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秦国最终被打脸,为什么说秦国信誉不好

秦国最终被打脸,为什么说秦国信誉不好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1 13:29:45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什么说秦国统一天下比历史上任何朝代更难?表面上说,秦朝统一难度是最低的。其他几国打不过秦国,自然就会忌惮秦国,害怕秦国吞并自己,将秦国称为虎狼之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守成之君可保秦国不乱,如嬴异人有雄主一样的儿子,则秦国统一天下无忧矣。

为什么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

为什么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

秦始皇被称为暴君,原因在于秦国太短暂了。改朝换代的统治者,必然要贬损他以抬高自己。尤其是继统它的汉朝几百年的传统教育,早巳经把他污化成了一个魔鬼。秦始皇北筑长城南岒开,书同文 车同轨,设立了郡县制的国家管理体制,奠定了千年封建社会的治国方略,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最大的丰功伟绩。秦始皇杀了几个鼓动反叛的书生,便被后世主导社会意识的儒家斥责为焚书坑儒,从此以后被背上了千古骂名。

秦朝真的是“暴秦”吗?你怎么看?

秦朝真的是“暴秦”吗你怎么看

客观的讲,秦朝不是暴秦。而是没有处理好发展和休养生息之间的关系,没有团结更广大范围内可团结的力量,最终走向灭亡。秦国地处西边边陲,相对于东边的齐国、魏国等过,自然条件艰苦,自然资源匮乏。这些客观条件造就了秦人要想存活于乱世,就必须奋发图强,将秦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国家,才不至于被其他诸侯国吞并。经过从秦孝公到秦庄襄王一百多年的苦心经营,秦国在七国之中鹤立鸡群,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最有能力完成统一大业的国家。

随着秦国不断东出拓展疆土,势必会与其他国家发生矛盾和战争。其他几国打不过秦国,自然就会忌惮秦国,害怕秦国吞并自己,将秦国称为虎狼之秦。这个时候,秦国是强秦。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乱世,建立大一统帝国。不仅是嬴姓家族及文武百官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还极大的消耗了秦国的经济,致使统一后的秦国元气大伤,民生凋敝。

这个时候,应该顺应民意,休养生息。然而迫于北方匈奴的压力,不得不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修长城本来就是劳民伤财的事,再加上修皇陵,修宫殿,这对于战后亟需恢复的秦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大量的民夫被征调,大片的土地荒芜,再严刑酷法,动不动就可能遭至刑罚,民众生活状况连乱世都不如,这自然会激起民众的不满。加上别有用心的人的推波助澜,暴秦之名被坐实。

为什么在秦国当相邦,结局都很凄凉?

为什么在秦国当相邦,结局都很凄凉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秦孝公之商鞅,秦惠文王之张仪,秦昭襄王之范雎,秦始皇之吕不韦,他们的下场都比较凄凉,与他们的卓越功勋不相符合,造成他们下场凄凉的原因又不尽相同。商鞅秦孝公刚去世,公子嬴虔便诬告商鞅谋反,嬴驷下令追捕商鞅,商鞅想逃到魏国,魏国拒绝他入境,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聚兵自保,战败被杀,尸体运回咸阳五马分尸,全家被杀。

嬴驷为什么要杀商鞅,表面上是因为商鞅曾经让他的老师被割掉鼻子,其实内里是君王心术。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不再世袭爵位,而是也要凭借军功才能授予爵位,这就触及了守旧贵族们的根本利益,因为有秦孝公的强力支持,贵族们的怒火才被压住,但是秦孝公一死,以嬴虔为代表的贵族们就纷纷跳出来了。嬴驷刚刚继位,需要获得宗室的支持王位才能稳固,杀了商鞅就是最好的选择。

嬴驷英明之处在于杀了商鞅,却不废商君之法。贵族们发现上当后,暗流涌动,嬴驷反手又以诬告商鞅谋反为罪名,把嬴虔等反对他的贵族杀掉,彻底稳固了自己的王位。所以说商鞅的下场从他变法那一刻就已经注定。张仪秦惠文王时期,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大放异彩,以“连横”之术破六国“合纵”,让秦国得以在恶劣的“国际”环境中生存。

秦武王嬴荡好武略,对外交这种磨嘴皮子的功夫很是不屑,继位之后对张仪颇为冷淡。朝中其他大臣本就眼红张仪的地位,纷纷上言说张仪的外交是言而无信,败坏秦国的名声。感觉到风向不对的张仪只得黯然辞去相邦之位,向秦武王要求回到魏国为秦国做最后一点努力,次年死在了魏国。张仪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他以利益为先,抛却了君子恪守的信义,牺牲小我为大秦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为新君所喜黯然下野也是情理之中。

范雎他提出的“远交近攻”为秦昭襄王指明了方向,秦国的对外扩张不再麻木,专门揪住韩赵魏三国痛下杀手;另一方面他辅佐秦昭襄王加强王权,驱逐魏冉、华阳君等权贵。范雎是一个恩怨极其分明的人,知恩图报,也睚眦必报。当年在魏国被须贾诬告通敌,差点被魏相魏齐打死,当上秦国相邦后,他先是侮辱出使秦国的须贾,然后借着长平之战,迫使魏齐自尽。

对于有恩于他的郑安平和王稽两人,经他推荐郑安平做了大将,王稽做了河西郡守,结果后来郑安平投降赵国,王稽也因为通敌被杀,按照秦律,官员犯了罪,举荐他的官员也要被治以相同的罪。郑安平和王稽都是范雎举荐的,按律范雎会被夷灭三族。秦昭襄王念及他的功劳宽恕了他。后来有一次两人交谈,秦昭襄王提到了白起和郑安平,当初就是因为范雎的进言,秦昭襄王才赐死白起,范雎心中惶恐,主动提出辞职,不久后病死。

范雎有大智慧,却也有小聪明,没有分清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造成了他的凄凉下场。吕不韦本是一介商人,因为“奇货可居”,帮助嬴异人成为秦国太子,从此踏上人生巅峰。嬴异人继位后被任命为丞相,嬴政继位后更进一步成为相邦,因为嬴政尚未亲政,军政大权就全在吕不韦手中。随着嬴政一天天长大,吕不韦不想把自己手中的权势交出去,便与太后赵姬勾搭成奸,后来怕自己暴露,就用嫪毐代替了自己服侍赵姬。

嬴政亲政之后,有人告发了赵姬与嫪毐的私情,嫪毐为自保带兵造反失败被杀,嬴政彻查此事发现嫪毐与吕不韦有牵连,刚好他也需要从吕不韦手中夺回大权,便免去了其相邦之职,然而顾忌他在朝中的势力,并没有杀他,而是遣送回封地。次年等稳定朝局后下令将吕不韦一家流放至蜀地,吕不韦自知性命难保服毒自杀了。吕不韦的凄凉下场一部分原因是他咎由自取,另一部分原因就是嬴政不需要朝堂上有一个“仲父”来分他的权。

为什么有人说,秦国后的中国不是封建社会?

马克思就认为中国不存在封建社会。△马克思马克思一生中,写下了很多篇关于中国的论述,但一次都没有提到过中国是“封建社会”或“封建王朝”。仅以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关于中国的论述为例,就足以说明问题。该卷《选集》共收入10篇马克思关于中国革命和中英关系的有关论文,直接提到中国的不下百处:其中大部分直接呼之为中国,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形容或定性的提法,如“天朝帝国”、“满清王朝”、“古老的帝国”、“帝国当局”、“北京朝庭”、“新的王朝”、“帝国”、“天朝”、“北京中央政府”等等,但就是没有使用“封建王朝”、“封建帝国”或“封建政府”、“封建朝庭”等来称呼中国。

这绝对不是偶然的!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段一段向前发展的,这是马克思研究西欧社会发展史的结论。但马克思在研究世界社会史时,他认为东方包括中国的社会形态是“亚细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论述封建制的基本特征时指出,“封建制”顾名思义,首先是指基本生产资料即土地的分封,由此形成领主和贵族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但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如果土地不是私有,而是归公共所有,那么任何人都无权对土地进行分封,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在东方,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土地需要灌溉,而修建水利工程的任务非常繁重,只能由国家承担。所以,马克思说:“在亚细亚各民族中起过非常重要作用的灌溉渠道,以及交通等等,就表现为更高的统一体,即高居于各小公社之上的专制政府的事业。

”政府为了排除障碍,更有效地兴修水利和进行灌溉,把土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土地私有的可能。在亚洲,土地自古以来名义上是“莫非王土”,这是与西欧的土地能够层层分封有很大区别的。人们会问,中国不是自夏、商、周乃至秦以后历朝历代,都存在不同程度分封土地的事实吗?这又如何解释?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土地分封或者买卖实际上只牵涉到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土地私有权;土地永远归国家所有,所以,一当封侯获罪或战争失败,国家随时都可以把土地收回。

这是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中国分封土地都是由中央政府(天子或皇帝)实施的;被分封者是无权将天子或皇帝分封给他的土地进行二次分封的。中国实行长子或嫡子继承制,分封的土地只能由长子或嫡子继承。只有在汉武帝时为了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实施了“推恩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汉武帝上述仅从土地制度分析,就可以确定中国自秦以来历朝历代都不是封建社会,而是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马克思在论述“亚细亚生产方式”时认为,它是东方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之下,国家的产生与西方有所不同,国家并非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是作为一个管理者顺应社会需要所诞生的。其特征是土地公有、农村公社和专制国家三位一体。这是一个不同于西欧从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另类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即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就一直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没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更没有资本主义社会。

然而,马克思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可以不经资本主义社会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他预言:俄国的土地公有制将“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马克思认为俄国是半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俄国十月革命实现了马克思的预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更证明了马克思预言的正确性。△俄国十月革命那为什么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都把战国以来至清朝末年的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呢?我认为用鲁迅一句话的句式加以回答很合适。

为什么说秦国统一天下比历史上任何朝代更难?

伟人说过一句话:“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而且秦始皇统一中国的难度,要高于中国任何一个朝代。有人说,周朝统治前期,不也是天下归一,周天子说了算吗?周朝开始也实现了统一,但它控制的区域面积还非常有限。具体地说,周朝统治范围北达燕山北京一带,西抵渭河流域,南达武关江淮一带,东至泰山附近。

秦朝的疆域则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面积扩大了很多。而且周朝初期也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建立一个真正有控制力的政权。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于孟津,可见当时在中国土地上的诸侯国数量之多。武王灭商纣之后,随即对有功人员进行分封,诸侯国拥有高度自治权,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而秦朝建立之后,全国各地官员都是朝廷委派,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制,所以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为什么说秦国统一天下比历史上任何朝代更难?表面上说,秦朝统一难度是最低的。比如刘邦统一中国,主要的敌人只有项羽。元朝统一中国,对手只有南宋。朱元璋统一天下,主要的敌人有张士诚、陈友谅等。大清统一中国,对手只有李自成和南明。对手越少,打起来难度越高,因为他们是铁板一块。对手越多,越好打,你可以对他们分化瓦解。

就像袁绍当时组成的讨董卓联盟,十八路诸侯兵力占绝对优势。但是大家各打各的算盘,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反而无功而返。秦朝统一中国也是如此,征服六国,比征服一个反叛武装难度要小得多。因为在攻打的时候,秦国不会同时向六国宣战,他们采取的是各个击破的战术。比如攻打魏国的时候,可以跟楚国结盟;攻打齐国的时候,可以跟赵国保持友好关系。

那么大家不能结成联盟,齐心协力对付秦国的侵略扩张吗?我们想到的,祖先也会想到;公孙衍和苏秦也是这样想的。作为战国杰出外交家,公孙衍和苏秦也曾做出这方面的尝试,史书上管他们的策略叫“连横”。他们不辞辛劳进行穿梭外交,游说各国国君,对他们晓以利害,让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客观地说,公孙衍和苏秦的“连横”也曾取得过短暂成功。

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推动下,三晋与燕、中山国来了个"五国相王",共同抵御大国入侵。公元前287年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五国联盟攻秦,迫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不过秦国也不会坐以待毙,在张仪的策划下,秦国针锋相对,推出了"连横"政策,瓦解了各国组成的联盟,挫败了苏秦的合纵阴谋。因为各国之间还有利益争斗,除了秦国想称霸,六国也都雄心勃勃,大国想吃掉小国,强国想吃掉弱国。

这样一来,各国统治阶层各怀鬼胎,野心家、阴谋家都会吃里扒外。而小国和弱国在受到威胁的时候,就会向秦国靠拢,合力对付秦国就是纸上谈兵。秦国只要外交政策没有失误,完全可以将六国各个击破,事实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从军事角度上讲,秦国吃掉六国,比后来朱元璋统一中国容易得多。既然如此,为什么又说秦朝统一中国,要比后来的皇帝要难?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容易,是从军事角度上讲的。

说他统一中国难度大,是从政治角度上讲的。汉朝之后,谁要是分裂中国,肯定会受到千夫所指,大家就会同仇敌忾去消灭它。在中国面临分裂的时候,谁要是出面统一,也一定会受到人民拥护。因为大一统早已观念深入人心,分裂不得人心。可是在秦朝之前,中国没有实现过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老百姓心里没有大一统的观念。当时的各国人民,更追求个性,向往自由,认可的是自己的小国。

而秦国的统一,将改变现状,颠覆他们的观念,各国人民是要拼命反抗的。也就是说,他们对秦国没有归属感,没有民族认同。秦国对他们来说,就是侵略者、征服者。秦国的虎狼之师战斗力很强,所向披靡;但是他们可以摧毁六国军队,却不能赢得人心。因此,秦国灭亡一国容易,但是面对百姓的反抗,他们却无能为力,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世人说秦朝残暴,为何七十万骊山刑徒军没有阵前到戈?

秦朝末年的章邯可以说是一个创造了奇迹的将领,一个之前没有任何战争经验记载的少府文官,率领着一波在骊山干苦力的工人,居然能够力挽狂澜,打得包括陈胜吴广在内的各路起义军落花流水,如果不是遇到了项羽,韩信这样的战神兵圣,章邯很有可能成为曾国藩那样再造一个秦朝的神人。有人说秦朝残暴,为什么那些苦力工人没有阵前倒戈呢?原因不是因为中间没有冯玉祥那样的人才,而是和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系。

第一点:他们极度渴望自由,而秦朝政府给了他们自由的希望。《史记》里面记载了这段朝廷对话,农民起义军大兵压境,进入函谷关的时候,秦二世在朝廷召开国家安全会议,众人手足无措,章邯作为一个文官,起身提议,说现在强盗们都已经到眼前了,哪怕是征发附近县里面的军队都来不及了,请求大赦骊山刑徒,把他们转变成战士,用来御敌。

之后章邯从70万骊山徒中挑选了20万人,组成了秦末最后一支强大的政府军。所以说,有了政府的赦免,看见了自由的希望,这批骊山徒再恨朝廷,也会压抑心中的不满,先把仗打完再说。第二点,骊山徒长期在骊山干苦力,与外界隔绝消息,很可能根本不知道天下已经大乱的消息。这个时候,章邯在利用秦朝特有的重奖军功的赏罚制度,对他们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秦朝自从商鞅时期就建立了完善的二十等军功爵制,崇尚军功,最诱人的地方是,秦朝制定的军功制度,哪怕是罪犯和刑徒,都有机会享受军功。一个在骊山失去自由的苦力,忽然有了获得自由的希望,甚至可以建功立业享受荣华富贵,怎么可能倒戈叛变呢?第三点,骊山徒的妻子儿女,都扣押在政府手里面。《史记 ·项羽本纪》里面记载 :“秦吏卒多窃言日: ‘章将军等诈吾属诸侯 ,今能人关破秦 ,大善 ; 即不能 ,诸侯虏吾属而东 ,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

秦国不是越到后期越厉害吗?为啥秦始皇小时候还做过人质?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秦国虽然强大无比,但也想多快好省的消灭六国,并没有以毕其功于一役的打算。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秦灭六国也是一国一国的灭,攻击一国的同时,会跟其它国家交好。嬴政成为赵国人质,还得从他父亲说起走,毕竟因为他父亲是赵国人质,他又在赵国出生,因此才成为人质的。秦昭襄王时代,秦赵矛盾不断升级,双方都派出质子到对方国都,以示秦赵交好,实则两国明争暗斗十分激烈。

秦昭襄王的儿子嬴柱是秦国太子,嬴柱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嬴异人。由于嬴异人的母亲夏姬不得宠,因此嬴异人在父亲那里也不受待见,秦昭襄王要派王室子弟到赵国为人质时,位卑名贱的嬴异人就被选中了。嬴异人在赵国为人质,或生或死对秦国来讲都不重要;赵国跟秦国仇深似海,对嬴异人也不待见,只要不饿死即可。嬴异人在赵国生活艰辛,经常忍饥挨饿,还被赵国人欺负,真可谓“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嬴异人曾申请归国,但秦昭襄王不允,也不给嬴异人接济衣食。秦昭襄王认为,孙子嬴异人死在赵国最好,那样就有理由出兵击赵,攻城掠地了。秦昭襄王晚年十分苦恼,因为他儿子虽多,但没有一个成才的贤子,长子死于魏国,次子嬴柱虽为太子,但才能过于平庸。秦昭襄王多次有废除嬴柱的想法,但是其它诸子跟嬴柱一样,皆为平庸之辈。

吕不韦重金包装嬴异人,使得嬴异人贤的名声传到了秦昭襄王耳中,秦昭襄王认为儿子不行就看孙子,于是保证了嬴柱的太子之位,确立了嬴异人为嬴柱世子的地位,以确保嬴异人能成为国君。嬴异人的命运发现改变,全在于吕不韦的全力支持,吕不韦重金包装嬴异人,打造出一个贤能王子的形象。吕不韦还将爱姬送给嬴异人,让异人在赵国成家立业,生下了长子嬴政。

在吕不韦的护送下,嬴异人归秦即位,赵姬、嬴政母子则留在赵国做人质。秦昭襄王考校了异人的学问,认为此子亦平庸,稍贤于其父嬴柱而已,不过秦昭襄王还是将君位传给了嬴柱,再由嬴柱传给嬴异人。守成之君可保秦国不乱,如嬴异人有雄主一样的儿子,则秦国统一天下无忧矣。嬴政出生在赵国邯郸,从小就为人质,不过此子天纵英才,读书习武样样精通,见识气魄远超其父。

文章TAG:秦国信誉最终秦国最终被打脸为什么说秦国信誉不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