以后,鲁迅和章闰水都了解了社会。鲁迅因为爷爷的舞弊案和爸爸抽大烟导致的慢性病,最终家破人亡,被迫去西洋学堂上学,又去了日本留学。

在当年,科举才是正道,去西洋学堂上学等同于今天入邪教,是社会不齿的行为。鲁迅就是在冷嘲热讽中长大的,学生时代就开始自食其力,很不容易。即便如此,鲁迅毕竟有周家这个底子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生活比章闰水那是好上百倍了。在青年时代,鲁迅和章闰水的关系就有些变化了,但还算不错。鲁迅去南京读书后,寒假回故乡绍兴时,还邀了章闰水一块儿去南门黾山游玩。

他们还去参观轩亭口、大善寺,两人边走边谈,极其亲热。因为当时他们都还没有家,尚且没有到需要养家的地步,不算非常艰难。成家以后,鲁迅被迫去他曾经要推翻的清政府去做公务员,但毕竟收入还可以。章闰水则成为普通农民,在清末民初 国破家亡、兵匪横行的时代,也就一塌糊涂了。历史这么记载:不久,章闰水的父亲因积劳成疾死去。

年轻的章闰水就挑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担。这时的章闰水,脸上刻满了艰苦生活的印记。中等个子,黑黑的脸,剃了光头,穿着草鞋或干脆赤脚,戴着一顶毡帽或笠帽,身上是土布做成的蓝黑色的大襟衣裳。平时不爱多说话,整日挑土、摇船、做农活儿,手脚从不停歇,是一个勤快老实的庄稼汉。但满清那个时代,再勤劳的农民也是刀板上的肉,温饱都很困难。

章家只有六亩薄沙地,收获的粮食缴完租税后所剩不多。尽管章闰水起早摸黑地干,还是养不活一家人。遇到大旱,地里颗粒无收,逼债的、收捐的又找上门来,没办法,他只好把地卖了,成了一贫如洗的穷苦农民,只能靠租种土地和出外打工为生。他早没有小时候的灵动威风,章闰水见到鲁迅后恭敬地喊了一声“老爷”。由于贫困和积劳成疾,五十多岁后,章闰水背上生了一个恶疮,家里又没钱医治,致使伤口化脓,一直不能愈合,而且越来越严重,终于在五十七岁时,也就是1936年亡故(同鲁迅同一年)。

死后他家破人亡,章闰水儿子回忆:母亲去上海给人家当保姆,哥哥当了童工,妹妹连病带饿死去了,我被送到邻村当小长工,从没上过学。这里萨沙忍不住说一句, 1919年12月,鲁迅回到绍兴搬家,最后一次见到章闰水,1921年创作了著名小说《故乡》。而20年代,鲁迅已经开始大红大紫。根据学者考证,从30岁以后的24年间,鲁迅平均每年相当于今50万元人民币、每月20 000—50 000元人民币的殷实收入,保障了他在北京四合院和上海石库门楼房的写作环境。

文章TAG:二嫂故乡闰土人物形象《故乡》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故乡杨二嫂变成什么样的人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