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便是绫罗人诗句前一句是什么,品一首江南风物诗

便是绫罗人诗句前一句是什么,品一首江南风物诗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15 00:01:41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四、赏析这首诗题目本来就富于强烈的诗意,诗人用淡雅的笔触,意境幽深地描写出春天山上的美景,在这美景中,不失春夜的月光。读者含情地在吟咏中,浓浓的芳菲香气四溢,这时用手捧起一捧清冽的泉水,月儿的倩影便映照在手中。这时只觉得春夜山中的芳菲沁人心脾。向南望去,突然听到暮钟悠悠地传来,远处的楼台琼阁依稀,这是多么美妙的春夜景色,让人陶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本诗的警句。将月“捧在手中”,是视角的虚幻,“弄花”而“香满衣”则是嗅觉之感,实实在在的。这样一幻一真,人情物态两相交融,让人读来妙趣横生。第二联的“掬”、“弄”二字在诗中特别传神,是此诗的精妙锤炼的精华。可见作者功底十分深厚。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作者从亲身感受春山夜景,创作出这篇《五律》诗,是从实践中而得来,不是坐在象牙塔里的创作,因此给人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向往这春山的夜景。

谭嗣同在临终前写下了“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两昆仑”究竟说的是谁?有何为证?

1898年9月,光绪皇帝苦心经营的新政,被戊戌政变付之东流。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谭嗣同等6人被押上菜市口刑场,不经审讯即被处死;其中最为慷慨自若的,是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谭嗣同。谭嗣同在临死前夕,于囚狱里用炭渣在墙上题过一首七绝诗,这就是脍炙人口、传颂不绝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借讽喻东汉党锢之祸,谴责顽固派罗织成罪的卑鄙行为,在表现自己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时,寄莫大希望于来者。由于这首绝诗最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引起了当时和后来研究者的诸多推测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谁呢?谭嗣同即将赴死,想起了与他一起变法的人们,有的走为上,有的来不及走,心中一酸挥笔写下绝命诗,缅怀那些留下来和去了的在变法过程中做过贡献的人们。

留下的洒血唤民心,去了的遍地播火种,他们都是巍巍昆仑。以谭嗣同的品德而论昆仑决不单指某个人,生死面前谭嗣同选择赴义,其大公无私彰显的是品德的崇高,人们推崇谭嗣同也都是为了那从容赴死一刹那的道德感动。去了的人那个不是昆仑,都是在变法中奉献的人,都配得起昆仑。诗的精采处在于,两字在中间担起去和留,去的也昆仑,留的也昆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看起来是名词罗列,为什么给人感觉意境悠远?

野狐试答题主好,感谢你很有质量的提问,我的回答也力争有质量。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广为后世传颂,这首小令是匠心独运、大巧若拙,无雕琢之痕迹,有自然之天成。马致远写自己的人生体会,也写出了天下读书人的世相和心酸,很容易引起后世读书人的共鸣。在年轻时,天下的读书人大都很有抱负,青年时代的马致远就对“龙楼凤阁”抱有极大的幻想,但才不偶命,仕途多舛,空留散曲悲世情。

这种情形历史上的文人大都有过深切的体验,古代有“秋士”一词,又有无以计数的悲秋诗文,无不在诉说着士子的落魄与心酸。《天净沙 秋思》在内容上为天下文人做了申言,在艺术表现上更有着自己独到的地方。题主所说的名词就是小令中的意象,古典诗歌常用意象说话,简单说,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诗人感情的客观物象,一组有共同趋向性的意象构成一个有一定情境的画面,这可以算作是意境。

意象、意境在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抽象复杂的感情常借助意象、意境传达。“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营造了一个萧瑟、苍凉的秋境,如同电影中的一个镜头;镜头很快又切换成了一副温暖、恬适的江南图景,这个图景是由“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所营造而成的;镜头停留片刻,又切换到了萧瑟、苍凉的秋境,只是意象换成了“古道、西风、瘦马。

”显然第一个镜头和第三个镜头是眼前的实景,是实写,第二个镜头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看起来是九个静态意象简单地排列,诗人艺术的运用了虚实交替手法是意象静中有动,增添了小令的韵味,在画面的对比中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羁旅天涯的愁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面九个意象蓄势,最后一句张本。一位落魄的游子浪迹塞外,深秋的黄昏,猎猎的西风中,一匹瘦马行走在苍茫的古道中,干枯的藤蔓缠绕着道旁的老树,树梢上栖息着几只神情麻木的乌鸦。

人穷则反本,此时此刻,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温暖、恬适的江南。如血的残阳把这个游子拽出了梦境,让这个天涯的游子只有断肠的思念,怎么也回不到梦中的家乡。其实,马致远的家乡是在河北东光县,他只是在浙江作过几年小官。他是代天下失意的士子立言,江南多士子,即便把江南说成故乡也无大错,这只是诗人心中的一个情结。

文章TAG:绫罗风物诗句一首江南便是绫罗人诗句前一句是什么品一首江南风物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