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经验 > 《题西林壁》赏析,题西林壁的感受是什么意思

《题西林壁》赏析,题西林壁的感受是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4 16:14:4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我们来看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山边峰,远近不同。这两个人和这两首诗都很有名。如果你要谈论诗歌的哲学性质,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富有哲理。苏轼以庐山多姿多彩的神奇景观,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产生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观念。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苏轼是以庐山多姿多彩的神奇景观,形象地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进而引发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理念。知人论世、顾及背景。做为朝廷重臣的苏轼,在元丰二(公元1079)年,以讽刺变法新政,诽谤朝廷之罪(史称乌台诗案),于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历尽周折,于元丰七年,又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

苏轼在去汝州途经庐山时,与友人参寥同登庐山,时值春末夏初,苏轼见识了庐山一时云蒸霞蔚,千山披绸,万峰隐退;一时艳阳高照,千山绘碧,万峰凝翠的壮观景象,感悟到其与人生境遇何其相似的哲学理念。元丰七年,四十七岁的苏轼已过不惑之年,以在庐山的感受作了十余首诗作,唯独这首《题西林壁》,道出了他看透世事沧桑、识尽官场险恶、悟彻人生真谛的奥秘。

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哪一首诗哲理性更强?为什么

《题西林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苏轼真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吗

这两个人和这两首詩,都很有名气,但是要论詩的哲理性,还是詩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比较富含哲理。我们先来看看原詩,再细致的分析一下。先看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詩为王安石30岁时所写,当时年轻气盛,借景抒情,对实行新法有着很大的抱复。我们再来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时苏轼因乌台案被贬,去黄州任团练副使的途中,来到了庐山,被庐山的美丽景致所感动。到庐山一般都去大寺叫东林寺,那的人多,香火旺盛。而苏轼确偏偏来到小寺西林寺去观赏,西林寺小巧紧湊,也是秀丽玲珑,在西林寺的墙上,苏轼有感而发题写而成。该詩的前两句主要还是描写庐山的美丽,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就会有不同的各种各样的感受。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很有分量。诗人游山之后,借景直抒胸臆,引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是震耳欲聋。“我不知道庐山真面目,但我就在这座山上。”我当时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经五十多岁了。他有看到庐山的感觉,说看不到一山一谷一河的风景。他将永远失去片面性。为什么他看不懂全貌?因为我们在这山里,很难面面俱到。

文章TAG:西林赏析感受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