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古诗观书有感的诗意,观书有感的意蕴是什么

古诗观书有感的诗意,观书有感的意蕴是什么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07 06:27:12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朱的两首诗《读书随想》是他最喜欢的两首诗。诗是指读书之后的文学创作的审美范畴。“读书心得”指的是朱的两首诗吧?开了半亩见方的池塘,天上全是云影。这两首诗叫做《读书随想》。可见,诗中的意象不一定是作者看到的意象,而是作者阅读时想到的意象。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说明什么道理?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说明什么道理

《观书有感》指的大约是朱熹的两首诗吧?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是宋代大儒,程朱理学的积大成者。理学从宋代开始,就成为官方的主流政治哲学。朱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理学也成为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流派。

朱熹的这两首诗都挺有名,特别是第一首,常常被人引用。用来比喻做学问,学知识要不断的更新,不能囿于成见,固步自封,要不断的吸守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才能使得学问更加精湛,与时俱进。如果没有新的源头活水的注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一旦凝固,就会走向死亡。我个人的理解,朱熹所谓的源头活水,指的是他自己在对二程学说继承的基础上,终于把理学发扬光大。

使得理学成为完整学术体系。假如我们把这首诗的意象坐实一下。大约可以这样理解,“半亩方塘”,可以理解为理学,也可以说是朱子之学。他以半亩方塘做比,是有自谦之意的。方塘中的水清澈如境,而且“天光云影”映照其间,说的是,这一方水塘虽小,却容得下天地。这正如自己的学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源头活水在那里呢?就是从二程到杨时,再罗从彦,到李侗,再到朱熹的儒家学术传承。

所以,在朱子之学中,既有儒家学术的一代代继承,也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所以,在这首诗中,看似写景,其实最后说的是做学问中,在继承前辈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发扬光大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问与时俱进。不会因脱离时代而死亡。理学后来成为儒学的主流,在封建制度灭亡之后,理学成了民族落后挨打的替罪羊。朱熹也因此在一千年后被骂成灰头土脸。

可是,后代学者真的做到在做学问时引进源头活水了吗?理学在朱熹手上成形,后来原封不动的用了一千年。出了问题还把板子打在他的身上。恐怕不是与时俱进的态度。第二首写的形象是,水边的大船在枯水期的时候,多少人推拉,都很难使它快速行进。可是在丰水期到了的时候,它就可以在江中轻松前行。这首诗讲的是做事之时要顺势而为。

人的行为与大势相符的时候,不用费力就可达成目标。当逆势而为的时候,虽然费了不少的力气。最终还是达不成目标。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着者昌,逆之者亡。这两首叫做《观书有感》,可见,诗中的形象,未必是作者见到的形象,而是作者在读书时心中想到的景象。我觉得,写第一首诗的时候,作者大约在读二程的书。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哲理?

《观书有感》其一和其二说明什么道理

朱喜的《观书有感》二首,是比较喜欢的两首诗。寓含丰富的读书及创造硩理,清新自然,析理明了。好诗都有不同角度和层面。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俳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泓池水,若封闭自守,不肯汲取新的源流,势必发绿发臭,腐朽浑浊,不收天光,难映云影。

一个人更是如此!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补充自己,让自己的心长久的得到刷新。池水若清,水若清,天若明,云若影,天下皆澄明。淬天地之魅,吸日月之精。第二,昨夜江面春水满,巨轮羽光。以前要花很大力气,推不动,今天可以在水中间移动。诗是指读书之后的文学创作的审美范畴。一夜春水仿佛是作者文学思想的喷发,作品自然而成,千万条溪流汇入江海,能让搁浅的巨轮像羽毛一样浮在水面。

文章TAG:观书有感意蕴古诗诗意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