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皇仓中学,龙山皇仓中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皇仓中学,龙山皇仓中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6-09 08:05:51 编辑:教育管理 手机版

1,龙山皇仓中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680以下 普班740以下皇仓班以上尖子班 另外就是龙山中学都是黑暗的 .考上高中假期补课.补6天就放假另外一天要与平常一样 有三节晚自习 有可能是四节 我真想把学校告了 可教育局就在学校旁边 要管早就管了哎

龙山皇仓中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2,凤凰皇仓高中怎么样

网上评价不错。凤凰县皇仓中学是由湖南华鑫教育集团与凤凰县政府实行联合办学,属于“国有公办,委托管理”的公办学校。学校于2016年3月成立,目前共有学生1260余人,教职工90余人。自创办以来,学校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已在社会上取得了很好的声誉。

凤凰皇仓高中怎么样

3,龙山县皇仓中学的办学成果

高考成绩2008年高一招生时,全县中考前177名(2011年全县高考本一数)中有45人到皇仓中学读书,在2011年高考时,该校本一上线68人,本二上线141人,其中600分以上36人,全县文理科第一均出自该校。2009年高一招生时,全县中考前215名(2012年全县高考本一数)中有26人到皇仓中学读书,在2012年高考时,该校本一上线57人,本二上线120人。2010年高一招生时,全县中考前250名中有48人到皇仓中学读书,在2013年高考时,该校本一上线人数达到76人,本二上线104人。2011年高一招生时,全县中考前360名(2014年全县高考本一上线367人)中有128人到皇仓中学读书。2014年,一本突破230人大关,达232人,全县420人,该校占55.2%。二本以上突破640人大关,达647人,全县1117人,该校占57.9%。该校1338名考生中,有1298人上线,上线率为97.01%;有1108人被录取,录取率为82.81%。这一年,龙山有7人考上清华、北大,该校占5人。2015年高考,学校600分以上人数有52人(其中应届生42人、往届生10人),6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占湘西自治州州清华北大录取总人数的50%。 学科竞赛教师辅导学生参加数、理、化、生学科竞赛:2008—2014年获州级以上奖励的学生,数学共计171人次;物理共计220人次,其中2人获省奖;化学共计286人次,其中10人获省奖;生物共计159人次,其中8人获省奖。 2012年,湖南省高二化学奥赛自治州赛区成绩统计学校 姓名 分数 指导教师 名次 奖次 龙山皇仓 王微波 114 王龙 2 一等奖 龙山皇仓 杨祖义 113 王龙 3 一等奖 龙山皇仓 罗文金 112 彭晋彬 4 一等奖 龙山皇仓 曾庆秋霖 112 王龙 5 一等奖 在全省中学生生物新课程学习作品比赛中,尚飞燕老师指导的4名学生获省级二等奖。在2012年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中,龙山获奖总人数为69人,其中一等奖17人,二等奖23人,三等奖29人。皇仓中学在本次比赛58人获奖,15人获一等奖,21人获二等奖,22人获三等奖,全州前五名皇仓中学占4人,前20名占11人。在2011年全州普通高中学生试验操作比赛中,该校荣获获团体一等奖。素质教育据学校官网显示,截止2014年10月,教师辅导学生参加体育、三独、美术、书法、摄影、作文、理化生竞赛、政治小论文竞赛:在州级以上获奖的学生达467人次,其中省级以上获奖的学生有53人次,国家级获奖的学生有4人次。在2010年“我是90后”作为竞赛中,该校高三(1)班的黄夏韵同学撰写的“我是90后--湘西龙山90后生存状况调查”一文获得全国征文特等奖 。湘西州第12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皇仓中学在高中组竞技中,取得团休总分第六名的好成绩。 截止2014年10月,该校教师在州级以上获奖论文共计425篇,其中省级287篇,国家级102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共计34篇,其中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有2位教师专业专著出版。该校“十一五”结题评奖课题共计4个,其中获省级一等奖3个、州级三等奖1个;“十二五”结题评奖课题共计4个,其中州级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十一五”未结题的课题有4个。该校参与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试验试教研究》荣获国家教育部奖励,获评国家级“课题研究先进单位”。该校教师在州级以上教案、课件、反思、案例、说课等“教师专业水平”竞赛活动中,共计有314人获奖,其中省级以上获奖的有88人次。在县级以上“教师专业素养”竞赛活动中获奖的有20人,其中州级以上获奖的有8人。在县级以上公开课等“教师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奖的有28人次,其中州级以上获奖的有15人,省级以上获奖的有7人 。 教育部颁发的“课题研究先进单位”,省教育厅体育局颁发的“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教育厅地震局颁发的“湖南省减震防灾教育示范学校”、“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湘西州教育局颁发的“学习型学校”、“安全文明校园”,连续4年获全州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一、二等奖学校还分别与湖南工业大学、长郡中学、龙山县公安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为“湖南工业大学音体美教学基地”、“长郡中学远程教育示范学校”、“龙山县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龙山县税务宣传教育基地”等 。

龙山县皇仓中学的办学成果

4,嘉庆皇帝为何把皇位传给了能力平庸的道光皇帝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京师皇宫皇子们的居所南三所,在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所居住的撷芳殿内,永琰的嫡福晋(正妻)喜塔腊氏为他诞育了第二个儿子,这也是永琰的嫡长子(永琰庶长子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末,只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其生母刘佳氏也只是永琰的侍妾,因此永琰这个次子不光在地位出身上、在排行上也是他真真正正的嫡长子)。婴儿满百日后,按照皇室命名的规则,乾隆帝给这个孙儿赐名为“绵宁”。绵宁出生时,其父永琰当时已经被皇祖乾隆帝秘密立为皇储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储,皇十五子、十三岁的永琰被立为储君,名字写入密诏、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内),但既然是秘密立储,所以永琰的公开身份还只是一个普通皇子而已,连封爵都还没有,在参与朝会大典及奉皇命办理各种差事的时候,使用的名号还是“皇十五子”,因此,绵宁在幼年时和其他皇孙的待遇并无不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父亲永琰被皇祖乾隆帝晋封为和硕嘉亲王后,八岁的绵宁和父母依旧住在南三所,并没有出宫分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乾隆帝在木兰围场举行一年一度的“秋狝”,诸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都随驾出行;当年才十岁(虚岁)的绵宁也跟随皇祖乾隆帝、父亲永琰一同出猎,并在威逊格尔(围场地名)亲自发箭射中一头鹿;见到皇孙英气勃勃的勇武之姿后,八十二岁的乾隆帝欣喜不已,又想起七十年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同样的一个秋天,自己也曾经和皇祖康熙帝一起“秋狝、行猎”,祖孙协力共同猎获一熊的往事,心里更加对这个小皇孙充满了喜爱之情,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乾隆帝当即下旨,赐绵宁黄马褂、双眼花翎,以壮其声色、嘉其果勇。不但给“骑射勇武”的皇孙绵宁赐马褂、花翎以示嘉奖,乾隆帝还特别作诗赞誉绵宁:“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在诗句中,乾隆帝大赞绵宁少年英武、比自己当年随皇祖出巡猎熊时的年纪还要小两岁(乾隆帝随皇祖康熙帝猎熊时十二岁,比绵宁获鹿时的年纪大两岁),因此“所喜争先早二龄”。又隐隐含有告诫儿子永琰“你的儿子比我当年还有出息,假如你以后承继皇位的话,希望也将皇位传给他。”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已经在位六十年之久的乾隆帝遵循登基时许下的诺言,宣布将“内禅、退位”,并公开了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二十二年的传位密诏,将当了二十多年秘密皇储的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的皇太子身份公布于众,让他改名为“颙琰”,从撷芳殿搬到皇太子才有资格居住的毓庆宫中,准备承袭大统,同时改明年为“嘉庆元年”。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嘉庆帝颙琰从八十六岁的皇父乾隆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正式继位称帝。乾隆帝自称“太上皇帝”,名义上退居后宫颐养天年,其实依旧住在养心殿中,和以往一样紧握国政、丝毫没有放松权柄。嘉庆帝还是住在皇太子的寝宫——毓庆宫,不过虚居皇帝名号而已。不过嘉庆帝在登基之后的第三天,就奏明太上皇乾隆帝,将嫡福晋喜塔腊氏册封为皇后,成为新一任后宫之主(乾隆帝的两任皇后早就去世多年,所以嘉庆帝登基后,皇后喜塔腊氏从身份上来说,要高于乾隆帝现有的所有嫔妃,是后宫中最尊贵的女性)。嘉庆元年(1796年)十一月,父亲登基后自动获得皇子身份的绵宁举行了大婚,在皇祖、太上皇乾隆帝的安排下,十六岁的绵宁迎娶了开国功臣额亦都的五世孙女、武备院卿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为嫡福晋,于皇宫内的皇子居所——南三所内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时,太上皇乾隆帝、皇帝嘉庆帝、皇后喜塔腊氏都亲自前来观礼,这也是清朝唯一一次有太上皇、皇帝、皇后亲自出席的皇子婚礼。太上皇还宣布,皇子绵宁成婚后,不必分府出宫,可以继续留在皇宫内生活,这也是莫大的恩典。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皇后喜塔腊氏不幸薨逝,年仅三十八岁,只当了一年皇后。当时太上皇乾隆帝尚在世,而且已经八十七岁高龄,所以为了图吉利,皇后的葬礼被大大压缩了规格和等级,以免刺激到太上皇(否则在太上皇眼前将皇宫中搞得一片丧幡、大作白事,置太上皇于何地,岂不是咒太上皇早死么?)葬礼结束后,在太上皇的题准下,嘉庆帝给原配赐谥号为“孝淑皇后”,灵柩暂厝静安庄(嘉庆八年,孝淑皇后梓宫奉安于清西陵中的昌陵,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驾崩后,孝淑皇后祔帝谥,称‘孝淑睿皇后’,以后累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孝淑皇后去世后,太上皇命嘉庆帝立贵妃钮钴禄氏(皇次子绵宁嫡福晋钮钴禄氏已经出了五服的远房族姑祖母;是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此时已为嘉庆帝诞育了皇三子绵恺)继位中宫,但因为还在孝淑皇后服丧期内,所以没有立即封后,而是先册立为皇贵妃,并摄六宫事。同时,太上皇和嘉庆帝都嘱咐皇贵妃,要她照看好孝淑皇后所生的皇次子绵宁的起居生活,以宽慰刚刚失去生母的绵宁。从此,只比绵宁大六岁的钮钴禄氏就承担起了照顾、抚育绵宁的重担、视绵宁为己出,和亲子绵恺一视同仁,倍加爱护、关照。所以,绵宁从青少年时期就和继母关系融洽,很是亲近。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当了三年“实习皇帝”的嘉庆帝在皇父乾隆帝去世后迅速清除了权臣和珅及其同党,终于得以真正地掌握了实权。统治基础稳固后,嘉庆帝后按照密建皇储的祖制,在嘉庆四年四月亲书传位密诏,将皇次子绵宁的名字写在诏书上,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鐍匣内。被立为皇储这一年,绵宁十八岁。原本皇贵妃钮钴禄氏是要在孝淑皇后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就应该被正式立为皇后,但孝淑皇后的丧期还没满,太上皇乾隆帝又驾崩了,所以还得继续为太上皇服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因此,嘉庆帝只是在嘉庆四年下诏命皇贵妃进位为皇后,并没有行册立礼及授予册、宝,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四月,乾隆帝丧期已过,钮钴禄氏才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授皇后册宝。嘉庆十年(1805年),皇后为嘉庆帝诞育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子嗣:皇四子绵忻;嘉庆帝因为登基后忙于操持国事,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国丧,使得十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生出一个儿女。虽然他本人嘴上不说,但内心确实也不太高兴(皇室多子多福是大统传承的保证)。而绵忻的出生打破了这个尴尬局面,尤其绵忻又是皇后(在位时)所出,相当于嫡子(之前皇后为贵妃时诞育了皇三子绵恺,不算嫡子),更是让嘉庆帝欣慰不已;原本对臣子们逢庆典大喜时进献如意的行为不甚喜欢的嘉庆帝,这次对群臣恭贺皇后诞子而进献如意的举动居然坦然接受,还兴高采烈地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所诞之第一子,又系皇后所出,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在嘉庆帝的潜意识里,已经把这个小婴儿和原先的嫡子:皇次子绵宁放在同一个位置了。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绵宁的嫡福晋钮祜禄氏薨逝,没有留下子嗣;当年十二月,在嘉庆帝的谕旨安排下,绵宁迎娶康熙帝外祖父佟图赖的七世孙女、盛京副都统舒明阿之女佟佳氏为继福晋。而在这之前的四月二十一,绵宁的侍妾那拉氏给他诞育了长子,这是嘉庆帝的第一个皇孙。子嗣单薄的嘉庆帝喜得皇长孙后高兴万分,于皇孙出生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给孙子赐名为“奕纬”,又对皇次子、那拉氏二人厚加赏赐,以示对他们为自己诞育皇长孙的奖励和表彰。皇次子绵宁,早在还是皇孙的时候就被皇祖乾隆帝所喜爱和重视,专门写诗鼓励嘉奖,其中还隐藏有大统传承的意思,因此嘉庆帝对次子也相当重看重。尤其绵宁是嘉庆帝的原配孝淑皇后所出,是身份贵重的嫡长子,因此嘉庆帝在权力稳固之后,就按照祖制秘立其为储君(当时嘉庆帝也只有两个在世的儿子,皇三子绵恺又是皇贵妃所生,所以只有绵宁一个嫡子,这也是立绵宁为储君的原因之一)。嘉庆帝一生,总共才五个皇子,其中长子不满百日就夭折了,名字都没来得及起,“穆郡王”的封号还是弟弟绵宁日后登基时追赠的;第五子绵愉嘉庆十九年(1814年)才出生,嘉庆帝驾崩时不过六岁而已,所以基本上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绵愉在兄长绵宁继位后才封惠郡王,侄子咸丰帝登基后晋惠亲王);皇三子绵恺虽然年纪较大,但从小行事就不是很稳重,做事也欠缺考虑,为人不拘小节,甚至有些骄纵,待人处事比较无礼,多次因办事不严谨而被皇父嘉庆帝责罚申饬,总体来说属于“不着四六”、“颟顸庸碌”之类的庸才,太平时节当个悠闲王爷倒是没事,但承继江山社稷、治理万民,嘉庆帝想都没想过会考虑他(还有,绵恺是皇后为贵妃时所生,虽然是绵忻的同母兄,但从宗法上来说不属于嫡子,因此先天上就有劣势)。而在嘉庆四年(1799年)秘密立储时,皇四子绵恺还没出生,所以嘉庆帝只能选择立皇次子绵宁为储君(当然,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宗法上来说,绵宁当时都是第一人选)。对于这个选择,嘉庆帝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动摇过。嘉庆十年(1805年),皇四子绵忻出生后,自幼就表现出了机敏聪慧的品性,让嘉庆帝对这个嫡幼子钟爱无比(当时皇五子绵愉还没出生,绵忻是实际上的幼子),多次当众赞誉皇四子“深肖朕躬”。不过这个时候绵忻还小,除了聪慧之外,暂时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和能力,因此嘉庆帝没有往“易储”的方面想。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时,天理教(白莲教分支)教众趁皇宫护卫大多随皇帝前往热河、守卫空虚的时候,以宫内太监作为内应,作乱攻打皇宫,居然让他们真的从东华门、西华门攻进了皇宫;当时,正在宫内上书房读书的皇次子绵宁在大变来临时镇定自若、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组织侍卫、太监、随从们抵抗;并身先士卒,在养心殿台阶上以鸟枪击杀两名攀爬宫墙想要进入内宫的天理教徒,震慑其他天理教徒不敢再越墙入皇宫,为王公大臣们组织援军进宫消灭乱党赢得了宝贵时间。此后,绵宁又以皇子的身份,连续下达命令:火速向尚在从承德回京路上的嘉庆帝告急变;关闭皇宫四门、令官军入宫“捕贼”;命三弟绵恺守护在储秀宫居住的母后钮祜禄氏、不离半步;以侍卫及随从在皇宫内四处巡查、“灭贼”。然后亲自率兵丁出宫至皇宫外的西长街一带巡视、查访、安定京城人心。在绵宁的居中指挥下,天理教的起义迅速被扑灭,皇宫内的秩序也恢复平静,至嘉庆帝于四天后回到京师时,暴乱已经彻底平息。对于绵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乱中所表现出的镇静自若、有勇有谋、果决坚毅的反应,嘉庆帝极为满意,盛赞次子“忠孝皆备,岂容少勒恩施”,当即加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加岁禄一万二千两,并以远超普通亲王的规格,给绵宁单独赐予了重达二百五十五两的“智亲王宝”金印(约合如今的9.9公斤左右);另外,绵宁用来击杀乱党的那杆鸟枪,也被嘉庆帝赐名为“威烈”,以赞誉绵宁的勇气和果断。经过此事,嘉庆帝对于绵宁更加重视,如果不出意外,绵宁的皇储地位将稳固而不可更替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皇四子绵忻年满十二岁,嘉庆帝开始尝试让他出外办差、历练办事能力。原本嘉庆帝对于绵忻办差的结果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就当是稍加锻炼罢了,但绵忻的表现却让嘉庆帝惊喜不已,他以不符合年龄的老成、以及对各种事务驾轻就熟的练达,将嘉庆帝交待的差使办理得妥当流畅无比,嘉庆帝因此对这个嫡幼子(嘉庆帝第五子绵愉的生母只是普通嫔妃,所以嘉庆帝具有嫡子身份的儿子,仅绵宁、绵忻二人而已;绵恺因为之前所说的原因,虽然是绵忻同母兄,但不具有嫡子身份),越来越喜爱,除了欣赏他机敏聪慧的品性之外,更增添了“才具练达、行事端重、心思缜密”等深刻评价。当时,皇次子绵宁虽然已经被秘立为皇储十多年,但一来其为人处世虽中正平和、老成持重,也有过“平定天理教”的大功,但总是稍显沉闷、平凡了一点,办差行事也中规中矩、少有亮点。因此嘉庆帝对这个已经确立了多年的皇储,在心中多少有些犹豫、斟酌,思考这个选择是否真的正确。二来绵宁虽然是原配孝淑皇后所生,天然的嫡长子,但孝淑皇后已经去世近二十年,现任皇后钮钴禄氏正位中宫以来十五年,颇得宠爱,也为自己诞育了皇三子、皇四子,皇四子还是名正言顺的嫡子。爱母及子,皇四子绵忻本来就聪慧练达、才具过人,也同时具有嫡子的身份。因此,在这个时候,嘉庆帝内心隐隐约约就有了更换皇储的想法。不过,当时绵忻再怎么说也才十二岁,过于年轻,就此更换皇储的话,不但对绵忻的将来成长不是很有利,就是对当了十多年皇储的绵宁也不公平,所以,嘉庆帝踌躇再三,没有做出易储举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万寿,大宴藩国使者及文武群臣,内外诸臣都有赏赐。而在皇子们中,除了皇次子绵宁已经赐封“智亲王”外,皇三子绵恺此次被封为“惇郡王”,皇四子绵忻则晋封“瑞亲王”(皇五子绵愉年幼,尚未到封爵年龄)。从嘉庆帝对诸皇子的封爵可以看出,同为皇后亲子的绵恺、绵忻,同时受封时的王爵却有高低,身为弟弟的绵忻却比三哥绵恺的爵位还要高,与二哥绵宁同级;这清楚地表明了,嘉庆帝十分看重绵忻,将他的地位和皇次子绵宁持平,升到了同样的待遇。至于嘉庆帝此时有没有易储的念头,因为没有实据,所以不敢乱下结论。不过当时朝鲜赴大清出使的“冬至使”曾有文字记录,记叙了在京师时的听闻和所见:皇帝......长子则面貌凉薄,人且凡庸;......第三子则最为颖悟,有文艺,年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帝深爱之也!这里的长子,就是指皇次子绵宁(嘉庆帝长子夭折,外人一般不知道),而第三子,实际就是皇四子绵忻。通过当时人们的记录内容,大致可以得知,嘉庆帝对于这两个儿子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按照多年来的祖制,嘉庆帝如同往常一样,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准备举行“木兰秋狝”,除了文武官员随扈以外,皇次子智亲王绵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也一同随圣驾出行。经过一周的舟车劳顿后,嘉庆帝于七月二十四抵达避暑山庄。嘉庆帝当年已经年过六十,再加上身体肥胖、天气炎热,所以长途跋涉之下精力和体力都损耗过大。而为了效法先祖的“尚武”之风,嘉庆帝在赴避暑山庄途中还多次策马疾驰,颠簸劳顿,使得本来就肥胖发福的嘉庆帝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帝在抵达避暑山庄的当天就突然发病,勉强支撑了一天后,于七月二十五早上病情加重,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典型脑溢血症状)。皇帝居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就病危了,这使得随侍的大臣们一时间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应对;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等在慌乱中紧急召御医为皇帝诊病,另外马上封闭了行宫所有进出要道,以封锁消息。不过御医的药也没能奏效,七月二十五晚戌正(晚上八点),嘉庆帝在避暑山庄行宫中驾崩,年六十一。按照雍正帝当年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皇帝驾崩后,要立即开启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鐍匣,取出传位诏书,按照诏书中的内容确定皇太子究竟是哪一位皇子,然后奉皇太子登基,作为大行皇帝的继承人,并主持之后的一应葬礼典仪。当年乾隆帝承袭皇位,就是走的这一流程(嘉庆帝本人是接受乾隆帝内禅,但一样先开启鐍匣,确认是皇太子无误,然后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而不是以嘉亲王的身份继位),因此,嘉庆帝突然驾崩后,依照祖制,嗣皇帝(皇太子)同样也要走这个继位程序。但和雍正帝、乾隆帝所不同的是,嘉庆帝是清朝第一个不在京师(北京)驾崩的皇帝(入关后),他突然在避暑山庄行宫驾崩后,随驾的大臣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赶回京师,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传位诏书,宣示天下,确定嗣皇帝人选。于是,大臣们火速派出信使赶往京师,奏报留京的皇后钮钴禄氏及诸王公大臣,请求立即开启鐍匣,公布新君人选。可在京师的皇后和大臣们先搜寻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没有找到传位鐍匣,又在圆明园嘉庆帝生前长期居住的地方寻找,一样找不到传位诏书,这一下众人大惊失色、惊慌不已。因为如果没有传位诏书的话,那就无法确认到底该由谁来继位,而嗣皇帝久久不能确认、皇位空虚、社稷无主,就有可能引起动乱甚至兵祸之灾,清朝的统治基础也会动摇。这里,就要揣摩嘉庆二十四年时,嘉庆帝举行六十万寿宴会,并晋封皇四子绵忻为瑞亲王的往事了。虽然历史上没有明证,但之前嘉庆帝早就秘立皇次子绵宁为皇储,还按照祖制将传位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表示传位鐍匣是存在的。但嘉庆帝驾崩后,正大光明匾后却没有发现传位鐍匣以及里面的诏书,这只能说有人把他拿下来了。而在当时,能够将传位鐍匣从匾额后拿下来并不引起其他人关注的人,只有嘉庆帝自己一人。再结合嘉庆帝晚年对皇次子和皇四子的态度、以及世人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嘉庆帝决心更换皇储,想重写传位诏书,并择吉日重新安放传位鐍匣,将皇储的名字从绵宁改为绵忻。但事情还没有办好,嘉庆帝就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了,传位鐍匣也没来得及放上去。所以,就造成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空空如也,并没有传位鐍匣的情况。当时,在避暑山庄内,诸臣们也在嘉庆帝身边仔细搜寻,却怎么也找不到有表明传位内容的密诏,虽然两个最有希望的皇子: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都在避暑山庄,但大臣们在没有凭据的前提下,都不敢开口主动提出哪一位皇子继位,生怕自己背上“谋逆”的罪名。最后,还是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凭借自己是宗室(睿亲王淳颖次子)身份,首先开口,提出皇次子智亲王绵宁是嫡长子、有平乱有功(指平定天理教叛乱)、还深得高宗(乾隆帝)、大行皇帝(嘉庆帝)的喜爱,承袭大统是众望所归,请迎立智亲王。而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等军机大臣对于禧恩的话都表现出很犹豫的态度,不说可行,也不说不行,总之倾向于拖延,以等待京师中的消息。据《清史稿》中各大臣的传记记载,在这紧要关头,嘉庆帝身边的另一份“传位密诏”被找到了!至于是谁找到的,却记载不详,而且《戴均元传》、《托津传》、《禧恩传》的记载还有自相矛盾处(《仁宗实录》、《宣宗实录》还记载是嘉庆帝临终前宣召所有大臣,开启鐍匣,公布传位密诏,因此绵宁才得以继位。这个就完全是后人粉饰的了)。但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传位密诏被找到后,绵宁以此为依据,在诸臣的拥戴下(包括在避暑山庄的四弟绵忻),于七月二十六克承大统、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朝第六代皇帝(入关后)——道光帝。当年的绵宁,已满三十八岁。道光帝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入承大统的嗣皇帝。七月二十七,道光帝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下诏,传谕在京师的内阁、军机处、各部院留守大臣,向他们宣布传位诏书已经找到,自己也凭借诏书继承了皇位:“朕已承继大统,尊皇后为皇太后,著令诸臣工按制度办理国丧事宜。”在道光帝发出第一道诏书的同时,皇后钮钴禄氏在情况不明的紧急时刻,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并冒着违反“后宫不得干政”祖制的危险,毅然召集留守诸臣,对他们说:“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在皇子中年岁居长、且为孝淑皇后之子,乃是大行皇帝嫡长子,伦序当立。皇次子当年平定天理教作乱,临危不惧,立下大功,大行皇帝生前就属意皇次子,立其为储君的意愿众所周知,我意也是如此。”于是,皇后立即颁发懿旨,紧急送往避暑山庄:“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懿旨发出的时候,道光帝已经继位,但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师。道光帝在七月二十七发出登基诏书后不久,皇后令皇次子继位的懿旨也抵达避暑山庄,面对继母兼养母的这份“大公无私、社稷为先”的胸襟,道光帝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养母的公心钦佩得五体投地。此后终道光帝一生,对养母都是恭敬有加,如同对待亲生母亲一样,荣养太后于寿康宫,三十年恪守人子本分,从不有敢违半分(而钮钴禄皇太后,只比道光帝大六岁而已)。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二十二,道光帝奉大行皇帝灵柩返京,举行国丧,为皇考上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皇宫举行登基大典,改明年为道光元年,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恭慈皇太后。为使天下臣民免于避讳,道光帝将自己的名讳改为“旻宁”。道光帝登基后不过十天,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皆因“办事不利”的原因被赶出军机、降四级任用,军机处行走卢荫溥、文孚则各降五级,留任军机,以观后续。而在嘉庆帝驾崩后、情况不明时第一个出头、据理力争要求迎立皇次子继位的内务府大臣禧恩,则被晋升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此后累封理藩院尚书、不入八分辅国公,并特赐三眼花翎(整个清朝,除了有资格配戴三眼花翎的宗室贝子、固伦额驸之外,被额外特赐三眼花翎的臣子只有七个人,禧恩就是其中之一)。在嘉庆帝驾崩、道光帝继位前后,钮钴禄皇后顾全大局,不徇私情,为使社稷稳定、大统传承有序,在传位诏书尚未明确具体内容时,就力排众议,毅然下懿旨,以不是亲子的皇次子绵宁为嗣皇帝,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绵忻(绵恺),使得因皇帝突然驾崩而可能发生的中枢权力争斗消弭于无形中,清代中期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机,还没有爆发就平稳、安宁的解决,这都是钮钴禄氏皇后“大局为先”的公心所致,道光帝后半生对养母钮钴禄皇太后衷诚敬服、恪守孝道的原因,皆由此所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京师皇宫皇子们的居所南三所,在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所居住的撷芳殿内,永琰的嫡福晋(正妻)喜塔腊氏为他诞育了第二个儿子,这也是永琰的嫡长子(永琰庶长子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末,只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其生母刘佳氏也只是永琰的侍妾,因此永琰这个次子不光在地位出身上、在排行上也是他真真正正的嫡长子)。婴儿满百日后,按照皇室命名的规则,乾隆帝给这个孙儿赐名为“绵宁”。绵宁出生时,其父永琰当时已经被皇祖乾隆帝秘密立为皇储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储,皇十五子、十三岁的永琰被立为储君,名字写入密诏、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内),但既然是秘密立储,所以永琰的公开身份还只是一个普通皇子而已,连封爵都还没有,在参与朝会大典及奉皇命办理各种差事的时候,使用的名号还是“皇十五子”,因此,绵宁在幼年时和其他皇孙的待遇并无不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父亲永琰被皇祖乾隆帝晋封为和硕嘉亲王后,八岁的绵宁和父母依旧住在南三所,并没有出宫分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乾隆帝在木兰围场举行一年一度的“秋狝”,诸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都随驾出行;当年才十岁(虚岁)的绵宁也跟随皇祖乾隆帝、父亲永琰一同出猎,并在威逊格尔(围场地名)亲自发箭射中一头鹿;见到皇孙英气勃勃的勇武之姿后,八十二岁的乾隆帝欣喜不已,又想起七十年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同样的一个秋天,自己也曾经和皇祖康熙帝一起“秋狝、行猎”,祖孙协力共同猎获一熊的往事,心里更加对这个小皇孙充满了喜爱之情,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乾隆帝当即下旨,赐绵宁黄马褂、双眼花翎,以壮其声色、嘉其果勇。不但给“骑射勇武”的皇孙绵宁赐马褂、花翎以示嘉奖,乾隆帝还特别作诗赞誉绵宁:“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在诗句中,乾隆帝大赞绵宁少年英武、比自己当年随皇祖出巡猎熊时的年纪还要小两岁(乾隆帝随皇祖康熙帝猎熊时十二岁,比绵宁获鹿时的年纪大两岁),因此“所喜争先早二龄”。又隐隐含有告诫儿子永琰“你的儿子比我当年还有出息,假如你以后承继皇位的话,希望也将皇位传给他。”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已经在位六十年之久的乾隆帝遵循登基时许下的诺言,宣布将“内禅、退位”,并公开了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二十二年的传位密诏,将当了二十多年秘密皇储的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的皇太子身份公布于众,让他改名为“颙琰”,从撷芳殿搬到皇太子才有资格居住的毓庆宫中,准备承袭大统,同时改明年为“嘉庆元年”。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嘉庆帝颙琰从八十六岁的皇父乾隆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正式继位称帝。乾隆帝自称“太上皇帝”,名义上退居后宫颐养天年,其实依旧住在养心殿中,和以往一样紧握国政、丝毫没有放松权柄。嘉庆帝还是住在皇太子的寝宫——毓庆宫,不过虚居皇帝名号而已。不过嘉庆帝在登基之后的第三天,就奏明太上皇乾隆帝,将嫡福晋喜塔腊氏册封为皇后,成为新一任后宫之主(乾隆帝的两任皇后早就去世多年,所以嘉庆帝登基后,皇后喜塔腊氏从身份上来说,要高于乾隆帝现有的所有嫔妃,是后宫中最尊贵的女性)。嘉庆元年(1796年)十一月,父亲登基后自动获得皇子身份的绵宁举行了大婚,在皇祖、太上皇乾隆帝的安排下,十六岁的绵宁迎娶了开国功臣额亦都的五世孙女、武备院卿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为嫡福晋,于皇宫内的皇子居所——南三所内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时,太上皇乾隆帝、皇帝嘉庆帝、皇后喜塔腊氏都亲自前来观礼,这也是清朝唯一一次有太上皇、皇帝、皇后亲自出席的皇子婚礼。太上皇还宣布,皇子绵宁成婚后,不必分府出宫,可以继续留在皇宫内生活,这也是莫大的恩典。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皇后喜塔腊氏不幸薨逝,年仅三十八岁,只当了一年皇后。当时太上皇乾隆帝尚在世,而且已经八十七岁高龄,所以为了图吉利,皇后的葬礼被大大压缩了规格和等级,以免刺激到太上皇(否则在太上皇眼前将皇宫中搞得一片丧幡、大作白事,置太上皇于何地,岂不是咒太上皇早死么?)葬礼结束后,在太上皇的题准下,嘉庆帝给原配赐谥号为“孝淑皇后”,灵柩暂厝静安庄(嘉庆八年,孝淑皇后梓宫奉安于清西陵中的昌陵,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驾崩后,孝淑皇后祔帝谥,称‘孝淑睿皇后’,以后累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孝淑皇后去世后,太上皇命嘉庆帝立贵妃钮钴禄氏(皇次子绵宁嫡福晋钮钴禄氏已经出了五服的远房族姑祖母;是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此时已为嘉庆帝诞育了皇三子绵恺)继位中宫,但因为还在孝淑皇后服丧期内,所以没有立即封后,而是先册立为皇贵妃,并摄六宫事。同时,太上皇和嘉庆帝都嘱咐皇贵妃,要她照看好孝淑皇后所生的皇次子绵宁的起居生活,以宽慰刚刚失去生母的绵宁。从此,只比绵宁大六岁的钮钴禄氏就承担起了照顾、抚育绵宁的重担、视绵宁为己出,和亲子绵恺一视同仁,倍加爱护、关照。所以,绵宁从青少年时期就和继母关系融洽,很是亲近。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当了三年“实习皇帝”的嘉庆帝在皇父乾隆帝去世后迅速清除了权臣和珅及其同党,终于得以真正地掌握了实权。统治基础稳固后,嘉庆帝后按照密建皇储的祖制,在嘉庆四年四月亲书传位密诏,将皇次子绵宁的名字写在诏书上,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鐍匣内。被立为皇储这一年,绵宁十八岁。原本皇贵妃钮钴禄氏是要在孝淑皇后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就应该被正式立为皇后,但孝淑皇后的丧期还没满,太上皇乾隆帝又驾崩了,所以还得继续为太上皇服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因此,嘉庆帝只是在嘉庆四年下诏命皇贵妃进位为皇后,并没有行册立礼及授予册、宝,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四月,乾隆帝丧期已过,钮钴禄氏才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授皇后册宝。嘉庆十年(1805年),皇后为嘉庆帝诞育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子嗣:皇四子绵忻;嘉庆帝因为登基后忙于操持国事,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国丧,使得十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生出一个儿女。虽然他本人嘴上不说,但内心确实也不太高兴(皇室多子多福是大统传承的保证)。而绵忻的出生打破了这个尴尬局面,尤其绵忻又是皇后(在位时)所出,相当于嫡子(之前皇后为贵妃时诞育了皇三子绵恺,不算嫡子),更是让嘉庆帝欣慰不已;原本对臣子们逢庆典大喜时进献如意的行为不甚喜欢的嘉庆帝,这次对群臣恭贺皇后诞子而进献如意的举动居然坦然接受,还兴高采烈地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所诞之第一子,又系皇后所出,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在嘉庆帝的潜意识里,已经把这个小婴儿和原先的嫡子:皇次子绵宁放在同一个位置了。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绵宁的嫡福晋钮祜禄氏薨逝,没有留下子嗣;当年十二月,在嘉庆帝的谕旨安排下,绵宁迎娶康熙帝外祖父佟图赖的七世孙女、盛京副都统舒明阿之女佟佳氏为继福晋。而在这之前的四月二十一,绵宁的侍妾那拉氏给他诞育了长子,这是嘉庆帝的第一个皇孙。子嗣单薄的嘉庆帝喜得皇长孙后高兴万分,于皇孙出生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给孙子赐名为“奕纬”,又对皇次子、那拉氏二人厚加赏赐,以示对他们为自己诞育皇长孙的奖励和表彰。皇次子绵宁,早在还是皇孙的时候就被皇祖乾隆帝所喜爱和重视,专门写诗鼓励嘉奖,其中还隐藏有大统传承的意思,因此嘉庆帝对次子也相当重看重。尤其绵宁是嘉庆帝的原配孝淑皇后所出,是身份贵重的嫡长子,因此嘉庆帝在权力稳固之后,就按照祖制秘立其为储君(当时嘉庆帝也只有两个在世的儿子,皇三子绵恺又是皇贵妃所生,所以只有绵宁一个嫡子,这也是立绵宁为储君的原因之一)。嘉庆帝一生,总共才五个皇子,其中长子不满百日就夭折了,名字都没来得及起,“穆郡王”的封号还是弟弟绵宁日后登基时追赠的;第五子绵愉嘉庆十九年(1814年)才出生,嘉庆帝驾崩时不过六岁而已,所以基本上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绵愉在兄长绵宁继位后才封惠郡王,侄子咸丰帝登基后晋惠亲王);皇三子绵恺虽然年纪较大,但从小行事就不是很稳重,做事也欠缺考虑,为人不拘小节,甚至有些骄纵,待人处事比较无礼,多次因办事不严谨而被皇父嘉庆帝责罚申饬,总体来说属于“不着四六”、“颟顸庸碌”之类的庸才,太平时节当个悠闲王爷倒是没事,但承继江山社稷、治理万民,嘉庆帝想都没想过会考虑他(还有,绵恺是皇后为贵妃时所生,虽然是绵忻的同母兄,但从宗法上来说不属于嫡子,因此先天上就有劣势)。而在嘉庆四年(1799年)秘密立储时,皇四子绵恺还没出生,所以嘉庆帝只能选择立皇次子绵宁为储君(当然,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宗法上来说,绵宁当时都是第一人选)。对于这个选择,嘉庆帝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动摇过。嘉庆十年(1805年),皇四子绵忻出生后,自幼就表现出了机敏聪慧的品性,让嘉庆帝对这个嫡幼子钟爱无比(当时皇五子绵愉还没出生,绵忻是实际上的幼子),多次当众赞誉皇四子“深肖朕躬”。不过这个时候绵忻还小,除了聪慧之外,暂时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和能力,因此嘉庆帝没有往“易储”的方面想。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时,天理教(白莲教分支)教众趁皇宫护卫大多随皇帝前往热河、守卫空虚的时候,以宫内太监作为内应,作乱攻打皇宫,居然让他们真的从东华门、西华门攻进了皇宫;当时,正在宫内上书房读书的皇次子绵宁在大变来临时镇定自若、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组织侍卫、太监、随从们抵抗;并身先士卒,在养心殿台阶上以鸟枪击杀两名攀爬宫墙想要进入内宫的天理教徒,震慑其他天理教徒不敢再越墙入皇宫,为王公大臣们组织援军进宫消灭乱党赢得了宝贵时间。此后,绵宁又以皇子的身份,连续下达命令:火速向尚在从承德回京路上的嘉庆帝告急变;关闭皇宫四门、令官军入宫“捕贼”;命三弟绵恺守护在储秀宫居住的母后钮祜禄氏、不离半步;以侍卫及随从在皇宫内四处巡查、“灭贼”。然后亲自率兵丁出宫至皇宫外的西长街一带巡视、查访、安定京城人心。在绵宁的居中指挥下,天理教的起义迅速被扑灭,皇宫内的秩序也恢复平静,至嘉庆帝于四天后回到京师时,暴乱已经彻底平息。对于绵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乱中所表现出的镇静自若、有勇有谋、果决坚毅的反应,嘉庆帝极为满意,盛赞次子“忠孝皆备,岂容少勒恩施”,当即加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加岁禄一万二千两,并以远超普通亲王的规格,给绵宁单独赐予了重达二百五十五两的“智亲王宝”金印(约合如今的9.9公斤左右);另外,绵宁用来击杀乱党的那杆鸟枪,也被嘉庆帝赐名为“威烈”,以赞誉绵宁的勇气和果断。经过此事,嘉庆帝对于绵宁更加重视,如果不出意外,绵宁的皇储地位将稳固而不可更替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皇四子绵忻年满十二岁,嘉庆帝开始尝试让他出外办差、历练办事能力。原本嘉庆帝对于绵忻办差的结果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就当是稍加锻炼罢了,但绵忻的表现却让嘉庆帝惊喜不已,他以不符合年龄的老成、以及对各种事务驾轻就熟的练达,将嘉庆帝交待的差使办理得妥当流畅无比,嘉庆帝因此对这个嫡幼子(嘉庆帝第五子绵愉的生母只是普通嫔妃,所以嘉庆帝具有嫡子身份的儿子,仅绵宁、绵忻二人而已;绵恺因为之前所说的原因,虽然是绵忻同母兄,但不具有嫡子身份),越来越喜爱,除了欣赏他机敏聪慧的品性之外,更增添了“才具练达、行事端重、心思缜密”等深刻评价。当时,皇次子绵宁虽然已经被秘立为皇储十多年,但一来其为人处世虽中正平和、老成持重,也有过“平定天理教”的大功,但总是稍显沉闷、平凡了一点,办差行事也中规中矩、少有亮点。因此嘉庆帝对这个已经确立了多年的皇储,在心中多少有些犹豫、斟酌,思考这个选择是否真的正确。二来绵宁虽然是原配孝淑皇后所生,天然的嫡长子,但孝淑皇后已经去世近二十年,现任皇后钮钴禄氏正位中宫以来十五年,颇得宠爱,也为自己诞育了皇三子、皇四子,皇四子还是名正言顺的嫡子。爱母及子,皇四子绵忻本来就聪慧练达、才具过人,也同时具有嫡子的身份。因此,在这个时候,嘉庆帝内心隐隐约约就有了更换皇储的想法。不过,当时绵忻再怎么说也才十二岁,过于年轻,就此更换皇储的话,不但对绵忻的将来成长不是很有利,就是对当了十多年皇储的绵宁也不公平,所以,嘉庆帝踌躇再三,没有做出易储举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万寿,大宴藩国使者及文武群臣,内外诸臣都有赏赐。而在皇子们中,除了皇次子绵宁已经赐封“智亲王”外,皇三子绵恺此次被封为“惇郡王”,皇四子绵忻则晋封“瑞亲王”(皇五子绵愉年幼,尚未到封爵年龄)。从嘉庆帝对诸皇子的封爵可以看出,同为皇后亲子的绵恺、绵忻,同时受封时的王爵却有高低,身为弟弟的绵忻却比三哥绵恺的爵位还要高,与二哥绵宁同级;这清楚地表明了,嘉庆帝十分看重绵忻,将他的地位和皇次子绵宁持平,升到了同样的待遇。至于嘉庆帝此时有没有易储的念头,因为没有实据,所以不敢乱下结论。不过当时朝鲜赴大清出使的“冬至使”曾有文字记录,记叙了在京师时的听闻和所见:皇帝......长子则面貌凉薄,人且凡庸;......第三子则最为颖悟,有文艺,年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帝深爱之也!这里的长子,就是指皇次子绵宁(嘉庆帝长子夭折,外人一般不知道),而第三子,实际就是皇四子绵忻。通过当时人们的记录内容,大致可以得知,嘉庆帝对于这两个儿子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按照多年来的祖制,嘉庆帝如同往常一样,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准备举行“木兰秋狝”,除了文武官员随扈以外,皇次子智亲王绵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也一同随圣驾出行。经过一周的舟车劳顿后,嘉庆帝于七月二十四抵达避暑山庄。嘉庆帝当年已经年过六十,再加上身体肥胖、天气炎热,所以长途跋涉之下精力和体力都损耗过大。而为了效法先祖的“尚武”之风,嘉庆帝在赴避暑山庄途中还多次策马疾驰,颠簸劳顿,使得本来就肥胖发福的嘉庆帝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帝在抵达避暑山庄的当天就突然发病,勉强支撑了一天后,于七月二十五早上病情加重,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典型脑溢血症状)。皇帝居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就病危了,这使得随侍的大臣们一时间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应对;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等在慌乱中紧急召御医为皇帝诊病,另外马上封闭了行宫所有进出要道,以封锁消息。不过御医的药也没能奏效,七月二十五晚戌正(晚上八点),嘉庆帝在避暑山庄行宫中驾崩,年六十一。按照雍正帝当年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皇帝驾崩后,要立即开启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鐍匣,取出传位诏书,按照诏书中的内容确定皇太子究竟是哪一位皇子,然后奉皇太子登基,作为大行皇帝的继承人,并主持之后的一应葬礼典仪。当年乾隆帝承袭皇位,就是走的这一流程(嘉庆帝本人是接受乾隆帝内禅,但一样先开启鐍匣,确认是皇太子无误,然后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而不是以嘉亲王的身份继位),因此,嘉庆帝突然驾崩后,依照祖制,嗣皇帝(皇太子)同样也要走这个继位程序。但和雍正帝、乾隆帝所不同的是,嘉庆帝是清朝第一个不在京师(北京)驾崩的皇帝(入关后),他突然在避暑山庄行宫驾崩后,随驾的大臣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赶回京师,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传位诏书,宣示天下,确定嗣皇帝人选。于是,大臣们火速派出信使赶往京师,奏报留京的皇后钮钴禄氏及诸王公大臣,请求立即开启鐍匣,公布新君人选。可在京师的皇后和大臣们先搜寻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没有找到传位鐍匣,又在圆明园嘉庆帝生前长期居住的地方寻找,一样找不到传位诏书,这一下众人大惊失色、惊慌不已。因为如果没有传位诏书的话,那就无法确认到底该由谁来继位,而嗣皇帝久久不能确认、皇位空虚、社稷无主,就有可能引起动乱甚至兵祸之灾,清朝的统治基础也会动摇。这里,就要揣摩嘉庆二十四年时,嘉庆帝举行六十万寿宴会,并晋封皇四子绵忻为瑞亲王的往事了。虽然历史上没有明证,但之前嘉庆帝早就秘立皇次子绵宁为皇储,还按照祖制将传位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表示传位鐍匣是存在的。但嘉庆帝驾崩后,正大光明匾后却没有发现传位鐍匣以及里面的诏书,这只能说有人把他拿下来了。而在当时,能够将传位鐍匣从匾额后拿下来并不引起其他人关注的人,只有嘉庆帝自己一人。再结合嘉庆帝晚年对皇次子和皇四子的态度、以及世人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嘉庆帝决心更换皇储,想重写传位诏书,并择吉日重新安放传位鐍匣,将皇储的名字从绵宁改为绵忻。但事情还没有办好,嘉庆帝就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了,传位鐍匣也没来得及放上去。所以,就造成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空空如也,并没有传位鐍匣的情况。当时,在避暑山庄内,诸臣们也在嘉庆帝身边仔细搜寻,却怎么也找不到有表明传位内容的密诏,虽然两个最有希望的皇子: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都在避暑山庄,但大臣们在没有凭据的前提下,都不敢开口主动提出哪一位皇子继位,生怕自己背上“谋逆”的罪名。最后,还是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凭借自己是宗室(睿亲王淳颖次子)身份,首先开口,提出皇次子智亲王绵宁是嫡长子、有平乱有功(指平定天理教叛乱)、还深得高宗(乾隆帝)、大行皇帝(嘉庆帝)的喜爱,承袭大统是众望所归,请迎立智亲王。而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等军机大臣对于禧恩的话都表现出很犹豫的态度,不说可行,也不说不行,总之倾向于拖延,以等待京师中的消息。据《清史稿》中各大臣的传记记载,在这紧要关头,嘉庆帝身边的另一份“传位密诏”被找到了!至于是谁找到的,却记载不详,而且《戴均元传》、《托津传》、《禧恩传》的记载还有自相矛盾处(《仁宗实录》、《宣宗实录》还记载是嘉庆帝临终前宣召所有大臣,开启鐍匣,公布传位密诏,因此绵宁才得以继位。这个就完全是后人粉饰的了)。但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传位密诏被找到后,绵宁以此为依据,在诸臣的拥戴下(包括在避暑山庄的四弟绵忻),于七月二十六克承大统、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朝第六代皇帝(入关后)——道光帝。当年的绵宁,已满三十八岁。道光帝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入承大统的嗣皇帝。七月二十七,道光帝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下诏,传谕在京师的内阁、军机处、各部院留守大臣,向他们宣布传位诏书已经找到,自己也凭借诏书继承了皇位:“朕已承继大统,尊皇后为皇太后,著令诸臣工按制度办理国丧事宜。”在道光帝发出第一道诏书的同时,皇后钮钴禄氏在情况不明的紧急时刻,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并冒着违反“后宫不得干政”祖制的危险,毅然召集留守诸臣,对他们说:“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在皇子中年岁居长、且为孝淑皇后之子,乃是大行皇帝嫡长子,伦序当立。皇次子当年平定天理教作乱,临危不惧,立下大功,大行皇帝生前就属意皇次子,立其为储君的意愿众所周知,我意也是如此。”于是,皇后立即颁发懿旨,紧急送往避暑山庄:“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懿旨发出的时候,道光帝已经继位,但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师。道光帝在七月二十七发出登基诏书后不久,皇后令皇次子继位的懿旨也抵达避暑山庄,面对继母兼养母的这份“大公无私、社稷为先”的胸襟,道光帝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养母的公心钦佩得五体投地。此后终道光帝一生,对养母都是恭敬有加,如同对待亲生母亲一样,荣养太后于寿康宫,三十年恪守人子本分,从不有敢违半分(而钮钴禄皇太后,只比道光帝大六岁而已)。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二十二,道光帝奉大行皇帝灵柩返京,举行国丧,为皇考上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皇宫举行登基大典,改明年为道光元年,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恭慈皇太后。为使天下臣民免于避讳,道光帝将自己的名讳改为“旻宁”。道光帝登基后不过十天,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皆因“办事不利”的原因被赶出军机、降四级任用,军机处行走卢荫溥、文孚则各降五级,留任军机,以观后续。而在嘉庆帝驾崩后、情况不明时第一个出头、据理力争要求迎立皇次子继位的内务府大臣禧恩,则被晋升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此后累封理藩院尚书、不入八分辅国公,并特赐三眼花翎(整个清朝,除了有资格配戴三眼花翎的宗室贝子、固伦额驸之外,被额外特赐三眼花翎的臣子只有七个人,禧恩就是其中之一)。在嘉庆帝驾崩、道光帝继位前后,钮钴禄皇后顾全大局,不徇私情,为使社稷稳定、大统传承有序,在传位诏书尚未明确具体内容时,就力排众议,毅然下懿旨,以不是亲子的皇次子绵宁为嗣皇帝,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绵忻(绵恺),使得因皇帝突然驾崩而可能发生的中枢权力争斗消弭于无形中,清代中期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机,还没有爆发就平稳、安宁的解决,这都是钮钴禄氏皇后“大局为先”的公心所致,道光帝后半生对养母钮钴禄皇太后衷诚敬服、恪守孝道的原因,皆由此所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京师皇宫皇子们的居所南三所,在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所居住的撷芳殿内,永琰的嫡福晋(正妻)喜塔腊氏为他诞育了第二个儿子,这也是永琰的嫡长子(永琰庶长子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末,只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其生母刘佳氏也只是永琰的侍妾,因此永琰这个次子不光在地位出身上、在排行上也是他真真正正的嫡长子)。婴儿满百日后,按照皇室命名的规则,乾隆帝给这个孙儿赐名为“绵宁”。绵宁出生时,其父永琰当时已经被皇祖乾隆帝秘密立为皇储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储,皇十五子、十三岁的永琰被立为储君,名字写入密诏、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内),但既然是秘密立储,所以永琰的公开身份还只是一个普通皇子而已,连封爵都还没有,在参与朝会大典及奉皇命办理各种差事的时候,使用的名号还是“皇十五子”,因此,绵宁在幼年时和其他皇孙的待遇并无不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父亲永琰被皇祖乾隆帝晋封为和硕嘉亲王后,八岁的绵宁和父母依旧住在南三所,并没有出宫分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乾隆帝在木兰围场举行一年一度的“秋狝”,诸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都随驾出行;当年才十岁(虚岁)的绵宁也跟随皇祖乾隆帝、父亲永琰一同出猎,并在威逊格尔(围场地名)亲自发箭射中一头鹿;见到皇孙英气勃勃的勇武之姿后,八十二岁的乾隆帝欣喜不已,又想起七十年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同样的一个秋天,自己也曾经和皇祖康熙帝一起“秋狝、行猎”,祖孙协力共同猎获一熊的往事,心里更加对这个小皇孙充满了喜爱之情,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乾隆帝当即下旨,赐绵宁黄马褂、双眼花翎,以壮其声色、嘉其果勇。不但给“骑射勇武”的皇孙绵宁赐马褂、花翎以示嘉奖,乾隆帝还特别作诗赞誉绵宁:“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在诗句中,乾隆帝大赞绵宁少年英武、比自己当年随皇祖出巡猎熊时的年纪还要小两岁(乾隆帝随皇祖康熙帝猎熊时十二岁,比绵宁获鹿时的年纪大两岁),因此“所喜争先早二龄”。又隐隐含有告诫儿子永琰“你的儿子比我当年还有出息,假如你以后承继皇位的话,希望也将皇位传给他。”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已经在位六十年之久的乾隆帝遵循登基时许下的诺言,宣布将“内禅、退位”,并公开了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二十二年的传位密诏,将当了二十多年秘密皇储的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的皇太子身份公布于众,让他改名为“颙琰”,从撷芳殿搬到皇太子才有资格居住的毓庆宫中,准备承袭大统,同时改明年为“嘉庆元年”。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嘉庆帝颙琰从八十六岁的皇父乾隆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正式继位称帝。乾隆帝自称“太上皇帝”,名义上退居后宫颐养天年,其实依旧住在养心殿中,和以往一样紧握国政、丝毫没有放松权柄。嘉庆帝还是住在皇太子的寝宫——毓庆宫,不过虚居皇帝名号而已。不过嘉庆帝在登基之后的第三天,就奏明太上皇乾隆帝,将嫡福晋喜塔腊氏册封为皇后,成为新一任后宫之主(乾隆帝的两任皇后早就去世多年,所以嘉庆帝登基后,皇后喜塔腊氏从身份上来说,要高于乾隆帝现有的所有嫔妃,是后宫中最尊贵的女性)。嘉庆元年(1796年)十一月,父亲登基后自动获得皇子身份的绵宁举行了大婚,在皇祖、太上皇乾隆帝的安排下,十六岁的绵宁迎娶了开国功臣额亦都的五世孙女、武备院卿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为嫡福晋,于皇宫内的皇子居所——南三所内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时,太上皇乾隆帝、皇帝嘉庆帝、皇后喜塔腊氏都亲自前来观礼,这也是清朝唯一一次有太上皇、皇帝、皇后亲自出席的皇子婚礼。太上皇还宣布,皇子绵宁成婚后,不必分府出宫,可以继续留在皇宫内生活,这也是莫大的恩典。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皇后喜塔腊氏不幸薨逝,年仅三十八岁,只当了一年皇后。当时太上皇乾隆帝尚在世,而且已经八十七岁高龄,所以为了图吉利,皇后的葬礼被大大压缩了规格和等级,以免刺激到太上皇(否则在太上皇眼前将皇宫中搞得一片丧幡、大作白事,置太上皇于何地,岂不是咒太上皇早死么?)葬礼结束后,在太上皇的题准下,嘉庆帝给原配赐谥号为“孝淑皇后”,灵柩暂厝静安庄(嘉庆八年,孝淑皇后梓宫奉安于清西陵中的昌陵,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驾崩后,孝淑皇后祔帝谥,称‘孝淑睿皇后’,以后累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孝淑皇后去世后,太上皇命嘉庆帝立贵妃钮钴禄氏(皇次子绵宁嫡福晋钮钴禄氏已经出了五服的远房族姑祖母;是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此时已为嘉庆帝诞育了皇三子绵恺)继位中宫,但因为还在孝淑皇后服丧期内,所以没有立即封后,而是先册立为皇贵妃,并摄六宫事。同时,太上皇和嘉庆帝都嘱咐皇贵妃,要她照看好孝淑皇后所生的皇次子绵宁的起居生活,以宽慰刚刚失去生母的绵宁。从此,只比绵宁大六岁的钮钴禄氏就承担起了照顾、抚育绵宁的重担、视绵宁为己出,和亲子绵恺一视同仁,倍加爱护、关照。所以,绵宁从青少年时期就和继母关系融洽,很是亲近。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当了三年“实习皇帝”的嘉庆帝在皇父乾隆帝去世后迅速清除了权臣和珅及其同党,终于得以真正地掌握了实权。统治基础稳固后,嘉庆帝后按照密建皇储的祖制,在嘉庆四年四月亲书传位密诏,将皇次子绵宁的名字写在诏书上,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鐍匣内。被立为皇储这一年,绵宁十八岁。原本皇贵妃钮钴禄氏是要在孝淑皇后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就应该被正式立为皇后,但孝淑皇后的丧期还没满,太上皇乾隆帝又驾崩了,所以还得继续为太上皇服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因此,嘉庆帝只是在嘉庆四年下诏命皇贵妃进位为皇后,并没有行册立礼及授予册、宝,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四月,乾隆帝丧期已过,钮钴禄氏才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授皇后册宝。嘉庆十年(1805年),皇后为嘉庆帝诞育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子嗣:皇四子绵忻;嘉庆帝因为登基后忙于操持国事,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国丧,使得十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生出一个儿女。虽然他本人嘴上不说,但内心确实也不太高兴(皇室多子多福是大统传承的保证)。而绵忻的出生打破了这个尴尬局面,尤其绵忻又是皇后(在位时)所出,相当于嫡子(之前皇后为贵妃时诞育了皇三子绵恺,不算嫡子),更是让嘉庆帝欣慰不已;原本对臣子们逢庆典大喜时进献如意的行为不甚喜欢的嘉庆帝,这次对群臣恭贺皇后诞子而进献如意的举动居然坦然接受,还兴高采烈地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所诞之第一子,又系皇后所出,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在嘉庆帝的潜意识里,已经把这个小婴儿和原先的嫡子:皇次子绵宁放在同一个位置了。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绵宁的嫡福晋钮祜禄氏薨逝,没有留下子嗣;当年十二月,在嘉庆帝的谕旨安排下,绵宁迎娶康熙帝外祖父佟图赖的七世孙女、盛京副都统舒明阿之女佟佳氏为继福晋。而在这之前的四月二十一,绵宁的侍妾那拉氏给他诞育了长子,这是嘉庆帝的第一个皇孙。子嗣单薄的嘉庆帝喜得皇长孙后高兴万分,于皇孙出生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给孙子赐名为“奕纬”,又对皇次子、那拉氏二人厚加赏赐,以示对他们为自己诞育皇长孙的奖励和表彰。皇次子绵宁,早在还是皇孙的时候就被皇祖乾隆帝所喜爱和重视,专门写诗鼓励嘉奖,其中还隐藏有大统传承的意思,因此嘉庆帝对次子也相当重看重。尤其绵宁是嘉庆帝的原配孝淑皇后所出,是身份贵重的嫡长子,因此嘉庆帝在权力稳固之后,就按照祖制秘立其为储君(当时嘉庆帝也只有两个在世的儿子,皇三子绵恺又是皇贵妃所生,所以只有绵宁一个嫡子,这也是立绵宁为储君的原因之一)。嘉庆帝一生,总共才五个皇子,其中长子不满百日就夭折了,名字都没来得及起,“穆郡王”的封号还是弟弟绵宁日后登基时追赠的;第五子绵愉嘉庆十九年(1814年)才出生,嘉庆帝驾崩时不过六岁而已,所以基本上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绵愉在兄长绵宁继位后才封惠郡王,侄子咸丰帝登基后晋惠亲王);皇三子绵恺虽然年纪较大,但从小行事就不是很稳重,做事也欠缺考虑,为人不拘小节,甚至有些骄纵,待人处事比较无礼,多次因办事不严谨而被皇父嘉庆帝责罚申饬,总体来说属于“不着四六”、“颟顸庸碌”之类的庸才,太平时节当个悠闲王爷倒是没事,但承继江山社稷、治理万民,嘉庆帝想都没想过会考虑他(还有,绵恺是皇后为贵妃时所生,虽然是绵忻的同母兄,但从宗法上来说不属于嫡子,因此先天上就有劣势)。而在嘉庆四年(1799年)秘密立储时,皇四子绵恺还没出生,所以嘉庆帝只能选择立皇次子绵宁为储君(当然,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宗法上来说,绵宁当时都是第一人选)。对于这个选择,嘉庆帝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动摇过。嘉庆十年(1805年),皇四子绵忻出生后,自幼就表现出了机敏聪慧的品性,让嘉庆帝对这个嫡幼子钟爱无比(当时皇五子绵愉还没出生,绵忻是实际上的幼子),多次当众赞誉皇四子“深肖朕躬”。不过这个时候绵忻还小,除了聪慧之外,暂时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和能力,因此嘉庆帝没有往“易储”的方面想。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时,天理教(白莲教分支)教众趁皇宫护卫大多随皇帝前往热河、守卫空虚的时候,以宫内太监作为内应,作乱攻打皇宫,居然让他们真的从东华门、西华门攻进了皇宫;当时,正在宫内上书房读书的皇次子绵宁在大变来临时镇定自若、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组织侍卫、太监、随从们抵抗;并身先士卒,在养心殿台阶上以鸟枪击杀两名攀爬宫墙想要进入内宫的天理教徒,震慑其他天理教徒不敢再越墙入皇宫,为王公大臣们组织援军进宫消灭乱党赢得了宝贵时间。此后,绵宁又以皇子的身份,连续下达命令:火速向尚在从承德回京路上的嘉庆帝告急变;关闭皇宫四门、令官军入宫“捕贼”;命三弟绵恺守护在储秀宫居住的母后钮祜禄氏、不离半步;以侍卫及随从在皇宫内四处巡查、“灭贼”。然后亲自率兵丁出宫至皇宫外的西长街一带巡视、查访、安定京城人心。在绵宁的居中指挥下,天理教的起义迅速被扑灭,皇宫内的秩序也恢复平静,至嘉庆帝于四天后回到京师时,暴乱已经彻底平息。对于绵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乱中所表现出的镇静自若、有勇有谋、果决坚毅的反应,嘉庆帝极为满意,盛赞次子“忠孝皆备,岂容少勒恩施”,当即加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加岁禄一万二千两,并以远超普通亲王的规格,给绵宁单独赐予了重达二百五十五两的“智亲王宝”金印(约合如今的9.9公斤左右);另外,绵宁用来击杀乱党的那杆鸟枪,也被嘉庆帝赐名为“威烈”,以赞誉绵宁的勇气和果断。经过此事,嘉庆帝对于绵宁更加重视,如果不出意外,绵宁的皇储地位将稳固而不可更替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皇四子绵忻年满十二岁,嘉庆帝开始尝试让他出外办差、历练办事能力。原本嘉庆帝对于绵忻办差的结果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就当是稍加锻炼罢了,但绵忻的表现却让嘉庆帝惊喜不已,他以不符合年龄的老成、以及对各种事务驾轻就熟的练达,将嘉庆帝交待的差使办理得妥当流畅无比,嘉庆帝因此对这个嫡幼子(嘉庆帝第五子绵愉的生母只是普通嫔妃,所以嘉庆帝具有嫡子身份的儿子,仅绵宁、绵忻二人而已;绵恺因为之前所说的原因,虽然是绵忻同母兄,但不具有嫡子身份),越来越喜爱,除了欣赏他机敏聪慧的品性之外,更增添了“才具练达、行事端重、心思缜密”等深刻评价。当时,皇次子绵宁虽然已经被秘立为皇储十多年,但一来其为人处世虽中正平和、老成持重,也有过“平定天理教”的大功,但总是稍显沉闷、平凡了一点,办差行事也中规中矩、少有亮点。因此嘉庆帝对这个已经确立了多年的皇储,在心中多少有些犹豫、斟酌,思考这个选择是否真的正确。二来绵宁虽然是原配孝淑皇后所生,天然的嫡长子,但孝淑皇后已经去世近二十年,现任皇后钮钴禄氏正位中宫以来十五年,颇得宠爱,也为自己诞育了皇三子、皇四子,皇四子还是名正言顺的嫡子。爱母及子,皇四子绵忻本来就聪慧练达、才具过人,也同时具有嫡子的身份。因此,在这个时候,嘉庆帝内心隐隐约约就有了更换皇储的想法。不过,当时绵忻再怎么说也才十二岁,过于年轻,就此更换皇储的话,不但对绵忻的将来成长不是很有利,就是对当了十多年皇储的绵宁也不公平,所以,嘉庆帝踌躇再三,没有做出易储举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万寿,大宴藩国使者及文武群臣,内外诸臣都有赏赐。而在皇子们中,除了皇次子绵宁已经赐封“智亲王”外,皇三子绵恺此次被封为“惇郡王”,皇四子绵忻则晋封“瑞亲王”(皇五子绵愉年幼,尚未到封爵年龄)。从嘉庆帝对诸皇子的封爵可以看出,同为皇后亲子的绵恺、绵忻,同时受封时的王爵却有高低,身为弟弟的绵忻却比三哥绵恺的爵位还要高,与二哥绵宁同级;这清楚地表明了,嘉庆帝十分看重绵忻,将他的地位和皇次子绵宁持平,升到了同样的待遇。至于嘉庆帝此时有没有易储的念头,因为没有实据,所以不敢乱下结论。不过当时朝鲜赴大清出使的“冬至使”曾有文字记录,记叙了在京师时的听闻和所见:皇帝......长子则面貌凉薄,人且凡庸;......第三子则最为颖悟,有文艺,年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帝深爱之也!这里的长子,就是指皇次子绵宁(嘉庆帝长子夭折,外人一般不知道),而第三子,实际就是皇四子绵忻。通过当时人们的记录内容,大致可以得知,嘉庆帝对于这两个儿子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按照多年来的祖制,嘉庆帝如同往常一样,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准备举行“木兰秋狝”,除了文武官员随扈以外,皇次子智亲王绵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也一同随圣驾出行。经过一周的舟车劳顿后,嘉庆帝于七月二十四抵达避暑山庄。嘉庆帝当年已经年过六十,再加上身体肥胖、天气炎热,所以长途跋涉之下精力和体力都损耗过大。而为了效法先祖的“尚武”之风,嘉庆帝在赴避暑山庄途中还多次策马疾驰,颠簸劳顿,使得本来就肥胖发福的嘉庆帝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帝在抵达避暑山庄的当天就突然发病,勉强支撑了一天后,于七月二十五早上病情加重,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典型脑溢血症状)。皇帝居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就病危了,这使得随侍的大臣们一时间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应对;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等在慌乱中紧急召御医为皇帝诊病,另外马上封闭了行宫所有进出要道,以封锁消息。不过御医的药也没能奏效,七月二十五晚戌正(晚上八点),嘉庆帝在避暑山庄行宫中驾崩,年六十一。按照雍正帝当年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皇帝驾崩后,要立即开启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鐍匣,取出传位诏书,按照诏书中的内容确定皇太子究竟是哪一位皇子,然后奉皇太子登基,作为大行皇帝的继承人,并主持之后的一应葬礼典仪。当年乾隆帝承袭皇位,就是走的这一流程(嘉庆帝本人是接受乾隆帝内禅,但一样先开启鐍匣,确认是皇太子无误,然后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而不是以嘉亲王的身份继位),因此,嘉庆帝突然驾崩后,依照祖制,嗣皇帝(皇太子)同样也要走这个继位程序。但和雍正帝、乾隆帝所不同的是,嘉庆帝是清朝第一个不在京师(北京)驾崩的皇帝(入关后),他突然在避暑山庄行宫驾崩后,随驾的大臣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赶回京师,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传位诏书,宣示天下,确定嗣皇帝人选。于是,大臣们火速派出信使赶往京师,奏报留京的皇后钮钴禄氏及诸王公大臣,请求立即开启鐍匣,公布新君人选。可在京师的皇后和大臣们先搜寻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没有找到传位鐍匣,又在圆明园嘉庆帝生前长期居住的地方寻找,一样找不到传位诏书,这一下众人大惊失色、惊慌不已。因为如果没有传位诏书的话,那就无法确认到底该由谁来继位,而嗣皇帝久久不能确认、皇位空虚、社稷无主,就有可能引起动乱甚至兵祸之灾,清朝的统治基础也会动摇。这里,就要揣摩嘉庆二十四年时,嘉庆帝举行六十万寿宴会,并晋封皇四子绵忻为瑞亲王的往事了。虽然历史上没有明证,但之前嘉庆帝早就秘立皇次子绵宁为皇储,还按照祖制将传位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表示传位鐍匣是存在的。但嘉庆帝驾崩后,正大光明匾后却没有发现传位鐍匣以及里面的诏书,这只能说有人把他拿下来了。而在当时,能够将传位鐍匣从匾额后拿下来并不引起其他人关注的人,只有嘉庆帝自己一人。再结合嘉庆帝晚年对皇次子和皇四子的态度、以及世人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嘉庆帝决心更换皇储,想重写传位诏书,并择吉日重新安放传位鐍匣,将皇储的名字从绵宁改为绵忻。但事情还没有办好,嘉庆帝就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了,传位鐍匣也没来得及放上去。所以,就造成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空空如也,并没有传位鐍匣的情况。当时,在避暑山庄内,诸臣们也在嘉庆帝身边仔细搜寻,却怎么也找不到有表明传位内容的密诏,虽然两个最有希望的皇子: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都在避暑山庄,但大臣们在没有凭据的前提下,都不敢开口主动提出哪一位皇子继位,生怕自己背上“谋逆”的罪名。最后,还是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凭借自己是宗室(睿亲王淳颖次子)身份,首先开口,提出皇次子智亲王绵宁是嫡长子、有平乱有功(指平定天理教叛乱)、还深得高宗(乾隆帝)、大行皇帝(嘉庆帝)的喜爱,承袭大统是众望所归,请迎立智亲王。而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等军机大臣对于禧恩的话都表现出很犹豫的态度,不说可行,也不说不行,总之倾向于拖延,以等待京师中的消息。据《清史稿》中各大臣的传记记载,在这紧要关头,嘉庆帝身边的另一份“传位密诏”被找到了!至于是谁找到的,却记载不详,而且《戴均元传》、《托津传》、《禧恩传》的记载还有自相矛盾处(《仁宗实录》、《宣宗实录》还记载是嘉庆帝临终前宣召所有大臣,开启鐍匣,公布传位密诏,因此绵宁才得以继位。这个就完全是后人粉饰的了)。但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传位密诏被找到后,绵宁以此为依据,在诸臣的拥戴下(包括在避暑山庄的四弟绵忻),于七月二十六克承大统、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朝第六代皇帝(入关后)——道光帝。当年的绵宁,已满三十八岁。道光帝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入承大统的嗣皇帝。七月二十七,道光帝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下诏,传谕在京师的内阁、军机处、各部院留守大臣,向他们宣布传位诏书已经找到,自己也凭借诏书继承了皇位:“朕已承继大统,尊皇后为皇太后,著令诸臣工按制度办理国丧事宜。”在道光帝发出第一道诏书的同时,皇后钮钴禄氏在情况不明的紧急时刻,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并冒着违反“后宫不得干政”祖制的危险,毅然召集留守诸臣,对他们说:“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在皇子中年岁居长、且为孝淑皇后之子,乃是大行皇帝嫡长子,伦序当立。皇次子当年平定天理教作乱,临危不惧,立下大功,大行皇帝生前就属意皇次子,立其为储君的意愿众所周知,我意也是如此。”于是,皇后立即颁发懿旨,紧急送往避暑山庄:“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懿旨发出的时候,道光帝已经继位,但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师。道光帝在七月二十七发出登基诏书后不久,皇后令皇次子继位的懿旨也抵达避暑山庄,面对继母兼养母的这份“大公无私、社稷为先”的胸襟,道光帝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养母的公心钦佩得五体投地。此后终道光帝一生,对养母都是恭敬有加,如同对待亲生母亲一样,荣养太后于寿康宫,三十年恪守人子本分,从不有敢违半分(而钮钴禄皇太后,只比道光帝大六岁而已)。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二十二,道光帝奉大行皇帝灵柩返京,举行国丧,为皇考上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皇宫举行登基大典,改明年为道光元年,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恭慈皇太后。为使天下臣民免于避讳,道光帝将自己的名讳改为“旻宁”。道光帝登基后不过十天,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皆因“办事不利”的原因被赶出军机、降四级任用,军机处行走卢荫溥、文孚则各降五级,留任军机,以观后续。而在嘉庆帝驾崩后、情况不明时第一个出头、据理力争要求迎立皇次子继位的内务府大臣禧恩,则被晋升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此后累封理藩院尚书、不入八分辅国公,并特赐三眼花翎(整个清朝,除了有资格配戴三眼花翎的宗室贝子、固伦额驸之外,被额外特赐三眼花翎的臣子只有七个人,禧恩就是其中之一)。在嘉庆帝驾崩、道光帝继位前后,钮钴禄皇后顾全大局,不徇私情,为使社稷稳定、大统传承有序,在传位诏书尚未明确具体内容时,就力排众议,毅然下懿旨,以不是亲子的皇次子绵宁为嗣皇帝,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绵忻(绵恺),使得因皇帝突然驾崩而可能发生的中枢权力争斗消弭于无形中,清代中期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机,还没有爆发就平稳、安宁的解决,这都是钮钴禄氏皇后“大局为先”的公心所致,道光帝后半生对养母钮钴禄皇太后衷诚敬服、恪守孝道的原因,皆由此所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京师皇宫皇子们的居所南三所,在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所居住的撷芳殿内,永琰的嫡福晋(正妻)喜塔腊氏为他诞育了第二个儿子,这也是永琰的嫡长子(永琰庶长子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末,只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其生母刘佳氏也只是永琰的侍妾,因此永琰这个次子不光在地位出身上、在排行上也是他真真正正的嫡长子)。婴儿满百日后,按照皇室命名的规则,乾隆帝给这个孙儿赐名为“绵宁”。绵宁出生时,其父永琰当时已经被皇祖乾隆帝秘密立为皇储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储,皇十五子、十三岁的永琰被立为储君,名字写入密诏、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内),但既然是秘密立储,所以永琰的公开身份还只是一个普通皇子而已,连封爵都还没有,在参与朝会大典及奉皇命办理各种差事的时候,使用的名号还是“皇十五子”,因此,绵宁在幼年时和其他皇孙的待遇并无不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父亲永琰被皇祖乾隆帝晋封为和硕嘉亲王后,八岁的绵宁和父母依旧住在南三所,并没有出宫分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乾隆帝在木兰围场举行一年一度的“秋狝”,诸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都随驾出行;当年才十岁(虚岁)的绵宁也跟随皇祖乾隆帝、父亲永琰一同出猎,并在威逊格尔(围场地名)亲自发箭射中一头鹿;见到皇孙英气勃勃的勇武之姿后,八十二岁的乾隆帝欣喜不已,又想起七十年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同样的一个秋天,自己也曾经和皇祖康熙帝一起“秋狝、行猎”,祖孙协力共同猎获一熊的往事,心里更加对这个小皇孙充满了喜爱之情,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乾隆帝当即下旨,赐绵宁黄马褂、双眼花翎,以壮其声色、嘉其果勇。不但给“骑射勇武”的皇孙绵宁赐马褂、花翎以示嘉奖,乾隆帝还特别作诗赞誉绵宁:“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在诗句中,乾隆帝大赞绵宁少年英武、比自己当年随皇祖出巡猎熊时的年纪还要小两岁(乾隆帝随皇祖康熙帝猎熊时十二岁,比绵宁获鹿时的年纪大两岁),因此“所喜争先早二龄”。又隐隐含有告诫儿子永琰“你的儿子比我当年还有出息,假如你以后承继皇位的话,希望也将皇位传给他。”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已经在位六十年之久的乾隆帝遵循登基时许下的诺言,宣布将“内禅、退位”,并公开了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二十二年的传位密诏,将当了二十多年秘密皇储的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的皇太子身份公布于众,让他改名为“颙琰”,从撷芳殿搬到皇太子才有资格居住的毓庆宫中,准备承袭大统,同时改明年为“嘉庆元年”。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嘉庆帝颙琰从八十六岁的皇父乾隆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正式继位称帝。乾隆帝自称“太上皇帝”,名义上退居后宫颐养天年,其实依旧住在养心殿中,和以往一样紧握国政、丝毫没有放松权柄。嘉庆帝还是住在皇太子的寝宫——毓庆宫,不过虚居皇帝名号而已。不过嘉庆帝在登基之后的第三天,就奏明太上皇乾隆帝,将嫡福晋喜塔腊氏册封为皇后,成为新一任后宫之主(乾隆帝的两任皇后早就去世多年,所以嘉庆帝登基后,皇后喜塔腊氏从身份上来说,要高于乾隆帝现有的所有嫔妃,是后宫中最尊贵的女性)。嘉庆元年(1796年)十一月,父亲登基后自动获得皇子身份的绵宁举行了大婚,在皇祖、太上皇乾隆帝的安排下,十六岁的绵宁迎娶了开国功臣额亦都的五世孙女、武备院卿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为嫡福晋,于皇宫内的皇子居所——南三所内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时,太上皇乾隆帝、皇帝嘉庆帝、皇后喜塔腊氏都亲自前来观礼,这也是清朝唯一一次有太上皇、皇帝、皇后亲自出席的皇子婚礼。太上皇还宣布,皇子绵宁成婚后,不必分府出宫,可以继续留在皇宫内生活,这也是莫大的恩典。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皇后喜塔腊氏不幸薨逝,年仅三十八岁,只当了一年皇后。当时太上皇乾隆帝尚在世,而且已经八十七岁高龄,所以为了图吉利,皇后的葬礼被大大压缩了规格和等级,以免刺激到太上皇(否则在太上皇眼前将皇宫中搞得一片丧幡、大作白事,置太上皇于何地,岂不是咒太上皇早死么?)葬礼结束后,在太上皇的题准下,嘉庆帝给原配赐谥号为“孝淑皇后”,灵柩暂厝静安庄(嘉庆八年,孝淑皇后梓宫奉安于清西陵中的昌陵,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驾崩后,孝淑皇后祔帝谥,称‘孝淑睿皇后’,以后累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孝淑皇后去世后,太上皇命嘉庆帝立贵妃钮钴禄氏(皇次子绵宁嫡福晋钮钴禄氏已经出了五服的远房族姑祖母;是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此时已为嘉庆帝诞育了皇三子绵恺)继位中宫,但因为还在孝淑皇后服丧期内,所以没有立即封后,而是先册立为皇贵妃,并摄六宫事。同时,太上皇和嘉庆帝都嘱咐皇贵妃,要她照看好孝淑皇后所生的皇次子绵宁的起居生活,以宽慰刚刚失去生母的绵宁。从此,只比绵宁大六岁的钮钴禄氏就承担起了照顾、抚育绵宁的重担、视绵宁为己出,和亲子绵恺一视同仁,倍加爱护、关照。所以,绵宁从青少年时期就和继母关系融洽,很是亲近。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当了三年“实习皇帝”的嘉庆帝在皇父乾隆帝去世后迅速清除了权臣和珅及其同党,终于得以真正地掌握了实权。统治基础稳固后,嘉庆帝后按照密建皇储的祖制,在嘉庆四年四月亲书传位密诏,将皇次子绵宁的名字写在诏书上,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鐍匣内。被立为皇储这一年,绵宁十八岁。原本皇贵妃钮钴禄氏是要在孝淑皇后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就应该被正式立为皇后,但孝淑皇后的丧期还没满,太上皇乾隆帝又驾崩了,所以还得继续为太上皇服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因此,嘉庆帝只是在嘉庆四年下诏命皇贵妃进位为皇后,并没有行册立礼及授予册、宝,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四月,乾隆帝丧期已过,钮钴禄氏才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授皇后册宝。嘉庆十年(1805年),皇后为嘉庆帝诞育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子嗣:皇四子绵忻;嘉庆帝因为登基后忙于操持国事,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国丧,使得十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生出一个儿女。虽然他本人嘴上不说,但内心确实也不太高兴(皇室多子多福是大统传承的保证)。而绵忻的出生打破了这个尴尬局面,尤其绵忻又是皇后(在位时)所出,相当于嫡子(之前皇后为贵妃时诞育了皇三子绵恺,不算嫡子),更是让嘉庆帝欣慰不已;原本对臣子们逢庆典大喜时进献如意的行为不甚喜欢的嘉庆帝,这次对群臣恭贺皇后诞子而进献如意的举动居然坦然接受,还兴高采烈地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所诞之第一子,又系皇后所出,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在嘉庆帝的潜意识里,已经把这个小婴儿和原先的嫡子:皇次子绵宁放在同一个位置了。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绵宁的嫡福晋钮祜禄氏薨逝,没有留下子嗣;当年十二月,在嘉庆帝的谕旨安排下,绵宁迎娶康熙帝外祖父佟图赖的七世孙女、盛京副都统舒明阿之女佟佳氏为继福晋。而在这之前的四月二十一,绵宁的侍妾那拉氏给他诞育了长子,这是嘉庆帝的第一个皇孙。子嗣单薄的嘉庆帝喜得皇长孙后高兴万分,于皇孙出生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给孙子赐名为“奕纬”,又对皇次子、那拉氏二人厚加赏赐,以示对他们为自己诞育皇长孙的奖励和表彰。皇次子绵宁,早在还是皇孙的时候就被皇祖乾隆帝所喜爱和重视,专门写诗鼓励嘉奖,其中还隐藏有大统传承的意思,因此嘉庆帝对次子也相当重看重。尤其绵宁是嘉庆帝的原配孝淑皇后所出,是身份贵重的嫡长子,因此嘉庆帝在权力稳固之后,就按照祖制秘立其为储君(当时嘉庆帝也只有两个在世的儿子,皇三子绵恺又是皇贵妃所生,所以只有绵宁一个嫡子,这也是立绵宁为储君的原因之一)。嘉庆帝一生,总共才五个皇子,其中长子不满百日就夭折了,名字都没来得及起,“穆郡王”的封号还是弟弟绵宁日后登基时追赠的;第五子绵愉嘉庆十九年(1814年)才出生,嘉庆帝驾崩时不过六岁而已,所以基本上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绵愉在兄长绵宁继位后才封惠郡王,侄子咸丰帝登基后晋惠亲王);皇三子绵恺虽然年纪较大,但从小行事就不是很稳重,做事也欠缺考虑,为人不拘小节,甚至有些骄纵,待人处事比较无礼,多次因办事不严谨而被皇父嘉庆帝责罚申饬,总体来说属于“不着四六”、“颟顸庸碌”之类的庸才,太平时节当个悠闲王爷倒是没事,但承继江山社稷、治理万民,嘉庆帝想都没想过会考虑他(还有,绵恺是皇后为贵妃时所生,虽然是绵忻的同母兄,但从宗法上来说不属于嫡子,因此先天上就有劣势)。而在嘉庆四年(1799年)秘密立储时,皇四子绵恺还没出生,所以嘉庆帝只能选择立皇次子绵宁为储君(当然,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宗法上来说,绵宁当时都是第一人选)。对于这个选择,嘉庆帝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动摇过。嘉庆十年(1805年),皇四子绵忻出生后,自幼就表现出了机敏聪慧的品性,让嘉庆帝对这个嫡幼子钟爱无比(当时皇五子绵愉还没出生,绵忻是实际上的幼子),多次当众赞誉皇四子“深肖朕躬”。不过这个时候绵忻还小,除了聪慧之外,暂时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和能力,因此嘉庆帝没有往“易储”的方面想。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时,天理教(白莲教分支)教众趁皇宫护卫大多随皇帝前往热河、守卫空虚的时候,以宫内太监作为内应,作乱攻打皇宫,居然让他们真的从东华门、西华门攻进了皇宫;当时,正在宫内上书房读书的皇次子绵宁在大变来临时镇定自若、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组织侍卫、太监、随从们抵抗;并身先士卒,在养心殿台阶上以鸟枪击杀两名攀爬宫墙想要进入内宫的天理教徒,震慑其他天理教徒不敢再越墙入皇宫,为王公大臣们组织援军进宫消灭乱党赢得了宝贵时间。此后,绵宁又以皇子的身份,连续下达命令:火速向尚在从承德回京路上的嘉庆帝告急变;关闭皇宫四门、令官军入宫“捕贼”;命三弟绵恺守护在储秀宫居住的母后钮祜禄氏、不离半步;以侍卫及随从在皇宫内四处巡查、“灭贼”。然后亲自率兵丁出宫至皇宫外的西长街一带巡视、查访、安定京城人心。在绵宁的居中指挥下,天理教的起义迅速被扑灭,皇宫内的秩序也恢复平静,至嘉庆帝于四天后回到京师时,暴乱已经彻底平息。对于绵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乱中所表现出的镇静自若、有勇有谋、果决坚毅的反应,嘉庆帝极为满意,盛赞次子“忠孝皆备,岂容少勒恩施”,当即加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加岁禄一万二千两,并以远超普通亲王的规格,给绵宁单独赐予了重达二百五十五两的“智亲王宝”金印(约合如今的9.9公斤左右);另外,绵宁用来击杀乱党的那杆鸟枪,也被嘉庆帝赐名为“威烈”,以赞誉绵宁的勇气和果断。经过此事,嘉庆帝对于绵宁更加重视,如果不出意外,绵宁的皇储地位将稳固而不可更替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皇四子绵忻年满十二岁,嘉庆帝开始尝试让他出外办差、历练办事能力。原本嘉庆帝对于绵忻办差的结果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就当是稍加锻炼罢了,但绵忻的表现却让嘉庆帝惊喜不已,他以不符合年龄的老成、以及对各种事务驾轻就熟的练达,将嘉庆帝交待的差使办理得妥当流畅无比,嘉庆帝因此对这个嫡幼子(嘉庆帝第五子绵愉的生母只是普通嫔妃,所以嘉庆帝具有嫡子身份的儿子,仅绵宁、绵忻二人而已;绵恺因为之前所说的原因,虽然是绵忻同母兄,但不具有嫡子身份),越来越喜爱,除了欣赏他机敏聪慧的品性之外,更增添了“才具练达、行事端重、心思缜密”等深刻评价。当时,皇次子绵宁虽然已经被秘立为皇储十多年,但一来其为人处世虽中正平和、老成持重,也有过“平定天理教”的大功,但总是稍显沉闷、平凡了一点,办差行事也中规中矩、少有亮点。因此嘉庆帝对这个已经确立了多年的皇储,在心中多少有些犹豫、斟酌,思考这个选择是否真的正确。二来绵宁虽然是原配孝淑皇后所生,天然的嫡长子,但孝淑皇后已经去世近二十年,现任皇后钮钴禄氏正位中宫以来十五年,颇得宠爱,也为自己诞育了皇三子、皇四子,皇四子还是名正言顺的嫡子。爱母及子,皇四子绵忻本来就聪慧练达、才具过人,也同时具有嫡子的身份。因此,在这个时候,嘉庆帝内心隐隐约约就有了更换皇储的想法。不过,当时绵忻再怎么说也才十二岁,过于年轻,就此更换皇储的话,不但对绵忻的将来成长不是很有利,就是对当了十多年皇储的绵宁也不公平,所以,嘉庆帝踌躇再三,没有做出易储举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万寿,大宴藩国使者及文武群臣,内外诸臣都有赏赐。而在皇子们中,除了皇次子绵宁已经赐封“智亲王”外,皇三子绵恺此次被封为“惇郡王”,皇四子绵忻则晋封“瑞亲王”(皇五子绵愉年幼,尚未到封爵年龄)。从嘉庆帝对诸皇子的封爵可以看出,同为皇后亲子的绵恺、绵忻,同时受封时的王爵却有高低,身为弟弟的绵忻却比三哥绵恺的爵位还要高,与二哥绵宁同级;这清楚地表明了,嘉庆帝十分看重绵忻,将他的地位和皇次子绵宁持平,升到了同样的待遇。至于嘉庆帝此时有没有易储的念头,因为没有实据,所以不敢乱下结论。不过当时朝鲜赴大清出使的“冬至使”曾有文字记录,记叙了在京师时的听闻和所见:皇帝......长子则面貌凉薄,人且凡庸;......第三子则最为颖悟,有文艺,年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帝深爱之也!这里的长子,就是指皇次子绵宁(嘉庆帝长子夭折,外人一般不知道),而第三子,实际就是皇四子绵忻。通过当时人们的记录内容,大致可以得知,嘉庆帝对于这两个儿子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按照多年来的祖制,嘉庆帝如同往常一样,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准备举行“木兰秋狝”,除了文武官员随扈以外,皇次子智亲王绵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也一同随圣驾出行。经过一周的舟车劳顿后,嘉庆帝于七月二十四抵达避暑山庄。嘉庆帝当年已经年过六十,再加上身体肥胖、天气炎热,所以长途跋涉之下精力和体力都损耗过大。而为了效法先祖的“尚武”之风,嘉庆帝在赴避暑山庄途中还多次策马疾驰,颠簸劳顿,使得本来就肥胖发福的嘉庆帝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帝在抵达避暑山庄的当天就突然发病,勉强支撑了一天后,于七月二十五早上病情加重,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典型脑溢血症状)。皇帝居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就病危了,这使得随侍的大臣们一时间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应对;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等在慌乱中紧急召御医为皇帝诊病,另外马上封闭了行宫所有进出要道,以封锁消息。不过御医的药也没能奏效,七月二十五晚戌正(晚上八点),嘉庆帝在避暑山庄行宫中驾崩,年六十一。按照雍正帝当年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皇帝驾崩后,要立即开启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鐍匣,取出传位诏书,按照诏书中的内容确定皇太子究竟是哪一位皇子,然后奉皇太子登基,作为大行皇帝的继承人,并主持之后的一应葬礼典仪。当年乾隆帝承袭皇位,就是走的这一流程(嘉庆帝本人是接受乾隆帝内禅,但一样先开启鐍匣,确认是皇太子无误,然后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而不是以嘉亲王的身份继位),因此,嘉庆帝突然驾崩后,依照祖制,嗣皇帝(皇太子)同样也要走这个继位程序。但和雍正帝、乾隆帝所不同的是,嘉庆帝是清朝第一个不在京师(北京)驾崩的皇帝(入关后),他突然在避暑山庄行宫驾崩后,随驾的大臣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赶回京师,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传位诏书,宣示天下,确定嗣皇帝人选。于是,大臣们火速派出信使赶往京师,奏报留京的皇后钮钴禄氏及诸王公大臣,请求立即开启鐍匣,公布新君人选。可在京师的皇后和大臣们先搜寻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没有找到传位鐍匣,又在圆明园嘉庆帝生前长期居住的地方寻找,一样找不到传位诏书,这一下众人大惊失色、惊慌不已。因为如果没有传位诏书的话,那就无法确认到底该由谁来继位,而嗣皇帝久久不能确认、皇位空虚、社稷无主,就有可能引起动乱甚至兵祸之灾,清朝的统治基础也会动摇。这里,就要揣摩嘉庆二十四年时,嘉庆帝举行六十万寿宴会,并晋封皇四子绵忻为瑞亲王的往事了。虽然历史上没有明证,但之前嘉庆帝早就秘立皇次子绵宁为皇储,还按照祖制将传位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表示传位鐍匣是存在的。但嘉庆帝驾崩后,正大光明匾后却没有发现传位鐍匣以及里面的诏书,这只能说有人把他拿下来了。而在当时,能够将传位鐍匣从匾额后拿下来并不引起其他人关注的人,只有嘉庆帝自己一人。再结合嘉庆帝晚年对皇次子和皇四子的态度、以及世人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嘉庆帝决心更换皇储,想重写传位诏书,并择吉日重新安放传位鐍匣,将皇储的名字从绵宁改为绵忻。但事情还没有办好,嘉庆帝就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了,传位鐍匣也没来得及放上去。所以,就造成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空空如也,并没有传位鐍匣的情况。当时,在避暑山庄内,诸臣们也在嘉庆帝身边仔细搜寻,却怎么也找不到有表明传位内容的密诏,虽然两个最有希望的皇子: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都在避暑山庄,但大臣们在没有凭据的前提下,都不敢开口主动提出哪一位皇子继位,生怕自己背上“谋逆”的罪名。最后,还是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凭借自己是宗室(睿亲王淳颖次子)身份,首先开口,提出皇次子智亲王绵宁是嫡长子、有平乱有功(指平定天理教叛乱)、还深得高宗(乾隆帝)、大行皇帝(嘉庆帝)的喜爱,承袭大统是众望所归,请迎立智亲王。而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等军机大臣对于禧恩的话都表现出很犹豫的态度,不说可行,也不说不行,总之倾向于拖延,以等待京师中的消息。据《清史稿》中各大臣的传记记载,在这紧要关头,嘉庆帝身边的另一份“传位密诏”被找到了!至于是谁找到的,却记载不详,而且《戴均元传》、《托津传》、《禧恩传》的记载还有自相矛盾处(《仁宗实录》、《宣宗实录》还记载是嘉庆帝临终前宣召所有大臣,开启鐍匣,公布传位密诏,因此绵宁才得以继位。这个就完全是后人粉饰的了)。但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传位密诏被找到后,绵宁以此为依据,在诸臣的拥戴下(包括在避暑山庄的四弟绵忻),于七月二十六克承大统、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朝第六代皇帝(入关后)——道光帝。当年的绵宁,已满三十八岁。道光帝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入承大统的嗣皇帝。七月二十七,道光帝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下诏,传谕在京师的内阁、军机处、各部院留守大臣,向他们宣布传位诏书已经找到,自己也凭借诏书继承了皇位:“朕已承继大统,尊皇后为皇太后,著令诸臣工按制度办理国丧事宜。”在道光帝发出第一道诏书的同时,皇后钮钴禄氏在情况不明的紧急时刻,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并冒着违反“后宫不得干政”祖制的危险,毅然召集留守诸臣,对他们说:“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在皇子中年岁居长、且为孝淑皇后之子,乃是大行皇帝嫡长子,伦序当立。皇次子当年平定天理教作乱,临危不惧,立下大功,大行皇帝生前就属意皇次子,立其为储君的意愿众所周知,我意也是如此。”于是,皇后立即颁发懿旨,紧急送往避暑山庄:“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懿旨发出的时候,道光帝已经继位,但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师。道光帝在七月二十七发出登基诏书后不久,皇后令皇次子继位的懿旨也抵达避暑山庄,面对继母兼养母的这份“大公无私、社稷为先”的胸襟,道光帝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养母的公心钦佩得五体投地。此后终道光帝一生,对养母都是恭敬有加,如同对待亲生母亲一样,荣养太后于寿康宫,三十年恪守人子本分,从不有敢违半分(而钮钴禄皇太后,只比道光帝大六岁而已)。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二十二,道光帝奉大行皇帝灵柩返京,举行国丧,为皇考上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皇宫举行登基大典,改明年为道光元年,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恭慈皇太后。为使天下臣民免于避讳,道光帝将自己的名讳改为“旻宁”。道光帝登基后不过十天,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皆因“办事不利”的原因被赶出军机、降四级任用,军机处行走卢荫溥、文孚则各降五级,留任军机,以观后续。而在嘉庆帝驾崩后、情况不明时第一个出头、据理力争要求迎立皇次子继位的内务府大臣禧恩,则被晋升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此后累封理藩院尚书、不入八分辅国公,并特赐三眼花翎(整个清朝,除了有资格配戴三眼花翎的宗室贝子、固伦额驸之外,被额外特赐三眼花翎的臣子只有七个人,禧恩就是其中之一)。在嘉庆帝驾崩、道光帝继位前后,钮钴禄皇后顾全大局,不徇私情,为使社稷稳定、大统传承有序,在传位诏书尚未明确具体内容时,就力排众议,毅然下懿旨,以不是亲子的皇次子绵宁为嗣皇帝,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绵忻(绵恺),使得因皇帝突然驾崩而可能发生的中枢权力争斗消弭于无形中,清代中期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机,还没有爆发就平稳、安宁的解决,这都是钮钴禄氏皇后“大局为先”的公心所致,道光帝后半生对养母钮钴禄皇太后衷诚敬服、恪守孝道的原因,皆由此所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一个草根皇帝的初衷是想为民解忧!为民解困的,然而督军不严导致下属恶意横行,尽失民心,对于明朝官员也是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一个草根皇帝的初衷是想为民解忧!为民解困的,然而督军不严导致下属恶意横行,尽失民心,对于明朝官员也是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京师皇宫皇子们的居所南三所,在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所居住的撷芳殿内,永琰的嫡福晋(正妻)喜塔腊氏为他诞育了第二个儿子,这也是永琰的嫡长子(永琰庶长子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末,只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其生母刘佳氏也只是永琰的侍妾,因此永琰这个次子不光在地位出身上、在排行上也是他真真正正的嫡长子)。婴儿满百日后,按照皇室命名的规则,乾隆帝给这个孙儿赐名为“绵宁”。绵宁出生时,其父永琰当时已经被皇祖乾隆帝秘密立为皇储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储,皇十五子、十三岁的永琰被立为储君,名字写入密诏、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内),但既然是秘密立储,所以永琰的公开身份还只是一个普通皇子而已,连封爵都还没有,在参与朝会大典及奉皇命办理各种差事的时候,使用的名号还是“皇十五子”,因此,绵宁在幼年时和其他皇孙的待遇并无不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父亲永琰被皇祖乾隆帝晋封为和硕嘉亲王后,八岁的绵宁和父母依旧住在南三所,并没有出宫分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乾隆帝在木兰围场举行一年一度的“秋狝”,诸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都随驾出行;当年才十岁(虚岁)的绵宁也跟随皇祖乾隆帝、父亲永琰一同出猎,并在威逊格尔(围场地名)亲自发箭射中一头鹿;见到皇孙英气勃勃的勇武之姿后,八十二岁的乾隆帝欣喜不已,又想起七十年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同样的一个秋天,自己也曾经和皇祖康熙帝一起“秋狝、行猎”,祖孙协力共同猎获一熊的往事,心里更加对这个小皇孙充满了喜爱之情,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乾隆帝当即下旨,赐绵宁黄马褂、双眼花翎,以壮其声色、嘉其果勇。不但给“骑射勇武”的皇孙绵宁赐马褂、花翎以示嘉奖,乾隆帝还特别作诗赞誉绵宁:“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在诗句中,乾隆帝大赞绵宁少年英武、比自己当年随皇祖出巡猎熊时的年纪还要小两岁(乾隆帝随皇祖康熙帝猎熊时十二岁,比绵宁获鹿时的年纪大两岁),因此“所喜争先早二龄”。又隐隐含有告诫儿子永琰“你的儿子比我当年还有出息,假如你以后承继皇位的话,希望也将皇位传给他。”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已经在位六十年之久的乾隆帝遵循登基时许下的诺言,宣布将“内禅、退位”,并公开了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二十二年的传位密诏,将当了二十多年秘密皇储的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的皇太子身份公布于众,让他改名为“颙琰”,从撷芳殿搬到皇太子才有资格居住的毓庆宫中,准备承袭大统,同时改明年为“嘉庆元年”。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嘉庆帝颙琰从八十六岁的皇父乾隆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正式继位称帝。乾隆帝自称“太上皇帝”,名义上退居后宫颐养天年,其实依旧住在养心殿中,和以往一样紧握国政、丝毫没有放松权柄。嘉庆帝还是住在皇太子的寝宫——毓庆宫,不过虚居皇帝名号而已。不过嘉庆帝在登基之后的第三天,就奏明太上皇乾隆帝,将嫡福晋喜塔腊氏册封为皇后,成为新一任后宫之主(乾隆帝的两任皇后早就去世多年,所以嘉庆帝登基后,皇后喜塔腊氏从身份上来说,要高于乾隆帝现有的所有嫔妃,是后宫中最尊贵的女性)。嘉庆元年(1796年)十一月,父亲登基后自动获得皇子身份的绵宁举行了大婚,在皇祖、太上皇乾隆帝的安排下,十六岁的绵宁迎娶了开国功臣额亦都的五世孙女、武备院卿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为嫡福晋,于皇宫内的皇子居所——南三所内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时,太上皇乾隆帝、皇帝嘉庆帝、皇后喜塔腊氏都亲自前来观礼,这也是清朝唯一一次有太上皇、皇帝、皇后亲自出席的皇子婚礼。太上皇还宣布,皇子绵宁成婚后,不必分府出宫,可以继续留在皇宫内生活,这也是莫大的恩典。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皇后喜塔腊氏不幸薨逝,年仅三十八岁,只当了一年皇后。当时太上皇乾隆帝尚在世,而且已经八十七岁高龄,所以为了图吉利,皇后的葬礼被大大压缩了规格和等级,以免刺激到太上皇(否则在太上皇眼前将皇宫中搞得一片丧幡、大作白事,置太上皇于何地,岂不是咒太上皇早死么?)葬礼结束后,在太上皇的题准下,嘉庆帝给原配赐谥号为“孝淑皇后”,灵柩暂厝静安庄(嘉庆八年,孝淑皇后梓宫奉安于清西陵中的昌陵,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驾崩后,孝淑皇后祔帝谥,称‘孝淑睿皇后’,以后累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孝淑皇后去世后,太上皇命嘉庆帝立贵妃钮钴禄氏(皇次子绵宁嫡福晋钮钴禄氏已经出了五服的远房族姑祖母;是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此时已为嘉庆帝诞育了皇三子绵恺)继位中宫,但因为还在孝淑皇后服丧期内,所以没有立即封后,而是先册立为皇贵妃,并摄六宫事。同时,太上皇和嘉庆帝都嘱咐皇贵妃,要她照看好孝淑皇后所生的皇次子绵宁的起居生活,以宽慰刚刚失去生母的绵宁。从此,只比绵宁大六岁的钮钴禄氏就承担起了照顾、抚育绵宁的重担、视绵宁为己出,和亲子绵恺一视同仁,倍加爱护、关照。所以,绵宁从青少年时期就和继母关系融洽,很是亲近。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当了三年“实习皇帝”的嘉庆帝在皇父乾隆帝去世后迅速清除了权臣和珅及其同党,终于得以真正地掌握了实权。统治基础稳固后,嘉庆帝后按照密建皇储的祖制,在嘉庆四年四月亲书传位密诏,将皇次子绵宁的名字写在诏书上,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鐍匣内。被立为皇储这一年,绵宁十八岁。原本皇贵妃钮钴禄氏是要在孝淑皇后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就应该被正式立为皇后,但孝淑皇后的丧期还没满,太上皇乾隆帝又驾崩了,所以还得继续为太上皇服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因此,嘉庆帝只是在嘉庆四年下诏命皇贵妃进位为皇后,并没有行册立礼及授予册、宝,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四月,乾隆帝丧期已过,钮钴禄氏才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授皇后册宝。嘉庆十年(1805年),皇后为嘉庆帝诞育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子嗣:皇四子绵忻;嘉庆帝因为登基后忙于操持国事,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国丧,使得十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生出一个儿女。虽然他本人嘴上不说,但内心确实也不太高兴(皇室多子多福是大统传承的保证)。而绵忻的出生打破了这个尴尬局面,尤其绵忻又是皇后(在位时)所出,相当于嫡子(之前皇后为贵妃时诞育了皇三子绵恺,不算嫡子),更是让嘉庆帝欣慰不已;原本对臣子们逢庆典大喜时进献如意的行为不甚喜欢的嘉庆帝,这次对群臣恭贺皇后诞子而进献如意的举动居然坦然接受,还兴高采烈地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所诞之第一子,又系皇后所出,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在嘉庆帝的潜意识里,已经把这个小婴儿和原先的嫡子:皇次子绵宁放在同一个位置了。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绵宁的嫡福晋钮祜禄氏薨逝,没有留下子嗣;当年十二月,在嘉庆帝的谕旨安排下,绵宁迎娶康熙帝外祖父佟图赖的七世孙女、盛京副都统舒明阿之女佟佳氏为继福晋。而在这之前的四月二十一,绵宁的侍妾那拉氏给他诞育了长子,这是嘉庆帝的第一个皇孙。子嗣单薄的嘉庆帝喜得皇长孙后高兴万分,于皇孙出生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给孙子赐名为“奕纬”,又对皇次子、那拉氏二人厚加赏赐,以示对他们为自己诞育皇长孙的奖励和表彰。皇次子绵宁,早在还是皇孙的时候就被皇祖乾隆帝所喜爱和重视,专门写诗鼓励嘉奖,其中还隐藏有大统传承的意思,因此嘉庆帝对次子也相当重看重。尤其绵宁是嘉庆帝的原配孝淑皇后所出,是身份贵重的嫡长子,因此嘉庆帝在权力稳固之后,就按照祖制秘立其为储君(当时嘉庆帝也只有两个在世的儿子,皇三子绵恺又是皇贵妃所生,所以只有绵宁一个嫡子,这也是立绵宁为储君的原因之一)。嘉庆帝一生,总共才五个皇子,其中长子不满百日就夭折了,名字都没来得及起,“穆郡王”的封号还是弟弟绵宁日后登基时追赠的;第五子绵愉嘉庆十九年(1814年)才出生,嘉庆帝驾崩时不过六岁而已,所以基本上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绵愉在兄长绵宁继位后才封惠郡王,侄子咸丰帝登基后晋惠亲王);皇三子绵恺虽然年纪较大,但从小行事就不是很稳重,做事也欠缺考虑,为人不拘小节,甚至有些骄纵,待人处事比较无礼,多次因办事不严谨而被皇父嘉庆帝责罚申饬,总体来说属于“不着四六”、“颟顸庸碌”之类的庸才,太平时节当个悠闲王爷倒是没事,但承继江山社稷、治理万民,嘉庆帝想都没想过会考虑他(还有,绵恺是皇后为贵妃时所生,虽然是绵忻的同母兄,但从宗法上来说不属于嫡子,因此先天上就有劣势)。而在嘉庆四年(1799年)秘密立储时,皇四子绵恺还没出生,所以嘉庆帝只能选择立皇次子绵宁为储君(当然,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宗法上来说,绵宁当时都是第一人选)。对于这个选择,嘉庆帝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动摇过。嘉庆十年(1805年),皇四子绵忻出生后,自幼就表现出了机敏聪慧的品性,让嘉庆帝对这个嫡幼子钟爱无比(当时皇五子绵愉还没出生,绵忻是实际上的幼子),多次当众赞誉皇四子“深肖朕躬”。不过这个时候绵忻还小,除了聪慧之外,暂时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和能力,因此嘉庆帝没有往“易储”的方面想。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时,天理教(白莲教分支)教众趁皇宫护卫大多随皇帝前往热河、守卫空虚的时候,以宫内太监作为内应,作乱攻打皇宫,居然让他们真的从东华门、西华门攻进了皇宫;当时,正在宫内上书房读书的皇次子绵宁在大变来临时镇定自若、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组织侍卫、太监、随从们抵抗;并身先士卒,在养心殿台阶上以鸟枪击杀两名攀爬宫墙想要进入内宫的天理教徒,震慑其他天理教徒不敢再越墙入皇宫,为王公大臣们组织援军进宫消灭乱党赢得了宝贵时间。此后,绵宁又以皇子的身份,连续下达命令:火速向尚在从承德回京路上的嘉庆帝告急变;关闭皇宫四门、令官军入宫“捕贼”;命三弟绵恺守护在储秀宫居住的母后钮祜禄氏、不离半步;以侍卫及随从在皇宫内四处巡查、“灭贼”。然后亲自率兵丁出宫至皇宫外的西长街一带巡视、查访、安定京城人心。在绵宁的居中指挥下,天理教的起义迅速被扑灭,皇宫内的秩序也恢复平静,至嘉庆帝于四天后回到京师时,暴乱已经彻底平息。对于绵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乱中所表现出的镇静自若、有勇有谋、果决坚毅的反应,嘉庆帝极为满意,盛赞次子“忠孝皆备,岂容少勒恩施”,当即加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加岁禄一万二千两,并以远超普通亲王的规格,给绵宁单独赐予了重达二百五十五两的“智亲王宝”金印(约合如今的9.9公斤左右);另外,绵宁用来击杀乱党的那杆鸟枪,也被嘉庆帝赐名为“威烈”,以赞誉绵宁的勇气和果断。经过此事,嘉庆帝对于绵宁更加重视,如果不出意外,绵宁的皇储地位将稳固而不可更替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皇四子绵忻年满十二岁,嘉庆帝开始尝试让他出外办差、历练办事能力。原本嘉庆帝对于绵忻办差的结果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就当是稍加锻炼罢了,但绵忻的表现却让嘉庆帝惊喜不已,他以不符合年龄的老成、以及对各种事务驾轻就熟的练达,将嘉庆帝交待的差使办理得妥当流畅无比,嘉庆帝因此对这个嫡幼子(嘉庆帝第五子绵愉的生母只是普通嫔妃,所以嘉庆帝具有嫡子身份的儿子,仅绵宁、绵忻二人而已;绵恺因为之前所说的原因,虽然是绵忻同母兄,但不具有嫡子身份),越来越喜爱,除了欣赏他机敏聪慧的品性之外,更增添了“才具练达、行事端重、心思缜密”等深刻评价。当时,皇次子绵宁虽然已经被秘立为皇储十多年,但一来其为人处世虽中正平和、老成持重,也有过“平定天理教”的大功,但总是稍显沉闷、平凡了一点,办差行事也中规中矩、少有亮点。因此嘉庆帝对这个已经确立了多年的皇储,在心中多少有些犹豫、斟酌,思考这个选择是否真的正确。二来绵宁虽然是原配孝淑皇后所生,天然的嫡长子,但孝淑皇后已经去世近二十年,现任皇后钮钴禄氏正位中宫以来十五年,颇得宠爱,也为自己诞育了皇三子、皇四子,皇四子还是名正言顺的嫡子。爱母及子,皇四子绵忻本来就聪慧练达、才具过人,也同时具有嫡子的身份。因此,在这个时候,嘉庆帝内心隐隐约约就有了更换皇储的想法。不过,当时绵忻再怎么说也才十二岁,过于年轻,就此更换皇储的话,不但对绵忻的将来成长不是很有利,就是对当了十多年皇储的绵宁也不公平,所以,嘉庆帝踌躇再三,没有做出易储举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万寿,大宴藩国使者及文武群臣,内外诸臣都有赏赐。而在皇子们中,除了皇次子绵宁已经赐封“智亲王”外,皇三子绵恺此次被封为“惇郡王”,皇四子绵忻则晋封“瑞亲王”(皇五子绵愉年幼,尚未到封爵年龄)。从嘉庆帝对诸皇子的封爵可以看出,同为皇后亲子的绵恺、绵忻,同时受封时的王爵却有高低,身为弟弟的绵忻却比三哥绵恺的爵位还要高,与二哥绵宁同级;这清楚地表明了,嘉庆帝十分看重绵忻,将他的地位和皇次子绵宁持平,升到了同样的待遇。至于嘉庆帝此时有没有易储的念头,因为没有实据,所以不敢乱下结论。不过当时朝鲜赴大清出使的“冬至使”曾有文字记录,记叙了在京师时的听闻和所见:皇帝......长子则面貌凉薄,人且凡庸;......第三子则最为颖悟,有文艺,年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帝深爱之也!这里的长子,就是指皇次子绵宁(嘉庆帝长子夭折,外人一般不知道),而第三子,实际就是皇四子绵忻。通过当时人们的记录内容,大致可以得知,嘉庆帝对于这两个儿子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按照多年来的祖制,嘉庆帝如同往常一样,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准备举行“木兰秋狝”,除了文武官员随扈以外,皇次子智亲王绵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也一同随圣驾出行。经过一周的舟车劳顿后,嘉庆帝于七月二十四抵达避暑山庄。嘉庆帝当年已经年过六十,再加上身体肥胖、天气炎热,所以长途跋涉之下精力和体力都损耗过大。而为了效法先祖的“尚武”之风,嘉庆帝在赴避暑山庄途中还多次策马疾驰,颠簸劳顿,使得本来就肥胖发福的嘉庆帝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帝在抵达避暑山庄的当天就突然发病,勉强支撑了一天后,于七月二十五早上病情加重,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典型脑溢血症状)。皇帝居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就病危了,这使得随侍的大臣们一时间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应对;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等在慌乱中紧急召御医为皇帝诊病,另外马上封闭了行宫所有进出要道,以封锁消息。不过御医的药也没能奏效,七月二十五晚戌正(晚上八点),嘉庆帝在避暑山庄行宫中驾崩,年六十一。按照雍正帝当年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皇帝驾崩后,要立即开启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鐍匣,取出传位诏书,按照诏书中的内容确定皇太子究竟是哪一位皇子,然后奉皇太子登基,作为大行皇帝的继承人,并主持之后的一应葬礼典仪。当年乾隆帝承袭皇位,就是走的这一流程(嘉庆帝本人是接受乾隆帝内禅,但一样先开启鐍匣,确认是皇太子无误,然后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而不是以嘉亲王的身份继位),因此,嘉庆帝突然驾崩后,依照祖制,嗣皇帝(皇太子)同样也要走这个继位程序。但和雍正帝、乾隆帝所不同的是,嘉庆帝是清朝第一个不在京师(北京)驾崩的皇帝(入关后),他突然在避暑山庄行宫驾崩后,随驾的大臣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赶回京师,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传位诏书,宣示天下,确定嗣皇帝人选。于是,大臣们火速派出信使赶往京师,奏报留京的皇后钮钴禄氏及诸王公大臣,请求立即开启鐍匣,公布新君人选。可在京师的皇后和大臣们先搜寻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没有找到传位鐍匣,又在圆明园嘉庆帝生前长期居住的地方寻找,一样找不到传位诏书,这一下众人大惊失色、惊慌不已。因为如果没有传位诏书的话,那就无法确认到底该由谁来继位,而嗣皇帝久久不能确认、皇位空虚、社稷无主,就有可能引起动乱甚至兵祸之灾,清朝的统治基础也会动摇。这里,就要揣摩嘉庆二十四年时,嘉庆帝举行六十万寿宴会,并晋封皇四子绵忻为瑞亲王的往事了。虽然历史上没有明证,但之前嘉庆帝早就秘立皇次子绵宁为皇储,还按照祖制将传位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表示传位鐍匣是存在的。但嘉庆帝驾崩后,正大光明匾后却没有发现传位鐍匣以及里面的诏书,这只能说有人把他拿下来了。而在当时,能够将传位鐍匣从匾额后拿下来并不引起其他人关注的人,只有嘉庆帝自己一人。再结合嘉庆帝晚年对皇次子和皇四子的态度、以及世人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嘉庆帝决心更换皇储,想重写传位诏书,并择吉日重新安放传位鐍匣,将皇储的名字从绵宁改为绵忻。但事情还没有办好,嘉庆帝就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了,传位鐍匣也没来得及放上去。所以,就造成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空空如也,并没有传位鐍匣的情况。当时,在避暑山庄内,诸臣们也在嘉庆帝身边仔细搜寻,却怎么也找不到有表明传位内容的密诏,虽然两个最有希望的皇子: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都在避暑山庄,但大臣们在没有凭据的前提下,都不敢开口主动提出哪一位皇子继位,生怕自己背上“谋逆”的罪名。最后,还是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凭借自己是宗室(睿亲王淳颖次子)身份,首先开口,提出皇次子智亲王绵宁是嫡长子、有平乱有功(指平定天理教叛乱)、还深得高宗(乾隆帝)、大行皇帝(嘉庆帝)的喜爱,承袭大统是众望所归,请迎立智亲王。而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等军机大臣对于禧恩的话都表现出很犹豫的态度,不说可行,也不说不行,总之倾向于拖延,以等待京师中的消息。据《清史稿》中各大臣的传记记载,在这紧要关头,嘉庆帝身边的另一份“传位密诏”被找到了!至于是谁找到的,却记载不详,而且《戴均元传》、《托津传》、《禧恩传》的记载还有自相矛盾处(《仁宗实录》、《宣宗实录》还记载是嘉庆帝临终前宣召所有大臣,开启鐍匣,公布传位密诏,因此绵宁才得以继位。这个就完全是后人粉饰的了)。但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传位密诏被找到后,绵宁以此为依据,在诸臣的拥戴下(包括在避暑山庄的四弟绵忻),于七月二十六克承大统、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朝第六代皇帝(入关后)——道光帝。当年的绵宁,已满三十八岁。道光帝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入承大统的嗣皇帝。七月二十七,道光帝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下诏,传谕在京师的内阁、军机处、各部院留守大臣,向他们宣布传位诏书已经找到,自己也凭借诏书继承了皇位:“朕已承继大统,尊皇后为皇太后,著令诸臣工按制度办理国丧事宜。”在道光帝发出第一道诏书的同时,皇后钮钴禄氏在情况不明的紧急时刻,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并冒着违反“后宫不得干政”祖制的危险,毅然召集留守诸臣,对他们说:“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在皇子中年岁居长、且为孝淑皇后之子,乃是大行皇帝嫡长子,伦序当立。皇次子当年平定天理教作乱,临危不惧,立下大功,大行皇帝生前就属意皇次子,立其为储君的意愿众所周知,我意也是如此。”于是,皇后立即颁发懿旨,紧急送往避暑山庄:“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懿旨发出的时候,道光帝已经继位,但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师。道光帝在七月二十七发出登基诏书后不久,皇后令皇次子继位的懿旨也抵达避暑山庄,面对继母兼养母的这份“大公无私、社稷为先”的胸襟,道光帝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养母的公心钦佩得五体投地。此后终道光帝一生,对养母都是恭敬有加,如同对待亲生母亲一样,荣养太后于寿康宫,三十年恪守人子本分,从不有敢违半分(而钮钴禄皇太后,只比道光帝大六岁而已)。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二十二,道光帝奉大行皇帝灵柩返京,举行国丧,为皇考上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皇宫举行登基大典,改明年为道光元年,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恭慈皇太后。为使天下臣民免于避讳,道光帝将自己的名讳改为“旻宁”。道光帝登基后不过十天,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皆因“办事不利”的原因被赶出军机、降四级任用,军机处行走卢荫溥、文孚则各降五级,留任军机,以观后续。而在嘉庆帝驾崩后、情况不明时第一个出头、据理力争要求迎立皇次子继位的内务府大臣禧恩,则被晋升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此后累封理藩院尚书、不入八分辅国公,并特赐三眼花翎(整个清朝,除了有资格配戴三眼花翎的宗室贝子、固伦额驸之外,被额外特赐三眼花翎的臣子只有七个人,禧恩就是其中之一)。在嘉庆帝驾崩、道光帝继位前后,钮钴禄皇后顾全大局,不徇私情,为使社稷稳定、大统传承有序,在传位诏书尚未明确具体内容时,就力排众议,毅然下懿旨,以不是亲子的皇次子绵宁为嗣皇帝,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绵忻(绵恺),使得因皇帝突然驾崩而可能发生的中枢权力争斗消弭于无形中,清代中期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机,还没有爆发就平稳、安宁的解决,这都是钮钴禄氏皇后“大局为先”的公心所致,道光帝后半生对养母钮钴禄皇太后衷诚敬服、恪守孝道的原因,皆由此所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一个草根皇帝的初衷是想为民解忧!为民解困的,然而督军不严导致下属恶意横行,尽失民心,对于明朝官员也是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京师皇宫皇子们的居所南三所,在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所居住的撷芳殿内,永琰的嫡福晋(正妻)喜塔腊氏为他诞育了第二个儿子,这也是永琰的嫡长子(永琰庶长子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末,只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其生母刘佳氏也只是永琰的侍妾,因此永琰这个次子不光在地位出身上、在排行上也是他真真正正的嫡长子)。婴儿满百日后,按照皇室命名的规则,乾隆帝给这个孙儿赐名为“绵宁”。绵宁出生时,其父永琰当时已经被皇祖乾隆帝秘密立为皇储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储,皇十五子、十三岁的永琰被立为储君,名字写入密诏、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内),但既然是秘密立储,所以永琰的公开身份还只是一个普通皇子而已,连封爵都还没有,在参与朝会大典及奉皇命办理各种差事的时候,使用的名号还是“皇十五子”,因此,绵宁在幼年时和其他皇孙的待遇并无不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父亲永琰被皇祖乾隆帝晋封为和硕嘉亲王后,八岁的绵宁和父母依旧住在南三所,并没有出宫分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乾隆帝在木兰围场举行一年一度的“秋狝”,诸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都随驾出行;当年才十岁(虚岁)的绵宁也跟随皇祖乾隆帝、父亲永琰一同出猎,并在威逊格尔(围场地名)亲自发箭射中一头鹿;见到皇孙英气勃勃的勇武之姿后,八十二岁的乾隆帝欣喜不已,又想起七十年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同样的一个秋天,自己也曾经和皇祖康熙帝一起“秋狝、行猎”,祖孙协力共同猎获一熊的往事,心里更加对这个小皇孙充满了喜爱之情,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乾隆帝当即下旨,赐绵宁黄马褂、双眼花翎,以壮其声色、嘉其果勇。不但给“骑射勇武”的皇孙绵宁赐马褂、花翎以示嘉奖,乾隆帝还特别作诗赞誉绵宁:“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在诗句中,乾隆帝大赞绵宁少年英武、比自己当年随皇祖出巡猎熊时的年纪还要小两岁(乾隆帝随皇祖康熙帝猎熊时十二岁,比绵宁获鹿时的年纪大两岁),因此“所喜争先早二龄”。又隐隐含有告诫儿子永琰“你的儿子比我当年还有出息,假如你以后承继皇位的话,希望也将皇位传给他。”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已经在位六十年之久的乾隆帝遵循登基时许下的诺言,宣布将“内禅、退位”,并公开了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二十二年的传位密诏,将当了二十多年秘密皇储的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的皇太子身份公布于众,让他改名为“颙琰”,从撷芳殿搬到皇太子才有资格居住的毓庆宫中,准备承袭大统,同时改明年为“嘉庆元年”。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嘉庆帝颙琰从八十六岁的皇父乾隆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正式继位称帝。乾隆帝自称“太上皇帝”,名义上退居后宫颐养天年,其实依旧住在养心殿中,和以往一样紧握国政、丝毫没有放松权柄。嘉庆帝还是住在皇太子的寝宫——毓庆宫,不过虚居皇帝名号而已。不过嘉庆帝在登基之后的第三天,就奏明太上皇乾隆帝,将嫡福晋喜塔腊氏册封为皇后,成为新一任后宫之主(乾隆帝的两任皇后早就去世多年,所以嘉庆帝登基后,皇后喜塔腊氏从身份上来说,要高于乾隆帝现有的所有嫔妃,是后宫中最尊贵的女性)。嘉庆元年(1796年)十一月,父亲登基后自动获得皇子身份的绵宁举行了大婚,在皇祖、太上皇乾隆帝的安排下,十六岁的绵宁迎娶了开国功臣额亦都的五世孙女、武备院卿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为嫡福晋,于皇宫内的皇子居所——南三所内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时,太上皇乾隆帝、皇帝嘉庆帝、皇后喜塔腊氏都亲自前来观礼,这也是清朝唯一一次有太上皇、皇帝、皇后亲自出席的皇子婚礼。太上皇还宣布,皇子绵宁成婚后,不必分府出宫,可以继续留在皇宫内生活,这也是莫大的恩典。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皇后喜塔腊氏不幸薨逝,年仅三十八岁,只当了一年皇后。当时太上皇乾隆帝尚在世,而且已经八十七岁高龄,所以为了图吉利,皇后的葬礼被大大压缩了规格和等级,以免刺激到太上皇(否则在太上皇眼前将皇宫中搞得一片丧幡、大作白事,置太上皇于何地,岂不是咒太上皇早死么?)葬礼结束后,在太上皇的题准下,嘉庆帝给原配赐谥号为“孝淑皇后”,灵柩暂厝静安庄(嘉庆八年,孝淑皇后梓宫奉安于清西陵中的昌陵,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驾崩后,孝淑皇后祔帝谥,称‘孝淑睿皇后’,以后累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孝淑皇后去世后,太上皇命嘉庆帝立贵妃钮钴禄氏(皇次子绵宁嫡福晋钮钴禄氏已经出了五服的远房族姑祖母;是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此时已为嘉庆帝诞育了皇三子绵恺)继位中宫,但因为还在孝淑皇后服丧期内,所以没有立即封后,而是先册立为皇贵妃,并摄六宫事。同时,太上皇和嘉庆帝都嘱咐皇贵妃,要她照看好孝淑皇后所生的皇次子绵宁的起居生活,以宽慰刚刚失去生母的绵宁。从此,只比绵宁大六岁的钮钴禄氏就承担起了照顾、抚育绵宁的重担、视绵宁为己出,和亲子绵恺一视同仁,倍加爱护、关照。所以,绵宁从青少年时期就和继母关系融洽,很是亲近。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当了三年“实习皇帝”的嘉庆帝在皇父乾隆帝去世后迅速清除了权臣和珅及其同党,终于得以真正地掌握了实权。统治基础稳固后,嘉庆帝后按照密建皇储的祖制,在嘉庆四年四月亲书传位密诏,将皇次子绵宁的名字写在诏书上,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鐍匣内。被立为皇储这一年,绵宁十八岁。原本皇贵妃钮钴禄氏是要在孝淑皇后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就应该被正式立为皇后,但孝淑皇后的丧期还没满,太上皇乾隆帝又驾崩了,所以还得继续为太上皇服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因此,嘉庆帝只是在嘉庆四年下诏命皇贵妃进位为皇后,并没有行册立礼及授予册、宝,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四月,乾隆帝丧期已过,钮钴禄氏才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授皇后册宝。嘉庆十年(1805年),皇后为嘉庆帝诞育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子嗣:皇四子绵忻;嘉庆帝因为登基后忙于操持国事,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国丧,使得十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生出一个儿女。虽然他本人嘴上不说,但内心确实也不太高兴(皇室多子多福是大统传承的保证)。而绵忻的出生打破了这个尴尬局面,尤其绵忻又是皇后(在位时)所出,相当于嫡子(之前皇后为贵妃时诞育了皇三子绵恺,不算嫡子),更是让嘉庆帝欣慰不已;原本对臣子们逢庆典大喜时进献如意的行为不甚喜欢的嘉庆帝,这次对群臣恭贺皇后诞子而进献如意的举动居然坦然接受,还兴高采烈地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所诞之第一子,又系皇后所出,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在嘉庆帝的潜意识里,已经把这个小婴儿和原先的嫡子:皇次子绵宁放在同一个位置了。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绵宁的嫡福晋钮祜禄氏薨逝,没有留下子嗣;当年十二月,在嘉庆帝的谕旨安排下,绵宁迎娶康熙帝外祖父佟图赖的七世孙女、盛京副都统舒明阿之女佟佳氏为继福晋。而在这之前的四月二十一,绵宁的侍妾那拉氏给他诞育了长子,这是嘉庆帝的第一个皇孙。子嗣单薄的嘉庆帝喜得皇长孙后高兴万分,于皇孙出生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给孙子赐名为“奕纬”,又对皇次子、那拉氏二人厚加赏赐,以示对他们为自己诞育皇长孙的奖励和表彰。皇次子绵宁,早在还是皇孙的时候就被皇祖乾隆帝所喜爱和重视,专门写诗鼓励嘉奖,其中还隐藏有大统传承的意思,因此嘉庆帝对次子也相当重看重。尤其绵宁是嘉庆帝的原配孝淑皇后所出,是身份贵重的嫡长子,因此嘉庆帝在权力稳固之后,就按照祖制秘立其为储君(当时嘉庆帝也只有两个在世的儿子,皇三子绵恺又是皇贵妃所生,所以只有绵宁一个嫡子,这也是立绵宁为储君的原因之一)。嘉庆帝一生,总共才五个皇子,其中长子不满百日就夭折了,名字都没来得及起,“穆郡王”的封号还是弟弟绵宁日后登基时追赠的;第五子绵愉嘉庆十九年(1814年)才出生,嘉庆帝驾崩时不过六岁而已,所以基本上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绵愉在兄长绵宁继位后才封惠郡王,侄子咸丰帝登基后晋惠亲王);皇三子绵恺虽然年纪较大,但从小行事就不是很稳重,做事也欠缺考虑,为人不拘小节,甚至有些骄纵,待人处事比较无礼,多次因办事不严谨而被皇父嘉庆帝责罚申饬,总体来说属于“不着四六”、“颟顸庸碌”之类的庸才,太平时节当个悠闲王爷倒是没事,但承继江山社稷、治理万民,嘉庆帝想都没想过会考虑他(还有,绵恺是皇后为贵妃时所生,虽然是绵忻的同母兄,但从宗法上来说不属于嫡子,因此先天上就有劣势)。而在嘉庆四年(1799年)秘密立储时,皇四子绵恺还没出生,所以嘉庆帝只能选择立皇次子绵宁为储君(当然,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宗法上来说,绵宁当时都是第一人选)。对于这个选择,嘉庆帝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动摇过。嘉庆十年(1805年),皇四子绵忻出生后,自幼就表现出了机敏聪慧的品性,让嘉庆帝对这个嫡幼子钟爱无比(当时皇五子绵愉还没出生,绵忻是实际上的幼子),多次当众赞誉皇四子“深肖朕躬”。不过这个时候绵忻还小,除了聪慧之外,暂时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和能力,因此嘉庆帝没有往“易储”的方面想。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时,天理教(白莲教分支)教众趁皇宫护卫大多随皇帝前往热河、守卫空虚的时候,以宫内太监作为内应,作乱攻打皇宫,居然让他们真的从东华门、西华门攻进了皇宫;当时,正在宫内上书房读书的皇次子绵宁在大变来临时镇定自若、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组织侍卫、太监、随从们抵抗;并身先士卒,在养心殿台阶上以鸟枪击杀两名攀爬宫墙想要进入内宫的天理教徒,震慑其他天理教徒不敢再越墙入皇宫,为王公大臣们组织援军进宫消灭乱党赢得了宝贵时间。此后,绵宁又以皇子的身份,连续下达命令:火速向尚在从承德回京路上的嘉庆帝告急变;关闭皇宫四门、令官军入宫“捕贼”;命三弟绵恺守护在储秀宫居住的母后钮祜禄氏、不离半步;以侍卫及随从在皇宫内四处巡查、“灭贼”。然后亲自率兵丁出宫至皇宫外的西长街一带巡视、查访、安定京城人心。在绵宁的居中指挥下,天理教的起义迅速被扑灭,皇宫内的秩序也恢复平静,至嘉庆帝于四天后回到京师时,暴乱已经彻底平息。对于绵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乱中所表现出的镇静自若、有勇有谋、果决坚毅的反应,嘉庆帝极为满意,盛赞次子“忠孝皆备,岂容少勒恩施”,当即加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加岁禄一万二千两,并以远超普通亲王的规格,给绵宁单独赐予了重达二百五十五两的“智亲王宝”金印(约合如今的9.9公斤左右);另外,绵宁用来击杀乱党的那杆鸟枪,也被嘉庆帝赐名为“威烈”,以赞誉绵宁的勇气和果断。经过此事,嘉庆帝对于绵宁更加重视,如果不出意外,绵宁的皇储地位将稳固而不可更替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皇四子绵忻年满十二岁,嘉庆帝开始尝试让他出外办差、历练办事能力。原本嘉庆帝对于绵忻办差的结果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就当是稍加锻炼罢了,但绵忻的表现却让嘉庆帝惊喜不已,他以不符合年龄的老成、以及对各种事务驾轻就熟的练达,将嘉庆帝交待的差使办理得妥当流畅无比,嘉庆帝因此对这个嫡幼子(嘉庆帝第五子绵愉的生母只是普通嫔妃,所以嘉庆帝具有嫡子身份的儿子,仅绵宁、绵忻二人而已;绵恺因为之前所说的原因,虽然是绵忻同母兄,但不具有嫡子身份),越来越喜爱,除了欣赏他机敏聪慧的品性之外,更增添了“才具练达、行事端重、心思缜密”等深刻评价。当时,皇次子绵宁虽然已经被秘立为皇储十多年,但一来其为人处世虽中正平和、老成持重,也有过“平定天理教”的大功,但总是稍显沉闷、平凡了一点,办差行事也中规中矩、少有亮点。因此嘉庆帝对这个已经确立了多年的皇储,在心中多少有些犹豫、斟酌,思考这个选择是否真的正确。二来绵宁虽然是原配孝淑皇后所生,天然的嫡长子,但孝淑皇后已经去世近二十年,现任皇后钮钴禄氏正位中宫以来十五年,颇得宠爱,也为自己诞育了皇三子、皇四子,皇四子还是名正言顺的嫡子。爱母及子,皇四子绵忻本来就聪慧练达、才具过人,也同时具有嫡子的身份。因此,在这个时候,嘉庆帝内心隐隐约约就有了更换皇储的想法。不过,当时绵忻再怎么说也才十二岁,过于年轻,就此更换皇储的话,不但对绵忻的将来成长不是很有利,就是对当了十多年皇储的绵宁也不公平,所以,嘉庆帝踌躇再三,没有做出易储举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万寿,大宴藩国使者及文武群臣,内外诸臣都有赏赐。而在皇子们中,除了皇次子绵宁已经赐封“智亲王”外,皇三子绵恺此次被封为“惇郡王”,皇四子绵忻则晋封“瑞亲王”(皇五子绵愉年幼,尚未到封爵年龄)。从嘉庆帝对诸皇子的封爵可以看出,同为皇后亲子的绵恺、绵忻,同时受封时的王爵却有高低,身为弟弟的绵忻却比三哥绵恺的爵位还要高,与二哥绵宁同级;这清楚地表明了,嘉庆帝十分看重绵忻,将他的地位和皇次子绵宁持平,升到了同样的待遇。至于嘉庆帝此时有没有易储的念头,因为没有实据,所以不敢乱下结论。不过当时朝鲜赴大清出使的“冬至使”曾有文字记录,记叙了在京师时的听闻和所见:皇帝......长子则面貌凉薄,人且凡庸;......第三子则最为颖悟,有文艺,年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帝深爱之也!这里的长子,就是指皇次子绵宁(嘉庆帝长子夭折,外人一般不知道),而第三子,实际就是皇四子绵忻。通过当时人们的记录内容,大致可以得知,嘉庆帝对于这两个儿子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按照多年来的祖制,嘉庆帝如同往常一样,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准备举行“木兰秋狝”,除了文武官员随扈以外,皇次子智亲王绵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也一同随圣驾出行。经过一周的舟车劳顿后,嘉庆帝于七月二十四抵达避暑山庄。嘉庆帝当年已经年过六十,再加上身体肥胖、天气炎热,所以长途跋涉之下精力和体力都损耗过大。而为了效法先祖的“尚武”之风,嘉庆帝在赴避暑山庄途中还多次策马疾驰,颠簸劳顿,使得本来就肥胖发福的嘉庆帝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帝在抵达避暑山庄的当天就突然发病,勉强支撑了一天后,于七月二十五早上病情加重,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典型脑溢血症状)。皇帝居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就病危了,这使得随侍的大臣们一时间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应对;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等在慌乱中紧急召御医为皇帝诊病,另外马上封闭了行宫所有进出要道,以封锁消息。不过御医的药也没能奏效,七月二十五晚戌正(晚上八点),嘉庆帝在避暑山庄行宫中驾崩,年六十一。按照雍正帝当年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皇帝驾崩后,要立即开启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鐍匣,取出传位诏书,按照诏书中的内容确定皇太子究竟是哪一位皇子,然后奉皇太子登基,作为大行皇帝的继承人,并主持之后的一应葬礼典仪。当年乾隆帝承袭皇位,就是走的这一流程(嘉庆帝本人是接受乾隆帝内禅,但一样先开启鐍匣,确认是皇太子无误,然后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而不是以嘉亲王的身份继位),因此,嘉庆帝突然驾崩后,依照祖制,嗣皇帝(皇太子)同样也要走这个继位程序。但和雍正帝、乾隆帝所不同的是,嘉庆帝是清朝第一个不在京师(北京)驾崩的皇帝(入关后),他突然在避暑山庄行宫驾崩后,随驾的大臣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赶回京师,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传位诏书,宣示天下,确定嗣皇帝人选。于是,大臣们火速派出信使赶往京师,奏报留京的皇后钮钴禄氏及诸王公大臣,请求立即开启鐍匣,公布新君人选。可在京师的皇后和大臣们先搜寻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没有找到传位鐍匣,又在圆明园嘉庆帝生前长期居住的地方寻找,一样找不到传位诏书,这一下众人大惊失色、惊慌不已。因为如果没有传位诏书的话,那就无法确认到底该由谁来继位,而嗣皇帝久久不能确认、皇位空虚、社稷无主,就有可能引起动乱甚至兵祸之灾,清朝的统治基础也会动摇。这里,就要揣摩嘉庆二十四年时,嘉庆帝举行六十万寿宴会,并晋封皇四子绵忻为瑞亲王的往事了。虽然历史上没有明证,但之前嘉庆帝早就秘立皇次子绵宁为皇储,还按照祖制将传位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表示传位鐍匣是存在的。但嘉庆帝驾崩后,正大光明匾后却没有发现传位鐍匣以及里面的诏书,这只能说有人把他拿下来了。而在当时,能够将传位鐍匣从匾额后拿下来并不引起其他人关注的人,只有嘉庆帝自己一人。再结合嘉庆帝晚年对皇次子和皇四子的态度、以及世人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嘉庆帝决心更换皇储,想重写传位诏书,并择吉日重新安放传位鐍匣,将皇储的名字从绵宁改为绵忻。但事情还没有办好,嘉庆帝就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了,传位鐍匣也没来得及放上去。所以,就造成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空空如也,并没有传位鐍匣的情况。当时,在避暑山庄内,诸臣们也在嘉庆帝身边仔细搜寻,却怎么也找不到有表明传位内容的密诏,虽然两个最有希望的皇子: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都在避暑山庄,但大臣们在没有凭据的前提下,都不敢开口主动提出哪一位皇子继位,生怕自己背上“谋逆”的罪名。最后,还是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凭借自己是宗室(睿亲王淳颖次子)身份,首先开口,提出皇次子智亲王绵宁是嫡长子、有平乱有功(指平定天理教叛乱)、还深得高宗(乾隆帝)、大行皇帝(嘉庆帝)的喜爱,承袭大统是众望所归,请迎立智亲王。而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等军机大臣对于禧恩的话都表现出很犹豫的态度,不说可行,也不说不行,总之倾向于拖延,以等待京师中的消息。据《清史稿》中各大臣的传记记载,在这紧要关头,嘉庆帝身边的另一份“传位密诏”被找到了!至于是谁找到的,却记载不详,而且《戴均元传》、《托津传》、《禧恩传》的记载还有自相矛盾处(《仁宗实录》、《宣宗实录》还记载是嘉庆帝临终前宣召所有大臣,开启鐍匣,公布传位密诏,因此绵宁才得以继位。这个就完全是后人粉饰的了)。但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传位密诏被找到后,绵宁以此为依据,在诸臣的拥戴下(包括在避暑山庄的四弟绵忻),于七月二十六克承大统、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朝第六代皇帝(入关后)——道光帝。当年的绵宁,已满三十八岁。道光帝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入承大统的嗣皇帝。七月二十七,道光帝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下诏,传谕在京师的内阁、军机处、各部院留守大臣,向他们宣布传位诏书已经找到,自己也凭借诏书继承了皇位:“朕已承继大统,尊皇后为皇太后,著令诸臣工按制度办理国丧事宜。”在道光帝发出第一道诏书的同时,皇后钮钴禄氏在情况不明的紧急时刻,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并冒着违反“后宫不得干政”祖制的危险,毅然召集留守诸臣,对他们说:“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在皇子中年岁居长、且为孝淑皇后之子,乃是大行皇帝嫡长子,伦序当立。皇次子当年平定天理教作乱,临危不惧,立下大功,大行皇帝生前就属意皇次子,立其为储君的意愿众所周知,我意也是如此。”于是,皇后立即颁发懿旨,紧急送往避暑山庄:“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懿旨发出的时候,道光帝已经继位,但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师。道光帝在七月二十七发出登基诏书后不久,皇后令皇次子继位的懿旨也抵达避暑山庄,面对继母兼养母的这份“大公无私、社稷为先”的胸襟,道光帝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养母的公心钦佩得五体投地。此后终道光帝一生,对养母都是恭敬有加,如同对待亲生母亲一样,荣养太后于寿康宫,三十年恪守人子本分,从不有敢违半分(而钮钴禄皇太后,只比道光帝大六岁而已)。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二十二,道光帝奉大行皇帝灵柩返京,举行国丧,为皇考上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皇宫举行登基大典,改明年为道光元年,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恭慈皇太后。为使天下臣民免于避讳,道光帝将自己的名讳改为“旻宁”。道光帝登基后不过十天,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皆因“办事不利”的原因被赶出军机、降四级任用,军机处行走卢荫溥、文孚则各降五级,留任军机,以观后续。而在嘉庆帝驾崩后、情况不明时第一个出头、据理力争要求迎立皇次子继位的内务府大臣禧恩,则被晋升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此后累封理藩院尚书、不入八分辅国公,并特赐三眼花翎(整个清朝,除了有资格配戴三眼花翎的宗室贝子、固伦额驸之外,被额外特赐三眼花翎的臣子只有七个人,禧恩就是其中之一)。在嘉庆帝驾崩、道光帝继位前后,钮钴禄皇后顾全大局,不徇私情,为使社稷稳定、大统传承有序,在传位诏书尚未明确具体内容时,就力排众议,毅然下懿旨,以不是亲子的皇次子绵宁为嗣皇帝,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绵忻(绵恺),使得因皇帝突然驾崩而可能发生的中枢权力争斗消弭于无形中,清代中期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机,还没有爆发就平稳、安宁的解决,这都是钮钴禄氏皇后“大局为先”的公心所致,道光帝后半生对养母钮钴禄皇太后衷诚敬服、恪守孝道的原因,皆由此所生。 甄嬛从一个怀着“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爱情观的纯情少女,被后宫的争斗硬生生的逼成了一个攻于心计,善于弄权的高手,能够笑到最后,赢得“后宫一姐”的地位,可谓功夫了得,是个厉害角色,那么甄嬛最后为什么不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扶上皇位呢?有书君认为甄嬛做事深谋远虑,滴水不漏,在儿子的归宿安排上考虑十分周全,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一、顾全大局:以大清安定为第一要务。甄嬛顾大局,识大体,绝不会因一己之私,让大清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也不会让大清前朝后宫陷入血雨腥风。甄嬛在宫中历练几十年,已经亲身体验和见证了皇室后宫的尔虞我诈的,诸多算计。雍正在位时,朝中大臣已对立六阿哥为储君表示不满,如果现在强行抚六阿哥弘曕登上皇位,朝中大臣更会出来阻挠,这势必影响大清的安定,甚至引来无妄之灾。甄嬛身为太后,必定以国家大局为重,大清安定为第一要务,蕙质兰心的甄嬛必不会干有损大清安定团结的事,所以甄嬛最后没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扶上皇位。二、活着最大:以平安快乐为人生目标。甄嬛一生所求平安快乐,与自己所爱之人平淡安定悠闲度一生。活着最大,然而扶儿子登上皇位,这不是件简单的事,要用一生的平安快乐为代价。甄嬛见证了雍正几十年的皇帝生活,她总结出一句话:当皇帝未必是天下第一得意事。能从九龙夺嫡中胜出,睿智多谋的雍正尚且受到诸多算计,最后被活活气死,生活中鲜有快乐,生活质量并不高。甄嬛看到是帝王家的无情事,她自然不愿看到自己的六阿哥弘曕像雍正那样在各种算计中度过一生。况且甄嬛深知四阿哥心思缜密,足智多谋,羽翼早已丰满。他能在与三阿哥的争斗中,利用雍正对八爷的忌讳,致三阿哥太子之位被废。手段高明而娴熟,倘若自己扶儿子登上皇位,早已觊觎皇位的四阿哥必不会放过六阿哥,两子相争,必有一伤,而且甄嬛料定六阿哥绝不是四阿哥的对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甄嬛深知扶儿上皇位,那是把儿子扔入火坑,对儿子是一种摧残与加害,并不是真正的疼爱和帮助。甚至有可能在他人算计中失去性命。活着最大,甄嬛必不会让自己儿子身陷险境,所以甄嬛最后没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扶上皇位。三、继承大统:以唯才唯贤为选拔原则。立长立贤,是清朝祖制,甄嬛心中有一杆明称:继承大统应以唯才唯贤为选拔原则。甄嬛一直在悉心栽培四阿哥弘历,在十多年相处中,已经把养子的能力摸得一清二楚,勤奋刻苦,有能力,有才学,有魄力,已经历练有成,堪当大任。而六阿哥年少,雍正皇帝驾崩时才6岁,少不更事,主少国疑,用甄嬛自己的话说是资质平平,不堪重任,而且六阿哥曾经被质疑过血统,当皇上更会引出一系列争议。实际上甄嬛让年长而又是最出色的养子弘历为帝,弘历为念在甄嬛的抚养栽培之情敬重她,从而会给六阿哥不错的待遇。如若让少不更事的六阿哥为帝,四阿哥不服,帝位之争又会引来朝堂动荡,即便甄嬛能护得六阿哥一时,护不了六阿哥一世,既然争了皇位,反而对儿子不利,不如一次性放下对皇位的角逐,让六阿哥永远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才能屏蔽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所以甄嬛最后没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扶上皇位。四、个人私心:为果郡王允礼留下血脉,让儿子认祖归宗。甄嬛也有个人的私心,她爱果郡王允礼爱到骨髓里,她活着便是为了把自己和允礼的爱情结晶抚养成人,让他们平安健康的长大,为允礼留下血脉。甄嬛认为生前他们父子不能相认,于是她让六阿哥弘曕过继到果郡王允礼一脉。让六阿哥弘曕名正言顺地在允礼坟前尽孝,在祭祀祖宗时,向允礼磕头,让他认祖归宗。甄嬛私低下希望儿子过安稳闲逸的人生,远离争斗,远离权势,远离算计,因而选择不做皇子,做亲王之子,与皇位无缘,是六阿哥弘曕最好的归宿。这不能不说甄嬛用心良苦,一切尽因一个母亲对儿子全心全意的爱!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京师皇宫皇子们的居所南三所,在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所居住的撷芳殿内,永琰的嫡福晋(正妻)喜塔腊氏为他诞育了第二个儿子,这也是永琰的嫡长子(永琰庶长子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末,只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其生母刘佳氏也只是永琰的侍妾,因此永琰这个次子不光在地位出身上、在排行上也是他真真正正的嫡长子)。婴儿满百日后,按照皇室命名的规则,乾隆帝给这个孙儿赐名为“绵宁”。绵宁出生时,其父永琰当时已经被皇祖乾隆帝秘密立为皇储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储,皇十五子、十三岁的永琰被立为储君,名字写入密诏、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内),但既然是秘密立储,所以永琰的公开身份还只是一个普通皇子而已,连封爵都还没有,在参与朝会大典及奉皇命办理各种差事的时候,使用的名号还是“皇十五子”,因此,绵宁在幼年时和其他皇孙的待遇并无不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父亲永琰被皇祖乾隆帝晋封为和硕嘉亲王后,八岁的绵宁和父母依旧住在南三所,并没有出宫分府。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乾隆帝在木兰围场举行一年一度的“秋狝”,诸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都随驾出行;当年才十岁(虚岁)的绵宁也跟随皇祖乾隆帝、父亲永琰一同出猎,并在威逊格尔(围场地名)亲自发箭射中一头鹿;见到皇孙英气勃勃的勇武之姿后,八十二岁的乾隆帝欣喜不已,又想起七十年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同样的一个秋天,自己也曾经和皇祖康熙帝一起“秋狝、行猎”,祖孙协力共同猎获一熊的往事,心里更加对这个小皇孙充满了喜爱之情,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于是,乾隆帝当即下旨,赐绵宁黄马褂、双眼花翎,以壮其声色、嘉其果勇。不但给“骑射勇武”的皇孙绵宁赐马褂、花翎以示嘉奖,乾隆帝还特别作诗赞誉绵宁:“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在诗句中,乾隆帝大赞绵宁少年英武、比自己当年随皇祖出巡猎熊时的年纪还要小两岁(乾隆帝随皇祖康熙帝猎熊时十二岁,比绵宁获鹿时的年纪大两岁),因此“所喜争先早二龄”。又隐隐含有告诫儿子永琰“你的儿子比我当年还有出息,假如你以后承继皇位的话,希望也将皇位传给他。”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已经在位六十年之久的乾隆帝遵循登基时许下的诺言,宣布将“内禅、退位”,并公开了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二十二年的传位密诏,将当了二十多年秘密皇储的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的皇太子身份公布于众,让他改名为“颙琰”,从撷芳殿搬到皇太子才有资格居住的毓庆宫中,准备承袭大统,同时改明年为“嘉庆元年”。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嘉庆帝颙琰从八十六岁的皇父乾隆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正式继位称帝。乾隆帝自称“太上皇帝”,名义上退居后宫颐养天年,其实依旧住在养心殿中,和以往一样紧握国政、丝毫没有放松权柄。嘉庆帝还是住在皇太子的寝宫——毓庆宫,不过虚居皇帝名号而已。不过嘉庆帝在登基之后的第三天,就奏明太上皇乾隆帝,将嫡福晋喜塔腊氏册封为皇后,成为新一任后宫之主(乾隆帝的两任皇后早就去世多年,所以嘉庆帝登基后,皇后喜塔腊氏从身份上来说,要高于乾隆帝现有的所有嫔妃,是后宫中最尊贵的女性)。嘉庆元年(1796年)十一月,父亲登基后自动获得皇子身份的绵宁举行了大婚,在皇祖、太上皇乾隆帝的安排下,十六岁的绵宁迎娶了开国功臣额亦都的五世孙女、武备院卿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为嫡福晋,于皇宫内的皇子居所——南三所内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时,太上皇乾隆帝、皇帝嘉庆帝、皇后喜塔腊氏都亲自前来观礼,这也是清朝唯一一次有太上皇、皇帝、皇后亲自出席的皇子婚礼。太上皇还宣布,皇子绵宁成婚后,不必分府出宫,可以继续留在皇宫内生活,这也是莫大的恩典。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皇后喜塔腊氏不幸薨逝,年仅三十八岁,只当了一年皇后。当时太上皇乾隆帝尚在世,而且已经八十七岁高龄,所以为了图吉利,皇后的葬礼被大大压缩了规格和等级,以免刺激到太上皇(否则在太上皇眼前将皇宫中搞得一片丧幡、大作白事,置太上皇于何地,岂不是咒太上皇早死么?)葬礼结束后,在太上皇的题准下,嘉庆帝给原配赐谥号为“孝淑皇后”,灵柩暂厝静安庄(嘉庆八年,孝淑皇后梓宫奉安于清西陵中的昌陵,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驾崩后,孝淑皇后祔帝谥,称‘孝淑睿皇后’,以后累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孝淑皇后去世后,太上皇命嘉庆帝立贵妃钮钴禄氏(皇次子绵宁嫡福晋钮钴禄氏已经出了五服的远房族姑祖母;是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此时已为嘉庆帝诞育了皇三子绵恺)继位中宫,但因为还在孝淑皇后服丧期内,所以没有立即封后,而是先册立为皇贵妃,并摄六宫事。同时,太上皇和嘉庆帝都嘱咐皇贵妃,要她照看好孝淑皇后所生的皇次子绵宁的起居生活,以宽慰刚刚失去生母的绵宁。从此,只比绵宁大六岁的钮钴禄氏就承担起了照顾、抚育绵宁的重担、视绵宁为己出,和亲子绵恺一视同仁,倍加爱护、关照。所以,绵宁从青少年时期就和继母关系融洽,很是亲近。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当了三年“实习皇帝”的嘉庆帝在皇父乾隆帝去世后迅速清除了权臣和珅及其同党,终于得以真正地掌握了实权。统治基础稳固后,嘉庆帝后按照密建皇储的祖制,在嘉庆四年四月亲书传位密诏,将皇次子绵宁的名字写在诏书上,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鐍匣内。被立为皇储这一年,绵宁十八岁。原本皇贵妃钮钴禄氏是要在孝淑皇后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就应该被正式立为皇后,但孝淑皇后的丧期还没满,太上皇乾隆帝又驾崩了,所以还得继续为太上皇服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因此,嘉庆帝只是在嘉庆四年下诏命皇贵妃进位为皇后,并没有行册立礼及授予册、宝,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四月,乾隆帝丧期已过,钮钴禄氏才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授皇后册宝。嘉庆十年(1805年),皇后为嘉庆帝诞育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子嗣:皇四子绵忻;嘉庆帝因为登基后忙于操持国事,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国丧,使得十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生出一个儿女。虽然他本人嘴上不说,但内心确实也不太高兴(皇室多子多福是大统传承的保证)。而绵忻的出生打破了这个尴尬局面,尤其绵忻又是皇后(在位时)所出,相当于嫡子(之前皇后为贵妃时诞育了皇三子绵恺,不算嫡子),更是让嘉庆帝欣慰不已;原本对臣子们逢庆典大喜时进献如意的行为不甚喜欢的嘉庆帝,这次对群臣恭贺皇后诞子而进献如意的举动居然坦然接受,还兴高采烈地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所诞之第一子,又系皇后所出,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在嘉庆帝的潜意识里,已经把这个小婴儿和原先的嫡子:皇次子绵宁放在同一个位置了。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绵宁的嫡福晋钮祜禄氏薨逝,没有留下子嗣;当年十二月,在嘉庆帝的谕旨安排下,绵宁迎娶康熙帝外祖父佟图赖的七世孙女、盛京副都统舒明阿之女佟佳氏为继福晋。而在这之前的四月二十一,绵宁的侍妾那拉氏给他诞育了长子,这是嘉庆帝的第一个皇孙。子嗣单薄的嘉庆帝喜得皇长孙后高兴万分,于皇孙出生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给孙子赐名为“奕纬”,又对皇次子、那拉氏二人厚加赏赐,以示对他们为自己诞育皇长孙的奖励和表彰。皇次子绵宁,早在还是皇孙的时候就被皇祖乾隆帝所喜爱和重视,专门写诗鼓励嘉奖,其中还隐藏有大统传承的意思,因此嘉庆帝对次子也相当重看重。尤其绵宁是嘉庆帝的原配孝淑皇后所出,是身份贵重的嫡长子,因此嘉庆帝在权力稳固之后,就按照祖制秘立其为储君(当时嘉庆帝也只有两个在世的儿子,皇三子绵恺又是皇贵妃所生,所以只有绵宁一个嫡子,这也是立绵宁为储君的原因之一)。嘉庆帝一生,总共才五个皇子,其中长子不满百日就夭折了,名字都没来得及起,“穆郡王”的封号还是弟弟绵宁日后登基时追赠的;第五子绵愉嘉庆十九年(1814年)才出生,嘉庆帝驾崩时不过六岁而已,所以基本上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绵愉在兄长绵宁继位后才封惠郡王,侄子咸丰帝登基后晋惠亲王);皇三子绵恺虽然年纪较大,但从小行事就不是很稳重,做事也欠缺考虑,为人不拘小节,甚至有些骄纵,待人处事比较无礼,多次因办事不严谨而被皇父嘉庆帝责罚申饬,总体来说属于“不着四六”、“颟顸庸碌”之类的庸才,太平时节当个悠闲王爷倒是没事,但承继江山社稷、治理万民,嘉庆帝想都没想过会考虑他(还有,绵恺是皇后为贵妃时所生,虽然是绵忻的同母兄,但从宗法上来说不属于嫡子,因此先天上就有劣势)。而在嘉庆四年(1799年)秘密立储时,皇四子绵恺还没出生,所以嘉庆帝只能选择立皇次子绵宁为储君(当然,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宗法上来说,绵宁当时都是第一人选)。对于这个选择,嘉庆帝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动摇过。嘉庆十年(1805年),皇四子绵忻出生后,自幼就表现出了机敏聪慧的品性,让嘉庆帝对这个嫡幼子钟爱无比(当时皇五子绵愉还没出生,绵忻是实际上的幼子),多次当众赞誉皇四子“深肖朕躬”。不过这个时候绵忻还小,除了聪慧之外,暂时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和能力,因此嘉庆帝没有往“易储”的方面想。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时,天理教(白莲教分支)教众趁皇宫护卫大多随皇帝前往热河、守卫空虚的时候,以宫内太监作为内应,作乱攻打皇宫,居然让他们真的从东华门、西华门攻进了皇宫;当时,正在宫内上书房读书的皇次子绵宁在大变来临时镇定自若、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组织侍卫、太监、随从们抵抗;并身先士卒,在养心殿台阶上以鸟枪击杀两名攀爬宫墙想要进入内宫的天理教徒,震慑其他天理教徒不敢再越墙入皇宫,为王公大臣们组织援军进宫消灭乱党赢得了宝贵时间。此后,绵宁又以皇子的身份,连续下达命令:火速向尚在从承德回京路上的嘉庆帝告急变;关闭皇宫四门、令官军入宫“捕贼”;命三弟绵恺守护在储秀宫居住的母后钮祜禄氏、不离半步;以侍卫及随从在皇宫内四处巡查、“灭贼”。然后亲自率兵丁出宫至皇宫外的西长街一带巡视、查访、安定京城人心。在绵宁的居中指挥下,天理教的起义迅速被扑灭,皇宫内的秩序也恢复平静,至嘉庆帝于四天后回到京师时,暴乱已经彻底平息。对于绵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乱中所表现出的镇静自若、有勇有谋、果决坚毅的反应,嘉庆帝极为满意,盛赞次子“忠孝皆备,岂容少勒恩施”,当即加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加岁禄一万二千两,并以远超普通亲王的规格,给绵宁单独赐予了重达二百五十五两的“智亲王宝”金印(约合如今的9.9公斤左右);另外,绵宁用来击杀乱党的那杆鸟枪,也被嘉庆帝赐名为“威烈”,以赞誉绵宁的勇气和果断。经过此事,嘉庆帝对于绵宁更加重视,如果不出意外,绵宁的皇储地位将稳固而不可更替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皇四子绵忻年满十二岁,嘉庆帝开始尝试让他出外办差、历练办事能力。原本嘉庆帝对于绵忻办差的结果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就当是稍加锻炼罢了,但绵忻的表现却让嘉庆帝惊喜不已,他以不符合年龄的老成、以及对各种事务驾轻就熟的练达,将嘉庆帝交待的差使办理得妥当流畅无比,嘉庆帝因此对这个嫡幼子(嘉庆帝第五子绵愉的生母只是普通嫔妃,所以嘉庆帝具有嫡子身份的儿子,仅绵宁、绵忻二人而已;绵恺因为之前所说的原因,虽然是绵忻同母兄,但不具有嫡子身份),越来越喜爱,除了欣赏他机敏聪慧的品性之外,更增添了“才具练达、行事端重、心思缜密”等深刻评价。当时,皇次子绵宁虽然已经被秘立为皇储十多年,但一来其为人处世虽中正平和、老成持重,也有过“平定天理教”的大功,但总是稍显沉闷、平凡了一点,办差行事也中规中矩、少有亮点。因此嘉庆帝对这个已经确立了多年的皇储,在心中多少有些犹豫、斟酌,思考这个选择是否真的正确。二来绵宁虽然是原配孝淑皇后所生,天然的嫡长子,但孝淑皇后已经去世近二十年,现任皇后钮钴禄氏正位中宫以来十五年,颇得宠爱,也为自己诞育了皇三子、皇四子,皇四子还是名正言顺的嫡子。爱母及子,皇四子绵忻本来就聪慧练达、才具过人,也同时具有嫡子的身份。因此,在这个时候,嘉庆帝内心隐隐约约就有了更换皇储的想法。不过,当时绵忻再怎么说也才十二岁,过于年轻,就此更换皇储的话,不但对绵忻的将来成长不是很有利,就是对当了十多年皇储的绵宁也不公平,所以,嘉庆帝踌躇再三,没有做出易储举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万寿,大宴藩国使者及文武群臣,内外诸臣都有赏赐。而在皇子们中,除了皇次子绵宁已经赐封“智亲王”外,皇三子绵恺此次被封为“惇郡王”,皇四子绵忻则晋封“瑞亲王”(皇五子绵愉年幼,尚未到封爵年龄)。从嘉庆帝对诸皇子的封爵可以看出,同为皇后亲子的绵恺、绵忻,同时受封时的王爵却有高低,身为弟弟的绵忻却比三哥绵恺的爵位还要高,与二哥绵宁同级;这清楚地表明了,嘉庆帝十分看重绵忻,将他的地位和皇次子绵宁持平,升到了同样的待遇。至于嘉庆帝此时有没有易储的念头,因为没有实据,所以不敢乱下结论。不过当时朝鲜赴大清出使的“冬至使”曾有文字记录,记叙了在京师时的听闻和所见:皇帝......长子则面貌凉薄,人且凡庸;......第三子则最为颖悟,有文艺,年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帝深爱之也!这里的长子,就是指皇次子绵宁(嘉庆帝长子夭折,外人一般不知道),而第三子,实际就是皇四子绵忻。通过当时人们的记录内容,大致可以得知,嘉庆帝对于这两个儿子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按照多年来的祖制,嘉庆帝如同往常一样,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准备举行“木兰秋狝”,除了文武官员随扈以外,皇次子智亲王绵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也一同随圣驾出行。经过一周的舟车劳顿后,嘉庆帝于七月二十四抵达避暑山庄。嘉庆帝当年已经年过六十,再加上身体肥胖、天气炎热,所以长途跋涉之下精力和体力都损耗过大。而为了效法先祖的“尚武”之风,嘉庆帝在赴避暑山庄途中还多次策马疾驰,颠簸劳顿,使得本来就肥胖发福的嘉庆帝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帝在抵达避暑山庄的当天就突然发病,勉强支撑了一天后,于七月二十五早上病情加重,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典型脑溢血症状)。皇帝居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就病危了,这使得随侍的大臣们一时间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应对;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等在慌乱中紧急召御医为皇帝诊病,另外马上封闭了行宫所有进出要道,以封锁消息。不过御医的药也没能奏效,七月二十五晚戌正(晚上八点),嘉庆帝在避暑山庄行宫中驾崩,年六十一。按照雍正帝当年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皇帝驾崩后,要立即开启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鐍匣,取出传位诏书,按照诏书中的内容确定皇太子究竟是哪一位皇子,然后奉皇太子登基,作为大行皇帝的继承人,并主持之后的一应葬礼典仪。当年乾隆帝承袭皇位,就是走的这一流程(嘉庆帝本人是接受乾隆帝内禅,但一样先开启鐍匣,确认是皇太子无误,然后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而不是以嘉亲王的身份继位),因此,嘉庆帝突然驾崩后,依照祖制,嗣皇帝(皇太子)同样也要走这个继位程序。但和雍正帝、乾隆帝所不同的是,嘉庆帝是清朝第一个不在京师(北京)驾崩的皇帝(入关后),他突然在避暑山庄行宫驾崩后,随驾的大臣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赶回京师,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传位诏书,宣示天下,确定嗣皇帝人选。于是,大臣们火速派出信使赶往京师,奏报留京的皇后钮钴禄氏及诸王公大臣,请求立即开启鐍匣,公布新君人选。可在京师的皇后和大臣们先搜寻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没有找到传位鐍匣,又在圆明园嘉庆帝生前长期居住的地方寻找,一样找不到传位诏书,这一下众人大惊失色、惊慌不已。因为如果没有传位诏书的话,那就无法确认到底该由谁来继位,而嗣皇帝久久不能确认、皇位空虚、社稷无主,就有可能引起动乱甚至兵祸之灾,清朝的统治基础也会动摇。这里,就要揣摩嘉庆二十四年时,嘉庆帝举行六十万寿宴会,并晋封皇四子绵忻为瑞亲王的往事了。虽然历史上没有明证,但之前嘉庆帝早就秘立皇次子绵宁为皇储,还按照祖制将传位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表示传位鐍匣是存在的。但嘉庆帝驾崩后,正大光明匾后却没有发现传位鐍匣以及里面的诏书,这只能说有人把他拿下来了。而在当时,能够将传位鐍匣从匾额后拿下来并不引起其他人关注的人,只有嘉庆帝自己一人。再结合嘉庆帝晚年对皇次子和皇四子的态度、以及世人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嘉庆帝决心更换皇储,想重写传位诏书,并择吉日重新安放传位鐍匣,将皇储的名字从绵宁改为绵忻。但事情还没有办好,嘉庆帝就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了,传位鐍匣也没来得及放上去。所以,就造成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空空如也,并没有传位鐍匣的情况。当时,在避暑山庄内,诸臣们也在嘉庆帝身边仔细搜寻,却怎么也找不到有表明传位内容的密诏,虽然两个最有希望的皇子: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都在避暑山庄,但大臣们在没有凭据的前提下,都不敢开口主动提出哪一位皇子继位,生怕自己背上“谋逆”的罪名。最后,还是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凭借自己是宗室(睿亲王淳颖次子)身份,首先开口,提出皇次子智亲王绵宁是嫡长子、有平乱有功(指平定天理教叛乱)、还深得高宗(乾隆帝)、大行皇帝(嘉庆帝)的喜爱,承袭大统是众望所归,请迎立智亲王。而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等军机大臣对于禧恩的话都表现出很犹豫的态度,不说可行,也不说不行,总之倾向于拖延,以等待京师中的消息。据《清史稿》中各大臣的传记记载,在这紧要关头,嘉庆帝身边的另一份“传位密诏”被找到了!至于是谁找到的,却记载不详,而且《戴均元传》、《托津传》、《禧恩传》的记载还有自相矛盾处(《仁宗实录》、《宣宗实录》还记载是嘉庆帝临终前宣召所有大臣,开启鐍匣,公布传位密诏,因此绵宁才得以继位。这个就完全是后人粉饰的了)。但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传位密诏被找到后,绵宁以此为依据,在诸臣的拥戴下(包括在避暑山庄的四弟绵忻),于七月二十六克承大统、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朝第六代皇帝(入关后)——道光帝。当年的绵宁,已满三十八岁。道光帝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入承大统的嗣皇帝。七月二十七,道光帝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下诏,传谕在京师的内阁、军机处、各部院留守大臣,向他们宣布传位诏书已经找到,自己也凭借诏书继承了皇位:“朕已承继大统,尊皇后为皇太后,著令诸臣工按制度办理国丧事宜。”在道光帝发出第一道诏书的同时,皇后钮钴禄氏在情况不明的紧急时刻,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并冒着违反“后宫不得干政”祖制的危险,毅然召集留守诸臣,对他们说:“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在皇子中年岁居长、且为孝淑皇后之子,乃是大行皇帝嫡长子,伦序当立。皇次子当年平定天理教作乱,临危不惧,立下大功,大行皇帝生前就属意皇次子,立其为储君的意愿众所周知,我意也是如此。”于是,皇后立即颁发懿旨,紧急送往避暑山庄:“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懿旨发出的时候,道光帝已经继位,但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师。道光帝在七月二十七发出登基诏书后不久,皇后令皇次子继位的懿旨也抵达避暑山庄,面对继母兼养母的这份“大公无私、社稷为先”的胸襟,道光帝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养母的公心钦佩得五体投地。此后终道光帝一生,对养母都是恭敬有加,如同对待亲生母亲一样,荣养太后于寿康宫,三十年恪守人子本分,从不有敢违半分(而钮钴禄皇太后,只比道光帝大六岁而已)。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二十二,道光帝奉大行皇帝灵柩返京,举行国丧,为皇考上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皇宫举行登基大典,改明年为道光元年,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恭慈皇太后。为使天下臣民免于避讳,道光帝将自己的名讳改为“旻宁”。道光帝登基后不过十天,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皆因“办事不利”的原因被赶出军机、降四级任用,军机处行走卢荫溥、文孚则各降五级,留任军机,以观后续。而在嘉庆帝驾崩后、情况不明时第一个出头、据理力争要求迎立皇次子继位的内务府大臣禧恩,则被晋升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此后累封理藩院尚书、不入八分辅国公,并特赐三眼花翎(整个清朝,除了有资格配戴三眼花翎的宗室贝子、固伦额驸之外,被额外特赐三眼花翎的臣子只有七个人,禧恩就是其中之一)。在嘉庆帝驾崩、道光帝继位前后,钮钴禄皇后顾全大局,不徇私情,为使社稷稳定、大统传承有序,在传位诏书尚未明确具体内容时,就力排众议,毅然下懿旨,以不是亲子的皇次子绵宁为嗣皇帝,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绵忻(绵恺),使得因皇帝突然驾崩而可能发生的中枢权力争斗消弭于无形中,清代中期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机,还没有爆发就平稳、安宁的解决,这都是钮钴禄氏皇后“大局为先”的公心所致,道光帝后半生对养母钮钴禄皇太后衷诚敬服、恪守孝道的原因,皆由此所生。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也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因为它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等,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有时候还要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因为重大事件都在此处理,所以它的级别最高。太和殿修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当时叫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名为皇极殿,到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才改名为太和殿。太和殿自修建完成后,屡次遭受焚毁,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后的样子。作为整个紫禁城中级别最高的宫殿,它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三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太和殿的匾额“建极绥猷”,是当年乾隆皇帝亲笔所写。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一块复制品,真正的那块匾额已经在袁世凯称帝时被他换掉了。麦顶和仓小同为仓山的老牌名校,实力上麦顶和仓小相差不多,区别就是对口中学麦顶是16中,仓小是小部分16中大部分九中。十六中比九中稍强,九中由于小语种直升本部高中导致升学率比不上16中,但本身九中实力并不差。其实康熙曾经有意于老八胤禩,可是当他发现老八势力太过强大,极有可能逼他生前逊位,立马断绝了这个念想,而复立了二阿哥胤礽为太子。至于老四胤禛,他的夺嫡活动主要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主要对手也从老八胤禩,变成了老十四胤禵。康熙最后选择老四,而不是老十四,大概还是觉得老十四此人太张狂的缘故,另外,也与老四在内布置隆科多,在外布置年羹尧有关。所谓九子夺嫡的大概情形——八爷党一家独大。康熙朝的所谓“九子夺嫡”,其中分了很多派别:第一是太子党,以二阿哥胤礽为主,背后的主谋是索额图。第二是皇长子党,以大阿哥胤禔为主,背后的主谋是明珠。第三是皇八子党,也就是八爷党,以八阿哥胤禩为主,主要成员有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四阿哥胤禵,背后主谋有佟国维,马齐等。第四是皇四子党,以四阿哥胤禛为主,主要成员有十三阿哥胤祥,九门提督隆科多,川陕总督年羹尧等。因为太子在位三十多年,心有不甘,索额图又急于将太子扶正,太子党做事有点不顾一切,显示出谋反逼宫的迹象,使康熙帝感到了威胁,于是康熙帝先发制人,便打压了太子党,却没有惩治太子本人,这导致太子又想继续奋力一搏,所以康熙帝第一次废除了太子。也就是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大阿哥建议康熙杀了太子,甚至于要代父杀死兄弟,大阿哥也因此被惩治,大阿哥随即转而支持八阿哥,成了八爷党一员,而老四整天躲在雍王府,又表现出对皇储没兴趣的姿态。所以,此时八爷党一家独大,得到众皇子和很多朝廷重臣的支持。康熙也觉得八阿哥人望很高,做事也有才干,便想立他为储君。于是,康熙在废除太子几个月后,让文武百官推荐新太子的人选。康熙帝这么做,一则是属意八阿哥胤禩,二则是,他意识到朝廷一日不立储,诸皇子的夺嫡之争就不会停止,甚至会更加激烈。老八是怎么失去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的?老八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有被立为皇储的可能,结果因为马齐的暗中联络,使八爷党整体浮出水面,让康熙帝感到威胁和害怕,于是他打压八爷党,削去老八爵位,将之贬为闲散旗人,彻底断绝了老八成为继承人的可能性。马齐此时是朝廷重臣,不过他们富察家却是起于微末,马齐作为八爷党成员,听说康熙要立新太子,自然鞍前马后,穿针引线,联络朝廷里的八爷党一起推举胤禩。也许是马齐作为康熙帝的近臣,猜测到康熙帝有意胤禩,他这次是格外卖力,将整个朝廷几乎都联络在了一起支持胤禩。康熙帝突然发现,八爷党这势力太大了,甚至比索额图还在的时候的太子党还要猖獗。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就是担心太子党铤而走险向他逼宫。面对实力更加强大的八爷党,他则是更加害怕,一旦老八成了太子,说不定会更快地向自己逼宫,让自己退位。所以,康熙趁机打压了八爷党,并将老八削爵,贬为闲散旗人。即便如此,八爷党重要成员十四阿哥胤禵为了救老八,竟然上演了闯宫的一幕,气得康熙帝拔刀要砍,幸亏当时五阿哥胤祺在场,拼命阻拦了康熙,要不然,清宫就会有父子相残的戏码供后世嚼舌头了。从此以后,虽然八爷党苦苦挣扎,推出了老十四胤禵夺嫡,但是老八彻底失去了机会。老四夺嫡成功的原因。在太子第二次被废以后,诸皇子里,只有老四和老十四二人还有夺嫡的实力。老十四背后有八爷党支持,还有康熙赋予的大将军王称号和兵权。老四则走出雍王府,在天下布局他的夺嫡方略。对内,他结交了步军统领隆科多,抢占紫禁城兵权,拉拢马齐,对外,让年羹尧在川陕总督的位子上,钳制在西北统兵的胤禵,并在全国各省督抚位子上安排自己的人任职。同时,由于胤禛身在京城,能常常见到康熙,也给了他夺嫡的优势。虽然满朝文武里很多人都认为,康熙给了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让他带领十几万大军,是有意于他继承皇位,但是,等到遗诏一发布,继位的是四阿哥胤禛,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其实,我们按照常理揣度,老十四也不可能是康熙选定的继承人。一,一个皇储不被安排在京城治理朝政,却到边疆带兵打仗,这合理吗?二,康熙帝病危时,不把皇储召回,还让他在大西北喝西北风,这合理吗?我倒觉得,康熙把老十四弄到大西北,就是把他支开,省得最后自己蹬腿的时候,他背靠八爷党,跟老四捣乱。别忘了,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是康熙提上去的,年羹尧是老四雍王府走出来的奴才,则是尽人皆知,康熙把老四的人安排到川陕总督这个位置,负责转运西北大军粮草,就是钳制老十四的,防止他关键时刻捣乱。所以,在康熙最后的几年里,老四胤禛实际上已经是康熙心里的继承人了,朝廷百官里很多人还看不出来。至于篡改遗诏云云,则大概率只是八爷党制造的谣言吧。如果康熙真想让老十四继位,早就该派人秘密地把老十四叫回京城了。汉献帝退位,当然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把刘家四百年汉室基业交付曹姓,虽非心甘情愿,但却是明智之举。若不这样,刘协不仅皇位不保,甚至结果会是性命堪忧。想当初,刘协也非注定坐皇帝位置的。汉灵帝晚年病重,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刘协仅为陈留王。董卓进京把持朝政后,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作为傀儡皇帝,无论是在董卓,还是在曹操把持朝政的漫长时期里,刘协的傀儡皇帝角色,一点儿也没变。刘协虽名为汉献帝,但他没有自己的政治军事班底,是一个掌控不了汉家天下的“空壳皇帝”。刘协既无忠臣掌握兵权控制大局,二无实力型官员辅佐撑腰,在军阀割据,各地方势力都窥皇位状态下,他带领下一帮子过气的王公大臣,怎能敌得了董卓,曹操这样手握大权的虎狼之辈呢。即便后来认的“皇叔”刘备,其实也不过是打着“匤扶汉室”政治旗号,努力做大势力,争夺天下罢了。试设想一下,若刘备蜀汉一系的军阀们,真的成功打败J魏曹与东吴孙权集团,会拱手把江山交与刘协,自己甘愿俯首为汉臣吗?所以,看透了天下局势的汉献帝,终于在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时,幡然醒悟的汉献帝刘协主动请求禅位于曹丕……刘协禅位曹丕,算是顺应时势。在当时举国上下无人真正“思汉”情势下,汉献帝刘协心里很明白:这皇位,早晚都要被他人抢走!把皇位让与曹丕坐,刘协还能是当朝皇帝亲妹夫呢。结果也如此: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其在封地使用天子礼仪,行汉正朔,祭祀宗庙等,最后还承诺献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因此有理由认为,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汉室必亡的客观政治情势下,刘协适时选择宣告退位,算得是一件聪明的政治决断。不若此,刘协丢掉的就不仅仅是皇帝的虚名,恐怕也不会顺利地活到54岁。 刘协于魏青龙二年(234年),寿终正寝。明帝曹睿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献皇帝。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即公历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颙琰猝死在承德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第一个死在北京之外的皇帝。就在他驾崩的同一天,皇次子绵宁便按照他所留下来遗诏登基(遗诏之事虽有争议,这里暂时先放在一边不做讨论),改年号为道光,从此中国开始步入江河日下的晚清时代。根据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道光是个只知一味节俭却没有任何政治作为与远见的皇帝,那么大家不禁要问:为什么嘉庆皇帝要选择这个平凡无能的儿子当接班人呢?以下我总结了大概三点原因。嘉庆并不知道绵宁无能遍翻《清史稿》等史料,有关于绵宁上位前的记载,除了他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跟着乾隆打猎,猎到了一只鹿,被乾隆赏了黄马褂、花翎,以及他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事变中立下大功受封亲王外,几乎就没有了。也就是他很可能并不像康熙诸子一般各司其职,贤愚一看便知,而是只是一个单纯的阿哥,并没有实际的职务,更加不曾涉足管理国事。所谓实践出真知,他既没有管理事务,参加工作,这样一来嘉庆帝自然也就难以评判他的能力如何了。所谓知子莫若父,嘉庆作为父亲怎么会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呢?其实一方面这是因为皇家父子与常人不同,寻常父子可以时常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父亲自然对儿子了如指掌,而作为皇帝,嘉庆每日国事缠身,经常是一个月都见不了绵宁几面,这又怎么能要求他对这个儿子了解地十分透彻呢?另一方面绵宁虽然没有参与国事,但是万一他是个口若悬河,说起来头头是道,类似赵括一般纸上谈兵十分厉害的角色呢?这无疑也会把嘉庆皇帝哄得团团转,让他以为这个儿子是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这只是猜测,毕竟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谁又能查证清楚呢?绵宁地位特殊绵宁是嘉庆与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嫡出,又是事实上的长子,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地位自然非同凡响。再加上嘉庆十八年他因功受封为“智亲王”,爵位在诸位兄弟中也是相当之高,嘉庆还赞他为“忠孝兼备,岂容稍靳恩施”,表达了对他的喜爱与肯定。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他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只在嘉庆一人之下,其余万人之上的皇子,退一万步说,嘉庆即便没有留下遗诏让他接手大清江山,朝野上下尊他为帝的呼声相比也会是最高。嘉庆别无选择嘉庆书写立储密旨是在嘉庆四年即公历1799年四月,这个时候嘉庆的皇长子已经夭折,皇四子绵忻、皇五子绵愉皆没有出生,而他此时唯一的竞争者老三绵恺也只有4、5岁,因其太过年幼,能力、品格都是无法考察的,甚至连他会不会像老大一样幼年薨逝,能不能顺利长大成人都是个未知数,所以他必然被排除在嘉庆属意的继承人范围之内。而这样一来不就只剩下老二绵宁了吗?因此嘉庆选择他做储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无奈,实在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啊。多说一句,嘉庆对他的第四个儿子绵忻就喜欢的很,在他出生的那一天不仅破例准许臣子递如意要知道嘉庆皇帝向来不喜臣下有事就向皇帝递如意,借机拍马屁的行为,而此时却说道:“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而且在嘉庆二十四年嘉庆六十大寿的时候,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就被他封为“端亲王”,成为兄弟中唯一爵位堪与嫡长子绵宁并肩的皇子。正基于此,外界才普遍猜测嘉庆皇帝曾经动过易储的念头,只不过是死的突然,还没来得及更改密旨罢了,要是嘉庆能多活几年,这皇位很有可能就不是绵宁的了,中国近代历史也将由此改写。不管原因如何。嘉庆最终还是让绵宁做了皇帝,即使后来道光勤政为国,宵衣旰食数十年如一日,但依然改变不了他能力不足的现实,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年却毫无政绩,平庸得和他父亲嘉庆是如出一辙,这也许就是天意吧!

5,广元的学校有哪些

那就多了。 外国语学校、大东英才、东城实验学校、广师附小、树德小学、树人中学、利州中学、皇都小学········数不清。
说实话 广元根本就没有好的职业学校而且根本就没几所职业技术学校,不要到广元读

6,华鑫教育集团学校分布

华鑫教育集团学校主要分布于长沙市。湖南华鑫教育集团专心发展以基础教育为主业,以教育培训、教育服务为补充的现代化教育机构。集团通过民有民营、民办公助、联合办学和国有民办等形式,自2003年以来先后创办了龙山皇仓中学、皇仓华鑫学校、皇仓幼儿园、皇仓艺术学校、皇仓高考补习学校、长沙华鑫高考补习学校、长沙子木艺术培训学校、花垣华鑫学校、凤凰皇仓中学、凯里华鑫实验学校、湖南华鑫易学堂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华鑫高级中学等共计9所学校,4所培训学校,7个培训点,并成立了湖南华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集团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在校学生超2.5万人,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

7,白水哪个学校好么

肯定是白水中学么!
白水中学 省重点喊是好。
白水中学 省重点
仓咭中学好么
白水中学

8,龙山县皇仓中学的介绍

展开3全部 龙山县皇仓中学是龙山县人民政府和华鑫教育集团于2008年7月联合创办的,是湘西州最早实行“国有公办、委托管理”新体制高级中学。皇仓中学位于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岳麓大道旁,毗邻龙山县教育局1。截止2014年10月,皇仓中学占地152余亩,生均22.1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4.16万平方米,生均9.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4.8万平方米,生均10.42平方米。总投资累计达1亿1千余万元。据2014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皇仓中学有学生4603人,平均班额为63人。其中高一年级1527人开设24个班,高二年级1409人开设22个班,高三年级1667人开设27个班,全校共计73个教学班。

9,深圳沪教院和皇御苑高中那个比较好高考升学怎么样会不会乱收费

我是皇御苑的皇御苑升学光凭文化课我觉得就有点危险如果传媒生或者美术生的话上一本那些的希望会高很多。乱收费倒没有啦 就是补课啊什么的要收费而已报名还是打学校电话咨询吧
皇御苑上不了 福田实验,上不了 这俩至少都得400才靠点谱 康桥书院,富源文武,深圳国际交流学校(出国的去,学费5.9万元,不包吃住书本)

10,龙山县皇仓中学怎么样

展开1全部 简介:龙山县皇仓中学是龙山县人民政府和华鑫教育集团于2008年7月联合创办的,是湘西州最早实行“国有公办、委托管理”新体制高级中学。皇仓中学位于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岳麓大道旁 。 截至2014年10月,皇仓中学占地152余亩,生均22.1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4.16万平方米,生均9.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4.8万平方米,生均10.42平方米。总投资累计达1亿1千余万元。皇仓中学有学生4603人,平均班额为63人。其中高一年级1527人开设24个班,高二年级1409人开设22个班,高三年级1667人开设27个班,全校共计73个教学班,教职工405人,专任教师358人。注册资本:6000万人民币

11,遂宁东辰学校是不是绵阳辰的一个分校

小学部在火车站片区,初中、高中部在园艺山
具体待遇我不知道,但这个学校根本不用考虑。我是某校的研究生,在西南大学参加了该校的招聘,结果呢,这个学校把所有人的简历都收走了,并表示初步面试通过。。于是,叫所有人去该校参加进一步的考核。 到学校实地考就考嘛,大家相互比较一下,大不了花上两天的时间去看看。结果呢,这个学校不仅不提供参聘人员的食宿,反而还要求缴纳50元的考试费(人家大老远的跑过来,你还收费??简直就是十分老土的做法,,还是这个学校缺钱呢?抑或效仿地方教育局收取费用,很牛逼吗!!)说明纸上还堂而皇之地写着,,学校食堂提供午餐,可以使用现金(这该是吝啬到了什么地步的“国际学校”呀??我遇见的几个国际学校,要么报销车旅费,要么提供食宿。像重庆巴川中学这样的,纵然没有国际二字,但其做法起码比这个所谓的国际学校好一百倍。) 而且,即便通过其所谓的考核,还要当天缴纳5000元的保证金,,简直无语,,这哪是什么高大上的国际学校,分明就是一个没有国际视野,连一般普通公办中学都不如的xx……我转身就走!! 另外,这个学校位于遂宁东边的郊区,地理位置十分偏远。学校周边连一个吃饭和住宿的地方都找不到,也是醉了!!据说还管理超级严格!!

12,龙山县皇仓中学的办学条件

截止2014年10月,皇仓中学占地152余亩,生均22.1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达4.16万平方米,生均9.0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4.8万平方米,生均10.42平方米。校园校舍设置在全封闭式的围墙内,总投资累计达1亿1千余万元。据2014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学楼2栋、综合楼1栋;师生公寓6栋、特大型师生食堂1栋、生活学习用品服务楼1栋、医务室一间、停车场2个;400米环形塑胶跑道田径场1个、绿茵足球场1个、艺术体育馆1座、篮球场6个、乒乓球场4个、羽毛球场2个、排球场2个。该校创建了多功能的教学辅助网络系统,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多媒体教学管理网络、校园网、卫星地面接收站和2座多功能报告厅。此外,学校还建有理、化、生实验室和仪器室各2间,通用技术室1间;大型图书室1间,师生阅览室各2间;电教室1间,微机室2个;琴房2间、美术室2间、舞蹈排练厅2间;高标准禁毒教育基地1个 。 皇仓中学2008年来从县内、州内、省内外引进骨干教师100余名,集中了龙山县、自治州各科名牌教师、学科带头人80余人,其中该校获国家级荣誉称号的教师有2名,省、州级以上学科带头人5人,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35人。成立了第一届校级学科专家组,共有31名教师受聘为学科专家,其中语文3人、数学4人、英语3人、物理4人、化学3人、生物4人、政治4人、历史3人、地理3人。据2014年10月学校官网“龙山县皇仓中学简介2014年10月修订”显示,学校有教职工405人,专任教师358人。教师学历结构为:研究生2人,本科356人,任课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教师职称结构为:高级教师90人,中级教师108人,高、中级职称教师达55.31%,其中高级职称占25.14%,中级职称占30.17%。师生比为1︰12.86 。

13,龙山县皇仓中学的办学成果

展开3全部 高考成绩2008年高一招生时,全县中考前177名(2011年全县高考本一数)中有45人到皇仓中学读书,在2011年高考时,该校本一上线68人,本二上线141人,其中600分以上36人,全县文理科第一均出自该校。2009年高一招生时,全县中考前215名(2012年全县高考本一数)中有26人到皇仓中学读书,在2012年高考时,该校本一上线57人,本二上线120人。2010年高一招生时,全县中考前250名中有48人到皇仓中学读书,在2013年高考时,该校本一上线人数达到76人,本二上线104人。2011年高一招生时,全县中考前360名(2014年全县高考本一上线367人)中有128人到皇仓中学读书。2014年,一本突破230人大关,达232人,全县420人,该校占55.2%。二本以上突破640人大关,达647人,全县1117人,该校占57.9%。该校1338名考生中,有1298人上线,上线率为97.01%;有1108人被录取,录取率为82.81%。这一年,龙山有7人考上清华、北大,该校占5人。2015年高考,学校600分以上人数有52人(其中应届生42人、往届生10人),6人被清华北大录取,占湘西自治州州清华北大录取总人数的50%。 学科竞赛教师辅导学生参加数、理、化、生学科竞赛:2008—2014年获州级以上奖励的学生,数学共计171人次;物理共计220人次,其中2人获省奖;化学共计286人次,其中10人获省奖;生物共计159人次,其中8人获省奖。 2012年,湖南省高二化学奥赛自治州赛区成绩统计学校 姓名 分数 指导教师 名次 奖次 龙山皇仓 王微波 114 王龙 2 一等奖 龙山皇仓 杨祖义 113 王龙 3 一等奖 龙山皇仓 罗文金 112 彭晋彬 4 一等奖 龙山皇仓 曾庆秋霖 112 王龙 5 一等奖 在全省中学生生物新课程学习作品比赛中,尚飞燕老师指导的4名学生获省级二等奖。在2012年湖南省高中化学竞赛中,龙山获奖总人数为69人,其中一等奖17人,二等奖23人,三等奖29人。皇仓中学在本次比赛58人获奖,15人获一等奖,21人获二等奖,22人获三等奖,全州前五名皇仓中学占4人,前20名占11人。在2011年全州普通高中学生试验操作比赛中,该校荣获获团体一等奖。素质教育据学校官网显示,截止2014年10月,教师辅导学生参加体育、三独、美术、书法、摄影、作文、理化生竞赛、政治小论文竞赛:在州级以上获奖的学生达467人次,其中省级以上获奖的学生有53人次,国家级获奖的学生有4人次。在2010年“我是90后”作为竞赛中,该校高三(1)班的黄夏韵同学撰写的“我是90后--湘西龙山90后生存状况调查”一文获得全国征文特等奖 。湘西州第12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皇仓中学在高中组竞技中,取得团休总分第六名的好成绩。 截止2014年10月,该校教师在州级以上获奖论文共计425篇,其中省级287篇,国家级102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共计34篇,其中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1篇;有2位教师专业专著出版。该校“十一五”结题评奖课题共计4个,其中获省级一等奖3个、州级三等奖1个;“十二五”结题评奖课题共计4个,其中州级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十一五”未结题的课题有4个。该校参与的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试验试教研究》荣获国家教育部奖励,获评国家级“课题研究先进单位”。该校教师在州级以上教案、课件、反思、案例、说课等“教师专业水平”竞赛活动中,共计有314人获奖,其中省级以上获奖的有88人次。在县级以上“教师专业素养”竞赛活动中获奖的有20人,其中州级以上获奖的有8人。在县级以上公开课等“教师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奖的有28人次,其中州级以上获奖的有15人,省级以上获奖的有7人 。 教育部颁发的“课题研究先进单位”,省教育厅体育局颁发的“湖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教育厅地震局颁发的“湖南省减震防灾教育示范学校”、“湖南省安全文明校园”,湘西州教育局颁发的“学习型学校”、“安全文明校园”,连续4年获全州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一、二等奖学校还分别与湖南工业大学、长郡中学、龙山县公安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为“湖南工业大学音体美教学基地”、“长郡中学远程教育示范学校”、“龙山县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龙山县税务宣传教育基地”等 。
文章TAG:皇仓中学龙山皇仓中学录取分数线是多少皇仓中学中学龙山

最近更新

  • 历史论坛,在一些论坛用历史人物的名称来命名论坛的名称犯法吗

    本文目录一览1,在一些论坛用历史人物的名称来命名论坛的名称犯法吗2,能给介绍几个有名的历史类论坛吗3,哪有比较好的历史网站4,推荐一些好的历史学术交流论坛5,历史上有哪些急功近利的人6,知名的广州论坛有哪些啊7,求中国历史较为权威的杂志和论坛8,我想知道BBS的历史1,在一些论坛用历史人物的名称来命名论坛的名称犯法吗只要内容不涉及暴,色,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元宵节为什么不放假,元宵节为什么不能够放假呢如果只能放半天假也OK啊这样和家人团

    本文目录一览1,元宵节为什么不能够放假呢如果只能放半天假也OK啊这样和家人团2,请问元宵节放假吗3,我国的元宵节为什么不放假4,同样是团圆佳节为什么元宵节没有法定放假呢5,元宵节放假吗6,元宵节为何不是法定假期7,为什么元宵节不放假元宵节假期什么时候取消的1,元宵节为什么不能够放假呢如果只能放半天假也OK啊这样和家人团呵呵,元宵节不是国家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三支一扶是什么意思,三支一扶自主择业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1,三支一扶自主择业是什么意思2,限三支一扶及志愿服务西部人员什么意思3,三支一扶等项目生的定向报考公务员是什么意思4,三支一扶是做什么的5,三支一扶与四支一扶的区别6,三支一扶和村官的区别7,三支一扶与支教什么区别1,三支一扶自主择业是什么意思服务期第二年应该可以吧,我也不是太清楚就是你期满了,找工作,可以随便找,好像还有贷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保定黑社会,想知道保定市 保定混混多吗 在哪

    本文目录一览1,想知道保定市保定混混多吗在哪2,保定哪儿有买女大学生和黑社会老大这本书3,保定支队张何4,保定公安局通缉犯5,保定李旭1,想知道保定市保定混混多吗在哪不多2,保定哪儿有买女大学生和黑社会老大这本书向阳桥这一个书摊挺多的书可能有吧3,保定支队张何张何,保定支队一大队四中队战士,2004年入伍,中士警衔。做饭得呵呵4,保定公安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入木三分的意思,入木三分的意思五十字

    本文目录一览1,入木三分的意思五十字2,入木三分的意思3,入木三分么意思4,入木三分的含义5,入木三分的意思昰什么6,入木三分的意思是什么7,入木三分是什么意思8,入木三分的意思是什么呢9,入木三分的意思是什么10,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11,怎样解释入木三分12,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的意思1,入木三分的意思五十字〖成语〗:入木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徐州市房管局,谁知道徐州房管局在哪

    本文目录一览1,谁知道徐州房管局在哪2,徐州房管局十月几号开始上班3,徐州铜山县房管局在什么位置4,徐州市云龙区房管局所在哪里5,徐州房管局网址6,徐州市房产管理局产权监理处在哪房管局分区域吗我家属于鼓楼区7,徐州房管所在哪里1,谁知道徐州房管局在哪坝子街9号中和大厦2,徐州房管局十月几号开始上班8号搜一下:徐州房管局十月几号开始上班3,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2012福建高考理综,2012福建高考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各占几分

    本文目录一览1,2012福建高考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各占几分2,有什么2012福建高考理综冲刺练习是比较好的3,2012年福建高考状元是谁1,2012福建高考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各占几分理科综合试卷满分300分,全卷难度值为0.6左右,其中必考题共27题,共265分;选考题共5题,考生作答3题,共35分。物理试题总分120分,选考内容占10%;化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退休警察,警察退休警衔可由自己当作纪念

    本文目录一览1,警察退休警衔可由自己当作纪念2,退休警察死亡抚恤金3,最新警察退休政策出台4,已经退休的警察还可以说是警察吗5,我国警察多少岁退休6,警察退休后有那些工资7,退休的人民警察如何给予纪律处分8,退休警察好看吗1,警察退休警衔可由自己当作纪念警衔还在,待遇也还在,但是不能再佩戴警衔,不能留作纪念。是自己保留的我朋友是警察,他的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