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诗词写景六大角度,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

诗词写景六大角度,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7 05:09:15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这两段经文使用了什么技巧?拟人就是拟人。西湖之美,一直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拟人化有什么好处?首先,对于客观主体“春雨”来说,它是没有生命的,只是空中从云端落下的泪水。诗人在西湖六月花开的季节,以欢快的心情送别好友林子芳,通过赞美西湖美景,表达对好友的深深眷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 一首诗,林子方是诗人的好友,在他即将去福州任职之时,作者在净慈寺这个地方与友人送别,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诗的基本意思是:终于到了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不与其他季节一般。

碧绿的莲叶与天相接漫无边际,娇艳的荷花在太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红。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便让人从诗中领略到浩大的西湖美景,诗人以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并强化了西湖之美。 诗人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无边无际青翠碧绿的莲叶密密麻麻仿佛与天宇相接,那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红的特别出色,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艳丽, “映日”与“荷花”相衬,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诗人在这六月西湖莲花盛开的时节,以欢快的心情送别友人林子方,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中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

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回味无穷的艺术境地。可谓华美中见壮阔,明快中见豪放,该诗至今脍炙人口,深受人们的喜爱。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学界称其为“诚斋先生”。一生作诗两万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春雨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春雨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描述对象是“春雨”。这两诗句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呢?人格化即拟人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先逐字逐句分析一下:“随风潜入”,不是动物就是人么。虽然植物的枝、杆、叶能“随风”摆动晃荡,但不会“潜入”。有了“润物细无声”对“随风潜入夜”的补充,就难确无误地排除了其它动物的可操作性,只能是人为表现的结果。

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润物细无声”就是人为控制了情绪,才做到了“无声”。想必自然界的动物友友们只会蛮横乱撞,不可能得到自我压制的。固此,这两诗句中的“随、潜、润、细”四字,多是人之行为动作的感受程度。说到底就是诗人赋予了“春雨”之生命,假借人之劳作状态来丰富了“春雨”的内含,极大地抒发了诗人对“春雨”的喜悦心情。

采用拟人法有什么好处呢?首先,针对客观主体“春雨”来说,它是没有生命力的,仅是空中云落下的泪。然而,在诗人看来,这一场“春雨”不同,虽是物之需要、民生期盼的,但诗人内心有一个久违了的心结在此夜得到了缓解,能不喜悦而泣么。要知道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已居住两年的原因么?那是因为陕西在前两年时大旱灾所逼迫的。

现在的他多与农民打交道,深知了雨水的精贵,特别是“春雨贵如油”的神韵。所以,通过“拟人”的手法,来写“春雨”的情怀与奉献就恰到好处。“随风潜入夜”,说明“春雨”有男人般的风度。不在白天下,怕是打扰了农民的劳作,也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之所以选择夜,那也是出于减轻农人的烦燥,让夜晚来得凉爽些,植物也乐意吸收。

“润物细无声”,恰如少妇在移栽植物时的温柔。自己栽的,自己心疼。慢慢地“润”、“细”心地呵护,即使有他(她)人路过,也不会听到随意的动作响动。此时“无声”胜有声,浇透了的是“春雨”,奉献于万物的是一颗真挚的情意。为什么要采用拟人手法?请阅读全诗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具黑,江船火烛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显然,杜甫所作的《春夜喜雨》,点明了自己当时的心情。虽着墨于“喜雨”,但重点在于夸赞“喜雨”下的“好”!那如何去突出这个“好”字呢?看来诗人很费了一番周折,他先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肯定是主语,而后接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视为补充状语了,这就是更进一步地再现了“春雨”的“好”。

有了拟人化,“春雨”就像一个人有了生命,也有了自由的空间。只是诗人故意这样做,没有发出很大的声音来引起人们的注意。诗人种过菜,种过花,精耕细作才能茂盛。于是,他选择了夜潜,润物细无声,用沉默衬托春雨的美好。拟人化,生动温婉静雅,又不失其美和谐。总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真人操作的再现,有无名英雄的矫情,也有暖心少妇的情怀。

文章TAG:角度写景这首诗词诗歌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