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武则天陵墓之谜,天问纂义主要讲什么

武则天陵墓之谜,天问纂义主要讲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8 20:35:05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骈文”,的确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骈文”,和古文及后来科举中所用的“八股文”,其实区别亦很明显,不遑论及。关于“骈文”讲究用典并追求词藻华美,在下一部分中再说。二“骈文”之“骈”,原指两马并驰。“骈文”还称“骈俪”,“俪”则指夫妻成对。所以,“骈文”或“骈俪”,所概括的,就是此种文体的最突出特点——语句的平行、对称。

这个特点,既是中国语言和汉字的单音节、多声调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这种文体的美学追求。所以,“骈文”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语句对仗。宋玉《神女赋》:“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五色。”司马相如《上林赋》:“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张载《七哀》:“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沈炯《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承眀既厌,严助东归;驷马可乘,长卿西返。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总结说:“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是关于骈文对仗的理论总结。唐以后,又有所谓“同类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连绵对”等等细分,愈加繁复。梁陈以后,“骈文”以“四六文”为主,但也始终不限于此。“四六文”的形成,是人们长期摸索的结果。《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

”这讲的,是四六句在朗读时的变化感觉。从梁陈时的徐陵和庾信开始,逐渐开始大量使用这种“四六”的写作方法,至唐,成为惯例。徐陵《玉台新咏序》:“楚王宫内,无不推其细腰;魏国佳人,俱言讶其纤手。”庾信《哀江南赋》:“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七言对,其实仍然很多。最著名的如:“请看今日之城中,竟是谁人之天下。

”三言五言,八言九言则较少见。必须大量用典,这是“骈文”的“硬性”要求。所谓“用典”,就是使用古代传说、神话、成语、谚语、经传名言等等,浓缩后用于骈文句中。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请缨”“弱冠”“投笔”“长风”都是用典。“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

”“鲤对”“龙门”也是用典。用典,讲究“正用”“反用”“翻用”“借用”“暗用”“对用”等一些列方法,需要“提炼”“剪裁”“典雅”等等技巧。“骈文”有大致的韵律要求。这个“大致”的要求是——第一,某些骈文,如序记、章表、论说等,可不用韵;除此之外的,一般用韵,但用韵的要求不严,比如可以六句、八句、十句、十二句一韵,均可。

文章TAG:纂义天问之谜武则天陵墓武则天陵墓之谜天问纂义主要讲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