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为什么出现明清时期工商皆本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为什么出现明清时期工商皆本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6:36:0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什么同样是改革,张居正工商皆本受到巨大阻力,而西方宗教改革将西方带入工业革命?

任何改革都会有阻力,也就是有顽固的改革反对者。张居正改革的阻力是什么呢?整个官僚集团。中国长久的高度集权政治,不仅培养出了系统化的官僚集团,还让整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报团取暖。也就是说,从朝廷大员,到地方官员,到乡绅地主,甚至衙役和地主家的打手,都是铁板一块,享受着改革之前的各种好处。改革就是从他们嘴里抢肉吃,必然会让这些人集体抵制。

张居正所对抗的,是一个庞大的不可动摇的利益集团。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呢?也有反对者,那就是传统教会和旧贵族。(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大致上说就是传统教会对世俗的控制力太强,不仅束缚所有人的思想,还把手伸到了从君主到平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换一种比较好理解的说法:管的太宽了。教会不仅要收什一税,而且吃喝拉撒也有规矩,想抢地盘了一招呼各国都要出兵(十字军东征),普通人稍微说错话了就可能被烧死——各国君主觉得越来越憋屈,城市中的商人也觉得越来越憋屈。

当然,传统贵族似乎属于教会的盟友,至少教会对老百姓的思想控制,能保证自己庄园的安定繁荣。什么是宗教改革呢?很简单,就是教会不要管这么多,老百姓依然信仰基督教,但是思想上、行为上,都更加自由。张居正改革的主力军,也就是他和万历皇帝。但是欧洲宗教改革的主力军,是新教徒、新兴资产阶级和各国君主。君主希望打破教会的控制,能够掌握权力;新兴资产阶级希望自由开展商业贸易,赚取财富;新教徒希望拥有更加自由的“民族教堂”和“廉价教堂”,不再被传统宗教的恐惧所笼罩。

所以,宗教改革的主力军有权(君主)、有钱(资产阶级)、有人(广大的新教徒),相对来说强大很多。教会本身就出了很大的问题(机构臃肿、贪腐横行),那些旧贵族看着拥有农庄,整天过着奢华的生活,可实际上不管是财富还是控制力都越来越不如资产阶级——这两个改革的最大阻力,完全是困兽犹斗,撑不了多久的。这么一对比的话,结论就出来了。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抑商,他们不知道把土地分给三分之一的人,其他人从事工商业这样对国家好处更大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古代重农抑商,是因为中国是自给自足的社会,不太需要商人。以普通农民为例,他们一年到头种地。当年并不存在化肥,肥料都是天然肥料,要农民自己去搞,不需要进城去买。当年的种子也不是购买的,是农民自己留下的种粮。由此,农民种地基本靠自己就足够了,不需要依靠别人。农民只需要一些诸如食盐、布料等等少数生活必需品,就足够了。

而这些必需品,不需要经常补充,一年赶集补充几次就行了。而这种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易,也不需要太多商人,原则上连国家都可以供应。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满清末年。洋人当时将大量商品销售到中国,但中国人根本就不需要,也不稀罕。相反,洋人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等花费了巨资,导致贸易严重逆差。这种情况下,洋人才将鸦片运到中国销售,打开中国自给自足的市场。

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既然人民可以自给自足,那么在国内强调商业就没有意义,只能导致物价波动,商人囤积物资。所以商人地位很低,富而不尊,一直到清末都是政府的肥羊。一有战争,半借半抢的商人就被迫给钱。胡雪岩就是这样亏了巨款,被削弱的。但是,中国的对外贸易还是不错的。在著名的宋朝,海外贸易税收巨大,与宋朝有直接或间接海上贸易的国家或地区从唐代的30多个增加到60多个。

文章TAG:明清时期工商北京城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