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问答 > 教育知识 > 如何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结局如何

如何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结局如何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3-29 22:18:27 编辑:教育知识 手机版

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会怎样

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会怎样

戊戌变法不具备成功的可能性,即便成功疆域减半且军政由外国掌控!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猝然拉开大幕,之所以说不存在成功可能,第一,朝野尚未做好变法准备,梁启超、谭嗣同等变法志士,只知变法却不知变哪些法令,而参照日本则是十多年的宣传,数年调研才能兴利除弊,推行变法也是逐渐推广。维新变法第二,清朝财政难以支撑,甲午战争惨败导致清朝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鸦片泛滥与工业制品财富被疯狂掠夺,但维新志士想推进教育现代化与工业发展,各地官员盘剥民众转嫁变法负担却杯水车薪,以至于谭嗣同想卖掉东北、新疆、蒙古和西藏筹措资金。

第三,引入列强管控朝政,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担任顾问,日本刚崛起尚在完善阶段,英美文化差异难以快速适应,贸然执掌清朝军政势必对抗沙俄,将清朝卷入危险的境地,何况日本对中国觊觎已久,清朝纵然经济得到拓展,却无法再应对日本的军事挑战。伊藤博文综述:若“戊戌变法”真的卖掉新疆、西藏、东北等省份,左宗棠最担忧的景象就会发生,沙俄只需步行便能抵达北京城下;没有全面的工业扶持计划,钱毫无疑问会被挥霍贪腐掉,届时国内民生动荡不安;疆土缩减至秦汉故地,清朝财政空虚没有结余,面对列强仍旧无招架之力;因此变法是积极进步的象征,但盲目无序只能增加社会矛盾,使中国走向危险境地。

戊戌变法如果成功了,清朝会怎么样?

戊戌变法如果成功了,清朝会怎么样

不会的!因为这个变法太空泛,不具有执行力!变法的框架搭建得相当完美,甚至过于完美,不但细,而且全。这就注定了一个结果,哪怕没有慈禧,这个变法也注定会失败!成功的变法,从来与方向无关,它需要的是执行!战国时期,七国几乎国国变法,除了秦国以外,几乎全部半途而废!汉文帝时,贾宜要变法,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还有王安石,张居正,雍正等等。

实际上,真正透彻的变法只有唯一一个条件——完全推翻前朝的统治,将一切打碎,以开朝新皇帝的名义推倒重来!当时的清朝并不具备这样的底气和能力!正确的方案在理论上应当是“温水煮青蛙”,徐徐图之,就像古代众多潜移默化的变革一样,尽管他们没有披上变法的外衣,却在本质上已经属于变法!但是清朝没有时间,首先,慈禧仅仅是旧势力的代表,并不是旧势力的全部。

再次,在慈禧看来,这名义上是变法,实际上是想剥夺慈禧自己的权力,还政于皇帝。在旧势力看来,这是属于抢他们的饭碗吃!这如何使得!也就是说,哪怕是慈禧下台,光朝廷内部身居要职的达官显贵都不会答应。撤除变法不是慈禧一个人的想法,是一群人的想法。所以,慈禧下不下台,都改变不了变法失败的结局。因为执行力量严重缺失!有执行能力的人恰恰是不想执行的人!这还在其次,如果我要是美英法德那些国家,听说中国要变法,我一定不希望中国强大起来,肯定会动用我所有的力量,联合其它国家,名义上支持,暗地里百般阻扰,所谓的阻扰是有目的的阻扰,支持一部分,反对另一部分,而支持的这一部分说穿了无非是非关键技术的流入,以及中国资本的定向流出!战争与正义无关,只有利益。

他们所谓的支持变法,无非是要在变法过程中,可以通过非战争的方法获得更多利益。其最终目标是减少侵略成本。而且,光绪也不清楚。这个变法还有另一重含义,对君权故意做了模糊处理。如果强化君权,那么这个变法和古代的其它变法没有什么不同,结局是一样的!如果弱化君权,当变法执行一半时,一定会中止!书生误国!上有单纯幼稚的年青君主,中有守旧得势的骨干权臣,下有自以为是的清淡书生,外有居心叵测的外敌。

没有慈禧,又能如何?所以,在很多权臣看来,这个变法更像是某些心怀不轨的书生想要夺权!曾国藩半圣之资,李鸿章辅国奇才,左宗棠执行高远,他们的眼光,心胸,气度,还不如几个书生么?他们为什么不提变法,为什么只是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地过渡或影响,他们是傻子么?显然不是!因为当时,变法成功只有一条路,推断清朝。而这条路也被堵死了!因为哪怕推断了,也变不了法。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它对清朝有何影响?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它对清朝有何影响

清朝如果坚持执行戊戌变法,会令清朝更早灭亡,华夏也有可能分裂 “戊戌变法”是群不懂政治书生,所臆想出来的理想制度!最主要轻视边疆领土,康有为、谭嗣同、林旭等,参与国政探讨,却建议将新疆、蒙古、东北出售,认为边疆徒耗国力,却未曾想过出售后,沙俄兵力直抵京师,清朝如何能够抵挡?这种荒唐的建议,名为募集变法资金,实质报复清朝统治。

其次与列强组建政体,出卖清朝铁路与矿产,清末钢铁造价高昂,出售铁路权限,就会让出周边土地进行保护,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驻守日本关东军便是代表,且聘请伊藤博文为宰相,引狼入室却难以制衡,清朝如何能够有主导权。维新变法为巩固清朝统治,短时间裁撤官僚结构,推行西方书籍,看似助力清朝变革,却使更多学子产生迷茫,对清王朝感到绝望,从而走向反对清朝统治,要知道日本也逐渐推进,急功近利摒弃初衷,动摇清王朝士绅阶层的拥护。

晚清光绪皇帝的戊戌变法到底是怎样的?

清朝是一个以武立国的王朝,其领土大部分是通过武力征服所得。当其武力衰落,其统治必然松动。戊戌变法是一次维新派发起的改良运动,是甲午战败后清朝转向近代君主立宪体制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清朝这个王朝,在其存在的295年内,进行过两次重大的体制转向。第一次是皇太极时期,从北方游猎民族的汗国体制转向中原式的封建王朝体制。

皇太极从可汗变成皇帝,改女真为满洲,改后金为大清。从北方政权走向全国政权。权力从分散到集中,地位从低到高,目标也从小到大。一定程度来说,这一次体制转向是成功的。但是这一次转向仍然保持了其北方游猎民族的顶层传统——八旗制度,即八固山制度(Jakun-gusa),分为正(汉语音读整)镶四旗以及左右翼护军。

这种制度可以追溯到完颜金朝时期的猛安谋克制度、元朝时期的千户制度以及骑兵作战传统的左右翼战略思想。即将整个族群实行军事化管理,实现整个族群的军事化和权力的集中化。在当时满族人口偏少,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八旗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吸纳蒙古、汉军等新加入的力量,同时便于将这些力量进行整训改编。实际上这个时候,部分满族士兵军官化了,基层士兵或者说主攻部队往往以蒙古、汉军为主。

入关后八旗体制得以保留,八旗渐渐演变成一个军事化贵族集团,和科举制度下的士大夫封建官僚制度同时存在于清朝权力结构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朝是一个二元制官员选拔结构的王朝。其行政结构也是二元的——在汉族等定居民族地区施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内外蒙—新疆的广大地区,实行将军制度,设立理藩院管理广大边疆地区的“藩部”。

在清朝前中期,这种二元甚至是多元制度是合理的,“因地制宜”的。但是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新的对手出现了。有外国学者把清朝在17—18世纪的扩张与欧洲在同时期的殖民扩张看成同时期同一类型扩张,这种说法显然片面。但不管怎么说,清朝前中期的扩张与对多民族国家的整合是成功的。与此同时,八旗制度开始失效。八旗制度限制了制度内人员正常的生产生活,使得八旗族群彻底脱离生产,并形成了孤岛式的、封闭的、碎片化的生活环境,这也使八旗族群彻底贵族化。

比如太原驻防八旗,终日打架斗殴,欺负民人。当地政府官员头疼又不能管理,太原八旗也被太原民人称为“太原的梁山泊”。另外,定居化的城市、城防驻守生活使得八旗族群脱离了原有的游猎生产生活,无法再保持骑兵技战术水平。八旗族群的战斗力直线下降。因为涉及国本,八旗改革又十分困难,导致八旗武力衰退,越来越成为文官的储备力量。

清朝处于防范目的,遏制利于广泛普及的新式武器的使用。比如燧发火枪,虽然很早出现,但仅仅限于宫廷打猎时使用。有官员奏请将武举考试中刀剑改为火枪射击,这无疑会促进新式武器的使用,可是被清朝皇帝制止,改为考弓箭射击。新式武器不能普及,导致了新式武器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全面落后。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调集蒙古马队正面冲击英法联军,英法联军以康格里夫火箭弹回击,火箭冒着烟雾呼啸而来,蒙古战马受惊,队不成队,军不成军,全体覆没。

鸦片战争、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朝面对的是满洲蒙古不堪再用的危亡局面。老办法不灵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出现。为了挽救自身统治,清朝开始“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隶属于总理衙门的、新组建的大清海关为清朝带来大量的财政收入。清朝将财政收入投入到武器装备升级中,发展出近代军事工业。虽然损失了一些北方边境领土,但也算勉强渡过了边疆危机。

横向比较,与清朝同时期的奥斯曼土耳其与莫卧儿帝国,一个损失了一半以上的领土,一个彻底沦为殖民地。但是,清朝的顶层依旧是封建制度的,咸丰皇帝时期湘军的解散,侧面体现了清朝对新式军队的不信任与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清朝买了西方的军舰组建了水师,却无法精心维护升级,最终落后于明治维新的日本。19世纪的日俄与英法不同,英法对清朝的战争为得主要是维持贸易优势,从中国赚到钱是第一位的。

他们满足于清朝对中国的统治。19世纪的日俄则看中了中国的领土,要吞并、灭亡中国。尤其是刚刚崛起的日本,自身实力较弱,所以全面发力,与清朝争夺朝鲜。这里应该指出,有观点认为——因为当时沙俄也想控制朝鲜,所以日本争取对朝鲜的控制,也有对抗俄罗斯的潜层意图。但由于当时朝鲜被清朝实际控制,所以战争表相为日本和清朝的战争。

甲午战争十年后,日本击败沙俄,完成了在东北亚优势地位的确立。当然,这种观点对错尚有争论。甲午战争是日本维新后进行的第一场对外战争,虽然现在日本描述的很轻松,但实际上是日本倾全国之力准备的战争。对日本来说,是一场拼国运的全面战争。打输了日本明治维新就失败了,日本有可能与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日本当时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清朝一样没有自主关税权,其实也有半殖民地化的危险)。

而横向比较——中法战争中法国远征军作战不利,不过是谈判中没有占大便宜,促使法国内阁倒台而已。两相比较,严重程度绝不是一个层级。全面战争是“水桶原理”的体现,交战双方在全面战争中拼尽全力,非死即生。在这个较量中,一丝一毫的弱点都会被放大,成为失败的因素。简单地说,清朝在用一支地方部队(淮军—北洋体系)对抗日本举国之兵。

李鸿章曾说自己“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而且就是这一支地方部队,实际上也是不愿意对日作战的。避战保存实力的思想十分严重,主观上并不认同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大部分官兵不愿意为清廷出力,邓世昌那样的勇猛将领并不占多数。加上李鸿章先期战略判断失误,认为日本忌惮清朝国力,不会主动进攻,后来又寄希望于国际干涉,最终导致误判,全盘失败。

甲午战败,失去朝鲜、割让台湾。最关键的是清朝的发源地东北险些丢失,证明了洋务运动作用有限。这最终逼迫清朝试图完成第二次体制转向,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期的主流制度——君主立宪制转向。具体表现为1898年的戊戌变法和1906年的预备立宪。光绪皇帝在甲午战争中是主战派。根据英国领事个人回忆(不是信史),战前光绪皇帝曾质问军机大臣、醴亲王世铎,对日本作战准备的怎么样?没想到世铎推诿,说这是庆亲王奕劻的职责。

光绪转而询问庆亲王,庆亲王却说清朝准备不足。最终导致光绪大怒,摔了茶杯。光绪皇帝在晚清政治中的面目十分复杂。从某种程度上讲,光绪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十分相似,都有强烈的救亡图存的意图,但都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改变形势。甚至他们俩去世的年龄都差不多——崇祯上吊时33岁,光绪被慈禧毒害时38岁,都是英年早逝。

戊戌变法时光绪已经27岁,慈禧这个年纪已经发动辛酉政变登上了权力核心。1898年时光绪已经亲政9年,却处处受到慈禧的控制,因此有借助改革夺回权力的想法。这一点,老谋深算的慈禧岂能不知?从血缘上看,光绪不是慈禧的直系亲属,两个人没有多深的感情,况且早被封建权力争夺搞得面目全非。地方上看,不少开明知识分子与官僚也有改革要求。

1895年11月,康梁推动建立了强学会,地点为北京。得到了如文廷式、翁同龢、刘坤一、张之洞的支持,是帝党与维新派的合作。但仅仅过了两个月,就在李鸿章的暗中授意下,由杨崇伊上书弹劾、封禁。强学会的封禁如同戊戌变法的预演。美国公使在致美国国务卿的信中曾表明——因为强学会的主力是开明汉族知识分子与官僚势力,所以遭到满洲勋贵的忌惮与强烈反感。

1898年6月15日,光绪颁布《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开始。仅仅4天之后,慈禧出手。慈禧将光绪的老师、协办大学士、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尚书翁同龢革职,遣送原籍。仅仅听到这一系列官职与身份,就可以知道翁同龢在变法中的重要性。同时,明确规定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需要慈禧的同意。紧接着,慈禧开始一系列军事部署。将八旗出身的官僚荣禄调为直隶总督,并将几支具有战斗力的军队交给荣禄指挥(袁世凯新建陆军、董福祥甘军、聂士成武毅军)。

人事上、军事上,维新派没有任何凭借,且多有偏激、不切实际且激化矛盾的举措。手腕自然无法与封建权力斗争经验丰富的慈禧相抗衡。维新派所依靠的只有光绪的支持。作为回击与支持,光绪迅速罢免了一干阻碍变法的官员。这最终导致慈禧秘密从颐和园回京,发动戊戌政变,重新临朝训政。而光绪没有军权,只能坐以待擒,被囚禁瀛台。

有学者查阅1907,08年内务府档案,发现了当时光绪皇帝所阅读之书籍,部分如下: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严复《政治讲义》清水澄《政治法泛论》《国债论》《欧洲财政史》……由此可见,光绪在瀛台软禁期间并没有沉沦颓废,他预计自己可以在慈禧去世后破除最后的阻力全面亲政,他一直在为清朝的改革作知识储备。只是慈禧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光绪在慈禧去世的前几个小时去世,死于砷中毒,光绪是被毒杀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光绪只是同治皇帝的代替,是个影子武士,只是慈禧控制朝政的幌子,当真正的幕后要离开的时候,幌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时间回到1875年,当这个幌子出现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四岁小孩。慈禧看着这个孩子,她可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替代人选、这个命中注定的幌子将来却是晚清几位帝王中思想最开明的一个。

戊戌政变后,戊戌变法的大部分举措被废止,只保留了建立大学这一项。此后中国许多精英,多受惠于此。从戊戌变法之后的走向看,清朝在1906年预备立宪,那个时候光绪还在世。预备立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清朝对戊戌变法的变相肯定,也是清朝被迫向近代君主立宪转向的第二次尝试。但清朝责任内阁制度在1911年才确立,那个时候无论光绪还是慈禧都去世了。

而且责任内阁成员多为满洲八旗勋贵,实际上象征性大于改革性。这些不利举措最终导致清朝向近代君主立宪体制转向的失败,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及清朝灭亡。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清朝无法从一个封建王朝过渡到近代化君主立宪政府。在当时,爱新觉罗家族是中国君主立宪唯一的选择,戊戌变法的失败也证明了中国无法走近代化君主立宪之路。

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慈禧会是什么下场?

作者:金满楼这个问题应该分两步来回答。首先,戊戌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原因很简单,光绪本身缺乏能力和威信,没有慈禧太后的支持,不可能成事。更重要的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愚妄的书生,更不可能成事。原因也很简单,这帮人根本没有任何的从政经验,完全不懂得官场的运作规律。此外,因为缺乏官场经验,由此也缺乏官场的人脉,几乎整个官场都在看他们的笑话,而所有任何事情都推行不下去。

由此,戊戌年这帮人胡搞瞎搞,出台了一堆的各种政策,而成效几乎为零。面对如此惨痛的反应,这帮人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却认为是慈禧太后在背后作梗,由此催生出“围园杀后”的阴谋,这真是狂妄到了极点。由此可知,假如“围园杀后”成功过的话,那慈禧太后一定会被杀,弄不好,光绪皇帝也会因为控制不住局面而被杀。当然,即使康有为等人侥幸“杀后”成功,但其反对势力也必然会反扑,包括了康有为这帮人同样可能被杀,清廷由此倾覆,中国内乱提前上演,也许也是一个选项。

目前的主流书写对康梁等人太拔高了,导致很多历史的真相被掩盖,譬如谈到戊戌变法,实际是被康梁等人自己断送的,最走却归罪于慈禧太后的保守。事实上,慈禧太后并不保守,也不反对变法,但如果“围园杀后”这种妄举都可以上演的话,那真的是太宽容了。和3年后的清末新政相比,为何由张之洞、袁世凯等人主导的清末新政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效,而康梁等人的戊戌变法却遭遇惨败,其实原因已经很明白了。

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戊戌六君子会有个好下场吗?

戊戌六君子指的分别是: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为啥称他们为六君子呢?因为在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他们没撒丫子跑路,而是甘心上了断头台。说实话,这六个人在戊戌变法中,对光绪皇帝的影响,真的没有康有为那么大。不过康有为多聪明啊,带着一兜票子提前跑路了,连自己的弟弟康广仁都没通知到位。戊戌变法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清朝后期最后一场自救的失败。

那么如果当时戊戌变法真的成功了,戊戌六君子会有好下场吗?按照谭嗣同这一类人的性格,也不会有好下场。自古变法之人,基本上没什么好下场。比如说给秦国变法的商鞅,后来被秦惠文王车裂。宋朝变法的王安石,被手下人出卖,罢免相位。明朝一条鞭法改革的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清朝士绅一体化改革的雍正皇帝,成为了当世文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为什么变法没什么好下场呢?因为变法就是得罪人。说到实质之处,变法就是给大多数人寻求一定的公平,剥夺少部分特权者所拥有的特权。因为整个国家的进步,所依靠的永远都是广大百姓,而不是那一小撮好吃懒做的贵族。可惜贵族们在高层,他们完全会直接影响到清朝政局。为此变法一定会受到这帮人的阻挠,戊戌变法一旦成功,这帮人的利益将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甚至连光绪皇帝本人都会受到君主立宪的掣肘。光绪只是皇帝中的一个,他不能代表后世皇帝们表态,所以这帮贵族们觉得攻击变法,不仅仅是在维护自己家族的权力,也是在维护皇族们的权力,因此他们才会有十足的底气。谭嗣同这帮人性格强硬,不懂得变通,所以在变法成功以后,与这帮贵族打交道的时候,肯定会发生各种矛盾。上虽亲政,遇事仍承太后意旨,久感外侮,思变法图强,用有为言,三月维新,中外震仰。

唯新进骤起,机事不密,遂致害成。时传将以兵围颐和园劫太后,人心惶惑。上朱谕锐等筹议调和,有“朕位且不能保”之语,语具锐传。於是太后复垂帘,尽罢新政。---《清史稿》一旦光绪皇帝失去权力,即使戊戌变法得到认可,那么谁也保不住谭嗣同这帮人。比如说光绪死了以后,接班人上台,他会不会像秦惠文王对待商鞅那样对待谭嗣同呢?我觉得可能性非常大,毕竟变法大成以后,谭嗣同这帮人手握大权,肯定是权倾朝野的那种人,势必会遭到君主和贵族集团的集体炮轰。

康有为是个务实派,变法只是他上位的途径之一罢了。相比较而言,康有为的性格就非常有务实派的特点了。他看问题看到了本质,光绪皇帝哪里是想要变法?他是想要通过变法掌握实权。抓住皇帝的这个想法以后,事情就好办多了。康有为一味地向光绪皇帝传输变法的好处,使得光绪对此深信不疑,认为这是从慈禧那里夺权的好办法。至于对戊戌六君子,康有为只是觉得他们就是枪杆子,在变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枪杆子,才能够实施变法。

而这六个人也是有目的的,有些真的为了富国强兵,抓住他们的目的性,操控起来就更方便了。等到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想都没想,提前就跑路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早就分析过这个问题,变法有成功就会有失败,关键是自己的目的。他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变法上位,如果走正常的通道,非得二三十年,还不一定混的上去。可是变法就不同了,康有为可以一下子从新科进士,变成朝中重臣,这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变法失败以后,康有为自称自己有光绪皇帝的衣带诏,跑到日本和东南亚各种募捐,搞了不少钱不说,他还害了光绪皇帝。时传上已幽废,且被弑,有为草遗言,誓以身殉,将蹈海。英人告以讹传,有为始脱走,亡命日本,流转南洋,遍游欧、美各国。所至以尊皇保国相号召,设会办报,集赀谋再举,屡遇艰险不少阻。尝结富有会,起事江汉,皆为官兵破获,诛其党。

---《清史稿》康有为在海外各种鼓吹光绪和慈禧势不两立的局面,而且讲述了很多慈禧的恶毒罪行,并且鼓动各地军阀造反,这种行为让慈禧非常不安。即使光绪和慈禧的关系并没有那么针锋相对,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慈禧也是不可能再让光绪皇帝掌权了。如果变法成功了,康有为将会是最大的赢家,因为他会从工部主事一下子成为了军机大臣,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戊戌变法成功的前提是,光绪皇帝得硬起来。戊戌变法最大的障碍,其实不是慈禧太后和清朝贵族们的阻挠,而是光绪皇帝自身的问题,因为他不够硬,所以做事情总是软趴趴的。他喊慈禧叫亲爸爸,有这么称呼老太后的吗?这简直就是跪舔到了极点。当然了有人说光绪皇帝这是无可奈何,毕竟不是亲生的,这么喊一下,或许会变成亲生的。

以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职逮捕。有为先走免,逮其弟广仁及杨锐等下狱,并处斩。复以有为大逆不道,构煽阴谋,颁朱谕宣示,并籍其家,悬赏购捕。有为已星夜出都航海南下,英国兵舰迎至吴淞。---《清史稿》慈禧看他比较乖,就放权给他去管理朝政,可是这个时候他却没有想着掌握兵权,而是一味地寻求变法。没有兵权,就没有实权,没有实权,你还变个毛线的法呢?所以说光绪皇帝根本分不清主次关系,做事情瞻前顾后,不够果断,这才是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到了最后关头,光绪皇帝忽然想到了掌握兵权,就直接笼络上了袁世凯。可是这个时候哪里还来得及呢?你刚对人家好,人家就要为你卖命吗?显然是太天真了。这就好比,平时上课不听讲,课后作业不想完成,临到考试的时候,这才把所有知识点拿出来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办法,实在是无奈之举了。总结:戊戌六君子,死的浪费了。这场变法注定已经是失败了,可是这六个人没有想着给自己留条后路。

甚至谭嗣同在得知消息以后,居然不想着逃跑,而是留下来等死。这种行为是非常愚蠢的,用一两个人的鲜血,怎么可能唤醒整个国家的民众?你很重要吗?就算你重要,你的思想没有传播出去也没有任何作用。所以活下来,绝对比这么去死,要有作用的多。他们都是饱学之士,都是有见识的人,如果保存下来,将来依旧还是国之栋梁。参考资料:《清史稿》。

如果清朝戊戌变法成功,甲午战争胜利,清朝会如何?

戊戌变法不可能成功的,谭嗣同康有为等人就是一些不懂世事的书生,按照谭嗣同等人想法,把西藏新疆等国土卖给列强换取列强支持其变法,谭嗣同心可能是好的,但想法非常不可取。康有为改造人种想法,认为黄种人和黑种人都是劣等的,需要和白种人混血,逐渐实现全世界人种白化。就这样一群想法的人发起的变法怎么可能会成功,实际上慈禧是支持变法的,但光绪作为皇帝真的不合格,这样的变法成功了中国可能会更糟。

如果1898年清朝戊戌变法成功了,后面还会出现辛亥革命吗?

不会。高兴了吧!应该大力庆祝,总算保住了大清,保住了皇帝。要知道,这可是无数人的梦想,大清万万世,想想都激动。更别说,大清国土面积古之少有,倘若不亡,那是什么光景?简直,不可思议,天天上热搜。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也是有追求的,期待有一天能够入主中原,过上好日子。这不?数百年后,公元1644年,甲申之难,我们入关了,到了北京城。

哇塞!不愧是天子居所,真是金碧辉煌,值得拥有。此后,上天助我,满清八旗铁骑,横扫天下,无敌手。很快,便统一了中原,实现了一定意义的长治久安。与蒙元相比,甩他几条街,不带理他的。因为,蒙古成了大清的重要一部分,不管是漠南,还是漠北,通通不例外。又与汉唐相较而言,我们有康乾盛世,厉害了不知多少倍。所以,我们不该亡呀!没有我们,哪里有后来的领土面积。

换言之,清粉存在,无可厚非。也因此,美化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丝毫不奇怪。甚至,慈禧都是女强人,应该向她学习,如何治理天下,使满清成功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像明朝,丢儿郎当的,误了中华,何止数百年?即使有过“隆庆开关”之举,也是迟了。归根到底,亡了嘛!还得后人接力。显然,大清做的真不错,与西方列强有来有回,持续了七十年。

但可惜,终究免不了一亡,为之奈何?还不是“戊戌变法”失败了。由此,又回到了开头,如果成功了,岂不是可以避免朝代周期律?这回,没有人回答了。因为,成功的定义不同,可能鸡同鸭讲,各说各话。意思就是“戊戌变法”是改革派推动的,而“辛亥革命”是革命派发动的,两者势同水火,如何才能确保安然无恙乎?简直不要太难。

文章TAG:如何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结局如何如何戊戌变法结局

最近更新