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水在摄氏多少度时密度最大,水的密度在多少度时最大

水在摄氏多少度时密度最大,水的密度在多少度时最大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4 19:48:30 编辑:教育管理 手机版

1,水的密度在多少度时最大

4摄氏度

水的密度在多少度时最大

2,水在什么温度下密度最大

这种物质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性,那就是当外界温度冷却到4℃的时候,水的密度最大。如果外界温度继续冷却,水的密度反而会有所减小。水在结冰时,大约要增大十分之一的体积,从而导致冰的密度比水小。(
水在4摄氏度的时候密度最大
4度的时候密度最大

水在什么温度下密度最大

3,水在哪种状态密度最大

一个大气压时摄氏4度时最大。。。。。。。。。。。。。。。。。
水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而有所变化: 0℃ : 0.55w/m.k 4℃ : 0.58w/m.k 20℃ : 0.599w/m.k 100℃ : 0.683w/m.k 导热系数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1m厚的材料,两侧表面的温差为1度(k,℃),在1秒钟内(1s),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瓦/米·度 (w/(m·k),此处为k可用℃代替)。
水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四摄氏下热缩冷胀,以上时热胀冷缩,所以在标准大气压下4℃密度最大
水在液态密度最大

水在哪种状态密度最大

4,为什么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

先说冰的密度,冰的密度低是由于构成冰的水分子在晶体里空间占有率较低的缘故.这是因为每个水分子周围最临近的水分子只有4个(在晶体结构中最多的可达12个)!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O-H…O,每摩尔冰里只有2NA个氢键(NA阿伏加德罗常数),冰的熔化热为5.0kJ/mol而冰中氢键键能为18.8kJ/mol,假设冰的熔化热全用于打破冰的氢键,冰融化为液态的水,至多只能打破冰中全部氢键的跃13%(等于5/(18.8*2))。这意味着刚刚融化的水中仍分布着大量近距有序的冰晶结构微小集团。随温度升高,同时发生两种相反的过程:一是冰晶结构小集团受热不断崩溃;另一是水分子间距因热运动不断增大,0~4°C时前者占优势,4°C以上,后者占优势,4°C时两者互不相让,导致水的密度最大。
大多数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温度越低体积越小,密度越大而水在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为1kg·m?3(即1g·cm?3。水和冰的体积与温度。这一现象也可以用水的缔合作用加以解释。接近沸点的水,主要是以简单分子的状态存在的。冷却时一方面由于温度降低,分子热运动减小,使水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另一方面,由于温度降低,水的缔合度增大,(H2O)2缔合分子增多,分子间排列较紧密,这两个因素都使水的密度增大,温度降低到4.0℃时(严格讲是3.98℃),水有最大的密度,最小的体积。温度继续降低时,出现较多的(H2O)3及具有冰的结构的较大的缔合分子,它们的结构较疏松,所以4℃以下,水的密度随温度降低反而减小,体积则增大。到冰点时,全部分子缔合成一个巨大的、具有较大空隙的缔合分子。 水的这一性质对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严冬季节,冰封江、湖、河面的时候,由于冰比水轻(0℃时冰的密度为0.9168g·cm?3而水的密度为0.9999g·cm?3,它浮在水面上,使下面水层不易冷却,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水在4摄氏度以上是热胀冷缩,4摄氏度以下是冷胀热缩 越胀,密度越小,因此,4摄氏度时,水的密度最大 希望采纳,THANK YOU
因为水具有反膨胀的性质。当水的温度为4度时,水的体积最小。而质量不变,所以密度最大。
与氢键有关

5,为什么水在4时密度最大

为什么水在4℃时密度最大? 一   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和绝大多数物质凝固时体积缩小,密度增大的情况不同.这种反常现象和水在不同状态时的结构有关.   实验事实证明,无论是液态或固态的水都含有由简单分子结合而成的复杂分子.   这种结合过程称为水分子的缔合.   液态水,除了含有简单的水分子(H2O)外,同时还含有缔合分子(H2O)2和 (H2O)3.由于缔合是放热过程,所以温度降低水的缔合程度随之增高,即n值变大.   当温度为0℃时,水便结成冰,全部水分子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分子.在冰的结构中,每个氧原子与4个氢原子相连接成为四面体,所以冰的结构中有较大的空隙,因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比水轻.   水在4℃时密度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在0℃的液态水中仍保持有一些非常微小的同冰的结构相似的缔合分子所致.当加热时,一方面这种冰结构的缔合分子继续被破坏,变成较紧密的排列而使密度随温度上升变大;另一方面水分子的热运动增强,水分子间距离增大又会使密度随温度上升变小.在4℃以下第一种效应占优势,在4℃以上第二种效应占优势.所以只有在4℃时密度最大. 二   在4℃时,水的密度为什么最大?这里介绍一种比较常见的解释.   我们知道水的密度比冰的密度大,这是因为液态的水在凝固成冰的时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按一定的规则排列,每个分子都被四个分子所包围,形成一个结晶四面体.这种排列方式是比较松散的,使得冰晶体中的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于液态水中的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在液态水中,分子的排列比较混乱,不像冰中的分子那样,按一定的规律排列.分子在液态中的运动虽然比在冰中更自由,但分子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比在冰中更小,所以水的密度比冰的密度大.   用X射线研究液态水的结构时,发现液态水中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非常微小的冰的晶体.根据推算,在接近0℃的水里,约包含着0.6%的这种微晶体.当温度逐渐升高时,这种微晶体逐渐地被破坏,由于这种微晶体具有较小的密度,所以微晶体的被破坏就会引起密度的增加.   因此,在水中有两种使密度改变的效应:   ①使密度变小的效应.当温度升高的时候,水分子的热运动更剧烈了,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了,因而引起密度的减小.   ②使密度变大的效应.当温度升高时,水中的微晶体逐渐地被破坏,引起密度的增大.在4C以上,水的温度升高时,第十种效应占优势,水的密度减小,体积增大.在4℃以下,水的温度升高时,第二种效应占优势,水的密度增大,体积减小.   因此,水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这就是水的密度反常变化的原因.
上面的有点复杂,简单的说,水分子中维持着水的状态的东西(主要是氢键),在大于4℃时使水分子间距离随温度的降低而缩短,故大于4℃时水热涨冷缩。 但,当温度小于4℃时,水分子中维持着水的状态的东西(主要是氢键)在水中于水分子间作用效果不同了,使得水分子随着温度降低分子间距离增大,故水的体积变大。
我不知道啊

6,根据物理化学知识解释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

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原因是水分子具有特殊的结构,但对水分子结构的研究,现代科学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对水的密度的反常变化的原因还没有统一的解释方法,现在介绍常见的几种解释方法以供参考。 1.“晶体结构”论:为了介绍水的反常膨胀,有必要先介绍冰的晶体结构。在冰的晶体结构中,水分子(即冰晶体的分子)以一定的方向排列在晶体点阵内,每个水分子都被另外四个分子所包围,这四个水分子形成一个四面体(三角形锥体),水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性质使得在冰的晶体中水分子的排列一定是这种形式,这种排列方式是比较松散,体积较大,如果在冰中的水分子不象这样排列,而一个连着一个排列得很密,那时同样质量的冰的体积将会缩小。 用x射线研究液态水的结构时,发现在低温的液态水中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保留着冰的四面体的结构,就是说在低温的液态水中有着非常微小的冰的结晶。根据推算,在接近0℃时的水约包含着0.60%的这种微晶体,当温度逐渐升高时,这种微晶体逐渐地被破坏。因为这种微晶体具有象冰一样的晶结构,它的体积比同质量水的体积大,所以这种微晶体逐渐地被破坏,它的体积就逐渐变小,因而密度逐渐变大。反过来说,它的温度从4℃降到0℃时,这种微晶体逐渐增加,体积逐渐变大,密度逐渐缩小,出现反常膨胀。但水的温度高于4℃时,水分子的热运动使得分子间的距离增加,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所以说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2.“极性分子”论: 原来水是由很多不断运动着的水分子组成的。根据实验和近代理论研究的结果,知道在水分子的两端产生了带有两个相反的电荷,一端带正电荷,一端带负电荷。如图4所示:在逐渐升高到4℃以上时,水分子的动能大了,运动速度加快了,吸引在一道的两个分子,渐渐拆开为单个分子,运动的范围也扩大了,这时候水的密度也渐渐变小了。 3.“分子的谛合”论: 水的反常膨胀现象和水在不同状态的结构有关。实验事实证明,无论是液态或固态的水都含有由简单分子结合而成的复杂分子(H2O)2。 这种结合过程称为水分子的谛合。 液态水,除了含有简单的水分子(H2O)外,同时还含有谛合分子(H2O)2和(H2O)3。由于谛合是放热过程,所以温度低水的谛合程度也随之增高,即n值变大。当温度为0℃时,水便结合冰,全部水分子谛合在一起。在冰的结构中,每个氧原子与4个氢原子相连接成四面体,所以冰的结构中有较大的空隙,因而冰的密度比水小,比水轻。 水在4℃时密度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在0℃的液态水中仍保持有一些非常微小的同冰的结构相似的谛合分子所致。当加热时,一方面这种冰结构的谛合分子继续被破坏,变成较紧密的排列而使密度上升变大;另一方面水分子的热运动增强,水分子间距离增大又会使密度随温度上升变小。在4℃以下第一种效应占优势,在4℃以上第二种效应占优势。所以只有在4℃时,密度最大。
温度计就是根据物理现象选用的物质作为温度变化时体积变化显示读数 跟化学有毛的关系?现在都有红外线温度仪,请问这也跟化学有关系????
该温度下 分子结构中两个O-H键角104度左右 考虑数学空间几何 应该是堆积最紧密的结果
为什么水在4℃时密度最大?

7,为什么在4的时候水的密度最大

①水在0℃~4℃之间,热缩冷胀,即温度升高体积减小,温度降低体积增大。 ②水在4℃以上,热胀冷缩,即温度升高体积增大,温度降低体积减小。 ③例: 水温从3℃升到4℃,一定质量的水,温度升高,体积减小,密度增大。 水温从4℃降到3℃,一定质量的水,温度降低,体积减小,密度增大。 所以,水在4℃时密度最大。
绝大多数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温度越低体积越小,密度越大。而水在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为1kg·m?3(即1g·cm?3。这一现象也可以用水的缔合作用加以解释。接近沸点的水,主要是以简单分子的状态存在的。冷却时一方面由于温度降低,分子热运动减小,使水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另一方面,由于温度降低,水的缔合度增大,(H2O)2缔合分子增多,分子间排列较紧密,这两个因素都使水的密度增大,温度降低到4.0℃时(严格讲是3.98℃),水有最大的密度,最小的体积。温度继续降低时,出现较多的(H2O)3及具有冰的结构的较大的缔合分子,它们的结构较疏松,所以4℃以下,水的密度随温度降低反而减小,体积则增大。到冰点时,全部分子缔合成一个巨大的、具有较大空隙的缔合分子。水的这一性质对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严冬季节,冰封江、湖、河面的时候,由于冰比水轻(0℃时冰的密度为0.9168g·cm?3而水的密度为0.9999g·cm?3,它浮在水面上,使下面水层不易冷却,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存。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虽然这一现象仅仅是由于水的分子结构造成的,但对于水的这种特性,人们至今仍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4℃密度最大 现象:水与其他物质一样,也受到热胀冷缩的规律影响。当温度降低,同样重量的水就会收缩,然而这现象到了摄氏四度的时候就出现改变,四度以下的水反而会膨胀。也就是说,四度的水是最重的,到了零度结冰时,冰就比水更轻。原因是什么呢? 由于水分子是极性很强的分子,能通过氢键结合成缔合分子(多个水分子组合在一起)。液态水,除含有简单的水分子(H2O)外,同时还含有缔合分子,最典型的两种是(H2O)2和(H2O)3,前者称为双分子缔合水分子。物质的密度由物质内分子的平均间距决定。当温度在0℃水未结冰时,大多数水分子是以(H2O)3的缔合分子存在,当温度升高到3.98℃(101kPa)时水分子多以双分子缔合水分子的形式存在(在水温由0℃升至4℃的过程中,由缔合水分子氢键断裂引起水密度增大的作用,比由分子热运动速度加快引起水密度减小的作用更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增高而加大。),分子占据空间相对减小,此时水的密度最大。如果温度再继续升高在3.98℃以上,一般物质热胀冷缩的规律即占主导地位了。水温降到0℃时,水结成冰,水结冰时几乎全部分子缔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缔合分子,在冰中水分子的排布是每一个氧原子有四个氢原子为近邻(两个共价键,两个氢键),这样一种排布导致成一种敞开结构,也就是说冰的结构中有较大的空隙,所以冰的密度反比同温度的水小。影响:这种妙不可言的奇特现象会使冬天里海洋、江河和湖泊的水,于结冰之后浮到水面,而温度较高的水则因较重而沉到冰块之下。最后,当整个水面冻结成冰,下层的水却仍然继续保持其液体形态,不受寒冬的影响,而海洋湖泊内中的生命,亦因此得以存活。   同样的热胀冷缩道理,对陆地上带有水分的泥土,也是一份难得的祝福。在冬天,泥土中的水分固然会结冰,却因水分的体积变大而同时令泥土略为涨大。结果每次从寒冬到初春,气温降低之后又再回升,大地中的水分先从水涨大成为冰,又从冰缩小变成水,大地就借此经历一个天然的松土过程。泥土不但松开了,而且还带有充足的水分,农作物因而得以生长!水在四度时最重,实在是精彩的设计。结论:以上谈论的只是一个客观的现象,一个事实。但这个事实让我感觉很神奇,让我总是想问:为什么偏偏正好?如果水的密度不是这么的特殊,那么冬天一来,湖里的水当表面结冰之后,因为它密度大于下面的水,所以它将下沉到水底,而表面又被水取代,水受冷之后,再次结冰,再次下沉,如此继续下去,将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整个湖泊里的水全部都结了冰,于是水里的生命全部死亡!所幸的是:水很特殊,所以生命得以保全。我感觉整个这一切很奇妙,难道这是偶然而来的?

8,水在摄氏多少度时密度最大

4   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之谜   陈超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虽然这一现象仅仅是由于水的分子结构造成的,但对于水的这种特性,人们至今仍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物质研究所研究员三岛修和铃木芳治通过实验证实,在低温条件下两种非晶态冰之间存在不连续性转移。在低温情况下,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呈完全不同的形态。这项研究不仅首次解释了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的现象,而且在生态系统、水溶液系统等与水有关的领域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多年来,科学家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一直在进行水的非晶态多样性研究。水通常在摄氏零度时结冰。但水在摄氏零度以下时也可保持液体状态,称作过冷却水。当过冷却水到达临界点以下时就会分离出两种状态,既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两种非晶态冰。由于水在低温时易于结冰,也由于没有非晶态冰之间互相转移的现存理论,水的非晶态多样性学说存在很多争论。其中之一就是两种密度的非晶态水是否会发生连续转移。   日本科学家的这项研究,观察了高密度非晶态冰(HDA)向低密度非晶态冰( LDA)变化的过程。发现 H DA在零下158摄氏度以下时整体均一膨胀,在零下158摄氏度时随着不均一的体积变化迅速向 L DA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两种成分共存状态,随着时间推移, H DA和LDA逐渐分离。研究证实,低温下两种水之间的转移是不连续的。   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是揭开水领域各种问题的重大突破,将对今后过冷却水等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将带动对同温层中的云的研究及在冰点下活动的动植物细胞内存在的过冷却水的研究。如果今后能够控制这两种水的临界点,就可以自由控制水的结晶,对人类控制地球环境和开发生物冷却保存技术极有价值。
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之谜 陈超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虽然这一现象仅仅是由于水的分子结构造成的,但对于水的这种特性,人们至今仍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物质研究所研究员三岛修和铃木芳治通过实验证实,在低温条件下两种非晶态冰之间存在不连续性转移。在低温情况下,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呈完全不同的形态。这项研究不仅首次解释了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的现象,而且在生态系统、水溶液系统等与水有关的领域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多年来,科学家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一直在进行水的非晶态多样性研究。水通常在摄氏零度时结冰。但水在摄氏零度以下时也可保持液体状态,称作过冷却水。当过冷却水到达临界点以下时就会分离出两种状态,既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两种非晶态冰。由于水在低温时易于结冰,也由于没有非晶态冰之间互相转移的现存理论,水的非晶态多样性学说存在很多争论。其中之一就是两种密度的非晶态水是否会发生连续转移。 日本科学家的这项研究,观察了高密度非晶态冰(HDA)向低密度非晶态冰( LDA)变化的过程。发现 H DA在零下158摄氏度以下时整体均一膨胀,在零下158摄氏度时随着不均一的体积变化迅速向 L DA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两种成分共存状态,随着时间推移, H DA和LDA逐渐分离。研究证实,低温下两种水之间的转移是不连续的。 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是揭开水领域各种问题的重大突破,将对今后过冷却水等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将带动对同温层中的云的研究及在冰点下活动的动植物细胞内存在的过冷却水的研究。如果今后能够控制这两种水的临界点,就可以自由控制水的结晶,对人类控制地球环境和开发生物冷却保存技术极有价值。
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之谜 陈超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虽然这一现象仅仅是由于水的分子结构造成的,但对于水的这种特性,人们至今仍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物质研究所研究员三岛修和铃木芳治通过实验证实,在低温条件下两种非晶态冰之间存在不连续性转移。在低温情况下,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呈完全不同的形态。这项研究不仅首次解释了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的现象,而且在生态系统、水溶液系统等与水有关的领域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多年来,科学家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一直在进行水的非晶态多样性研究。水通常在摄氏零度时结冰。但水在摄氏零度以下时也可保持液体状态,称作过冷却水。当过冷却水到达临界点以下时就会分离出两种状态,既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两种非晶态冰。由于水在低温时易于结冰,也由于没有非晶态冰之间互相转移的现存理论,水的非晶态多样性学说存在很多争论。其中之一就是两种密度的非晶态水是否会发生连续转移。 日本科学家的这项研究,观察了高密度非晶态冰(HDA)向低密度非晶态冰( LDA)变化的过程。发现 H DA在零下158摄氏度以下时整体均一膨胀,在零下158摄氏度时随着不均一的体积变化迅速向 L DA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两种成分共存状态,随着时间推移, H DA和LDA逐渐分离。研究证实,低温下两种水之间的转移是不连续的。 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是揭开水领域各种问题的重大突破,将对今后过冷却水等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将带动对同温层中的云的研究及在冰点下活动的动植物细胞内存在的过冷却水的研究。如果今后能够控制这两种水的临界点,就可以自由控制水的结晶,对人类控制地球环境和开发生物冷却保存技术极有价值。
4 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之谜 陈超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虽然这一现象仅仅是由于水的分子结构造成的,但对于水的这种特性,人们至今仍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物质研究所研究员三岛修和铃木芳治通过实验证实,在低温条件下两种非晶态冰之间存在不连续性转移。在低温情况下,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呈完全不同的形态。这项研究不仅首次解释了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的现象,而且在生态系统、水溶液系统等与水有关的领域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多年来,科学家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一直在进行水的非晶态多样性研究。水通常在摄氏零度时结冰。但水在摄氏零度以下时也可保持液体状态,称作过冷却水。当过冷却水到达临界点以下时就会分离出两种状态,既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两种非晶态冰。由于水在低温时易于结冰,也由于没有非晶态冰之间互相转移的现存理论,水的非晶态多样性学说存在很多争论。其中之一就是两种密度的非晶态水是否会发生连续转移。 日本科学家的这项研究,观察了高密度非晶态冰(HDA)向低密度非晶态冰( LDA)变化的过程。发现 H DA在零下158摄氏度以下时整体均一膨胀,在零下158摄氏度时随着不均一的体积变化迅速向 L DA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两种成分共存状态,随着时间推移, H DA和LDA逐渐分离。研究证实,低温下两种水之间的转移是不连续的。 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是揭开水领域各种问题的重大突破,将对今后过冷却水等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将带动对同温层中的云的研究及在冰点下活动的动植物细胞内存在的过冷却水的研究。如果今后能够控制这两种水的临界点,就可以自由控制水的结晶,对人类控制地球环境和开发生物冷却保存技术极有价值。
4摄氏度
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之谜 陈超 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这一现象。虽然这一现象仅仅是由于水的分子结构造成的,但对于水的这种特性,人们至今仍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物质研究所研究员三岛修和铃木芳治通过实验证实,在低温条件下两种非晶态冰之间存在不连续性转移。在低温情况下,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呈完全不同的形态。这项研究不仅首次解释了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最大的现象,而且在生态系统、水溶液系统等与水有关的领域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多年来,科学家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一直在进行水的非晶态多样性研究。水通常在摄氏零度时结冰。但水在摄氏零度以下时也可保持液体状态,称作过冷却水。当过冷却水到达临界点以下时就会分离出两种状态,既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两种非晶态冰。由于水在低温时易于结冰,也由于没有非晶态冰之间互相转移的现存理论,水的非晶态多样性学说存在很多争论。其中之一就是两种密度的非晶态水是否会发生连续转移。 日本科学家的这项研究,观察了高密度非晶态冰(HDA)向低密度非晶态冰( LDA)变化的过程。发现 H DA在零下158摄氏度以下时整体均一膨胀,在零下158摄氏度时随着不均一的体积变化迅速向 L DA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两种成分共存状态,随着时间推移, H DA和LDA逐渐分离。研究证实,低温下两种水之间的转移是不连续的。 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是揭开水领域各种问题的重大突破,将对今后过冷却水等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将带动对同温层中的云的研究及在冰点下活动的动植物细胞内存在的过冷却水的研究。如果今后能够控制这两种水的临界点,就可以自由控制水的结晶,对人类控制地球环境和开发生物冷却保存技术极有价值。
文章TAG:水在摄氏多少度时密度最大水的密度在多少度时最大摄氏多少多少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