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什么是德育的现实性

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什么是德育的现实性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17:15:5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在德育评价中采取量化评价的方法,操作起来可能会比较容易,但却未必能全面、客观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状况。5、评价的主体单一,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在传统德育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德性是由某种外在力量赋予的,这种德性外在决定论的观点,必然把德育评价的权力交给人的德性决定者。在传统德育看来,统治者及其代表统治者的教育管理者就拥有进行德育评价的无可争辩的权力。

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我国德育评价的主体常常是代表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机构,学校以及教师、学生、家长一般没有自我评价的权力。在这样的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大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缺少必要的互动,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没有形成评价者、教师、学生、家长等诸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估模式。

6、忽视对德育过程的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我国目前的德育评价,比较重视对学校德育结果的评价,往往把学校德育评价看作是学校德育的终结,注重从已有的成效来衡量学校的德育工作的水平,对学校德育的过程评价并不十分重视,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缺乏对学校德育的动态评价,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对中学教育有什么现实价值?

学校的德育科是个什么存在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曾参和荀子等人。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尤其在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后,儒家思想慢慢成为了主流,备受统治者推崇。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内核就是"仁"和"礼","仁"即仁政,爱人,就是统治者要爱人民,人与人也彼此关爱;"礼"则是"克己复礼",不要违背上下、长幼、尊卑等礼仪伦常。

孟子继承了孔子衣钵,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和"性善论"的观点,旨在使统治者更爱臣民,使百姓能衣食不忧,安居乐业,并兴办教育,教化人民,使人人能孝顺老人,友爱兄弟,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天下太平,王道通达。他还提出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人格标准。曾子则有修身齐家之论。

荀子有"性恶论",更强调学习教化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总之,儒家思想在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入世和出世中有巨大的影响。现如今,儒家的思想已深深记载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上和流转于中华儿女的血液基因中,如何从儒家德育思想中汲取精华,又剔除其消极影响,是中小学德育教育必面正视与面对的。

文章TAG:德育现实性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什么是德育的现实性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