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历史命题立意指什么,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立意研究

历史命题立意指什么,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立意研究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7:00:4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但没想到那年作文题目真就有“共享单车”这个选项。因为问答这个问题,昨天还专门跟家人讨论了2019高考作文这个话题。我说5G这个话题可能会出现作文里面,毕竟中国在2G到4G都是跟随者,到5G时代要成为领跑者,这个意义非同小可。但女儿持反对意见,她说5G这个东西对于高中生来说太陌生,很难展开去描述,尤其对边远农村学生来说可能都不知道5G这个概念。

女儿说生态环保和绿色中国可能出现在作文里面,因为她看到官方媒体对环境污染,植树造林这方面的报道出现非常频繁。当然对于2019这个比较特殊的年份,叫考生谈谈九九归一的台湾,说说中国成立70年的巨变和大事也不是没有可能。其实去预测高考作文都不太可能靠谱,但高考作为一个国家级的考试,肯定还是带有点政治性的任务。

作为当代的高中生,多去了解过去一年的大国动态时事政治,多关心下与国家发展趋势高度相关的政策和事件,对一些热门话题和政治事件多多关注并用自身的思维去加以理解分析,做到有备无患,万一高考里面出现了你提前了解的那些资讯信息,也不至于无话可说的地步。即使高考没有派上用场,也丰富了自身,开拓了视野。裁缝方师傅在此祝各位考生在考场写作文都有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怎样提升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得分能力?

怎样提升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得分能力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高考历史的选择题是容易失分的要项。所以做历史类选择题要特别注意技巧。选择题包含三个显性组件:情景材料 问项 选项。还有三个是隐性组件:考点 时空阶段 命题立意。情景材料又有“时 地 人(集团) 事”四部分构成。“时”提醒考查时间阶段。“地”提醒空间的特殊性。“人”提醒历史事件的制造者,引导考生思考其时代特殊性和主观能动性。

而“事”是其中最复杂的文字表达系统,考生要找到材料围绕何事展开,事就是材料的主题。材料一般是围绕这个“事”展开,展开的语言是这个“事”的一些方面或特征,所以是关于事的一些限定语描述,构成“事件 限定性描述”的叙述结构,考生梳理出这个结构,才能准确完整理解材料所指的考查方向。很多考生埋头阅读,不能抬头看“时、空、人”,不能抬头看“事”的语言叙述结构,导致阅读混乱,失去方向。

考生一定要注意材料的两大点:第一看时空,定位,第二看材料,定向。12道选择题,是考查12个时间段或空间点,考查的是时空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是那个时间空间的历史发展的独特性,知道这个时空布局,是第一步走对了。每道题的材料分析出“时地人事”和“事”的叙述结构,则是第二步走对了。这两步都要谨慎。另外材料的语言组合特点也要注意,材料基本都是剪辑过的,所以一般都体现出组合性,考生要注意组合一般考查重点是后面,考查历史的变化规律。

还有不同材料形式的意义,图表题、年表题、地图题、图片题、引言题等,都值得注意,它们的具体分析,前面有述,此不重复。问项有若干情况呈现。有的问项特意就事件的某一方面考查。如2017年一卷中的“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仅仅就区域分布不均考查,材料所反映的其它方面就不需考虑。如2017年三卷中的“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仅仅考查人民解放军这一行动的时代意义;“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仅仅考查“政治理念”。

问项更大的意义是题型分类。“据此可知”是史料实证题,要求根据材料,有一说一,而不受教材结论束缚,这种题的结论有可能会突破教材结论。“旨在”考查最终目的,而不是阶段性的可看做手段的目的。“当时”提示材料仅仅提供一个阶段性的现象,要考生得出材料反映的那个阶段特征。“表明”指表象性的材料中历史现象能够得出的历史规律性认识。

“反映”指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得出的“因果律值”。“主要原因”一般指向经济政治的深层原因。左上角点击历史宝藏的图片,主页专栏中,有“历史学科教育辅导”,里面目录下有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的学霸笔记,以及必修一二三的总结和答题技巧,对于最后的冲刺学习很有帮助,欢迎关注查阅。祝愿每一名学子高考顺利,有梦成真!更多高中历史内容专业辅导,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中高考语文,哪类主题,从立意上来说可以得高分?

谢谢邀请。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经验来看,作文哪类主题,从立意上来说可以得高分呢?主题指的是写作范围题材。立意指的是思想感情主旨。综合在一起看,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读书类的,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作文,并且行文,行云流水,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让阅卷老师一看,这个考生就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有着大量广泛的阅读积淀,自然而然受到青睐。

文章TAG:立意命题高考研究历史命题立意指什么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立意研究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