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从材料一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docx,魏源对夷有什么认识

从材料一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docx,魏源对夷有什么认识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2 17:19:40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除了对西洋技术的学习效法和对世界地缘格局的探究之外,《海国图志》致力于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以外交手段实现以夷攻夷之策。为此魏源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精心安排:全书的主旨思想放在第一部分《筹海篇》,分为议守、论战、议款三部分,探讨从防守、议和、贸易、外交各方面入手如何采取制夷战略。

如何评价《海国图志》这本书?

《海国图志》共50卷本,成书于1842年12月,约57万字,地图23幅,洋炮图样8页,1847年扩充到60卷。《海国图志》以开放的眼光正确看待中国和世界——不仅将天朝上国从世界的中心搬走,还接受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将地球从宇宙的中心搬走。然而《海国图志》绝不仅仅只是一部地理学著作,该书开宗明义地指出:此书写作之目的在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全书的所有叙述均是围绕这一中心主题所展开。

在《海国图志》的开篇魏源系统介绍了此书的资料来源:《汉书》、《后汉书》、《隋书》、《新唐书》、《魏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宋史》、《元史》、《明史》、《皇朝通考》、《一统志》等历代典籍以及《地理备考》、《美理哥国志略》、《外国史略》等外国著作皆是《海国图志》的参考文献。之所以参考这么多文献写这么一部书,魏源自己解释道:“是书何以作?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即联合其他国家来打击侵略者,在外交斗争中利用矛盾团结其他国家来对付侵略者,在外交斗争中利用外国的先进科技和养兵练兵之法来制胜侵略者。

为此必须做到知己知彼。为此魏源对全书的内容进行了精心安排:全书的主旨思想放在第一部分《筹海篇》,分为议守、论战、议款三部分,探讨从防守、议和、贸易、外交各方面入手如何采取制夷战略。第二部分是地图册:全书绘有各种地图78幅,按由大到小、由总体到局部的顺序排列——地球正背面图放在最前面,继而是亚细亚洲各图、利未亚洲各图、欧罗巴洲各图、亚墨利加洲各图等。

第三部分是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物产、宗教等各类情况的系统介绍,尤以英吉利、俄罗斯、美利坚、法兰西等主要列强介绍得最详细。第四部分是对比中西历法、纪年的差异。第五部分为各种总论和资料汇编:含有《国地总论》三卷、《筹海总论》四卷、《夷情备采》三卷,主要是林则徐主持翻译的各种夷情资料、情报。第六部分是西洋各种船、炮、枪械的制造图说,包括战船、火轮船、炮、炮弹、炮台、水雷、望远镜等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第七部分介绍天文地理知识。《海国图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重海。由于华夏民族是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大河农业文明,相比西方海洋商业文明而言更重视陆权而相对轻视海权,这导致中国的海权海防意识相对薄弱。然而近代西方列强一次次从海上入侵的客观现实刺激着包括魏源在内的第一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面对来自海上的神出鬼没的敌人,他们开始深思:古代中国的外患主要是来自北方边塞的胡人,那么又该如何应对跨海而来的洋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海国图志》就是中国最早的海防教材。

针对加强国家的海防建设《海国图志》主要致力于通过以下两方面来解决:一是技术方面;二是战术方面。在技术方面魏源主张广造船厂以师夷长技建造战舰,这是因为若无战舰则只能沿海处处设防,然中国海岸线漫长,处处设防势必导致兵力分散——防了北面,失之南面;防了南面,失之北面。所以与其处处设防不如率师出海,御侮于国门之外。

然而在战术层面魏源又不主张和敌人在远离海岸线的外洋与敌决战——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真正的近代化海军,以当时的中国水师的能力根本不足以跨海远征,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设法诱敌进入内河以设伏。简而言之:从技术上而言魏源主张打造一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深蓝海军,但鉴于当时中国没有这样一支海军,所以魏源从客观实际出发主张在现实战术层面采用诱敌深入之计。

鉴于中国拥有广袤的陆地国土这一基本国情,事实上《海国图志》从来没盲目照搬当时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以海权和金融崛起于世界的发展路径——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在系统介绍西洋各国地缘政治形势的同时,又清晰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对华战略乃是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对中国进行战略性的封锁包围——这一封锁包围是利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手段共同完成的。

就东部而言:就是鸦片战争中从东南沿海侵略中国的路线;就西部而言:是以印度、缅甸为跳板进入中国西南地区。针对这样的形势,《海国图志》指出:中国的崛起战略必须以大陆为核心,向西通过丝绸之路抵达印度洋,向南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抵达东南亚,从而构建一个以中国为核心同时向东部的太平洋和西南的印度洋辐射的政治经济合作互利机制。

正因为如此魏源称印度洋为西南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西南洋的问题处理得当,中国的外交格局就打开了一半;如果西南洋出事,中国则将腹背受敌、受制于人。若干年后左宗棠和李鸿章争议塞防和海防问题时将魏源这一战略进一步细化: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式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如果晚清政府放弃对西部新疆、西藏领土的经略,中国将丧失西出印度洋的出海口,外敌将直接进入中国的内陆心腹地带。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海国图志》与世界现代海权战略的奠基人马汉的观念不谋而合——马汉主张以北美大陆为轴心将美国打造为转动东西两样的国家;而魏源则主张以中国腹地为轴心同时向太平洋和印度洋转动。

而《海国图志》比马汉的《海权论》早成书48年,说它是中国人的《海权论》也不为过。除了对西洋技术的学习效法和对世界地缘格局的探究之外,《海国图志》还致力于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以外交手段实现以夷攻夷之策。那么这一策略是否可行呢?当然可行——事实上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利益。

利用敌国彼此之间的矛盾以分化瓦解正符合华夏纵横学派的远交近攻之策,巧妙运用外交上的合纵连横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正符合《孙子兵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的战略理念。《海国图志》提倡对西洋技术和文化的效法学习是不断递进的:由于当时的中国积贫受侮,所以《海国图志》对西洋的效法学习首先立足于武器装备,进而提倡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战略战术。

为了打造中国人的坚船利炮和新式军队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所以《海国图志》又将视线投向了西方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国界”,认识近代世界的新鲜事物。随着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海国图志》的目光又由经济扩展到政治:以美国为例——《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美国的联邦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等方面。

即使如此,《海国图志》作为第一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的智慧产物依然有缺陷:在中国古代受认识自然水平的限制,人们想象在中国的四周是大海环绕,误认为中国位于中心,其他的国家都在海外。这种观念在古代中国人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直到明朝末年,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世界地图,中国人才知道中国不过处于世界的一隅而非世界的中心。

当时,即便认可了利玛窦世界地图的人,也对偏于全图一隅的画法心理上不能认同,利玛窦因而也不得不改绘他的世界地图,将中国置于地图的中央。魏源虽然了解世界各国的分布,但在他的意识里,世界仍然是以中国为中心的。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海国”这一概念,其实他已经清楚许多国家在陆地上与中国是连在一起的,只好又把“海国”分为“海岸之国”与“海岛之国”,将在地域上与中国相连的国家称为海岸之国,将真正的“海外之国”称之为海岛之国。

魏源的《海国图志》对日本影响真的很大吗?

什么大的影响。自从“黑船事件”、美国打开日本国门后,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要“脱亚入欧”;日本开始向欧美派留学生,很多介绍西方的书籍也在日本流行,魏源的《海国图志》仅是其中普通的一本,对日本的影响自然比不过西方直接翻译的书了、甚至比不过到过西方的日本人写的书。魏源是清末的思想家,在了解点西方情况的基础上,写了介绍西方知识的《海国图志》,在当时中国国内没流传开;流入日本,因日本的变革而在日本流传。

文章TAG:魏源有何docx一看材料从材料一看魏源对夷有何认识.docx魏源对夷有什么认识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