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君臣的关系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君臣的关系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09 14:51:1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礼记·少仪》疏但即便穆嬴把自己的尊严都搭了进去,仍然没能打消赵盾另立新君的念头。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赵盾差人去秦国,邀请太子夷皋的叔叔、晋襄公的胞弟公子雍回国继位,却没料到身为秦国亚卿的公子雍返国之时居然带了大队的秦国武士随身护卫。这不禁让赵盾想起了当年晋文公返国执政后联合秦穆公诛杀权臣吕甥、郄芮的往事。

害怕自己会重蹈吕、郄的覆辙,赵盾临时变卦了。这才让太子夷皋侥幸嗣位,成了晋灵公。根据司马迁在《晋世家》中所做编年:十四年,灵公壮。——《史记·晋世家》“壮”当指及冠之年,也就是20岁。这样倒推回去,14年前刚继位的晋灵公已经是一个年满6岁、具备一定自我意识的男孩子了。赵盾这样欺负他们孤儿寡母,晋灵公能不恨他吗?然而,就算对赵盾恨之入骨,晋灵公也不得不接受眼前的现实:晋国现在是赵盾说了算。

《左传》载:(公元前620年)秋八月,齐侯、宋公、卫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会晋赵盾盟于扈,晋侯立故也。——《左传·文公七年传》因为灵公新近嗣位,齐、宋、卫、郑等七国元首齐聚于扈,向霸主晋国的新君道贺。但主持这场盟会、接受诸侯朝贺的却不是晋灵公本人,而是中军元帅赵盾。会后,赵盾卵翼下的佞臣郄缺向他建言,应该退还卫国的侵地以笼络住这个刚刚臣服的小国。

郄缺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主盟?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中略)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盍使睦者歌吾子乎?”——《左传·文公七年传》郄缺口中的卫国侵地该是戚邑。这是六年前晋襄公亲率大军、风餐露宿,从卫国攻取的土地。

现在有人要拿先君的遗产送人情,换回的却是卫国人对权臣赵盾的颂扬。阴交诸侯,损公肥私,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哪里失去的,就要在哪里夺回来。仅仅9年过后,尚未成人的晋灵公便向赵盾的权威发起了挑战。《左传》载:(公元前612年)冬十一月,晋侯、宋公、卫侯、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扈,寻新城之盟,且谋伐齐也。

齐人赂晋侯,故不克而还。——《左传·文公十五年传》公元前612年秋天,齐国发兵侵略鲁国西境。鲁国派季文子出使,请求诸侯盟主晋国出面主持公道。因此,晋国又一次在扈邑召集会盟。而这一次出席会盟的列国元首名单中赫然写道“晋侯”。这意味着年仅15岁的晋灵公取代赵盾,亲自坐上了盟会的主席之位。这一次扈邑会盟,赵盾去了没有?在会盟上拍板决策的究竟是晋灵公还是赵盾呢?从古至今,有不少历史学者的研究分析更倾向于后者。

文章TAG:君臣古代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君臣的关系是什么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