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如何能学好中医论文,读中医之书需要方法

如何能学好中医论文,读中医之书需要方法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3-29 00:04:29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怎样学好中医呢?

怎样学好中医呢

我是从去年十一月开始学习中医的,成果把自己多年沉疴(伏饮)治好了,把老丈人从鬼门关给捞回来,他是多年的帕金森综合症,现在在治老婆的经期早绝,学好中医有几个感触:一:底子好,中国传统文化要了然于心,阴阳五行理论要接触过。二:要有个好的领路人,我不是业内的,也没有家庭条件,跟着倪海厦视频学,倪先生知识广博,见识丰富,入门很快。

现在看第二遍视频。三:融会贯通。譬如 黄帝内经,它在讲什么,阴阳五行理论是什么东西,能不能用生活语言去表达。譬如 黄帝内经 我的理解:身体组成结构,运行规律和失效模式。阴阳五行理论:超现代系统控制理论。控制理论就是感知判断决策行动。之所以加上超现代是因为人体可以遗传,可以自修复。人类设计的任何东西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如何能学好中医专业?

怎样学好中医呢

谢邀!学好中医这个范围太大了,从执业中医医师资格证的考试重点里也行能给你些启发!以下表格是执业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章节,如果想学好中医,建议给这些板块重点学习!第一单元:中基50;中药50;西内40;法规10第二单元:中诊50;方剂50;西诊40;伦理10第三单元:中内90;针灸60第四单元:中外40;中妇40;中儿40;传染病30。

中医自学如何快速入门?

怎样学好中医呢

如何自学中医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看同样的一个问题: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总体来说,大致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一、初学阶段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歇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

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1、内容枯燥,阅读乏味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内容;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明显不同的。

2、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同等重要;同为五脏,在不同的情况下,具地位也不会完全相同:同是脚脏的生理功能,运相化对临证的指导价值仍有区别。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都是需要老师指点的。3、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一个认识的基础,即对基本概念的把握。

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1、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可能笨拙的很,但实际上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多向前辈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

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相信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学习方法可以逐渐开朗,还会在不经意间学到老先生很多宝贵的临证心得。2、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

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3、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选用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比较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最新版的中医教材。一般来说,新版教材容纳了诸多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整体水平还是值得信赖的。

4、如果希望精炼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5、最后,还需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大约是三年(当然还要学习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

太松或太紧,都可能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二、经典学著作习阶段经过前期的家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所》,有一些同学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土东正不过是讲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对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这柱回答: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路向前的,像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无法替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

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意味看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在实践中发展创新。“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又有一些同学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

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现代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间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所以,中医教材的价值首先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

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其次,时代在发展,认识在提升,一味的祟古泥古,只能把自己的思想,禁锢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成为井底的青蛙。学习经典,初衷并非要恢复古中医的原貌,把自己完全还原成古人,不但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学习经典,是希望从古人深邃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从古人丰富的经验中撷取珍宝。

惟其如此,为今人所用,古人的思想才在今天真正活了下来,中医的灵魂也才终于不灭。讲了这么多经典的学习,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当过老师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困难的多。难就难在,先是要老师自己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下来再表达出来给学生。那么对通过自学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所以,对于经典的学习注意几点建议:1、明确自己的方向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要知道面前的路通向哪里,学习经典也是一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就未必最好;许多纯粹的理论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

而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着治疗医案的书就要好的多。仅举例两本书为例,《黄帝内经临证精华》和《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书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的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会更有动力。如果是从治学的角度,或是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自然需要另当别论,这里就不多讲了。2、从浅到深的学习。

自学者,学习文言文有困难者,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更进一步,全部符合“古意真的就是我们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翻译的版本方面,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几部标题为《×x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3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阅读古文,在理解上很容易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维,形成新的认识。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经典的注家虽常以千记,但其中非常著名的也不过几家、十几家,比如研究《内经》的杨上善、王冰、马莳、张介宾、张志聪等;注解《伤寒论》的成无己、尤在泾、柯韵伯等。

相信在经典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以上注家,和他们的善作,自学者,不妨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来读。三、医疗临床探索阶段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离开真实的临床诊疗过程,医学很难找到存在的依据。而医生诊疗是一门技术,技术的本质是能力,能力的获取靠练习,整个身心的练习,练习的起点,又在哪里呢?医学生毕业前,一定会经历两个过程:见习和实习。

所谓见习,是在观察中体验诊疗实践的过程。对中医来说,主要指跟师侍诊。老师诊疗时行体验诊疗实践的过程。对中医来说,主要指跟师侍诊。老师诊疗时在旁悉心观察倾听,如何问诊,舌象怎样,如何施针,怎样开方。隋唐以降,针道衰而方药兴,所以现代中医侍诊过程,主要形式演变成跟师抄方,抄方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医见习、侍诊的代名词,见习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亲手诊脉。

提到诊脉,这里尤其需要多说几句。在普通百姓和中医爱好者中,往往认为中医诊脉神奇玄妙,不可思议。实际上,脉诊确实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原因在于,脉诊需要的,几乎是纯粹的感觉。而感觉是无法通过书本学习或跟师学习直接获得的,感觉需要体验。比如一个简单的冷热感觉,无论读多少书,向多少位“专家“、老师请教,什么是冷,什么是热,都无助于对冷和热的真正认识,除非亲身体验。

这个感觉的领域,不在头脑的范围之内,无法通过科学来界定,这是一个由心主宰的世界。用心体验得来的感觉,往往历久弥新。对中医自学者而言,见习之难在于选择和找到一位可以信赖的老师实习之难则首先体现在风险控制。得遇师长是缘,得遇明师更是珍贵的善缘。外缘无常,却仍不离因果。多加留意,总会在身边发现可以为师长的前辈。

以恭敬心,惜缘为念,取人之长,择善而从假以时日,必有所得。医之为业,关乎性命,敢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初学实习者,遇虎狼之药,危险之穴,谨须恪守轨范,暂收猎奇之心。一句话,医生这个行当,不是闹看玩的。无论自己还是家人朋友,临床探索必不可少,但关键时刻,探索的心必须让位给慈悲的心。四、临证与读书相参阶段经过了前面的读书学习,见习实习,初学者或许已经可以小试牛刀并且开始体会到病情好转,甚至治愈疾病的欣喜。

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临床可能遇到的种种困境了:别人讲很好用的方法,到自己怎么就不好用了?之前试过很好用的方法,现在疗效为什么就不再让人满意了?患者病情突然加重了怎么办?首先需要明确,作为普通爱好者,以及初学者,当下首务一定不是攻克某种病,而是对人体,对疾病有所认识,有所体验。如此,在病症选择上,就需要有所考虑:一些急症,如高热、昏迷、呼吸困难,可能直接威胁生命些大病,如癌症、中风、心梗,心理负担太过沉重;一些难病,如癫痫、红斑狼疮、牛皮癣,太容易信心受挫。

反之,慢性的、较轻的、常见的病症,如失眠,腹泻、便秘,慢性头疼、腰疼,普通感冒等,更适合初学上手练习。干万别小看这些病症,真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已经相当不易。明确了大致的范围,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实战了。对初学者来说,最常见的问题,如上文所讲,即疗效的不确定、不稳定。这例有效,那例无效;此时有效,彼时无效。

扰如段誉手里的六脉神剑,似乎毫无规律可以把握。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有二:初学者掌握的知识结构尚有欠缺,又或者临证体验尚欠丰富。打个比方,如果到北京只去过天安门、故宫、长城,头脑中北京的印象就只是气势恢宏,那么面对小胡同的情景,就很难与北京建立起关联。只知道失眠可以从心火、肝郁上得,用清心、疏肝法有效,再遇到肾阴虚、痰火、瘀血、食积引起的失眠,老法自然不会起到同样的效果。

破解的方法,可以找老师请教,与同道交流,但最重要也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多读书。框架类的知识结构问题,可以多回顾院校教科书,详见前文。至于临证经验不足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阅读临证经验类的图书和文章。别人的经验不论古今,不管成败,对丰富自己的体验,都会有所帮助:尤其是那些用心书写的文字,能让人心动的经历。毕竟,将心比心,总比从脑到心,来的方便些,考究起来,这些临证经验类的书,又可大致分为两类:医案和医论书汗牛充栋,无疾只对一套书做个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这套书已经出到简11组,130余本,现代有名望的中医,相当部分都已经名列其中了,从内容看,主要讲的,就是医案和医论这两部分内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阅读,除了书,专业期刊也是一个丰富经验的好途径。知网、维普、万方等大平台上,都可以很方便的检索到大量专业文章。譬如,输入关键词“咳嗽”、“经验”,就可以找到成百上千条文章,诸如《××治疗咳嗽经验》《x×辨治小儿咳嗽经验》。

相比书籍,期刊有两点优势明显:一,内容较新;二,方便检索。相比《名医类案》时代的记载,现代医案无疑和今天的生活更贴近;而检索,则可以大幅提高获得知识的效率。举个例子,我现在遇到一个顽固的便秘案例,各种方法都试过,效果仍不满意怎么办?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经验类医书中,翻看前人治疗便秘的经验也可以直接上知网输入关键词“便秘经验”。

在前人经验的海洋里,现在遇到的问题,很可能之前别人也遇到过。如此,那位医生头脑中闪过的一点灵光,就可能瞬间点亮我的思想,一个困扰许久的难题,或许就此解开。 除了上面介绍的临床经验类书,经典著作仍然是这一阶段必读的书目。所谓经典,经过千百年时间的磨砺,仍然可以焕发出容光足见其生命力之顽强。之所以常读常新,也正是蒙这股强悍的生命力所吗。

临床遇到的问题,干差万别;要在千头万绪中坐怀不乱,离不开强大的定力。经典,就足这样一种力量,安定、浑厚。游移不定时,读到这一句,“补则实,泻则虚,痛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纷繁不清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思具”;思路不明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脚”;因感不解时,“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心里是不是已经踏实、清晰了些?再听到一声声谅谅教诲,“头痛耳鸣,九不利,肠同之所生也”,“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病势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是不是心里已经充满了感激?更不用说仲景经方,在中医实践中,面对变幻莫测的病情,以不变应万变的妙法圆通。

以上是根据个人经验,及教学实践,对中医爱好者、初学者,一步步进阶学习的过程,做的一点浅薄梳理,不经意间已成了六千字的长文。最后,做个简要的整理蒙学阶段,要在把握大体、入门不偏;经典学习阶段,须得平视古今,戒躁宁缓;临床探索阶段,注意耳聪心细,广目束胆;最后临证与读书相参阶段,最好善思详辨,勤问博览认证。

中医书籍琳琅满目,该怎么学?

自学中医,不须读太多书,读熟以下书目,3年内成医。当你有病痛折磨,医院只能缓解不能治愈,当你的疾病被西医定为活着的癌症,当你被医院判死刑,你千万不要绝望,千万要记得寻求有经验的中医帮助。从理论上讲,没有治不了的疾病,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有矛就有盾,有病就有药,只所以治不好,是因为方法或药物没用对。当然,久治不愈,不等于无解。

如果时间上来得及,你甚至可以自学中医,自我救治。俗话说,秀才学医,如笼中抓鸡。医学并非高不可攀。学医有人指导,则会少走弯路,早日登堂入室。我在年轻时欲自学中医,求教无门,不知读什么书好,买了很多中医书,杂乱无序,似是而非,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后因整个背椎骨痛如针刺,真正痛不欲生!找当地名医求诊,西医开消炎镇痛类药吃,仅能暂时止痛,药劲一过,剧痛如旧,告诉我无法根治,只能控制;中医也久治无效。

所以,当时非常绝望。心想,如此痛苦,活着也没意思,难怪说“痛不欲生”呀,果真如此。于是我下决心自学中医自治自救,西医没办法已知,中医若也真我办法,那就自绝死掉算了。从此,我购了很多中医书阅读学习,不甘心年轻轻就自杀。把自己当大白鼠,品尝中药,以中药方抓药煎服,避开毒药不敢用,其中甘苦,唯有心知。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用3剂九味羌活汤加味治愈,之后再没复发。

由此激发学习研究中医中药的豪情。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很多人不信中医,很多人信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很多人从中医业而未得其要。又,很多人有重病而得不到正确的治疗,或无钱治而在家等死;或有钱有势,被当大熊猫一样供着,实质上被养着宰杀,迷信“科学”丶“砖家”而被庸医所害却不自治。不留心医药而将至重的生命交给庸医,此为悲哀。

留心医药而不得其门进入,也令人烦恼头痛。在此,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各位恩师的传授,列一书单,给有志自学中医者。如有条件,尽量取得行医资格。古人说,药无不效,用对极灵。又说,病曰不治,未得其法也。有矛就有盾,有病就有药。理论上讲,天下没有治不好的病,只要方法正确,现在治不了的病种终有可治之日。①中医基础②中药学③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背熟④汤头歌诀,背熟⑤中医诊断学,⑥实用中医内科学⑦医学三字经,背熟⑧医宗金鉴,为清代的中医官方教科书,经常多看,反复熟读,能背更好,⑨提高必读:医古文,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

⑩必备工具书:中药大辞典,中医大辞典,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验方新编,证治准绳,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普济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人的精力有限,熟读以上书籍,就能成为好中医。不浪费精力,也不会浪费购书的钱。自学者,无人指路,会走太多弯路,浪费太多的金钱和精力。在此列出自学中医的书单,让你直捣黄龙。很多人看了以上所列书目,认为3年读不完,甚至单《医宗金鉴》一本书在3年内读不完,因此置疑“3年成医”之说。

在此统一回复:该书单由浅入深,是中医入门丶提高的必读丶精读书目,备齐后终生阅读基本够用。须按顺序先通读,再反复读。至于3年内能否成医,答案是肯定的。古文基础好的,专心研读《医宗金鉴》3年,必定会治病。至于水平高低,则因人而异。学医必须聪明,傻人学不了医。连书中意思都不明白,怎么可能去给人治病?那会误人误己的。

医不轻传,一不传傻人,庸医杀人不用刀;二不传奸人,奸商以医技骗财骗色丶害人害命!从医者,或为自救,或为亲人救命祛疾,或为社会服务。若无善心,岂可从医?心存发财念,当去从商,切不可从医!!!要自学中医,除按书目系统学习外,应找名医中医拜师求教丶指导、解惑。人命关天,没系统学习者切勿轻易给人治病。非法行医,肯定不可!!!。

中医应该怎样学?如何快速入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子集,与任何一门学科或者说一门技术一样有着自己的体系、板块、和传承。作为普通非医学专业的人士学习中医无非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 学习目的或者动机 这是决定你能否坚持学习下去的最重要因素。许多医学大家学习医术的初衷要么是自己或者亲人有病在身久医不愈,燃发了自己学医的强大意愿最终成功;要么是从小因为耳闻目染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身入杏林的,此者也比比皆是。

所以要找到一个正确的动机,树立你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第二 学习中医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特别是古文基础为最好,毕竟最终很多中医理论需要你自己从经典的古籍中寻求答案。第三 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学习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定的时间肯定是不行的。而如何学,作为普通的爱好者来说,即没有系统的院校学习体系也没有师承的情况下通过自学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途径。

而作为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相比古人我们自学的条件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的。众多的网站,培训机构、教学视频、图书都是我们学习的途径。而中医本身也分很对板块,如药医、针医、推拿医等等,自己可以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板块入手。建立初步的中医基础观念,如八纲辨证、阴阳学说、经络理论等。从一个板块切入,打好中医理论的基础。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一样,没有坚实的基础做铺垫不可能长远。就个人而言选择了针灸作为学习中医的切入点。其一针灸的学习可以让你树立起人体经络学的基础,也树立起阴阳平衡、八纲辨证等基础。这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中医其他板块打好基础。其二针灸的学习中实践的机会较多,可以自己给自己扎针或者给身边的亲人试治,当然这是在保证行针安全的前提下。

因为相对而言无论是针灸器具的获得成本低还是实验施针的时间成本也低。况且在保证行针安全的前提下即便是找错穴位或者施治方案有误也不会对人体有什么伤害,这对于没有专业人士指导的自学者来说,相对是较安全的,而且针灸对于一些如经络疼痛等病症可以起到针到病除的即时反馈,让你自学能够找到乐趣。通过针灸的学习树立起了初步的中医理论,并通过自己的学习治好了自己或者家人的一些小毛病之后会极大的激发你的学习热情,从而向着更深的层面进发。

五十岁了,想学中医谋生,怎么开始?

个人建议还是不要学了,即便是学,我相信你学出来的也不是中医,而是养生、保健类的东西。问题不在于你能不能学好,而是在于你的学习目的是谋生;要知道50多岁需要学中医谋生,虽然不能说不可能,但无论是从你的注意力、精力、耐力、时间等方面,你都无法达到学习中医所需要的基础。再说回来,你到了50多岁才想起要学习中医谋生,仅凭这一点,我个人就觉得你的悟性不足,这是学中医一大忌,悟性不足是无法学好中医的。

从学习中医到能给人治病,需要多久,如何尽快学成?

这要看你学习的平台,与学习的毅力,与花费的精力,与学习的环境,与是否有名师带徒有关。正常情况下学《中医基础理论》得需要一年。《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大约得1到2年。《伤寒论》等一些实用型医学著作,也要2到3年。临床跟老师过度也得2到3年。个人以为,从零基础学习中医到步入临床,大约得需要五年左右。

而临床磨合期、过渡期,大约得需要3到5年。也就是从学习中医到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大约得十年左右。个人观点认为,学习中医每十年为一个档次。10年时是一名合格的中医,20年时颇有建树,30年时可以成为一代名医,40年以上时才可以称之为大师。当然,这具体还要看每个学习中医的人的悟性。悟性高的人成就也大,建树也大。

文章TAG:如何能学好中医论文读中医之书需要方法如何何能学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