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社会心理学试题,社会心理学的题目10选择5判断

社会心理学试题,社会心理学的题目10选择5判断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5-15 23:28:48 编辑:教育管理 手机版

1,社会心理学的题目10选择5判断

心理学题目没有固定答案 答案出来后是反应某个人的心理状态 例如第一题 如果是一个自私利益熏心的人一般选D 领导一类人可能选B 一般人选AC多 我选C

社会心理学的题目10选择5判断

2,社会心理学一些题目求人解答

1D 2A 3A 4C 5A 6A 判断题1是 2否 3是 4否 1A 2C 3D 4D 5B 6B 判断题1是 2是 3否 4是 都是我自己答的也不知道对不对 只是做个参考。

社会心理学一些题目求人解答

3,社会心理学 考试题求答案急急急求大神

1 是 2否 3 否 4否 5否 6是 7否 8是 9否 10 否11是12是 13是 14是 15否 16是 17是 18否 19是 20是 这题,真TM难啊
1、b 2、a 3、b 4、d 5、c

社会心理学 考试题求答案急急急求大神

4,社会心理学论述题求解答题目如下速度出答案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文中提到的2000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攻击行为:企图伤害那些不愿被伤害的个体。 文中提到的应该是“工具性攻击”:不以伤害为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商品)。 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拥挤(文中提到的2000人的大场面)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文中提到的“我由昨天早上已开始排队了!”,这也算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原因吧) 对受伤者的认知(归因):觉得他们也是来竞争商品的,把受伤归因为他们自己没用。 还有就是1L的弟兄说的。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文中提到的2000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攻击行为:企图伤害那些不愿被伤害的个体。 文中提到的应该是“工具性攻击”:不以伤害为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商品)。 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拥挤(文中提到的2000人的大场面)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是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文中提到的“我由昨天早上已开始排队了!”,这也算是攻击行为的一个原因吧) 对受伤者的认知(归因):觉得他们也是来竞争商品的,把受伤归因为他们自己没用。 还有就是1l的弟兄说的。

5,这些是社会心里学的一些习题 求懂的朋友帮解决下 用社会心理学知识

我刚刚考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证,学的东西尚浅,试着解释一下,有不对的地方望指正: 1,旁观者现象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但如果出现榜样,那么反而会增加利他行为。 旁观者效应也叫社会堕化或社会逍遥,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深化中责任意识降低,被批评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你还可以参考一下去去个性化的相关知识) 2,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 (其实这是根据你提示的我找的相关知识)我个人在学习时的理解是:这件事中还利用了内外归因。即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我地理解是,老人通过给孩子们给钱把孩子没大喊大叫的动机有内部转向了外部,孩子们本来是为了自己开心才吵闹的,但是老人一给钱就成了为了挣老人的钱才吵闹的。即把内因变成了外因。但当外界刺激没有了的时候,孩子们就没有了继续吵闹的动机了,所以孩子的吵闹问题就解决了。 3,关于人际互动,我只能做一点点描述,因为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学的比较浅显。 首先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其主要形式包括合作和竞争。 我的理解是,老师批评了学生导致了竞争。但老师的处理方式使得竞争出现了“双赢”的局面,就是老师化解了自己的尴尬也解开了学生的心结。 4,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认为一类人就应该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并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具体来说,本案例的刻板印象属于对人的社会地位产生的。 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社会刻板效应是经过两个途径形成的: 一是直接与某人、某群体接触,将其特点固定化; 二是由他人间接信息影响形成。间接的信息影响,就是刻板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有不全面的地方,希望能理解,呵呵 我也是刚入门。不好意思班门弄斧了,希望对你能起到一点点帮助啊!

6,社会心理学的几道考题请高手帮忙给个答案

1、印象 2、非语词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我们使用语言以外的其他沟通方式的总和,它采用一种可见的方式进行,包括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和外貌。 3、合法权利 4、责任转移 简答题: 1、试对社会生活中服从现象的原因做简要分析 回报 影响力的一个基础就是有能力为被影响者提供正性结果。 强迫 从惩罚威胁这种真实的实质强迫到表达轻微的不满意都是强迫所包含的范围。 专家意见 专门的知识、训练和技术都是影响力的一个来源。我们按照专家的建议行事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们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 信息 人们经常会通过给被影响者提供信息或者逻辑推论的方式 来影响他人。 参照影响力 当我们崇拜某个人或者认同某一组织,希望成为其中一员时,这种影响力就会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自愿地模仿他们的行为或者按照他们的要求行事。 合法权威 某些人具有权利和权威来要求其他人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 无助的影响 2、简述认知不协调理论 列昂·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不协调意味着不一致。认知失调指任何的不和谐,如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个或多个态度之间或者他的行为与态度之间的不和谐。费斯廷格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是令人不舒服的,个体将试图去减少这种不协调和不舒服。所以,个体将寻找使不协调最少的稳定状态。 消除认知不协调的方法: (1)改变客观事实。事实是人们认知因素形成的基础,也是态度改变的础。 (2)参与活动,改变态度。参与能增加人们对工作的了解,消除偏见,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感情的转变在人的态度改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3)群体规定,改变态度。规范、制度、规章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是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 (4)了解态度差距,小步子原则改变态度。逐步的提出要求,每一次提出的要求都在可能性接受的范围内,待态度改变并稳定下来后,再进一步要求,逐渐的缩小差距,有利于完全转变态度。 (5)说服的作用。通过信息传播或沟通的方式来改变人们的态度。 3、试对亲社会行为的决策过程作具体分析 任何具体的情境中,给予帮助的决定都包含了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决策过程。 知觉到需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并且决定是否需要帮助。 个人的责任——是否有责任帮助 权衡成本和收益——人们会考虑到帮助行为的所得和损失 决定如何给予帮助——给与什么类型的帮助,并采取行动 4、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有效防止人际关系的破裂 5、社会生活中常常存在“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现象,试对其做一分析 6、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谈谈身体语言在沟通中的作用 7、简述亲社会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 社会生物学理论——为了种族的生存繁衍,需要个体以种族利益为重而自我牺牲。亲社会行为部分来自遗传。 8、简述社会交换论关于亲社会行为的观点 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论述题 1、如何理解印象控制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有哪些比较好的印象管理方法? 2、联系社会实际,运用有关知识论述减少侵犯行为发生的方法和途径 3、由于“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试分析在管理工作中如何避免该效应的消极影响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 第一,不要止步于任何外部理由,而要深入发掘外部理由背后的原因,哪怕这种理由看上去是一种无稽之谈。 第二,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 处于管理岗位的人都会发现,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别人保持高涨的热情,对于处于低潮中的人尤其如此。但是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就会使奖励成为工作的过度理由,一旦失去外在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其需要时,结果就会反而不如从前。 激励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它应包括精神上的沐泽,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刺激。使一个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应该激发其内在的动力,而不能只靠外在奖励。 4、请分析人们为什么喜欢用那些“犯了一些小错误的聪明人” 5、试简述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说明该研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6、试分析群体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表现以及缺陷决策和防止群体思维发展的操作

7,心理学考试题目

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B、洛克C、冯特D、缪勒
我自己亲自看你的问题花时间给你认真解答,不完整之处请谅解 1感觉就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知觉是人脑有意识应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2客户异议是指客户对公司的事务存在误解和偏见或者对公司的事务不认同。 3首先受自身购买需求的影响,其次受物品性价比的影响,再次受出售商品场所名气的影响,最后受周围人员(包括和自己一起去买东东西的人和售货员)的影响。 4因为口香糖是一个顾客需要但不受顾客中的东西,顾客不会满超市找口香糖,另外顾客也不会轻易把自己有口腔异味的信息展露给别人。 5顾客的控制欲望只能缩小不能满足,作为顾客只想要性价比高的商品,也就是东西要好价越低越好,价格受商品的成本影响不可能随顾客的意愿变化。 6营销人员的基本心理素质包括乐观,坚韧,勤劳,不卑不亢,任劳任怨 7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在某种场合无意识的跟随别人做同一件事。 8营销人员在工作的社会心理需要,就是它人的认可,上级的教导,自己的奉献。 9当然不对,广告费用高不但是指版面用的大,而是主要成本高,版面不是全利用,而是要利用好版面的位置,还有广告内容的创意。 10同4 11a对于爱辩论的顾客,最好的办法是多听,给予更多的建议支持性意见,b易于冲动的顾客必须要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和自己对顾客的态度。c对于这种顾客很好办,把顾客的疑虑找到,或者直接问出来,给予一一解答。 12这个题目非常大,青年的消费心理主要是物品的档次,派头,性价比都要好,主要消费流行,时髦的商品。
你给的条件似乎不是很充分,根据所给出的材料,本人只能做出如下简单的分析: 1、小王购买电冰箱 (心理 认知过程 分析) 注意:家里冰箱突然坏了, 感知:似乎不是经常用到, 记忆:昨天朋友送来很多海鲜, 联想:不放入冰箱很快会坏掉, 思维:虽然为了海鲜买个新冰箱很不值得,可是夏天快到了,没有冰箱是很不方便,所以小王还是决定购买电冰箱了。 2、玛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买房 1、以上这则近乎寓言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人的思维模式,及价值关的形成是受,生长环境,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形成 的。 比较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与西方人有什么不同,你比较倾向哪一种?是“攒够钱再花”还是“分期付款”或“贷款消费”?为什么? 这个问题不能一盖而论,只能就大多数人而言,不代表全部。 我国居民的消费观念 大多为“保守型”,西方人的消费观念大多为“享乐型”。 以本人而言,我属于中西结合型。 理由如下 “攒够钱再花” 每个人的欲望是不同的,对金钱的概念也是不同的,对有些人而言,钱永远都是攒不够的,这种人。。很累,不懂得享乐是什么。 “分期付款”这种人,懂得自我规划,计划性很强。但是要有一定的稳定经济基础才可以。 “贷款消费”这种人,没有危机感,属于享乐型的代表。唯一的缺点就是,一旦没有了偿还贷款的能力,就会有很多麻烦。 2、中国老太太直到暮年才买到中意的住房,除了消费观念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什么方面的原因? 原因还有很多,例如,个人经历,身边朋友的事例,子女等。。 第3题,条件不足,暂时无法分析 四、实践训练题(20分) 就你所接触到的一个消费流行现象,写出心理分析。 价格战术 原价1000,打5折销售,及500,不打折销售 同等商品,前着的销售策略要好于后着。 普通心理分析: 大多数人都知道 一分钱一分货 这个道理,表面上感觉 1000 的物品 似乎 要好于500 的物品,打折 就似乎是捡到了实惠。 而500 ,不打折的物品,如果买后用不到,就有种 亏本的心理。

8,求2011社会心理学考试试题谢谢啊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 模拟实验法:研究者设计一种人为的情境,去模仿真实的社会情境,并在其中进行控制的一种实验方法。 2、 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 望。 3、 文化反哺(反向社会化):a.地理迁移而发生不同文化间的迁移。b.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而形成的文化交替。 4、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过程,即有意的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5、 基本归因错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态度或人格等内在特质,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情境因素,这一归因现象被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6、 成就动机: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所认为的最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达到某种理想地步的内在力量。 7、 犯错误效应:能力非凡可以使一个人富有吸引力,犯错误使他同普通人更接近,使其吸引力又增加了筹码,称为“犯错误效应”。 8、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压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9、 利他行为:指任何形式下不指望得到报答而自愿的助人行为。 10、从众:个体在社会团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11、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a、思辨期(社会哲学期) b、经验描绘期(社会经验期) c、试验期(社会分析期) 思辨期的两大思想起源:a、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爱弥儿》 b、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沸洛伊德“心理动力说” 经验期的三大心理学: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c、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实验期的重要影响事件:a、美国的特里普利特1897年发表的关于他人在场和竞争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实验报告。 b、德国的莫得1914年的有关群体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实验。 c、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公认为现代社会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行为的科学。 12、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罗斯与麦独孤在1908年同时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和资料集》和《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登场,也代表了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在社会经验阶段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13、社会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a、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PSP)b、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SSP)c、比较文化取向的社会心理学(CCSP) 14、角色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a、角色理论:是按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去解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是带有社会学性质的独特理论。 b、角色期望:(如2) c、镜象自我:从他人的表情和态度中看到的自我 d、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 e、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 f、角色内冲突:同一种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 15、社会化特征: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毕生持续性 16、教师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因素:身体的特征、学生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测验成绩、教师对其兄弟姐妹的了解 17、皮亚杰道德发展二阶段论: 道德概念:合作的道德或自主的道德 观点:能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立场,不做绝对的判断,知道有不止一种观点的可能。 意向性:用行为的意图而非行为的后果来判断。 规则:认识到规则是人制定的,可以由人来改变。 对权威:与权威和伙伴的互相尊重使之较高的评价自己的意见和能力,能较现实的判断他人。 惩罚:赞成惩罚应是较温和,带补偿的。 内在公正:不把自然灾祸与惩罚混淆起来。 1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19、自我意识的结构: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20、詹姆士关于自我的分类: A、客体我:包括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B、主体我 21、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A、归因过程中因注意的三个重要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B、与行为原因相联系的三种特征的三种情形:一、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即与众相同,总是如此,此时行为的原因是行为所指向的外在刺激物,属于外归因。二、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区别性低,即与众不同,总是如此,不应人而异,此时行为的原因在行为者自身,属于内归因。三、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区别性高,即与众不同,偶尔为之,因人而异,此时行为原因在于行为发生时的外部情境,属于外归因。 C、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为三方面:行动者、刺激对象、环境背景(情境) 22、归因偏差:(自己找) 23、态度的结构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意向因素) 24、拉皮尔关于态度与行为的实验:p156自己了解 25、凯尔曼态度形成的三阶段论: A、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的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B、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C、内化:指把自己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26、社会学习理论(霍夫兰德等关于态度行为与改变的模式理论): A、态度就是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 B、当个体所面对的强化物要求的态度和本人的态度不同时,就会产生心理矛盾。 27、认知协调论 A、海德的结构平衡理论:平衡理论涉及一个人和两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海德认为,态度的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和不平衡关系。 B、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论:a、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不协调b、各个认知元素之间失调程度受到下列因素影响(认知之间差异程度、差异性认知数目、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认知元素对个体的重要性)c、人们会由于失调而体验带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这种状态随着认知之间的失调程度不断增加而加剧d、当人们 在面临多种选择的情况下会产生认知不协调的情况,一旦决定做出之后,不协调就伴随而来 28、态度改变的沟通模式: 29、态度的测量方式: A、直接测量:包括瑟斯顿量表(等距法)、利克特量表(累加法)、语义区分量表、布加达斯量表(社会距离尺度法) B、间接测量:分为投射测验、生理指标测量(生理反应法)、内隐联想测验、情境法、行为观察法 30、动机受挫: A、概念: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B、原因:a、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b、判断发生偏差c、行动者自身心理素质的缺陷 C、受挫后的行为反应:退化、补偿、抑制 31、莱维特关于人际交往的分类:圆形沟通、轮式沟通、链式沟通、Y式沟通 32、人际交往的非语言交往: A、身体语言: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反馈,其功能有替代、辅佐、表露、调节、适应 B、辅助语言:通过声调变化节奏速度来表达的意义的一种交往方式。是语言符号之外的非语言符号信息。 33、人际距离的分类:A、亲密距离:近程0~15cm,亲密无间;远程15~45cm,亲密关系 B、个人距离:近程45~75cm,情侣公开场合(朋友关系);远程75~120cm,出现于熟人间的交往 C、社交距离:近程1.2~2m,工作距离和社交聚会;远程2.1~3.7m,下级交往或聚会商务谈判D、公众距离:近程3.7~7.6m,演讲讲课;远程7.6m以上,几乎容纳一切人的空间。 34、人际交往的社会交换论:霍曼斯等人于1961年正式提出的 主要观点:a、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b、这个理论认为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c、该理论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 35、舒茨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感情的需要 36、外貌吸引的光环效应:人们传统上认为,漂亮的人还具有其他方面的优秀品质,并且人们非常自然的把一些好的品质强加到漂亮者身上,因此产生外貌吸引光环效应。 37、爱情三元论:亲密(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激情(爱情中的驱力);承诺(维持爱情关系的决定) 38、利他行为的决策论观点:a、注意(个体注意到了发生的时间吗?)b、解释(个体把它解释为突发事件吗?)c、质疑(个体觉得自己要承担行为的责任吗?)d、评价(个体拥有提供帮助的技能和训练吗?)f、决定(个体决定履行帮助决定吗?) 39、旁观者效应及原因: A、旁观者效应:其他人在场抑制了干涉紧急情况的倾向。 B、原因:a、他人起观众作用b、他人起榜样作用c、他人起暗示作用d、他人削弱了个人的责任感 40、侵犯行为理论:a、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论b、洛伦兹的习性学的观点P391详看 41、侵犯行为的控制:惩罚、宣泄、认知干预、习得性抑制、置换和寻找替罪羊、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利用积极感情、创造良好环境 42、从众的影响因素: A、信息因素:a、情景因素b、信息的模糊性c、从众行为的公开性d、权威人士的影响(相对概念,是指身份与群体成员身份对比,谁更具有专家权威性) B、团体因素:a、群体的规模b、群体的凝聚力c、群体的一致性 C、个体因素:a、人格特点b、性别差异 D、文化差异 43、社会促进:是指他人在场,可以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提高 社会抑制(社会懈怠):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 我们就考这些,希望能帮助你
文章TAG:社会心理学试题社会心理学的题目10选择5判断社会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