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引领时代风潮的小说,为什么说伤逝是诗化小说

引领时代风潮的小说,为什么说伤逝是诗化小说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22:02:53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他们说,“伤逝,一伤一逝”。鲁迅时代,西方小说形式传入不久,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诗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直接模仿的是俄国果戈里同名小说。这个问题提的很有趣,可以从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来分析;这个问题也问得很有意义,因为现在有的学者认为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就是散文化、诗话小说,那这个回答我将从以下4个方面说一下自己的理解:散文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诗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诗化小说和散文化小说的异同;现在的发展情况;(完全手打原创,如需搬运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散文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散文化其实是针对我国传统小说来来说的,大家应该知道我国传统小说就是章回小说,类似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是讲故事,专业点说就是重在叙事。

如何评价鲁迅的文学水平?

鲁迅的作品不仅有巨大的现实主义深度,而且富有理想主义的光彩,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的宝贵遗产。从「五四」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鲁迅是用白话文写小说的第一个人。除了《故事新编》之外,《呐喊》、《彷徨》两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他开始创作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他说:「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不是为艺术而艺术或自我表现才创作的,从清末他决定从事文艺活动开始,就是为了文艺可以改变人们的精神,提高人民的觉悟,来推动民族和社会的改革的。经过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他痛感到革新与守旧之间力量对比的悬殊,经历了「寂寞」感的痛苦和艰苦的探索,才在十月革命以后「五四」当时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抱着摧毁旧中国这个「铁屋」的新希望,开始了他的创作活动。

他把在 1918—1922 年间写的小说集命名《呐喊》,意思就是用这些作品来给革命力量助威作战,「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他后来曾把这些作品叫作「遵命文学」,并且说:「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圆和真的指挥刀。」他的自觉地使文艺为政治服务、为人民革命服务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他努力使他的作品能够「使人民群众惊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

他开始创作时已接触过许多外国的进步的民主主义作品,使他「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因为他的母家是农村,他曾和农民有过许多亲近的机会,「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所以他「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他的小说主要写了两类人物,一类是农民,一类是知识分子。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从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大约二十年之间的中国社会。第二本小说集《彷徨》写于 1924—1925 年收小说十一篇,这是新文化内部发生分化,它的右翼投向敌人以后所写的,因此和《呐喊》的热情反抗有所不同,而更多的是冷静的剖析和刻画,特别是着重考察和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弱点。

但《彷徨》的技巧更为圆熟,刻画更为深切,在艺术上都是典范。它虽不像《呐喊》中的作品在发表的当时就极大地震动了青年人的心,但对后来文艺创作的影响仍然是很大的。鲁迅小说体现了由「五四」开始的现代文学的特点和实绩,它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和民主革命时期的任务完全一致的。他自觉地使文艺为人民服务,因此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因为他确实是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英勇斗争的。

因此「鲁迅的方向」是从「五四」开始的。「五四」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正如毛主席所分析,一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一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当时的文学革命,也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一是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提倡民主主义的新思想。有了文学革命的倡导,就必须相应地有创作实践。

鲁迅就是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为革命服务的。他的小说充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大革命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是:辛亥革命失败了;「五四」开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一九二一年已经成立了工人阶级政党,但工人阶级还没有跟农民结合起来,农民仍然过着痛苦的生活,农村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鲁迅的小说,就集中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反映了遭受经济剥削和精神压迫的农民的生活和要求,也反映了这时期知识分子的道路和命运。

散文化小说和诗化小说的区别是什么?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趣,可以从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来分析;这个问题也问得很有意义,因为现在有的学者认为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就是散文化、诗话小说,那这个回答我将从以下4个方面说一下自己的理解:散文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诗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诗化小说和散文化小说的异同;现在的发展情况;(完全手打原创,如需搬运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散文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散文化其实是针对我国传统小说来来说的,大家应该知道我国传统小说就是章回小说,类似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是讲故事,专业点说就是重在叙事。

但是散文化不同,这是一种从西方引过来的文体,它重在抒情,也没有固定的章节结构,很灵活所以能记录和描述的东西就很多,实际上鲁迅等一系列的新文化代表作家,都可以归到这个里面,这种记录方式因为扩大了范围,也让小说更加生活化,现在的言情小说实际上可以算合格的延申。(水浒的故事性就是典型的传统小说)因为叙事弱化了,作者的情感会得到更加深刻的体现,不需要刻意制造矛盾,就可以用人物情感变化来表现故事丰富的层次性,就像如果你描述一个故事,只是用情节描写的化,很多跳转会很奇怪,这就导致很多古代小说很冗长,因为要写的真实就会赘述。

但现在的散文化小说不一样,就算是跳转描写加上了人物情绪描写,会衔接的很自然,而且也不会很突兀。(猎人笔记是最典型的代表)这种描述更加类似普通人的生活,读者的接受程度就更高,不像原来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很大程度上普及是需要靠说书的。它采取兼小说与诗歌力一炉的写法,将人物的心理情感描写与客观环境的意象创造结合起来,讲究一种笔致自然,言近目远,韵味悠然的诗的语言规范,强化对社会风俗的描写,加深人物置身的生活环境之真实感,在人物主观情绪与客观氛围融贯如一中组织画面、组合形象。

(言情小说实际上就受到了很大的散文化小说影响)从创作实际看,散文化与艺术典型化并不相悖。它主要通过情理或情物合一的意象组合使文学形象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升华为典型。孙犁就是把散文化的意象组合作为典型化的补充手段的。他认为,小说中文学形象一旦逊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就能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2. 诗化小说概念和代表作诗化小说有有些不一样,它追求文字和描述要具有观赏性,就是我们读诗时候说的意境,所以我们对比诗歌及很容易找到它的特点,要不然是结构上具有明显的意境感,像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样,流畅又有架构;或者就是描写很有意境,景物或者人物和剧情描写要很有画面感,这个的话我们早期的武侠小说就是典型代表,是不是读武侠时候那种冲出文字的意境就很有诗意。

(汪曾祺的画作,实际上诗化小说的很多作者都很注重审美表现)它是作家经过精心提炼而创造的某个独特形象、细节、特定氛围、场景的描写,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息,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造意境。它凭借诗的隐喻、象征和主情性,让时间、心理变得交融浑然,情节淡化而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

诗意小说很有感染力,能够带动读者冲出理念本身,把人物和情感都具象化,古龙小说就是典型代表,读完荡气回肠,寓意深远,把艺术和文学很好的结合到了一起。既有生活的具体实感、美感,又有引人思索的丰厚、博大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找一个古龙小说的描写来看一下:“江湖中有耳朵的人,绝无一人没有听见过‘玉郎’江枫和燕南天这两人的名字;江湖中有眼睛的人,也绝无一人不想瞧瞧江枫的绝世风采和燕南天的绝代神剑;只因为任何人都知道,世上绝没有一个少女能抵挡江枫的微微一笑,也绝没有一个英雄能抵挡燕南天的轻轻一剑!”(《绝代双骄·第一回·名剑香花》)(绝代双骄的开场)(史铁生也是诗化小说的代表人物)3. 诗化小说和散文化小说的异同从上面其实可以明显看出来,都是淡化了叙事,重在作者的情感表达,都包含“第一人称的主观抒情”的特点。

但诗化与散文化小说在情节结构,环境营造,人物刻画,语言表达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散文化小说有明显的框架。而“诗化”小说,其结构框架无论如何是要“规整”的;就环境营造而言,诗化的意境与散文的所营构的氛围还是有着差别,诗的意境应该更浓、更朦胧,而散文化的环境则清新淡雅的多;诗化中的人物更多的是轻盈洒脱,虚无缥缈的写意山水画,散文化中的人物更像的是白描式的简笔水彩画;诗化的语言应该是典雅凝练,而散文化的语言则可以是朴素活泼生动。

(古龙和金庸对比,古龙小说就是典型的结构自由的诗化小说)4. 现在的发展情况:游离于时间和空间之外,把作品具象化,留足想象空间是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在视野选取方面的创新之处。在废名、沈从文、萧红等创作的颇具特色的散文化、诗化小说中,我们很难看出历史变化的痕迹或标志,作品所叙述的时间状态往往是向后看的,是面向过去的,是--种稳定的、封闭的、与现代生活相隔离的存在状况。

而这样一种时间的叙述状况与小说家在作品中所投注、渗透的情绪、思索与理想是相契合的。这个我们在鲁迅的小说中也可以看出来,鲁迅小说就是典型的新式小说了。其实文体就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不是搞学术研究,把重心放在创作上就行了,你写得好了,并不拘泥于格式,甚至你得文体还会被用来研究和借鉴,hhh,网络小说就是典型的例子。

鲁迅《伤逝》中,涓生对子君的情感,你怎么看?

大作家鲁迅的《伤逝》实在是一篇聪明绝顶的小说,需要我们反复翻读、仔细咀嚼,方能咂摸出些味道来。早在粗读《伤逝》时,怒斥故事男主角为"渣男"的言论便不绝于耳,大多出自一些极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小姐们的樱桃小口,论批评频率,说是一日三番亦不为过。伊仿佛并不记得时代背景这道坎儿,却又心慕诸葛孔明在阵前骂死王司徒的义举,便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渣男!"然而,您们别看小编取这个标题,小编对于给涓生胡乱安个"渣男"草标还是难以苟同的,即便《伤逝》中的涓生是"一钱不值"、"没有出息"的男人,也很难代表他就是"渣男"。

为什么呢?一、涓生是不是"渣男"?当然不是。那涓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吗?这句话有待商议。《伤逝》的聪明之处有很多,仔细阅读颇有趣味。其一,便是采用复调的艺术形式,故时时可见鲁迅像"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主人公的"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文中的"我"似乎正是"涓生"本人,终日喋喋,但又并不完全是,亦有作者端坐在另一个世界,冷眼旁观。

涓生喋喋又娓娓,娓娓又狺狺,试图给这个俗套的恋爱故事裱糊上一些体面,真实却是遮掩不住的——若"涓生"实际上问心无愧,他是断不会遭受鲁迅如此刻毒的反讽的。二、"手记体"的叙述手段鲁迅在《伤逝》中采用了"手记体"这一内心独白式的叙述方式,放在侦探小说里就是赫赫有名的叙述者诡计(众所周知,推理的奥义是诡计),老套而又好用。

在这个认知基础上,"涓生"的独白必然不可靠:世界上所有的人,本质上都是自我的。这一点,从身为女主角、却被有意无意地隐藏了的"子君"的际遇中推理便可简单得出。可惜,涓生想法虽好,却不切实际。鲁迅先生是何等聪明人物,下笔自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尺水微澜意悠长。于是矛盾频发。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涓生痛心子君由无畏变得怯弱,口上说着"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却终不得不承认"仿佛近来自己也较为怯弱了";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涓生口口声声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子君为二人的"生活"努力,反因无情趣遭弃;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涓生为了"免得一同灭亡",选择"决然舍去"子君,而子君却"决然"选择"舍去"自己。

……涓生,正如鲁迅在《阿金》一文中谈到的,"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三、如何为子君辩护?很难。子君作为一名中国式的娜拉,她的两次出走全都不是为了自己。若要称扬她是进步的独立女性,未免过誉。子君的两次出走都可说是作了男人的傀儡。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我并不愿溢美她的爱情。她的爱情实际上还是旧式的,不平等,低眉顺眼,似乎具有着逆来顺受的美德,却始终怯弱、愚昧,而且可悲。

写作《伤逝》鲁迅先生选择用涓生手记的形式讲述这个故事,为什么?

谢谢邀请!用第一人称叙述宜于展开心理描写,缩小读者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增强真实性和代入感,像人物、作者在对读者说心里话。用第二人称的,国内我就知道一个标题:《你在高原》。用第三人称的,则很普遍。《伤逝》男主涓生的内心独白从亲历者的角度讲述故事,不但讲出细节,而且能够讲出对故事的认识,讲出深度。由于是“当事人”的讲述,也增加了真实感。

用第几人称,全由题材决定,像这种男女婚恋经过的叙述,用第一人称再适合不过。试想,作者从旁叙述别人怎样恋爱怎样同居……是不是显得不如用第一人称自然?如果用第二人称,在鲁迅的时代更不恰当,除非后来的现代后现代小说,能够用这别扭的叙述写出新意来并实现小说叙事的探索。鲁迅时代,西方小说形式传入不久,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诗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直接模仿的是俄国果戈里同名小说。

鲁迅时代,是把追求婚姻恋爱自由看得很严重很复杂很神圣的。第一人称叙述,当时是从国外引进,也可说是五四新文学的一个标志。新文学以前,小说没有用第一人称写的。最后纠正一下一直以来有些人对“伤逝”这个标题的错误解释,以加深对鲁迅采用第一人称写这篇小说的动机的理解。他们说,“伤逝,一伤一逝”。错。其实,鲁迅取标题不会这么直白肤浅的,“伤”和“逝”不是并列关系,是动宾关系,意为“为逝而伤”。

“逝”,动词作名词,指子君的逝去那件事。且那个“伤”不是“受伤”,而是王安石《伤仲永》那个“伤”——“悲伤、哀悼、叹惜”,总之感情很复杂的,比王安石还复杂,毕竟是“我”导致子君的逝去,并且这样写,与小说思想、主题挂钩:社会你对子君的逝去更有责任,生活你得被改造。五四青年嘛,是会想这么多这么深的,绝对不会仅仅自己内疚自责!子君啊,你只知道追求婚姻恋爱自由,很多东西你不懂啊,社会你不懂啊,生活你不懂啊!爱情在社会和生活面前并不强大,只有社会的改造才能让爱情婚姻自由。

文章TAG:诗化小说伤逝风潮引领引领时代风潮的小说为什么说伤逝是诗化小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