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李琬,李氏先祖李耳老子的儿子李宗的资料

李琬,李氏先祖李耳老子的儿子李宗的资料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7-06 06:52:35 编辑:教育管理 手机版

1,李氏先祖李耳老子的儿子李宗的资料

李耳的儿子叫李宗,字尊祖,在魏国任将军,被封于段(今山东济南历城西段店),后封于干(今山东冠县北干集),其后代遂以二封地名合称段干氏。
不明白啊 = =!

李氏先祖李耳老子的儿子李宗的资料

2,李琬的介绍

靖恭太子李琬:唐玄宗第六子。初名李嗣玄。开元二年三月,封为甄王。十二年三月,改名李滉,封为荣王。十五年,授京兆牧,又遥领陇右节度大使。二十三年,加开府仪同三司,余如故。二十五年,改名李琬。天宝元年六月,授单于大都护。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其月制以琬为征讨元帅,高仙芝为副,令仙芝征河、陇兵募屯于陕郡以御之。数日,琬薨。琬素有雅称,风格秀整,时士庶冀琬有所成功,忽然殂谢,远近咸失望焉。赠靖恭太子,葬于见子西原。琬诸子尤繁衍,男女五十八人。

李琬的介绍

3,李琬什么是伊朗的法基赫制度

什么是伊朗的法基赫制度?文 | 李琬 编辑 | 杨必容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在最高领袖霍梅尼的倡导下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国家。法基赫制度,作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制政体的核心,在将什叶派伊斯兰教政治化的实践中,也让伊朗政治呈现出鲜明的伊斯兰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依存度的提高和民主政治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勃兴,霍梅尼时代“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政治口号已不再适用。伊朗开始对以法基赫制度为权力中枢的政治结构进行调整,以推动自身政治现代化进程,适应政治、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文章全面分析了法基赫制度的产生原因和背景,对法基赫制度的特点和评价,法基赫制度革新的两大表现方面。法基赫制度与历史上中世纪欧洲的神权统治和古印度的教阶制度有很大不同,它虽然完全否定君主专制,但也并未完全实行教阶统治,而是在保证伊斯兰教法治国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嫁接了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用西方政治价值观去考量法基赫体制的民主程度。文章最后提出了2点疑问:世俗政治似乎在与教权统治的较量中占了上风。这是法基赫对既有现实的主动回应还是被迫让步?是法基赫制度去伊斯兰化的预示还是政教分离趋势的假象?

李琬什么是伊朗的法基赫制度

4,历史上有名的和亲公主最惨的是哪几位

你的话题勾起了我的回忆!第一次踢足球好像是在刚上高中的体育课,清楚的记得体育老师带了2个球,足球和篮球。当时我就感觉看着黑白相间的足球非常喜欢,加之在这之前没有踢过足球。
你的话题勾起了我的回忆!第一次踢足球好像是在刚上高中的体育课,清楚的记得体育老师带了2个球,足球和篮球。当时我就感觉看着黑白相间的足球非常喜欢,加之在这之前没有踢过足球。安史之乱发生在中国唐代,从唐玄宗末年(即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开始至唐代宗初年(即公元763年2月17日)结束,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起的内战,这场历时八年的内战使得唐朝大量人口丧失,民生凋敝,国力锐减,促使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巨大浩劫。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龙颜大怒,即刻调派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兵去抵抗安禄山,但当时唐中央都认为叛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虑,且高仙芝久经沙场、能征惯战,对付胡儿安禄山应该绰绰有余了!如此错误判断导致了中央军将士在思想上严重轻敌,尤其是关内的士兵久未参战,毫无斗志,且军队中很多士兵是新招的农民工,也没经训练,根本经不住久经战场的关外叛军的冲击,所以“帝国双壁”迅速败下阵来。但高仙芝觉醒很快,他放弃了潼关以东的战场,退至关内,显然是要凭借关塞、天险、与城防坚守防线,先形成对峙状态,再找破绽退敌,这本是正确的思想;然而徜徉在贵妃怀中的玄宗显然昏聩了,他不顾一切地下令高仙芝前去战场迎战,令中央军失去了全部优势。忠心耿耿的高仙芝在内忧处患中,只得披挂上阵,带着悲壮的心情与安禄山作战,自然是一败再败,此时,监军太监落井下石,捏造事实说高仙芝等人私扣军饷,盛怒之下的玄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高仙芝处死了。
你的话题勾起了我的回忆!第一次踢足球好像是在刚上高中的体育课,清楚的记得体育老师带了2个球,足球和篮球。当时我就感觉看着黑白相间的足球非常喜欢,加之在这之前没有踢过足球。安史之乱发生在中国唐代,从唐玄宗末年(即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开始至唐代宗初年(即公元763年2月17日)结束,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起的内战,这场历时八年的内战使得唐朝大量人口丧失,民生凋敝,国力锐减,促使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巨大浩劫。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龙颜大怒,即刻调派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兵去抵抗安禄山,但当时唐中央都认为叛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虑,且高仙芝久经沙场、能征惯战,对付胡儿安禄山应该绰绰有余了!如此错误判断导致了中央军将士在思想上严重轻敌,尤其是关内的士兵久未参战,毫无斗志,且军队中很多士兵是新招的农民工,也没经训练,根本经不住久经战场的关外叛军的冲击,所以“帝国双壁”迅速败下阵来。但高仙芝觉醒很快,他放弃了潼关以东的战场,退至关内,显然是要凭借关塞、天险、与城防坚守防线,先形成对峙状态,再找破绽退敌,这本是正确的思想;然而徜徉在贵妃怀中的玄宗显然昏聩了,他不顾一切地下令高仙芝前去战场迎战,令中央军失去了全部优势。忠心耿耿的高仙芝在内忧处患中,只得披挂上阵,带着悲壮的心情与安禄山作战,自然是一败再败,此时,监军太监落井下石,捏造事实说高仙芝等人私扣军饷,盛怒之下的玄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高仙芝处死了。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安史叛军凭借这一战,攻破潼关进入关中,随即攻陷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出京师。本已好转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使安史之乱延续了长达八年之久。而潼关之败,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应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干涉,导致潼关守军几乎全军覆灭,唐军三大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参战将领的背景既然要分析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那就避免不了对这些参战主要将领的分析对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将领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当然后来大放异彩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已经开始登场亮相。而安史叛军一方则以安禄山为核心,史思明也开始崛起,但是潼关一战安史叛军一方的前线指挥官则是崔乾佑。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高仙芝入朝之后,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两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名将。安史之乱时,六十五岁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见唐玄宗,于是作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体健康的名将他被安排统兵出征平叛。高仙芝:作为封常清的上级,高仙芝是唐朝边镇名将,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两镇担任节度使多年,只是因为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他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回到京城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被封为密云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后。高仙芝以副帅的身份协助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领兵出陕郡平叛。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乱前,唐朝西部边军中最具威望的将领,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一样因军功被封王,两人也一直是死对头,一东一西堪称当时唐军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入朝面圣的途中突然中风,从此留在京城养病,在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强求之下,不得不领军到潼关抵抗安史叛军。安禄山:安史叛军的核心和领导者。他在发动叛乱前,已经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帐下统兵将近二十万,是当时控制边镇和掌握军队最多的节度使。常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最高统帅。其他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还只能算后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后期证明他除了在潼关之战中发挥超常之外,总体能力要比上述几人都稍逊一筹。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因为唐朝内部已多年不见兵戈,防御能力极差,且安禄山帐下都是边军悍将,常年在东北边境作战,而且有许多战斗力强悍的胡人参与。因此安史叛军一路席卷而下,一个月就从范阳(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而此时受命东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东都负责防御,但是他所统辖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面对训练有素的安史叛军,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瞬间就被击垮。封常清只得率领残部向西退却。向西退却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级高仙芝,他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军骁勇善战,他们统领的临时招募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获胜,必须立刻退防到潼关。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安史叛军,再作打算。两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当机立断领兵退回潼关,而此时安禄山却犯了个错误,或许前期的顺利推进,让他觉得他手下的兵马已经天下无敌,因此他暂缓了进攻,而是在洛阳准备登基事宜。这也给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机会。而这一停顿就让安禄山尝到了苦头,等到他想起要向关中进攻的时候,唐军已经在潼关做好了布防,安史叛军面对潼关天险也是无可奈何。即使唐玄宗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安史叛军都未能攻破潼关天险。而此时安禄山分兵向东南方向扩地,虽有所收获,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仪开始领兵东征,他从朔方军镇出发,开始于安史叛军在山西一带作战,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给李光弼,两路出击,安禄山留守在范阳老巢和占据河北的军队被郭、李两人多次击败。安史之乱后期的叛军领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县也大都组织义军在颜真卿等人的带领下,杀死叛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军事行动。到公元756年五月间,安史叛军向西被堵在潼关城下,无法逾越。而洛阳至范阳的联系也被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以及颜真卿的义军切断。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阳老巢无力再战,而向东南略地的安史叛军又被张巡等人阻截。而此时坐困洛阳的安禄山实际上已经非常慌乱,他甚至将高尚、严庄等主要谋臣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几天不敢见安禄山。同时在唐玄宗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的前夕,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回救范阳老巢了。由此可见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势已经大为好转。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或者说再拖延数月,安禄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动撤兵,安史之乱短期内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综上,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的话,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个人健康状况,配合潼关天险,他们大概率能够守住潼关,毕竟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仅仅用了一个月,而潼关则在临阵斩将换帅的情况下,依旧坚守了半年,如果不出关作战,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袭扰的首位不能相顾的安史叛军将基本没有可能攻破潼关。而潼关如果不破,安禄山困守洛阳附近,范阳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战。断绝了联系的安史叛军将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困局。而唐军则将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正统的名义和全国的资源优势击败安史叛军。
你的话题勾起了我的回忆!第一次踢足球好像是在刚上高中的体育课,清楚的记得体育老师带了2个球,足球和篮球。当时我就感觉看着黑白相间的足球非常喜欢,加之在这之前没有踢过足球。安史之乱发生在中国唐代,从唐玄宗末年(即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开始至唐代宗初年(即公元763年2月17日)结束,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起的内战,这场历时八年的内战使得唐朝大量人口丧失,民生凋敝,国力锐减,促使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巨大浩劫。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龙颜大怒,即刻调派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兵去抵抗安禄山,但当时唐中央都认为叛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虑,且高仙芝久经沙场、能征惯战,对付胡儿安禄山应该绰绰有余了!如此错误判断导致了中央军将士在思想上严重轻敌,尤其是关内的士兵久未参战,毫无斗志,且军队中很多士兵是新招的农民工,也没经训练,根本经不住久经战场的关外叛军的冲击,所以“帝国双壁”迅速败下阵来。但高仙芝觉醒很快,他放弃了潼关以东的战场,退至关内,显然是要凭借关塞、天险、与城防坚守防线,先形成对峙状态,再找破绽退敌,这本是正确的思想;然而徜徉在贵妃怀中的玄宗显然昏聩了,他不顾一切地下令高仙芝前去战场迎战,令中央军失去了全部优势。忠心耿耿的高仙芝在内忧处患中,只得披挂上阵,带着悲壮的心情与安禄山作战,自然是一败再败,此时,监军太监落井下石,捏造事实说高仙芝等人私扣军饷,盛怒之下的玄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高仙芝处死了。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安史叛军凭借这一战,攻破潼关进入关中,随即攻陷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出京师。本已好转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使安史之乱延续了长达八年之久。而潼关之败,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应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干涉,导致潼关守军几乎全军覆灭,唐军三大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参战将领的背景既然要分析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那就避免不了对这些参战主要将领的分析对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将领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当然后来大放异彩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已经开始登场亮相。而安史叛军一方则以安禄山为核心,史思明也开始崛起,但是潼关一战安史叛军一方的前线指挥官则是崔乾佑。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高仙芝入朝之后,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两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名将。安史之乱时,六十五岁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见唐玄宗,于是作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体健康的名将他被安排统兵出征平叛。高仙芝:作为封常清的上级,高仙芝是唐朝边镇名将,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两镇担任节度使多年,只是因为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他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回到京城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被封为密云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后。高仙芝以副帅的身份协助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领兵出陕郡平叛。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乱前,唐朝西部边军中最具威望的将领,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一样因军功被封王,两人也一直是死对头,一东一西堪称当时唐军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入朝面圣的途中突然中风,从此留在京城养病,在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强求之下,不得不领军到潼关抵抗安史叛军。安禄山:安史叛军的核心和领导者。他在发动叛乱前,已经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帐下统兵将近二十万,是当时控制边镇和掌握军队最多的节度使。常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最高统帅。其他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还只能算后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后期证明他除了在潼关之战中发挥超常之外,总体能力要比上述几人都稍逊一筹。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因为唐朝内部已多年不见兵戈,防御能力极差,且安禄山帐下都是边军悍将,常年在东北边境作战,而且有许多战斗力强悍的胡人参与。因此安史叛军一路席卷而下,一个月就从范阳(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而此时受命东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东都负责防御,但是他所统辖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面对训练有素的安史叛军,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瞬间就被击垮。封常清只得率领残部向西退却。向西退却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级高仙芝,他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军骁勇善战,他们统领的临时招募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获胜,必须立刻退防到潼关。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安史叛军,再作打算。两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当机立断领兵退回潼关,而此时安禄山却犯了个错误,或许前期的顺利推进,让他觉得他手下的兵马已经天下无敌,因此他暂缓了进攻,而是在洛阳准备登基事宜。这也给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机会。而这一停顿就让安禄山尝到了苦头,等到他想起要向关中进攻的时候,唐军已经在潼关做好了布防,安史叛军面对潼关天险也是无可奈何。即使唐玄宗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安史叛军都未能攻破潼关天险。而此时安禄山分兵向东南方向扩地,虽有所收获,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仪开始领兵东征,他从朔方军镇出发,开始于安史叛军在山西一带作战,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给李光弼,两路出击,安禄山留守在范阳老巢和占据河北的军队被郭、李两人多次击败。安史之乱后期的叛军领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县也大都组织义军在颜真卿等人的带领下,杀死叛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军事行动。到公元756年五月间,安史叛军向西被堵在潼关城下,无法逾越。而洛阳至范阳的联系也被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以及颜真卿的义军切断。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阳老巢无力再战,而向东南略地的安史叛军又被张巡等人阻截。而此时坐困洛阳的安禄山实际上已经非常慌乱,他甚至将高尚、严庄等主要谋臣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几天不敢见安禄山。同时在唐玄宗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的前夕,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回救范阳老巢了。由此可见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势已经大为好转。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或者说再拖延数月,安禄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动撤兵,安史之乱短期内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综上,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的话,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个人健康状况,配合潼关天险,他们大概率能够守住潼关,毕竟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仅仅用了一个月,而潼关则在临阵斩将换帅的情况下,依旧坚守了半年,如果不出关作战,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袭扰的首位不能相顾的安史叛军将基本没有可能攻破潼关。而潼关如果不破,安禄山困守洛阳附近,范阳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战。断绝了联系的安史叛军将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困局。而唐军则将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正统的名义和全国的资源优势击败安史叛军。后世之人,每每提及安史之乱时,总会对潼关攻防战之时,唐玄宗那波送人头的骚操作,感到分外不解:大敌当前,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冤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顶级名将大佬;后来叛军止步潼关之前迟迟无法攻克,郭子仪等人出兵侧击、颜真卿等人又在河北各种补刀,一时间,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唐玄宗竟然又出来折腾了。按照咱们现代人的看法,就算哥舒翰当时在潼关躺平啥都不干,只要他老老实实守好关门不出去,安胖子那边,先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安禄山的心态确实一度崩过)。可偏偏唐玄宗在这个时候,却给叛军们送去了一波神助攻,非逼着名将哥舒翰出关去送死。当年哥舒翰出关时那个哭呀,鼻涕眼泪一大把。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随后,唐军一战而败,而守卫长安的最后力量,也随之轰然崩盘。后世之人,大多将潼关失守的原因归结于——唐玄宗老了,老糊涂了,而且急于求成,最终亲手毁了大好的战局。然而,单单用老糊涂、急于求成来解释的话,确实有些武断了。作为关乎帝国命运的这次出战,唐玄宗在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屡屡劝阻的情况之下,与宰相班子们商议之后,依然坚持要大军出关击敌,自然也有他认为必须出战的理由。而促使唐玄宗最终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当时的整体战况确实不错 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初,唐廷方面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唐朝精锐部队集于边军,如陇右、安西、河东、朔方、范阳等地,内地军队在比较弱鸡的情况之下,叛军刚开始打出势如破竹之势,倒也不难理解。 然而,等唐廷这边反应过来之后,朝廷这个大机器一旦整体开动起来,叛军这边,以一隅敌全面的的劣势便逐渐显现了出来。朔方军出击河北,而此时,河北原先假意投诚的朝廷官员们也开始趁机纷纷反正。一路狂奔到中原的安史叛军,回头一看,我勒个去,我这打天下呢,怎么一不留神,搞成游击战了?天宝十五载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部与史思明叛军主力战于嘉山,大破史思明的主力,叛军此战投入兵力五万军众,一战被斩首四万余人,河北叛军主力,算是基本废了。正是因为这次大捷,使得原本很多已经投降了叛军的州郡官吏,顿时感觉到,这把算是站错队了。随后,不少州郡便开始了自赎的操作——杀叛军守将,重新归降朝廷。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嘉山大捷,叛军的惨败,让叛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直接断绝。别说让朝廷闻讯,上下振奋不已,就是叛军头目安禄山当时都开始不自信起来,对于自己造反的冲动,懊悔不已。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在叛军人心惶惶之际,一直憋屈了近半年的唐玄宗,觉得自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此时,一个探子的回报,更让唐玄宗彻底不淡定了。据报,现下,洛阳一带安史叛军不过四千,且大多为老弱之辈。眼前出现了一个软柿子。捏不捏呢?必须捏!唐玄宗随后便有了趁机出关,乘着河北大捷之势,一举打爆安禄山残军,给自己找一回一次场子,壯一壯朝廷声威的想法。毕竟安胖子是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如今对方突然作乱,先前,自己的面子算是丢尽了。精锐叛军咱们虽惹不起,但找个软柿子使劲捏爆它,重振一下自己的雄风,这点儿本事,唐玄宗自认还是有的。 在唐玄宗看来,哥舒翰毕竟有着二十万大军,搞掉对方四千残旅,这种50比1的打法,怎么打都应该是赢呀。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唐玄宗已经下旨,从陇右、安西调拨边军精锐部队,不出二十天便可赶来。 即便哥舒翰出师不利,以哥舒翰名将的风范,退回潼关,守住潼关这个底线,应该还是不难的。然而,哥舒翰却并不想走,对于他的这个不想出关,史书以及后人都将之归结为,他对时局有着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对于当时的唐玄宗和朝廷来讲,一直在潼关待着磨叽的那个哥舒翰,让人越来越捉摸不透,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细看那段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哥舒翰这位,真没咱们想象中的那样老实忠厚。 大敌当前之际,这位竟然还忙着搞宫斗。哥舒翰也不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以往咱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有着中风后遗症的哥舒翰,在领命防守潼关之时,一直都在尽心尽责地跟叛军PK,直到被唐玄宗的昏聩旨令,送出了关外。这位是真的可怜、真的冤。但史书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这位是真作死,即便在山河飘摇、社稷不保的情况之下,哥舒翰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开始假公济私、打击政敌起来。天宝十五载二月,哥舒翰向朝廷上书,诬告户部尚书安思顺勾结堂弟安禄山谋反,按理说,安思顺作为安禄山的亲戚,他谋反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哥舒翰还拿出了关键人证、物证——从潼关外逮住了,安禄山派往长安,给安思顺送书信的奸细。但安思顺本人的身份,却不仅仅是安禄山亲戚这么简单,人家先前可是朔方军节度使,什么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名将,都是他的小弟。而且这个安思顺跟安禄山虽然是亲戚,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好,而且安史之乱前,安思顺就曾多次给朝廷提醒,那小子要反。安思顺是不是奸臣,相信朝廷当时心里还是有谱的,但哥舒翰的条陈列举了安思顺七大罪状,条条件件都是要他命的节奏,而且还明请诛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安思顺跟哥舒翰俩人的关系,一直不对付,两人的私仇甚炙。但此时,一个手控二十万大军的将领,义正严词地告诉朝廷,我逮住了一个吃里扒外的货,你得杀了他。杀不杀?只能杀了。唐玄宗虽然最终昧着良心赐死了安思顺、安元贞兄弟俩,但内心肯定跟吃了个苍蝇似的,恶心到了极点。哥舒翰这一操作,着实恶心到了唐玄宗,但同时也让另外一个人,感到了一阵后怕,那就是时任宰相的杨国忠。杨、哥这俩人之前一直都是站在反对安禄山的同一阵营之内,关系相当不错,但此时哥舒翰仗着手握重兵,左右朝政的操作,让杨国忠不由产生了深深的戒备。这家伙,别是也要反吧?造反这种大事儿,哥舒翰确实没有想过,但杀杨国忠的可能,他却着实考虑过。当时哥舒翰的手下将领王思礼就曾建议哥舒翰,安禄山既然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杨国忠这位也不是什么好鸟,不如咱们就学一学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做法,杀掉杨国忠,让对方彻底师出无名。王思礼当时连操作都替哥舒翰想好了,派三十个骑兵入长安,把杨国忠直接劫持到潼关来,然后杀掉。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不禁感到后怕,这得多么无法无天,敢带兵冲入长安,将名义上的宰相逮出来,然后当众处决。还有没有王法了?当时的哥舒翰虽然表示了反对,但从这上面,也能看出哥舒翰心态的变化,那就是拥兵自重,这二十万人,正是左右天下大势的力量,出去能平灭叛军,回拳也能打爆长安。杨国忠虽然无能,但不代表消息闭塞,不久他便得到了哥舒翰想弄死他的消息,此时的杨国忠也很无奈,但坐以待毙,可不是他的性格。随后,杨国忠开始自救,他向唐玄宗游说,从牧监之中选三千人在内苑训练,以备万一,同时又从长安招募万余人,屯兵灞上。皇帝和宰相都被逼得不得不紧急募兵屯防自卫,当时要防的人是谁?显而易见。对于朝廷的动作,哥舒翰也看在眼里,随后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连朝廷也无法拒绝的提议。既然你们也是为了抵御叛军、防备万一而募兵,那么如今前方吃紧,为了防止你们说的万一情况出现,请将灞上的屯兵,隶属于我这边,以便危急时刻,紧急调拨。这种义正严词的理由,朝廷自然无法拒绝,而拿到灞上屯兵名义上的指挥权之后,哥舒翰便邀请了灞上屯兵的领导——杨国忠的亲信杜乾运,来潼关开个会。直属领导让自己去,杜乾运自然无法拒绝,随后他便来到了潼关,而等待他的却是哥舒翰的刀斧手。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哥舒翰的狠,让杨国忠着实被吓着了,潼关外有安史叛军,潼关上还蹲着个心怀不轨的哥舒翰,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此时的长安,竟然给人以极度不安的感觉。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再这样下去可能就不只是安史之乱了,安史哥之乱的可能性在不断攀升。这可咋办呢?最终,朝廷出了一个驱狼拒虎的招,把哥舒翰调到关外去跟安禄山死磕,届时安西、陇右精锐边兵来了,再重新部署可靠的潼关防御。如此一来,哥舒翰出关,便势在必行,也只有他出去了,朝廷才能心安,杨国忠才能睡得着觉。当然,除了主观原因之外,确实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粮草问题,在这个问题逼迫之下,哥舒翰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出关。粮食尴尬了对于粮草问题,在当时的唐玄宗看来,确实是个大难题,毕竟二十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嚼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同时长安城这么大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内人口数目众多,每日消耗物资甚巨。根据天宝三载,岑参《秋夜闻笛》里面的描述: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当时的长安百万家应该有些文学夸张,但日本史学家始终坚持长安当时有百万人口的说法,应该还是有可能的。想象一下,一百万城镇人口加上关内郡县的那些卫星城,再加上潼关的屯兵,此时,朝廷所靠的粮食供应之地,只有关中平原、河中和巴蜀。而唐廷一直依靠的粮食生命线——东南、淮河、泗水、汴水、洛阳这条线路,此时已经被叛军截断了将近半年时间了。 朝廷依仗东南,这是当时唐廷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先前,为了东南粮食运输,唐玄宗还专门开凿了一条小运河,从洛阳直接转运长安,以保证长安的供给。 咱们想象一下,当年黄巢被困在长安之内,没有粮食的状况: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缺少粮食的长安有多可怕,只有当事人才感受得到,从哥舒翰上任防御潼关,到最终朝廷下令他出关抗敌。朝廷已经忍了近半年的时期,这半年,朔方军平叛需要军粮,边军的军粮更不能挪用,山南也在聚兵防贼,没有多余的存粮上供。朝廷只能靠着巴蜀崎岖山路运粮、以及河中一地的存粮度日,能硬捱这么久,也确实苦了唐玄宗和一帮度支大臣们了。但,输粮主动脉堵塞了,靠着支路续命,总不是个办法,而且凡事也总是有个上限期限。六月份,就是朝廷储存粮食的大限。夏输无过六月。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存粮以及能够调拨的粮草,最多能撑到六月,再搞不定,那就都要饿肚子玩完了。这恐怕也是唐玄宗以及宰相班子,在五月之时,不断催促哥舒翰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哥舒翰即便心里另有打算,即便有一万个不想出关,但只要他还不想反,就不能看着长安因为饥饿崩溃了。因此,当时的哥舒翰应该是不情愿,又不得不最终接受了唐玄宗的诏令,领兵出关而去。尾声: 然而,所有人,包括哥舒翰自己都没有料到,大军出关数日之后,二十万朝廷大军跟叛军接触作战之时,竟然发生了闪崩,而且逃亡之际,战况惨烈,损失惨重。王师自相排挤,坠于河。其后者见前军陷败,悉溃,填委于河,死者数万人,号叫之声振天地,缚器械,以枪为楫,投北岸,十不存一二。 王师溃败回潼关不过万人,连哥舒翰自己随后也被部将逮住,送到了叛军阵营。 守军不过万人,且都已成了惊弓之鸟,能守的大将还跳槽了,而亟盼边军此时尚未赶到。 粮没了,兵没了,将也没了,后补还没赶到。估计当时得知消息的唐玄宗都要抓狂了,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那句名言来套的话,即便是二十万头猪,一个个砍的话,也得砍几天,一天,你哥舒翰就给我把二十万大军全报废了。这让我接下来,怎么守?只能跑路了。再后来的剧情发展,大家便再熟悉不过: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跑路、杨贵妃陨落,唐玄宗提前被退休。唐玄宗的盛世,哥舒翰的英名,化为一缕烟云,最终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你的话题勾起了我的回忆!第一次踢足球好像是在刚上高中的体育课,清楚的记得体育老师带了2个球,足球和篮球。当时我就感觉看着黑白相间的足球非常喜欢,加之在这之前没有踢过足球。安史之乱发生在中国唐代,从唐玄宗末年(即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开始至唐代宗初年(即公元763年2月17日)结束,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起的内战,这场历时八年的内战使得唐朝大量人口丧失,民生凋敝,国力锐减,促使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巨大浩劫。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龙颜大怒,即刻调派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兵去抵抗安禄山,但当时唐中央都认为叛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虑,且高仙芝久经沙场、能征惯战,对付胡儿安禄山应该绰绰有余了!如此错误判断导致了中央军将士在思想上严重轻敌,尤其是关内的士兵久未参战,毫无斗志,且军队中很多士兵是新招的农民工,也没经训练,根本经不住久经战场的关外叛军的冲击,所以“帝国双壁”迅速败下阵来。但高仙芝觉醒很快,他放弃了潼关以东的战场,退至关内,显然是要凭借关塞、天险、与城防坚守防线,先形成对峙状态,再找破绽退敌,这本是正确的思想;然而徜徉在贵妃怀中的玄宗显然昏聩了,他不顾一切地下令高仙芝前去战场迎战,令中央军失去了全部优势。忠心耿耿的高仙芝在内忧处患中,只得披挂上阵,带着悲壮的心情与安禄山作战,自然是一败再败,此时,监军太监落井下石,捏造事实说高仙芝等人私扣军饷,盛怒之下的玄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高仙芝处死了。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安史叛军凭借这一战,攻破潼关进入关中,随即攻陷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出京师。本已好转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使安史之乱延续了长达八年之久。而潼关之败,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应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干涉,导致潼关守军几乎全军覆灭,唐军三大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参战将领的背景既然要分析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那就避免不了对这些参战主要将领的分析对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将领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当然后来大放异彩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已经开始登场亮相。而安史叛军一方则以安禄山为核心,史思明也开始崛起,但是潼关一战安史叛军一方的前线指挥官则是崔乾佑。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高仙芝入朝之后,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两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名将。安史之乱时,六十五岁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见唐玄宗,于是作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体健康的名将他被安排统兵出征平叛。高仙芝:作为封常清的上级,高仙芝是唐朝边镇名将,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两镇担任节度使多年,只是因为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他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回到京城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被封为密云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后。高仙芝以副帅的身份协助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领兵出陕郡平叛。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乱前,唐朝西部边军中最具威望的将领,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一样因军功被封王,两人也一直是死对头,一东一西堪称当时唐军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入朝面圣的途中突然中风,从此留在京城养病,在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强求之下,不得不领军到潼关抵抗安史叛军。安禄山:安史叛军的核心和领导者。他在发动叛乱前,已经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帐下统兵将近二十万,是当时控制边镇和掌握军队最多的节度使。常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最高统帅。其他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还只能算后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后期证明他除了在潼关之战中发挥超常之外,总体能力要比上述几人都稍逊一筹。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因为唐朝内部已多年不见兵戈,防御能力极差,且安禄山帐下都是边军悍将,常年在东北边境作战,而且有许多战斗力强悍的胡人参与。因此安史叛军一路席卷而下,一个月就从范阳(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而此时受命东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东都负责防御,但是他所统辖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面对训练有素的安史叛军,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瞬间就被击垮。封常清只得率领残部向西退却。向西退却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级高仙芝,他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军骁勇善战,他们统领的临时招募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获胜,必须立刻退防到潼关。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安史叛军,再作打算。两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当机立断领兵退回潼关,而此时安禄山却犯了个错误,或许前期的顺利推进,让他觉得他手下的兵马已经天下无敌,因此他暂缓了进攻,而是在洛阳准备登基事宜。这也给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机会。而这一停顿就让安禄山尝到了苦头,等到他想起要向关中进攻的时候,唐军已经在潼关做好了布防,安史叛军面对潼关天险也是无可奈何。即使唐玄宗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安史叛军都未能攻破潼关天险。而此时安禄山分兵向东南方向扩地,虽有所收获,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仪开始领兵东征,他从朔方军镇出发,开始于安史叛军在山西一带作战,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给李光弼,两路出击,安禄山留守在范阳老巢和占据河北的军队被郭、李两人多次击败。安史之乱后期的叛军领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县也大都组织义军在颜真卿等人的带领下,杀死叛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军事行动。到公元756年五月间,安史叛军向西被堵在潼关城下,无法逾越。而洛阳至范阳的联系也被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以及颜真卿的义军切断。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阳老巢无力再战,而向东南略地的安史叛军又被张巡等人阻截。而此时坐困洛阳的安禄山实际上已经非常慌乱,他甚至将高尚、严庄等主要谋臣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几天不敢见安禄山。同时在唐玄宗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的前夕,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回救范阳老巢了。由此可见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势已经大为好转。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或者说再拖延数月,安禄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动撤兵,安史之乱短期内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综上,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的话,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个人健康状况,配合潼关天险,他们大概率能够守住潼关,毕竟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仅仅用了一个月,而潼关则在临阵斩将换帅的情况下,依旧坚守了半年,如果不出关作战,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袭扰的首位不能相顾的安史叛军将基本没有可能攻破潼关。而潼关如果不破,安禄山困守洛阳附近,范阳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战。断绝了联系的安史叛军将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困局。而唐军则将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正统的名义和全国的资源优势击败安史叛军。后世之人,每每提及安史之乱时,总会对潼关攻防战之时,唐玄宗那波送人头的骚操作,感到分外不解:大敌当前,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冤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顶级名将大佬;后来叛军止步潼关之前迟迟无法攻克,郭子仪等人出兵侧击、颜真卿等人又在河北各种补刀,一时间,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唐玄宗竟然又出来折腾了。按照咱们现代人的看法,就算哥舒翰当时在潼关躺平啥都不干,只要他老老实实守好关门不出去,安胖子那边,先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安禄山的心态确实一度崩过)。可偏偏唐玄宗在这个时候,却给叛军们送去了一波神助攻,非逼着名将哥舒翰出关去送死。当年哥舒翰出关时那个哭呀,鼻涕眼泪一大把。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随后,唐军一战而败,而守卫长安的最后力量,也随之轰然崩盘。后世之人,大多将潼关失守的原因归结于——唐玄宗老了,老糊涂了,而且急于求成,最终亲手毁了大好的战局。然而,单单用老糊涂、急于求成来解释的话,确实有些武断了。作为关乎帝国命运的这次出战,唐玄宗在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屡屡劝阻的情况之下,与宰相班子们商议之后,依然坚持要大军出关击敌,自然也有他认为必须出战的理由。而促使唐玄宗最终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当时的整体战况确实不错 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初,唐廷方面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唐朝精锐部队集于边军,如陇右、安西、河东、朔方、范阳等地,内地军队在比较弱鸡的情况之下,叛军刚开始打出势如破竹之势,倒也不难理解。 然而,等唐廷这边反应过来之后,朝廷这个大机器一旦整体开动起来,叛军这边,以一隅敌全面的的劣势便逐渐显现了出来。朔方军出击河北,而此时,河北原先假意投诚的朝廷官员们也开始趁机纷纷反正。一路狂奔到中原的安史叛军,回头一看,我勒个去,我这打天下呢,怎么一不留神,搞成游击战了?天宝十五载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部与史思明叛军主力战于嘉山,大破史思明的主力,叛军此战投入兵力五万军众,一战被斩首四万余人,河北叛军主力,算是基本废了。正是因为这次大捷,使得原本很多已经投降了叛军的州郡官吏,顿时感觉到,这把算是站错队了。随后,不少州郡便开始了自赎的操作——杀叛军守将,重新归降朝廷。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嘉山大捷,叛军的惨败,让叛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直接断绝。别说让朝廷闻讯,上下振奋不已,就是叛军头目安禄山当时都开始不自信起来,对于自己造反的冲动,懊悔不已。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在叛军人心惶惶之际,一直憋屈了近半年的唐玄宗,觉得自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此时,一个探子的回报,更让唐玄宗彻底不淡定了。据报,现下,洛阳一带安史叛军不过四千,且大多为老弱之辈。眼前出现了一个软柿子。捏不捏呢?必须捏!唐玄宗随后便有了趁机出关,乘着河北大捷之势,一举打爆安禄山残军,给自己找一回一次场子,壯一壯朝廷声威的想法。毕竟安胖子是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如今对方突然作乱,先前,自己的面子算是丢尽了。精锐叛军咱们虽惹不起,但找个软柿子使劲捏爆它,重振一下自己的雄风,这点儿本事,唐玄宗自认还是有的。 在唐玄宗看来,哥舒翰毕竟有着二十万大军,搞掉对方四千残旅,这种50比1的打法,怎么打都应该是赢呀。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唐玄宗已经下旨,从陇右、安西调拨边军精锐部队,不出二十天便可赶来。 即便哥舒翰出师不利,以哥舒翰名将的风范,退回潼关,守住潼关这个底线,应该还是不难的。然而,哥舒翰却并不想走,对于他的这个不想出关,史书以及后人都将之归结为,他对时局有着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对于当时的唐玄宗和朝廷来讲,一直在潼关待着磨叽的那个哥舒翰,让人越来越捉摸不透,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细看那段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哥舒翰这位,真没咱们想象中的那样老实忠厚。 大敌当前之际,这位竟然还忙着搞宫斗。哥舒翰也不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以往咱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有着中风后遗症的哥舒翰,在领命防守潼关之时,一直都在尽心尽责地跟叛军PK,直到被唐玄宗的昏聩旨令,送出了关外。这位是真的可怜、真的冤。但史书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这位是真作死,即便在山河飘摇、社稷不保的情况之下,哥舒翰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开始假公济私、打击政敌起来。天宝十五载二月,哥舒翰向朝廷上书,诬告户部尚书安思顺勾结堂弟安禄山谋反,按理说,安思顺作为安禄山的亲戚,他谋反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哥舒翰还拿出了关键人证、物证——从潼关外逮住了,安禄山派往长安,给安思顺送书信的奸细。但安思顺本人的身份,却不仅仅是安禄山亲戚这么简单,人家先前可是朔方军节度使,什么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名将,都是他的小弟。而且这个安思顺跟安禄山虽然是亲戚,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好,而且安史之乱前,安思顺就曾多次给朝廷提醒,那小子要反。安思顺是不是奸臣,相信朝廷当时心里还是有谱的,但哥舒翰的条陈列举了安思顺七大罪状,条条件件都是要他命的节奏,而且还明请诛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安思顺跟哥舒翰俩人的关系,一直不对付,两人的私仇甚炙。但此时,一个手控二十万大军的将领,义正严词地告诉朝廷,我逮住了一个吃里扒外的货,你得杀了他。杀不杀?只能杀了。唐玄宗虽然最终昧着良心赐死了安思顺、安元贞兄弟俩,但内心肯定跟吃了个苍蝇似的,恶心到了极点。哥舒翰这一操作,着实恶心到了唐玄宗,但同时也让另外一个人,感到了一阵后怕,那就是时任宰相的杨国忠。杨、哥这俩人之前一直都是站在反对安禄山的同一阵营之内,关系相当不错,但此时哥舒翰仗着手握重兵,左右朝政的操作,让杨国忠不由产生了深深的戒备。这家伙,别是也要反吧?造反这种大事儿,哥舒翰确实没有想过,但杀杨国忠的可能,他却着实考虑过。当时哥舒翰的手下将领王思礼就曾建议哥舒翰,安禄山既然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杨国忠这位也不是什么好鸟,不如咱们就学一学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做法,杀掉杨国忠,让对方彻底师出无名。王思礼当时连操作都替哥舒翰想好了,派三十个骑兵入长安,把杨国忠直接劫持到潼关来,然后杀掉。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不禁感到后怕,这得多么无法无天,敢带兵冲入长安,将名义上的宰相逮出来,然后当众处决。还有没有王法了?当时的哥舒翰虽然表示了反对,但从这上面,也能看出哥舒翰心态的变化,那就是拥兵自重,这二十万人,正是左右天下大势的力量,出去能平灭叛军,回拳也能打爆长安。杨国忠虽然无能,但不代表消息闭塞,不久他便得到了哥舒翰想弄死他的消息,此时的杨国忠也很无奈,但坐以待毙,可不是他的性格。随后,杨国忠开始自救,他向唐玄宗游说,从牧监之中选三千人在内苑训练,以备万一,同时又从长安招募万余人,屯兵灞上。皇帝和宰相都被逼得不得不紧急募兵屯防自卫,当时要防的人是谁?显而易见。对于朝廷的动作,哥舒翰也看在眼里,随后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连朝廷也无法拒绝的提议。既然你们也是为了抵御叛军、防备万一而募兵,那么如今前方吃紧,为了防止你们说的万一情况出现,请将灞上的屯兵,隶属于我这边,以便危急时刻,紧急调拨。这种义正严词的理由,朝廷自然无法拒绝,而拿到灞上屯兵名义上的指挥权之后,哥舒翰便邀请了灞上屯兵的领导——杨国忠的亲信杜乾运,来潼关开个会。直属领导让自己去,杜乾运自然无法拒绝,随后他便来到了潼关,而等待他的却是哥舒翰的刀斧手。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哥舒翰的狠,让杨国忠着实被吓着了,潼关外有安史叛军,潼关上还蹲着个心怀不轨的哥舒翰,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此时的长安,竟然给人以极度不安的感觉。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再这样下去可能就不只是安史之乱了,安史哥之乱的可能性在不断攀升。这可咋办呢?最终,朝廷出了一个驱狼拒虎的招,把哥舒翰调到关外去跟安禄山死磕,届时安西、陇右精锐边兵来了,再重新部署可靠的潼关防御。如此一来,哥舒翰出关,便势在必行,也只有他出去了,朝廷才能心安,杨国忠才能睡得着觉。当然,除了主观原因之外,确实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粮草问题,在这个问题逼迫之下,哥舒翰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出关。粮食尴尬了对于粮草问题,在当时的唐玄宗看来,确实是个大难题,毕竟二十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嚼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同时长安城这么大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内人口数目众多,每日消耗物资甚巨。根据天宝三载,岑参《秋夜闻笛》里面的描述: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当时的长安百万家应该有些文学夸张,但日本史学家始终坚持长安当时有百万人口的说法,应该还是有可能的。想象一下,一百万城镇人口加上关内郡县的那些卫星城,再加上潼关的屯兵,此时,朝廷所靠的粮食供应之地,只有关中平原、河中和巴蜀。而唐廷一直依靠的粮食生命线——东南、淮河、泗水、汴水、洛阳这条线路,此时已经被叛军截断了将近半年时间了。 朝廷依仗东南,这是当时唐廷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先前,为了东南粮食运输,唐玄宗还专门开凿了一条小运河,从洛阳直接转运长安,以保证长安的供给。 咱们想象一下,当年黄巢被困在长安之内,没有粮食的状况: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缺少粮食的长安有多可怕,只有当事人才感受得到,从哥舒翰上任防御潼关,到最终朝廷下令他出关抗敌。朝廷已经忍了近半年的时期,这半年,朔方军平叛需要军粮,边军的军粮更不能挪用,山南也在聚兵防贼,没有多余的存粮上供。朝廷只能靠着巴蜀崎岖山路运粮、以及河中一地的存粮度日,能硬捱这么久,也确实苦了唐玄宗和一帮度支大臣们了。但,输粮主动脉堵塞了,靠着支路续命,总不是个办法,而且凡事也总是有个上限期限。六月份,就是朝廷储存粮食的大限。夏输无过六月。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存粮以及能够调拨的粮草,最多能撑到六月,再搞不定,那就都要饿肚子玩完了。这恐怕也是唐玄宗以及宰相班子,在五月之时,不断催促哥舒翰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哥舒翰即便心里另有打算,即便有一万个不想出关,但只要他还不想反,就不能看着长安因为饥饿崩溃了。因此,当时的哥舒翰应该是不情愿,又不得不最终接受了唐玄宗的诏令,领兵出关而去。尾声: 然而,所有人,包括哥舒翰自己都没有料到,大军出关数日之后,二十万朝廷大军跟叛军接触作战之时,竟然发生了闪崩,而且逃亡之际,战况惨烈,损失惨重。王师自相排挤,坠于河。其后者见前军陷败,悉溃,填委于河,死者数万人,号叫之声振天地,缚器械,以枪为楫,投北岸,十不存一二。 王师溃败回潼关不过万人,连哥舒翰自己随后也被部将逮住,送到了叛军阵营。 守军不过万人,且都已成了惊弓之鸟,能守的大将还跳槽了,而亟盼边军此时尚未赶到。 粮没了,兵没了,将也没了,后补还没赶到。估计当时得知消息的唐玄宗都要抓狂了,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那句名言来套的话,即便是二十万头猪,一个个砍的话,也得砍几天,一天,你哥舒翰就给我把二十万大军全报废了。这让我接下来,怎么守?只能跑路了。再后来的剧情发展,大家便再熟悉不过: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跑路、杨贵妃陨落,唐玄宗提前被退休。唐玄宗的盛世,哥舒翰的英名,化为一缕烟云,最终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武则天向来对情敌、政敌从不手软,她用骨醉刑整死萧淑妃,对她的三个儿女也同样痛下狠手,那么萧淑妃死后,武则天是如何对待她的三个孩子的呢?李治上位之初,专宠萧淑妃,她先后为李治生下三个孩子,长子李素节,大女儿义阳公主,小女儿宣城公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治从感业寺接回武则天,生下李弘,一切便变了模样。萧淑妃三个孩子都因为母亲萧淑妃与武则天的争宠之战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李素节的命运李素节聪慧过人,小时读书过目不忘,一天能有五百多首诗的背诵量,父皇李治宠爱有加,6岁便封为雍王。公元655年,武则天在后宫斗争中完胜,她以骨醉之刑导致萧淑妃残死,萧淑妃儿女的生活也逆转直下。本是无忧无虑的孩童,突然之间,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原来倍受父母宠爱的孩子,一夕之间,永远失去母爱,雍王李素节这时才7岁,只知哭泣和伤心,被动听从命运的安排。不久武则天便开始对李素节进行打压,从原来的歧州刺史左迁至申州刺史,小小年纪就让他远离京师去当地就任。李素节离京后,武则天便悄悄派人搜罗李素节的不合适的言行,一次次地向李治吹枕边风,李治本来就敏感而柔弱,没有主见,听了武则天的一面之辞居然信以为真,也渐渐地疏远李素节。公元666年,武则天以李素节常年身体不佳,不宜长途跋涉为由,让他不必要回京拜见父皇李治,人为的隔断父子之间的人伦亲情。李素节为了表达自己对父皇的思念,也为了证实自己身体很好,完全能入京拜见父皇,就写了一篇《忠孝论》托可信之人张柬之带给父皇,然而此文并没有起到父子时常相见叙天伦之乐的目的,反而因武则天觉得他忤逆自己,不顺从自己的安排,而更加厌恶他。后来的十多年间,李素节一再被贬,武则天一纸圣意把李素节流放到鄱阳,后来又让他做了岳州刺史,一方面让他远离父皇,远离京城,另一方面又削减他的封户,政治经济实力一再降低。直到公元683年李治去世,他想拜见父皇的心愿也未能如愿。随着武则天废去李显、李旦,自立为帝,建国武周,武则天再也无所顾忌了,当有朝臣周兴告发李素节谋反,便追逮他到了都城,到了南龙门驿,武则天便派人缢杀了李素节,死时只有四十三岁,武则天废去他所有赐号,命令像老百姓一样埋葬他。李素节的命运从母亲萧淑妃去世后急转直下,政治地位一降再降,离京城越来越远,在武则天的强势打压下,他自己又不懂得隐忍,不会避其锋芒,最后不得善终,这是身为帝王之子的悲哀。两个公主的归宿义阳、宣城公主在母亲萧淑妃死后,被关进了掖廷冷宫,掖廷里阴冷潮湿,蚊虫老鼠到处都是,两个人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多年,那些大监宫女看到她们失势了,便饭菜都送得不及时,甚至有一餐没一餐,饥饿、寒冷时常侵蚀着他们的肉体,更难过的是没有任何人理睬她们,她们好像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黑暗的掖廷里不知白天与黑夜,慢慢地两个人连语言能力快失去了。然而有一天,她们见到了一线曙光,太子李弘托着病恹恹的身体,撞开了关着她们的宫门,发现她俩后,李弘奏请父皇母后请求嫁了两个姐姐。李治欣然同意了,武则天也没有理由拒绝这一合理要求,于是便替两人选择了附马,此时已30岁左右的义阳公主嫁与了翊军权毅,后来升为袁州刺史,20多岁的宣城公主嫁给了翊军王勖,后来升为颍州刺史。两个公主成家后,过了十多年低调平淡的生活,只在高宗李治去世的国葬时才回了京城一次。然而武则天大权在握,要废皇帝李旦自己称帝,公元691年附马权毅、王勖两人都参加到反对武则天称帝的阵营,武则天岂会放过和自己作对的人。不久,两人都会诬告谋反,身首异处。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受到牵连,又一次被幽禁在掖廷,义阳公主终日郁郁寡欢,不久就跟随附马去九泉团聚了。而宣城公主则在掖廷为王勖守孝,一连三个月不吃不喝,眼看也要去见王勖了,有一天突然却神采飞扬,声称自己是观音菩萨下凡,身体已安然无恙。这传奇式的变化,让正在推行佛教的武则天有所顾忌,便不再过度为难宣城公主。宣城公主也就得以正常生活,直至公元714年,武则天去世9年后才寿终正寝,享年65岁。武则天对待政敌、情敌的儿女以心狠手辣著称,萧淑妃的三个孩子,受尽磨难是在所难免的,所以生在帝王家的孩子,未必都有幸福的生活,如若没有九五之尊的道行与能力,一定要低调,避其锋芒,因为活着最大!活着才有一切!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你的话题勾起了我的回忆!第一次踢足球好像是在刚上高中的体育课,清楚的记得体育老师带了2个球,足球和篮球。当时我就感觉看着黑白相间的足球非常喜欢,加之在这之前没有踢过足球。安史之乱发生在中国唐代,从唐玄宗末年(即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开始至唐代宗初年(即公元763年2月17日)结束,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起的内战,这场历时八年的内战使得唐朝大量人口丧失,民生凋敝,国力锐减,促使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巨大浩劫。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龙颜大怒,即刻调派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兵去抵抗安禄山,但当时唐中央都认为叛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虑,且高仙芝久经沙场、能征惯战,对付胡儿安禄山应该绰绰有余了!如此错误判断导致了中央军将士在思想上严重轻敌,尤其是关内的士兵久未参战,毫无斗志,且军队中很多士兵是新招的农民工,也没经训练,根本经不住久经战场的关外叛军的冲击,所以“帝国双壁”迅速败下阵来。但高仙芝觉醒很快,他放弃了潼关以东的战场,退至关内,显然是要凭借关塞、天险、与城防坚守防线,先形成对峙状态,再找破绽退敌,这本是正确的思想;然而徜徉在贵妃怀中的玄宗显然昏聩了,他不顾一切地下令高仙芝前去战场迎战,令中央军失去了全部优势。忠心耿耿的高仙芝在内忧处患中,只得披挂上阵,带着悲壮的心情与安禄山作战,自然是一败再败,此时,监军太监落井下石,捏造事实说高仙芝等人私扣军饷,盛怒之下的玄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高仙芝处死了。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安史叛军凭借这一战,攻破潼关进入关中,随即攻陷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出京师。本已好转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使安史之乱延续了长达八年之久。而潼关之败,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应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干涉,导致潼关守军几乎全军覆灭,唐军三大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参战将领的背景既然要分析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那就避免不了对这些参战主要将领的分析对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将领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当然后来大放异彩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已经开始登场亮相。而安史叛军一方则以安禄山为核心,史思明也开始崛起,但是潼关一战安史叛军一方的前线指挥官则是崔乾佑。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高仙芝入朝之后,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两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名将。安史之乱时,六十五岁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见唐玄宗,于是作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体健康的名将他被安排统兵出征平叛。高仙芝:作为封常清的上级,高仙芝是唐朝边镇名将,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两镇担任节度使多年,只是因为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他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回到京城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被封为密云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后。高仙芝以副帅的身份协助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领兵出陕郡平叛。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乱前,唐朝西部边军中最具威望的将领,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一样因军功被封王,两人也一直是死对头,一东一西堪称当时唐军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入朝面圣的途中突然中风,从此留在京城养病,在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强求之下,不得不领军到潼关抵抗安史叛军。安禄山:安史叛军的核心和领导者。他在发动叛乱前,已经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帐下统兵将近二十万,是当时控制边镇和掌握军队最多的节度使。常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最高统帅。其他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还只能算后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后期证明他除了在潼关之战中发挥超常之外,总体能力要比上述几人都稍逊一筹。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因为唐朝内部已多年不见兵戈,防御能力极差,且安禄山帐下都是边军悍将,常年在东北边境作战,而且有许多战斗力强悍的胡人参与。因此安史叛军一路席卷而下,一个月就从范阳(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而此时受命东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东都负责防御,但是他所统辖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面对训练有素的安史叛军,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瞬间就被击垮。封常清只得率领残部向西退却。向西退却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级高仙芝,他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军骁勇善战,他们统领的临时招募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获胜,必须立刻退防到潼关。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安史叛军,再作打算。两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当机立断领兵退回潼关,而此时安禄山却犯了个错误,或许前期的顺利推进,让他觉得他手下的兵马已经天下无敌,因此他暂缓了进攻,而是在洛阳准备登基事宜。这也给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机会。而这一停顿就让安禄山尝到了苦头,等到他想起要向关中进攻的时候,唐军已经在潼关做好了布防,安史叛军面对潼关天险也是无可奈何。即使唐玄宗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安史叛军都未能攻破潼关天险。而此时安禄山分兵向东南方向扩地,虽有所收获,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仪开始领兵东征,他从朔方军镇出发,开始于安史叛军在山西一带作战,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给李光弼,两路出击,安禄山留守在范阳老巢和占据河北的军队被郭、李两人多次击败。安史之乱后期的叛军领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县也大都组织义军在颜真卿等人的带领下,杀死叛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军事行动。到公元756年五月间,安史叛军向西被堵在潼关城下,无法逾越。而洛阳至范阳的联系也被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以及颜真卿的义军切断。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阳老巢无力再战,而向东南略地的安史叛军又被张巡等人阻截。而此时坐困洛阳的安禄山实际上已经非常慌乱,他甚至将高尚、严庄等主要谋臣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几天不敢见安禄山。同时在唐玄宗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的前夕,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回救范阳老巢了。由此可见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势已经大为好转。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或者说再拖延数月,安禄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动撤兵,安史之乱短期内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综上,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的话,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个人健康状况,配合潼关天险,他们大概率能够守住潼关,毕竟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仅仅用了一个月,而潼关则在临阵斩将换帅的情况下,依旧坚守了半年,如果不出关作战,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袭扰的首位不能相顾的安史叛军将基本没有可能攻破潼关。而潼关如果不破,安禄山困守洛阳附近,范阳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战。断绝了联系的安史叛军将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困局。而唐军则将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正统的名义和全国的资源优势击败安史叛军。后世之人,每每提及安史之乱时,总会对潼关攻防战之时,唐玄宗那波送人头的骚操作,感到分外不解:大敌当前,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冤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顶级名将大佬;后来叛军止步潼关之前迟迟无法攻克,郭子仪等人出兵侧击、颜真卿等人又在河北各种补刀,一时间,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唐玄宗竟然又出来折腾了。按照咱们现代人的看法,就算哥舒翰当时在潼关躺平啥都不干,只要他老老实实守好关门不出去,安胖子那边,先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安禄山的心态确实一度崩过)。可偏偏唐玄宗在这个时候,却给叛军们送去了一波神助攻,非逼着名将哥舒翰出关去送死。当年哥舒翰出关时那个哭呀,鼻涕眼泪一大把。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随后,唐军一战而败,而守卫长安的最后力量,也随之轰然崩盘。后世之人,大多将潼关失守的原因归结于——唐玄宗老了,老糊涂了,而且急于求成,最终亲手毁了大好的战局。然而,单单用老糊涂、急于求成来解释的话,确实有些武断了。作为关乎帝国命运的这次出战,唐玄宗在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屡屡劝阻的情况之下,与宰相班子们商议之后,依然坚持要大军出关击敌,自然也有他认为必须出战的理由。而促使唐玄宗最终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当时的整体战况确实不错 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初,唐廷方面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唐朝精锐部队集于边军,如陇右、安西、河东、朔方、范阳等地,内地军队在比较弱鸡的情况之下,叛军刚开始打出势如破竹之势,倒也不难理解。 然而,等唐廷这边反应过来之后,朝廷这个大机器一旦整体开动起来,叛军这边,以一隅敌全面的的劣势便逐渐显现了出来。朔方军出击河北,而此时,河北原先假意投诚的朝廷官员们也开始趁机纷纷反正。一路狂奔到中原的安史叛军,回头一看,我勒个去,我这打天下呢,怎么一不留神,搞成游击战了?天宝十五载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部与史思明叛军主力战于嘉山,大破史思明的主力,叛军此战投入兵力五万军众,一战被斩首四万余人,河北叛军主力,算是基本废了。正是因为这次大捷,使得原本很多已经投降了叛军的州郡官吏,顿时感觉到,这把算是站错队了。随后,不少州郡便开始了自赎的操作——杀叛军守将,重新归降朝廷。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嘉山大捷,叛军的惨败,让叛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直接断绝。别说让朝廷闻讯,上下振奋不已,就是叛军头目安禄山当时都开始不自信起来,对于自己造反的冲动,懊悔不已。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在叛军人心惶惶之际,一直憋屈了近半年的唐玄宗,觉得自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此时,一个探子的回报,更让唐玄宗彻底不淡定了。据报,现下,洛阳一带安史叛军不过四千,且大多为老弱之辈。眼前出现了一个软柿子。捏不捏呢?必须捏!唐玄宗随后便有了趁机出关,乘着河北大捷之势,一举打爆安禄山残军,给自己找一回一次场子,壯一壯朝廷声威的想法。毕竟安胖子是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如今对方突然作乱,先前,自己的面子算是丢尽了。精锐叛军咱们虽惹不起,但找个软柿子使劲捏爆它,重振一下自己的雄风,这点儿本事,唐玄宗自认还是有的。 在唐玄宗看来,哥舒翰毕竟有着二十万大军,搞掉对方四千残旅,这种50比1的打法,怎么打都应该是赢呀。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唐玄宗已经下旨,从陇右、安西调拨边军精锐部队,不出二十天便可赶来。 即便哥舒翰出师不利,以哥舒翰名将的风范,退回潼关,守住潼关这个底线,应该还是不难的。然而,哥舒翰却并不想走,对于他的这个不想出关,史书以及后人都将之归结为,他对时局有着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对于当时的唐玄宗和朝廷来讲,一直在潼关待着磨叽的那个哥舒翰,让人越来越捉摸不透,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细看那段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哥舒翰这位,真没咱们想象中的那样老实忠厚。 大敌当前之际,这位竟然还忙着搞宫斗。哥舒翰也不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以往咱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有着中风后遗症的哥舒翰,在领命防守潼关之时,一直都在尽心尽责地跟叛军PK,直到被唐玄宗的昏聩旨令,送出了关外。这位是真的可怜、真的冤。但史书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这位是真作死,即便在山河飘摇、社稷不保的情况之下,哥舒翰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开始假公济私、打击政敌起来。天宝十五载二月,哥舒翰向朝廷上书,诬告户部尚书安思顺勾结堂弟安禄山谋反,按理说,安思顺作为安禄山的亲戚,他谋反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哥舒翰还拿出了关键人证、物证——从潼关外逮住了,安禄山派往长安,给安思顺送书信的奸细。但安思顺本人的身份,却不仅仅是安禄山亲戚这么简单,人家先前可是朔方军节度使,什么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名将,都是他的小弟。而且这个安思顺跟安禄山虽然是亲戚,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好,而且安史之乱前,安思顺就曾多次给朝廷提醒,那小子要反。安思顺是不是奸臣,相信朝廷当时心里还是有谱的,但哥舒翰的条陈列举了安思顺七大罪状,条条件件都是要他命的节奏,而且还明请诛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安思顺跟哥舒翰俩人的关系,一直不对付,两人的私仇甚炙。但此时,一个手控二十万大军的将领,义正严词地告诉朝廷,我逮住了一个吃里扒外的货,你得杀了他。杀不杀?只能杀了。唐玄宗虽然最终昧着良心赐死了安思顺、安元贞兄弟俩,但内心肯定跟吃了个苍蝇似的,恶心到了极点。哥舒翰这一操作,着实恶心到了唐玄宗,但同时也让另外一个人,感到了一阵后怕,那就是时任宰相的杨国忠。杨、哥这俩人之前一直都是站在反对安禄山的同一阵营之内,关系相当不错,但此时哥舒翰仗着手握重兵,左右朝政的操作,让杨国忠不由产生了深深的戒备。这家伙,别是也要反吧?造反这种大事儿,哥舒翰确实没有想过,但杀杨国忠的可能,他却着实考虑过。当时哥舒翰的手下将领王思礼就曾建议哥舒翰,安禄山既然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杨国忠这位也不是什么好鸟,不如咱们就学一学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做法,杀掉杨国忠,让对方彻底师出无名。王思礼当时连操作都替哥舒翰想好了,派三十个骑兵入长安,把杨国忠直接劫持到潼关来,然后杀掉。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不禁感到后怕,这得多么无法无天,敢带兵冲入长安,将名义上的宰相逮出来,然后当众处决。还有没有王法了?当时的哥舒翰虽然表示了反对,但从这上面,也能看出哥舒翰心态的变化,那就是拥兵自重,这二十万人,正是左右天下大势的力量,出去能平灭叛军,回拳也能打爆长安。杨国忠虽然无能,但不代表消息闭塞,不久他便得到了哥舒翰想弄死他的消息,此时的杨国忠也很无奈,但坐以待毙,可不是他的性格。随后,杨国忠开始自救,他向唐玄宗游说,从牧监之中选三千人在内苑训练,以备万一,同时又从长安招募万余人,屯兵灞上。皇帝和宰相都被逼得不得不紧急募兵屯防自卫,当时要防的人是谁?显而易见。对于朝廷的动作,哥舒翰也看在眼里,随后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连朝廷也无法拒绝的提议。既然你们也是为了抵御叛军、防备万一而募兵,那么如今前方吃紧,为了防止你们说的万一情况出现,请将灞上的屯兵,隶属于我这边,以便危急时刻,紧急调拨。这种义正严词的理由,朝廷自然无法拒绝,而拿到灞上屯兵名义上的指挥权之后,哥舒翰便邀请了灞上屯兵的领导——杨国忠的亲信杜乾运,来潼关开个会。直属领导让自己去,杜乾运自然无法拒绝,随后他便来到了潼关,而等待他的却是哥舒翰的刀斧手。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哥舒翰的狠,让杨国忠着实被吓着了,潼关外有安史叛军,潼关上还蹲着个心怀不轨的哥舒翰,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此时的长安,竟然给人以极度不安的感觉。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再这样下去可能就不只是安史之乱了,安史哥之乱的可能性在不断攀升。这可咋办呢?最终,朝廷出了一个驱狼拒虎的招,把哥舒翰调到关外去跟安禄山死磕,届时安西、陇右精锐边兵来了,再重新部署可靠的潼关防御。如此一来,哥舒翰出关,便势在必行,也只有他出去了,朝廷才能心安,杨国忠才能睡得着觉。当然,除了主观原因之外,确实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粮草问题,在这个问题逼迫之下,哥舒翰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出关。粮食尴尬了对于粮草问题,在当时的唐玄宗看来,确实是个大难题,毕竟二十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嚼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同时长安城这么大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内人口数目众多,每日消耗物资甚巨。根据天宝三载,岑参《秋夜闻笛》里面的描述: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当时的长安百万家应该有些文学夸张,但日本史学家始终坚持长安当时有百万人口的说法,应该还是有可能的。想象一下,一百万城镇人口加上关内郡县的那些卫星城,再加上潼关的屯兵,此时,朝廷所靠的粮食供应之地,只有关中平原、河中和巴蜀。而唐廷一直依靠的粮食生命线——东南、淮河、泗水、汴水、洛阳这条线路,此时已经被叛军截断了将近半年时间了。 朝廷依仗东南,这是当时唐廷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先前,为了东南粮食运输,唐玄宗还专门开凿了一条小运河,从洛阳直接转运长安,以保证长安的供给。 咱们想象一下,当年黄巢被困在长安之内,没有粮食的状况: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缺少粮食的长安有多可怕,只有当事人才感受得到,从哥舒翰上任防御潼关,到最终朝廷下令他出关抗敌。朝廷已经忍了近半年的时期,这半年,朔方军平叛需要军粮,边军的军粮更不能挪用,山南也在聚兵防贼,没有多余的存粮上供。朝廷只能靠着巴蜀崎岖山路运粮、以及河中一地的存粮度日,能硬捱这么久,也确实苦了唐玄宗和一帮度支大臣们了。但,输粮主动脉堵塞了,靠着支路续命,总不是个办法,而且凡事也总是有个上限期限。六月份,就是朝廷储存粮食的大限。夏输无过六月。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存粮以及能够调拨的粮草,最多能撑到六月,再搞不定,那就都要饿肚子玩完了。这恐怕也是唐玄宗以及宰相班子,在五月之时,不断催促哥舒翰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哥舒翰即便心里另有打算,即便有一万个不想出关,但只要他还不想反,就不能看着长安因为饥饿崩溃了。因此,当时的哥舒翰应该是不情愿,又不得不最终接受了唐玄宗的诏令,领兵出关而去。尾声: 然而,所有人,包括哥舒翰自己都没有料到,大军出关数日之后,二十万朝廷大军跟叛军接触作战之时,竟然发生了闪崩,而且逃亡之际,战况惨烈,损失惨重。王师自相排挤,坠于河。其后者见前军陷败,悉溃,填委于河,死者数万人,号叫之声振天地,缚器械,以枪为楫,投北岸,十不存一二。 王师溃败回潼关不过万人,连哥舒翰自己随后也被部将逮住,送到了叛军阵营。 守军不过万人,且都已成了惊弓之鸟,能守的大将还跳槽了,而亟盼边军此时尚未赶到。 粮没了,兵没了,将也没了,后补还没赶到。估计当时得知消息的唐玄宗都要抓狂了,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那句名言来套的话,即便是二十万头猪,一个个砍的话,也得砍几天,一天,你哥舒翰就给我把二十万大军全报废了。这让我接下来,怎么守?只能跑路了。再后来的剧情发展,大家便再熟悉不过: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跑路、杨贵妃陨落,唐玄宗提前被退休。唐玄宗的盛世,哥舒翰的英名,化为一缕烟云,最终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武则天向来对情敌、政敌从不手软,她用骨醉刑整死萧淑妃,对她的三个儿女也同样痛下狠手,那么萧淑妃死后,武则天是如何对待她的三个孩子的呢?李治上位之初,专宠萧淑妃,她先后为李治生下三个孩子,长子李素节,大女儿义阳公主,小女儿宣城公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治从感业寺接回武则天,生下李弘,一切便变了模样。萧淑妃三个孩子都因为母亲萧淑妃与武则天的争宠之战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李素节的命运李素节聪慧过人,小时读书过目不忘,一天能有五百多首诗的背诵量,父皇李治宠爱有加,6岁便封为雍王。公元655年,武则天在后宫斗争中完胜,她以骨醉之刑导致萧淑妃残死,萧淑妃儿女的生活也逆转直下。本是无忧无虑的孩童,突然之间,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原来倍受父母宠爱的孩子,一夕之间,永远失去母爱,雍王李素节这时才7岁,只知哭泣和伤心,被动听从命运的安排。不久武则天便开始对李素节进行打压,从原来的歧州刺史左迁至申州刺史,小小年纪就让他远离京师去当地就任。李素节离京后,武则天便悄悄派人搜罗李素节的不合适的言行,一次次地向李治吹枕边风,李治本来就敏感而柔弱,没有主见,听了武则天的一面之辞居然信以为真,也渐渐地疏远李素节。公元666年,武则天以李素节常年身体不佳,不宜长途跋涉为由,让他不必要回京拜见父皇李治,人为的隔断父子之间的人伦亲情。李素节为了表达自己对父皇的思念,也为了证实自己身体很好,完全能入京拜见父皇,就写了一篇《忠孝论》托可信之人张柬之带给父皇,然而此文并没有起到父子时常相见叙天伦之乐的目的,反而因武则天觉得他忤逆自己,不顺从自己的安排,而更加厌恶他。后来的十多年间,李素节一再被贬,武则天一纸圣意把李素节流放到鄱阳,后来又让他做了岳州刺史,一方面让他远离父皇,远离京城,另一方面又削减他的封户,政治经济实力一再降低。直到公元683年李治去世,他想拜见父皇的心愿也未能如愿。随着武则天废去李显、李旦,自立为帝,建国武周,武则天再也无所顾忌了,当有朝臣周兴告发李素节谋反,便追逮他到了都城,到了南龙门驿,武则天便派人缢杀了李素节,死时只有四十三岁,武则天废去他所有赐号,命令像老百姓一样埋葬他。李素节的命运从母亲萧淑妃去世后急转直下,政治地位一降再降,离京城越来越远,在武则天的强势打压下,他自己又不懂得隐忍,不会避其锋芒,最后不得善终,这是身为帝王之子的悲哀。两个公主的归宿义阳、宣城公主在母亲萧淑妃死后,被关进了掖廷冷宫,掖廷里阴冷潮湿,蚊虫老鼠到处都是,两个人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多年,那些大监宫女看到她们失势了,便饭菜都送得不及时,甚至有一餐没一餐,饥饿、寒冷时常侵蚀着他们的肉体,更难过的是没有任何人理睬她们,她们好像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黑暗的掖廷里不知白天与黑夜,慢慢地两个人连语言能力快失去了。然而有一天,她们见到了一线曙光,太子李弘托着病恹恹的身体,撞开了关着她们的宫门,发现她俩后,李弘奏请父皇母后请求嫁了两个姐姐。李治欣然同意了,武则天也没有理由拒绝这一合理要求,于是便替两人选择了附马,此时已30岁左右的义阳公主嫁与了翊军权毅,后来升为袁州刺史,20多岁的宣城公主嫁给了翊军王勖,后来升为颍州刺史。两个公主成家后,过了十多年低调平淡的生活,只在高宗李治去世的国葬时才回了京城一次。然而武则天大权在握,要废皇帝李旦自己称帝,公元691年附马权毅、王勖两人都参加到反对武则天称帝的阵营,武则天岂会放过和自己作对的人。不久,两人都会诬告谋反,身首异处。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受到牵连,又一次被幽禁在掖廷,义阳公主终日郁郁寡欢,不久就跟随附马去九泉团聚了。而宣城公主则在掖廷为王勖守孝,一连三个月不吃不喝,眼看也要去见王勖了,有一天突然却神采飞扬,声称自己是观音菩萨下凡,身体已安然无恙。这传奇式的变化,让正在推行佛教的武则天有所顾忌,便不再过度为难宣城公主。宣城公主也就得以正常生活,直至公元714年,武则天去世9年后才寿终正寝,享年65岁。武则天对待政敌、情敌的儿女以心狠手辣著称,萧淑妃的三个孩子,受尽磨难是在所难免的,所以生在帝王家的孩子,未必都有幸福的生活,如若没有九五之尊的道行与能力,一定要低调,避其锋芒,因为活着最大!活着才有一切!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标志着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安史之乱是天宝14年,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揭开了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唐朝中央政府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序幕。安禄山因为残酷的镇压奚,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天宝元年742年,被提拔为平卢节度使,不久又兼范阳,河东节度使,安禄山野心极大,他多次,到京师长安,在宫廷和官场活动中,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的很清楚,蓄下了起兵灭唐的意志。安禄山为了发动叛乱做了充分的准备。养精蓄锐筹集人马,军械,米粮,绢帛,积聚了大量物资。经过长达十余年的秘密准备后,安禄山认为已经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天宝14年755年,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悍然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由此开始!腐朽的唐王朝军事上毫无准备,仓促应战,一触即溃。叛军攻陷洛阳,次年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安禄山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但是由于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给安禄山的后方造成了极大威慑,安禄山派史思明引兵回击,许多郡县重新沦陷。不过不久李光弼,郭子仪率领军队在河北大破史思明,断绝了安史叛军返回范阳老巢的道路,使叛军陷入一片混乱。如此有利的局面,却被唐朝的昏庸腐败葬送殆尽,叛军西陷潼关,整个战局的形势急转直下。潼关失陷,玄宗仓皇出逃四川。杀奸臣杨国忠,并逼迫玄宗勒死杨贵妃。玄宗最后在七月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则在宦官李辅国等人的簇拥下北逃至灵武。于展乱中登基皇位,此时,京师长安陷入叛军之手。在胜利面前,安禄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禄山恣行暴虐,众叛亲离。不久,安禄集团分裂开始。唐朝政府收复长安之后在河南境内,与叛军展开反复争夺,互有胜负。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并趁胜向长安进犯,在途中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再无力向唐军发动大规模进攻。762年,唐朝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率禁军杀死张皇后,肃宗受精而死。宦官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帝位,为唐太宗!唐太宗,调集各路兵马,率军相继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地,唐军视河南地区为“贼境”,大肆抢掠,三个月,杀人万计,大火延续几十天不灭。唐军的暴行,进一步加剧了河南地区的灾难。丢城失地的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的叛军见他大势已去。多不听其指挥,纷纷向唐军投降。广德元年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走投无路,穷途自杀。历史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安史集团叛乱是不得人心的,广大人民的坚决反抗是促使安史集团失败的重要原因。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为严重。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的边防军队多征调至内地,造成了边防空虚,是让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对唐进攻西域等地。相继被吐鲁番占领南方。在民族斗争中,唐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安史之乱还打破了唐朝的统一局面。藩镇割据势力在乱后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总而言之,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乱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
你的话题勾起了我的回忆!第一次踢足球好像是在刚上高中的体育课,清楚的记得体育老师带了2个球,足球和篮球。当时我就感觉看着黑白相间的足球非常喜欢,加之在这之前没有踢过足球。安史之乱发生在中国唐代,从唐玄宗末年(即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开始至唐代宗初年(即公元763年2月17日)结束,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起的内战,这场历时八年的内战使得唐朝大量人口丧失,民生凋敝,国力锐减,促使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巨大浩劫。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龙颜大怒,即刻调派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兵去抵抗安禄山,但当时唐中央都认为叛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虑,且高仙芝久经沙场、能征惯战,对付胡儿安禄山应该绰绰有余了!如此错误判断导致了中央军将士在思想上严重轻敌,尤其是关内的士兵久未参战,毫无斗志,且军队中很多士兵是新招的农民工,也没经训练,根本经不住久经战场的关外叛军的冲击,所以“帝国双壁”迅速败下阵来。但高仙芝觉醒很快,他放弃了潼关以东的战场,退至关内,显然是要凭借关塞、天险、与城防坚守防线,先形成对峙状态,再找破绽退敌,这本是正确的思想;然而徜徉在贵妃怀中的玄宗显然昏聩了,他不顾一切地下令高仙芝前去战场迎战,令中央军失去了全部优势。忠心耿耿的高仙芝在内忧处患中,只得披挂上阵,带着悲壮的心情与安禄山作战,自然是一败再败,此时,监军太监落井下石,捏造事实说高仙芝等人私扣军饷,盛怒之下的玄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高仙芝处死了。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安史叛军凭借这一战,攻破潼关进入关中,随即攻陷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出京师。本已好转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使安史之乱延续了长达八年之久。而潼关之败,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应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干涉,导致潼关守军几乎全军覆灭,唐军三大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参战将领的背景既然要分析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那就避免不了对这些参战主要将领的分析对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将领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当然后来大放异彩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已经开始登场亮相。而安史叛军一方则以安禄山为核心,史思明也开始崛起,但是潼关一战安史叛军一方的前线指挥官则是崔乾佑。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高仙芝入朝之后,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两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名将。安史之乱时,六十五岁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见唐玄宗,于是作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体健康的名将他被安排统兵出征平叛。高仙芝:作为封常清的上级,高仙芝是唐朝边镇名将,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两镇担任节度使多年,只是因为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他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回到京城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被封为密云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后。高仙芝以副帅的身份协助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领兵出陕郡平叛。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乱前,唐朝西部边军中最具威望的将领,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一样因军功被封王,两人也一直是死对头,一东一西堪称当时唐军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入朝面圣的途中突然中风,从此留在京城养病,在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强求之下,不得不领军到潼关抵抗安史叛军。安禄山:安史叛军的核心和领导者。他在发动叛乱前,已经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帐下统兵将近二十万,是当时控制边镇和掌握军队最多的节度使。常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最高统帅。其他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还只能算后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后期证明他除了在潼关之战中发挥超常之外,总体能力要比上述几人都稍逊一筹。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因为唐朝内部已多年不见兵戈,防御能力极差,且安禄山帐下都是边军悍将,常年在东北边境作战,而且有许多战斗力强悍的胡人参与。因此安史叛军一路席卷而下,一个月就从范阳(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而此时受命东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东都负责防御,但是他所统辖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面对训练有素的安史叛军,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瞬间就被击垮。封常清只得率领残部向西退却。向西退却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级高仙芝,他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军骁勇善战,他们统领的临时招募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获胜,必须立刻退防到潼关。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安史叛军,再作打算。两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当机立断领兵退回潼关,而此时安禄山却犯了个错误,或许前期的顺利推进,让他觉得他手下的兵马已经天下无敌,因此他暂缓了进攻,而是在洛阳准备登基事宜。这也给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机会。而这一停顿就让安禄山尝到了苦头,等到他想起要向关中进攻的时候,唐军已经在潼关做好了布防,安史叛军面对潼关天险也是无可奈何。即使唐玄宗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安史叛军都未能攻破潼关天险。而此时安禄山分兵向东南方向扩地,虽有所收获,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仪开始领兵东征,他从朔方军镇出发,开始于安史叛军在山西一带作战,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给李光弼,两路出击,安禄山留守在范阳老巢和占据河北的军队被郭、李两人多次击败。安史之乱后期的叛军领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县也大都组织义军在颜真卿等人的带领下,杀死叛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军事行动。到公元756年五月间,安史叛军向西被堵在潼关城下,无法逾越。而洛阳至范阳的联系也被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以及颜真卿的义军切断。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阳老巢无力再战,而向东南略地的安史叛军又被张巡等人阻截。而此时坐困洛阳的安禄山实际上已经非常慌乱,他甚至将高尚、严庄等主要谋臣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几天不敢见安禄山。同时在唐玄宗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的前夕,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回救范阳老巢了。由此可见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势已经大为好转。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或者说再拖延数月,安禄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动撤兵,安史之乱短期内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综上,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的话,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个人健康状况,配合潼关天险,他们大概率能够守住潼关,毕竟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仅仅用了一个月,而潼关则在临阵斩将换帅的情况下,依旧坚守了半年,如果不出关作战,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袭扰的首位不能相顾的安史叛军将基本没有可能攻破潼关。而潼关如果不破,安禄山困守洛阳附近,范阳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战。断绝了联系的安史叛军将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困局。而唐军则将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正统的名义和全国的资源优势击败安史叛军。后世之人,每每提及安史之乱时,总会对潼关攻防战之时,唐玄宗那波送人头的骚操作,感到分外不解:大敌当前,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冤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顶级名将大佬;后来叛军止步潼关之前迟迟无法攻克,郭子仪等人出兵侧击、颜真卿等人又在河北各种补刀,一时间,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唐玄宗竟然又出来折腾了。按照咱们现代人的看法,就算哥舒翰当时在潼关躺平啥都不干,只要他老老实实守好关门不出去,安胖子那边,先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安禄山的心态确实一度崩过)。可偏偏唐玄宗在这个时候,却给叛军们送去了一波神助攻,非逼着名将哥舒翰出关去送死。当年哥舒翰出关时那个哭呀,鼻涕眼泪一大把。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随后,唐军一战而败,而守卫长安的最后力量,也随之轰然崩盘。后世之人,大多将潼关失守的原因归结于——唐玄宗老了,老糊涂了,而且急于求成,最终亲手毁了大好的战局。然而,单单用老糊涂、急于求成来解释的话,确实有些武断了。作为关乎帝国命运的这次出战,唐玄宗在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屡屡劝阻的情况之下,与宰相班子们商议之后,依然坚持要大军出关击敌,自然也有他认为必须出战的理由。而促使唐玄宗最终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当时的整体战况确实不错 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初,唐廷方面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唐朝精锐部队集于边军,如陇右、安西、河东、朔方、范阳等地,内地军队在比较弱鸡的情况之下,叛军刚开始打出势如破竹之势,倒也不难理解。 然而,等唐廷这边反应过来之后,朝廷这个大机器一旦整体开动起来,叛军这边,以一隅敌全面的的劣势便逐渐显现了出来。朔方军出击河北,而此时,河北原先假意投诚的朝廷官员们也开始趁机纷纷反正。一路狂奔到中原的安史叛军,回头一看,我勒个去,我这打天下呢,怎么一不留神,搞成游击战了?天宝十五载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部与史思明叛军主力战于嘉山,大破史思明的主力,叛军此战投入兵力五万军众,一战被斩首四万余人,河北叛军主力,算是基本废了。正是因为这次大捷,使得原本很多已经投降了叛军的州郡官吏,顿时感觉到,这把算是站错队了。随后,不少州郡便开始了自赎的操作——杀叛军守将,重新归降朝廷。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嘉山大捷,叛军的惨败,让叛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直接断绝。别说让朝廷闻讯,上下振奋不已,就是叛军头目安禄山当时都开始不自信起来,对于自己造反的冲动,懊悔不已。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在叛军人心惶惶之际,一直憋屈了近半年的唐玄宗,觉得自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此时,一个探子的回报,更让唐玄宗彻底不淡定了。据报,现下,洛阳一带安史叛军不过四千,且大多为老弱之辈。眼前出现了一个软柿子。捏不捏呢?必须捏!唐玄宗随后便有了趁机出关,乘着河北大捷之势,一举打爆安禄山残军,给自己找一回一次场子,壯一壯朝廷声威的想法。毕竟安胖子是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如今对方突然作乱,先前,自己的面子算是丢尽了。精锐叛军咱们虽惹不起,但找个软柿子使劲捏爆它,重振一下自己的雄风,这点儿本事,唐玄宗自认还是有的。 在唐玄宗看来,哥舒翰毕竟有着二十万大军,搞掉对方四千残旅,这种50比1的打法,怎么打都应该是赢呀。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唐玄宗已经下旨,从陇右、安西调拨边军精锐部队,不出二十天便可赶来。 即便哥舒翰出师不利,以哥舒翰名将的风范,退回潼关,守住潼关这个底线,应该还是不难的。然而,哥舒翰却并不想走,对于他的这个不想出关,史书以及后人都将之归结为,他对时局有着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对于当时的唐玄宗和朝廷来讲,一直在潼关待着磨叽的那个哥舒翰,让人越来越捉摸不透,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细看那段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哥舒翰这位,真没咱们想象中的那样老实忠厚。 大敌当前之际,这位竟然还忙着搞宫斗。哥舒翰也不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以往咱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有着中风后遗症的哥舒翰,在领命防守潼关之时,一直都在尽心尽责地跟叛军PK,直到被唐玄宗的昏聩旨令,送出了关外。这位是真的可怜、真的冤。但史书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这位是真作死,即便在山河飘摇、社稷不保的情况之下,哥舒翰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开始假公济私、打击政敌起来。天宝十五载二月,哥舒翰向朝廷上书,诬告户部尚书安思顺勾结堂弟安禄山谋反,按理说,安思顺作为安禄山的亲戚,他谋反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哥舒翰还拿出了关键人证、物证——从潼关外逮住了,安禄山派往长安,给安思顺送书信的奸细。但安思顺本人的身份,却不仅仅是安禄山亲戚这么简单,人家先前可是朔方军节度使,什么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名将,都是他的小弟。而且这个安思顺跟安禄山虽然是亲戚,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好,而且安史之乱前,安思顺就曾多次给朝廷提醒,那小子要反。安思顺是不是奸臣,相信朝廷当时心里还是有谱的,但哥舒翰的条陈列举了安思顺七大罪状,条条件件都是要他命的节奏,而且还明请诛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安思顺跟哥舒翰俩人的关系,一直不对付,两人的私仇甚炙。但此时,一个手控二十万大军的将领,义正严词地告诉朝廷,我逮住了一个吃里扒外的货,你得杀了他。杀不杀?只能杀了。唐玄宗虽然最终昧着良心赐死了安思顺、安元贞兄弟俩,但内心肯定跟吃了个苍蝇似的,恶心到了极点。哥舒翰这一操作,着实恶心到了唐玄宗,但同时也让另外一个人,感到了一阵后怕,那就是时任宰相的杨国忠。杨、哥这俩人之前一直都是站在反对安禄山的同一阵营之内,关系相当不错,但此时哥舒翰仗着手握重兵,左右朝政的操作,让杨国忠不由产生了深深的戒备。这家伙,别是也要反吧?造反这种大事儿,哥舒翰确实没有想过,但杀杨国忠的可能,他却着实考虑过。当时哥舒翰的手下将领王思礼就曾建议哥舒翰,安禄山既然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杨国忠这位也不是什么好鸟,不如咱们就学一学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做法,杀掉杨国忠,让对方彻底师出无名。王思礼当时连操作都替哥舒翰想好了,派三十个骑兵入长安,把杨国忠直接劫持到潼关来,然后杀掉。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不禁感到后怕,这得多么无法无天,敢带兵冲入长安,将名义上的宰相逮出来,然后当众处决。还有没有王法了?当时的哥舒翰虽然表示了反对,但从这上面,也能看出哥舒翰心态的变化,那就是拥兵自重,这二十万人,正是左右天下大势的力量,出去能平灭叛军,回拳也能打爆长安。杨国忠虽然无能,但不代表消息闭塞,不久他便得到了哥舒翰想弄死他的消息,此时的杨国忠也很无奈,但坐以待毙,可不是他的性格。随后,杨国忠开始自救,他向唐玄宗游说,从牧监之中选三千人在内苑训练,以备万一,同时又从长安招募万余人,屯兵灞上。皇帝和宰相都被逼得不得不紧急募兵屯防自卫,当时要防的人是谁?显而易见。对于朝廷的动作,哥舒翰也看在眼里,随后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连朝廷也无法拒绝的提议。既然你们也是为了抵御叛军、防备万一而募兵,那么如今前方吃紧,为了防止你们说的万一情况出现,请将灞上的屯兵,隶属于我这边,以便危急时刻,紧急调拨。这种义正严词的理由,朝廷自然无法拒绝,而拿到灞上屯兵名义上的指挥权之后,哥舒翰便邀请了灞上屯兵的领导——杨国忠的亲信杜乾运,来潼关开个会。直属领导让自己去,杜乾运自然无法拒绝,随后他便来到了潼关,而等待他的却是哥舒翰的刀斧手。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哥舒翰的狠,让杨国忠着实被吓着了,潼关外有安史叛军,潼关上还蹲着个心怀不轨的哥舒翰,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此时的长安,竟然给人以极度不安的感觉。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再这样下去可能就不只是安史之乱了,安史哥之乱的可能性在不断攀升。这可咋办呢?最终,朝廷出了一个驱狼拒虎的招,把哥舒翰调到关外去跟安禄山死磕,届时安西、陇右精锐边兵来了,再重新部署可靠的潼关防御。如此一来,哥舒翰出关,便势在必行,也只有他出去了,朝廷才能心安,杨国忠才能睡得着觉。当然,除了主观原因之外,确实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粮草问题,在这个问题逼迫之下,哥舒翰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出关。粮食尴尬了对于粮草问题,在当时的唐玄宗看来,确实是个大难题,毕竟二十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嚼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同时长安城这么大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内人口数目众多,每日消耗物资甚巨。根据天宝三载,岑参《秋夜闻笛》里面的描述: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当时的长安百万家应该有些文学夸张,但日本史学家始终坚持长安当时有百万人口的说法,应该还是有可能的。想象一下,一百万城镇人口加上关内郡县的那些卫星城,再加上潼关的屯兵,此时,朝廷所靠的粮食供应之地,只有关中平原、河中和巴蜀。而唐廷一直依靠的粮食生命线——东南、淮河、泗水、汴水、洛阳这条线路,此时已经被叛军截断了将近半年时间了。 朝廷依仗东南,这是当时唐廷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先前,为了东南粮食运输,唐玄宗还专门开凿了一条小运河,从洛阳直接转运长安,以保证长安的供给。 咱们想象一下,当年黄巢被困在长安之内,没有粮食的状况: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缺少粮食的长安有多可怕,只有当事人才感受得到,从哥舒翰上任防御潼关,到最终朝廷下令他出关抗敌。朝廷已经忍了近半年的时期,这半年,朔方军平叛需要军粮,边军的军粮更不能挪用,山南也在聚兵防贼,没有多余的存粮上供。朝廷只能靠着巴蜀崎岖山路运粮、以及河中一地的存粮度日,能硬捱这么久,也确实苦了唐玄宗和一帮度支大臣们了。但,输粮主动脉堵塞了,靠着支路续命,总不是个办法,而且凡事也总是有个上限期限。六月份,就是朝廷储存粮食的大限。夏输无过六月。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存粮以及能够调拨的粮草,最多能撑到六月,再搞不定,那就都要饿肚子玩完了。这恐怕也是唐玄宗以及宰相班子,在五月之时,不断催促哥舒翰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哥舒翰即便心里另有打算,即便有一万个不想出关,但只要他还不想反,就不能看着长安因为饥饿崩溃了。因此,当时的哥舒翰应该是不情愿,又不得不最终接受了唐玄宗的诏令,领兵出关而去。尾声: 然而,所有人,包括哥舒翰自己都没有料到,大军出关数日之后,二十万朝廷大军跟叛军接触作战之时,竟然发生了闪崩,而且逃亡之际,战况惨烈,损失惨重。王师自相排挤,坠于河。其后者见前军陷败,悉溃,填委于河,死者数万人,号叫之声振天地,缚器械,以枪为楫,投北岸,十不存一二。 王师溃败回潼关不过万人,连哥舒翰自己随后也被部将逮住,送到了叛军阵营。 守军不过万人,且都已成了惊弓之鸟,能守的大将还跳槽了,而亟盼边军此时尚未赶到。 粮没了,兵没了,将也没了,后补还没赶到。估计当时得知消息的唐玄宗都要抓狂了,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那句名言来套的话,即便是二十万头猪,一个个砍的话,也得砍几天,一天,你哥舒翰就给我把二十万大军全报废了。这让我接下来,怎么守?只能跑路了。再后来的剧情发展,大家便再熟悉不过: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跑路、杨贵妃陨落,唐玄宗提前被退休。唐玄宗的盛世,哥舒翰的英名,化为一缕烟云,最终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武则天向来对情敌、政敌从不手软,她用骨醉刑整死萧淑妃,对她的三个儿女也同样痛下狠手,那么萧淑妃死后,武则天是如何对待她的三个孩子的呢?李治上位之初,专宠萧淑妃,她先后为李治生下三个孩子,长子李素节,大女儿义阳公主,小女儿宣城公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治从感业寺接回武则天,生下李弘,一切便变了模样。萧淑妃三个孩子都因为母亲萧淑妃与武则天的争宠之战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李素节的命运李素节聪慧过人,小时读书过目不忘,一天能有五百多首诗的背诵量,父皇李治宠爱有加,6岁便封为雍王。公元655年,武则天在后宫斗争中完胜,她以骨醉之刑导致萧淑妃残死,萧淑妃儿女的生活也逆转直下。本是无忧无虑的孩童,突然之间,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原来倍受父母宠爱的孩子,一夕之间,永远失去母爱,雍王李素节这时才7岁,只知哭泣和伤心,被动听从命运的安排。不久武则天便开始对李素节进行打压,从原来的歧州刺史左迁至申州刺史,小小年纪就让他远离京师去当地就任。李素节离京后,武则天便悄悄派人搜罗李素节的不合适的言行,一次次地向李治吹枕边风,李治本来就敏感而柔弱,没有主见,听了武则天的一面之辞居然信以为真,也渐渐地疏远李素节。公元666年,武则天以李素节常年身体不佳,不宜长途跋涉为由,让他不必要回京拜见父皇李治,人为的隔断父子之间的人伦亲情。李素节为了表达自己对父皇的思念,也为了证实自己身体很好,完全能入京拜见父皇,就写了一篇《忠孝论》托可信之人张柬之带给父皇,然而此文并没有起到父子时常相见叙天伦之乐的目的,反而因武则天觉得他忤逆自己,不顺从自己的安排,而更加厌恶他。后来的十多年间,李素节一再被贬,武则天一纸圣意把李素节流放到鄱阳,后来又让他做了岳州刺史,一方面让他远离父皇,远离京城,另一方面又削减他的封户,政治经济实力一再降低。直到公元683年李治去世,他想拜见父皇的心愿也未能如愿。随着武则天废去李显、李旦,自立为帝,建国武周,武则天再也无所顾忌了,当有朝臣周兴告发李素节谋反,便追逮他到了都城,到了南龙门驿,武则天便派人缢杀了李素节,死时只有四十三岁,武则天废去他所有赐号,命令像老百姓一样埋葬他。李素节的命运从母亲萧淑妃去世后急转直下,政治地位一降再降,离京城越来越远,在武则天的强势打压下,他自己又不懂得隐忍,不会避其锋芒,最后不得善终,这是身为帝王之子的悲哀。两个公主的归宿义阳、宣城公主在母亲萧淑妃死后,被关进了掖廷冷宫,掖廷里阴冷潮湿,蚊虫老鼠到处都是,两个人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多年,那些大监宫女看到她们失势了,便饭菜都送得不及时,甚至有一餐没一餐,饥饿、寒冷时常侵蚀着他们的肉体,更难过的是没有任何人理睬她们,她们好像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黑暗的掖廷里不知白天与黑夜,慢慢地两个人连语言能力快失去了。然而有一天,她们见到了一线曙光,太子李弘托着病恹恹的身体,撞开了关着她们的宫门,发现她俩后,李弘奏请父皇母后请求嫁了两个姐姐。李治欣然同意了,武则天也没有理由拒绝这一合理要求,于是便替两人选择了附马,此时已30岁左右的义阳公主嫁与了翊军权毅,后来升为袁州刺史,20多岁的宣城公主嫁给了翊军王勖,后来升为颍州刺史。两个公主成家后,过了十多年低调平淡的生活,只在高宗李治去世的国葬时才回了京城一次。然而武则天大权在握,要废皇帝李旦自己称帝,公元691年附马权毅、王勖两人都参加到反对武则天称帝的阵营,武则天岂会放过和自己作对的人。不久,两人都会诬告谋反,身首异处。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受到牵连,又一次被幽禁在掖廷,义阳公主终日郁郁寡欢,不久就跟随附马去九泉团聚了。而宣城公主则在掖廷为王勖守孝,一连三个月不吃不喝,眼看也要去见王勖了,有一天突然却神采飞扬,声称自己是观音菩萨下凡,身体已安然无恙。这传奇式的变化,让正在推行佛教的武则天有所顾忌,便不再过度为难宣城公主。宣城公主也就得以正常生活,直至公元714年,武则天去世9年后才寿终正寝,享年65岁。武则天对待政敌、情敌的儿女以心狠手辣著称,萧淑妃的三个孩子,受尽磨难是在所难免的,所以生在帝王家的孩子,未必都有幸福的生活,如若没有九五之尊的道行与能力,一定要低调,避其锋芒,因为活着最大!活着才有一切!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标志着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安史之乱是天宝14年,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揭开了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唐朝中央政府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序幕。安禄山因为残酷的镇压奚,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天宝元年742年,被提拔为平卢节度使,不久又兼范阳,河东节度使,安禄山野心极大,他多次,到京师长安,在宫廷和官场活动中,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的很清楚,蓄下了起兵灭唐的意志。安禄山为了发动叛乱做了充分的准备。养精蓄锐筹集人马,军械,米粮,绢帛,积聚了大量物资。经过长达十余年的秘密准备后,安禄山认为已经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天宝14年755年,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悍然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由此开始!腐朽的唐王朝军事上毫无准备,仓促应战,一触即溃。叛军攻陷洛阳,次年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安禄山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但是由于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给安禄山的后方造成了极大威慑,安禄山派史思明引兵回击,许多郡县重新沦陷。不过不久李光弼,郭子仪率领军队在河北大破史思明,断绝了安史叛军返回范阳老巢的道路,使叛军陷入一片混乱。如此有利的局面,却被唐朝的昏庸腐败葬送殆尽,叛军西陷潼关,整个战局的形势急转直下。潼关失陷,玄宗仓皇出逃四川。杀奸臣杨国忠,并逼迫玄宗勒死杨贵妃。玄宗最后在七月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则在宦官李辅国等人的簇拥下北逃至灵武。于展乱中登基皇位,此时,京师长安陷入叛军之手。在胜利面前,安禄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禄山恣行暴虐,众叛亲离。不久,安禄集团分裂开始。唐朝政府收复长安之后在河南境内,与叛军展开反复争夺,互有胜负。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并趁胜向长安进犯,在途中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再无力向唐军发动大规模进攻。762年,唐朝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率禁军杀死张皇后,肃宗受精而死。宦官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帝位,为唐太宗!唐太宗,调集各路兵马,率军相继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地,唐军视河南地区为“贼境”,大肆抢掠,三个月,杀人万计,大火延续几十天不灭。唐军的暴行,进一步加剧了河南地区的灾难。丢城失地的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的叛军见他大势已去。多不听其指挥,纷纷向唐军投降。广德元年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走投无路,穷途自杀。历史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安史集团叛乱是不得人心的,广大人民的坚决反抗是促使安史集团失败的重要原因。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为严重。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的边防军队多征调至内地,造成了边防空虚,是让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对唐进攻西域等地。相继被吐鲁番占领南方。在民族斗争中,唐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安史之乱还打破了唐朝的统一局面。藩镇割据势力在乱后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总而言之,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乱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因为安史之乱表面上是边将造反,深层次原因则是唐玄宗把之前一千多年的军事制度彻底改变所引发的后遗症。很多人不知道,在唐玄宗废除府兵制改募兵制之前,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初都实行的征兵制。换言之,唐玄宗改革军事制度之前,几乎是没有常备军与职业军人的。说一个令大家大吃一惊的事实,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唯一的常备军是南军与北军,加起来不足五千人。实行征兵制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不怕“兵随将有”,不用担心边军将领造反。因为征兵制之下,边将手里的军队是“流动”的,举一个例子,守雁门关需要一万士兵,但是在征兵制之下,这一万士兵分别是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个地区的义务兵,每一个省的义务兵在雁门关服役三个月。边将根本熟悉不了军队,就又换另一批人了。那么,为什么唐玄宗要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原因是因为唐朝开疆拓土,边疆越来越远,而边境冲突越来越频繁,这样就造成两个后果:1、 义务兵到达某边防要塞的时间大大延长,而戍边的义务兵戍边的时间大大延长,这都会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2、 由于边境冲突加剧,所以需要边军更职业,更长时间待在边境。所以,唐玄宗改义务兵制为募兵制,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募兵制虽然可以增强军队战斗力以及“待机”时间,但是同时也为边将拉拢麾下将士创造了机会。毕竟,募兵制下,边将与士兵一块待的时间从几个月变成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年十几年下来,足够有野心的边军大将把军队经营的和铁桶一样了。我们可以看看唐朝以后的朝代是怎么预防募兵制度下将领造反的?宋朝采取的办法是频繁调动将领,既然军队我调不动,那将领我总可以调动吧;其次就是不给地方州郡留多余物资,举一个极端例子:给青岛运送物资,原本从济南运输比较省钱的,但是宋朝就会采取宁愿让济南先把物资送到开封,再从开封给青岛发送物资的方法,也不会在济南囤积物资。而明朝采取的方法更极端,明成祖朱棣干脆把京师搬到距离边军最近的大城市,这样一来,边军将领有什么风吹草动,中枢都能第一时间知道。当然,唐玄宗还是安排一些牵制安禄山的手段,比如最开始把提供物资以及提供马匹的官职一分为二,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不让安禄山插手。但是,这样一来,很影响唐朝北部防线,尤其是对外开拓,所以唐玄宗为了效率,逐渐的把后勤以及马匹这两个职务都给了安禄山。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就是安史之乱的爆发。我觉得这是军制改革后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不是安禄山也会是其他人。
你的话题勾起了我的回忆!第一次踢足球好像是在刚上高中的体育课,清楚的记得体育老师带了2个球,足球和篮球。当时我就感觉看着黑白相间的足球非常喜欢,加之在这之前没有踢过足球。安史之乱发生在中国唐代,从唐玄宗末年(即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开始至唐代宗初年(即公元763年2月17日)结束,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发起的内战,这场历时八年的内战使得唐朝大量人口丧失,民生凋敝,国力锐减,促使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巨大浩劫。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龙颜大怒,即刻调派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兵去抵抗安禄山,但当时唐中央都认为叛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虑,且高仙芝久经沙场、能征惯战,对付胡儿安禄山应该绰绰有余了!如此错误判断导致了中央军将士在思想上严重轻敌,尤其是关内的士兵久未参战,毫无斗志,且军队中很多士兵是新招的农民工,也没经训练,根本经不住久经战场的关外叛军的冲击,所以“帝国双壁”迅速败下阵来。但高仙芝觉醒很快,他放弃了潼关以东的战场,退至关内,显然是要凭借关塞、天险、与城防坚守防线,先形成对峙状态,再找破绽退敌,这本是正确的思想;然而徜徉在贵妃怀中的玄宗显然昏聩了,他不顾一切地下令高仙芝前去战场迎战,令中央军失去了全部优势。忠心耿耿的高仙芝在内忧处患中,只得披挂上阵,带着悲壮的心情与安禄山作战,自然是一败再败,此时,监军太监落井下石,捏造事实说高仙芝等人私扣军饷,盛怒之下的玄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高仙芝处死了。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安史叛军凭借这一战,攻破潼关进入关中,随即攻陷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出京师。本已好转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使安史之乱延续了长达八年之久。而潼关之败,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应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干涉,导致潼关守军几乎全军覆灭,唐军三大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参战将领的背景既然要分析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那就避免不了对这些参战主要将领的分析对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将领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当然后来大放异彩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已经开始登场亮相。而安史叛军一方则以安禄山为核心,史思明也开始崛起,但是潼关一战安史叛军一方的前线指挥官则是崔乾佑。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高仙芝入朝之后,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两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名将。安史之乱时,六十五岁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见唐玄宗,于是作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体健康的名将他被安排统兵出征平叛。高仙芝:作为封常清的上级,高仙芝是唐朝边镇名将,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两镇担任节度使多年,只是因为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他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回到京城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被封为密云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后。高仙芝以副帅的身份协助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领兵出陕郡平叛。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乱前,唐朝西部边军中最具威望的将领,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一样因军功被封王,两人也一直是死对头,一东一西堪称当时唐军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入朝面圣的途中突然中风,从此留在京城养病,在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强求之下,不得不领军到潼关抵抗安史叛军。安禄山:安史叛军的核心和领导者。他在发动叛乱前,已经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帐下统兵将近二十万,是当时控制边镇和掌握军队最多的节度使。常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最高统帅。其他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还只能算后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后期证明他除了在潼关之战中发挥超常之外,总体能力要比上述几人都稍逊一筹。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因为唐朝内部已多年不见兵戈,防御能力极差,且安禄山帐下都是边军悍将,常年在东北边境作战,而且有许多战斗力强悍的胡人参与。因此安史叛军一路席卷而下,一个月就从范阳(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东都洛阳。而此时受命东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东都负责防御,但是他所统辖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面对训练有素的安史叛军,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瞬间就被击垮。封常清只得率领残部向西退却。向西退却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级高仙芝,他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军骁勇善战,他们统领的临时招募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获胜,必须立刻退防到潼关。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安史叛军,再作打算。两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当机立断领兵退回潼关,而此时安禄山却犯了个错误,或许前期的顺利推进,让他觉得他手下的兵马已经天下无敌,因此他暂缓了进攻,而是在洛阳准备登基事宜。这也给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机会。而这一停顿就让安禄山尝到了苦头,等到他想起要向关中进攻的时候,唐军已经在潼关做好了布防,安史叛军面对潼关天险也是无可奈何。即使唐玄宗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安史叛军都未能攻破潼关天险。而此时安禄山分兵向东南方向扩地,虽有所收获,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仪开始领兵东征,他从朔方军镇出发,开始于安史叛军在山西一带作战,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给李光弼,两路出击,安禄山留守在范阳老巢和占据河北的军队被郭、李两人多次击败。安史之乱后期的叛军领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县也大都组织义军在颜真卿等人的带领下,杀死叛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军事行动。到公元756年五月间,安史叛军向西被堵在潼关城下,无法逾越。而洛阳至范阳的联系也被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以及颜真卿的义军切断。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阳老巢无力再战,而向东南略地的安史叛军又被张巡等人阻截。而此时坐困洛阳的安禄山实际上已经非常慌乱,他甚至将高尚、严庄等主要谋臣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几天不敢见安禄山。同时在唐玄宗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的前夕,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回救范阳老巢了。由此可见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势已经大为好转。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或者说再拖延数月,安禄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动撤兵,安史之乱短期内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综上,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的话,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个人健康状况,配合潼关天险,他们大概率能够守住潼关,毕竟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仅仅用了一个月,而潼关则在临阵斩将换帅的情况下,依旧坚守了半年,如果不出关作战,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袭扰的首位不能相顾的安史叛军将基本没有可能攻破潼关。而潼关如果不破,安禄山困守洛阳附近,范阳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战。断绝了联系的安史叛军将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困局。而唐军则将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正统的名义和全国的资源优势击败安史叛军。后世之人,每每提及安史之乱时,总会对潼关攻防战之时,唐玄宗那波送人头的骚操作,感到分外不解:大敌当前,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冤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顶级名将大佬;后来叛军止步潼关之前迟迟无法攻克,郭子仪等人出兵侧击、颜真卿等人又在河北各种补刀,一时间,叛军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唐玄宗竟然又出来折腾了。按照咱们现代人的看法,就算哥舒翰当时在潼关躺平啥都不干,只要他老老实实守好关门不出去,安胖子那边,先崩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安禄山的心态确实一度崩过)。可偏偏唐玄宗在这个时候,却给叛军们送去了一波神助攻,非逼着名将哥舒翰出关去送死。当年哥舒翰出关时那个哭呀,鼻涕眼泪一大把。翰不得已,抚膺恸哭;丙戌,引兵出关。随后,唐军一战而败,而守卫长安的最后力量,也随之轰然崩盘。后世之人,大多将潼关失守的原因归结于——唐玄宗老了,老糊涂了,而且急于求成,最终亲手毁了大好的战局。然而,单单用老糊涂、急于求成来解释的话,确实有些武断了。作为关乎帝国命运的这次出战,唐玄宗在哥舒翰、郭子仪等名将屡屡劝阻的情况之下,与宰相班子们商议之后,依然坚持要大军出关击敌,自然也有他认为必须出战的理由。而促使唐玄宗最终不按“常理”出牌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当时的整体战况确实不错 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初,唐廷方面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之唐朝精锐部队集于边军,如陇右、安西、河东、朔方、范阳等地,内地军队在比较弱鸡的情况之下,叛军刚开始打出势如破竹之势,倒也不难理解。 然而,等唐廷这边反应过来之后,朝廷这个大机器一旦整体开动起来,叛军这边,以一隅敌全面的的劣势便逐渐显现了出来。朔方军出击河北,而此时,河北原先假意投诚的朝廷官员们也开始趁机纷纷反正。一路狂奔到中原的安史叛军,回头一看,我勒个去,我这打天下呢,怎么一不留神,搞成游击战了?天宝十五载五月,郭子仪、李光弼率部与史思明叛军主力战于嘉山,大破史思明的主力,叛军此战投入兵力五万军众,一战被斩首四万余人,河北叛军主力,算是基本废了。正是因为这次大捷,使得原本很多已经投降了叛军的州郡官吏,顿时感觉到,这把算是站错队了。随后,不少州郡便开始了自赎的操作——杀叛军守将,重新归降朝廷。于是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渔阳路再绝,贼往来者皆轻骑窃过,多为官军所获,将士家在渔阳者无不摇心。 嘉山大捷,叛军的惨败,让叛军与渔阳老巢的联系直接断绝。别说让朝廷闻讯,上下振奋不已,就是叛军头目安禄山当时都开始不自信起来,对于自己造反的冲动,懊悔不已。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 在叛军人心惶惶之际,一直憋屈了近半年的唐玄宗,觉得自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而此时,一个探子的回报,更让唐玄宗彻底不淡定了。据报,现下,洛阳一带安史叛军不过四千,且大多为老弱之辈。眼前出现了一个软柿子。捏不捏呢?必须捏!唐玄宗随后便有了趁机出关,乘着河北大捷之势,一举打爆安禄山残军,给自己找一回一次场子,壯一壯朝廷声威的想法。毕竟安胖子是自己一手培植起来的,如今对方突然作乱,先前,自己的面子算是丢尽了。精锐叛军咱们虽惹不起,但找个软柿子使劲捏爆它,重振一下自己的雄风,这点儿本事,唐玄宗自认还是有的。 在唐玄宗看来,哥舒翰毕竟有着二十万大军,搞掉对方四千残旅,这种50比1的打法,怎么打都应该是赢呀。而且,为了保险起见,唐玄宗已经下旨,从陇右、安西调拨边军精锐部队,不出二十天便可赶来。 即便哥舒翰出师不利,以哥舒翰名将的风范,退回潼关,守住潼关这个底线,应该还是不难的。然而,哥舒翰却并不想走,对于他的这个不想出关,史书以及后人都将之归结为,他对时局有着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但对于当时的唐玄宗和朝廷来讲,一直在潼关待着磨叽的那个哥舒翰,让人越来越捉摸不透,越来越令人感到不安。细看那段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哥舒翰这位,真没咱们想象中的那样老实忠厚。 大敌当前之际,这位竟然还忙着搞宫斗。哥舒翰也不是个老实本分的人以往咱们总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有着中风后遗症的哥舒翰,在领命防守潼关之时,一直都在尽心尽责地跟叛军PK,直到被唐玄宗的昏聩旨令,送出了关外。这位是真的可怜、真的冤。但史书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这位是真作死,即便在山河飘摇、社稷不保的情况之下,哥舒翰依然没有放下自己心中的小算盘,开始假公济私、打击政敌起来。天宝十五载二月,哥舒翰向朝廷上书,诬告户部尚书安思顺勾结堂弟安禄山谋反,按理说,安思顺作为安禄山的亲戚,他谋反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哥舒翰还拿出了关键人证、物证——从潼关外逮住了,安禄山派往长安,给安思顺送书信的奸细。但安思顺本人的身份,却不仅仅是安禄山亲戚这么简单,人家先前可是朔方军节度使,什么后来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名将,都是他的小弟。而且这个安思顺跟安禄山虽然是亲戚,但两人的关系却并不好,而且安史之乱前,安思顺就曾多次给朝廷提醒,那小子要反。安思顺是不是奸臣,相信朝廷当时心里还是有谱的,但哥舒翰的条陈列举了安思顺七大罪状,条条件件都是要他命的节奏,而且还明请诛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安思顺跟哥舒翰俩人的关系,一直不对付,两人的私仇甚炙。但此时,一个手控二十万大军的将领,义正严词地告诉朝廷,我逮住了一个吃里扒外的货,你得杀了他。杀不杀?只能杀了。唐玄宗虽然最终昧着良心赐死了安思顺、安元贞兄弟俩,但内心肯定跟吃了个苍蝇似的,恶心到了极点。哥舒翰这一操作,着实恶心到了唐玄宗,但同时也让另外一个人,感到了一阵后怕,那就是时任宰相的杨国忠。杨、哥这俩人之前一直都是站在反对安禄山的同一阵营之内,关系相当不错,但此时哥舒翰仗着手握重兵,左右朝政的操作,让杨国忠不由产生了深深的戒备。这家伙,别是也要反吧?造反这种大事儿,哥舒翰确实没有想过,但杀杨国忠的可能,他却着实考虑过。当时哥舒翰的手下将领王思礼就曾建议哥舒翰,安禄山既然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的名义造反,杨国忠这位也不是什么好鸟,不如咱们就学一学汉代平定七国之乱的做法,杀掉杨国忠,让对方彻底师出无名。王思礼当时连操作都替哥舒翰想好了,派三十个骑兵入长安,把杨国忠直接劫持到潼关来,然后杀掉。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现在咱们再回头看看这段历史,不禁感到后怕,这得多么无法无天,敢带兵冲入长安,将名义上的宰相逮出来,然后当众处决。还有没有王法了?当时的哥舒翰虽然表示了反对,但从这上面,也能看出哥舒翰心态的变化,那就是拥兵自重,这二十万人,正是左右天下大势的力量,出去能平灭叛军,回拳也能打爆长安。杨国忠虽然无能,但不代表消息闭塞,不久他便得到了哥舒翰想弄死他的消息,此时的杨国忠也很无奈,但坐以待毙,可不是他的性格。随后,杨国忠开始自救,他向唐玄宗游说,从牧监之中选三千人在内苑训练,以备万一,同时又从长安招募万余人,屯兵灞上。皇帝和宰相都被逼得不得不紧急募兵屯防自卫,当时要防的人是谁?显而易见。对于朝廷的动作,哥舒翰也看在眼里,随后他向朝廷提出了一个,连朝廷也无法拒绝的提议。既然你们也是为了抵御叛军、防备万一而募兵,那么如今前方吃紧,为了防止你们说的万一情况出现,请将灞上的屯兵,隶属于我这边,以便危急时刻,紧急调拨。这种义正严词的理由,朝廷自然无法拒绝,而拿到灞上屯兵名义上的指挥权之后,哥舒翰便邀请了灞上屯兵的领导——杨国忠的亲信杜乾运,来潼关开个会。直属领导让自己去,杜乾运自然无法拒绝,随后他便来到了潼关,而等待他的却是哥舒翰的刀斧手。六月,癸未,召杜乾运诣关,因事斩之;哥舒翰的狠,让杨国忠着实被吓着了,潼关外有安史叛军,潼关上还蹲着个心怀不轨的哥舒翰,虎视眈眈地看着自己,此时的长安,竟然给人以极度不安的感觉。杨国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再这样下去可能就不只是安史之乱了,安史哥之乱的可能性在不断攀升。这可咋办呢?最终,朝廷出了一个驱狼拒虎的招,把哥舒翰调到关外去跟安禄山死磕,届时安西、陇右精锐边兵来了,再重新部署可靠的潼关防御。如此一来,哥舒翰出关,便势在必行,也只有他出去了,朝廷才能心安,杨国忠才能睡得着觉。当然,除了主观原因之外,确实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客观原因,那就是——粮草问题,在这个问题逼迫之下,哥舒翰最终也不得不妥协出关。粮食尴尬了对于粮草问题,在当时的唐玄宗看来,确实是个大难题,毕竟二十万大军,每天人吃马嚼的,都不是一个小数目,同时长安城这么大一个国际大都市,城内人口数目众多,每日消耗物资甚巨。根据天宝三载,岑参《秋夜闻笛》里面的描述: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当时的长安百万家应该有些文学夸张,但日本史学家始终坚持长安当时有百万人口的说法,应该还是有可能的。想象一下,一百万城镇人口加上关内郡县的那些卫星城,再加上潼关的屯兵,此时,朝廷所靠的粮食供应之地,只有关中平原、河中和巴蜀。而唐廷一直依靠的粮食生命线——东南、淮河、泗水、汴水、洛阳这条线路,此时已经被叛军截断了将近半年时间了。 朝廷依仗东南,这是当时唐廷一直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先前,为了东南粮食运输,唐玄宗还专门开凿了一条小运河,从洛阳直接转运长安,以保证长安的供给。 咱们想象一下,当年黄巢被困在长安之内,没有粮食的状况:四面从兹多厄束,一斗黄金一斗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缺少粮食的长安有多可怕,只有当事人才感受得到,从哥舒翰上任防御潼关,到最终朝廷下令他出关抗敌。朝廷已经忍了近半年的时期,这半年,朔方军平叛需要军粮,边军的军粮更不能挪用,山南也在聚兵防贼,没有多余的存粮上供。朝廷只能靠着巴蜀崎岖山路运粮、以及河中一地的存粮度日,能硬捱这么久,也确实苦了唐玄宗和一帮度支大臣们了。但,输粮主动脉堵塞了,靠着支路续命,总不是个办法,而且凡事也总是有个上限期限。六月份,就是朝廷储存粮食的大限。夏输无过六月。按照以往的惯例,朝廷存粮以及能够调拨的粮草,最多能撑到六月,再搞不定,那就都要饿肚子玩完了。这恐怕也是唐玄宗以及宰相班子,在五月之时,不断催促哥舒翰上路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面对这种情况,哥舒翰即便心里另有打算,即便有一万个不想出关,但只要他还不想反,就不能看着长安因为饥饿崩溃了。因此,当时的哥舒翰应该是不情愿,又不得不最终接受了唐玄宗的诏令,领兵出关而去。尾声: 然而,所有人,包括哥舒翰自己都没有料到,大军出关数日之后,二十万朝廷大军跟叛军接触作战之时,竟然发生了闪崩,而且逃亡之际,战况惨烈,损失惨重。王师自相排挤,坠于河。其后者见前军陷败,悉溃,填委于河,死者数万人,号叫之声振天地,缚器械,以枪为楫,投北岸,十不存一二。 王师溃败回潼关不过万人,连哥舒翰自己随后也被部将逮住,送到了叛军阵营。 守军不过万人,且都已成了惊弓之鸟,能守的大将还跳槽了,而亟盼边军此时尚未赶到。 粮没了,兵没了,将也没了,后补还没赶到。估计当时得知消息的唐玄宗都要抓狂了,按照解放战争时期的那句名言来套的话,即便是二十万头猪,一个个砍的话,也得砍几天,一天,你哥舒翰就给我把二十万大军全报废了。这让我接下来,怎么守?只能跑路了。再后来的剧情发展,大家便再熟悉不过: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跑路、杨贵妃陨落,唐玄宗提前被退休。唐玄宗的盛世,哥舒翰的英名,化为一缕烟云,最终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武则天向来对情敌、政敌从不手软,她用骨醉刑整死萧淑妃,对她的三个儿女也同样痛下狠手,那么萧淑妃死后,武则天是如何对待她的三个孩子的呢?李治上位之初,专宠萧淑妃,她先后为李治生下三个孩子,长子李素节,大女儿义阳公主,小女儿宣城公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李治从感业寺接回武则天,生下李弘,一切便变了模样。萧淑妃三个孩子都因为母亲萧淑妃与武则天的争宠之战而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李素节的命运李素节聪慧过人,小时读书过目不忘,一天能有五百多首诗的背诵量,父皇李治宠爱有加,6岁便封为雍王。公元655年,武则天在后宫斗争中完胜,她以骨醉之刑导致萧淑妃残死,萧淑妃儿女的生活也逆转直下。本是无忧无虑的孩童,突然之间,失去了母亲的庇护,原来倍受父母宠爱的孩子,一夕之间,永远失去母爱,雍王李素节这时才7岁,只知哭泣和伤心,被动听从命运的安排。不久武则天便开始对李素节进行打压,从原来的歧州刺史左迁至申州刺史,小小年纪就让他远离京师去当地就任。李素节离京后,武则天便悄悄派人搜罗李素节的不合适的言行,一次次地向李治吹枕边风,李治本来就敏感而柔弱,没有主见,听了武则天的一面之辞居然信以为真,也渐渐地疏远李素节。公元666年,武则天以李素节常年身体不佳,不宜长途跋涉为由,让他不必要回京拜见父皇李治,人为的隔断父子之间的人伦亲情。李素节为了表达自己对父皇的思念,也为了证实自己身体很好,完全能入京拜见父皇,就写了一篇《忠孝论》托可信之人张柬之带给父皇,然而此文并没有起到父子时常相见叙天伦之乐的目的,反而因武则天觉得他忤逆自己,不顺从自己的安排,而更加厌恶他。后来的十多年间,李素节一再被贬,武则天一纸圣意把李素节流放到鄱阳,后来又让他做了岳州刺史,一方面让他远离父皇,远离京城,另一方面又削减他的封户,政治经济实力一再降低。直到公元683年李治去世,他想拜见父皇的心愿也未能如愿。随着武则天废去李显、李旦,自立为帝,建国武周,武则天再也无所顾忌了,当有朝臣周兴告发李素节谋反,便追逮他到了都城,到了南龙门驿,武则天便派人缢杀了李素节,死时只有四十三岁,武则天废去他所有赐号,命令像老百姓一样埋葬他。李素节的命运从母亲萧淑妃去世后急转直下,政治地位一降再降,离京城越来越远,在武则天的强势打压下,他自己又不懂得隐忍,不会避其锋芒,最后不得善终,这是身为帝王之子的悲哀。两个公主的归宿义阳、宣城公主在母亲萧淑妃死后,被关进了掖廷冷宫,掖廷里阴冷潮湿,蚊虫老鼠到处都是,两个人在这里一待就是十多年,那些大监宫女看到她们失势了,便饭菜都送得不及时,甚至有一餐没一餐,饥饿、寒冷时常侵蚀着他们的肉体,更难过的是没有任何人理睬她们,她们好像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黑暗的掖廷里不知白天与黑夜,慢慢地两个人连语言能力快失去了。然而有一天,她们见到了一线曙光,太子李弘托着病恹恹的身体,撞开了关着她们的宫门,发现她俩后,李弘奏请父皇母后请求嫁了两个姐姐。李治欣然同意了,武则天也没有理由拒绝这一合理要求,于是便替两人选择了附马,此时已30岁左右的义阳公主嫁与了翊军权毅,后来升为袁州刺史,20多岁的宣城公主嫁给了翊军王勖,后来升为颍州刺史。两个公主成家后,过了十多年低调平淡的生活,只在高宗李治去世的国葬时才回了京城一次。然而武则天大权在握,要废皇帝李旦自己称帝,公元691年附马权毅、王勖两人都参加到反对武则天称帝的阵营,武则天岂会放过和自己作对的人。不久,两人都会诬告谋反,身首异处。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受到牵连,又一次被幽禁在掖廷,义阳公主终日郁郁寡欢,不久就跟随附马去九泉团聚了。而宣城公主则在掖廷为王勖守孝,一连三个月不吃不喝,眼看也要去见王勖了,有一天突然却神采飞扬,声称自己是观音菩萨下凡,身体已安然无恙。这传奇式的变化,让正在推行佛教的武则天有所顾忌,便不再过度为难宣城公主。宣城公主也就得以正常生活,直至公元714年,武则天去世9年后才寿终正寝,享年65岁。武则天对待政敌、情敌的儿女以心狠手辣著称,萧淑妃的三个孩子,受尽磨难是在所难免的,所以生在帝王家的孩子,未必都有幸福的生活,如若没有九五之尊的道行与能力,一定要低调,避其锋芒,因为活着最大!活着才有一切!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标志着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安史之乱是天宝14年,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揭开了地方割据势力长期与唐朝中央政府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序幕。安禄山因为残酷的镇压奚,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天宝元年742年,被提拔为平卢节度使,不久又兼范阳,河东节度使,安禄山野心极大,他多次,到京师长安,在宫廷和官场活动中,对唐政府的腐败,虚弱情况了解的很清楚,蓄下了起兵灭唐的意志。安禄山为了发动叛乱做了充分的准备。养精蓄锐筹集人马,军械,米粮,绢帛,积聚了大量物资。经过长达十余年的秘密准备后,安禄山认为已经具备了灭唐的力量。于天宝14年755年,以奉密旨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悍然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由此开始!腐朽的唐王朝军事上毫无准备,仓促应战,一触即溃。叛军攻陷洛阳,次年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安禄山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但是由于叛军到处烧杀抢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给安禄山的后方造成了极大威慑,安禄山派史思明引兵回击,许多郡县重新沦陷。不过不久李光弼,郭子仪率领军队在河北大破史思明,断绝了安史叛军返回范阳老巢的道路,使叛军陷入一片混乱。如此有利的局面,却被唐朝的昏庸腐败葬送殆尽,叛军西陷潼关,整个战局的形势急转直下。潼关失陷,玄宗仓皇出逃四川。杀奸臣杨国忠,并逼迫玄宗勒死杨贵妃。玄宗最后在七月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则在宦官李辅国等人的簇拥下北逃至灵武。于展乱中登基皇位,此时,京师长安陷入叛军之手。在胜利面前,安禄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化。禄山恣行暴虐,众叛亲离。不久,安禄集团分裂开始。唐朝政府收复长安之后在河南境内,与叛军展开反复争夺,互有胜负。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并趁胜向长安进犯,在途中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叛军内部更加分裂,从此再无力向唐军发动大规模进攻。762年,唐朝宫廷发生政变,宦官李辅国率禁军杀死张皇后,肃宗受精而死。宦官李辅国拥立太子李豫即帝位,为唐太宗!唐太宗,调集各路兵马,率军相继收复了洛阳,河阳,郑州,汴州等地,唐军视河南地区为“贼境”,大肆抢掠,三个月,杀人万计,大火延续几十天不灭。唐军的暴行,进一步加剧了河南地区的灾难。丢城失地的史朝义逃往河北,河北的叛军见他大势已去。多不听其指挥,纷纷向唐军投降。广德元年763年初,史朝义在唐军的追击下走投无路,穷途自杀。历史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安史集团叛乱是不得人心的,广大人民的坚决反抗是促使安史集团失败的重要原因。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黄河流域所受破坏,最为严重。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的边防军队多征调至内地,造成了边防空虚,是让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对唐进攻西域等地。相继被吐鲁番占领南方。在民族斗争中,唐朝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守。安史之乱还打破了唐朝的统一局面。藩镇割据势力在乱后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总而言之,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乱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因为安史之乱表面上是边将造反,深层次原因则是唐玄宗把之前一千多年的军事制度彻底改变所引发的后遗症。很多人不知道,在唐玄宗废除府兵制改募兵制之前,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初都实行的征兵制。换言之,唐玄宗改革军事制度之前,几乎是没有常备军与职业军人的。说一个令大家大吃一惊的事实,在汉武帝之前,汉朝唯一的常备军是南军与北军,加起来不足五千人。实行征兵制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不怕“兵随将有”,不用担心边军将领造反。因为征兵制之下,边将手里的军队是“流动”的,举一个例子,守雁门关需要一万士兵,但是在征兵制之下,这一万士兵分别是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个地区的义务兵,每一个省的义务兵在雁门关服役三个月。边将根本熟悉不了军队,就又换另一批人了。那么,为什么唐玄宗要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原因是因为唐朝开疆拓土,边疆越来越远,而边境冲突越来越频繁,这样就造成两个后果:1、 义务兵到达某边防要塞的时间大大延长,而戍边的义务兵戍边的时间大大延长,这都会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2、 由于边境冲突加剧,所以需要边军更职业,更长时间待在边境。所以,唐玄宗改义务兵制为募兵制,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募兵制虽然可以增强军队战斗力以及“待机”时间,但是同时也为边将拉拢麾下将士创造了机会。毕竟,募兵制下,边将与士兵一块待的时间从几个月变成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年十几年下来,足够有野心的边军大将把军队经营的和铁桶一样了。我们可以看看唐朝以后的朝代是怎么预防募兵制度下将领造反的?宋朝采取的办法是频繁调动将领,既然军队我调不动,那将领我总可以调动吧;其次就是不给地方州郡留多余物资,举一个极端例子:给青岛运送物资,原本从济南运输比较省钱的,但是宋朝就会采取宁愿让济南先把物资送到开封,再从开封给青岛发送物资的方法,也不会在济南囤积物资。而明朝采取的方法更极端,明成祖朱棣干脆把京师搬到距离边军最近的大城市,这样一来,边军将领有什么风吹草动,中枢都能第一时间知道。当然,唐玄宗还是安排一些牵制安禄山的手段,比如最开始把提供物资以及提供马匹的官职一分为二,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不让安禄山插手。但是,这样一来,很影响唐朝北部防线,尤其是对外开拓,所以唐玄宗为了效率,逐渐的把后勤以及马匹这两个职务都给了安禄山。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就是安史之乱的爆发。我觉得这是军制改革后必然要经历的阵痛,不是安禄山也会是其他人。和亲,即指历史上历任出嫁他国的公主或皇亲贵女。早在古代就有和亲现象。中国和亲史到了清代达到顶峰,究竟有多少和亲公主,真的很难做出精确统计。 古代社会为了王朝的外交和稳定,大多数皇帝都会派公主和亲。和亲只是一种联盟手段,被选中的女子多是身份尊贵,娇生惯养一朝公主。这些公主,到了异国他乡,一切都是陌生的,生活上相当的不方便,而且历史上很多公主都是远嫁少数民族和亲。塞外的文明程度低,环境更加艰苦,天气又极端恶劣,吃的、用的都比较粗糙,公主们是宫中娇养大的,又怎能吃下这份苦?在域外的生活不会开心,时间长久都会变得心情郁结。而且塞外的民族有一个很奇怪的习俗,就是新登基的君王需要迎娶上任君主留下来的妃嫔。中原的女子思想都是比较传统封建的,十分看重贞洁,这一点没有几个是能接受的。当初昭君出塞的时候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她嫁过去还不到两年,老君王就去世了。按照习俗她要嫁给新的君主,但是昭君不愿意,但迫于无奈还是嫁了,也正因为这样,她心情郁结,年仅33岁就离开了人世。有时还不仅仅是生活的不便,习俗的不同。若是两国相处得融洽,和亲公主们在异国还能生活下去,若两国一旦交战,那些和亲公主就变成了人质,时刻都会有生命危险。唐朝的宜芳公主就是这样最悲催的和亲公主之一。在唐朝大将张守珪、李祎击败契丹、奚后,契丹、奚臣服于唐朝,期间也曾有过比较和谐的和亲往来。 但是却被安禄山破坏了。镇守边关的安禄山急功近利,着急立功,不顾大局,杀掠契丹、奚,导致本来已经臣服于唐朝的契丹、奚造反。李延宠在与宜芳公主完婚后,将其当场斩杀,用来祭旗,表明与唐朝对抗的决心。可怜的宜芳公主三月才刚被封为公主远离家人,九月就惨死在他乡。可想而知这些和亲公主的生活状态是多么的不幸和凄惨。

5,水浒传李兖主要事迹是什么

和项充跟随樊瑞在芒砀山落草,试图吞并梁山势力,被败投降,坐第六十五把交椅,后来在征方腊时战死
水浒里没有“李兖”这个人,只有一个绰号为“飞天大圣”的李衮。“衮”读音是:gǔn

6,刚到战场就病死的唐朝元帅到底有多少个亲生子女

喜欢读隋唐演义类小说的朋友,对于“对于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一词,肯定是非常熟悉。在隋唐演义类小说里面,秦琼、尉迟敬德、薛仁贵等人,都担任过“对于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在演义里面,唐朝的元帅,个个都是武艺高强。在真实的历史上,唐朝初年能当元帅的人,加起来也没有几个。唐朝的将军领兵出征,封号一般是行军大总管或者行军总管。比如程咬金曾经领兵远征帕米尔高原,就被唐高宗任命为葱岭道行军大总管。唐朝初年的元帅一职,只能授予领兵出征的太子和亲王。比如李建成曾经担任东讨元帅,李世民曾经担任西讨元帅。唐玄宗是历史上著名的风流天子,身边美女众多。唐玄宗有一个特点,喜欢一个女人,就经久不衰地爱她。唐玄宗身边的美女,武惠妃和杨贵妃都是长期得到皇帝的宠爱。在武惠妃和杨贵妃之前,唐玄宗身边比较得宠的美女,是刘华妃。由于史书没有传记记载刘华妃的事迹,我们不知道刘华妃的来龙去脉。刘华妃很漂亮,深得唐玄宗喜爱。唐玄宗的长子奉天皇帝李琮、靖恭太子李琬、仪王李璲,都是刘华妃所生。这件事情,典出《新唐书》的记载:“刘华妃生奉天皇帝琮、靖恭太子琬、仪王璲。”李琮是唐玄宗的庶长子,活着的时候,只是一个亲王,死了以后被追封为皇帝。李琬是唐玄宗的第六个儿子,活着的时候只是亲王,死了以后被追封为太子。李琬的母亲,曾经深得唐玄宗的喜爱,他也子凭母贵,得到了父皇的重用。李琬在士大夫心目中颇有美名,曾经出任大都护一职,有一定的统兵经验。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唐玄宗对外姓将领不太放心,就任命亲儿子李琬为征讨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李琬和高仙芝率领大军,在陕郡屯兵,准备迎击安禄山的叛军。出征时还生龙活虎的李琬,挂帅没几天就死了。大战在即,大元帅就突然病死了。大唐军队的士气,肯定会受到影响。李琬这个大元帅,非但没有给父皇帮上忙,反而是越帮越忙。李琬打仗没有功劳,虽然有太子的追封名号,但是在历史上没有存在感。正史在记载李琬的时候无功可表,只能特别说明他生了58个子女。唐玄宗是唐朝生育能力最强的皇帝,没有之一。唐玄宗总共生了30个儿子,唐玄宗的儿子们,也是开足马力生产。《新唐书》记载,唐玄宗的孙子有三位数之多。皇帝爷爷根本就认不全那么多孙子,许多孙子连亲爷爷都没有见过。唐玄宗为了安顿孙子们,修建了“百孙苑”。唐玄宗的孙子多,李琬和陈王李珪两个儿子贡献最大。李珪光儿子就有二十一个,加上女儿的话,也是有几十个子女了。李琬的58个子女当中有多少个儿子,没有史料明确记载。史料明确记载,李琬的儿子里面,只有三个人封王。陈王李珪二十一个儿子里面,也是只有三个人封王。唐朝初年,只要是皇帝的亲孙子,活出了襁褓之后,都能获得郡王爵位。再后来,像李琬和李珪这样生育能力超强的亲王多了,皇帝的孙子就不值钱了。大家不妨想想,如果唐玄宗几百个孙子都封王了,朝廷哪有那么多的封地给他们啊?古人都说多子多福,但是子孙多了,皇帝也吃不消,只能削减子孙的待遇。李琬作为元帅,打仗给父皇帮倒忙,还有那么多子女要朝廷供养。朝廷要负担的圣子身孙那么多,难怪大唐盛世到了唐玄宗那里就中断了。

7,李隆基的儿子是谁

问武则天
子奉天皇帝(靖德太子,郯王)李琮(母刘华妃)废太子(郢王)李瑛(母赵丽妃)唐肃宗 李亨(母杨贵嫔)棣王李琰(母钱妃)鄂王李瑶(母皇甫德仪)靖恭太子(甄王)李琬(母刘华妃)光王李琚(母刘才人)夏悼王李一(母武惠妃)仪王李璲(母刘华妃)颍王李璬(母高婕妤)怀哀王李敏(母武惠妃)永王李璘(母郭顺仪)寿王李瑁(母武惠妃)延王李玢(母柳婕妤)盛王李琦(母武惠妃)济王李环(母钟美人)信王李瑝(母卢美人)义王李玼(母阎才人)陈王李圭(母王美人)丰王李珙(母陈才人)恒王李瑱(母郑才人)凉王李璇(母武贤仪)汴哀王李璥(母武贤仪)另有七人早夭,母亲名氏与地位失传。
李代瑁

8,唐朝李绩徐茂公有几个儿子分别叫什么

83世 84世 85世 86世 87世 88世 89世 90世 91世 敬业 坚 茂(唐朝开国元勋——震——敬酋犬——孝德—有功—喻——峤——浩——卿—— 孝思 然
资治通鉴记载李绩(也就是李绩)写到他死后,由于绩长子震早卒,震的儿子敬业承袭爵位。里面还提到敬业有弟弟叫敬猷,敬业的叔叔是润州刺史,名李思文 只能回答到这里了,因为历史上并没说他到底有几个儿子
历史上记载的只一个,刚刚看了下唐史和网站上基本一致 儿子叫李震 孙子李敬业后,武则天下诏追削李敬业祖、父官爵,创坟斫棺,复本性徐氏徐茂公直系子孙诛戮无遗,偶然有旁支逃脱的,“皆窜迹胡越”。
 子:李震  孙:李敬业 李敬猷
1个儿子,叫徐敬业 后面徐敬业起兵作乱,被平息之后,徐家灭族

9,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

返魂香返魂香是一种药物,想起非常浓厚,据说能飘数百里,死人闻到此香也能活过来,在中国古书当中有许多关于返魂香的记载。返魂香最早的传说来源于中国古代汉武帝时,西域月氏国贡返魂香三枚。,大如燕卵,黑如桑椹,据说燃此香,病者闻之即起,死未三日者,薰之即活。 (详情见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汉武帝内传》。 )  当时中国正是香料贸易繁盛时期。由于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时的香事变得格外繁盛起来,后世野史笔记屡称不绝。什么焚“月支神香”解除长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汉武外传》),用东方朔“怀梦”香草在梦中与李夫人相见,直至烧“返魂香”使李夫人还魂--
返魂香最早的传说来源于中国古代汉武帝时,西域月氏国贡返魂香三枚。,大如燕卵,黑如桑椹,据说燃此香,病者闻之即起,死未三日者,薰之即活。 (详情见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汉武帝内传》。 ) 当时中国正是香料贸易繁盛时期。由于有了真正的香料,使武帝时的香事变得格外繁盛起来,后世野史笔记屡称不绝。什么焚“月支神香”解除长安瘟疫(《香乘》卷8),燔“百和之香”以候王母(《汉武外传》),用东方朔“怀梦”香草在梦中与李夫人相见,直至烧“返魂香”使李夫人还魂--

10,太行赤子李保国原型是谁

《太行赤子》男主角原型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26集电视连续剧《太行赤子》,根据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的事迹创作摄制,他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李保国精神带有鲜明时代烙印,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奋发作为的责任意识、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正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由中央电视台、河北省电影电视剧创作中心、河北广电传媒集团、厦门冉冉昇起影业有限公司、北京长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河北东方视野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现实题材农村英模大剧《太行赤子》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该剧开播后,收获了收视口碑双丰收的好成绩,观众更是被剧中李保国和郭素萍这对相濡以沫、互相扶持的模范夫妻所感动。剧中,李保国亲自引线炸山,却被炸飞的石子伤到腿,郭素萍见状既生气又心疼,劝其回校工作。而李保国执意留在农村,一方面向郭素萍亮出课题组的成绩,一方面诉说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烈期望。两人因去留问题争执不下,模范夫妻的首次争吵引观众热议:“郭素萍追随丈夫李保国来农村工作,从女性角度来看,她看重丈夫的工作,更关心丈夫的安危,徐百卉演出了郭素萍的个人魅力”。李保国砍掉病树,只为保护人民利益,却被村民当作损坏国家财产的罪人。为了证明科学培植果树的重要性,李保国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顶着村民质疑、条件落后、供电限制等巨大压力之下,李保国凭借一颗赤诚之心,赢得民心。他的坚守为黄石岗村民带来了希望,他的精神更在太行山区散发光芒。观众对此表示:“从李保国日夜坚守黄石岗村的画面中,我看到了农村扶贫的希望”。当前,国家加大对大学生扶贫、农村支教、科技下乡的政策支持。然而,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现实问题,让许多大学生望而却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经济百废待兴,条件更为艰苦。而李保国无畏艰苦,坚持留守农村,手把手教村民科学栽培果树的方法。正是由于李保国等一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付出,太行山区才迎来了如雨后春笋般的巨大发展。冉冉昇起影业力求真实再现李保国教授“因责任而驻足,为人民而坚守”的崇高精神,在《太行赤子》创作初期,对人物刻画、时代内涵等内容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在拍摄之前,匠心团队大量查阅李保国教授生前事迹,多次走访李保国教授生前的工作轨迹,秉持初心,弘扬时代精神,传播正能量。无论是戏里,或是戏外,“坚守”是不变的信念,“坚持”是不变的主题。今晚即将播出的剧情中,响水沟南边半个山坡的苹果树枯死,树木面临被砍的危机,李保国等人精心栽培下的果树缘何“生病”?黄石岗村厂子收益颇丰,村民纷纷跑去搞生产,果树种植能否继续进行?今晚20:00,敬请继续关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太行赤子》,同时启动全网联播。
文章TAG:李琬李琬李氏先祖

最近更新

  • 历史论坛,在一些论坛用历史人物的名称来命名论坛的名称犯法吗

    本文目录一览1,在一些论坛用历史人物的名称来命名论坛的名称犯法吗2,能给介绍几个有名的历史类论坛吗3,哪有比较好的历史网站4,推荐一些好的历史学术交流论坛5,历史上有哪些急功近利的人6,知名的广州论坛有哪些啊7,求中国历史较为权威的杂志和论坛8,我想知道BBS的历史1,在一些论坛用历史人物的名称来命名论坛的名称犯法吗只要内容不涉及暴,色,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元宵节为什么不放假,元宵节为什么不能够放假呢如果只能放半天假也OK啊这样和家人团

    本文目录一览1,元宵节为什么不能够放假呢如果只能放半天假也OK啊这样和家人团2,请问元宵节放假吗3,我国的元宵节为什么不放假4,同样是团圆佳节为什么元宵节没有法定放假呢5,元宵节放假吗6,元宵节为何不是法定假期7,为什么元宵节不放假元宵节假期什么时候取消的1,元宵节为什么不能够放假呢如果只能放半天假也OK啊这样和家人团呵呵,元宵节不是国家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三支一扶是什么意思,三支一扶自主择业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一览1,三支一扶自主择业是什么意思2,限三支一扶及志愿服务西部人员什么意思3,三支一扶等项目生的定向报考公务员是什么意思4,三支一扶是做什么的5,三支一扶与四支一扶的区别6,三支一扶和村官的区别7,三支一扶与支教什么区别1,三支一扶自主择业是什么意思服务期第二年应该可以吧,我也不是太清楚就是你期满了,找工作,可以随便找,好像还有贷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保定黑社会,想知道保定市 保定混混多吗 在哪

    本文目录一览1,想知道保定市保定混混多吗在哪2,保定哪儿有买女大学生和黑社会老大这本书3,保定支队张何4,保定公安局通缉犯5,保定李旭1,想知道保定市保定混混多吗在哪不多2,保定哪儿有买女大学生和黑社会老大这本书向阳桥这一个书摊挺多的书可能有吧3,保定支队张何张何,保定支队一大队四中队战士,2004年入伍,中士警衔。做饭得呵呵4,保定公安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入木三分的意思,入木三分的意思五十字

    本文目录一览1,入木三分的意思五十字2,入木三分的意思3,入木三分么意思4,入木三分的含义5,入木三分的意思昰什么6,入木三分的意思是什么7,入木三分是什么意思8,入木三分的意思是什么呢9,入木三分的意思是什么10,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11,怎样解释入木三分12,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的意思1,入木三分的意思五十字〖成语〗:入木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徐州市房管局,谁知道徐州房管局在哪

    本文目录一览1,谁知道徐州房管局在哪2,徐州房管局十月几号开始上班3,徐州铜山县房管局在什么位置4,徐州市云龙区房管局所在哪里5,徐州房管局网址6,徐州市房产管理局产权监理处在哪房管局分区域吗我家属于鼓楼区7,徐州房管所在哪里1,谁知道徐州房管局在哪坝子街9号中和大厦2,徐州房管局十月几号开始上班8号搜一下:徐州房管局十月几号开始上班3,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2012福建高考理综,2012福建高考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各占几分

    本文目录一览1,2012福建高考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各占几分2,有什么2012福建高考理综冲刺练习是比较好的3,2012年福建高考状元是谁1,2012福建高考理科物理化学生物各占几分理科综合试卷满分300分,全卷难度值为0.6左右,其中必考题共27题,共265分;选考题共5题,考生作答3题,共35分。物理试题总分120分,选考内容占10%;化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

  • 退休警察,警察退休警衔可由自己当作纪念

    本文目录一览1,警察退休警衔可由自己当作纪念2,退休警察死亡抚恤金3,最新警察退休政策出台4,已经退休的警察还可以说是警察吗5,我国警察多少岁退休6,警察退休后有那些工资7,退休的人民警察如何给予纪律处分8,退休警察好看吗1,警察退休警衔可由自己当作纪念警衔还在,待遇也还在,但是不能再佩戴警衔,不能留作纪念。是自己保留的我朋友是警察,他的 ......

    教育知识 日期:202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